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2024-07-24

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共10篇)

1.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得到重视并推广的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各个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一、活动选题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能否实际开展好活动的出发点,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更不赞同采取全校一起搞统一主题的系列活动的方式。这种几乎是动员全校或是全年级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综合实践活动宗旨的曲解。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进一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出成绩又想图省事的做法。现行教育监督和质量测评体系好像更看重能证明工作业绩的成果,看到足够多的孩子们收集的堆积如山的资料,一组组编排好的成果展示似乎是学校在迎接相关检查验收时最自豪的时刻。可是回头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研究过程又知道了多少呢?每个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又发现了多少呢?到底有多少孩子真正参与了探究性的活动了呢?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地东西呢?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到底应该以树立怎样的观念?是顺水推舟还是真新的为孩子的发展做点实在的事情。

有人说:学校课程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但是,怎样的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够让老师可以安下心来做这些很可能看不到耀眼成果的工作呢?

二、活动开展过程的反思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同时,如果孩子们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就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当下又是一个两难选择,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多安排也太多,孩子的天性是要求自由的,怎样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和人际关系中学会取得平衡又是非常个性化问题,老师应该站在哪一边?还是把问题推给学生和家长,自己只等看看结果?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为了完成假期的实践活动因为天气光线原因连续3天组织几个同学在自家住的高层建筑大厅摆出擦玻璃的造型照相,然后配上解说词就算完事了,“摆摆样子”的做法小孩子是怎样学会的呢?还是小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所谓实践?

三、展示评价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究竟怎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是总和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研究的内容,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校这方面教育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怎样让我们的活动踏实真切的开展,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认真探索、热情参与、体会成长过程的欢乐,不必集体突击补材料、不必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做展示、不必让家长在背后包办代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七、活动设计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代表这是个成功的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获得学科知识,也需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路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花卉的种植既是个学生感兴趣又是个容易研究的活动,能再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生长,情感和体验在成长中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的分工又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2.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二

一、教学内容精要有用, 应能解决实际问题

写作教育是一门“术”课特点明显的学科, 实践性很强, 教师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以致用, 迁移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 学习这门课程, 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或者从事相关的研究, 而是系统地、科学地掌握基础层面上的写作能力, 为今后的各种分支写作 (如新闻写作、公文写作等) 的学习奠定基石, 特别是直接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内容设置的时候, 应该充分考虑它的“术”课特点, 强调它的实践性、实用性。我们强调它的实践性, 并不是不讲理论, 而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社会更看重高职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情况, 有选择性地讲理论, 做到精要有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对有些理论知识进行大胆取舍, 围绕学生所需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讲解时, 将理论落到实处, 让学生学了就能用上。以尉天骄主编的《基础写作教程》为例, 教学内容可以分成“写作过程”和“文体写作”两大块, “写作过程”这一部分可以重点讲授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观察能力、调查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及其要领) 和文章具体的写作过程 (选材、构思、结构、表达、修改) 。文体写作部分可以分为两大板块, 文学写作部分重点讲散文, 附带讲一下评论文的写作, 再就是小说, 对诗歌仅要求学生了解。新闻写作部分重点突出新闻和通讯的写作。教材其他部分可以一笔带过, 有些可以布置学生自学。在具体讲解某一知识点时, 将重点落在该理论的实施技术, 即详细且可操作的写作要领上, 通过举例和适当的训练巩固该技能, 达到熟练掌握写作规律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引导者,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讲联想时,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 举例启发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相近联想、相关联系、相似联想, 然后给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构思, 学会打开思路并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进行写作。一句话, 写作理论是进行写作实践的基础, 但要有选择性地讲, 落脚点在具体操作和能力培养上。这样可以省时高效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不会抱怨课时少, 学生也会觉得“学了有用”, 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二、“读—写—改”式教法, 注重实践

传统的基础写作教学以教师为主, 先灌输给学生一大堆写作理论, 再举几个例子或范文, 最后布置几篇作文了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写作教学吃力不讨好, 甚至沦为中学语文课的翻版。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读—写—改”式教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充分调动下发挥最大的潜能。

首先, “读”是有效的阅读, 即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这种阅读有着更鲜明的目的性, 更有效地介入写作训练的行为之中。教师要“驾驭”好这种阅读, 让阅读成为写作课中有效的阅读, 真正把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如讲散文写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散文并在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总结出散文创作的规律, 同时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以读促写”。

其次, “读”和“写”完成后, 教师再布置学生“互批、自批”, 然后教师“复批”。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叶老曾反复强调“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而高职师范生将来大多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修改作文将是他们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互批、自批、复批”法不是放任自流, 它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分组 (注意素质好差的搭配) 之后, 教师详细讲请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和批改要求。学生看了同学的作文后, 根据写作要求, 在小组开展讨论, 看选材是否典型, 内容是否具体, 条理是否清楚, 中心是否突出, 写好批语。批语要写出同学作文中的主要优点和主要缺点。批改完后, 将作文还给本人, 被批者再针对批语阅读自己的作文, 对照写作要求, 写好评后感。最后, 教师复批。

“读—写—改”方法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 开放式阅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的学习中来, 通过读总结规律, 产生写作愿望。学生互相批改既是对写作知识的检验, 又在实践中不自觉地应用写作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基础。

三、树立大写作观, 丰富写作课外实践活动

写作的广阔天地是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只有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获得写作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使学生树立大写作观念, 就是把写作融入生活这个大背景下, 使写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基础写作教学完全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狭小天地, 实现由课堂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写作实践的机会。目前的高职院校都有教学实习基地, 但关于写作教学的单项实习基地还较欠缺。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的中小学和作文培训机构建立作文教学实习关系。学生亲自到中小学课堂听作文评讲课并批改作文, 甚至讲作文课,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进而发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如语言表达、材料选择、主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及时修改, 又是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以使他们尽早熟悉中小学课堂, 逐渐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待毕业时就已基本具备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资质, 起跑快人一步。除了与学校建立实习关系以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报社建立新闻写作实践基地, 推荐学生前去实习。此外, 高职院校的文学社团, 院、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也是写作课的训练园地。这样的写作实践活动应该占该课程总学时的一半。总之, 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写作,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而且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

高职基础写作课程,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进而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依赖于大量有效的写作实践, 别无他途可走。当前, 在“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突出就业导向, 强化实践教学, 已成为基础写作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摘要:高职院校的基础写作课程, 传授的知识应精要有用, 能够迁移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要突出实践性, 创造各种写作实践的机会,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职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能力本位”

参考文献

[1]贾开吉.高职院校基础写作课程改革浅探[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 2010, (2) .

3.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反思性教学

初级教育期间,学生一定要学习的课程就包括英语,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外语的能力。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写作属于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向,学生写作能力可以将其英语综合能力直接体现出来。反思性教学不是全新教学手段,其具有一套十分完整的具体理论体系,反映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以及行为,可以显著改善英语作文教学质量。

1.反思性教学主要反思内容概述

①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正确性以及明确性进行反思,确保教学目标与我国教学要求和新课改相关内容一致。②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时,需要重点反思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合理性,保证教学内容深度以及广度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③教学过程:对于反教学课堂过程而言,教师应该着重反思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④教学评价:决定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学评价。教师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主要是反思所采取的教学评价法和当前教学理念是否一致以及学生是否满意课堂教学效果。⑤教学态度:教师应该常常对课堂教学态度进行反思,确保始终以得当的态度面对学生。

2.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反思性教学的具体应用分析

2.1提高听说训练力度

写作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能够通过听说训练促进学生掌握英语日常表达方法以及句式,最好在单元教学完成后进行训练,保证训练内容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存在紧密联系,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牢记本单元主要英语内容,又能够获取到一些简单语法,了解写作过程中应该用到的常见句式。结束听说练习环节后,教师能够让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文章,让别的学生发现该位学生朗读中产生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纠正。除此之外,如果有学生发现了某一个句子更加合适的表达方式,能够主动提出来,在这样不断纠正并且不断补充的过程中增强英语表达能力,获得比较理想的英语作文学习效果。

比如,结束“What color is it?”教学后,英语教师能够对主要学习内容、语法或者是词汇等进行听说训练,其中学生间可以采取提问与回答的手段进行练习,并且可以让学生以“color”为主题开展自由对话,相互提问最喜欢的颜色以及经常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从而使学生对该话题产生更多想法。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以“My favorite color”为主题完成口头作文过程,并且在别的同学提出的改正意见中培养写作技能。

2.2开展常见问题专题指导

不少教师不会安排专门时间开展英语写作指导工作,仅利用传统作文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写作技能。通常教师主要是在作文批改过程中纠正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等,很多学生均不注重作文批阅内容,仅仅看重所获得的分数,也不会反思自己出现的错误。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常见问题开展相关指导课,并且在指导课上总结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的错误。利用该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印象,从而防止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开展常见问题专题指导课时,英语教师能够在黑板上呈现出学生常见的各种英语错误,包括时态人称搭配不对、审题不清、句子缺乏完整性以及拼写错误等,同时在课堂上深入讲解各种错误。英语教师也能够结合自己以往教学经验为学生提出一些有效方法降低犯错率,比如,想要减少拼写错误,可以尽量少用难记单词,能够用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代替,结束作文写作后,应该对句子宾语、主语以及谓语等进行检查,避免缺失。

2.3使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以往英语作文批改一般由教师统一批该所有学生的作文,同时提出批改意见,这种方式将消耗教师非常多的时间以及精力,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作文里面产生的错误具有相似性,所以教师必须对相同批改内容进行不断重复,学生也不会注重批改意见。

比如,教师批改英语作文时,可以仅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对其进行修改,再把作文发回每位学生手中,使其自己找出并且改正里面的错误,对于自己无法找出的问题,可以让别的学生检查一遍,这是因为对于别人指出的问题,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中的句子不完整或者是拼写错误等各种问题。此外,还能够打乱所有文章,随机发放给学生进行相互修改,发现其他学生文章里面的问题,同时标记出来。在该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彻底改正错误。

3.结束语

英语教学过程中,反思性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英语写作教学来说,教师想要改善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对教学评价、目标、课堂过程、内容以及态度进行反思,适当开展听说训练以及常见问题专题指导,并且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样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之所以犯错的原因,加深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印象,降低错误出现率,增强学生自身英语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杲巧静.反思性教学联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构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2(29):248

[2]魏园仿.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05(34):158

4.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四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5.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篇五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李旺琴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是衡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参考指标。2005年我校承担了浙江省重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办学理念、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为主体,其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一、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尽管对教师进行了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思想转变,还处在接受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这就必须在认识的源头上下功夫,从而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径,是更为适宜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校本课程是为本校学生创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够获取已有经验,也能生成新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校本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种具有学校个性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校本课程开发能有力地促使学校管理理念的改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1.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应该是互动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不是“填鸭式”。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教师还要学会互相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开发更多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也不外乎以上这些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与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去学习成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又如何去开发新的课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那些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真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照这些要求来做,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赏识,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将过程和结论用知识传授的方式教给他们,让他们记住。或者说,新课程更强调的是一种体验式的知识获取途径。对于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更应该如此。

3.正确定位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构建学习化的校园,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校园。只有构建学习化校园,学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而浓厚的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安身之命!何来特色?大一统的国家课程设置,导致千校一面,何言特色?只有所有权归学校的校本课程才可能成为特色之源!可以说特色源于此、寓于此、生于此!从这一点来说,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存在的重要的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评估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有余力而又有兴趣的学生,在学科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机会,我校近几年开设了校本课程:《永康民间艺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化学》、《Walking close to Yongkang(走进永康)》、《浙中古村落------厚吴》等。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校这年前就组建了如邹风文学社、合唱团、英语角、舞蹈队、乒乓球队、网页制作工作室等社团。学校对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各种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各种社团活动比较感兴趣,普遍反映较好,学生是普遍满意的。学校认为,虽然这几年开设的校本课程仅仅是作一个尝试,但实践证明,几年前已经开设的校本课程是符合学生需要的,贴了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和社团的正常活动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需要

我校坚持以最好的教育是能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让学生的个性有充分发展,让学生的未来能持续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最近二年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诠释》(又名《明珠校训与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熏陶、道德情感培植为切入口来进行“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德育课程开发,教材以明珠学校的校训“崇德、好学、健体、创新”为纲,对120条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进行诠释,解说明珠学校的校训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校训,不断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生命意义的地方,是学生和教师展示才华的地方,是学生和教师追求幸福的地方,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有效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并激发他们主动、敏捷、负责及创新服务的热忱,是学校必须应对的课题。我校研究的省重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研究》在学习国内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以往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着力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能力的提高(包括教学能力、课程能力、研究能力、角色调适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情意的健全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在职培训、伙伴关系、资源支撑、学生参与、学校文化”五个方面支撑的“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成长模式”。

三、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需要评估,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为: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发展目标

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主动学习,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教师发展目标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从而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学校发展目标

在扎实、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八中特色的校本课程,整理、开发出一批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促进学校教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优化管理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成立由校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2.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教务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通下达;教科室负责对教师校本课程的校本培训,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总务处负责场地的安排和相关设备的配置;年级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工作;教研组负责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教学工作。具体的管理网络为:

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授课教师。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培训应立足于校本培训,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重视课程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性建构;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综合性,又要重视特色性;既要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又要重视课程深层的研究性。惟有如此,校本课程才能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相一致,也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校内,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特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历情景分析——确定目标——编制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的信息加工与反馈过程。每一次循环的终点,都是下一轮循环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起点。校本课程开发者对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师资情况、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基本走向和目标。校本课程的主题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开发教师的评价

强调“多元化评价”,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学校领导评价的“一言堂”,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加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已从教学成绩为主,以领导的评价为主,转变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意识与观念的变为主,由领导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及教师之间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综合评价,把评价的关注点多样化,把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注重过程评价,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对“来来发展” 的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让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化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

6.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六

一、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与意义

1.推进中学物理 教育 跨越式发展

现代 教育不仅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通过培养新型人才来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现代通讯、传感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极大推动了以 计算 机为核心的 网络、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进而为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技术的 应用、网络资源的积累和发展、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开发和普遍使用,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大大拓展了学生 研究 的视界。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在其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都反复强调: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开展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的是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学生这个重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物理教育向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2.促使中学物理教育革命性变化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必须与信息技术整合,构筑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dis)实验室;充分运用教学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物理课程的一个组织部分,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其整合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推进。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改进教学的手段,而且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发物理教育模式变革,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开辟了新的途径。只有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使物理课程符合时代的要求。

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手段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它能为物理教育过程创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实施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可能性。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学生在信息时代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dis显示一些无法演示的物理过程,实时采集、处理数据,迅速得出结论;在探究性学习中,可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在网上进行交流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人机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二、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与 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物理课程

国际互联网凝聚了全世界人类的智慧和奉献,其内容丰富程度和搜索的便捷程度是以前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网络资源对于中学物理教育来说,其价值不仅仅是指存在于各服务器内部的及其丰富的内容,还在于网络是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平等、灵活、开放的特点,这对于教师和学习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专门收集和发布物理教学资源,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自己对物理教学和学习的自觉性与质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创造了──为互联网增添了新资源,也就是为其他人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与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物理课程

由于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新的电脑 科技 及多媒体技术,很多地方和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应用技能培训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创造了大量动态、直观的优秀课件,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载体和工具,提供了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由于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在课堂上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讨论、提问的时间等等。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客观上能够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成教师、学生、教材、课件和媒体间的良好互动,更快实现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3.利用仿真实验整合物理课程

仿真实验是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物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件。之所以称其为实验,是因为它包含了一般实验的特点和主要过程,仿真实验甚至可以做真实实验无法做到的实验。由于可以调节观察的时间和空间,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看清楚快速运动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很长时间的变化,或者看到很大范围或很微小的运动情况。虽然仿真实验不能替代真实的实验,但仿真实验是整个现代物理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它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

4.利用机器人技术整合物理课程

机器人是集传感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设计为一体的新技术。机器人在 工业 生产、科学 研究和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引进了机器人要求,在新编的物理教材中也编入了“机器人学习包”。机器人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新物理课程的一个部分。机器人制作和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提供的模块进行熟悉和组装,并自行设计软件来控制相应的机械活动,达到寻迹、灭火、跳舞、声控等多种效果。这个过程对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技术的一般过程,即需求、设计、制作和评价,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5.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dis)整合物理课程

数字化实验系统,是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综合运用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手段构造的,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实时实验系统。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新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创了一条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新途径。由于引入dis实验后,使物理实验的目的等都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突显物理实验教育的功能,从而大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如,dis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使实验准备和数据处理时间大为缩短,为师生节省了大量时间,用于探索研究,实现了课改的理念。在物理课程中引入dis技术,还具有方便、精确、细微化等优势,解决传统实验技术方法无法进行的或无法显示的实验或无法处理数据的实验,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资源价值,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使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改进教学的手段,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发物理教学模式变革,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效益

1.带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物理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学生,还应该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完美的结合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美妙的享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美的结合还能够给教师带来成功的感触,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全国第七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大奖赛中,河南省开封市十四中学杨凯老师在《家庭电路》一课中,在教学中设计了认识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试电笔的使用、触电与急救,安全用电常识和从物理走向社会等六个教学环节具体落实和评价三维目标,并利用信息技术将六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新课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了不同时代家庭电路中保护装置的图片,通过 历史 变迁的介绍,引导学生感悟到电路元件在不断的完善中变的更安全、更方便,感受到科技的进步;通过小组合作连接电路,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强化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在了解触电与急救环节,用模拟人演示触电的两种类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触电现象,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科学的救助方法。课的结束,以查阅资料、写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作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课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成功课例。

2.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7.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七

关键词:实践教学,核心课程,新闻写作

新闻采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除了理论教学之外, 实践教学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 目前大部分高校新闻采编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理念的构建还很不成熟, 而且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实际技能差, 甚至有的新闻采编专业学生不会写消息, 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媒体对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 这样的尴尬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写作》的教学为例, 探讨新闻采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1. 明确教学理念, 培养实践意识

明确实践教学理念。在新闻专业学生入学之初, 就应开设专业认知课程, 让学生明确新闻采编专业是应用型学科, 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能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如果只学习理论, 那么该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必须重视实践。这点也应一直贯穿于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始终。

《新闻写作》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新闻业务课之一, 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 学时为一学年, 主要向学生讲授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结合当前在新闻采编专业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新闻写作》课程学习的开始, 应该开设6个学时左右的专业实践课,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实践, 让学生初步认识记者这一职业, 鼓励学生养成新闻敏感和新闻写作思维。因为在这个阶段, 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认知, 在学习中也会以教材上知识为主, 对于新闻写作、记者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媒体一些节目和主持人, 记者的喜爱等方面。所以,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的话, 那学生也只是模棱两可地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 而缺乏提纲挈领的学习理念, 对自己职业目标感到迷茫, 影响他们的学生主动性和兴趣。所以, 在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之前, 我们要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培养专业兴趣和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 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和他人合作和交流。

在整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实地情景模拟教学, 启发教学, 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实战能力。

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密切联系媒体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提高新闻采编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能否培养既具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 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新闻专业的教师, 既要有深厚夯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新闻实践能力, 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 是很难讲解新闻的理论知识, 更难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因此, 新闻院校应有一支与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的教师队伍。

如作为《新闻写作》的教师, 应该不定期派去报社和电视台等媒体去进行学习交流, 增强自己的写作经验, 把教学中的难题和出现的问题应用于实践中, 在实践中得以解决。现在新闻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多半是从新闻院校毕业的, 毕业后直接进高校教学, 离开学校没有到新闻媒体接受锻炼, 而这部分教师尤其教业务课程的必须要到新闻媒体接受锻炼。这不仅是新闻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 也是搞好新闻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另外, 应该从新闻媒体聘请有资历的记者和编辑担任教学, 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新闻业界比较熟悉、而且对各个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非常了解, 这样有助于新闻专业实践更好地开展。

3. 重视实践教学投入, 增加教学经验

就目前情况而言, 大部分高校的新闻采编专业都存在着相关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 设施落后、严重老化等问题, 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会抹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高校要重视新闻实践教学的投入, 加大新闻采编实验室的建设以及不断更新新闻器材和设备, 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建立融媒体实验室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实践操作平台。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是有汕头大学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的, 相较于传统式教学, 该实验室的操作更为开放。教师和学生可以模拟全真环境下的多媒体运营流程, 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制节目, 教师则模拟主编或者发稿人进行批改和发布。除了模拟操作外, 还可以直接与媒体间进行项目合作, 实际开展媒体实践工作。

又如在上新闻写作课的作业布置上, 有别于以前要求学生交打印稿或直接发到教师的邮箱, 融媒体实验室拥有作业提交和批改系统, 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 评析或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 非常方便。教师只要进入系统, 也可以和众多同学进行互动。提交的作业也不再只限于单篇文章, 报纸的版面、杂志的专辑、音视频文件、网页或掌上媒体等都可以通过系统的作业库来提交。

此外,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实践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必要的。高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者法定长假, 多去实践基地见习和实习, 把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高校也应该和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媒体建立联系, 通过建立新闻实践基地来满足学生的新闻实习需要。让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 也可以在实践媒体单位得到熏陶和培训, 更能符合媒体的需求以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进而解决新闻教学与媒体需求之间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8.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英语阅读;写作教学;误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这就为中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在英语试卷中阅读与写作所占比例很大,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各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教师都陷入了教学误区,没有把握住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精髓,导致学生盲目地学习而达不到效果。现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中学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误区,并经过教学反思,提出有实践意义的改进方法。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意义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两大教学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已不再像以前仅局限于简单的句式,初中阅读文本也不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一篇简短的英文小故事或是英文小短文,学生要通过读和看实现学习目的。阅读能增强学生语感,使其在考试中能够游刃有余。同时,通过阅读可增强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也是学习英语的另一个目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使其在考试中赢得高分,提高英语成绩。另外,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通过写作又能知道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好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误区

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能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都费尽心思地研究教学方法,从而陷入了教学误区,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片面地认为英语阅读就是大声读书

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英语文章进行熟读,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相关段落或是全篇文章。他们认为,只要将文章读熟学生就会理解,从而能够应对考试中的阅读试题。朗读虽然是练口语,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读书,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了阅读兴趣,从而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2.大量做题就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一些英语教师为了应付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不断做阅读试题,把学生看成做题的机器。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不应只是要求学生大量做题,而应教给学生解题技巧。

3.在写作方面,教师认为学生能够运用平时背诵的好词好句就行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中学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语句通顺连贯、语法正确、有优美的语句段落便能获得高分。而教师认为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是不可选的。

4.要求学生的写作字数越多越好

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写作这部分内容时,告诉学生要尽量多写内容,让文章的内容充实。其实使文章内容充实本无可厚非,学生为了凑字数而不顾语法句式的正确与否,使得所写文章弄巧成拙。

三、实践性教学反思与改进方法

1.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领悟、

感受

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去阅读,有目的地去阅读,从而加深阅读印象。

2.教给学生解题技巧,寻找做题规律

不同的文章类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盲目地阅读,盲目地做题收不到效果。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解题技巧,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顺着解题思路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避免搞题海战术,只要一个类型的题目学生能够掌握即可。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当然,好的文章离不开好词好句,要想掌握好词好句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也需要不断积累,教师应告诉学生积累的重要性并教

给积累的方法。同时,强调在写作中要保证单词的准确,文章语句通顺连贯,还要学会运用不同的句式,只有做到这样所写文章才能得高分。

4.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指导

由于学生在各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要求要放低,在写作时能够字数即可;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达到字数的同时还要丰富文章内容。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应在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同时,要找到适合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学生的英语单词和语法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春玲.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

[2]郭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9.对初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类别及内容英语作文教学往往应与单元目标紧密相连。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

1.激发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词汇学习可以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英语词汇量,才有可能为写作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可见,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初三学生来说,让他们写一段文章,可能会我们不妨尝试让他们在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做一些扩词练习。有畏难情绪。由教师或学生提供若干个单词,让他们利用这些单词编成一段有意义的对话或合乎情理的故事。对学生即兴发挥的词组、句子和小短文老师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及时准确地了解某一阶段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情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课堂限时作文就显得尤为必要。课堂限时作文的设计,最好同步于学生课程教学。给初三学生设计看图写短文和一些材料作文等。教师可经常让学生当堂写作一篇作文,给予评价后放入档案袋,作为学生该学期写作的终结性评价。通过建立学生写作档案袋,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及整体上写作进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从而及时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而学生也能够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

2对课后写作练习要重视。每步置一篇写作练习,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列出写作提纲。②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③让他们“添枝加叶”,丰富提纲以形成短文。④课后修改整理。

三、拓展初中英语教学途径

1.加强英美文化习俗教学,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习俗,就不可能用英语的习惯来表达。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该国语言。多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多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在非自然英语环境中,英语学习者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接触大量地道的书面语言,通过阅读保证足量的语言输入应是加强写作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选择一些好文章,让学生反复阅读乃至熟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审视和鉴赏材料的语言结构和组篇技巧,吸收它的精华。多年的英语教学证明: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的、地道的、口语化的、实用的段落和文章是很有帮助的。只有保证足够的积累,才能有针对性地输出。若能理解熟记十几篇乃至几百篇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写文章时就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10.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篇十

摘要:该文时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高职院校一味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兴趣及教学方法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不高。因此,该文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等方面,就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文的写作,无论是对机关文秘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然而反观现实,高职院校虽然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似乎并不看重。这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甚至在有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成了高职语文教学的盲点。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

(一)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基础能力培养

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重视;即使在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中也只是处于从属或附加的地位。这将使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弱化。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兴趣及教学方法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不高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1/3。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自身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更缺乏应有的应用文写作的实际经验,所以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无力,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干脆将这部分内容舍弃,声称这种文体是秘书的专利。部分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而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觉得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院校基本处于“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

正是上述原因,致使应用文写作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处于十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如何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这种尴尬地位和边缘化状态,是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和必须思考的课题。

二、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对高职学生有用,而且与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是一致的。至于学生喜不喜欢学,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学到东西,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改变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边缘化的现状,就需要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3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自身的写作实践。只有教师自身真正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能,才能将本领教给学生。二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应用文教学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三是任课教师要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与学生同步练习、同甘共苦,增加实践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如果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就会尽力求索、知难而上,就会视学习为乐事。既然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很有用”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的“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要教会学生写应用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可是,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使他们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用途,这甚至使本来准备认真学习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倦心理。所以,应用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写作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精心设计导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进行应用文中“计划”这一文体的教学时,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这样的开头:“本学期刚刚开始,我想知道大家在这学期都有些什么打算啊?”于是,有的学生说打算报考函授本科;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通过等级考试;有的说要参加某某社团;有的说要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接着,笔者提示学生:“大家的想法可能比较多,每个人在新学期的开始都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我们要有条理地把它表述出来,就要先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再说明自己的打算和如何做。”于是,学生开始认真思考。最后,笔者请几位学生在班上分条表述自己的打算以及具体实施的措施;然后根据学生表述的内容在黑板上写下“为什么(依据)—做什么(目标)—怎么做(措施)”,从而 把学生逐步引入“计划”这一应用文文体的教学。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全面地了解“计划”这一应用文文体,才能真正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做法,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才能有章可循。

当然,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质设计不同的课堂导语,但是,必须要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随意,既不愿学太深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也不愿学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笔者在制订应用文写作教学计划时,选择的一般都是最能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发生直接联系的文体;且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简洁、实际、动脑、动手”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每一种文体都是确实有用的,是学习和今后工作的基础,是必须掌握的。

2.结合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以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其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但这仅仅是一些理性教育。学生还是缺乏感性认识。要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基础课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其与文化基础课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讲授“广告”这一应用文文体时,先指导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然后让他们收集街市上及电视中的商品广告,摘录自己认为好的和差的广告各1例;再按广告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设计一个图文结合的商品广告。结果证明,通过“学习理论一收集范例一评价分析一设计作品”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对应用文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应用文在专业课中的实用价值。这样,不仅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浓厚了,而且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

(三)教会学生撰写应用文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写作原则和理论照搬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听着很抽象,感觉既枯燥又没意思。所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化繁为简”,也就是把“繁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简单”、“生动”的内容。

1.找准薄弱环节

在各种应用文文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怎么写”固然很重要,但由于各类应用文写作的教材和辞典中都阐述得很详细,所以学生并不难掌握。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的难点是具体“写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找准学生的这一薄弱环节,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写什么”上来。

例如,笔者在讲授“消息”这一应用文文体时,就在“怎样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消息”上花了更多的功夫。当时,正值自学考试和期中考试临近,所以笔者就问:“这几天校园里有什么变化吗?”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校园里背书的同学比平时多了。”于是,笔者再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学生回答:“临近考试了,大家都不想被„挂下‟,所以临阵磨枪,希望能闯过考试关。”笔者继续问:“那大家觉得这种情况正常吗?符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吗?”有的学生回答;“这很正常,我们已经习惯了,见怪不怪。”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笔者总结说:“是啊,学校中这种到了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觉得很正常。而这种„正常‟却反映出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我们大家不重视学习,把学习当作应付考试,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缺乏科学的规划。因此,生活中看似正常的情况处处有,但我们应该从这些„正常‟中发现„不正常‟;同样,我们也应该从„不正常‟中发现„正常‟,这才是“消息”写作的亮点。“同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从看似正常的现象中发现不正常”、“从看似不正常的现象中发现正常”。在这种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校园新闻。可见,只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出他们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薄弱环节,才能对症下药,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去写。

2.找到最简单、最实用的应用文写作方法

在各种应用文写作的书籍中,所有文体的介绍都按“含义一种类一结构一写法”这样的体系编排;而且具体到某一部分时,也都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类似分类。对应用文写作来说,其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应重在应用,而如此繁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笔者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尽量做到化繁为简。在讲授大多数文体时,笔者总是先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每一文体的用途;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和特点,使他们明了该如何去写,并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写作方法,同时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练习和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归纳出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种从感性认知、实践练习到发现问题、再实践练习的学习过程,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因为直接传授的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真正领会,而从感性认识和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或者教训对他们来说印象会更深。

上一篇:卖场食品安全经验分享下一篇:婚礼手捧花的意义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