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2024-06-21

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共7篇)

1.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篇一

税收文化 税收文化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税收的发展而发展。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赋税,据《孟子〃滕文公上》中言“夏后代五十而贡,殷人七助,周人百亩而彻,其皆什一世”。作为赋税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赋税思想便应运而生,这种赋税思想是当时税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税收文化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从春秋时期赋税实行“初税亩”起,赋税思想不断得到发展,税收文化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扩充。治税思想、纳税心理、纳税意识逐渐表露,并融入税收文化当中。

起源

在治税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敛从其薄”,反对聚敛并强调对租税税源的培养,不能竭泽而渔。墨子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只反对厚敛,不反对正常的租税和关市之征等等。在纳税心理和纳税意识方面,由于奴隶社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思想和封建国家强权压制,导致征收赋税的随意性加大,人们纳税意识低下,对赋税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暴力对抗。显然,那时的税收文化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与今天隐含着的税收文化相比显然有很大的差距。何谓税收文化?税收文化是指税收征纳双方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各自内在的税收行为活动的文明成果以及征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税收思想、纳税意识、纳税心理、税收价值、税收信息、税收道德等等。税收文化是文化在税收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往往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儒教思想对税收文化的影响尤甚。儒教文化从重人的德性出发走向政治上的德治,正是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儒家赋税学说提出“敛从其薄”、“度于礼”、“使民以时”等主要观点,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中国赋税思想史,任何历史时期的税收既受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税收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的影响,税收的征纳行为中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一点在中西税收文化比较中更能得到证实

特征

具有系统性

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上千次的战乱,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却是历史的主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实行的税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承前启后,绵延不绝,从夏商周的贡筑彻,到今天的国家税收,都刻录着税收的承继关系以及每一时代的特征,渊源深广,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具有专业性

税收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税收为主题内容,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故可以称之行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税收是上层建筑,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因此这种文化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即使其外延可以伸展到一种工具一纸文书,但其核心仍是税收,与企业专门为展示企业形象或产品而打造的企业义化有着本质的差别,更与社会上形形色色“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泛文化”不可同日而语。

具有针对性

税收文化的针对性或主题性是其专业性的直接体现,这种经过实践总结锤炼出的理性观念对税收实践具有很强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用于实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往往是锻造出寓意深刻、涵盖全面、先进科学、简捷明快、体现税收本质的理念。邢秉华局长2000年提出的“带好队、收好税、执好法、服好务”就是这种探索的成功典范,为我们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宝贵的借鉴。

具有历史性

存在决定意识,不同时代的税收必然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而形成的税收文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税收的历史长河中,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的仁政,也有“苛政猛于虎”,横征暴敛不堪重负的暴政;认识税收文化的历史性,意在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在继承中发展税收文化,在实践中创新税收文化

与税收法制的关系

税收法制与税收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税收法制是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达到贯彻国家税收政策之目的,核心在于强化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实行依法治税。而税收文化则可以借助非法律的、非行政的手段来支配控制、约束税收行为,利用征纳双方认同和形成的税收目标、税收价值观、税收道德观、使命感等人文力量去引导和规范征纳关系。税收法制与税收文化既有规范和维护税收秩序的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特殊的地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税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度或时代里,人们法纪观念强,自觉依法纳税成风,依法治税易于实现;反之,在一个税收文化水平低下的国度里,公民法纪观念淡薄,纳税自觉性极低,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种种弊病经常发生,依法治税也就难于实现。

税收文化构建意义

(一)税收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税收工作实践,有助于转变传统观对税收行为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税收行为,以便更精更深地研究和指导税收工作。

(二)加快构建税收文化的步伐,使税收文化转化为支持与保障税收征管的强大背景,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提高税收成果的文化含量,同时变税收文化力为经济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税收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税收法制是靠税收的强制性来实现其固定性和无偿性;税收文化则是从引导纳税人的纳税自觉性出发,缓解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矛盾,净化国民的偷税侥幸心理,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深入研究税收文化易于把握纳税人的税收行为,便于制定对策,完善税收制度。对税收的影响

对偷税行为的影响

目前,我国偷税行为,其涵盖面之大,案发率之高,令人担忧。偷税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家税款,而且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造成了经济的不平等竞争,危害之大,可想而知。偷税行为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则是传统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所致,如前所述偷税心理作为纳税心理的核心内容长期受传统糟粕思想的影响,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文化根源,实质上偷税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偷税心理十偷税机遇=偷税。但是对偷税成因的普遍分析认为,法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缺陷和征管上的薄弱使偷税者事机可乘是主要原因。殊不知,偷税机遇是需要有偷税心理的人才会去“追寻”和“把握”的,因而,偷税心理才是偷税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因。为了矫正扭曲的税收心理,则要通过构建税收文化,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借助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研究人在税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使税收管理者掌握税收活动中的心理和规律,提高对税收征纳主体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获取治理税收秩序的最佳效益。

对征管行为的影响

税收文化不仅对偷税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对税收征管行为同样起到影响作用。税收思想的确立,对税收征管行为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税收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税收法制与之相适应,也就产生相应的税收征管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税收文化的内容也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在税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税收信息逐渐融合到税收文化中来,成为税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若能掌握各种信息,并加以利用,将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改革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反之,纳税人亦可能利用税收信息进行避税

甚至偷税而产生税收负效应,增加税收征管难度。因而,税务部门应积极探索税收文化理论,并使之成为科学体系,为加强税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即要通过捕捉社会各类信息,分析和预测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并反馈到税收决策机构,作为调整税制改革,修改税收计划,组织征管力量的重要依据 税收文化的建设

根植于实践

紧紧围绕税收工作主题。税收实践是税收文化的源泉,也是推动税收:定化发展前进的动力,还是检验税收文化建设成果的标准。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当前税收工作的主题,也是税收工作最重要的实践,“要深化改革,建立适合我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征管,依法治税;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税收科学管理水平;要加强税收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都需要税务部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迅速正确的回应,取得扎实的进展。只有着眼于这一实际,淬炼出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文化成果并用于实践,才能实现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根本目的;这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和氛围往往是某种风气的反映,它既表现一个部门的精神风貌,也影响作用于每个员工;要调动广大员工满怀热情全心全意地投身于税收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极为重要;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攻艰克难的开拓精神。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与所在单位的价值取向、环境氛围息息相关。

运用创新载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上无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无没有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和表达,同理,任何表达都反映着一定的内容;可见形式越多样灵活精彩,对表达内容就越有帮助,效果就越好。不可否认,内容和形式有时并不统一,一种内容可以用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如同一主题,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改编成电影和戏剧;同样,一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多种内容。认识形式对于表达内容的重要作用,将促进我们努力寻求以完美形式表现先进内容,尽可能地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1.创新学习形式。学习是获取和掌握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工作技能的最主要途径,除延用传统的正规教育,自学成才,办班培训,集体学习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

其他方式来推动和促讲学习,如举行专题讲座,内容可以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税收、财务、计算机应用,此种方式能有效调动教与学的学习钻研积极性;随时开展讲评,表彰先进,带动后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还可以开展网上学习,学习竞赛等等。

2.创新宣传形式。让社会了解税收是税收宣传的根本目的,因此着眼点必须放在如何才能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了解税收上。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己使税收知识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税收新闻发布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策划资料的制作和发放,扩大了税收的影响和知名度,各种形式的税收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税收的理解和认识,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宣传形式还较为单一,宣传的连续性有效性还有差距。值得深思的是至今有深刻内容引起社会共鸣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说绝无仅有,可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与税收的源远流长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税收几乎是横征暴敛的代名词,人们恐税憎税心理根深蒂固;也有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在税收题材作品的创作上重视程度和所下功夫远远不够。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艺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重要功能,动员社会力量,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创作出观点正确、富含理性、情节曲折、内容真实、引人深思、震撼心灵堪称史诗的税收文化艺术经典之作,为税收文化建设增辉添彩,为税收事业发展书写新华章,注入新生机,增添新活力,让税收在文学艺术领域(包括曲艺、影视、绘画、雕塑、摄影、音乐等等)占有~ 席之地。

3.创新积累形式。薪火相传,文明的绵延传递:披沙淘金,文化的去粗取精;巨著诞生,文化精神的升华,百花齐放,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积累就没有文化。各地税收史志税收年鉴的编纂,各种税收文档的分类整理和收藏,已引起关注,做得很扎实也很规范;有的地方甚至创建了税收博物馆,齐市国税局的税收文化墙建设,各基层局的展览室、陈列室、资料室都在税收文化积累上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应该大力提倡和加强。积累要注重连续性,一脉相承;注重丰富性,广开门路,征集与税收相关的资料实物;注重系统性,纵横经纬完备,不支离破碎;注重层次性,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做到内容上精典,形式上精品,经得起时光和历史的检验。建议国家局筹建全国税收博物馆,省局及地市局建立展览馆,从而把文化积累真正落到实处,增强税收文化的底蕴;底蕴越深厚,文化的价值就越大。

4.创新活动形式。近年来,税收文化建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单位相继开展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如各类体育赛事、歌咏会、演讲会、主题教育、集体野游,设立了图书室、网站、健身房,丰富了职工的文体生活,也推动了税收文化建设;将不同爱好的同事组成不同的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等,围绕主题切磋创作,也是一种好方式,值得探讨和总结,改进和提高。

纳入日程

作为基层国税部门,设专门人员或机构从事文化建设并不实际,但这项工

作却丝毫不能忽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苟子),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就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文化积累的资料收集、整理,大事记的随时记载,展览室、荣誉室的调整充实;税收宣传和税收科研的组织,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应落实到相应部门和人员 只有领导精心筹划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税收文化建设才能植根于税收实践的沃土,根深叶茂,历久常新。

2.晋商文化 山西商业的资本 篇二

山西为“晋”,自古以来就出善于钻营、精于理财的商人,所以自明清以来就有“天下皆晋商,晋商食天下”的说法。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晋商翻开了中国商业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晋商也成为了中国商业舞台上异常活跃,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

考察晋商数百年的发展图景,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因为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商业文化,同时山西商人又具有不畏艰辛,敢冒风险的开拓创业精神,也就是晋商精神,它们共同支撑着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代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实力最雄厚的商帮。从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这时,山西商人的资本积累已相当可观: “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明代末年,山西商人已进入了东北地区,1618年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时,对在抚顺的山西等地的大商人写了“七大恨”,命令他们退回山海关内,可见当时山西商人已经和后金进行着贸易活动。清兵入关后,蒙古地区归入清王朝统治,于是山西商业开始蒸蒸日上。

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山西商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而且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们都说“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茶庄票号正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行业。

在清代,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晋商称雄过程中,晋商一共树有3座丰碑,那就是駝帮、船帮和票号。

独特的晋商文化

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

说到晋商,我们不得不想起两年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表面上看起来与现在当地的生产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但随着它在全国各地的播映,现在体现出来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许多人都知道,在电视剧初播当年,乔家大院就游客爆满,国庆黄金周期间还不得不临时加印门票,可见一份历史文化素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虽然这些无法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但它的作用却显而易见,并且是长期有效的。

山西的乔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过西口,塞外的风沙磨炼了他们不甘贫穷的意志与毅力,他们用自己饱含着汗水的业绩,衣锦荣归之后,给后人留下了这些雕梁画栋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风韵犹存、遍布城乡、数以千计的庭院建筑,而且给建筑学、晋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

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民俗的殿堂。这里已建为华北民俗博物馆。目前,已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而与乔家大院媲美的渠家大院也是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晋商渠源浈的宅院。渠家大院同乔家大院一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在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的载体——晋商文化博物馆。在晋中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商家大院和民居建筑,如平遥县创建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的李家,榆次市开辟荣商之路的常家,太谷县的经贸活动伸展到东亚、西欧的大资本家曹家,灵石县因财达官,因官得势,大院建筑南北风格融为一体的王家等,或官府气势较强,或园林盛景较浓,形成了与乔家、渠家大院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民间瑰宝。

春秋数度,风流尽显,晋商大院以其辉煌的过去永垂史册。后人将沿着历史上晋商辉煌的足迹,再创新世纪的繁荣。

晋商文化的历史价值

晋商文化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继承、融汇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创业精神,在我国商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晋商”这一山西商人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商行群体,在历史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吸取先辈的优秀经商思想,总结前人艰苦创业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营诀窍,悟出了多方面的理财之道,增长了经营的知识才干,优化了自身处世为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

“晋商文化”中的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等宝贵的经验,支撑着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其中被称为“晋商文化”的核心的“晋商精神”,被著名经济学家孔祥毅教授总结为四个方面: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开拓进取不畏艰苦的创业观和同舟共济的协调观,这些都成为商业活动中具有价值的商业品质和商业精神,引领山西商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瞬息变幻、强手如林的商海搏斗、探索中,晋商排除历史上数不完的干扰和破坏,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终于跨入历史上明清时期几乎独占全国金融资本和称雄全国商业资本的辉煌时代,开创了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且执全国商业牛耳达三四百年,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最灿烂的一页。在那个时期,我们可以以太平四大商业家族的发展轨迹,来审视晋商文化生命力的发展。

太平尉、王、刘、杨四大商业家族,在兴旺发展时期,都能重视精神价值、文化价值、荣誉价值,重视人才培养,敬业教育。尉家自乾隆时期受郑板桥的启发,开办私学,有21人进入仕途;王家七代28人当过清朝官员。他们是亦官亦商,以官护商,商官结合的商业家族。刘笃敬创办刘家私学,培养商号长徒。至解放前,仍培养大学生、留学生十余人,至今仍在为祖国建设服务。杨世堂后代杨德铨是留美学生,任耀青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们之所以能在商业竞争中兴盛发展,是和他们重视培养人才分不开的。

3.新农村在文化方面的建设 篇三

广州大学商学院10工程管理 曾东柯

摘要: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广州大学商学院组织了一次“庆建党九十周年 扬生态文明新风”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对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调研活动中,看到近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程度高,他们积极配合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尤其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更看重文化建设,而不仅仅是经济建设。关键词:建党90周年;坑头村;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发展

前言:

为庆祝建党90周年,加深社会基层对我国建党以来各方面发展情况的了解,实践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广州大学商学院开展了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三下乡”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参加了本次以“庆建党九十周年 扬生态文明新风”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于7月14日亲临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采访了当地村民,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活动。让我有机会深入到农村地区,与社会基层进行交流。借着这次活动,我们到农村向村民们宣传党建理论知识,为坑头村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以下是我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报告总结、实践感受和对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

一、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的现状及建党后,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取得的变化

坑头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东南部,周边有南部快线、金山大道、市龙大道三条交通要道,交通便利。面积4.022平方公里,下属两条自然村,现有人口4020人,1095户,外来人口近万人。

建党后,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注重了政治文明的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已在基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民主法制观念得到了全面加强。村民在自治的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焕发了对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极大热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目前还是存在着一些村民自治实践的问题。

农村文化教育不断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管理体制取得成效,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教育体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镇村共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了坑头小学、文化体育公园、下街生态公园、环村道路,并进行了二次改水、街巷硬底化、幼儿园改造、下街民居外立面改造等多项工程建设。近年,坑头村先后获得省、市卫生村、广州市“四好”星级妇女学校及巾帼示范村、番禺区“双百共建”先进单位、番禺区文明示范村等荣誉,并成为广州市及番禺区的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坑头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下阶段,坑头村将在四方面做好工作,建设更加富裕和谐、文明生态的新农村。投入资金约1900万元,建设文化体育公园,包括有廉政及历史文化长廊、篮球场、健身径、中心舞台、村民之家、视频监控室、流管服务站等;投入过千万元,建设下街生态公园。

二、建党以来,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变化

在番禺区南村镇坑头村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许多政策,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

(1)农村政府大力宣传惠农政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很多惠农利农政策。农村政府也都积极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做好农村精神文化工作,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政策形势宣传教育活动。增加了一些新型的部门,比如红白理事会等等。制定了不少农村自己的政策和约定,举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比赛等等。培养了农民平等,积极,和谐互爱的道德意识。

(2)丰富农民的精神文明,加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规模

近年来,新农村举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使农民的工作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还让农民培养出诚信、节俭、文明的好风气。针对文化,我国加大力度落实农村文化设施,文化团队、文化项目的建设。文化设施不再单一,而是形成了系统、网络,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等。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各乡镇文化站在每年的国庆、元旦、春节、元宵节都要组织文艺队举办文艺演出。

(5)城市积极支援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文化教育也很给力。

“三下乡”活动成为了城市支援农村的经常性的活动。三下乡活动使农民的精神文明有了大幅度的升华,大家都非常欢迎这些活动,而且愿意配合三下乡活动的举行。三下乡活动有效地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建设技术,对农村给予了有力支持,加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农村通过学校的建设,切实落实文化教育的计划,使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被教育。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我的看法

我国农村在精神文化方面,积极做到农村政策宣传教育与时俱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序和精神文明创建丰富生动。但还是存在着文艺专业人才缺乏,村民平常的文化生活单调和精神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大力培养文艺人才,通过人才的支持,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四、小结

在我国迎接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去。这将对我国的农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落实到农村基层建设,使之成为

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制度和机制,成为理顺和处理农村社会各种关系的关键性环节。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大学生能以实际行动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在实践中学党史、知党情,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次三下乡活动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我们大学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要结合实际,通过实践,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使理论武装实践,使实践证明理论的真实存在。这些“三下乡”活动应该成为“常下乡”活动。而且不要只到那些发展的好的“新农村”去,发展的不好的农村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希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佚名,《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0-8

[2]佚名,《"三下乡”变成“常下乡”》。中国文明网。2008-4

[3]佚名,《新农村建设》。2010-7

4.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篇四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首饰文化方面论文 篇五

【摘 要】人类对珠宝首饰的认识和使用历史渊源,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衍生出许多关于珠宝首饰的文化和习俗。

本文通过对首饰文化的理解和总结,认为珠宝首饰内部所蕴含的文化修为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首饰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关键词】珠宝首饰;文化

1、首饰与宗教信仰

珠宝玉石往往被认为是天神所赐的宝物,通过它们可以与天、地、神进行沟通,因此,人类常常将宝玉石制作成首饰佩戴,以期望达到驱邪避凶,吉祥如意,万事顺利,财源广进的寓意。

所以珠宝首饰在这一方面有三种表现方式:

(1)作为“御鬼魔、敬鬼神”消灾避邪的护身符

从古至今,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有将珠宝首饰作为护身符的传统。

但不同国家,其珠宝品种不相同,所代表的寓意不同:如东方人喜欢佩戴玉雕佛像,以保护自己;中东人则认为绿松石、珊瑚具有消灾避邪及防病治病的神奇功能。

(2)作为使自己“走好运、获吉祥、得幸福”的幸运物

这种象征也具有古老的传统,今天也具有普遍意义。

珠宝首饰大多有明确的主题,这些主题多出自一个典故、一个传说等,寄托我们的情感。

如玉石首饰:雕有两只羊的如意雕件,代表样样如意;一龙一凤纹饰组合,代表龙凤呈祥等。

(3)作为祝贺和纪念意义的寄托物

人们在节日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会购买或佩带一些首饰来寄托情感,如端午节带红绳串珠的链子、母亲节的首饰、毕业升职礼物等等。

西方国家崇尚的星座石、生辰石、结婚石等等,最早也被认为具有辟邪护身的魔力,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相信这些特殊功效,然而却把它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习俗继承下来融入到首饰文化中,以寄托人们的情感。

2、首饰与价值观念

首饰的材料如贵金属(金、银等)、宝玉石等,特点为美观、耐久和稀有,故从被人们发现到使用,多数都是集中在达官显贵手里,那么也就使得首饰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代表高价值的商品。

(1)作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和金钱贫富的标志

这种象征在古代十分普遍,如代表权力的玉玺、金印,封官拜爵的玉佩等。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有这样的评述:“商代的玉石工艺具有高度的水平,奴隶主和贵族,无论男女都要佩戴玉佩,还有雕琢成的各种礼器,如圭、璋、璧、琮之类,以显示自己的身份”。

在清代,将红宝石作为亲王和一品官顶戴的标志等,也说明宝石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联和象征意义。

就现在一般人的观点看,凡佩戴珍贵宝石的人,非富则贵,即便其身无分文,其身上佩戴的珠宝首饰也可帮他完成支付功能。

(2)作为投资和家庭保值传世的标志

由于天然珠宝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或者说是一种浓缩的财富,其价格逐年上升,因而往往被购买者作为投资、市场流通和家庭保值传世的硬通货。

例如,70年代后期在中国各地的首饰商店中花元左右购买一只翡翠手镯,到其价值已涨到40-50万元之多,价格涨幅超过百倍,投资价值可见一斑。

从历代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统冶阶层对珠宝收藏的热情来看,珠宝首饰历来就是一部分人重要的储备资产,拥有珠宝首饰的数量和珍贵程度也常常成为一国财富多少及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珠宝还作为货币工具,“宝石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便是最好的说明,而且传家宝也是衍生出的很有趣的一种家庭财产。

3、首饰与审美情操

首饰作为美化生活装缀自己的饰品,这种功能贯穿古今,如古代有凤钗、步摇、耳坠、项链、手镯等各种珠宝饰品,现代的珠宝首饰种类更是琳琅满目。

不同时代的首饰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文明意义及信息,如:距今5000多年的古埃及皇后的木乃伊的手臂上就装饰有包金的绿松石手镯,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古埃及人的美学追求和当时发达的工艺技术。

另一方面来讲,鉴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珠宝首饰会使人感到愉悦,获得美的享受,体会美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讲,珠宝首饰也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也正是由于这样,人们设计珠宝首饰的思路理念越来越广泛,珠宝首饰的品种也来越多样化。

另外,同一首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或不同人的主观意识中所表达的审美也有所不同。

例如西方人喜欢闪闪发光、色彩艳丽的宝石,东方人喜欢色彩温润的玉石,而中东人则钟情于象征天地神秘色彩的绿松石和青金石。

4、首饰与社会生活

首饰为人们认识已有数千年之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意识到珠宝首饰除了装饰以外,某些还具有实用的功效。

(1)珠宝的物用功效。

最早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玉斧、玉刀、玉剑、玉矛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物用珠宝越来越多,如玉角杯、玉灯、玉碗、玉碟、玉瓶、玉砚、玉笔、玉印盒、玉笔筒、玉酒具等等。

至今仍有广泛用途。

(2)珠宝的药用功效。

我国古代对珠宝的药用价值早就有所认识。

中医书中记载有关于琥珀的药性歌:“琥珀肚膀甘平,散瘀通淋能镇惊,癫痫目疾失眠症,辨血腹痛小便通”;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珍珠可安魂魄,止遗精百浊,解痘疗毒;能镇定安神,除翳名目,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古埃及人相信青金岩是治疗忧郁病的良药;希腊人和罗马人曾用青金石粉作为补药和泻药;还有人将青金岩作为催生石,认为有促进产妇生产的效用。

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戴耳环实质上是对耳部眼穴进行长期的温和刺激,可以起到预防眼病的作用;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钻石能使人精力旺盛等等。

总的来说,珠宝首饰文化就是指在历史长河中,珠宝首饰由于被人们认识和使用而使其内部所蕴含的`有关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审美情操、价值观念以及珠宝首饰与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蓓.珠宝玉石首饰基础[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张蓓莉,陈华,孙凤民.珠宝首饰评估[M].地质出版社,2000.

[3]段体玉.珠宝玉石首饰基础知识问答[M].中国标准出版社,.

[4]田培学.珠宝首饰鉴评[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6.山西与壶口瀑布的文化情结 篇六

山西人民是壶口瀑布的最早发现者和最初的主人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吉县境内山陕峡谷之间。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在第一的柿子滩新石器遗址就在黄河东岸壶口瀑布以南10公里处。历史遗存充分说明,在距今一万年前,山西的先民就已经在壶口一带生存生活、繁衍生息了。到五千年前后,即史书记载的尧舜时代,当壶口西岸仍是一片荒滩时,东岸已是村落密布,鸡犬相闻了。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渔耕而食”,一派繁忙的景象。

吉县古称北屈县。古代最具权威的地理著作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介绍黄河流经北屈县时,即作了如下详尽描述:“河水南经北屈县故城西。……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深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二十四史《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明史》等,大都有类似的记述,而且是与位于瀑布东侧巍峨的壶口山捆在一起介绍的。现存第一部记载壶口瀑布的方志著作明代嘉靖《山西通志》,也是这样记载的:“壶口山,在西七十里,……盖河势北来,至此全倾于西崖之脚,奔放而下,约五六百尺,悬注旋涡,如一壶然。”康熙《陕西通志》也述及:“《禹贡》‘壶口’注,壶口在北屈县北,即今山西吉州。宜(川)与吉(州)相对,止隔一河,其地面水势偏重在宜,故土人以壶口为滴。”《大清一统志》更明确指出:“壶口山,在吉州西南。……河势北来,至此全倾于西崖,奔放而下,约五六百尺,悬注潆旋,有若壶然。”

这些史籍清楚分明地记载了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介绍了壶口山对于壶口瀑布怀抱关系。壶口山又名高祖山,海拔1820.5米,方圆13.77平方公里,建有汉高祖庙,记有唐高祖行,历来名大声远,在瀑布之上。古人之所以通过壶口来介绍壶口瀑布,其用意非常显昭:山以水得名,水借山壮势。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山西人民曾创造了壶口码头的繁荣

古代,黄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货运主要依靠黄河,黄河水运相当发达。但是,由于壶口瀑布的落差高达30余米,无法行船。船到壶口,必须把货物卸下,把船拖上东岸,绕过瀑布,再推入水中续航。由于每年有数千条船只经过壶口,这样,明清时期就在壶口东岸形成一个重要的水旱码头及码头集镇。码头集镇店铺林立,客商如云,钱庄、皮庄、当铺、染店、盐店、客舍、药铺、饭店等应有尽有。每年春秋,有两次大集会,周边省份客商云集,商贸活动非常活跃。清代名仕贾时遇曾在《龙王》一文中记述了当时壶口码头的盛况:“斯地也,山势巍巍,重叠万仞;河水浩浩,波浪千层。……舟楫到此,能不舍水而登陆乎?是以客船星集,如鱼贯之相连;店铺林立,似雁行之不绝。东西要路,南北通衢,春秋两季,水旱码头,盖莫善于此地也。……求利若折枝,远招四方游民。……地域虽小,胜得泾阳三原;形似弹丸,赛过长安八水。……”从这段简洁明快的文字中,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这里商贸活动的繁荣景致。

为了便利东西两岸交往,山西人还在瀑布附近设立了渡口,架设了桥梁

在壶口瀑布往南4公里处,有一旋湾,这里河面宽阔,水流舒缓,风平浪静,这就是著名的壶口古渡。渡口东岸,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桑林,所以当时该渡口被称作采桑津。后桑林被毁,渡口又改称“船窝”。渡口摆渡的船只全部由东岸商人经营,平时都停泊在东岸。至今,在东岸石碣上,尚有拴船石孔数百个。这些人为的遗存静静地追忆着当年商人往来、贸物川流的忙碌场景。

元初,蒙古大军攻占吉州后,为了渡兵,组织山西人在壶口瀑布下架设了一座铁索桥,这是壶口一带黄河上第一次架桥。桥成后,客观上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往来。该桥存在了近百年,明初废。民国年间,山西省府在元代铁索桥原址重新修建了一座铁索桥,该桥伴随当地人民存在了30多年,在解放战争中炸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勾通秦晋交通,发展两岸经济又在瀑布下游修了一座钢筋水泥公路大桥,由山西省交通厅管理。大桥的修建,极大地便利了两岸的商贸活动和文化交往。

壶口秋风是古代吉州八景中的重要景观

在古代,大凡名县都有八景,吉县也有八景。康熙《吉州志》、乾隆《吉州志》、光绪《吉州志》、清末《吉州乡土志》均记载了该县八景。吉县在金代明昌元年由耿州改称吉州,之后一直沿用,历元、明、清三代,至民国元年改称吉县。古代吉州八景为:孟门夜月、壶口秋风、锦屏叠翠、石孔飞泉、小桥流水、古洞瑶桃、佛阁晴岚、寿山夕照。古代吉州人民把“孟门夜月”(孟门,即孟门山石,是壶口风景区内一大名景——本文作者注)、“壶口秋风”列入八景,放在首位,充分说明了当地人民对壶口风景的钟羡之心。

对于“孟门夜月”、“壶口秋风”,康熙《吉州志》指出:所谓孟门夜月者,“盖(孟门)山在黄河中流,当其水落石出之时,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所谓壶口秋风者,“黄河之水注于其中,其势甚险,每遇秋时,波涛汹涨,风气凛冽。”

与此同时,壶口西岸的宜川县也有八景,清末《宜川乡土志》、民国《宜川县志》、《宜川续志》都介绍了宜川八景,这八景分别是:圣水垂虹、云岩桑翠、凤翅晨烟、虎头夜月、丹岭秋容、莲池春涨、石台钟声、仙观水色。八景中,没有一处为壶口瀑布,也没有一处在壶口风景区之内。

上述史实说明,在古代,壶口东岸人民对壶口风景是异常重视的,将之视为吉州土地上的一大瑰宝,视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壶口风景区的主要遗址全部集中在黄河东岸

在壶口瀑布风景区内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除上文述及的元代铁索桥、明代码头遗址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采桑津遗址、清代长城遗址和抗战时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克难坡旧城遗址等,这些景观全部集中在黄河东岸。东岸景观的存在是山西人钟情、重视壶口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壶口经济的历史见证。

采桑津既是一个古渡口,又是一个著名的古战场。据《左传》记载,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败狄于采桑。”从此晋国西部边防得以巩固。

在壶口东岸的山脚下,有晚清时期修筑的长城。清同治六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准备从壶口一带东渡黄河,援救濒临覆灭的东捻军。为了阻止西捻军渡河东进,清政府在山西组织了3000余人的一支兵工部队,在壶口东岸,以壶口为中心,北起大宁县的平渡关,南至乡宁县的麻子滩,修筑了一条长75公里、上宽5—6米的清长城。清长城可通车骑,每隔一段筑有炮台一处,外有护沟,长城沿线还筑有多座烽火台。壶口长城是我国最晚的长城,今虽坍塌不堪,但墙根仍依稀可见,或隐或现于茫茫荒草之中。

壶口瀑布往北不远,即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至1945年间国民党第二战区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驻地——克难坡。克难坡是一座修建在山梁上的小城,是阎锡山调动一个工兵师,耗时一年多修建的。该城分内外两城,城堡周围设6座关卡,为进入克难坡必经之路,别处都是悬崖峭壁无法通行。城内外各个制高点均筑有明碉暗堡,地下暗道纵横,可互相贯通。克难坡城堡是在战火连天中开工建筑的,时间短促,但工艺相当考究,其布局、设计之合理精美,风格之独特,让人叹为观止,堪称全国最大的石窑土窑建筑群。当时,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杨爱源、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住在这里,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处长王世英也住在附近。二战区及山西省政府主要的机关如二战区参谋处、军务处、军需处、粮秣处,省政府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以及省银行、山西大学、进山中学、克难小学、复兴出版社、阵中日报社、发电厂等都曾驻在城里。目前,这一城堡除部分城墙被毁外,其余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站在城头,放眼眺望,群山如涛,黄河似带,风景犹画。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对壶口瀑布名胜区的开发、管理和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地、县三级政府加强了对壶口瀑布风景区的开发、管理和利用。1952年吉县人民政府在文城镇设置第四区政府,负责对壶口瀑布名胜的管理。1955年,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率黄河考察团及苏联水利专家到壶口考察,向山西提出一系列开发利用壶口瀑布和黄河的设想。1968年至1972年,临汾地区在经济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集中相当人力、物力、财力,修筑了东起临汾市、西至壶口七郎窝100余公里的三级干线公路,为发展黄河瀑布旅游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壶口瀑布风景区周围的造林绿化工作。1981年12月30日,中共吉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农业区划,作出以林牧为主,实行“五林、三草、二分田”的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较快地推进了风景区的造林工程,198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吉县定为林业模范县,并在吉县召开了全国县级林业生产区划(北方片)经验交流现场会。1987年7月27日,省人民政府发出1987360号文件,把“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定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8月1日,国发198851号文件又把“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发和利用壶口瀑布旅游资源,从1994年到2001年,吉县先后举行了八届壶口瀑布旅游月活动,每届活动都推出了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特点的表演节目。1997年6月1日举办的“柯受良成功飞越壶口活动”,把壶口瀑布名胜区一举推向世界,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天参观旅游的人数达6万之多,有力地提升了壶口瀑布的知名度。1999年6月20日,吉县青年农民朱朝辉驾驶摩托车又一次成功地飞越了壶口,将壶口旅游业活动再次推向高潮,有利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2001年举办以“呼唤社会公德,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孔太超越声带极限大型演唱会,在全国青年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山西人民为发现、开发、建设、利用壶口瀑布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壶口瀑布结下了不解情缘。在新世纪新阶段,山西人民必将把瀑布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作为中华瑰宝更好地珍视她,善待她,建设她,使其在山西旅游大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篇七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校从2001年至今在学校领导的引领和支持下积极展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的建设

优质的班级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忽视良好物质环境的创造,因为环境是造就人的外界因素,这正是环境育人的含义。舒适整洁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室中的环境建设渗透着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折射出这个班级的文化底蕴,高品位的班级物质环境文化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能让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能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无限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同时我校也注重创设环境氛围。根据各班特色,在各班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布置座右铭、光荣榜、进步之星、优秀作业展或个人特长如绘画书法等。同学们在这浓浓的氛围中生活、学习,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二、精神文化的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校要求各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在个人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则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以及团结向上的学习风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班级文化的存在满足了其成员的精神需要。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成员置身于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之中,不仅可以为学习创造一种理想的氛围和环境,而且亦获得社交和尊重需要的满足及其他各种需要的满足。班级成员在这种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在各方面共同取得进步。

2、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高尚、真诚、公正、友善,就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的效仿老师、追随老师。班主任肩负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育人的重任,肩负全班所有学生家长以及亲属的希望。因此,要求每位班主任都要着力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文魅力,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班级凝聚力,学生以在那个班级学习为荣,以当某某老师的学生为荣时,便能更加自觉地进行被管理和主动管理,管理也就变得顺利,流畅。

3、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教育的成效。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师生信息的互相传递,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

在构建和谐班级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意,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传统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美育节等,发挥传统活动对学生发展教育的特殊功能;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精心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校、班级主题活动,营造集体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风气,提高学生班集体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同学之间的友情,进而转化为亲如一家的亲情,用情感来温暖每一位成员,增强每个同学爱班级的意识。

1、主题班会活动

形式生动、主题突出,集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品德教育模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应当发挥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品德教育活动的作用,因为主题班会具有从众性、互相影响的品德教育功能、个性发挥功能和相互启发自我完善等功能,如同春风化雨,沁入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主题班会课,以它形式的多样性,教育的深刻性,气氛活跃,正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学科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共同的教育、教学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可能的发展为共同目标。

四、建立多样的机制

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管理班级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或修改制度要广泛听证于班级所有成员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成员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下不为例。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情况及时沟通,有矛盾及时化解。

1、激励机制

激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激励是使每一个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从而鼓励他们进步的一个新起点。如设立“星天地”——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就能获得一颗相应的星章,张贴在星天地里;“光荣榜”——在各科学习有进步的同学就可以荣登此榜;“进步之星”——把同学一学期里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记录下来,比一比谁的光芒最耀眼。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这样的班集体里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

2、家校合力

和谐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只有从学校、家庭两个方面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产生多渠道、多方位和谐整体的德育效应。我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这些与广大家长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德育功能,并与家庭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3、多元评价 首先,在评价的主体上体现多元化。学生评价的主体,除班主任以外,还包括任课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管理者和归纳者。因此,班主任要注意调动各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形成友好、民主和平等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其次,在评价的内容上体现综合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尤其是要注重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能,而且要重视与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情感、意志、价值观等。

总体目标:

为学生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成长氛围;建立宽松、清新、充满人性关怀的班级文化;形成具有教育性、凝聚力、制约性、激励性的班级文化;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使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营造热爱学习的风尚,促进学生才干的发展,推进生态德育和高效课堂的实施。

预期效果:

1、班级环境大为改观,地面做到“三无”(无纸屑、无瓜皮果壳、无痰迹),每面墙上都能“说话”,与此同时,鲜花、小小动植物、科技制作等走进教室,使教室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乐园”、自己的“家”。

2、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这些习惯诸如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见垃圾主动打扫,见不文明言行主动制止,见别人困难主动帮助等等。

3、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生逐步认识到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的关系,每天关心班级评分情况,人人努力为班级争光添彩。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和巩固。

4、班级管理进入自主管理状态。学生大都能自己管好自己,班级管理进入制度化轨道,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堆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

上一篇:关于规范学生违纪处分材料的通知11下一篇:古诗意境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