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2024-09-16

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精选12篇)

1.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篇一

河北省唐山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河北省唐山市屡出“新招”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措并举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门路”。截至3月底,已有至少5776名毕业生成功签约,500余名毕业生即将走上见习岗位。

目前唐山市高校在校生共计9万多人,预计接收应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3.5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波动。针对这种现象,唐山市着力于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掌握相关政策和择业技巧,深入开展了“就业指导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中,就业指导专家们走进市内11所院校举办巡回讲座,将人事人才政策、就业信息送进校园,并针对求职技巧向毕业生们面授机宜,现场答疑解惑,以此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和技能。

打造就业新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是唐山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1日起,唐山当地媒体联合人才市场联手推出了《人才・就业》专刊,许多大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唐山人才网”随时更新就业导航、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从日均在线的近300家招聘企业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此外,自3月初开始,唐山预计推出120场有较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专场及届毕业生网上交流会,为余家用人单位提供近3万个就业岗位,帮助近万名毕业生实现就业。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仅通过人才市场这一就业平台,已有50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唐山市为帮助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实现尽快就业的有效举措。“见习能增加我的实践经验,还为我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对将来就业一定帮助很大!”一位刚刚走上见习岗位的大学生如是说。据悉,今年,唐山市财政首次投入资金100万元,帮助500名毕业生走上为期半年的见习岗位。同时,该市近日还设立了25家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350个。

2.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篇二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最近几年网络上的电子商务平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 到2013年12月底, 国内B2C、C2C与其它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9303家, 预计2014年将达到34314家。相对于B2C平台的入驻条件比较高, 门槛较低的C2C电子商务平台则更适合高校毕业生。因此,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店铺, 将会成为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主要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 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河北省网络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不完善

不久前,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12条实施意见, 首次明确将网络创业纳入帮扶范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自主创业 (含网络创业) , 初次领取营业执照并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 可给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而且符合条件的网络创业人员和网络创业企业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为了促进网络创业, 2014年从省到县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不仅有补贴而且提供创业贷款。这些资金将为鼓励网络创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增强了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积极性, 但这些政策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资金的领取受到一些条件限制, 同时, 在网络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上还缺少一定的资金投入。另外, 还缺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 没有形成将资金的投入、规划、使用等进行合理管理的保障体系。

2.网络道德诚信和法治建设存在缺陷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 而高校毕业生是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个性的群体, 对面各种诱惑和陷阱, 其网络道德诚信底线很容易被突破, 很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和被利用者。

(1) 网络欺诈。在互联网上人们都是以虚拟身份进行交流, 在利益的驱动下, 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来欺骗别人获取利益。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经验较少的弱势群体, 防范意识薄弱, 很容易上当受骗。反过来, 一些毕业生急功近利, 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 选择了去欺骗别人, 使他人造成了严重损失, 而自己也失去了基本的诚信道德。

(2) 虚假交易。几年来, 网络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 网络上的店铺和网站越来越多, 在创业的初级阶段,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 有些人会进行一些违规的虚假交易来增加自己的交易量和信誉度, 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秩序, 欺骗了消费者。如果引导不当, 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 作为商家会走入歧途, 作为消费者会成为受害者。

(3) 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有些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在网络上散步一些谣言, 或者在网站上放置一些不良信息, 年轻的创业者容易被蛊惑成为传播者, 为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危害。另外,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其中的建设、交易、物流等方面配套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 很多问题都不能有效依法来管理, 尤其在网络创业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高校毕业生在进行网络创业的时候, 如果遇到问题很难快速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积极性。

3.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

全国高校每年都会为毕业生的就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定期举办一些就业教育培训来推动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其中也有一些关于创业的培训, 但是关于网络创业方面的教育培训却很少, 并且多数创业教育培训的方式主要以理论为主, 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只是教会大家如何去创业, 没有真正教人动手去操作创业, 而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出来进入社会创业, 没有任何创业经验, 最需要的就是实践经验。电子商务企业会针对自己的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入门教程, 教给创业者如何应用平台在网络上创业开店和建网站, 根本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零基础的创业需求。

教育培训不到位, 让很多高校毕业生刚开始进行网络创业时感到无所适从, 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网络创业上最终是以失败告终, 重新沦落为失业者。因此, 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1.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与投资保障机制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虽然网络创业具有很多适合年轻人的优势, 然而高校毕业生在网络创业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更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理解。各级政府应加快制定并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相关文件和措施的速度, 加大支持政策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在网络上进行创业。在物力、财力、空间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满足条件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优惠政策, 不断简化创业审批程序, 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增强其创业信心。政府还需要逐年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投入, 建立资金监督和管理机制, 坚决落实资金到位和分配管理情况, 避免资金浪费,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落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手中。

有了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 高校毕业生在网络创业的前进道路上就有了依靠, 各种困难才会不断减少, 为促进网络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银行应积极参与到促进网络创业中来, 由政府提供担保, 银行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优惠型小额贷款, 如降低贷款利率和还款年限等。还要在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和程序上多做努力, 让创业者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创业资金。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现金奖励、资金注入、降低入驻和管理费用等多种优惠方式, 为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投资保障不能断断续续或者短期结束, 是一种需要坚持的长效机制, 更是高校毕业生进行网络创业强有力的资金后盾。

2.完善网络创业法制建设, 规范网络道德诚信

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我国近几年虽然已颁布了一些网络经济的法律法规, 但是互联网的复杂性, 使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延伸到网络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立法部门应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法制建设。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 不断完善生产、销售、支付、配送、售后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工商、公安、邮政等部门积极联合协调执法, 对于违规行为要积极查处和整改, 对于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避免出现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出现。打击网络经济违法犯罪, 净化创业环境, 是网络创业者进行创业的安全保障, 同时, 关于维护创业者利益的法律法规也要进行完善。

为了促进网络创业, 不断规范网络道德诚信, 建立公平和谐的网络环境。一方面, 相关部门利用技术阻断网络上的欺诈、虚假交易、不良信息传播等行为, 如实行网上金融实名制, 让人们以真实面目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活动, 使欺诈和虚假交易等行为无处藏身。还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对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和追查;另一方面,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诚信教育, 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长效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诚信意识。

3.加强高校课程与网络创业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使高校的压力逐年增大, 应不断增加创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培训。作为新型的创业形式, 互联网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网络创业培训与其他创业培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网络创业的重要性, 增强网络创业培训教育意识。

简单的几节理论课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网络创业学习的需求, 而应将网络创业作为一门课程有机结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由学校老师或者聘请有成功经验的人进行系统授课, 学校可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实践部分不能低于理论学习时间, 到学期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实战测试, 确保有兴趣的学生基本掌握网络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电子商务企业作为网络创业平台的提供者, 其经营经验显得尤为宝贵, 政府应积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开展培训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可多元化, 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 选择定期和不定期教育、理论和实践交替培训、监督与鼓励并存等模式, 满足不同创业者的需求。培训教育需要形成一种机制并坚持下去, 对培训颇有成效的企业予以支持和奖励, 不仅会提高企业对创业者培训的积极性, 而且还可促进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 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 网络创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快速创业的途径之一。促进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网络创业存在投资保障、法制体系、培训教育等问题需要解决。

3.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三

《教育与职业》: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李祥伟: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过去5年,全国累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就业压力增大。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后,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出《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从落实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加强组织领导8个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新的政策措施。《通知》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与职业》:如何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李祥伟:近年来,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具体政策,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从目前情况看,部分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政策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对此,《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对政策落实情况组织一次集中检查,逐项督促落实。对尚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尽快实施并跟踪了解落实情况;对其中门槛高、手续复杂的,要本着尽可能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制定简便易行的操作流程,切实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对因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政策落实的,要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教育与职业》:《通知》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出了哪些要求?

李祥伟: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讲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通知》强调,要着力从三个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结合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一方面通过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另一方面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开发城乡基层就业岗位,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一批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教育与职业》: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和新的措施?

李祥伟:创业是就业之源。《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网络创业带动就业。一是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鼓励在校生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各地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服务等 “一条龙”创业服务。针对高校和地方反映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因忙于求职难有较多时间参加创业培训、享受补贴政策的情况,《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补贴期限进行了调整,将在校高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当年的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的7月1日。这一调整将方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教育与职业》: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李祥伟:强化就业服务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一是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各地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企业用人需求。三是各地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岗位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活动,健全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利用新兴媒介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四是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出发,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通知》提出了两项新的政策: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求职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允许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地(直辖市除外)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并享受当地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允许将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大型专项活动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教育与职业》:在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李祥伟: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将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施策,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需求信息,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其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帮助其积累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对就业困难的,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为此,要扩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规模,适当提高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并按规定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在就业帮扶方面,《通知》还提出了两项新的政策,一是针对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反映的求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负担较重的情况,为帮助他们减轻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各省结合实际确定。二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出路较窄的情况,《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机制作用,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区将到本地求职的受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本地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中央企业结合援助项目建设,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教育与职业》:如何大力促进就业公平?

李祥伟:目前,有的国有单位招聘过程没有做到完全公开透明,有的用人单位设置性别、院校等不合理招聘条件,这些都有悖就业公平原则。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要求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在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方面,《通知》特别强调,要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同时,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档分离、人户分离现象突出的情况, 《通知》还提出要研究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具体意见,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消除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教育与职业》: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篇四

地址:湖北工业大学马房山校区内(洪山区石牌岭东一路15号)可乘503、811、723、317、723路公汽到石建村站下,进洪达巷步行约1000米即到;

或可乘710、312路到荷花村站下;

或可乘576、586、729路到黄家湾站下,进洪达巷步行约1500米即到。办公时间:上午08:45-12:00

下午13:30-17:00

相关问答

问:什么是户档托管?

答:按照国办发『2002』19号文件精神,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其户籍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如学校托管有困难,其户档可集中委托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代为保管。

? 问:户档托管的范围及对象是哪些?

答:申请户口、档案托管的对象为武汉地区2007年应届普通高校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暂不就业拟升学的毕业生;正处于试聘用阶段尚未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的毕业生;以短期、临时、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

? 问:户档托管在湖北省就业指导中心的毕业生属于什么身份?答:户档托管毕业生的身份属于学生身份,托管期间均按毕业生身份免费办理重签就业报到手续(落实就业单位后不需要回学校申请改派,可直接办理就业手续)。

? 问:就业中心能否办理各类保险、转正定级及职称评定手续?答:因户档托管毕业生的身份属于学生身份,故本中心的户档托管服务不含转正定级及职称评定手续的办理,但毕业生可自行办理商业保险。? 问:在就业中心托管期间已结婚要办理生育指标怎么办?

答:本中心不属于办理生育指标受权单位,托管毕业生如要办理生育指标,可将户口转回原籍,在原籍办理;亦可由对方办理生育指标,对方须先在《生育服务证登记表》上注明生育指标由该方解决,我中心方可签章。办理。

? 问:如果想将户口挂靠在武汉城区的亲友家如何办理移出手续呢?答:需要亲友家户口所在派出所出具接收证明,以及《高校毕业生户档托管申请表》原件办理。

? 问:户档已经托管超期了,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回来办理,会不会被自动打回原籍?

答:不会被自动打回原籍。在我中心托管满两年后,凡未办理转出手续的,我中心即视为其继续托管。根据鄂价费『2004』205号文件规定,收取滞留户口档案托管费15元/人/月,起算时间为毕业后的第25个月。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现在地址是湖北工业大学马房山校区内(洪山区石牌岭东一路15号)

5.湖北新政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篇五

湖北18条新政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日前,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出台“六个方面”的`18条措施,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明确到扶持4万名大学生创业的工作目标,“举全省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据统计,今年,湖北全省高校毕业生43万人,总量比去年增加3.3万,达到历史峰值,而就业率为69.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湖北就业创业,该省此次推出的新政含有一系列创新突破,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等优惠,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措施。

6.广东: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六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系统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是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日前,市劳动保障、财政、人事局等十二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山市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办法。现就有关扶持政策进行解读,以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用好该市优惠政策,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一 高校毕业生见习政策

●扶持对象:为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提供3至6个月的跟班见习岗位,且在见习期间给予生活补贴的用人单位。

●扶持政策: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后,用人单位每提供1个见习岗位,每月给予200 元补贴。

●补贴申请: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后,用人单位向市劳动保障局提交《中山市促进就业补贴申领审批表》、见习高校毕业生花名册、高校毕业生见习评价证明等资料,申请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补贴。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㈠创业意识培训

●扶持对象:全市大中专院校(含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理工学校)应届毕业生。

●扶持政策:扶持对象可享受1次免费创业意识培训。

●报名办法:以学校为单位选择到本市创业培训机构(市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现美培训学校)办理报名手续。

●补贴标准:给予每人一次性补贴80元。

㈡自主创业培训

●扶持政策:扶持对象可享受1次免费创业培训、创业提升培训或创业技能培训。

●报名办法:扶持对象持本人身份证,自主选择到创业培训机构办理报名手续。

●补贴标准:给予每人一次性补贴580元。

㈢自主创业就业

●扶持对象:从事个体经营(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除外)招用广东省户籍人员就业的`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

●扶持政策:初创企业当年新招用广东省户籍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从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补贴标准: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之和计算,个人应缴纳的部分仍由本人负担,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

●补贴申领:为招用的广东省户籍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后的次月,向市劳动保障局提交《中山市促进就业补贴申领审批表》、《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或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就业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清单等资料,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三 青年创业工程

7.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篇七

1.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合, 造成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未来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 因此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差距明显;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带动, 高校盲目地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 导致“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剧增而失去就业市场;有些高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 增设了一些无特色、无特点的专业, 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有些高校的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学生录取后便要求调换专业, 学校也不能审时度势, 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导致学生毕业就失业。

2. 高校扩招与培养模式的冲突。

有些高校以盲目扩招来增加自己学校的实力, 但扩招后, 高校教师仍然停滞于传统的授课模式, 在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上没有发生改变, 教学手法也相对落后, 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不过硬, 与市场需求无法对接;学生数量增加, 由原来小班上课的精英化教育, 转变为大班上课的大众化教育, 课堂纪律、讲课效果没有保证;扩招后高校对教师需求也是成倍增长, 学校选拔教师人才时为了数量忽视了质量, 导致师资力量较薄弱, 教学质量下降, 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 高校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脱钩严重, 重视知识传授, 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和实际操作。

由于很多高校不注重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缺少专业实习的机会和平台;很多专业授课老师本身就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授课时只注重讲授专业理论知识, 而较少引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偷工减料, 企图蒙混过关, 导致专业技能较差、实际操作能力欠缺。毕业生应聘到用人单位还要进行岗前培训等, 增加了企业成本, 因此应届毕业生不受欢迎。

4.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辅导。

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课程可以帮助毕业生做到有的放矢, 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为就业市场输送优秀人才。有些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晚, 起步低, 甚至在大学生毕业前也未能及时给大学生开设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 导致大学生求职面试时无所适从。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 是社会进步、祖国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和毕业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因地制宜, 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开辟良好的就业之路。

1. 政府应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畅通就业渠道。

针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一要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 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二要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毕业生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就业之路。比如:加快人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强化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改进和完善招聘会形式, 举办更多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供需见面会,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三要借助国家的宏观政策, 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去基层工作, 促进人才流动, 例如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教育硕士”、“大学生村官”等就业机制。

2. 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为就业做好预演。

企事业单位结合未来招聘需求, 有目的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去实践, 去演练, 去熟悉未来工作的模式,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 也可以提高企业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 而且在实习期间不支付工资或支付较少的工资可以节约成本资金, 不但锻炼了大学生, 也给大学生初入职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高校应针对社会需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

实现学生就业, 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生存的位置,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要找到有效的方法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转变就业观念, 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 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 并培养教师服务学生就业的意识。其相关措施如下: (1) 拓宽专业口径, 使专业设置更普遍化, 通用化, 更加符合职业的需求。大学生找工作便不受专业口径小、就业面窄的影响。 (2) 课程设置要因材施教, 要有利于大学生考取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书和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各专业课程可参考有关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上岗证和职业要求进行设置, 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来赢得市场,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教材最好与当今提倡的大学生创业相联系, 在大学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课堂教学活动, 加大对创业知识理论的讲授,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思维, 创业技能 (3)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注重培养大学生能动性和适应性的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要从填鸭式授课转为互动交流方式授课,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开展好学校的第二课堂。以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为选修课开课依据, 开设一些与应聘以及职场需求相关的选修课。比如:团队合作技巧、沟通技巧、社交礼仪、公文写作等。 (5) 学校争取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与就业岗位相似的实践机会, 让他们适应未来就业,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6) 开展全面化系统化的就业发展教育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 并且要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素质能力与素质拓展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等。还可以针对大二、大三开展就业竞争力活动, 有针对性地举办简历制作, 面试技巧, 就业形势, 就业信息搜索等方面的讲座, 还可以开展优秀毕业生访谈会和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为他们打好预防针。这些课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 及早地了解自己的职业潜能、职业素质, 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成功地制作简历, 熟练地掌握面试技巧, 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更好地提高就业竞争力。 (7)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中心近几年已经在各大高校建立, 它的建立有利于政策宣传, 完善就业流程, 规范就业指导等。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中心每年组织2—3次大型综合性毕业生招聘会, 这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为企业录用人才奠定了基础;开展毕业生回访工作, 走访收录毕业生单位, 多方面了解毕业生在单位中的表现及发展前景, 根据反馈信息, 及时解决实际操作工作中的问题;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获取更多的就业资源;还可以充分调动校友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8) 建立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指导。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进行团体性辅导和个体性分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消除就业困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让他们在咨询中重新建立找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让他们在系统的咨询与辅导中正确认识自我, 分析自我, 突破自我, 成就自我。

摘要:本文首先进行了高校就业难相关性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政府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畅通就业渠道;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为就业做好预演;高校应针对社会需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 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海贞.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理论学刊, 2006, (2) :76-77.

[2]陈绍奇, 叶梓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对策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72.

[3]莫春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因及破解对策.文教资料, 2009, (1) :189-191.

[4]李飞.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0, (4) :51-53.

[5]陈绍奇, 叶梓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对策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72.

8.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篇八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2012年,我国高校普通毕业生680万人,再创新高,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个严峻的背景下,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专业局限的影响,形成目前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到只有其他大学生就业率的一半[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体育市场开始向多方面发展 ,学习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还需要调整相应的对策,对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河北体育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的本科体育专业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8年~2011年国内外有关期刊论文,还有相关政策文献、理论文献二十余篇,检索的关键词为“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等 。

1.2.2访谈法

咨询有关专家和院系教授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交谈了解相关情况。同时走访体育健身相关机构,了解从业人员的情况。

1.2.3问卷调查法

对于上面几所体育院校(系)毕业生、在校生、学校主管就业的工作人员、用人单位等,专业学生运动生涯的职业观念、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问题下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为96.57% 。

1.2.4 数据统计法

将收回的问卷数据运用SPSS.10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分析

2.1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2.1.1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就业形势分析

走访调查显示,各院校一次性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悲观,因而现阶段河北省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

2.12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贺体育老师,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考公务员。选择创业的很少。由此可见,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应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可以在许多方面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2.1.3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待遇分析

在当今社会下,待遇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依据。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在1400-19000这个范围的有58.35%,虽然职称和工资都低,结果上也显示出了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然而他们对收入的期望值和实际待遇是相差甚远的。

2.2影响就业因素

2.2.1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较为发达地区的教育类院校体育师资趋于饱和,导致需求减少;同时,社会体育发展仍然无法惠及广大民生,使体育专业毕业生无法充实到社会体育当中[2]。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2.2.2毕业生自身原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来自学生自身的有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综合素质、求职技巧等几个方面,调查数据显示,34.4%的体育专业学生在求职技巧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较其他专业大学生存在差异,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受挫的主要原因[3]

2.2.3体育院系方面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体育大学中的课程配置和结构中,表现出基础和内容的狭窄、单一的情况。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技能、轻理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传统竞技体育运动、轻大众体育教学[4]。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拓宽治失眠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力,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进行专门指导,从而导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推手。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研究表明,河北省体育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下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有一部分从事除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之外的工作的,就业渠道不窄。

3.1.2河北省各体育院校应该以培养从事体育科研和体育方面教师人才为培养目标。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管理、裁判、指导和训练等复合型的人才。

3.1.3研究表明,河北省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有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这当中,学校方面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课程安排是学校因素的主体。

3.2建议

3.2.1开阔视野,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3.2.2在校期间大学生在认真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任务的基础上,还应多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来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为工作打下基本的基础。

3.2.3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向导设置体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上以社会需求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课题编号:JRS-2012-1020

参考文献

[1]乔仁波 胡玉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6 74-75

[2]郭强 孙玉龙 安桂玲,河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26 (2) 38-40

[3]王安洪 郭慧秋 刘磊 姜淼淼,和谐社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 26(4)81-83

9.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篇九

人社部发〔2010〕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地区、各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稳定。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总体安排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安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在2010年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更加注重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注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目标任务: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

二、“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主要内容

(一)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1、拓展产业就业岗位。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拓展相关产业的就业规模,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拓展企业就业岗位。大力疏通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拓展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空间。进一步清理制度性障碍,做好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切实解决档案管理等问题,认真落实直辖市以外城市对企业招用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的落户政策。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保障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多层次服务外包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体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3、拓展科研项目就业岗位。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并完善组织管理。鼓励中央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

4、拓展基层就业岗位。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开发社区管理就业岗位和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社区公益就业岗位,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鼓励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充实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队伍。拓宽农科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农科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一线工作。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2010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项目,做好各项目之间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项目期满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各地要尽快制定实施鼓励地方高校毕业生面向本辖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

5、继续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各地要及早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理顺工作体制,简化工作程序,并认真做好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毕业生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工作。

(二)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

1.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各高校要开设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并探索与有关风险投资基金等结合,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2、强化创业服务。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各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

3、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4、稳定灵活就业。对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申报就业的,提供免费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等的接续。落实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逐步实现就业的稳定。

(三)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

1.加强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强对网络招聘市场的监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三个一”服务:送一批就业岗位信息进校园;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确立“一对一”的帮扶工作机制,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对凡是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的,至少提供三次基本符合其条件的就业信息;凡是希望提高职业技能的,至少提供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凡是符合享受扶持政策的,帮助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2、做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并积极探索建立相关制度。各地要根据全国2010年组织3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动员一批资质较好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大力开发见习岗位。进一步健全见习管理制度,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政策,鼓励见习单位积极招用见习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开设见习登记窗口,完善见习服务。各地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落实相关政策。

3、强化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各地要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整体工作中,提供及时的援助。落实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落实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对在大城市聚居的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就业服务和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4、做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少数民族地区结合实际开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农牧业生产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等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少数民族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各专门项目招募人员时要向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予以倾斜。少数民族地区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招用员工,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

三、“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事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事关青年长远发展,需要高度重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督查。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各地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按季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国办发〔2009〕3号文件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完善、充实和细化政策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大实施范围,相应提高标准。进一步完善操作方法,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对政策落实薄弱环节、重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重点督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指导意见。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促进公平就业。各地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做好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工作,深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报到管理、户籍、干部人事等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体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沟通,建立离校前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会商制度,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类招聘会的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认真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切实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要求,取消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三)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资金支持力度。各高校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任务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支出计划,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支持家庭困难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需要。各地要按规定对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和就业服务所需资金给予保障。

(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客观分析,区别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省级教育部门要继续深入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作为学校招生计划安排、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和班子考核等重要依据。

(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各地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各部门好的做法和经验,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转变就业观念,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10.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篇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钱”。

在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很多省舍得花钱,敢于花钱,切实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需求。

到城乡基层就业有岗位补贴和学费代偿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高校毕业生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由各级财政共同购买和给予补贴。每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薪酬或生活补贴,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而江苏省则在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上打开政策口子。江苏省规定,对自愿到苏北县级政府驻地以下地区(不含县级政府驻地)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 (含3年)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省级财政返还80%,其余20%由接收地县级财政返还。

福建省对自愿到山区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5年的本科毕业生实行学费代偿制,给予每人每年5000~7000元补助。

辽宁省规定,凡是到县属乡镇、村工作,且服务期限满两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按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本金由省财政和服务所在市、县财政按4∶4∶2的比例代为偿还;工作满4年,其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和服务所在地市、县财政按4∶4∶2的比例分担。

加大面向基层就业专门项目的补贴,也是很多省份采取的一项切实措施。湖北省规定,对参加 “三支一扶”计划(含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期间生活补贴的标准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新录聘用人员的工资标准和增资办法执行,按月发放;每人每年发给400元的交通补贴。同时,由各县 (市,区)负责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并尽快研究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所需经费,除国家“农村特设教师岗位计划”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外,由省财政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专项补助接受 “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县 (市,区),其余部分由县 (市,区)财政承担。对 “三支一扶”毕业生年度考核合格者,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直接发放给本人。

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有岗位补贴和贷款贴息

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重庆市提出,对企业招录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0人以上的,可享受再就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政策。

南京市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吸纳人数超过上年度的,按每人―4000元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

沈阳市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一次性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数额的50%。

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大连市组织实施 “科研人才储备计划”,12月31日前,在大连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工作站)和企业研发中心通过科研项目吸纳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大连生源应届毕业研究生,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 (聘用)合同,大连将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

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小额贷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扶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天津市要求,各区县财政要建立规模不低于500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额给予匹配。提高贷款额度,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次贷款额度由两万元提高到5万元,还款期限由两年延长到3年;对还款及时、信誉度高、企业成长性好的,给予每年10万元的贷款支持。

重庆市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1亿元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5万元D8万元的`小额贷款,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

南京市对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其创办的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按每人2000―4000元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

青岛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5万元以下的小额担保贷款。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放宽到20万元。

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各地通用的一种做法。北京、重庆等地对于创办个体工商户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江西、山东、福建等地对毕业两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陕西省投入5000万元设立 “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湖北省设立 “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给予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福建省设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为异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11.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篇十一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培训 教学改革 就业竞争力

随着2008年脚步的渐渐远去,2009年的就业帷幕已全面拉开。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正经受着“就业寒冬”的考验。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为贯彻落实国家“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号召,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2009年就业的新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依据就业现状采取多种举措,教育引导学生降心调姿找工作。

一、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分析

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毕业生人数剧增造成就业压力巨大。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至2008年分为145万、212万、245万、338万、430万、495万、559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1万,比2008年增加52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达480万,大学生就业难俞加突出。(2)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供求结构错位,导致就业难度加大。在就业全面市场化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专业调整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速度,致使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本质上讲,这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大多毕业生没有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是纯粹的想找一份工作,而好高务远的性格又使得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公务员、选调生、教师等一些相对稳定的职位上。他们对自身的才能、特长、爱好没有充分地估计和定位,同时,也不清楚自己所选的行业是否适合自己,带着这种盲目性求职,自然不会顺利。就业期望值偏高,最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二、强内涵,促外联,推动应需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竞争力

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以学生教育管理和学风建设为着手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1.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高校的现实状况是专业结构和设置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尤其是普通高校,就以就业为导向,在自己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社会发展、产业进步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职业内容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更能够跟社会和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为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高校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济南大学的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软件外包实验班和学分制改革等都是高校在招生和培养模式上的尝试和探索。

济南大学信息学院顺应社会需求,以变就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IT产业提升的带动下,软件外包产业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中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济南已经建立起以高新区为基地,以齐鲁软件园为中心,以软件外包为主体的服务外包产业群。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信息学院为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组建济南市高校第一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培养具有一定日语水平同时又能熟悉企业实际编程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第一期实验班100名同学,经过技能和日语培训,全部就业,其中有35人进入对日外包软件企业工作。第二期软件外包实验班70人,目前,有30人已经签定就业协议书或就业意向书。通过软件外包实验班,树起一面旗帜带动一片就业。

2.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应需培训。近年来,就业培训公司在教育培训中异军突起,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其受训人员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纷纷高薪就业。就业培训行业的成长,关键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显性需求。民营企业以竞争为导向,而市场竞争已经开始向人力资源竞争进行转换,使得培训市场的需求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就业培训经过10多年从萌芽启动到集团发展,就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选择参与,政府支持关注,企业认可接受,学术介入推动的教育产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为强化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中项目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满足毕业生对就业的不同需求,高校可根据专业和就业方向与培训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专业技术和项目实训。济南大学信息学院根据学生需求,顺应社会需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多家单位进行合作。与山东浪潮世科公司2008年建立定制班一期33人,公司来人在校培训,结业后全部到企业工作。与北京达内、北京双体实训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公司来学院宣传招生,培训并安排就业,学院负责监督,保障学生的利益。通过这种方式2008年有42人在京就业,2009年又有21人参加了公司的培训班。学校倡导,应需培训,能够高薪就业,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交费培训也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主性。真正做到就业有学历,工作有技能!

三、变管理为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服务的代表,其主要职能由原来的统一分配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职业指导、就业咨询和服务为一体的主动模式。信息学院以辅导员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加大力度,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在网上开辟就业专栏,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有关就业的通知,并与“济南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加强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确保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确保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是至关重要,是帮助毕业生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依托网络,收集详细的信息、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面试技巧和IT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息,才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辅导员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突出重点,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加强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毕业生逐步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

教育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降低姿态、降低心里期望值,积极行动起来找工作。劝诫学生不要再报以“天之骄子”的想法,等靠用人单位的青睐;不要一窝蜂地为了考公务员、选调生,而随波逐流;不要再报以非特定职业、特定岗位、特定城市不去的想法,而有业不就。结合广州“猪肉大王”年薪10万聘研究生卖肉的事例进行教育,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选择面,呼吁他们放下身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的新就业观。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积极配合团中央、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争取更多的毕业生到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贡献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非公有经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五、毕业生应合理定位,毋好高骛远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人才市场的选择出现新的变化,作为就业群体中相对优秀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正视就业现状。一定要坚定信心,做好降低自身预期和降低薪资水平两个调整;力争做到主动学习,把握就业政策和形势;主动求职,行动才能找到机会;主动改变,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功总是属于努力的人。经过“123”的心路历程,将会柳暗花明,赢来就业机遇。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冬去春来,让高校和社会各界携手并肩,外因推动内因,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继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24):220.

[2]丁昌春.高校就业工作内涵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24-25.

[3]邝伟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变迁及其未来趋势——以美国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J].2008,(4):32-36.

[4]蔡先金.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光明日报,2009-03-29.

12.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篇十二

一、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其中, 政府宏观调控在当前形势下尤为必要和迫切。政府调控的内容应包括:将促进毕业生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机制;提高对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上述目标应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 科学规划与实施。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为高校招生提供科学依据,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准确信息, 使不同类型的毕业生通过规划引导就业流向。规划的制定要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 对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 对人才的布局、结构、层次做出科学规划, 对就业率、失业率、高校毕业生在新增岗位中的比例进行科学判断, 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措施。同时强化规划的实施与考核, 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和规划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2. 注重教育和宣传。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其他渠道的作用,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 总结宣传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 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典型, 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典型, 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教育高校毕业生立志自主创业成才, 把自身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在奉献与锻炼中实现就业与人生价值。

3. 加强监督与管理。

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资格、竞争方式、中介行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等, 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消除就业市场交易中存在的虚假招聘、就业歧视、恶性竞争等现象, 降低人才交易成本, 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就业机制

1. 理顺体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政府的坚强领导、强力推进、综合协调才能做好。各级应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力。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任务, 界定权限分工, 细化工作任务, 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 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通报工作落实和职责履行情况。

2. 完善机制。

健全完善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 确定一定比例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且每年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规模适当增加。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以政府财政、失业基金中的再就业经费、社会筹集经费为资金来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基金, 用于支持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消除地域和行业分割与封闭。界定市场主体间的基本职能与职责, 使用人单位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确保其真正享有用人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让竞争择优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实现培养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机制。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做出规定, 促进高校毕业生多种形式就业。落实毕业生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将未就业毕业生纳入社保体系, 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施“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程, 把困难家庭毕业生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 进行重点帮扶。

三、强化政策引导, 促进多元就业

1.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 (街道) 和农村 (社区) 基层工作, 增强吸收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实行倾斜政策, 对到艰苦边远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 政府财政全额负担其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待遇, 并给予其相应的补贴。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 在国家及各级统一组织的考录活动中, 实行优先录用、加分照顾或定向招录等优惠政策。

2.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制企业工作。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要充分挖掘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 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渠道, 重点在社会保险、户籍管理、权益保障、人事代理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落实责任单位, 提供优质服务, 为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对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 在财政扶持、科技投入、社会保障、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政策。

3.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 从注重解决岗位困难转变到注重解决创业环境困难。着眼于毕业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建立, 明确界定创业产权和创业利益保护, 简化企业审批制度, 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能, 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实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 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体系, 进一步梳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通过健全创业培训体系,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使创业高校毕业生更便利地享受小额贷款、税费减免、项目推荐、创业培训、跟踪扶持等优惠措施,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四、搞好就业服务与指导

各级政府所属的人力资源市场, 要着力强化服务职能,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1. 就业推介服务。

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毕业生需求情况, 与用人单位建立供求信息联动机制。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特点及经营情况定期到相关单位推介对口高校毕业生, 服务上门。根据用人单位需求, 定期组团到各类高校招聘毕业生。采取与上级部门、高校联办或自办的方式,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各具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 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类型多样的高校毕业生网上专场招聘活动, 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有形无形相结合, 为毕业生就业求职创造更便捷的条件。

2. 人事代理服务。

适应当前用人单位需求多样化、用工形式多样化、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拓展服务领域,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周到细致的个性化服务。对单位的人事代理要重点面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业主等用工形式灵活的单位, 使用人单位从繁杂的人事管理中解脱出来。人事代理服务项目要涵盖档案管理、关系接转、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工资调整、职称晋升、培训考试、职业测评、人事诊断、人才派遣等人事管理的各个领域, 为人才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3. 就业信息服务。

上一篇:招教考试郑东新区试卷下一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