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基线调查报告(共11篇)
1.院前急救基线调查报告 篇一
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的包扎、固定与搬运流程 1.术者:观察周围环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确定安全后走向患者右侧,跪于患者身旁,诉:“我是医生,为您急救,不要紧张,请您配合,您怎么不舒服?” 患者讲诉病情。
2.术者检查受伤部位后,面向助手,介绍病情,“患者因车祸致伤,自觉下腹部、右小腿疼痛,检查腹部可见肠外溢,右小腿活动受限、可见畸形。请按多发伤处理!” 术者观察患者双上肢,诉:“患者双上肢无疼痛、无畸形”,展开患者双臂,暴露腹部伤口(同时口诉:“暴露腹部伤口”)。
3.术者下达按多发伤处理的命令后,助手答:“是”。一助走向患者左侧,将物品从急救箱中拿出,将生理盐水及无菌辅料交于术者,测血压,屈健肢。二助将脊柱板置于患者右侧后,牵引伤肢。术者按无菌原则取大块敷料,用生理盐水加湿后,覆盖伤口,要求将内脏脱出物覆盖完整。
4.用三角巾做环形圈,大小以能将脱出物环套为宜,一助选择大小合适的治疗碗,消毒碗口,扣于环形圈上,不能压突出物。
5.与一助配合用三角巾宽带将治疗碗固定于腹部,一助于患者左侧打结,打结处垫敷料,同时,术者将三角巾底边叠边后(约一寸宽,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术者将患者右侧的三角巾底角绕过患者腰部后交与一助,一助在左侧打结,术者同时在会阴部放置大块敷料,整理三角巾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向患者左侧,由一助于两底1
角连接处打结。期间一助汇报血压、心率。6.术者进行全身检查:
(1)头面部:头顶、前额、颧骨、鼻骨、下颌骨、双侧瞳孔、口腔、双耳;
(2)颈部:颈后部、气管;(3)胸部:锁骨、胸骨、肋骨;(4)上腹部发现有肠外溢,已作包扎;
(5)双上肢:包括双侧桡动脉及末梢循环,检查完后将患者双手放于上腹部;
(6)放平左下肢后检查骨盆;
(7)左下肢及右大腿,包括双侧足背动脉。注:各部位检查完毕,汇报有无外伤、出血。
7.一助打结并汇报血压、心率后,将约束带固定于脊柱板上,准备夹板。
8.术者查体结束,诉:“准备固定”;放置五条带状三角巾:骨折断端两侧、膝部、足踝部、股骨中段。
1)双下肢并拢,空虚处加棉垫填实,患肢外侧放置夹板,膝、踝处加棉垫保护
2)先固定踝部(足踝处用“8”字固定),再固定膝关节,然后行断端两侧固定,最后固定股骨中段。趾端外露,检查末梢循环。9.术者诉:“准备搬运”,二助右前臂放于患者颈后部,左前臂放于患者腰部;一助右前臂放于患者臀部,左前臂放于患者小腿后方;两助2
手均手心向上,术者手心向下分别与两助手左手、右手十字相扣,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起”,将患者抬起,术者再喊“
一、二起”,两助手将左腿抬起后,将患者放于腿上,确认稳定后术者松开手并检查患者背部(诉:背部及脊柱无压痛、无出血),将担架移至患者下方合适位置,术者再次与助手扣手(手法同上),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放”,将患者平稳放于担架上,用约束带固定,胸部两条(相互交叉),膝部一条,平形固定于对侧,松紧适宜。
10.术者至患者头部右侧,检查患者呼吸脉搏,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两助手分别至患者头部左侧及足部,靠担架一侧腿跪地,术者诉:“准备转运”,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起”三人同时起立,向评委汇报:“操作完毕”。
2.院前急救基线调查报告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0年2月共派出救护车689车次,其中,162次空车,占23.5%。接回的527例创伤患者,其中,男265例,女262例;年龄5~86岁;按伤情分类分别为:脑部创伤92例(17.5%),胸部创伤46例(8.7%),腹部创伤70例(13.3%),多发性创伤57例(10.8%),四肢、脊柱等骨折伤108例(20.5%),口腔、颜面部创伤36例(6.8%),软组织挫裂伤95例(18.0%),院前死亡23例(4.4%)。
1.2 方法
1.2.1 病情的评估
在接到急救电话以后,迅速作出反应,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保证在2 min内出车,出车时通知患者家属,嘱家属到标志物醒目处接救护车,以节省时间。在达到现场后,迅速进行查体,这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接回的527例患者中重病患者占70.8%。期间影响因素主要有:医护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及急救意识。
1.2.2 医院的地理位置因素
国外一般要求在市区实施院前急救的医院需于3~6 min内到达现场,在5~10 min内作出医学处理。但我院离国外的标准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虽然我院处于城区中心,但门前的路段狭窄,交通阻塞现象严重。针对此种情况,必须在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定期演练,提高反应速度。
1.2.3“120”急救网络因素
院前急救网络的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准的标尺[3]。目前,我市的呼救方法主要由“110”或群众直接拔打医院的电话,未实行“120”急救网络统一指挥中心,医院的急救范围尚未划分,区域性创伤急救体系尚未开展,这就有可能导致延误院前急救的最佳时机,有时2部或2部以上的救护车同时接同一个患者,造成空车,占23.5%,形成了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1.2.4 护理对策
缩短从接到呼救电话起至到达现场施救的时间,有利于对患者的救治,且时间越短,越有利。因此,当班护士应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在接到呼救电话时,为缩短途中寻找的时间,需询问清楚发生事故的详细地点,比如所在地段及其周围容易辨认的各种标志物等;问清楚受伤人数、伤情,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抢救准备。从社会方面看,我市需开展区域性创伤急救体系,大力发展、完善“120”急救网络指挥中心,以尽可能地缩短到达现场施救时间,保证患者获得快速、安全、专业的救护,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时,随车人员一般只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人员较少,在注意发挥家属及周围群众的力量,帮助患者脱离险区现场的同时,护士应该发挥其主管能动性,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共同完成院前救护工作,并对救治提出适当的意见。
1.3 院前急救的原则
首先保证患者的生命,其次就是保留肢体、防止感染、避免和减少伤残。这就需要在院前急救时就地取材,争分夺秒,分类检送,迅速安全转运。加强途中的监护和记录[3]。到现场时首先粗略并快速全面地对患者进行检查和对环境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有无心跳、昏迷、呼吸道梗阻、呼吸骤停、大出血、休克等,之后开展心肺复苏、脱离险区、包扎止血、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用留置针)、抗休克、骨折固定等急救工作[4,5]。之后将患者迅速、安全转运。我院急救的527例患者中脑部创伤占17.5%,脑外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腹部创伤占13.3%,腹部损伤患者需采用抗休克体位,快速输液,积极抗休克,当腹腔脏器脱出腹壁伤口时,采用大块无菌敷料覆盖后扣上治疗碗;胸部创伤占8.7%,该类患者常有分泌物或有呼吸道血块、连枷胸、反常呼吸等,在重点了解受伤过程后,应立即观察呼吸情况,清除呼吸道异物,开放气道,吸入氧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闭合性腹部创伤应配合医生进行腹穿,观察是否抽出不凝血,以协助诊断。四肢存在畸形者,需给予夹板固定后搬运,对现场不能鉴别是否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脊柱损伤者避免加重脊柱、脊髓的损伤。张力性气胸立即排出胸腔积气,降低胸膜腔压力。在危急状态下可用一粗针头在伤侧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处刺入胸膜腔排气,进行减压[6]。开放性气胸者必须迅速用无菌敷料包扎和封闭胸部伤口,并包扎固定。危重患者经过我院急救科积极抢救后,经过各专科会诊后转入各专科进行治疗。因此,为提高救治效率,在现场救护时,应快速反应、评估病情。预先通知相关科室人员前来急诊科的同时,要通知急诊科做好进一步抢救的准备,以节约时间。
患者经现场初步救护后,应立即转送回医院。搬动时注意保护伤处,动作应轻柔、平稳;搬运颅脑损伤、休克的患者时适当头低脚高位,以免进一步加重脑部的缺氧、缺血,途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严重的伤口污染、各种侵入性导管的使用、创伤导致分泌物的肺内坠积以及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常增加患者的感染率。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现场急救时尽可能进行清创,清除伤口及其周围的污染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交叉感染;采用无菌纱块包扎;此外,还要注意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在置入各种侵入性导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 结果
527例创伤院前急救以在11~20 min内到达的比例最高,有322例,占61.1%。其次为0~10 min内到达现场施救的有89例,占16.9%。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的培训,强化急救意识,加强院前急救操作流程的演练;在我市实行“120”急救网络指挥中心,在社会上普及“120”医疗急救知识,是完善我市创伤院前急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温玉.院前急救在社区普及的意义[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22):20-21.
[2]章亚平,何敏华.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J].护理学报,2010,(2):23-26.
[3]敖薪.急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3.
[4]李慧.成人胫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2011,6(3):276-277.
[5]吴琦亮.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09,4(2):187-188.
3.院前急救基线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4.院前急救精选心得 篇四
心跳呼吸骤停临床上表现主要是: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面色青紫或苍白,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跳呼吸骤停要求争分夺秒,3-7分钟内开始抢救,主要用心肺复苏术(CPR)。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术CPR国内成功率是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4—40%【2】。本报告所涉及的5例突发心脏病,发病昏倒时,意识丧失、面无表情、疑似心跳呼吸骤停。可惜义工情急之下,不曾测脉搏和呼吸确认,故不敢断定必属心跳呼吸骤停,其有效率与CPR方法无可比性。虽然如此,依照原始点医学诊断,应属突发心脏病,亦及危险,故报告在此,也有相当意义。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突然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喷射状呕吐。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机会致残;甚至会因病情快速进展,危及生命【3】。
癫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俗称“羊角疯”或“羊癫疯”,是一种反复突然性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有的口吐白沫。发病率高,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据统计我国约有600万人次。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可因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造成脑持久性损害。
原始点疗法,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治疗方法,是台湾张钊汉医师研发并推广应用,逐渐获得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的新疗法。原始点疗法认为体伤是产生疾病症状的原因,体伤的实质是组织器官运作失调。原始点全身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每一处疾病的症状,都有相对应的原始痛点;按推温敷原始点并补充温热药食,可以修复体伤,用非医疗手段达到医疗目的,对很多慢性病效果显著,在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病的急救中也非常快速有效【4】。
广西贵港市原始点公益推广中心,从11月—5月,收集了学员用原始点急救突发性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16例案例,现简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16例案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疾病3例(都有高血压病史),癫痫8例,其余5例按原始点医学诊断为突发心脏病(因陪伴意识丧失,疑似心跳呼吸骤停)。多在1—8分钟内苏醒。其中15例预后良好,没有后遗症;一例为癌末恶病质病人,急救苏醒后三小时再次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判断为热能耗竭,只给补充热源,没有再按推急救,病人安然逝去。严格而言,原始点设定的急救是心脑血管病突发的急症患者,而非经慢性病消耗的虚弱衰竭患者,故将此癌末恶病质患者排除,则本中心学员使用原始点急救所有15个案例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5.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五
1、院前援救医务人员认真作好院前援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 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 100%,并经常保持救护 车车厢内的卫生。
2、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 5 分 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3、出诊执勤时,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到达现场应立即检查 病人,动作迅速,处理果断。
4、根据病员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医院。若病情允许 应尽快将病员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5、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如病人已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 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 属和在场人员。出诊医师不能开具死亡证明。
6、援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 确实危急,须经科室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 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科室或 120 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 救护车。
7、转送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 遇危急情况时,可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 收病人。
8、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力求完整、清楚、准确、扼要,送转医院急诊室后应作详细交接。完成援救出车任 务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返回后及时作好补充抢救药物、更换 物品等工作。
6.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六
(1)出诊不及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诊,主要原因是急救意识淡薄,出诊速度慢。(2)急救物品准备不完善。救护车必备的物品、药品、仪器准备不完善,如氧气筒内氧气不足、除颤仪未充电等;或者救护车不能直达现场,医护人员未能根据病人病情从车上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到现场,如心脏病病人家里呼救,护士未带心电图机到家。这些原因影响了病人的救治。( 3)现场急救处理不当。护士急救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操作不熟练,影响了院前急救质量。如心肌梗死病人没有限制活动,加重了心脏负担而造成严重后果;气管插管球囊注气不足,影响了通气效果。(4)与家属沟通不到位。病人病情危重,但没有及时与家属沟通,没有履行告病危签字手续,而引起纠纷。(5)转运途中易出现的隐患。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观察不细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积极处理,造成严重后果。如昏迷病人痰液堵塞没能及时发现,窒息死亡。( 6 )出诊记录有缺陷。记录不及时,事后补记误差大,与医师记录不一致;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开始抢救等时间记录不准确;内容记录不详细,病人病情变化、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等记录不全面;种种原因造成家属对救治有怀疑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7)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医院感染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不能很好的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传染病病人救治转运后,对救护车和污染物品终末消毒程序不了解,不能及时完成消毒工作。
7.院前急救基线调查报告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 抽取福建省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南平、三明和宁德7个市的城乡居民560名为调查对象, 均自愿参加本研究。纳入标准: (1) 福建省城乡居民; (2) 自愿参加本研究; (3) 年龄≥18岁。排除标准:无法进行语言交流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的现状调查”2部分。 (1) 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2) 院前急救知信行现状调查表: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问卷分为3部分, 包括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对院前急救的态度和院前急救的行为状况, 每部分各有7个条目。第1部分内容为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包括全国统一急救号码、中暑、烫伤、触电的急救方法、脊柱损伤病人的搬运法等。第2部分内容包括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知、院前急救态度和措施、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急救培训经历及对开展急救知识教育的态度。第3部分为急救行为掌握情况, 内容包括溺水、流鼻血、高处跌落、扭伤、动脉破裂、呼吸道异物窒息、心搏骤停等急救处理。第1部分和第3部分的判断和评分标准:答对一道题计1分, 答错计0分, 此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1。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 在2011年7月—2011年9月和2012年1月—2012年2月到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南平、三明和宁德对目标人群逐个进行问卷调查, 由研究对象匿名、自愿回答, 当场收回。本次发放问卷560份, 回收501份, 回收率89.46%, 有效问卷465份, 有效率83.04%。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版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主要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统计分析等。
2 结果
2.1 福建城乡居民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465名, 年龄18岁~34岁278名, 35岁~59岁165名, ≥60岁22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9名, 初中114名, 高中及中专84名, 大专49名, 本科及以上159名;急救知识重要性认同情况:非常重要294名, 比较重要99名, 一般59名, 比较不重要12名, 非常不重要1名;参加过急救培训66名 (14.2%) 。
2.2 院前急救知信行的现状调查结果
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0.00分~5.00分 (3.63分±0.90分) ;院前急救的行为状况得分为0.00分~7.00分 (3.10分±1.68分) 。在调查的对象中有82.9%的人肯定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82.0%的人认为有必要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 但参加过相关的急救培训的人只占调查总数的14.2%。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于院前急救的理念, 遇到有人需要进行急救时只有56.5%的人会尽力去帮忙, 会观察病情并采取简单措施的人只占总数的15.3%。
2.3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获得途径及需求
(1) 院前急救知识获得途径:书籍168名 (36.1%) , 电视244名 (52.5%) , 网络1 2 2名 (2 6.2%) , 社区3 1名 (6.7%) , 生活2 6 1名 (56.1%) , 医务人员41名 (8.8%) , 其他23名 (4.9%) 。 (2) 参加急救培训意愿:是337名 (72.5%) , 否45名 (9.7%) , 无所谓83名 (17.8%) 。
2.4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选取年龄、文化程度、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急救知识重要性、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和参加急救培训意愿等7项作为自变量, 以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状况作为因变量, 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见表1。
3 讨论
3.1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分析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得分为3.63分±0.90分, 院前急救行为状况的得分为3.10分±1.68分, 相较于知识掌握情况, 行为状况得分较低, 反映了大部分居民对急救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方面, 没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急救中。72.5%的居民愿意接受系统的急救教育, 但只有14.2%的人参加过相关的急救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应采取相应措施巩固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 加强开展急救培训力度, 并合理的指导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3.2.1 年龄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行为状况与年龄呈负相关, 相较于低龄段居民, 高龄段居民在知识掌握和行为状况上略显薄弱。这可能与时代特殊性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低龄段居民能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展现自我, 阅历更广, 接触急救相关内容的几率更高。
3.2.2 文化程度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行为状况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且相关性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有更好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能力, 这与其所受教育及参加丰富的大学课余活动有关。
3.2.3 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
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人明显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较完善的急救动手能力, 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结果表明, 通过开展急救培训活动, 更加形象的将急救知识展现出来, 对推动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有深刻意义。
3.2.4 院前急救的态度
结果显示, 认为急救知识重要、当碰到紧急情况愿意帮忙、愿意接受系统的急救知识教育、认为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有必要的居民的急救知识和行为状况量表的得分都比较高。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部分居民对院前急救的态度至关重要。
3.3 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院前急救知识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普遍认为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识不好, 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人仅占总数的14.2%, 急救操作能力不够。不过绝大多数人肯定了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表示愿意参加系统的急救知识教育, 他们缺乏的是一个学习的平台。
3.4 对策与建议
3.4.1 多渠道宣传院前急救知识
本调查显示, 福建城乡居民获得急救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生活中所见获得、相关电视节目、书籍和浏览相关网页。但急救知识获取率最高的也只达56.1%, 因此还需加强宣传力度, 精益求精。在现实生活中多开展急救模拟场景演练;在电视收视高峰期播放简短的急救知识重要性及获取途径的宣传广告;培养急救理念从小学做起, 建议学校每学期开设数次急救课程, 并进行考核;相关部门可出版小巧、精美的急救知识宣传小手册, 通过出售或开展活动等多渠道向城镇居民发放;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急救知识宣传海报, 每年开展数次急救知识竞赛, 丰富社区生活的同时达到急救知识宣传的效果;组织医疗工作者下乡义诊, 并对居民进行健康宣教, 传授紧急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等都能有效提高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能力。
3.4.2 注重急救操作能力的培养
急救操作能力是院前急救的核心部分, 培养福建城乡居民的急救操作能力应和急救知识宣传同步进行, 将理论化为实践。建议将社区和学校作为急救操作能力培训的起始点, 每年开展数次急救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以常见紧急情况为主,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定期开展急救操作比赛, 以点带面, 逐渐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急救培训范围。
3.4.3 纠正部分福建城乡居民对院前急救的态度
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能否延续。通过多种渠道对真实抢救案例进行宣传, 解释成功与失败原因, 体现出院前急救每个环节的重要性, 改变部分居民对院前急救的看法。
3.4.4 关注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机能不断衰退, 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 且福建城乡老年人的急救能力普遍偏低, 因此, 提高老年人群的自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通过老年教育机构或老人协会等组织进行老年人急救知识宣教和操作培训。
综上所述, 发生紧急事件时城乡居民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者, 因此, 掌握院前急救的知识和一些基本处理原则势在必行。目前,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操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应多创造条件加强院前急救相关内容的培训, 通过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多渠道宣传, 辅以生动形象的现场模拟演练、发放宣传手册、开办讲座等, 定时开展急救知识竞赛和操作比赛, 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间接提高学习热情。居民自身应主动参与到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活动中, 力求掌握正确、规范的急救措施, 将理论用于实践,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扮演“第一救援者”的身份, 用自身所学来减少他人的身体损伤, 甚至挽救其生命。
摘要:[目的]了解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并基于调查结果进一步提出干预措施, 能使救护知识和技能在城乡居民中普及。[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福建省7个市下属城镇居民465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3.63分±0.90分, 院前急救行为状况的得分为3.10分±1.68分;72.5%的居民愿意接受系统的急救教育, 但只有14.2%的人参加过相关的急救培训。[结论]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急救技能操作方面;加强社区急救知识宣传力度、开展相关急救培训、组织医疗工作者下乡义诊等, 可提高城乡居民院前急救能力。
关键词:院前急救,城乡居民,知信行,相关因素,福建
参考文献
[1]刘钧娥.急诊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0-10.
[2]周继如.实用急诊急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2-13.
[3]高晓红, 周韶晶, 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11) :208.
[4]张在其, 陈文标, 陈玮莹, 等.福州市鼓楼区125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21 (31) :2841-2843.
8.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八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5-02
近年来,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前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灾害事件心理调查的结果表明,重大应激事件可使人为患上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创伤。所以,各种创伤不仅体现在人群的身体上更是心灵的伤害,如何去预防及急救已成关键。
银川市院前急救网络的日益健全,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成为凤城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目前,银川市急救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组成,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城区急救半径缩短3—5Km,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实行“区域划分,就近就急”的治疗原则。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参加院前救治急性创伤患者6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0例,男420例,女180例;年龄5—74岁,平均37岁。其中20 40岁380例,约占65%。
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交通伤320例,高处坠落伤60例,纠纷打伤180例,其他原因伤40例。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180例,胸部伤100例,腹部伤80例,四肢骨盆脊柱伤160例,其他部位伤80例。两个以上部位伤350例,3个以上部位伤200例,4个以上部位伤50例。
1.3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者,尽早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治疗;颅脑外伤者,注意防治脑水肿,出现脑疝立即快速使用20%甘露醇及速尿,并监测呼吸情况;胸部外伤给予吸氧,有反常呼吸者,予棉垫加压固定;有张力性气胸者予穿刺排气;腹部外伤者注意腹部体征,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监测血压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腹腔内容物脱出者予无菌器皿覆盖;四肢外伤骨折者,予伤口包扎后夹板固定;颈椎外伤者予颈围固定;胸、腰椎外伤者注意平行搬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除20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效宣布死亡,100例伤情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外,余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均快速转送至各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3.1创伤院前急救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后固:心跳呼吸骤停合并四肢骨折者,应首先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的固定;(2)先止后包:开放伤有活动性出血时,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再进行创面的包扎;(3)先重后轻:遇到较重伤和较轻伤患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员;(4)搬运与医护一致:急救和搬运不能分家,应协调一致,最大程度减少病员痛苦,减少死亡。
3.2关于心肺复苏、休克的相关分析
3.2.1创伤后心肺复苏相关因素的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暴力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等外伤后严重失血引起的全身低血容量;气道堵塞、开放性气胸引起的缺氧、窒息;心脏外伤引起的排血量降低;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低体温;机体内环境紊乱。
本组病例有20例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转复,主要原因为创伤严重,其次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太迟。本组另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者复苏成功,因到达现场时间较短,且年轻约30岁。另外早期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的应用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3.2.2急性创伤休克的相关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尤其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加上创伤的应急反应等原因,休克发生率高。急救人员应根据病员血压、脉搏、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000mL在15-20rain内输完,同时快速转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3.3急性创伤的转运救治
急性创伤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与附近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以便急诊科做好危重患者的急救准备。在转至医院急诊科时急救人员应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提供病员受伤情况及院外急救措施,为患者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9.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护理 篇九
作者:作者:关若珊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特点 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
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
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
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2 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可通知医院相关科室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
2.3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要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
2.3.1 体位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要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放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尤其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给予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3.2 开放气道
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或会厌部肌肉松弛阻塞气道,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头向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内异物(包括义齿)。如患者呼吸暂停,应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3.3 心肺复苏
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1人急救按压与呼吸之比为15∶2,2人急救为5∶1。同时,建立并维护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抢救。
2.3.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如有可能,均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利,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2.3.5 院前急救用药的护理
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要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用过的安瓿应暂保留,以便核对。
2.3.6 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
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某些衣物,尤其是创伤、烧伤等患者,衣服不仅可以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2.3.7 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迅速为患者做好初步处理,如给药、清创、加压包扎和止血等。一旦病情允许,应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2.3.8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患者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患者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3.9 在转运途中的护理
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3.10 转送患者后的交班
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
2.4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的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患者入院后再次使用时要考虑使用的剂量问题等。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10.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篇十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工的工作行为,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们是120/999的担架员,我们负责抬担架,请您配合。
(二)请您躺好,双手交叉在胸前,伸直双腿,我们给您系好安全带。
(三)抬担架时您有什么不舒服,请直接告诉大夫。
二、禁用语
(一)你躺好了,别乱动。(二)摔下来,我们可不负责。(三)这人真重,都抬不动了。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要求穿着工作服上岗,着装整洁规范。(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行为规范
(一)遵纪守法,执行院前医疗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二)语言文明,仪表端庄,规范服务, 不说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话,无论何种原因,不得与病人及家属发生争执。
(三)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与医生、护士和司机互尊互敬,团结协作。
(四)在医疗人员进行现场医疗处置时,得到医生指示时方可进入现场。平稳搬抬病人,系好约束带。
(五)加强责任心,无条件服从现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安全搬运病人。不得参与任何医疗行为。
(六)注意个人卫生,班前班上不得饮酒,车上载有患者时禁止聊天及大声喧哗。
(七)严禁索要、接受病人及家属的钱物,对难以拒绝的馈赠要上缴主管负责人。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按规定检查担架(车)及约束带是否按规定配置,能否正常使用和是否有损坏;保证担架的清洁。如发现担架有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上班后在值班室待命,不擅自离岗。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三)负责拿担架, 患者搬抬上担架后负责系好约束带。在医生指导下和司机、护士的协助下安全搬抬患者。
(四)完成任务后及时清理担架上的污物,并用消毒水进行擦拭。
11.昏迷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 昏迷 急救 治疗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96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院前急救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病人生命,减少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昏迷是院前急救的常见急症,这里就常见的昏迷病人的病因及院前急救护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2008年10月期间,本院“120”共接诊昏迷病人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年龄0.5~82岁。各病发生例数及构成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昏迷病因排在前3位的有脑血管意外、农药中毒和镇静安眠药中毒,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运输工具的增多,车祸伤特别是颅脑损伤也成增多趋势。
现场急救护理
协助医师询问病史、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对病因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为进一步的抢救奠定基础。
保护呼吸道通畅:采取头高侧卧位和仰头、张口、拖下颌的三步手法,开放患者的气道。有发生窒息可能者,可行气管插管。接诊后予常规湿化吸氧,必要时加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抢救药物要通过静脉通道输入病人体内。所以能否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命体征观测:①意识:通常对大声呼叫和疼痛刺激没有觉醒反应,就判断该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通过对意识障碍的程度可以判别昏迷的深浅。对昏迷的程度通常应用GOS评分来评估昏迷病人,GOS评分越低说明病人意识障碍越深,病情越重。②眼症状:昏迷病人的眼球活动异常或眼球位置异常,可提示脑部受损的平面。如病人不能眨眼,说明脑干网状结构已受抑制。瞳孔改变是昏迷病人一项极为重要的体征,常能提示某些病因及反映病情的变化。双侧瞳孔散大可见于多种药物或食物中毒,如颠茄类、巴比妥类等;双侧瞳孔缩小见于氯丙嗪、吗啡类药物。双侧瞳孔缩小如针眼、伴有高热是原发性脑桥出血的特征。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可能是脑疝的早期征象[2]。③肢体活动:观察肢体活动主要区分有无急性的颅内病变,通常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病变导致的昏迷常有肢体的偏瘫,而系统性病变导致的昏迷常不伴有肢体的偏瘫。
常见昏迷病人的救护:①中老年病人平素有高血压史者,昏迷前有头痛、呕吐,查体血压升高,眼球向一侧凝视、病理征阳性等,应考虑脑出血。若是青壮年,有情绪激动、头痛,既而昏迷,并颈抵抗应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场应予甘露醇、速尿、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②对于农药中毒:洗胃是抢救经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键。据报道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病例20% 与洗胃不彻底有关[3]。洗胃液选用温开水或温生理盐水(约30℃)。经口或鼻插入胃管,若喉头水肿或重度中毒病人可先行气管内插管再插入胃管,操作易轻柔,粗暴的操作可能给病人带来进一步的损伤。直至洗胃液澄清无味为止。保留胃管既可随时再次洗胃,又可起到胃肠减压的作用。尽快运用特效解毒剂,阿托品与胆碱酯酶复活剂合用,抢救效果较好。③对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预防窒息、止血、防止休克、对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对颅脑损伤患者,在搬运时要保持正确的体位,由专人扶托其头部。在救护车上,一般保持患者足向车头,头向车尾,侧卧或俯卧位,头部抬高10°~20°[5],以利于降低颅内压。体位变化宜缓慢,采取有利于呼吸的体位。
转运:在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及时转运。同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取得家属理解,避免产生医疗纠纷 。在转运过程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与院内联络,及时将病情告知急诊科或颅脑外科做准备工作,需急诊手术患者,还要通知手术室及CT室人员做好准备,为尽快手术争取时间。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所用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可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讨 论
昏迷在临床上属于急危重症,“120”院前急救的一线护士护士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减轻病人的病情和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医疗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还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杨丽.急救护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
2 邝贺龄,胡品津.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97-998.
3 张力.25 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1,3(2):119-120.
4 续继军,李永涛,赵守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5):389-390
【院前急救基线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院前急救自查自纠报告06-26
急症病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10-19
急救车药品急救知识07-29
急救演练07-18
现场急救感想08-13
120急救汇报09-22
创伤急救培训教案06-30
中暑急救培训记录07-03
世界急救日主题10-10
溺水日常急救措施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