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024-08-2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精选9篇)

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篇一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众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各位!上课了!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四讲

日期:04月19日

主讲:释慧祥

敬请指教: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以摄其心。深入观照诸法实相。

【经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经】

自觉觉他的菩萨,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因此,其心再也没有任何的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

又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事物及因缘可以令他恐怖畏惧。

那是因为此菩萨已经远离了认知上的颠倒及发展上的梦想,已经完完全全将所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都止息下来了。

【说明】

一、问:什么叫“菩提萨埵”?

答:菩提萨埵,梵语 boi-sattva,巴利语 bo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简称:菩萨。意译作:觉有情。

众佛友!

众生分为两种:(一)、有情众生。(二)、无情众生。

(一)、有情众生:就是指十法界有神识的众生,上有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圣人。下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凡夫众生。都是属于有情众生。

(二)、无情众生:就是指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土、石、金、铜等,无神识的众生。

二、问:又为什么叫“众生”?

答:众生,是指“众缘所生”。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众缘所生。所以叫“众生”。

三、问:菩提萨埵(觉有情),是什么意思呢?

答:菩提,就是“觉”。萨埵,就是“有情众生”。所以加在一起而简言之,就叫“觉有情”。

此“觉有情”有二层意思:

(一)已觉悟的有情众生。(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因此,加在一起,就“自己已经觉悟而愿意帮助其他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简言之:就是“能自觉觉他的人”。

因此,能自觉觉他的人,就叫“菩提萨埵”。

四、问:“颠倒”与“梦想”有何不同?

答:众生对现象及道理的认知,共分为三种:

(一)真实: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真实”。

(二)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空”。

(三)颠倒:该现象或道理实际上是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或实际上该现象或道理不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的。此二种认知方式,都叫“颠倒”。

又众生对自己所想要成就的发展方式,也共分三种:

(一)行真实:该众生想要发展,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成就。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真实”。

(二)行空: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令该现象不要展现。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空”。

(三)行颠倒(或称为“梦想”):该众生想要发展的,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令成就。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也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消失或不要再产生。如此的发展方式,就叫“行颠倒”,或称为“梦想”。

如《心经》所说:“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指自觉觉他的菩萨,之所以能依着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就是他们在认知上是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在发展上是远离“行颠倒(梦想)”的发展方式,所以才能“究竟涅槃”。

五、问:什么叫“涅槃”?

答:为了要说明“涅槃”,我要先说明“轮回”及“解脱”两个词先。

(一)轮回:是指“苦的再造”。例如:上一次喝水时,因为没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又没有注意水温而再一次被烫着。如此的“苦的再造”的行为模式,就叫“轮回”。

因此,举凡,只要是行为模式中,是属于“会令痛苦再发生”的行为模式,都是属于“轮回业”。

上辈子因为没有修解脱,所以又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又不修解脱,而造成下辈子还得再投生一次,因此,就要再受一次生、老、病、死的苦。这就叫“生死轮回”。也就是再造一次生老病死的苦。

(二)解脱:“苦的停止造作”。例如:上一次因为没有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就懂得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温,所以这次就没有再被烫到了。这就叫做“解脱”。解脱喝水时因不注意而再一次被烫到的苦。

又例如:上辈子因为不懂得修行解脱业,停止轮回业,所以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懂得修行停止轮回业,发展解脱业,所以当这个色身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业缘来牵引我们投生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去了,这就叫“解脱生死”。

(三)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例如:有人虽然可以入甚深定,所以现阶段是有能力保持在定中,暂时解脱生死轮回。但是一旦出了定,就又有业缘牵引令他得再次轮回生死。则此种解脱,不可以叫做“苦的永远止息(涅槃)”。

又例如:有人能于一切境界出入自在,而不会去贪爱任何境界,所以能于一切境界来去自如而都不会引发任何的苦。所以称为“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六、问:什么叫“究竟涅槃”?什么叫“非究竟涅槃”呢?

答:涅槃,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有余涅槃,属非究竟涅槃。(二)无余涅槃,属究竟涅槃。

(一)有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但是只是还有这辈子的色身在,因此还有少少的苦是来自于这个色身所引起的。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余一点点苦在的意思。

(二)无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连最后的色身也都舍弃了。所以连色身的苦也都没有了。所以叫“无余涅槃”。

众佛友!

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们,很多都是属于在“究竟涅槃(无余涅槃)”来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完全不会被众生的苦所影响。因此,您们可以看到诸佛菩萨的像,都是坐或站在莲华上,就是意指“出污泥而不染”。

我们也就是要学习“究竟涅槃”“出污泥而不染”。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的缘故,所以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

众佛友!

一、问:“三世”是指什么意思?

答: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

众佛友,很多人,将“三世”解释为“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则不是属于《心经》中“三世诸佛”中“三世”一词的含义。

二、问:“三世诸佛”有很多吗?

答:过去佛,有无量无边。未来佛,有无量无边。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三、问:如果现在佛有无量无边,为什么又有经文说,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没有第二尊佛呢?

答:是的!在同一佛土中,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但是,因为佛土有无量无边,所以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四、问:一个佛土,有多大呢?

答:一个佛土,最小的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有更大的是以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的。

五、问: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

答:

一日一月,为一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

千日月,为一个“小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太阳系,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也说是1000*1000=个太阳系,就是“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就是1000*1000*1000=个太阳系,就等于“一个大千世界”。

又因为“一个大千世界”是“1000个世界”自乘三次,所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因此“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依现在的天文科学来看,则“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银河系”的大小。

众佛友!

因此当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于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只是于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

有关这个道理,您们去看《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就有说明。

又众佛友!

当知,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银河系”而已。可是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大大小小的“银河系”。而每个银河系,就是一个佛土。

因此当知,现在佛,也有无量无边。

因此,当有南传的佛教徒,问您们:“同一时间之内,只有一佛出世。没有二佛。所以怎么可能有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诸佛呢?”

这时您们就可以回答说:“是的!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但是这个宇宙,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有无量无边的佛。”

因此,当知,南传北传的.佛经并没有任何的冲突。而只是人们的理解有偏差所以才造成误会的而已。

又众佛友!

当知,一切万法,永远在当下,随着当下的因缘而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

又众佛友!

一切诸佛及菩萨们,都是往更好更好来变化。而凡夫众生则时好时坏的来变化。

当知,此色身虽然会死,但是当知,真正的我们乃至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也都是永生的。

这也就是《首楞严经》所说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众佛友!

当知,不论您是轮回或解脱,您还是永生的。

又众佛友!

色身,不可能永生。

当知,真正的您,虽然是永生,但是这个色身,无论您将色身的因缘调得多好,此色身最长,只能住世一大劫。而不可能再长。

《大般涅槃经》“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CBETA, T01, no. 07, p. 191, b16~18)

众佛友!

此色身,最长只能住寿满一大劫。

又问: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可以住寿无量劫呢?

答:当知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是“化生”是“化身”非是“色身”。所以才能住寿无量劫。

当知,一切诸佛无论已涅槃头未涅槃,当知诸佛常住在世。

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CBETA, T12, no. 374, p. 385, c28~p. 386, a1)

众佛友!

当知宇宙之间,一切已存在的东西,都只是会变化,是以永远在当下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这连科学家都已证明,称为“质能不灭定律”或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或称为“物质不减定律”。

当知,诸佛已涅槃者,也只是色身的变化。而诸佛并不会消失。

又如《中阴经》“一时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

众佛友!

从《中阴经》载,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非是真灭。而是进入中阴界来教化中阴界的众生。于中阴界又用另一尊佛的名号来出现于中阴界,称为“妙觉如来”。

又如《中阴经》载:“尔时妙觉如来入寂灭三昧。将欲游行他方世界顾见所度。不可计众生心怀踊跃。

从经文中,我们又可以知道,当妙觉如来在中阴界教化众生后,又要大他方世界去教化别的众生。

因此,当知,释迦牟尼佛,也是常住在世的。只是换个色身,换个名号。来帮助更多众生。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入灭,但是别以为佛陀离开我们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以佛身示现,并非佛陀就不存在,而是用别的方式来帮助众生。

佛陀用什么身来帮助众生呢?

如《地藏经》载:“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因此,当知,诸佛常住在世,无论是已涅槃或未涅槃。

又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

因此,当知,佛陀跟所有的大菩萨都一样,都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之说法的。

而究竟佛陀对我们应现何身来度我们呢?当知,您就将一切都看做是佛,来从中体会因缘果报的道理。那么您就可以学到佛法了。

众佛友!

如何运用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呢?

当知要学会“事先观察”才能“事先了解”。

当我们能“事先了解”,才能“事先准备”。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才能“事先做好心理建设”。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并“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之后,我们就能“事先预防”。

众佛友!

般若(Prajna)一词,就是“事先知道”之意。

要如何事先知道,那就是要做到:

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事先预防。

又众佛友!

一、已生恶令断:当我们的行为习惯已经造成恶报了,我们就要将这种行为习惯停止下来不要再做了。

为了于未来不要再受同样的恶报。这种“已生恶令断”,就是一种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预防的方法。

例如:有人习惯开车时贴着前车行近来开车,虽然还未曾撞过车。但是当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因为开太近而撞车时,自己就要将这种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的开车习惯改掉了。

为了避开发生未来的恶报,所以这种“未生恶令不生”的修行,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二、未生善令生: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习惯而得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善报时,我们也就要提醒自己也要养成这种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该种好报。

例如:有人持“不与不取”的戒,所以他的东西,不论如何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就算是掉了,也都是有因缘可以再找回来。这时,当我们还未持“不与不取”的戒时,而希望也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则我们就要开始持守“不与不取”的戒了。

像这种为了未来得到该种的好报而持相关的戒,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三、已生善令增长:当我们自己因为修布施修持戒,所以得善报了,这时,还要从中看到目前行为的漏洞于将来可能会得恶报,则我们就要将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漏洞去除。令无漏。

例如:本来因为不布施所以富不起来,所以已经学了布施也富有了。但是因为有杀生所以虽富而常生病,所以这时就要再加修“不杀生”。

因此,为了善报而不要有漏洞,所以可见这种“已生善令增长”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事先预防”的法门。

所以,各位佛友!

“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四正勤”,其实也就是“事先预防”的法。也就是“般若”法门之一种。

众佛友!

其实,所有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所以能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

又所有的四圣谛,六度,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当知,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预防相关的恶报的产生,所以可以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属于“般若法门”。

又当知,佛陀出现于世,只为了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开示佛的知见让众生们可以开悟。为了帮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道,所以出现于世。

众佛友!

当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

但是因为众生不自知,所以就不会用,而又乱用,或偏用,所以才不能如佛陀那样全体大用。

因此,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其实都是佛。当我们相信自己都是本具佛陀无量性德之后。再教我们如何来运用才能展现这些性德。

众佛友!

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属于避开再次又落入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

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真的本具如来藏性。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部份是属于偏用。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一部份是属于乱用。

当您能相信自己是佛,当您能正用,能全用。则您就知道自己真的本来是佛。

而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就要用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来避开乱用及偏用。

因此,当知,我们算是未来佛。

如经文所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又说我们是未来佛呢?

那是因为,说“我们本来是佛”是就佛性来说,我们本具如来所有的功能。所以说我们本来是佛。

说“我们是未来佛”是就佛用来说。我们还不自知自己具此佛性,所以就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所以虽是佛,而不会用。当我们能正用全用时,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完全觉悟要如何将本具的佛性运用出来。

因此,众佛友!

众未来佛,愿您们要时时深入修行“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成就一切所愿。

下课!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的讲记 篇二

(师父把醒木一拍,“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翻开四十三页,四十三页,这个波罗蜜的“蜜”字,因为那是译音,所以你用“虫”或是用“山”都可以,这个“蜜”字是因为翻译音而已,所以你写这二个字都可以。

这部经典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部经典是观世音菩萨说给舍利弗听的,所以中间就一直叫舍利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间有:舍利子!就是观世音菩萨说:舍利子你知道吗?舍利子你知道吗?这部经经过释迦牟尼佛的印证,所以就变成这部经典。这部经典没有序分,也没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自古以来,是每一个弘法者必讲的经典,但是因为诸位法师弘法的资料、见地上的看法,或是法师自己悟道的深浅,所讲出来的资料也有不同。所以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解非常的多,无论古人;无论是近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包括现代还活着的诸山长老,都有他们的注解。每一个法师或是古人,对这部经典都有独到之处,只要他知见正确,都可以纳为教学的资料。不过以我个人来看的话,我认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解,那要以斌宗大师的注解最了不起!斌宗大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解,又详细、又有表解,而且又写得非常的充实,以斌宗大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我认为是一部最了不起的注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日本没有一个人不懂得这部经典,在韩国也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换句话说,只要是佛教徒,都知道有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要是佛教徒。

而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文字美,还有就是义理包括的很广,非常的广,整个《大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就浓缩在这二百六十个字。我第一次看《大藏经》的时候,阅读《大藏经》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看《大般若经》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看一看还是跟《般若心经》的义理一样的,只是因为印度他们不厌其烦的,他们这个《大般若经》,如果你看过《大藏经》就会知道,它都是重复的东西,比如说:东方有什么,然后一直讲……然后是南方,就改一个南方,就跟东方一模一样,可是文字都是重复的,这样子的一直重复,所以虽然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但是因为重复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修行人的早课也念、晚课也念,就是小孩子,十几岁的孩子,妈妈学佛,她也会叫她的儿子、女儿,先念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此可见它的份量之重要,这不必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但是能够完全贯串,悟到空的道理的人,我认为很有限,念、背大家都会,但是要悟到这个空性的东西,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中国从古以来,就是信教自由,所以并没定过什么国教,实际上却是把佛教无形的成了国教。就把这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来说,差不多是家家都诵,人人皆知。这同弥陀观音两句圣号一样的普遍人间,我想定为国教的宗教,人民尚有信奉不信奉的歧异,恐怕还比不了中国人人心目中有心经的普遍。这样看来,说佛教是中国无形的国教,还有什么不可?但是为什么心经与中国有这样大的因缘?也不妨加以探讨。

有人说:中国人的根性好尚文辞,又欢喜高超的理论。可是不论文章言语,最崇尚的是简要详明,还得含义丰富。果是这样,除了心经以外,还有那一本经合这几个条件?从知这本经是极合中国人口味的,所以才有这大的权威。又有人说:中国是家家观音,若一问观音的经是那一本,却张口结舌说不出来。不错,法华普门品就是观音经,不过他的篇幅太长,就有些人念诵不便,那能比了这二百六十字的心经便易,而且开口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这本经的普遍,自是观自在菩萨的威德。我想甲乙两说都有至理,何妨合起来看,不问谁的精确,总是这本经的普遍性,却是无可否认的!

憨山大师云:“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请问这本心经,虽然多能上口,要说到“解”上,只怕万分之一的人也找不出来。真的,这话并不奇怪,就拿在下来说,固然是个钝根,却也有三四十年的学研,真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口头上也会取舍前人的唾余,讲说的出来,也不过是比著葫芦画瓢。若向心里一问,仍是迷迷茫茫,一团云雾。这话似是讲的太深了,就不说心中真能了悟,只求能把名相,一句一句的分晰清楚,万分之一的人也是找不出来。

要不相信,请把这本经里包涵的名相,摘出来看看就知道了,甚么五蕴、一切苦、二谛、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六度等,任何那一条要解清楚了,不得讲上几天。若对佛学没有深刻的研究,何能知道这些话怎么讲?况且这里边又含著许多修持的方法,如甚么止观、参转、念想等,要不把禅、相、净、密、各宗弄明白了,对于这本经是不能问津的。

不错,这本经有不少的人来注解过,就古注说,有名的也有五十种上下;今人的注,就不知其数了。仔细看来,这些注解,不是讲得太深,就是讲得太细。在从前已经有人说:看注解好像比经文还难懂,到了现在,就更难上加难了。为甚么这样说?因为注解统是文言的缘故,便成了现在读者的拦路石。台省在日本统治的五十年间,中国文字固然受了限制;内地从五四运动以来,打倒线装书,提倡白话文,也有三十余年之久,五十岁以下的人,能深通文言的,实在也是少数了。所以这本经,虽有许多注解,只为文字的困难,众生也就得不到利益了。

斌宗老法师,诞生在台湾,是天台宗的泰斗,深入法华三昧,幼年的时候,东往日本,西游内地。遍参知识,不但学问渊博,戒德庄严,那副慈悲度世的心肠,也是少见的。老法师曾在江南各大丛林历充经筵主讲,契理契机,辩才无碍!每讲一次经,都有不少的人感动,皈依三宝。近年忽患血压高病,闭关潜修,总是菩萨愿力无穷,谁知抱著病,闭了关,还是忘不了度众。

这本经的白话注解,就是在关里边著的,本来老法师早有一本文言注的心经,业已是风行全国了。为甚么忽然忘了身命,又发起悲悯心来,呕这心血?也就是见到现在的众生,根器与以前有些不同了,度化众生,自然得顾虑到契理,在契机一方面,也是更要得顾念到的!这样,就不得不善巧方便,再改用白话来写这本经注。

这件事确是甚不容易,第一难题,是经中的术语,要用简单白话来说,若不绞几番脑汁,那是决办不到的。第二难题,是老法师的血压正高,怎好再使用脑力,令这血压继续的向上增长?这真是为法忘身了。第三难题,是说到文字善巧,在一般学佛的中间,也还找的出人来担当这事。可是注经,不是全赖文字,要是无戒、无德、无修、无证的来写,让他说得天花乱坠,那总是遮著一层靴子,搔不到痒处。又何能得到众生的尊重?得到诸佛诸天的护持,极希望得到读这篇经注的人,作难遭想,作希有想,因文字般若得解以后,再进一步去行持,方不辜负佛恩,方不辜负老法师的慈悯。

中华民国岁次壬辰菊月菩萨戒弟子

3.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篇三

菩萨用般若智慧,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于是,就能远离一切颠倒执着,更不会去造一切恶业。

度一切苦厄──由前照见五蕴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脱。「一切」,是赅括之词,表示世间痛苦与灾难的事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用「一切」二字来赅括。「苦」,是苦恼,能逼迫身心。「厄」,是灾厄,即指祸患险难。六道生死等苦是「大祸患」,而一念差错堕落三涂就是「险难」。所言「一切苦厄」者:实不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注5)。「变易」是界外圣者所受的生死,「分段」是六道凡夫所受的生死。如果没有生死,那就没有一切苦厄了。现单就人方面来讲,其中所具的苦已是不可言喻,更何况是三恶道呢?以下略说三苦、八苦的意义。

什么是三苦?

一、 苦苦——受有漏之身与众苦交聚,所以名为苦,更加上天灾人祸,与一切恶劣环境的逼迫等苦,故曰苦苦。

二、 坏苦——因乐事或所爱之物失去而生苦恼,所谓「乐极生悲」,如富贵子弟一旦失败受挫,其所受之苦曰坏苦。

三、 行苦——「行」是迁变的意思,由身心环境转变无常所生之苦,曰行苦。世间有漏之法,常不安稳。如幼而转老,壮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无常转变所生之苦。

总之遇逆境的苦,受时唯苦无乐,谓之苦苦。遇顺境的乐,受时乐去生悲,谓之坏苦。于不苦不乐中,受无常转变而身心不安,为之行苦。若详细地说:

「苦苦」是指人及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之苦。

「坏苦」乃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如六欲天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唯其是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坠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现(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体臭秽,四、腋下汗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涅盘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至于色界初禅天得离生喜乐定之乐,二禅天得定生喜乐定之乐,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之乐,四禅天得舍念清净定之乐,此乃世间有漏禅定所感,亦有败坏的可能,当其败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堕落,这就是坏苦。

「行苦」乃无色界四空天人所受的苦。此天修四空定,皆厌动趣寂,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就其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来说,他们依禅定力,能够压伏此心(六识)八万四千大劫不动,但至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劫半,寿满定尽之时,此心渐起,流动不息,终究堕落轮回,尔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倍于常情!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据此则他们所受的苦不言而喻。虽未堕落,也不免常受行阴(七识),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古德所谓「欲界具三苦,色界无苦苦,无色界唯行苦」,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八苦是什么?列表如下: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狱。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钝。

│三、病苦————诸根痛患,坐卧不安。

八苦┤四、死苦————四大分离,抽筋拆骨。

│五、爱别离苦——眷属恩爱,生离死别。

│六、求不得苦——事不称心,欲得偏失。

│七、怨憎会苦——冤家会遇,如眼中钉。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烦恼,如火炽然,焚烧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诸苦皆收摄在此苦之中)。

八苦前四属身(由身发生故),后三属心(由心发生故),最后一苦,总括身心。又前七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苦是总,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这么多的苦,其实都是因果牵连,相续不断,若不了苦因,以行灭苦之法,何日方能解脱?唯依般若而修,即可度脱!此外还有三灾苦、八难苦、十苦、百苦,乃至无量诸苦,说不能尽。

然而使我们招感此一切苦厄的终究是什么原因?寻根究底——皆由一切众生迷执五蕴,认此幻妄身心为实我,形成我执牢不可破,由我执故而起贪恋取着,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若再切实地说:原因皆由不了色蕴非实,故对境贪恋,由领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业,由业牵识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

菩萨用般若智慧,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于是,就能远离一切颠倒执着,更不会去造一切恶业。恶业是苦因,生死为一切苦本,今既无苦因,则生死永断,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谓既无原因,安有结果?以菩萨能空五蕴故能度脱一切苦厄。如色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受、想、行、识四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后四苦。当知五蕴既空则贪瞋等之烦恼便无由生起,天怎会去妄造五逆十恶的三涂恶因?于是不但度脱人间的苦厄,则连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涂苦果都消灭了。尤其不造一切恶因,自然就没有一切苦果,则所有天灾人祸也就自动消失了,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与此同时,我们亦要知道,到底是谁在驱使着这五蕴去造作那些苦恼和灾厄的事呢?其实主动者就是——三惑烦恼(被三惑烦恼所蔽故不能照见蕴空)。凡夫被见思烦恼所蔽,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而起「我执」,招分段生死苦。二乘被尘沙烦恼所蔽,于四谛、十二因缘起「偏空法执」;权教菩萨被无明烦恼所蔽,于六度起「幻有之法执」,招变易生死苦。今菩萨行深般若,观智明了,不但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无不当下一一照见皆空。即下文所谓「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今经仅言照见五蕴者,是文之简略意,据理应云「照见五蕴等」;「等」是指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智得)皆空,方与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互相照应。按义净三藏译本,则照见五蕴下有一「等」字。唐窥基大师《心经幽赞》,及靖迈的心《经疏》均有一「等」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以五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则见思惑断,度脱分段生死,四谛因缘空,而二乘之执见亡,则尘沙惑断;无智无得,而十方菩萨成,三世诸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则无明惑断,而度脱变易生死。三惑圆断,二死永亡,到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一切苦厄可言呢?盖烦恼如黑暗,般若如灯烛,以烛照暗,暗无不除,般若照时,惑无不消!三惑为造业感苦之本,根本既灭,苦果自亡,一切苦厄自然度脱无余。总之,迷时妄见诸相为实有,而起贪着为凡夫,故有一切苦厄;悟时彻见诸法皆空,不生取着为菩萨,故无一切苦厄。

总括以上所说,「般若」能观为智,「五蕴」所观为境;修观结果是空,所获益处是自在和度一切苦厄。自在约得乐方面说,度苦约离苦方面说。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五蕴身心为一切众生造业受苦的总根源,现在既然空了它,一切苦厄就不会产生了。故曰「度一切苦厄」。(未完待续)

注释:

注5: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读去声,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寿命言,「段」指形体言。此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为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落(差别),所以称它为分段生死。这是以有漏业,由烦恼障(贪、瞋、痴等诸惑,恼乱有情身心故名烦恼;这些烦恼能障涅盘、圣道,故名障;因此称它为烦恼障),为助缘招感三界六道正报。

《唯识了义灯》卷六曰:「分段者,分是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指五蕴体。皆随因缘有齐限(分),舍此受余有差别(段),故名分段。」

二、变易生死——此为三乘圣者之理生死,它无形体之胜劣,和寿命之长短,但以迷想灭时如死,证悟圣道如生。如断一分无明烦恼谓之死,证一分中道法身为之生(烦恼死法身生)。也可说是迷时如死,悟时如生。这是迷悟迁移而论生死的。所谓,「变」因,「易」果者叫做变易生死。它是以无漏业,依所知障(身等诸惑障碍所知之境,使不得见真理;又因此等障碍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云所知障)为助缘所感之界外清净正报。这是断见思烦恼之阿罗汉以上之圣者的生死(详见《胜鬘经》)。

《三论》云:「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云变易。」又《行宗记》说:「圣者改变凡夫有漏之身,而易得不思议无漏之身,为之变易。」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题 篇四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释 题

此经出于大般若之外而别行,重在总持也。前后数译,题名非一;今列举如下: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汉末支谦译

(二)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

(四)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

(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

(六)摩诃般若随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

(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

(八)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

(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译

(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

(十一)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宋施护译

译者皆三藏法师,除奘公、义净公生长东土外,余俱西域名僧。其中(一)、(四)、(六)三译已失,(八)乃(七)之重译。

(三)、(五)、(九)、(十)经题相同,谓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心也。什公从总持着眼,不曰心而曰大明咒,且加摩诃二字,表示异于寻常般若也。月师冠以普遍智藏四字,显与一切智智相应,亦摩何义也。护师详名佛说圣佛母,以是佛等流身所说,且为三世诸佛所以出故。

此作已依奘译,自应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题。

般若义为智慧。

波罗蜜多义为度,或到彼岸。

单方言般若,未免与世间智慧相混。世间智慧不离意识;每为尘相所缠,不能运用无碍。

度也者,度过一切缠缚而得安乐自在之谓也。譬如度越苦海得到安乐之岸,故亦名到彼岸。

合称般若波罗蜜多,显超脱凡情系缚之智慧也。

心有清净心与杂染心之别。本经所指者已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自以清净心为主。

梵语修多罗,义为贯摄。谓贯穿法理,摄化众生也。略如此方圣经,故译作经;或作契经。契经者,谓契理契机之教法,异俗经之非必契理也。

本经直以观自在智慧,显示自利利他之道。由般若门转入总持门,最高法藏也。

本编志在举其要领,故曰大义。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节选解释 篇五

可是,我们要知道,其实无生无灭,永恒不变才是真正的常;寂灭永安,长离诸苦才是真正的乐。

此外,亦可约「能得」、「所得」、「本具」三义以作解释说明:

一、谓依般若胜慧了达诸法皆空,到底何所得?所以说是「无所得」。此约所得方面言。

二、谓自性本自圆满不缺,无须丝毫所得,所以说是「无所得」。此约能得方面言。

三、谓实相本具一切功德智慧,凡夫迷而不见不知,今菩萨依行深般若亲证实相——一切功德本自现成,不是前无而今忽有,更非从外得来;由于是本具的缘故,因此不是真有所得,所以说是「无所得」。此约本具方面言。

其实,一切诸法皆因妄情执着而有,如凡夫执五蕴故有身心世界可得;二乘执空故有偏空涅盘可得;权教菩萨执二边故有上求下化而能所历然。总之,「无所得」即是「无取着」(无爱取、执着);「有所得」即是「有取着」,一有了贪取执着的妄见,则三惑烦恼随之而起。正如《观音玄义》所说:「见思取生死相,尘沙取涅盘相,无明取二边相」。今用观照般若照之,则妄情顿消,执着俱遣,是为凡圣情尽,智虑皆亡,还有什么三惑可言,诸法可得呢?但是既然没有一法可得,为什么下文又说依般若而得究竟涅盘乃至佛果?

以下引《大般若经》文,以作说明:

「善现言:世尊若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若不得一切法,云何能圆满六度,入菩萨正性,严净佛土,成就有情?佛言:菩萨摩诃萨,不为一切法故,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无所得故,修般若波罗密多。」

我们要知道,如果真有所得,则心生执着而受缚;若无所得,则心自空寂而解脱──菩萨究竟涅盘,即由无所得心而得来的。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有所得则无所得),若见诸相非相(以无所得故),即见如来(即是真得)」。断际禅师也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凡此皆是说明「无所得即是真得」的道理。与此同时,亦要知道,「自性空」不碍「缘起有」,所以无妨因果的建立;而「缘起有」不离「自性空」,所以没有万法的取着。能够说有而不着诸相,谈空而不废诸法,这才是般若真空最微妙的地方。是故下文说:菩提萨埵依般若而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略称「菩萨」,前文已解释过。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谓依此般若毕竟空慧而获至心无罣碍,乃至究竟涅盘。

「罣碍」,「罣」是「网罩」义──喻无明烦恼蔽覆真心,如被罗网罩着不得自由;「碍」是「阻滞」义──喻众生执着,阻碍正道,不得前进。意思是说真心受了无明的蔽覆,事事妄加执取(罣),对境生着,触途成滞(碍),故谓之罣碍。亦即被物牵罣障碍而不得自在的意思。

但是到底被什么牵罣障碍着呢?凡夫被色牵罣,故有我执的障碍;二乘被空牵罣,权教菩萨被二边牵罣,故有法执的障碍。

「恐怖」,「恐」为「恐惧」;「怖」是「怖畏」。又,一时惊骇曰恐,常存畏惧曰怖。简单地说,即被事物所牵累而生恐惧怖畏,心不得安的意思。究竟恐怖些什么?凡夫为五蕴的罣碍,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二乘为偏空的罣碍,权教菩萨为二边的罣碍,而有变易生死的恐怖。

现单就凡夫方面来说:因迷而不觉故,所以内执四大假合之身为我,贪恋取着,故以身为罣碍,而有老、病、死等种种恐怖的`发生;而外执万法为实有,妄为取着,故以万法为罣碍,而有患得患失等种种恐怖的发生;这都是无般若智,迷实相理,一向以妄想心用事、烦恼心用事,故有种种罣碍恐怖。菩萨依般若智,纯以真实心用事,清净心用事,故无一切罣碍,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恐怖的了。

我们学佛之人,若能依般若而修,直至功行得力,此时自然心境一如,解脱自在——内不执着身心,则不为身心所罣碍;外不执着万法,则不为万法所罣碍。到了这个时候,一切老、病、死,和无常转变的种种恐怖,自然化为乌有;要知道,执着是惑,罣碍是业,恐怖是苦,即惑、业、苦──由于没有执着(惑),则无罣碍(业),既无罣碍,也就没有恐怖(苦);故曰「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二字均读去声,作「去」字解。亦可以说,远是永远;离是脱离,即解脱的意思;合之为「永远解脱」。《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远离之相。」又云:「于一切烦恼、六趣、四生,蕴界处等而得远离,故名般若波罗蜜多。」

「颠倒」,「颠」者「头」也,「倒」是「倒置」。如人之头本在上(顶天),脚本在下(立地),今则错乱相反,头使垂地,脚使朝天,是为颠倒。这是一种譬喻,意谓众生背觉合尘,认妄作真,故称之为「颠倒」。正如《圆觉经》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以东为西,以南为北)。」

一般而言,世间有四倒。什么是「四倒」?依《俱舍论》十九、《大论》三十一所说:

一、对于世间诸行无常之生灭法,妄计为常,此为常倒。

二、对于世间诸苦,妄计为乐,此为乐倒。

三、对于世间诸法,不明一切无我,妄计为我,是为我倒。

四、对于世间诸不净法,妄计为净,是为净倒。

所谓妄认血肉之身为净,世间享受为乐,缘影之心为常,缘生之法为我。

可是,我们要知道,其实无生无灭,永恒不变才是真正的常;寂灭永安,长离诸苦才是真正的乐;自在解脱,真实无碍才是真正的我;永离一切尘劳垢染才是真正的净。凡夫精血构成之身,又怎会清净?所受众苦交煎,又焉会是乐?妄心刹那生灭,又何处有常?因缘所生之法,那里有我?这四倒皆为众生迷了真心所起之妄见。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破诸相 篇六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二章 破诸相

大空本体岂惟无五蕴;实则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一是有,不过各呈相当作用而已。

五蕴不离执,恒障本体。本体显现,五蕴消归乌有,则超凡入圣矣。此中妙境,虽不取著世间法,而亦不舍弃世间法。于不取不舍之间,即显出世间法理趣, 此一乘教了义也。若谓离世方能出世,乃三乘教不了义耳。

世间法生灭无常,出世间法寂静真常。

生灭无常者,一法之起、不知是幻;认为有生。因缘力不能支持时,则认为灭为死。因缘力刻刻变异,则谓为无常。若能不随因缘力起生灭之见, 则顿现寂静境界,无亦化不已之迹,只见一味真如;是谓真常。

真会大空本体,生灭法固幻,真常法亦幻。空中深契全体大用之妙,惟见一段真性流行;一切名相,无非晕影。此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

7.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篇七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一节 通赞

以上三章经文,如依名句一心持诵,令极纯熟,此属法陀罗尼。其中义理,若能一一参究精透而保任之,则属义陀罗尼。得本章真言如实行持,与般若本尊相应,斯属咒陀罗尼。及其成就,则属忍陀罗尼。前二后二,境界浅深不一,固各有相当效验。本节通加赞叹,承上兼启下也。

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本章既以般若波罗蜜多法性为所持,故此段经文首标此性。“故知”二字,承上文妙用而言。次以四殊胜句通赞之者,备列四种陀罗尼之功能。皆名曰咒者,尚简也。

法陀罗尼持至一心不乱,神验随生,是谓大神咒。义陀罗尼持至见理明澈,法验随显;是谓大明咒。咒陀罗尼持至三密相应,本尊现前;是谓无上咒。忍陀罗尼持至入佛三昧,寂灭现前;是谓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者,约最深境界言之。较浅者对于决定业则不能除;然亦得重业轻受也。“真实不虚”者,以与法界相应,有必然之效验;非若世间虚妄现象,每为识执所碍也。

所谓最深境界,即四殊胜句具足。凡与法界相应,以脱离识故,自然无苦不除,若只具前三句,则可得业轻报。

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篇八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盘。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盘;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篇九

【说明】

自问:为什么我会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成“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呢?

自答:这是有下列的原因的:

(一)“般若”一词,是梵语 prajna 的音译。其中pra 是“事先”,jna 是“知道”。所以,“般若(prajna)”,我解释成“事先知道”。

(二)“波罗蜜多”一词,也是梵语,是 paramita 的音译。

其中parami 在巴利语中,有“最上目标,最终目标,终极目的”的意思。

因此,paramita 是“终极目标了”的意思。

而在梵语中,para 是“彼岸、对岸”,引申有“目标、目的地”之义。

而paramita是“到彼岸,到对岸”之义。引申有“达到目标,成就目的”之义。

又因为佛法是“解脱一味”的。所以,佛陀所教导的一切目标,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而将生死,喻为河流。而将解脱生死,喻为度过生死河而到达对岸。

(三)“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

因此,为了能够,度过生死河而到达解脱的对岸,这时,我们在未渡河之前,就应“事先知道”。也就是“事先学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河方式”。

例如:渡河的方式很多,如游泳、坐船…。但是,并非每一种方式都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

这时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的!不可一概而论。

同样的,我们时时所遇到的任何一种境界,都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境界。因此,我们要学习到面对不同的境界来时,当如何事先知道以便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当时的境界而能当下解脱。

例如:有人倒了一杯很热的水给我们喝时。

这时,我们如果没注意到水是很热的,这时,一喝,就烫伤了。苦就来了。可见并没有度苦厄,而反而是造成苦厄了。这时就知道“事先知道喝水时,要注意水温”,就能安全的渡过被烫伤的河流,而到达没有烫伤的对岸。

又例如:有人倒了一杯水给我们时。我们已懂得要注意水温,所以能安全的不被烫伤的喝水了。但是,

这时,我们如果喝太甜的水,或太咸的水。这时一喝,反而不能解渴,反而更加口渴了。苦就来了。可见也没有度苦厄。

这时就知道“事先知道喝水时,为了有效的解渴,不可以喝太甜,或太咸。就能有效的渡过口渴的河流,到达解渴的对岸。

又例如:有人倒了一杯水给我们。我们已经懂得要注意安全,也懂得要有效,但是,

例如:我们刚好等一下有二个小时的讲演,或法会,或上课,或坐公车…等等。

这时,虽我们我们喝水时,也注意水温了,渡了被烫的河流。也注意有效了,渡了口渴的河流。但是又没有事先知道要有二个小时不能上洗手间,这时喝太多了,或没有事先去一下洗手间。而造成了到了一半时间,内急了,又不能上洗手间,苦就来了。

这时我们就知道,还要注意后患,才能渡过内急河流,到达解脱内急的对岸。

综合以上,所以我才将“般若波罗蜜多”解说为“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

(四)“心经”:

为什么我将“心经”一词,解说为“重点开示”呢?

这有下列原因:

1.如《妙法莲华经》载,佛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因此,佛陀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佛陀为了“开示众生佛的知见,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因此,我将“经”一词,解说为“开示”,就是含著「开示佛的知见,令众生学习到了以后可以悟入佛的知见”的意思。

2.当初玄奘大师,到西天取经时,路上遇到了一个生病的出家人,并照顾他到病好。

后来这位出家人病好了以后,就将一部佛经,传给玄奘大师,其中就说到:“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于是口授,给玄奘大师。也就是这部《心经》。

又后来玄奘大师到了印度后,又遇到同一出家人,说:“逮涉艰险。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遂满尔心愿。”

又说:“我是观音菩萨。”说毕,就飞到空中。

这在“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诏述序”中有记载。

因此,我才将“心经”这个“心”解说为“心要”也就是「重点」。

又综合以上种种,所以我才会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为:

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当然如果要将“心要”这个词放进去。则当解说成:

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开示心要。

好了!今天就上课到此。886

祝深入《心经》度一切苦厄。

每周六下午一点,讲《心经》。

欢迎来一起研究《心经》。

走了!886

★ 《心经》经典句子

★ 如何修持心经?

★ 金刚经心经全文

★ 南怀瑾的乐观语录

★ 北京旅游解说导游词

★ 香港旅游解说导游词

★ 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

★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 白话直译《心经》

上一篇:《寻找黑骑士》杨红樱读后感下一篇:企业oa系统论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