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实施方案(精选8篇)
1.教书育人实施方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紧紧围绕该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深入研究教材,探讨增强其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为促进教材改革,推动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宋毅萍
副组长:刘双燕
三、组织安排
1、活动时间:~年3月17日(星期五)上午8:002、活动地点:披中
3、参赛选手:各校任选两项内容或两项以上,选手人数不限。请各校于3月14日(星期二)将参赛选手名单及竞赛内容报中心校办公室。
4、评 委:许静、邓芳、寻芒花、王惠、姚瑞莹、连美玲、唐茜、刘俊佳
5、评 奖:一等奖:2名;其余:二等奖。参加片赛的选手均由天心区教师进修学校颁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获奖证书。一等奖获得者将于3月24日(星期五)上午代表大托片参加区赛(地点待定);
6、请各选手赛前向中心校提供1000字左右的教案(现场赛课选手)、书面教学演讲稿(教学演讲选手)、课件光盘和使用该课件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或教案)1份。
四、竞赛内容
1.现场上课(教学活动片断)。
各校1人,每人限15~20分钟。用双册教材。
赛前提供1000字左右教案。教案应说明其教学活动所体现的某一特定的教材意图及其教学策略。教学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方法有效。重视在生活(社会)常识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力求润物无声。避免华而不实,力戒脱离实际。生活性、实效性是教学评价的最高标准。
2. 教学演讲(我的教学故事)。
各校1人,每人限6~8分钟。
与教材教学内容相联系。讲述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怎样富有教学创意和富有教育智慧地处理教材、利用资源、调动学生、激活教学,使之获得喜出望外的教育教学效果。演讲后提交演讲稿。教学思想和教育艺术是评价指标的重点。
3.课件展示(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各校1人,每件限8~10分钟。不限教材、册次。
赛前提供课件光盘和使用该课件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或教案)1份。课件内容应与教材中的某一特定课题(主题)对应,为特定的课题(主题)服务。能较好地体现教学活动目标,符合本年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突出课件的资源性、开放性、启发性、交互性等特点。能较好地体现课件所具有的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选材恰当、内容正确,无科学性、导向性错误。文字、符号、单位等符合国家标准。画面表现力、可视性强,图像清晰、语言清楚。
课件制作所用软件不限。课件要有交互性、其图片处理、音影、动画、页面替换等效果突出,界面美观、操作简便,能适应不同教学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课件需刻录成光盘,光盘中应包含有课件可执行文件(脱离制作平台)、课件源程序、制作软件的安装文件及文字介绍稿。参赛光盘必须能正常运行,并经检测无毒,否则,竞赛时课件将不能安装。教学评价关注课件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技术制作的先进性。
课件项目可以由设计者(即上课教师)、制作者各1人合作完成,分别授奖。
2.教书育人实施方案 篇二
一、音乐育人的重要影响
1. 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音乐育人有其独特的久远性, 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等课程互为配合, 相互渗透, 对塑造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音乐教育, 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且还能净化、熏陶学生的心灵, 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 斗志昂扬的《英雄赞歌》、歌颂母亲河的《长江之歌》和《黄河大合唱》等, 都是优美的歌曲, 承载着我国历史的宝贵精神财富, 渗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 对这些歌曲进行赏析,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2. 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音乐是一种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节奏、旋律等各方面条件的有效配合, 能够直抵人们的内心, 引发人们体内各种心理情感的波澜起伏。以音乐育人, 能够借助其独有的特性, 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例如, 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 它以进行曲的风格, 铿锵有力的节奏, 一经传唱就激起无数中华儿女的顽强斗志, 激起他们无比高涨的爱国热情。又如《祖国颂》这一类的歌曲, 它们歌颂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辉煌成就, 在对学生的教导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学习、领悟与演唱, 不仅能够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感。
3.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首先, 科学家研究表示, 在人的大脑中, 左脑承担着逻辑缜密的处理职能, 右脑承担着对艺术欣赏等职能, 而音乐教育非常有利于右脑的开发与使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 尤其在演唱和聆听的过程中, 能够很好地协调左脑和右脑的运用, 从而将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充分地结合, 有利于学生全脑的开发与使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
其次, 作为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说, 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而音乐教育就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创造性的思维是以洞察、感悟、理解、想象等各方面能力为基础, 是更高一级行为的心理活动, 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核心要素。进行音乐教育, 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思考、想象的习惯,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因为音乐是以聆听与感知为媒介, 不只是单纯地进行直观审美, 而是给人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这也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更大的拓展,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行为。
二、音乐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探析
现在全世界都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其实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 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也是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注重对其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还应该注重对其人文精神、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而音乐教育能发挥出其巨大的影响力,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提供有效的动力,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笔者认为, 实施音乐育人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 无论是对学生的心理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是实现音乐育人的重要环节。加强校园的音乐文化建设, 可使学生时刻被音乐文化所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 继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学生从幼儿园时期一直到大学时期, 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 因此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启蒙或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可以说,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 作为学校来说, 应该积极进行音乐学科的建设, 将学生需要普遍认知的音乐内容设置成必修课程, 根据学生的音乐喜好情况设置一些选修课程, 通过组建合唱团或者举办歌唱比赛等形式, 达到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2. 与各学科达到完美的结合
音乐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而存在的, 它与各个学科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将音乐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进行完美的融合, 对提高育人效果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例如,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配上音乐背景进行赏析, 在语文的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背景作为配乐诗朗诵, 等等, 这样将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 都是实现音乐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当然进行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教育势必会增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难度,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也需要增加自身的音乐综合修养。各个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使学生时刻在音乐的大环境下受到熏陶, 实现音乐育人的功能。
3. 引导音乐教学走向整合
课程整合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一种体现, 目的是使学生在音乐环境下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结合学校的学生实际、师资力量等情况, 寻找音乐教育的恰当切入点, 实现育人功能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要将音乐教学引导走向课程整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努力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连接, 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探索多种音乐教学方法, 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实现音乐学科自身内容的整合, 包括相关知识点, 例如节奏、作者、风格等各方面内容的整合。 (2) 实现各音乐学科之间联系的整合, 例如民族音乐与通俗音乐或者特色音乐之间的有效连接, 实现各音乐学科的架构整合。 (3) 实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进行配乐诗朗诵等。
引导音乐课程走向整合, 实现每一节的音乐课程都有整合的内容与方法。例如, 教师在进行一节整合音乐课程的教学时, 应该首先就此音乐的历史背景或者社会背景进行介绍, 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对音乐的学习。长此以往, 通过几年的音乐综合学习, 学生就会形成完整的音乐思维, 并将此思维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始终。这种综合的音乐思维也会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音乐育人的效果。
4. 开设特色音乐课程
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 各个学校进行不断的深入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在各个学校激烈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开设属于本校的特色音乐课程。特色音乐课程的开设, 可以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 例如师资的配备情况、学校硬件的情况, 还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风土、民情等人文特点, 注意将此融入到音乐教学内容中, 开设创新性强、教学效果好的音乐课程。
就拿比较受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说, 教师不应该对其进行全盘否定, 而应该正视它, 突出它的时代感。挖掘在流行音乐背后的感悟, 予以正确理解, 主动引导学生把握流行音乐, 提升欣赏层次, 填补流行音乐教育中的空白。
另外, 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结合音乐育人的理念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特点进行教材创新, 以满足本学校的教学需求。
3.实施和谐育人策略谈 篇三
关键词:和谐教育 师生关系 心灵沟通 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已经成为师生沟通中的一道屏障,以往那种“棍子头上出人才”的育人思想也越发行不通。周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声音: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实施和谐育人策略势在必行。
和谐育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它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彼此之间的赏识、理解和信任;其前提是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和谐育人的终极目标是让教育痕迹淡化,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营造一种和谐育人的氛围呢?以下几种做法不失为有效的策略。
策略一:变“明说”为“暗示”
这里的“明说”,是指面对学生的不足、缺点,赤裸裸、直截了当地指出来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其简单、生硬、刺激性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厌烦,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而“暗示”则是与这种单一、生硬的教育方式相对的一种柔性教育方法,它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面对他们的问题,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信息,使学生自主、自觉地改变不良习惯,并产生某种良性效应。
“暗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赠言、一条评语,也可以是一次表扬、一堂主题班会、一次义务劳动、一篇习作等。
案例1: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就有这么一个习惯一写小组日记。给每个小组配备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让同学们轮流记日记。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一部分书写习惯不佳的同学受到了触动,一部分不爱阅读的同学得到了感染。他们在阅读其他同学的习作中,逐渐认识到以往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慢慢地开始模仿学习习惯良好的同学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笔者始终坚持对每一本小组日记进行及时点评,尤其是对那些能有所进步的同学作品,都会为其送上一两句真诚的鼓励话语。
案例2:当笔者发现班上有不少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后,便组织了一次“我与网络游戏”的辩论会。在这次辩论会上,同学们十分积极地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畅谈网络游戏的乐趣,有的严厉地指出网络游戏的危害,还有的则奉劝大家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游戏。辩论会的开展,让那些曾经对网络游戏十分着迷的同学意识到了沉迷于网络游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只有适度地参与网络游戏,才能做到“学逸结合”。
“暗示”教育有一定的弹性,也具有一定的韧性,它能恰到好处地将情感与教育、道理与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建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联想到自己的缺点,产生内疚感,自觉地痛改自己的毛病。
策略二:变“训话”为“谈话”
在教育工作中,笔者感到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爱对爱的呼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想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应让学生接纳自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笔者努力通过谈话这一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建立师生间的信任,进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与学生谈话,应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长期以来已经被严肃、不苟言笑这类词语所代表。所以,当教师十分郑重其事地将学生找来,又一本正经地与他交流,那只能是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不必拘泥谈话的形式,不必考究谈话的地点,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去考虑每次的谈话必须达到某种效果,教师应当认识到师生谈话的契机无处不在。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课堂外的谈话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
策略三:变“惩罚”为“赏识”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先不去考究此话是否正确,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赏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多么重要。然而我们的不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的增加,所得到的夸奖的话语、赏识的目光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批评、指责,是父母的唠叨,是严厉的惩罚。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自信的风帆能高扬起来吗?
自信是人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素质,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孩子更是如此。学生若能时常、及时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赏识,则会自信心高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及其他活动中去。
在笔者教过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章祥是最令人难忘的,他是一个自控能力极差的同学。课堂上,他会把握每一个“机会”,不是找同学说话,就是做些无关紧要、琐碎的事情。若是不做这些,他便要与教师接话,搅得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没法上好一堂课。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笔者通过多次观察发现,其实他的种种表现都源于他想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便把他列为第一个回答问题、发表看法的对象。当他能较为准确地作答时,笔者会及时地夸奖他脑子活,同时还不忘送上一句叮嘱:“如果能加上点耐心,听听别人的见解就更棒了!”他也从话语中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多动、多事”而嫌弃他,自然也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了。所以,教师应当运用积极的评价,增强孩子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约束力。
策略四:变“古板”为“风趣”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不能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式的模仿,也不能是简单划一的说教。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师者,还是艺者。这样的角色就需要我们处事的风格、言语都要讲究技巧,讲究艺术化,讲究在幽默与妙趣横生之间化解师生间的不和谐之音。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能见到学生潦草作业并且屡教不改的现象。对这类学生,笔者有时故意自嘲道:“看了你那别具风格的字体,我真有点自愧不如。你怎么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写出这颇具艺术风范的字呢?看来,我还有必要去学学甲骨文了。”这么一句风趣的话,比起厉声批评:“你怎么又在鬼画桃符!”更能令当事者受到触动。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风趣的语言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情感障碍的良药。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功效。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学一点幽默风趣,让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教育能充溢更多的轻松与快乐。
架设师生间的心灵之桥,实施和谐育人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教师要用信任与理解的目光激荡起孩子们心中的真情,用公正与坦诚的心灵来唤起孩子们的自信,用智慧与宽容的言语去塑造孩子们健康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润物细无声”。
4.中学全员育人实施方案 篇四
——XX中学全员育人实施方案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新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贯彻落实滕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全员育人特色学校建设的文件精神,在全校实施以“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主要方式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机制,构筑起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形成“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幸福教师”的浓厚氛围,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实施全员育人,形成育人合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高育人管理效能,形成“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幸福教师”的长效育人机制。
二、工作目标
总的目标是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建立全员育人新机制,逐步形成“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幸福教师”的长效育人机制,促进学校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规范养成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建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不断进步。
(三)建立学校、导师、家长多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促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三、实施要求
实行全员育人责任制,学校成立全员育人领导小组,并使全员育人责任到科室、到人。通过“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主要由政教处负责牵头实施,实施主体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班主任。学校领导干部是全员育人的组织者和首要责任人,通过开辟育人新渠道,实行定点联系级部、班级,了解育人落实情况;多点联系学生,加强育人实践,获得育人体验;定期联系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努力推进各项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科学的政绩导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督导监督机制,科学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基础,全面推行精细化育人,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过程督查,提高管理效能。
班主任要发挥班级的管理核心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氛围;加强与课任教师、家长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管理育人共分三个方面:
1、是岗位管理育人。政教处和团委,要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上级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为依据,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大纲所规定的八个方面的教育。
安监办要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安全教育课,举行安全演练,让学生了解常发的安全事故和预防规避安全事故的办法,掌握自护自救技能。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隐患。
教导处要指导和监督全体教师设计落实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总务处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和蔬菜,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做好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和安全工作。
工会和办公室要加强师德教育,恪守师德规范,要求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级部主任要落实岗位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结合本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本年级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育人工作安排,与本班任课教师一起创造性地开展育人工作。
校长和分管校长要结合岗位职责做好督查与评价所分管部门育人工作的完成情况。
2、是值班管理育人。值班领导,要根据值班职责,要对值班当天学校的工作全面负责,严格管理,认真填写值班记录,并向校长做好汇报并向相关部门或个人进行工作反馈。
3、是帮包管理育人。落实“帮包责任制”。(1)是全体领导班子做到“八个一”,即:每名干部帮包一个班级、帮包一个优秀生、帮包一个学困生、帮包一个特长生、帮包一个家困生、帮包一个待转生;(2)是全
体科任教师分别帮包所任教班级一定数量的学生,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教学育人
教学育人是全员育人的主阵地,主要由教务处负责。教学育人包括两个方面:(1)是课堂教学育人,所有学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德育目标(即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并随时进行教育。另外,要对课堂上学生的管理负全责。任课教师上课,首先看教室内有无缺席的学生,如果有,教师应在第一时间问清原因,必要时与班主任联系核实。(2)是实行导师制。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要帮包一定数量的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导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全面发展负责,帮包成绩与教师个人的绩效挂钩。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操作方法可概括为一种理念、两大目标、三个步骤、四项原则、五项制度、六大职责。
一种理念:任课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
两大目标:①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②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三个步骤:①教师人人争当导师,师生双向选择结成对子;②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导师工作方案;③导师利用有效时间、不同场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导育”活动,即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
引导、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
四项原则:①个性化原则。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首风格迥异的诗,学会欣赏学生,学会分享学生的快乐。②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③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④实效性原则。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五项制度:①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记录,分析对照。②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或辅导一次,每次谈心、辅导内容要有记录,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③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按市教育局要求,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导师每月至少一次对学生进行电话家访,每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家访,及时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作出相关判断。④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做到有主题、有案例、有剖析,并提出诊断方案,指导个体实践。⑤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和质性评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
导学生的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六大职责:①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②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⑤善于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育人导师制的管理与考核:
导师的选聘:政教处、教导处组织各班主任具体操作,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①班主任向学生提供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名单并通过一定渠道向学生公布任课教师的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各教师的情况;②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③学生根据自己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可能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出导师名单;④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4-5名学生;⑤学校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互选做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以保证每位导师带徒计划的完成;⑥导师和受导学生见面签订协议,规定师生双方承担的义务与职责。并记入档案。⑦顽劣生,首先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中的班子成员、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承包,其次由一般任课教师承包。具体承包分工由班主任负责。
考核评价 :导师制对学生强调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在学习上看学生主动学习,有计划学习情况,学习进步情况;同时看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情况。学校建立导师评价激励机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成绩、学生行为习惯、教师帮扶常规。
导师的工作列入学校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导师的全部活动都要认真作好记录,导师按要求及时、认真地填写好《导师工作手册》。学校组织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进行,纳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中。
政教处负责学生德育、体育、卫生、纪律等的检查,量化赋分,纳入班级及教师考核。具体量化办法:从《综合考核实施细则》中师德和教育教学效果部分各拿出一定分值作为基数,进行量化。具体做法:一是加分:每学期以上一次考试所承包学生的平均成绩(总分)为依据,在班内每上升一个名次,给该导师加若干分,每降一个名次减若干分。加分的幅度大于减分;二是扣分:依据《班级量化方案》,一学期学生的总扣分数除以10,即为该导师的扣分数。如果学生因在课堂上违纪扣分,同时扣上课教师与该导师相同的量化分。依据导师过程性材料检查标准,将导师的过程性材料纳入量化。
(三)、服务育人
学校工作的各个岗位都是育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职员岗位通过其优质的服务,弥补了任课教师无法达到的课外时空,弥补了课堂育人内容的不足。通过高品位、高水平的服务,让学生感到亲情无限。服务育人的主体是为学校教学、管理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部门工作人员。落实学生活动职员全员参与制,教辅人员参与查课、查操、卫生、课间巡查工作,政教职员参与环境卫生保洁、自行车排放等工作。
①优质服务。工作人员要寓教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热情、办事周到,说话和蔼,以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②为人师表。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外表形象,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表率。
③建章立制。工作人员要结合工作岗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④关爱学生。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不良行为有监督、教育、报告的责任。
政教处、团委和安全办、教务处、办公室、总务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责,结合个人的工作,灵活做好德育工作。如食堂生活老师要教育监督检查学生养成节约饭菜的优良品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认真遵守就餐纪律。水电工要教育监督检查学生用水用电安全,并养成节约水电的习惯。公物管理员要教育监督检查学生爱护公物。花木管理员要教育监督检查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等。以上所有的检查结果都纳入班级量化。
(四)、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是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其育人主体为学校文化。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以主题文化影响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让先进文化在校园传播,在师生中入脑入心。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组建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健康丰富的校园文体、科技节、社团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
对人的管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行政式的管理,一种是隐性的环境熏陶。后者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性情。由于它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我校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环境,着力打造可以育人的环境。
在平时的校园管理或巡视中,当学生出现突发性事件,首先发现的教师即为首遇教师,首遇教师应当及时妥善处理,并及时向相关领导或部门汇报。如果视而不见和不作为,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通过实行全员育人,真正实现“只要有学生的时候就有管理者,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管理者”。
和学生一起成长
做幸福教师
——XX中学全员育人实施方案
滕州市XX镇XX中学
5.沂水四中全员育人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学校高中新课程,发挥任课教师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做到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1、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2、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3、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独立生活,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发挥我校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5、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之路,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学生。
三、导师职责
1、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关心学生的生活,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协调好家长、学生、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关系。
3、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分配学分、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向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5、指导学生参加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6、教育学生严肃校规校纪,纠正不良习惯,遵守法律、法令和社会公德,敢于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能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四、受导学生义务
1、与导师坦诚交往,彼此尊重,互相信任;
2、恳请导师分析自身状况,制定发展规划;
3、主动做好阶段发展分析,每月向导师汇报;
4、谦虚接受、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五、工作制度
1、均分学生。
各班按学生成绩高低,把学生平均分配给本班各任课教师,这样,全班全年级所有教师所包扶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持平,搭建一个公平竞争平台。
2、全面包扶。
各班主任负责分配,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参入包扶。包扶老师要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包扶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鼓励指导包扶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等等,承担起父母、良师、益友三种角色。各级部定期举行“我的导师”征文活动
3、全面了解包扶学生情况,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包扶教师全面了解包扶学生情况,包括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性格特点、行为规范等方面,建立包扶宿舍中的每一个学生的详细情况。
4、班级包扶教师会商制。
班主任每月组织本班教师召开一次碰头会,包扶教师分析包扶学生在纪律、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班主任一起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共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形成高效的育人合力。
5、包扶教师例会制。
包扶教师每两周要组织一次包扶学生会,总结上两周的情况,提出下一步的要求。包扶教师至少每两周要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生活指导一次,至少每周走进宿舍一次,检查早操、课间操一次。
6、全面竞争、合理评价。
6.“三全”育人校园创建实施方案 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我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德育新模式,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常态化发展,全面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特制定“三全”育人校园创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辽宁省教育厅《落实指南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逐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创建目标
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让我校真正成为育人的沃土,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按照良好师德标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教育横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德育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共同进步,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三、工作任务
(一)、正确的思想指导,建立大德育体系。
学校首先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细化德育管理,发扬“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抓好德育基础常规。德育渠道不断健全,德育工作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严治教,管理到位,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
(二)、加强教职工学习培训。
1、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年须接受不少于6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1、德育课程体现“一以贯之”。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从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经济追求、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等九个方面,细化每门德育课程的要点提示。坚持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采取考试、谈话法、观察法、描述性评语、活动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更为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科课程强调“二者兼顾”。突出教育的整体德育功能和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提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实现全科育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根据课程属性,归纳出每门课程的德育特点、德育范畴,明确各学科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分别提供3—5个德育评价案例,附有具体的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力求“三个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挖掘文化资源,融合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要求,分学段设定课程目标。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分别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交流、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实践课程引领“四方之志”。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化设计,归纳出仪式活动、亲子活动、团队活动、社团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学校节会活动等活动类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德育阵地建设
1、校园环境阵地。
(1)、时刻保证校园环境整洁。
(2)、办好文化长廊,争取两周一更换内容。
()、美化校园物态文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景无时不成为鞭策、激励学生的眼睛。
(4)、校园广播建设,做到天天有内容。
2、课堂教学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好各科知识的同时,收到德育熏陶。
3、课外活动阵地。
(1)、组织学生读经诵典活动,阅读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书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意识。
(2)、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3)、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
4、社区德育阵地。(1)、利用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感恩演讲。
(2)、组织学生到励家杂粮批发市场进行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良好品行。
(3)、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五)、丰富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依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发展主题教导活动,尽力办好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着力进行“读书”“快活大课间”两大特点的建设,让读书、课间活动在校园内成为一种文化;让读书和课间运动成为孩子们懂得历史的窗口、宽阔交换圈的道路;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和谐发展、培育竞争意识、配合精力跟刚强毅力的主要通道,增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深入开展“学身边典型、树人生标杆”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优秀师生、黑山好人等身边先进典型,从先进榜样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六)注重德育科研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期末组织班主任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为班主任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做好优秀科研成果征集、整理、推荐工作。
(七)、注重家校接洽,施展教育协力
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家庭教育优秀家长”活动,选树在德育方面优秀的家长典型,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传播现代家庭文明新风;在已经建立的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校通网络平台;自动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大兴乡中心小学
2018年5月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校园创建工作方案
大兴乡中心小学
7.教书育人实施方案 篇七
我们如何看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看待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改革?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路在何方?经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实践、思考和研究, 本人提出了课改班改一体化的育人思路, 试图通过班改课改一体化育人模型的构建与实施, 推动教育教学的融合、教书育人的融合、班级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融合, 突破高效课堂改革中出现的基于学科的小组合作中的很多困境, 并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活力和动力。
一、缘起于高效班级管理模型的构建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探索中和理论思考中, 我们看到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困惑, 也尝试做了一些微观的改良、改进或创新, 但是少有系统、科学、高效、可操作的班级管理理论模式或实践模式, 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基于别人的或自己的经验进行着效能低下的班级管理实践, 班主任职业倦怠现象非常普遍和严重。为此, 本人在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学习、成功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借鉴和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反思与思辨, 提出了中小学高效班级教育管理系统模型。中小学高效班级教育管理系统模型由四个部分构成, 它们分别是班级价值教育系统、班级自主管理系统、班级主题教育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其中, 对于班级管理最具有基础性的系统是班级自主管理系统。
目前班级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班级没有像其他组织那样有科学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组织架构。班级自主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 就是班级管理也应该借鉴学校管理的教学处、德育处、总务处、办公室“三处一室”组织架构思想, 形成班级学习管理部、行为管理部、生活管理部、活动管理部四大管理模块, 采取类似于教学处、德育处、总务处、办公室的专业分工和管理, 以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效能。此模型认为, 班级管理的四个模块具有不同的管理性质和特点, 应该按照不同的管理理论、遵循不同的管理规律进行专门化、模块化的管理, 学习管理部门实现班级学习管理专业化、行为管理部门实现班级学生行为管理专门化、生活管理部门实现班级生活管理模块化、活动管理部门实现班级活动管理责任制。
班级所有干部和学生都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纳入到四大部门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 以实现班级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效能化,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了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系统的操作性, 本人构建了班级自主管理系统模型及四个子模型, 如图1所示。
二、发端于高效班级管理模型的实践
在本人参与各种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论坛、研讨会和培训工作过程中, 中小学高效班级管理模型得到了一些学校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老师的认同, 并在自己学校或班级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尝试比较成功的是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的优秀班主任李炳慧老师。
2014年暑期, 李炳慧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总结了自己“班级部委制”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认可。2014年8月, 我为北镇中学的近500名教职工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培训, 促进了高效班级管理模型在北镇中学达成共识, 也坚定了北镇中学领导班子在全校推动高效班级管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从2014年9月开始, 北镇中学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高效班级管理改革, 在其他年级也尝试进行高效班级管理改革的探索。
2014年十一国庆放假期间, 我和李炳慧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一届本土教育家论坛上做了交流发言。我们的发言没有局限在高效班级管理改革, 而是站在了班改课改一体化的视角进行了分享, 班改课改一体化的思想在全体与会领导和教师中产生了广泛共鸣, 并有吉林长白县、河北逐鹿县和北京怀柔区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准备参与班改课改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李炳慧老师建立了班改课改一体化QQ群, 为推进班改课改一体化实践探索的教师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2014年11月河北省逐鹿县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 我和李炳慧老师又分享了班改课改一体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推进, 吉林省长白县向阳小学孙桂梅校长等也分享了他们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又有更多的领导和教师接受并认同了班改课改一体化的理论和思想。河北省逐鹿县教育局领导还亲自带队到山东北镇中学学习了班改课改一体化的经验做法, 北镇中学多名班主任老师做了专题分享。
在已经开始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学校推进高效班级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 引发了我们对班改课改一体化的思考, 并正在成为推动班改课改一体化的引擎, 山东省北镇中学和吉林省长白县向阳小学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们相信班改课改一体化的思想一定会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科学构建班改课改一体化模型
为了帮助学校和班级推进班改课改一体化, 我们构建了能够与“班级部委制”协同的班级合作小组,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班改课改一体化的班级合作小组。
(一) 构建与部委制协同的班级合作小组
为了进一步促进班改课改一体化的科学推进, 我们在高效班级管理模型的基础上, 建构了基于高效班级管理的小组建设模型, 每个小组4~6人,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为了使班级内的小组能够与班级部委制设计的4个部委能够协同管理, 每个小组设置学习管理组长、生活管理组长、行为管理组长、活动管理组长各1名, 分别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行为管理、活动管理, 以实现和班级部委的无缝对接。为了实现小组内部的统筹管理, 每个小组还可以从4个组长中选举1名行政组长, 统筹小组工作的管理。班级部委制与小组合作制协同管理示意图见图2。
(二) 构建班改课改一体化的合作小组
小组是班改课改一体化的最基层和最重要的组织, 山东省北镇中学李炳慧老师根据班改课改一体化的思想构建了6人组合的班改课改一体化班级合作小组。每个小组由6人组成, 班改部分设置行政组长和考核组长各1名, 学习管理组长、行为管理组长、生活管理组长、活动管理组长各1名;课改部分设置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文综组长、理综组长、音体美组长各1名。课改部分的学生组长均有班改部分的6名小组长兼任, 并受学习管理组长管理。班改课改一体化合作小组示意图见图3。
8.实施有效德育 深化实践体验育人 篇八
一、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由单线型转为多线型
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变得丰富多样,从形式看,既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等,又可以开展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在实践活动中,德育呈现出多线型。
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我把落叶带回家》《汉口江滩的变化》《低碳生活,美化江城》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了解植物、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产生了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祖国的热爱。
服务社会的教育。通过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访问、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为社会尽职的使命感,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作准备,还能活跃思维,积累经验。
科技环保教育。通过科技领域的实践活动,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如学生在《走进科学创意无限》《纸板变变变》等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与技术知识、技能,树立了环保意识,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背景,在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获得生活的经验、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四唯路小学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实践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如:学篆刻、抖空竹、扎灯笼、搓汤圆、中秋诗会等活动让学生从地域特色中传承传统文化,在了解丰富而有特色的祖国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的实践性,使道德感悟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学校通过“四走进”即:走进社区、走进同伴、走进时事、走进社会,让道德体验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例如:“周末清洁家园”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体验为社会付出的幸福感,在看望帮助老红军的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寻访红色江岸的足迹”亲子实践体验活动更是激发孩子极大的兴趣,在家长的带领下,每周都计划寻访一个地方,有的家长带孩子调查了周边的张自忠路、卢沟桥路、陈怀民路、胜利街等路名的由来,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
这种真正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道德教育深入到他们的血肉中,终身受益,可见这种“实践+体验”式的育人方式效果非常明显。
三、活动的探究性,使德育由灌输型转为渗透型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这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常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时,教师常常以“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来引导学生,但这样的说教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我校在通过班会开展“三节”教育时,组织学生开展“光盘节”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家庭、餐厅、学校的粮食浪费现象确实严重,心中自然升起了爱惜粮食的想法;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的人吃不饱……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探究中自然形成的。
四、活动的实践性,使德育评价由单一型转为多元型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仅仅局限于对校内学生和教师看到的情况进行评价,而走出去的实践性活动评价是伴随活动始终的行为,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活动开展反思和建构。如,教师在活动初就对学生有要求:文明出行、交通安全、记录活动过程、同学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家长评价、采访对象、服务对象签名等。那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及社会成员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就能帮助学生客观、真实认识自我、表达自我、获得赞赏、建立自信、不断改进行动策略。同时,这个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提醒、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承诺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的过程。
实践体验育人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在孩子的内化教育中起着评价、引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当前许多学科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虽然学生们普遍上都能接受、认同这些大道理,但是,对其的体验和感触还是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面,触动不大,不能较好地化为自身的行动。开展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而正是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才使得感触由表及里,渐渐触及到学生的内心,经历认知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受到强烈的震撼。
总之,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德育资源,为学生成长创造广阔自由的空间,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做到活动育人,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小学)
【教书育人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大学教书育人心得06-29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09-02
教书育人师德征文10-02
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08-15
浅谈如何教书育人08-31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08-10
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06-26
教书育人楷模的心得体会08-25
教书育人典型事迹材料.doc10-08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