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教学

2024-07-09

公共课教学(通用9篇)

1.公共课教学 篇一

公共课教学部2010年教学工作计划

总体指导思想: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以教务处工作安排为依据,从公共课教学部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视思想政治建设 强化教书育人责任意识

1、认真组织公共课教学部全体教师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继续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并督促相关教师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求真务实,团结合作,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2、组织本部教师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学院有关教学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弘扬高尚师德,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激励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通过自身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注重德育渗透,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抓好教学科研工作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公共课教学部担负着全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大,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继续着重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始终把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放在我部工作首位。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学习,深化课程改革。组织本部教师继续开展高职理论学习,明确高职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高职课程改革。

2、加强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效果。同课程教师统一讨论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树立基础学科为专业课服务的观念,加强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保证基础知识实用、够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所突破。组织任课老师,学习关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改动态、教学信息,组织大家讨论,并积极研讨,分析教材和教法,结合学院的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现有教材特点,争创一名院级精品课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科研工作 提高教科研水平

1、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本部年轻教师较多,这是我们系部的优势,继续搞好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让其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2、继续督促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为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认真抓好教学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努力争取省、市级课题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撰写教科研论文,尽可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

(三)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1、加强课程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基础资料制定工作。

2、强化师德规范,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督促教师自觉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卷、改卷等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资料的准备力求规范。

3、加强教学纪律,坚决杜绝教学事故发生。做好常规教学管理、教学环节实施和课堂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开展课堂教学随机性检查及不定期教

案抽查,督促教师要严于律己,通过教师自律来规范学生,不断促进我部优良教风的形成。

4、从备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入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取长补短,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5、认真做好期末考试出题、监考、阅卷等工作。(四)加强教研室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完善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

2、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依据学科特点,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抓好日常管理 做好服务工作

1、认真作好教师的日常考勤管理工作,配合教务处做好教学平台的信息采集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根据实际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位教师都能真正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创造良好氛围,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服务促管理。

3、搞好部内网站管理,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要求各位教师都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的教师。

公共课教学部 2010年3月1日

公共课教学部2011年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纲领性文件精神,围绕学院教学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工作,发现问题,查找不足,积极改进,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重心

公共课教学部本学期将紧密围绕学院年初确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以迎接2012年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以国家示范院校为标准,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改进提高,力争使公共课教学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注重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紧紧围绕2011年“两会”精神开展理论政策学习,通过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加强高职教育思想学习,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思想理念,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能力观、课程观;加强教研活动,组织学习我院各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探讨,潜心研究,进一步加大基础课教学改革力度,使之不断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研讨各门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下 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学习其他院校改革先进经验和成果。

(二)、严抓教学常规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继续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目标,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突出精细化,强化执行力。主要环节: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文件质量和实施情况;严禁迟到、早退、离岗、旷课等违反教学纪律情况发生,保证教学秩序运行正常;包括课程实际进程,教学内容选取,信息量,学生参与状况,教学方法、手段选择等课堂教学效果情况检查;检查作业批改情况;强化包括考试命题、阅卷、登统、录入质量标准和工作程序等考试环节要求。

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文件检查;组织说课大赛;加强对选修课管理、督导检查,提高教学质量标准;保证全面、科学、准确进行期末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改革与建设实施情况跟踪,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切实落实教研室活动安排,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质量,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

(三)、继续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和新一轮评估为契机,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力度,使公共课课程教学进一步适应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书育人功能

进一步落实完成师资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方案。

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教书育人的主题,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师德意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突出教书育人,树立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目的教育服务的意识。多与学生沟通,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提高师德意识。

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公共课教师尽量多的参与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尽量多的参与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化教书育人功能,尽快提高双师素质。

(五)、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申报教科研课题

强化教研、科研意识,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论著,积极参与科研课题。

上述各项活动须不断提升水平,提高层次,体现特色。在活动中各教研室加强交流和合作,群策群力,力争使我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公共课教学部

2011 年3月5日

2.公共课教学 篇二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就目前而言, 该门课程的定位是很清晰的, 各高校都定位于教师职业职前技能类课程, 旨在使师范生在毕业前得到基本训练, 初步具备教育技术的能力, 以尽快缩短从事教学工作的适应期。受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的不同, 各高校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上又各不相同。分析众多高校, 该门课程有32学时、40学时以及48学时之别, 在师资配备上有单一教师以及教师团队分模块教学, 在培养模式上有“6模块、3层次、16专项”教学内容与过程体系结构、基于主题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等。以上模式可见该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强调课程与学生专业的整合以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 二是独立性教学, 三是创造性教学, 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其中, 模仿性教学属于职前学习阶段, 主要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完成, 后3个阶段属于职后阶段, 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完成。案例教学非常适用于学生的模仿学习, 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

1 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实施应贯穿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实现和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 (图1) 。

1.1 案例示范, 激发兴趣

针对公共课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缺乏兴趣的特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过程中的第一步是案例示范, 通过示范告诉学生这门课程要做什么, 要达到什么标准, 什么是好的作品, 优秀作品的亮点是什么, 哪些案例需要改进, 好的作品在教学实施中如何用等, 在此基础上再引申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可通过提问以及学生间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表对案例的看法, 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的来源大体有三方面:其一来源于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学生作品的积累, 好的案例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认识到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也可设计开发出好的作品,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其二来源于中小学教师的作品, 使学生了解现阶段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可激发他们对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应用教育技术的热情;其三来源于任课教师自身设计的案例, 学生通过模仿案例达到拓展的目的。

1.2 详解案例, 学生模仿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存在很多版本, 有以理论为主的也有以纯技术为主的, 无论采用哪种版本, 应避免唯书本的教学方式, 书本与案例相结合的模仿式教学方式应是最佳的教学模式。因此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 教师精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 在班级组合上应避免不同专业合班上课。

详解案例应包括教案设计、根据教案收集素材、素材集成等步骤。教案是教学的剧本, 是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 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 避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成为简单的信息技术课程。素材的收集与集成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材来源于现成的数字化资源以及自我开发两种方式, 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具体的软件做支撑, 如音频处理需要Audition、界面设计和图片处理有Photoshop软件、动画设计中的Flash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难度上任课教师要合理把握。素材集成是最终形成作品的关键, 根据课时可选择简单的PPT以及难度较大的Flash以及Authorware完成。通过此步骤任课教师讲解作品形成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1.3 拓展练习, 形成作品

学生通过模仿, 掌握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资源设计整合能力, 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布置任务, 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完成教案设计, 自主收集素材和开发素材, 最终形成作品。任课教师在此阶段, 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积极为学生的开发过程提出建议, 对技术上的欠缺及时提供帮助, 在师资的配备上需要2~3名教师协助完成。对于学生最终形成的作品任课教师需要及时评价, 并指导学生修改,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学生试讲。

1.4 教学实践, 组织评价

任课教师通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创造条件分小组进行试讲, 作品可能是高质量也可以是质量不高的作品, 学生试讲完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个过程指导学生怎么用好自己的作品, 作品、板书和讲解怎么结合等系列问题。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评价再次修改自己的教案与作品, 从而完成整个教学。

2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形式,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学习者的角色也充当教师身份, 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他们提交的教案需要认真检查, 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主题, 这一步很关键, 教案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

(2) 作品设计阶段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在素材收集与制作阶段要提醒学生在追求效果的同时需要注意效益的原则, 不要一味追求效果的新颖, 而忽视自身能力上的欠缺, 要用最节约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在素材集成阶段, 对技术上的疑问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帮助解决。

(3) 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在设计考核标准时以不同权重进行成绩核定, 具体实施如下:平时成绩 (0.1) , 主要考核学生到课点名情况和作业提交;教学设计 (0.4) , 主要考核学生的教案设计情况;教学资源整合 (0.4) , 主要考核学生所提交作品的质量;教学实施 (0.1) , 主要考核学生试讲的情况, 没有安排试讲的学生可将此权重加到教学资源整合。

3 结语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通过案例式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变得直观和易操作, 既避免纯理论的教学又避免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学生通过课程作品的实现体会成就感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与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参与度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 .

[2]杨九民, 王继新, 李文昊.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 .

[3]张伟平, 毛慧娟.基于主题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3) .

[4]陈卫东, 王靖, 刘卫春, 等.“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1) .

3.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理念创新探索 篇三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理念

近年来,篮球运动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体育项目,篮球公共课也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球类课程之一。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篮球也深受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是,通过篮球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虽然学生带着热情与期望走进篮球课堂,但在篮球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学生普遍反映“篮球课没意思”“篮球课不如对抗赛”,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篮球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改善篮球公共课现状和完善教学结构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篮球教学理念的概念界定

篮球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对于篮球教学活动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具体说,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的篮球教学,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篮球教学,应该怎么样加深学生对篮球的认识。篮球教学理念对篮球教学活动的方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不容忽视的教学理念。

二、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篮球公共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只一味地强调课时的完成以及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对动作要领和原理缺乏了解。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篮球课堂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情感体验的引导更是少之又少。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篮球课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缺乏趣味性的课堂也就失去了体育活动娱乐与健身的重要功能,使篮球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篮球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部分学生是对篮球有初步的认识和基础,还有少部分学生对篮球感到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篮球。在学生个体差异严重的情况下,教师采用统一的学习任务对其进行教学,会使有些学生感觉“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则感到“很吃力,难消化”。教师也往往将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技术扎实、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身上,对于技术薄弱的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低。

3.籃球教学重技能轻文化

由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篮球课外堂课的课时分配要远多于篮球理论课。但无论是外堂课还是理论课,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都很少涉及篮球的文化。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教师不应只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更应该重视其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高校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导致学生对篮球认识的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涵养不足。

三、改善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活化篮球课堂

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勇于尝试,在学习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篮球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篮球公共课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和对技能的掌握,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及其参与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篮球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应当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篮球基础不同的大学生,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以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篮球知识,进而增强其篮球学习的自信心。

3.丰富教学内容,弘扬篮球文化

普通高校篮球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篮球文化价值的目标要求不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篮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在重视理论与基础传授时更应该与文化相结合。教师应当将篮球文化融于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利用篮球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将对大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荻.大课程背景下高校篮球教学新理念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刘占锋.分层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课中的实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3]苏杭.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理念创新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7-80.

4.新课程教学设计作业(公共课) 篇四

1、认为教学设计是技术学性质的代表人物是 ,发表—— 。

2、认为教学设计是实践性知识的代表人物是 。

3、课堂教学设计的四种理论基础分别为 系统论 、、 、和 。

4、教学前设计的过程分成 、、 三个步骤

5、教学分析就是对 、、 进行分析。

6、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

7、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 、、 等角度入手。

二、简答题

1、 简述课堂教学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区别;

2、 怎样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3、 怎样理论“教学有法”和“教学无法”的关系。

4、 简述学习任务分析的步骤

5、 教学反思的形式有哪些?

三、论述题

5.公共课教学 篇五

公共课教学部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部门,负责整个学院各系(分院及中心)基础课程的教学、科研和部门行政管理。

主要职责是:

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及下达的目标任务,负责制订并实施本教学部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规划。

2、负责本部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等工作。

3、负责本部门教学运行的管理工作。参与制订本部门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组织教学活动,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检查监督;组织实施各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建设;开展教学研究等。

4、负责组织本部门科研课题以及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与管理;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参与公共课教学部相关重点学科课题申报、建设与管理工作。

5、负责本部门教职工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制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负责本部门教职工的培养、培训、考勤、考核等工作;根据本部门科室设置、岗位聘任、人员调配、职称(务)评聘、奖惩、收入分配等提出意见。

6、负责本部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本部门工会、共青团等群体组织。

7、负责本部门的统战、宣传、计生、校园文化、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

8、负责管理和维护办公计算机、体育场和器材,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地使用。

9、根据学院财经政策和规定,统筹安排本部门经费,编制部门财务收支决算。

10、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地方有关项目的培训和科研,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11、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思政、体育、数学、外语等竞赛活动,配合学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

12、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学院运动会、篮球赛、冬季越野长跑赛、阳光体育等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实施。

13、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工作。

公共课教学部

6.公共课教学 篇六

1:你是否明确教育类公共课的教学目的?

A:很明确B:基本明确C:不明确

2:你喜欢的授课方式是?

A:教师讲授为主B:师生互动,共同讨论C: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 3:在教学过程中,您最希望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是?

A:课堂或课间 B:课后答疑或课外辅导C:网络联系

4:你所遇到的教育类公共课任课老师中,让你感到满意的比例是? A:30%以下 B:30—60%C:60—90%D:90%以上

5:你认为造成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A:内容陈旧,知识结构老化

B:该课程与专业关系不大,没必要设置

C:所授内容与书本完全一样,可以不听6:

7:课程的安排和实践环节对提高我们的实际能力是否有帮助?

A:有很大帮助B:有帮助C:无帮助

8:你认为课程设置及教学是否符合学习需要?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C:不符合9:你认为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对我学习是否有帮助?

A:有很大帮助B:有帮助C:无帮助

10:你对教材是否满意?

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

11:你认为教师上课态度是否热情有感染力?

A:很符合B:基本符合C:不符合12:你认为教师上课时的讲解是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

A:很符合B:基本符合C:不符合13:是否每课公共课都有课后作业?

A:是B:大多数有C:很少有

14:你对老师的作业批改是否及时?

A:是B:基本及时C:不及时

15:你是否在课后阅读教育类书籍刊物?

A:经常B:有时C:没有

16:你和同学之间是否有对于教育类科目的学术交流?

A:经常B:有时C:没有

17:你是否每堂课后都有收获?

A:是B:有时C:很少

18:你认为闭卷考试是否能很好地检测教学效果?

A:能B:基本能C:不能

19:你是否能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A:能B:基本能C:不能

20:你是否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7.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小议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网络答疑,网络教学

对于现今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一新生而言,高效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通常会给他们以极大压力,当一个课程对学生欠缺吸引力时,作为任课教师,须认清这一点并加以及时扭转,除去极少部分的学生,多数普通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客观条件对他们可能是帮助,也可能是干扰。以下就根据笔者多年讲授计算机公共课得出的一些看法。

1 课堂效果受教室环境的限制以及教材和考试

1.1 教室教学环境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性(即操作性)和大班授课、教室授课存在很大矛盾,它需要更多的上机练习,但由于人数过多,不可能满足全部上机形式完成。这种课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弱,需要理解的高深知识少,但操作性强,需要多多动手实践才能记住,如同游泳等体育项目,不可纸上谈兵,必须接触到真实的环境才能在实际练习中迅速加以体会,并得到进步。说得越多,做得越少,越不利于真正掌握,此类课程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并给予细致的演示、指点,让他们能迅速地模仿教师的操作,熟练之后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应迅速、不拖泥带水、不似是而非。因此,此类课程应具备如下的环境:初期要有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讲解,顺利度过这个困难百出的阶段。我们都知道,学习新知识时最易产生挫败感的正式最初期:对多面对的东西完全陌生,一无所知,同时也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自发的学习有另当别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设备和难懂的专业术语。他们最需要的是马上接触实际的计算机环境,在练习中打消挫败感。

但因人数所限,不可能满足全部授课以上机形式完成,而上课时班大人多,教室的布局仅利于自习、考试或听讲座,但不利于大容量的班级上课,纪律容易混乱是一个因素,另外计算机公共课这种必须模仿教师操作的课,无疑更不适合:教室呈长方形,讲台和演示屏在教室的一头,120多人的班级,全勤时基本坐满整个教室,坐在教室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很难看清黑板上的电子演示细节的,同时听讲也有困难,这样上课,久而久之会形成分化,慢慢地学得不好的学生会自暴自弃地不再主动争取教室前排的座位,因为听不懂的太多,已经难以继续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这就使教师大量做无用功,学生易被甩下,跟不上进度。

1.2 教材和考试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一看我们为本科生们所编、所选的教材,这些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向读者展示着计算机世界——充满无趣、枯燥、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描述绝对正确,但缺乏启发性,多数知识点缺少实例说明。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目前我们从选择教材到教学模式到管理模式却都是弃其长而用其短——并不重视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唯有学生的自发积极性,才能对抗自身的惰性和很少受过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殊为可惜。而是客观上要求他们运用自己很少经过系统化训练的自我管理能力去协调时间和精力去强迫自己学习并无兴趣,仅有压力和反感的学科。多数以低效率而告终。如此这般,很容易使本来该以学知识为主旨的大学生活变为应付考试,考试则由验收知识的掌握程度,变得流于形式。

以上实乃多年固存之弊端。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可能就是“为了便于管理”。这也确实是事实:试想一个120~180人的大班级中,讲授知识最终要规范化管理、要显式地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并标准统一。如要满足这些条件,最基本一条就是必须考虑考试的形式——此指标最能方便快速地在某个角度上看出师生的付出和收效,那么考试形式是要以主观题为主还是客观题为主:如果是前者,那么答案必定不能完全统一,那么给分时如何衡量又会出现多重标准,有时会难以服众,尤其是主观题的批改时间远长于客观题,考试周内很难完成批改和录入成绩。如果以客观题为主,又会出现教条化的考试,甚至造成操作类技能类科目的考试,居然如同政治类文科考试一样出现死记硬背式的复习题目,学生人手一份加以背诵。笔者在数次目睹此类现象后不由诧异,这样是否已经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2 上课和上机的效果对比和矛盾

2.1 对老师的不当客观要求

在机房练习时,按教学大纲所讲的主旨,是用以练习、熟练课上所学的技巧和操作,但这实际上难以实现:课上的条件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很模糊,说白了就是没听懂、没记住。上机时间如果安排在上课之后好几天才进行,上机时学生很可能根本忘了该做什么。这种时候,按理说教师的任务只是公布该练习的题目,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是予以解答,但必须由学生自己先进入练习状态才能产生问题,可实际情况是学生完全不知该怎么做,甚至不知该问什么,于是多数人会呆坐到下课——如果教师不予干涉的话,可是教师一旦干涉就不得不重复上课时所讲的内容(笔者曾经亲身经历过类似情景:把课上的内容又讲了两遍——每批上机一遍),这样效果确实很好,学生基本全部点头说懂了,可这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教师的精力被严重透支,一方面也体现出课上的时间反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明知课上听效果有限,而上机时老师还会再讲一次,于是干脆不来上课,上机时倒兴致勃勃地来了,这种行为虽然不符合校规,但也能反映一定的人之常情,这时教师会十分矛盾: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为追求,还是只做份内的工作?

2.2 上机工作量和上课工作量无法真实体现现实工作情况

这里需要着重提出的一点是,计算机上机课的课酬,仅仅为上课课酬的40%,这种直接和工资挂钩的方式,客观上确实对教师的积极性有影响,凭笔者在公共课上超过六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如果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机其实比上课累得多。操作类的课程,最关键、最见效果的就靠上机练习,学生所得到的最大帮助也在这个环节,偏偏这个环节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评估,这是否在客观上鼓励教师以对自己最轻松的方式进行?窃以为这个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如果要维持,就必须先改善课上教学的客观条件,不要将课上的学习任务转移到上机时间。

3 网上答疑的实际运作中之不可行性

学生对那些该是自己主动去问、去做的事情全无概念,多数人仍然维持初高中的模式:等待有人来指点、提醒,否则就不知道该去做(举例来说,笔者曾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翻到书上的例子处,对照电子教案投影仪器看时,学生居然要老师告知该知识点所在的页数,并在得到答复前宁愿坐等不动,这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实在欠缺主动性。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讲了一上午的课,进度已经跨过一章,而学生的课本还停留在第一页)。

进入大学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抄笔记,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才应该抄下来,而现在要讲的知识点都在电子教案上了,而且其切换速度明显比他们一直习惯的步调要快,他们看不出该选择电子教案演示中的哪些进行记录,他们协调不好一边记录一边听讲的任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的不好,不知道应该随着教师的进度对照教材。

同时,大学不再是每天留作业,也没有之后的收作业、检查、批改、回复。课后复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自觉态度和有效方法,可他们经常不知道该做哪些题目——更重要的是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解决,大学中师生接触较少,教师不可能及时出现为学生排除疑问、解除挫败感,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答疑似乎是个解决办法的好途径:师生可以在一个由学校提供的统一网络平台上,利用电子留言板以发帖回帖的形式提问和回答,可这一形势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障碍,导致无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网上答疑的实际运作中之不可行性。下面以个人亲身经历列举几例。

3.1 硬件条件无法齐备

首先,使用网络留言板,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计算机和网络条件,这一条多数非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院系据说都配备有机房,但笔者询问过学生们,却一律得到这样的回答:从未见过机房,更没有使用过,先不管院系内部是否存在沟通适当或开放权限问题,学生长时间在本院系中得不到可使用的计算机资源是长期存在的事实,那么学生只能使用自己购买的计算机(多数学生没有这个条件);或者去校外的网吧(此类环境对学生学习实在并不适宜)或者去计算机学院的机房(这样也存在问题:且不说信息学院地理位置远离其他院系,其机房虽有一定资源,却主要应该面对本院的师生使用,无充分的能力为其呀院系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大问题,假设此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如学生排除困难顺利地找到可用的计算机并登录留言、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再说教师一方:计算机是教师确实都具有设备,但要在家中办公时回复学生的网络提问,又存在能否从校外顺利链接到校内电子留言本的问题,多数教师都不住在校内家属区,无法从内网访问校内资源和平台,笔者曾数次在上网高峰时段从外网试图连接到校园网中的网上答疑模块,有超过半数无法连接,余下的几次虽能成功连接,但打开帖子的速度十分缓慢,最夸张的一次,曾用近半小时才打开一个问题帖子,而回复该问题并成功发出回帖又花了更长的时间,如此一来使用网上答疑模块的可用时段只剩下早晨8点以前和夜里12时之后,这对于需要正常休息和部分日子早上8点有课的教师来说似乎难以配合,如果利用周末,且不说影响教师的休息和个人生活,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够及时,学生需要得到及时的答复,如果不能在他们能觉得及时的时间内回复,他们也会从此不再关注网上答疑。效率如此低下,网上答疑的方式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了。

3.2 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沟通障碍

退一步讲,即使以上困难都能克服,也仍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障碍:就是学生对技术问题的描述容易形成歧义,使得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其困难何在,也就难以为之提供帮助。由于缺乏专业常识,他们的问题描述太过笼统,或者含糊不到位,使其理解与实际所知差之万里。

举例来说:学生常问这样的问题:1.怎么能让U盘不中毒?2.我的计算机突然点击哪儿都不动了,怎么办!3.我明明把照片都从U盘上复制到电脑上了,为什么不能打开??——这类问题几乎无法回答,问题1所指很不明确,其回答足足可以写上一千字,而且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使U盘绝不中毒的完全方法,只能尽力避免;问题2描述过于笼统,有经验的提问者应该根据问题给出自己的电脑在“不动了”之前自己都做了什么操作,以及“不动了”之后计算机的状态;问题3表述不清晰,也难以回答。可事实上,后两个问题如果能当面看到现象,五分钟内就可解决:前者其实是因为计算机的内存空间不够大,用户又打开了太多的应用程序,导致系统无法读取硬盘而挂起服务,只要在“任务管理器”中暂时关闭一部分应用程序即可恢复正常;后者则是用户的复制操作部分有误:应先选中要复制的图片文件后用“粘贴”命令粘贴至目标位置,但用户实际的操作是选中文件后,发送其快捷方式到计算机,快捷方式只是提供了一个到目标文件的链接,本身并不代表目标文件,因此一旦U盘拔出,链接就断了,即使有快捷方式也无法打开图片。

以上问题由初学者用他们特有的漏洞百出、遍布歧义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经常根本无法猜出实际的问题所在,回答起来也就无法有的放矢了。

综上所述,并非网上教学、网络答疑的方式不好,只是,至少操作细节类的问题,不适合使用远程提问解答的方式,而这类问题在学生遇到的问题中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除上述外,计算机公共课还存在不少其他弊端,如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师演示用机不配备常见外设、没有网络环境、上课上机时间分离等,都在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公共课的效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凤虎.关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思考[J].青海科技,2007(5).

[2]朱勇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

[3]李政辉.案例教学法探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4]刘顺清,高秀娟.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科技论坛:教育科学,2007.

[5]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公共课教学 篇八

关键词:公共课教师 教学 科研 矛盾

19 世纪初,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德国柏林创办了洪堡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 一”的著名原则,将科研确立为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今,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论断已经在普通高校得到认可。但是在贯彻落实“教学与科研相 统一”这一原则时,尤其是对高校中教授公共课的教师而言,他们教授的课程一般都是基础性课程,难以进行深入研究,但在职称、课题申报等方面要求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完全相同。所以高校公共课教师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本文提出了一些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对广大高等院校的公共课教师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 高校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矛盾关系

1.1 教学自主意识薄弱与科研自主意识强的矛盾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是性质、目的、过程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对学生传授已知的知识,因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教学语言结构组织和教学方法上,是一种单方面灌输性行为;科学研究则是面对某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索与创新或者是从已知问题里再进行科学、系统的衍生,它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科学发展而存在的。因此,对这两种活动的评价体系也不一样。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体制下,科研成果可以简单、明了的量化指标来考核其成果及效果,而教学成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则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科学的量化标准。再者,两种活动的投入产出比不一样,对教学的投入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初见成效。时间的长短出于公共课的客观条件无法界定,而科研成果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此,公共课教师出于自身的工作性质需要对教学方法及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许多公共课教师无可避免地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现象。

1.2科研与教学时间分配的矛盾

这是与上一矛盾密切相连的矛盾。如果说上一矛盾是思想上的表现,那么这一矛盾则是客观条件冲突上的表现。当今大数据时代各领域的知识日新月异,高校教师想要立足于知识前沿,就必须全身心地专注于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摸索和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否则就会掉队落伍。但与此同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公共课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除了及时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内涵,更关键的是要不断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无论想要把两种工作中的任何一项做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是人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用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时间多,那么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必然就少,反之亦然。这种客观的矛盾在高校公共课教师身上尤为突出。加上每个学期学校教务处组织的督导听课、学生评课、试卷抽查,他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与教学相关的种种工作。因此,对高校公共课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1.3 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矛盾

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具体表现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而对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更新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并且课堂上只侧重于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公共课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即便教师们主观上希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因为教学与科研在时间分配上的矛盾,最终还是无法将教学内容系统地转化为科研内容。这种现状也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公共课教师特长的发挥。

2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解决途径研究

2.1 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必要性

要想解决这个矛盾, 首先是要高校公共课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结合关系, 自觉做到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激发科研。科研成果是教学的基础后盾,保证着教学的科学、严谨、方向等特性。而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分享给学生的话,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不仅局限于书本。同样的,认真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在已有知识的框架上不断创新,发现新问题,提高科研水平。

2.2 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教学与科研安排计划

毫无争议的,任何教师尤其是公共课教师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发展路径。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首先要过好教学关,否则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公共课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之外,通过对教学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尝试发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科学研究路径,这样可以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从实际出发,公共课教师在自身职称与年龄等不同时间段,教学与科研要有所侧重,须正确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公共课教师首先要上好课。中级职称时,在把握教学内容前提的需要下,适当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适当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去。等到了副高职称阶段,要教学与科研并重。而评上正高职称之后则要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

2.3 公共课教师的科研要为教学服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公共课教师的科研主要紧扣教学和本专业学科。把握科研方向,科研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学术前沿理论,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要认识到科研是教学知识创新的源泉。而教学为科研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科研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服务,做到科研有的放矢。

2.4 公共课教师要加强学术交流

学术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既包括与校内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包括与校外乃至国外同行的交流合作。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公共课教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并学习到国内外的学术成果,也可以学习到国内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先进方法,从而涤新自我。教师把这些交流合作的成果带到课堂上,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添课堂活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到科研中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2.5 学校层面的条件创造

由于公共课教师授课对象是全校学生,从某个方面来说,其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层次。所以,学校或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公共课教师创造考研、攻博,在职攻读研究生课程等重新学习的机会,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激励公共课教师积极申请出国学习,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等形式的进修、培训。并划出相应的培训经费项目支持,把培训时间按适合的比例折算成一定的额定工作量等,从而提高公共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3 结束语

公共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则依靠教师科研能力、理论水平的不断攀升。在公共课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发现的问题,学生遇到的难点、重点等综合在一起,作为自己开展科学研究的预期目的,参考相关资料,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知识升级。另一方面依靠学校或学院提供的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教学的前沿和研究动态,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和充实自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深化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昌清,田维坚,冯桂兰等.青年博士教师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2):8.

[2]刘明生,宋平.高校年轻教师为师之道[J].教育研究,2010(1):100-103.

[3]吴庆军.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J].中国成人教育,2005.

[4]王鹏,冯定.我们青年教师应如何协调教学和科研[J].现代教育管 理与教学,2008,10(5):1- 2.

[5]林建成,陈树文.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3):87- 88.

[6]王永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125- 126.

9.公共课教学 篇九

摘要: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对专业课程学问的有益补充。通过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具体包括转变教师观念、外部资源利用和内部资源构建三个方面,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阐述。经过实践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社区模式;教学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计算机公共课是全部高校必需开设的课程之一,相关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均受到重点关注,因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仅是专业课的补充,更是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培育基础[1-3]。如何融入新思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展的一种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创新实践成果之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提高效率。针对“互联网+〞新思维,如何与教育相结合引起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22年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上,围绕“互联网+教育〞展开商量,并形成一致观点:“互联网+教育〞不会取代传统教育,反而会让传统教育绽放出新活力[4]。基于此观点,作为高校教育践行者,如何充分利用该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责无旁贷。笔者结合本校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所面临现状,具体阐述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框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作为高校各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随着培育方案的不断完善修订,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挑战,也存在急需改革完善的地方。虽然各高校存在某些客观差异,但仍旧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因此,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结合几年来的实际教学观看、体会、沟通总结,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梳理、归纳总结,为教学方法改革探究提供借鉴,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1.1.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当前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一线教师真实感受到学分制所带来的影响。在学分制环境下,教学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班,分属不同专业。笔者曾遇到一个教学班约有二十多个专业,四十几个自然班的学生,可称之为“杂牌班〞。学生之间互相不熟识,沟通不多。这种现象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之间彼此存在自我封闭意识〕,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沟通和探讨气氛,因此传统的分组商量和协作式学习[5]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也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打算和课后任务支配等难以准时传达。1.2.专业多样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望不一致。教学班打破班级界限、专业门槛,如何平衡因专业差异导致学生基础不同,以及对课程内容需求不一致是整个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对此状况,大多数老师都会依据“短板理论〞来支配教学内容,尽量保证大家能够理解所授的学问点。这种支配很难做到因地制宜或者是因材施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培育出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很多学校在制定专业培育方案时,为了充分表达专业特色,夯实专业基础,倾向于把有限的学时向专业课倾斜。在支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打算时,基本上由外行指导,对计算机公共课在整个大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育与影响认识不够。众所周知,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除获得更多的专业学问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大量的专家学者均在呼吁或者强调,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思维能力培育方面具有独特重要。因此,少量的课时如何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到达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这给授课教师带来挑战。综上可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大多数均是学分制环境下的大班教学,存在多种不一致现象,如何突破瓶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值得关注。

2.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思路

上述客观存在的因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阻碍作用,只有主动探究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才是根本出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推动了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为用户提供多维选择,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路。笔者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互联网+〞优势,需要有一套完好的教学思路,本文主要从观念转换、外部资源利用和内部资源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1.“互联网+〞背景下执教观念转换。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执教者的观念,做到知行统一,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利用教室黑板粉笔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束缚。长期以来,教师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拥有较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阅历,实际操作起来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转变一种教学模式,潜意识有种抵触心情或者是一种怀疑的看法。因此如何做到新形势下教学方法的自然过渡,关键在于构建教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教学理念。基于此,笔者所在教学单位组织开展“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观念转变大商量的教研活动,让这一观念影响并引导教师理念的改变,做到深入人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商量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分析出当前教学环境下面临的问题,用传统教学方法予以解决存在很多短板,由此说明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必定性;二是探究新平台的优势,采纳“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小步向前移动,不断总结阅历,通过迭代回溯方法实现螺旋式提升;三是如何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当前状况下,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理念在某些场合也是行不通的,最正确做法是两者相结合,因地制宜。通过努力,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均能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授课程构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并且在近年的教研项目申请立项和教研论文撰写方面均有肯定的进步,相关教研成果已获省级二等奖。2.2.“互联网+〞背景下外部资源利用。由现状分析可知,由于专业的多样性打乱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受“短板理论〞牵制,直接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教学养分缺乏,上课主动性不高。针对此状况,如何利用外部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是在新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改革探究。当前基于“互联网+〞平台所构建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完全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例如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中的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借助案例教学法[6-7]思想,先对教学内容按模块划分,形成相对独立的学问块,然后重点讲解每个学问块的重难点,分析每个模块内容之间的规律关系,最终通过示例来说明。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分成:基础学问模块、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模块、函数模块和冗杂数据类型模块等几部分。各模块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独立依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在“线下〞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或稳固学习。计算机公共课中另一关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极强、学问点零碎,互相之间规律性不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纳案例驱动和模块划分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实现“线上〞管理。作为重要环节之一,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线下〞的自主学习。经过实践发觉,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变好。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外部资源,如mooc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等。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关键是要从较高层次分析清晰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学问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剖分析。这点对于有多年一线教学阅历的老师来说,难度不大。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教师的阅历,又整合了新环境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双赢局面。2.3.“互联网+〞自我资源构建。为克服当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不便,笔者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构建各种“+〞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池〞,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学期开始借鉴“社区模式〞思想为每个教学班建立QQ群或微信社区,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做到信息通畅,拉近互相之间的距离,并准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充分表达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构建出较为深厚的学习气氛。该资源的构建为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便利,并且为整个学期教学提供物质基础,为实现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可能。其次,基于这一社区模式创建“o2o(onlinetooffline)〞学习模型,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施时,笔者把课堂内容形成ppt课件、教学文案或者小视频上传至群共享,并主动鼓舞学生在群中进行商量沟通,教师也主动参加其中。同时鼓舞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资源或学习心得上传共享空间,以便他人共享。经过教学实践发觉,该模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其实这一现象不难解释,可用“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等名句予以说明。在“o2o〞学习模型中充够充分训练学生的归纳、抽象、演绎等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3.总结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构建出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框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做到了因地制宜,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乏。如何结合所授课程,针对传统教学方法,较好地融入“互联网+〞这一平台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22〔1〕:7-11.

[2]葛欣,席景科,李政伟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22〔6〕:89-90.

[3]赵森严,刘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育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2,17〔3〕:106-108.

[4]中国日报.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迈向4.0时代[n].2022-06-16.

[5]徐冬青,王秀友.基于mooDle平台的开放协作式学习模式构建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讨论,2022〔9〕:7-8.

[6]李晓辉,杨洪伟,朱勇.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讨论[J].农业网络信息,2022〔3〕:125-127.

[7]刘三民,刘涛.案例教学法中计算思维能力培育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1):110-112..作者:刘三民

杨丹

刘涛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上一篇:大学班主任总结参考下一篇:卖豆腐的老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