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2024-09-27

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精选9篇)

1.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一

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衡阳县东山完小校长 刘黎明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艰难。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待遇差距等,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不均衡。农村大部分村小完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简陋教学状态,别提什么电子黑板、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等。

(二)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大量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单向流动,原因在于城镇学校教学设施与设备好、工作条件较好。

以上不均衡势必造成:

1、学生留不住。大量学生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涌向城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造成了城市公立学校的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却校舍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2、教师留不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给老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农村老师一门心思往城市里钻,有的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磨洋工,极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质量上不来。教育的不均衡,最终造成的是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数字甚至超过城市学生,农村教育滞后发展势必拖了整个教育的后腿,同时教育的不均衡也必给社会带来不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1.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落后,别说多媒体教学设施,有的连录音机都没有。没有音、体、美、英语等专职老师,希望政府统筹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在现代教学装备、图书、课桌椅等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建立明确的规划,确保在若干年内能实现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均衡化。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能享受到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

2.探索学校公用经费分配的新思路。生均公用经费城乡统一,是教育均衡化的产物,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生源出现减少的趋势。像小班化(25~30人/班)的学校,学生总数少很多,总的公用经费也就随之下降,但是班级数、教师人数、学校支出基本不变。所以,在资金上应该向这些学校倾斜,例如以初中45人、小学40人为班级标准,不到标准人数的班级(小班),按标准人数补足公用经费。

(二)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较艰苦,建议加大农村教师津补贴,出台职称评聘优惠政策。让农村教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津贴,从而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对那些长期奉献在边远山区的老师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让他们带着感激服务于教育。

2.加强宣传,树立农村学校的良好形象。农村优秀生源的流失,既有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上不正确的主观认识,总是认为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事实上,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一些农村学校的成绩并不逊色于城镇学校,而且富有特色。只有加强宣传,充分展示农村学校的成绩和特色,才能稳定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客观上也为农村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和鼓励人才流动

教育的均衡化,说到底是人才的均衡化,“择校热”,更多反映的是对优秀教师的认可。现在,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开始接近城镇学校,此时人才的流动、师资的均衡成了最关键的因素。

1.要继续加强城乡学校“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所城镇学校带几所农村学校,形成“结对、联动、捆绑式”的发展新模式。要有明确的规定,城镇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必须到结对学校支教一段时间,所上的课全部向学校教师开放,同时需作讲座和指导教研活动若干次。相对应的,农村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去城镇学校学习。教研活动由教育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2.要探索集团化教育发展模式。优质教育需要普及、需要扩散。通过集团化教育模式,把不同的学校整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优促优,最终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在教育集团中,教师的流动是无障碍的,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佳,每个学科可以凭借优秀教师,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这样的优势和效率,比校际结对更进一步,也能使优质教育更快地覆盖更多的学生。

3.以城乡一体化的大视野,鼓励城乡教师较大比例的流动。学校需跳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以全区域教育均衡化为整体利益。可以先尝试在教育共同体的几个学校之间,教师能够较大比例地互相流动。这种流动,既是优秀教师的效能最大化,也是影响、带动一般教师培训的过程,最终实现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实现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农村教师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二

关键词: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育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历史上教育公平一直被人们提倡, 在中国教育公平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孔子, 当时他便提出“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即不应因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差异、家庭环境、智商高低等等原因使某个人、某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到十八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也把教育公平立法, 确定了教育公平的法律地位。我国在2010年的7月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分析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教育公平就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的一种趋于合理、公平的配置规则。这种合理、公平要配适的是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及稳定, 要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即教育公平所涵盖的三个层次:确保所有人都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也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教育公平观点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它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让每公民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核心, 把发展人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始终,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更能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为民。而教育公平的推进也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指导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对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限制, 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 坚持用科学的统筹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的、有序的解决教育公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全面协调地实现全地区、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有序的推进教育公平, 是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样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乌托邦, 它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等等物质条件不断稳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居民生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战略目标, 主要源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供给的差异性。因此, 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革新的重要基础, 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教育放在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之首。推进教育公平, 直接关乎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教育公平统筹协调发展, 才能使得各地区的、城乡间的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适时的、适需的教育产品及相关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公共服务,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使之成为公平正义坚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 把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确立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点。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体现, 而只有教育公平了, 才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公平环境, 才能使社会公平成为可能。当前,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并使之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 我们更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 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把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在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把我们关注的焦点落在弱势群体身上。

其次, 让政府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到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产品、教育机会, 是政府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政策措施都由政府决策, 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因此, 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财政投入,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相关的教育立法、执法日臻完善,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教育公平发展评估体系, 把教育中存在的城乡间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不同校际间存在的差异量化起来, 使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科学的数字保障。

3.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三

调研报告

西工区XXX XXX 2011年12月

“教育公平”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区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立足教育公平,努力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合理配置资源,均衡办学条件。一是启动了农村及薄弱学校校舍升级改造工程,有重点地对我区薄弱学校的校舍分期分批予以改造。二是多渠道争取资金,为农村及薄弱学校改造、配置了一批功能室,全面提升了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及薄弱学校修建塑胶操场、美化绿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等,逐步实现我区办学条件的均衡。仅去年,我区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已达800余万元。

二、优化队伍管理,实现有序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实现在职教师合理流动,均衡调配。完善了农村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在师资培训、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引导鼓励市区学校优秀领导、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一流农村教师队伍。

三、创新支教形式,加大支教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支教政策和规定,定期下派城区优秀学校领导、教师定点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任教。除此之外,从今年开始,实行区级名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努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我区选送农村支教、送教的教师人数已达29名。

四、试行捆绑发展,实现共同提升。按照“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行优质资源共享计划。确定凯旋路小学、白马小学、唐宫西路小学、芳林路小学分别和洛北乡、红山乡的有关学校结对子,在学校管理、教育教研、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引领,进行“捆绑发展,共同提升”的试点,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我区教育尽快实现均衡发展。

五、加大培训力度,倡导有效培训。坚持“面向全员,培养骨干,城乡兼顾,均衡发展”的培训方针,统筹安排各类教师培训活动。除区域性的全员额,大规模的培训活动之外,特别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通过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分层、分类、分岗培训等形式,重点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六、规范招生行为,促进生源均衡。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政策,为辖区内的每一位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禁止学生无序休学、转学。严禁学校设重点班、实验班,实行校内平衡分班,努力促进班与班之间的生源均衡。

七、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教体局机关联系学校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包片蹲点;机关各科室分别联系片区学校,每个工作人员联系到具体学校。每月到联系片区、学校工作的时间不少于5天,工作实绩作为机关科室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4.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四

为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各校优质资源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2年我校与三马路小学结对。自校际间共同体建立以来,由于校际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且活动组织灵活方便,便于进行深度交流。我校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继续深化校校联动、共同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固定合作研讨项目的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马路小学与坊安李家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学校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狠抓过程管理。加强学校对共同体的过程性指导,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共同体对指导教师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结对学校学习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对支教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进行走访,在考核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评优树先向外出学习教师倾斜。

四是李家小学和三小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并成立了小学教科研一体化,定期在小学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和选派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五是三小为我校积极捐书,让城市孩子富裕的存书、看过的书,捐给农村孩子,让这些书继续发挥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各方切实履行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三小选派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了“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谐的教育品牌,创建最亮丽学校”的办学目标,实行统一管理,并积极推进两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容校貌整治,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

二是打造师资队伍共同体,促进教师素质提升。采取从主体学校抽调教师教师到我校对应班级授课的形式,对我校老师进行传、帮、带工作。通过上课、参与教学研讨等形式跟班学习。目前主体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等很多教师,在省市赛课中获奖。主体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加盟我学校,将充分发挥“1+1>2”效应,大大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证。

三是打造教研共同体,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共同体在教学进度、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制订统一的制度,开展统一的教研、科研和教学常规检查等活动,实行相对一致的教学管理。建立共同体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系统,随时掌握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优质均衡。同时,三小积极开展面向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指导、研究改进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策略,坚持以科研为抓手,带动我校改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结对帮扶结硕果。自活动开展以来,三马路小学对坊安李家小学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投资6000元为坊安李家小学购置了户外看板,美化校园环境,有效地改善了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三、先进的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是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在共同体工作启动后,主体学校立即开展了交流人员安排工作,开学后再选派出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

二是积极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两校在开展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分别举行了语文、数学、英语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课堂展示、集体评课等环节,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积极开展学生间交流

我校参与三小校级趣味运动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自己、认识三小,找到存在的不足。

四、存在问题:

一是我校教育发展由于受城乡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使不同群体受教育的层次、质量存在差异;二是注重面上的东西,只求形式,不重效果;三是缺乏载体,拘于传统;四是缺乏促进机制,可持续的动力不足。

五、下一步建设推进方式:

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双方学校在看到对方优势的同时,更看到了自己学校发展的方向。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把学习研讨纳入教师考核。2.定时组织人员交流。提出具体要求,加强交流合作。

3.互动教研,携手共进。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座谈、理论学习交流会等,共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在以后的日子中,我校将与三小在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目标上,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位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发展。

李家小学

5.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五

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要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好的优质的教育,让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3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全区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区内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学校布局有待改善。一些地区、乡镇只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除新建的一些私立学校外,公办农村学校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有所减少,很多学生到城里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上学了,造成一些学校超规模办学,二是农村学校布局有违国家教育部办学行为规范中关于“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不加重农民负担”的规定,将一些边远的村小或教学点撤除,归并到中心学校,一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照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2、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

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山区的中心学校没有教职工单人宿舍,几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学生寝室十分拥挤,政府集中采购的学生单人铁床,铺板的质量差,学校没有学生洗澡的地方,很多学生一个月不能洗上一次澡;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寄宿生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班主任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早晚自习,500多名寄宿生,由教师轮流担任生活老师,陪学生在寝室睡觉。

4、教师待遇不均衡。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班级之间分实验班、科技班、普通班,学校、班级被分成三等九级,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者也因这些人为造成的差别,导致劳动对象分配不公平。农村中学,招到的新生是经城里好学校挑选几次后剩下来的,城里的优秀生也被选进了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又被优中选优进了重点班。于是出现好学校能聘到好老师,招到好学生,年年先进;差学校配差领导,安排差老师,招差学生,与先进无缘。好学校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放在政府大厅向领导报告。农村教师的福利较差。据反映,绝大多数山区教师一年到头没有任何福利。为解决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2010年给农村学校安排了一批特岗老师,在艰苦环境工作了几年,新老师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人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这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由这些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相对要差,尽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家庭作业必须在家长或晚上到老师家里去辅导才能完成。农村学校的老师课时负担重,加上照顾寄宿,一日三餐、早晚自习、洗澡洗脸盖被等等,备课和批改作业全靠加班加点。

4、助长了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农村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送到城里,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留下来的都是家长抱着无所谓,或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择校风越来越盛,县城的学校因生源爆满伤脑筋,农村偏远的学校因生源不足头痛。各学校在按区域划片、按班规、班额招生后,由于择校生的原因,在开学前都要招一批收费生。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和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越收越离谱。

三、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校

际、班级差距,解决学生择校和学校借择校收取择校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对那些喜欢搞对策的学校、学校领导、个别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位置和作用,并引导他们从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3、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一要立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以各种理由从农村学校“借”来的老师,清退农村教师到城里支教的现象。据反映,目前从农村一所学校“借”到城里支教的老师达十几人多人,理由是这些县城人手不够。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这些“借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事多人少,就应该因事设编,给予增人增编,不能不顾工作需要而硬撑着不给编,所增人员可以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并及时补录新的老师,以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有人拿教师工资、没人干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招聘老师应采取“双向交流”的办法,做到有进有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优于城区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采取定向委培。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4、严格规范编班、补课、办班行为。一要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控制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二要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和按入学考试成绩编重点班,均衡配置平行班之间的生源质量;三要确保课堂教育质量,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办班补习;四要禁止学校以家长“自愿捐款”的借口收取择校费,并将查处收取择校费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由教育局督查室对收取择校费的监管查处工作实行问责。

6.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六

党的十七大为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2 0 0 8年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中间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期,我们邀请部分学者、管理者们畅谈学习十七大体会,并从他们各自关注的角度为我们掀开2 0 0 8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充满挑战的前景!

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系统唯一的党代表,我参加了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关注报告对教育的论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优先发展,重点谈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党和政府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拳拳公仆心,深深爱民情,让我这个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激动不已。1 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和我们江苏代表团全体代表一起审议十七大报告。当总书记和我握手时,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江苏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方面取得的成绩。总书记对我说:“你说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怎样更合理的问题。谁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政府来讲,有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能够使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在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录像、动画、声音、图片等学习素材,对教师教学有帮助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上的教学资料,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等。合理配置好这些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江苏在全国虽然处于发达地区,但仍存在着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科教优先”是江苏发展“四优先”之一,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早在2 0 0 5年,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时递交了专题议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应多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镇江的教育工作者创新开展了“城乡教师手拉手,名师教学录像进乡村”活动,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教育网络,将全市200多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近千名骨干教师的优质示范课以及与现行教材配套的优质课件等全部上网。同时,还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制作成录像,免费提供给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使用,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5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家乡学校实地视察,对这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梁保华省长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化的手段,把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农村,不但能很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较快地提高农村师资水平。随后,江苏省教育厅把镇江市的经验向全省推广。暑假刚开始,省教育厅就组织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暑期参与录像的教师均为全省各地选拔出的优秀教师,这些课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24门学科。2007年9月,优秀教学录像光盘作为开学礼物,免费配送到了全省各个农村中小学。

我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近2 0年,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感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以我所在的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为例。五六年前,当时学校只有几台打印机、几台电脑,更别说什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就这几年,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先是每个教研组都配了电脑,到2007年,平均每位教师都有了一台电脑,实现全部上网,每个教室也都有了多媒体设备。教育局和学校组织了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己制作课件,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每一位教师都亲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政策的引领、投入的增加,让我们这所普通初中为学区内的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优质的、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工程,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师生都能共享网上优质教育资源,计算机网络教室、城域网、校园网在城乡中小学逐步普及,为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提供了保证。

7.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七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朱曙培

2015年3月30日

一.重中之重

(一)四大特点 一是政府责任

1.是“两基”的后续工程。

2.“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决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责任主体是县级政府。

县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政府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3.评估办法是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

评估对象是县级人民政府。

4.评估内容是县级政府职责履行情况

一是规划责任。做好布局规划;取消重点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名校。

二是投入责任。法定投入;均衡投入;向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投入包括师资等资源配置。

三是督查责任。制定量化标准、建立评估机制。

需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社会支持。

对政府21项评估指标都有责任牵头单位。

不是教育部门“独台戏”。

不是督导部门“独角戏”。

是“国考”,以通过国检为标志。二是依法督导

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施主体)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要点),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重点)。

.专项约谈制度。

 2.公示公告制度。刊载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

反馈意见刊载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安徽教育督导网。

督导公告将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 3.逐级淘汰制度。不是逢评即过,逢评即优。

材料审核环节:国家两年分别淘汰6个、1个县区 

省级两年分别淘汰4个、12个县区 

实地评估环节:省级淘汰3个县区

省级采取限期整改、暂缓通过、一票否决

4.双向激励制度。

正向:6个优秀等次,2个教育强区; 

负向:14个合格等次,4个不合格等次。四是长期要求

 1.2005年教育部下发第一个文件,至今有十年。

2.监测和复查制度。对所有县区指标长期监测。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区进行复查。

差异系数小学≥0.6、初中≥0.5予以警示;

小学≥0.65、初中≥0.55要约谈市县两级政府; 

连续两年不达标的县区,将撤销其认定称号。

3.县域基本均衡只是第一个目标。教育现代化、优质均衡和市域内均衡是下一个目标。二)必要性

 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四是国家和省文件要求

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规定:“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54)号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

 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规定:“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2]96号)提出:“把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

 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2014】5号)。 后三个文件是重点。 四)基本程序

 1.县区自评→市级复评→省级评估→国家认定。 2.每个环节都必须通过两关:

材料审核(重点是政府行为落实情况)

实地查验(通过学校验证政府行为落实情况) 3.反馈→整改  4.长期监测  五)时限要求

 第一步: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68个); 

40+(29-3)+10=76≥68 

 第二步: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 小结:1.是必须完成的 

2.是有完成期限要求的 

3.不能按期完成要追责的 

二、政策要点 

一)达成目标国家:

“三缩小”: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 “两个一”: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 安徽:

 推进思路“四化”:办学条件标准化

资源配置均等化 

办学行为规范化 

教育教学优质化

 发展目标“四无”:城乡学校班额无超标 

同城区公办学校无择校 

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无差距 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无障碍 

(二)基本均衡的五点内涵

 1.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

2.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3.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4.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

5.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三)推进的七个路径  1.均衡配置办学资源  

教育均衡首先是资源配置的均衡。

(1)保障教育投入。

推进均衡发展,保障经费是第一位。

义保机制改革,公用经费提标

统一城乡学校公用经费标准。

调动乡镇积极性。2)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3)采取新建学校、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班额”(小学

46、初中50人)、超班额(80人以上)“大校额”(小学2000人、初中3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4000人。(金安、固镇、蒙城)

主要是择校、资源不足两大原因。(4)严格控制学校撤并。 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1)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

学校联盟(花山、广德)

集团化办学(蜀山)

对口帮扶(天长、长丰)

大学区管理(雨山)

委托管理(淮上)(2)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

在线课堂(繁昌、南陵)

班班通全覆盖(禹会、休宁、三山)

 3.师资均衡教师是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也是难点。

(1)及时补充教师。政府购买服务。

(2)改善教师初次配置,向薄弱学校倾斜。

(3)优先配齐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补贴、新建教师周转房。

(5)加大校长教师交流。校长任期 5 年,同校不超过 2 届;校长教师交流每年不低于 10 %。

(6)教师“县管校用”管理制度、无校际管理。 4.保障特殊群体

(1)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两为主、零障碍入学)。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3)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4)扶助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

 5.提高教育质量

(1)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2)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6.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 (1)完善学籍管理。

(2)规范招生。“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3)规范财务管理(局管校用)。(4)规范收费行为。(5)规范办学行为  7.强化督导评估

(1)一个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

(2)四个作用:监(四)评估内容及标准:“121” 

“1”:一个门槛

“2”: 一个前提、一项工作评估 

“1”: 一个重要参考

 一个门槛:十项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均衡的第一个目标是发展,发展的具体表现是标准化建设,这是均衡的基础,标准没有达到,均衡就谈不上。

依据我省2007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兼顾多数”原则设计的。 督过程,诊断问题,校正偏差,检验效果。

(3)两个全覆盖:教育督导机构全覆盖、挂牌督导全覆盖。(4)三个到位:挂牌到位,督学到岗,督导到校。(5)坚持三实:察实情、听实话、报实数。

 注意:

 2014年11月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安徽省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皖教秘基【2014】82号)

(1)学校要有单独的跑道,不能以道路代替跑道。在达到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的基础上,还要确保至少有一个直道,小学不短于60米,初中不短于100米。不一定是塑胶跑道。 至少要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

 2)教学光盘400课时和教学软件资源80G,如果没有光盘,可用优盘或移动硬盘存储,不能缺。

(3)教学用计算机包括电脑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里面的计算机。(4)学校接入带宽≥10M。

(5)学校如无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但配备“班班通”,可视为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6)电子图书不计入图书册数。新增图书每年不少于1%。杜绝图书不拆封,打捆存放。

(7)实验室体现在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是实验室的面积(小学科学实验室每个不少于76㎡、理化生实验室每个不少于90㎡)。

除了以一个重要参考:公众满意度调查 

检验均衡发展的水平如何,关键看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

调查内容: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

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 

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差距 

义务教育择校情况

政府的努力程度 

调查形式:座谈会+问卷 

调查对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四个类别

 上提到的实验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包括藏书室、阅览室)外,还要有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仪器及器材储存室,统称“八室”。

 一个保障,即:接受国家认定前三年教育投入要达到法定要求

包括: “三个增长”:

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

 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和教职工人均年工资逐年增长。

“一个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

 注意:

 1.依据教育、财政共同上报的教育经费统计报表。财政经常性收入等口径调整说明,国家一律不认可。填错了只能将错就错。这是国检的原则。

2.允许追补经费。需提供三个材料:一是县财政局《关于追加

年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通知》;二是预算拨款凭证(收款通知);三是经费支出凭证(省市抽查时要提供)。

3.申报到国家前,必须追补到位。

4.申报到国家时,最多只能有一年有缺口,在国检前整改,县级政府要承诺追加到位。

5.追补时不累加计算。主要考虑到可能性。 其他一票否决条件:  

1.大班额、超班额、大校额现象严重。

大校额较多的有:阜南县

12、谯城区

11、利辛县

11、埇桥区

11、颍州区

8、太和县

8、砀山县

7、萧县

6、灵璧县

6、泗县

6、定远县

6、裕安区6。

超班额分布在:庐江县、谯城区、利辛县、萧县、灵璧县、泗县、颍州区、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界首市、定远县、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 2.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师德建设重大恶性事件。

3.截留、调控、克扣、挪用、套取义务教育经费。

4.与当地“小升初”工作挂钩。

 5.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没有达到9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1号)

入学率=残疾儿童少年中已入学人数(包括特教学校学生、附设特教班学生和随班就读特教学生)÷残疾儿童少年适龄人口总数(包括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100%;

分子来源于“教育事业统计基础综3151-N表,分母来源于当地残联统计数据。教育局与残联要沟通好。  6.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低于85%。 7.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的。

(五)省级评估程序: 

1.材料预审、反馈。

2.验证材料(涉及到评分)

3.现场征询(对县直部门)

4.实地验证(随机抽取不少于8所不同类型学校和2个教学点)。

到校检查“十看”、“十注意”  “十看” 

 一看校容校貌

铺设修理校园道路。

平整、剪修校园绿化。

修缮玻璃、粉刷墙面。

更换残破课桌椅板凳。

全面清理污水、垃圾。

重点查看:卫生死角(食堂、厕所、楼道等)。

皖北地区特别要注意。

县区政府要拿点钱,瑶海区每校5万元,颍东区是贫困区,每校拿3万元。

 二看校长、教师精神状态和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情况

 显示出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 教职工不得在校园内和公共场所吸烟。

 学校卫生室校医统一着装、门卫(保安)佩戴警械。食堂炊事员、服务人员戴工作帽、口罩、穿工作服。其他教职工有统一服装的,建议统一着装。如果无统一着装的,应衣着大方得体、干净整洁。 三看校园安全

 校园是否有保安?安全防控是否配置到位?是否有应急事件处置预案?是否开展安全演练。

 确保消防通道畅通,灭火器在有效期内、消防栓位置摆放正确,使用方便。校园监控正常使用。 四看各功能室管理  “八室”、“四室”必看。

 工作人员应提前到岗,主动做好讲解工作,重点围绕设施配备、使用、管理等进行介绍。

 准备好各种教学记录,记录要真实、完整、装订整齐、教师和学生签字手续完备,县区最好统一记录本样式。 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摆放规范,保管整洁。制度健全并上墙。 危险实验用品按规定保管。 五看课程开设

重点是音、体、美、英语、信息、实验课的开课情况。教务处、教室、学生铅笔盒内课表等内容一致,不要搞“阴阳课表”。要问学生。

 六看班额

实事求是,不要搞学生调动。

 七看后勤保障设施

包括饮水、住宿、就餐、厕所等  八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重点做好楼道、墙体文化建设和校训、橱窗、宣传栏等文化设施,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依法治校氛围、廉政文化氛围氛围。学校宣传栏等不能有与均衡要求相违背的内容,如学生成绩排名、学校成绩排序等。

 九看素质教育活动开展 

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运动等

 十看学校其他基本数据

 如学生、教师数等。 十注意一注意确保被抽查学校交通安全,道路畅通。

 二注意对校园周边环境提前清理。

争取县乡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校园内的特殊情况,要借此机会处理好。蚌埠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看到校园正中间有一排住宅,拆了一半,剩下的是钉子户. 三注意介绍好校情。

 安排校长介绍情况,要围绕均衡发展主题。 要做到亮点突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 如果普通话不行,也可以安排其他熟悉情况的同志介绍。为防止意外,最好准备卡片。介绍时要使用便携式扩音设备。

 四注意认真做好被督导组询问的准备。 均衡发展的基本概念、要求;

 熟知学校基本情况,如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成效、学生数、教师数、农民工子女占比、留守儿童占比以及十项办学条件指标等相关数据。

 保证做到一口清。注意数据之间不要出现逻辑性矛盾。 五注意相关人员要提前到岗,各功能室要提前打开,并挂牌。

 六注意提前设计好校内检查路线,尽量不走回头路。 七注意迎检材料放置。各功能室材料装订整齐、排放有序,集中放在会议室。学校如有现成的宣传画册、彩页,可以提供,但应文字精炼,突出主题,彰显办学特色,切忌无重点、无主题。如没有,也不需要专门再准备。

 八注意协助做好数据填报。安排1名校领导和1-2位熟悉情况的工作人员协助督导组,填好《对安徽省督导检查学校工作表》,做到数据准确、与实物相符。

 九注意被检学校责任督学要到校。责任督学牌子要挂在学校门口显著位置。

 十注意学校提前预留好停车位,保安做好车辆进出引导。 5.满意度调查。

6.反馈会汇报会合并召开,县区政府或党委主要负责人参会。

(二)国家认定程序

 与省级评估不同的有: 

1.开见面会,播放专题片。

2.看县区材料大概半小时左右。

3.已实地到学校验证为主。重点核查学校办学基本标准10项指标真实性。

4.开四个座谈会,一小时左右。

5.集中到省里反馈。四.薄弱环节

(一)投入不到位

1.部分县区教育经费未做到法定增长。

2.虽然安排了经费追补,但仍缺乏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二)办学条件存在薄弱环节

1.存在省辖市市区、县城中小学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和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造成班额过大。

2.少数地方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较低,电脑、图书仍存在缺口。

3.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单项指标上差异系数较大。

4.存在大规模学校,规模布局不尽合理。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1.教师总量不够。生师比达不到省规定标准。

2.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教师紧缺。

3.教师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

4.教师交流比例偏低。

5.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差异系数过大,高级别教师校际配置不均衡。

6.边远艰苦地区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

7.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情况(政府、学校)。

3.投入不均衡。搞锦上添花的多,搞雪中送炭的少。

4.追补经费不到位。玩空手道或左口袋到右口袋。

五.工作要求

(一)处理好六个关系 1.推进与评估的关系。

2.督导评估完成时间与《备忘录》规定时限 的关系。备忘录规定期限的次年度要完成县级自评和市级复评。

3.“里子”与 “面子”关系。里子就是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变,得到实惠,解决问题。面子就是按期顺利通过评估。4.均衡水平与发展水平的关系。均衡发展首先是发展,其次是均衡,是在发展中求均衡,最终实现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都不断提高。是抬高底部,而不是削峰填谷。5.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关系。均衡发展不等于不要特色、千篇一律,要鼓励每个学校办出特色,百花齐放。

(二)学好文件

把握政策要领。层层培训。

增强均衡意识。关注薄弱学校、后进生。

熟悉政策、指标。避免出现概念不清、数据混乱等。(三)摸清底数

算清缺口。一校一策。每一所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经费和师资。提出全县补缺补差方案。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四)争取支持

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晓以利害,引起重视。

(五)落实责任

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建立责任制,实行问责制。

(六)加强基础工作

1.做好数据统计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差异系数、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生师比、巩固率等评估指标中所使用的数据,均以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准。

省将加强有关数据的审核。

有数的概念、数的意识、数的敏感性。

2.杜绝弄虚作假。(四川省自贡市、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3.做好资料建设。

4.建立均衡状况年度监测制度。

(七)加强市级统筹

1.加强对经济功能区统筹。今年省对经济功能区实行单列督导评估。采取“先分后合”方式,即督导评估时,经济功能区和所在行政区划县分别组织自评、接受市级复评和省级评估;申请省级评估和国家认定时,经济功能区和所在行政区划县合并进行申报。合并申报工作由行政区划县牵头具体负责,经济功能区积极予以配合。

2.严格把关。材料审核、反馈意见、整改落实。

3.对口帮扶。

(八)加强预演 

(九)倒排时间

5月份上旬前完成市级复评。

省级评估从四月开始分批开展。8月底完成上报国家。11月前完成国检。

未雨绸缪。要早谋划,早启动。

(十)加强宣传

基本知识、主要措施和成效。

8.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八

一、多维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理念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代,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就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已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2]但是对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动态性的。

1.教育公平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的一个层面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关于永恒的公平的现象,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一个人有一个的理解。”[3]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的受教育权利是与其所属的社会等级相一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是看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判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的、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人人平等”的公平观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却受着金钱的限制。如今,人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一个人不可让渡的权利,不应受财富、权力、家庭等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应以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为准则来分配教育资源,追求教育的“能力”公平。总之,公平的内涵及与其他诸多问题的关系只有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社会结构变动之中,即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此,对待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看到它的动态性、时间性。

2.教育公平是个过程性的概念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公平也应当是一个过程性的,具体可包括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平要求,在实践中尤指保障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又叫参与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质量,以保障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公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经由教育过程然后才进入社会的,因此个人的教育公平就是其日后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个人教育公平的终点就是其社会公平的起点,如果教育公平无法保证其全过程的公平,那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对教育公平的把握也要建立在对其过程性的全局理解之上,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做到了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实现。既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各阶段的实现,也要认识到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搞大跃进,盲目发展。

3.教育公平的倡导并不必然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即过于强调教育公平的实现会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则会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本身是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保障社会起点公平的重要工具,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保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让所有适龄人群接受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融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最基本素质,而这些则是现代社会正常、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所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决定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完全统一的,教育公平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真正贯彻和实现就是教育效率最大的发挥。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里会“失灵”,因而建立在市场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效率概念也不能简单套用在教育之上。教育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其必然需要由政府进行供给,因为其有很大的外部效应,但同时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纯公共物品,其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还是会出现竞争和排他性的,所以,效率问题还是存在的。不过从教育的层次来看,基础教育因为其基础性,公共物品的属性更强,在这一阶段之上保持教育公平,社会获得的正效益更大,因此这一阶段让每个人都公平地受到教育是最重要的;而在高等教育层次,其私人物品的属性更强,个人因此获得的正效益更大,所以这一阶段实行的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教育效率的强调也更重一些。

二、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化均衡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同样,在教育公平指导下的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应该是静态的、线性单一的。在中国搞基础教育均衡更是忌讳简单的平均主义、一刀切,因为各个地区都是不同的,有一些还差别很大,所以杀富济贫式、削峰填谷式的均衡发展都是不对的,也是与教育公平理念不合的。要想真正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现实和理论上的分析。

首先,从客观现实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也较低。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历史条件、社区环境、师资水平等的不同决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彼此差异的存在。但差异不是差距,差异是和谐的前提,正是学校间彼此的差异才使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有了可能。因此无论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还是基于均衡发展的本然意蕴,基础教育的均衡都应该是一种差异均衡。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底线合格”的教育而不是“培育英才”的教育,是“打好人生成长基础”的教育而不是“社会分层流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考试选拔教育”。[4]基础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最基本生活能力的人,是为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当然,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最杰出的人才”,但那不是它的本然目标。对基础教育的“基础”要有科学的理性判断,促使基础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良性均衡发展。

实行一种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即以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底线,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它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保证教育质量底线发展的均衡,追求教育发展基本条件的满足和基础教育最低目标的`实现。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模式奉行“合格即优秀”的教育标准,它将目标定位于基础教育的底线,而不是将目光定位于所谓“优质”、“第一流”发展的顶线。它不仅重视政府对基础教育适当的经济投入,更重视基础教育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它重视的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底线,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要达到一个底线标准,每一个基础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在底线上合格。同时,这一发展模式还更多地着眼于以差异的特色来研究基础教育,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寻找特色,通过特色实现基础教育的底线均衡,追求一种在现有物质条件下的“低位高水平”(物质条件的相对低位和学校发展的高水平)的发展。差异均衡视角下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贵族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应该保持教育基础底线的一致,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管理评价都应该具有共同的底线标准。这一发展模式也正科学地诠释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5]

三、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是在多维教育公平观指导之下的、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基础教育基础性之上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把握好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部分。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是其内部各要素的全面均衡。因为这三部分是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均衡与否都直接决定了下一阶段的起点公平,而每一阶段的均衡也都会对上一阶段能否均衡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如果不均衡,有的学校特别好,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多,而有的学校却十分薄弱,这必然会产生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想向优质高中涌入,从而造成优质高中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无人问津的情况,这反映在中招考试中就会使得初中教育受制于中考的指挥棒,不得不实行应试教育,推行“重点班”,讲求“效率优先”。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必然也就导致了整体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偏向于优质学校,产生马太效应,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当然,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还无法实现这种整体的均衡,但是以义务教育均衡为主体,向上下延伸的均衡发展模式在各地都已经推行开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一定能够实现。 2.基础教育的底线均衡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应该是底线均衡。我国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各不相同,不能整齐划一地划定一个均衡发展的线,但是基本的教育公平是要保证的,因此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就要实行底线均衡。

基础教育底线均衡的这一底线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底线均衡就是在保证学生底线合格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均衡。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质合格的社会公民,学校要保证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后实现底线上的优质合格,合格底线上的优质就是优质学校的主要特征。夯实基础、保证底线是基础教育底线均衡的基本任务。底线均衡的内容包括:学生具有优良的公民素质;学生在优良公民素质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自由发展。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学校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能够为每一个学生的和谐成长提供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合适的课程和教学。课程设置要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彻底落实的基础上建设好有差异的校本课程,选择运用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育人成人,它不应当过分承担人才选拔和输送的任务,但它并不排斥培养知识基础牢固、创新能力强的“精英学生”,这些“精英学生”的成长是在底线均衡发展上的有差异的发展。不过,基础教育学校不能为了“精英”而实行所谓的“精英教育”,更不能为了“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成长。

3.基础教育的过程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既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每一阶段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包括基础教育内部各阶段的公平与均衡。这就要求我们秉持一种内生性的面向过程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注重教育过程的监测与反馈,保证教育质量的全面均衡提高,坚决杜绝目标导向的只重物质条件和考试结果的教育发展观。

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二是师资力量;三是学生素质。这三个因素中的第一个因素主要是由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具有区域性和外部性,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能左右的;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第二、第三个因素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所要重视和着力把握的。

4.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差异中的均衡,而不是千校一面、整齐划一、平均主义的均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杂居、城乡二元化发展的社会之中。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应该顺应这一差异,凸显出有特色的均衡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统一和标准化。例如,新农村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不必也不应该简单效仿城市化,而是可以凭借农村学校文化与城市学校文化的差异创造特色均衡。更重要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未必就意味着它的教育也欠发达或者贫困,这些地区的教育完全可能凭借特色优质发展,纵横考察古今名校,许多恰恰与经济不发达相关而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出了享有盛誉的学校。

教育差异也可以是人才培养特色的不同。首先,基础教育在严格履行教育责任,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因全面合格而优秀,实现底线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人发展的不同特色实施差异教育,形成培养不同人才的特色发展。其次,我国基础教育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均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客观存在的教育个别差异人为地制造成了教育群体差异,把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学生差异制造成了不同学校的差异。应该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让不同学校承担培养不同人才的教育责任。例如,对一所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成绩较差的学校可以确立“考试成绩合格就是优秀”的评价标准,激活“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发展趋向,让它培养的大多数学生理直气壮地报考职业技术学校;而对一所生源质量优异、学生成绩较好的学校,在“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底线评价标准基础上,可以让它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报考普通高中。

总之,如果教育评价部门能够以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标准来评价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各类高等院校能够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不同人才公平地敞开大门,那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就能够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4]吴亮奎.寻找失落的基础:基础教育“基础”的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7):1-4.

9.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篇九

一、借助高校资源改革中小学办学模式,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虽然南开教育整体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布局不尽合理,地区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南开区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的中小学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思维固化、体制机制固化、囿于传统的特点,不能适应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有着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观念前沿、信息资源广泛、人才优势明显。充分有效地借助天津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并实践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导向,无疑会帮助学校焕发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为了解决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薄弱的问题,我们以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和南江小学为依托,与天津师范大学共建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中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担任校长,全权管理学校各方面工作,并主导规划学校未来发展,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工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内涵发展和外延扩张,积极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模式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打造和提升,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为这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谋求了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小采取“协同沉浸式”合作模式,附属小学由南开教育局和天津师范大学协同共建,南开教育局负责附小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办学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由南开教育局委派的校长负责。天津师范大学派一个固定的专家团队,主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特色建设、课程开发、教研组织、教学改革、教师发展、质量监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专家团队进入半年以来,传承发展原南江小学的办学特色,形成“合力教育”的发展理念,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通过借力天津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我们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成为南开西部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实现南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从根本上改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的现状。

二、借助高校资源搭建区校合作研究平台,助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的主要任务,也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随着以改革高考制度为龙头的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基础教育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涉及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这个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下,以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南开外国语中学以及中营小学等为代表的一些学校纷纷借势与天津师范大学开展了深入合作,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教学优势学科,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请专家团队采取“蹲点”指导的方式进驻学校。专家们以学科组为着力点,通过参与集备、联合教研、听评课等形式和教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点对点的教学研究,从“示范引领”和“整体优化”等路径提升学校的课程质量和水平。各校借助天津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符合本校校情、教情、学情的特色品牌,同时也为拓宽师生视野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展示平台,进一步推进南开区中小学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助力南开区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攀升。

三、借助高校资源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师范院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完善的培训模式,是培养优质师资的摇篮。如何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创新师资培训培养模式,是我们一直研究、思索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在与天津师范大学的合作中及时取得了师大专家团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逐步形成了“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师资培训基本思路,创新了“一二三四五+n”的培养模式。

“一”是指树立“跨界发展,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理念”;“二”是指打造兼(专)职培训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三”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体系;“四”是指探索培训、科研、教研、信息技术部门“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五”是指实现“专家引领与协作研修相结合、协作研修与自主研修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案例研讨与成果分享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混合式培训目标;“n”是指拓展出n个南开教师培训课程,目前已和师大专家团队合作开发了包括新课程理念、教师修养、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教学基本功、班主任专业发展、信息技术等八个类别的培训课程,为南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长足发展做足了的储备。

四、借助高校资源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推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管办评分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发展中如何评价教育质量,始终是一道难解的课题。长期以来,教育管理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往往是自管自评,看不到发展中的问题,造成了自以为是、缺少发展动力的局面。教育评价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只有在这个体系框架下去思考和实践,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回归教育评价的本源,才能落实好“管、办、评”分离的具体要求。因此,我区教育督导部门在师大专家的指导下,借助师大的资源优势,初步制定了南开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并积极探索第三方介入评价的途径和方式,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为配合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与教育综合评价、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有机融合。

上一篇:中建实习报告下一篇:我的自我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