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2024-10-17

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精选12篇)

1.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一

上海财经大学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分级考试与教学安排

各院、系:

现将《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分级考试与教学安排》发给你们,请在2006级本科学生班(中外合作班及英、日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除外)落实。

一、关于新生分级考试

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切实提高我校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我校从2003级本科生中开始实施分级教学新模式,效果良好。2006级本科生继续实施分级教学新模式。新生入校即需参加分级考试,分成三个不同起点的等级(A级、B级、C级)进行大学英语教学。A级针对英语基础优秀的学生,B级针对英语基础良好及一般的学生,C级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务处及外语系每年将根据学生水平及师资情况确定各级学生的比例。学生可以上网(教务处或外语系网页)了解有关情况。

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共分三大类:综合英语、听说、限选课。A级学生前两个学期上综合英语课,后两个学期每学期各上两门传授和培养专门语言知识、通识方向或基础技能的英语限选课。B级学生前三个学期上综合英语课,第四学期上两门传授和培养专门语言知识、通识方向或基础技能的英语限选课,C级学生四个学期均为综合英语课。本方案对A级学生有较高要求,他们必须在较快的教学进度下于两个学期内学完综合英语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然后增加限选课学习。

二、分级考试安排

1.2006级新生的分级考试安排在2006年9月19日下午2:00-3:30举行。届时,请2006级新生务必带好:(1)身份证;(2)随身听(或带调频功能的收音机);(3)2B铅笔;

(4)钢笔、圆珠笔等文具,并请记住自己的学号(考试时需要填涂),前往指定教室参加分级考试。

2.考试结果将于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张贴于教务处公告栏(教学行政楼2楼)。请2006级学生前往教务处查看自己的成绩,到公告栏内通知的班级去上课。

三、关于大学英语学分的计算办法

根据学校规定,我校本科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4个学期必须修满17学分(第一学期6课时5学分,其余三个学期4学分)。无论在哪一级学习,只要每学期所修课程合格,就可以完成学分。具体计算办法如下:

1.综合英语:

A级学生:第一、二学期综合英语(4学时/周),考试合格,记4学分/学期;

B级学生:第一、二、三学期综合英语(4学时/周),考试合格,记4学分/学期;

C级学生:第一、二、三、四学期综合英语(4学时/周),考试合格,记4学分/学期;

2.听说课程:

A、B、C级:第一学期听说课(2学时/周),考试合格,记1学分/学期。

3.限选课:

A级学生:第三、四学期每学期限选课2门(4学时/周),考试合格,记4学分/学期;B级学生:第四学期限选课2门(4学时/周),考试合格,记4学分/学期;

C级学生:无限选课

四、关于考试和期末成绩计算办法

考试内容原则上既包括课堂所学,也涉及平时的课外学习要求以及语言能力要求。

1.综合英语:每学期有期中、期末各一次年级统一考试,综合英语成绩以学期总评计分。缺课三分之一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

2.英语听说课:考试随堂进行,以学期总评计分。

3.限选课:以学期总评计分。

五、关于升降级的具体条件与要求

综合英语开始试行升降级制度,定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1.升级:考分名列前茅 + 任课教师推荐 + 本人申请;

升级的程序

有关考试前两周——学生向任课教师递交升级申请;

考试后一周内——外语系提出升降级名单,交任课老师确认;

同时——任课老师通知学生本人下学期可以升级;

下学期——学生本人在开学一周内上网再次确认。

2.降级:考分列于末位 + 任课教师同意(无须学生本人意见)

降级的程序

考试后一周内——外语系提出升降级名单,交任课老师;

同时——任课老师即通知学生本人下学期必须降级;

下学期——学生本人在开学一周内上网再次确认。

3.升降名额的限定:各级别升降总数暂定为全年级总选课人数的1%~2%,今后根据学生整体水平及教务处系统处理能力作相应浮动。A级无升级。

4.保持原级:考分位于升、降者之间,包括及格与不及格者。

5.网上选课过程中,如有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操作者,一经查出,立即停课,并作相应处罚,待修正后再恢复听课。

六、分级教学的意义

根据以上原则,尽管不同级别的学生所得学分相同,但是所修英语课的门数和内容今后将向用人单位显示学生在英语方面上接受的训练不同,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差异。

教务处、外语系

2006年9月17日

2.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二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基础英语”课程不但承担着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任务, 而且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的重要任务。然而, 目前本科“基础英语”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 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 我国学生在高中接受的英语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应试教育,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经历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英语考核方式, 他们大多数只擅长做题, 没有更多时间锻炼自己的听说译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 国内众多高校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浙江师范大学黄爱凤等尝试建立RICH基础英语教学模式;魏兆莹把过程性评价应用在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目前,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等与重点高校存在一定差距, “基础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针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具体特点, 本专业创建出适合本地学生发展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树立课内外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通过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课前课后学习, 力求全方位落实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 力图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水平与基本技能的提高, 为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2“基础英语”STAPE教学模式核心概念

本研究采用STAPE教学模式 (S-Student-centred, T-Text-based, A-Autonomy-oriented, P-Practice-involved, E-Effective Evaluation) , 即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材组织课堂活动;以网络及多媒体手段为辅,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有效合理地评价方法。

2.1 研究方法

(1)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发放问卷, 真正了解学生需求, 课程设计尽量满足学生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课堂活动包括: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由学生负责背景知识与词汇知识的讲解;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 实施翻转课堂, 以学生为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2) 围绕教材, 组织课堂活动

针对课堂教学, 根据教材《综合教程》, 撰写详细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 并配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突出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两个主题。

(3) 以网络及多媒体手段为辅助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为培养学生课后学习自主性, 教师负责把网络信息资源、音视频文件、电子教案、电子习题库等通过公共邮箱或QQ群上传网络, 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同时, 利用QQ群或电子邮件初步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以利于信息及时发布和学生学习反馈;以班级为单位在师生中推行导师负责制, 定期给学生辅导, 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与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相关的辩论、朗诵课文、背诵比赛以及短剧表演等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前, 师生做好充分准备。实践活动后, 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并撰写总结报告。

(5) 有效合理的评价方法

建立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评分体系。对学生上交材料 (陈述稿、与每单元主题相关的作文、单元听写、翻译作业) 、课堂表现 (回答问题、陈述、复述、讨论、表演) 、课外活动 (课外辅导与评价) 与期末考试成绩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期末考试成绩=平时 (课堂表现+课外活动) *50%+期末*50%。

2.2 实施过程

本教学模式计划在2014级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实施, 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为主要目标。大学一年级侧重学生听说技能的训练;大学二年级侧重学生读写译技能的训练。

问卷调查:开学第二周内给学生发放关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对基础英语课学习情况调查表”, 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口语评价采取多种表现形式, 主要有课堂问答与讨论、课文朗读、课文复述等;听力训练主要以课堂听写 (段落听写或听写单词、词组) 训练为主, 每周进行一次测试;阅读评价以布置阅读任务的形式或读书报告形式体现;写作训练侧重学生的思维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每四周写一篇作文;翻译主要以单元的英汉、汉英翻译练习为主。任课教师可根据每学期的教学侧重点来调整平时成绩各部分比例, 但要保证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学生成绩可进行学生自评、小组内部互评与教师评价。教材为《综合教程1~4》 (何兆熊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大一每周均为6学时、大二每周6学时。研究的跨度为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两个学年。

平时成绩的过程评价手段主要包括小测验、反省日记和档案袋记录等。把学生每周的小测验成绩、评价表、辅导记录表等以学生为单位记入个人学习档案。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 记反省日记,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3 实施结果

目前, 在新“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下, 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学生们对于“基础英语”STAPE课程教学形式比较满意。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袋, 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档案袋中包括个人录像、作业、预习笔记、学生个人评价表、听写记录等材料。教师档案中包括备课及研讨记录、学生各项任务成绩单。尽管有些学生在实施教学模式初期表现出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 但在学期中段后, 学生们渐入佳境, 对此模式逐渐适应, 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 此教学模式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一些教学任务“一刀切”, 不利于语言学习。如在背诵任务中, 一些学生只为完成任务, 有的根本背不下来, 特别是在摄像机前背诵, 他们感到非常紧张而忘词, 影响最终的分数。还有就是课外辅导, 由于教师教学与学生管理任务过重, 有时辅导不能到位。学生不能给予较为客观的互评。任课教师教授过程有时较为随意, 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一致等。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笔者将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背诵的重要性, 调整背诵内容与难度, 通过比赛与表演等方式, 提高对他们的背诵兴趣;课外辅导次数根据教师工作进行调整;学生评价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导向;集体备课时, 要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研讨。

参考文献

[1]黄爱凤.RICH教学学生学习档案评估模式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 .

[2]李海彦, 刘澎.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双层教学模式[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2 (4) .

3.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三

关键词:社会发展 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目前,高校为了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在开设有通用英语课程的情况下很多专业还开设了相应的专用英语课程。艺术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同样开设了艺术设计的专用英语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强调沟通交流的的特性及设计专业国际化的趋势,使得社会急需综合素质人才,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行业的发展使得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与日俱增,艺术生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英语学习好坏对于他们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校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校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包括基础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学习和专用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学习,其中基础英语(EGP)学习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完成,而专用英语(ESP)学习是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完成。然而由于专业的特点及招考制度决定了艺术生是在某些方面区别于文理科的一个较具特性的群体。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生源以及高考制度,过分强调艺术专业成绩而忽略了艺术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尤其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导致进入高校后,进行《大学英语》(基础英语)学习时明显跟不上,反而更加排斥英语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不愿意上艺术专业的课,普遍反映艺术专业学生基础差,缺乏上课积极性,厌学情绪严重。尽管英语学习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某些一线城市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比较早基础相对较好,但是进入高校后在千篇一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足,英语水平和其实践应用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成为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所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

在高考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起步已经滞后于文理科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却要进行相同教材的《大学英语》学习,紧接着在《大学英语》学习基础不牢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犹如一步需要跨两层楼梯,何其之难。

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关注度依然集中在EGP的学习方面,对其ESP课程的关注力度还是不够大。艺术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一直处于一个边缘地带,他们的英语学习(包括EGP和ESP)更是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EGP学习和ESP学习的衔接性上,广大研究者已经认可了EGP学习是ESP学习的基础,但是极少数研究者在考虑,EGP和ESP的连接问题。侯淑声提出建立基于ESP与EGP的接续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想,在EGP教学中慢慢渗透ESP的内容,把EGP教学趋向于ESP模式。但是目前这一研究只是一个设想,还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关于EGP和ESP课程的思考

戴明忠和涂孝春在《ESP及大学英语教学》一文中阐述了ESP和EGP的关系:“EGP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对学习者而言,学习通用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实现日常交际;而ESP是是学习者在某以专业或职业上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前者通常是后者的基础。”

针对目前国内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EGP和ESP课程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笔者对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EGP和ESP课程提出一些思考:

1.EGP课程与ESP课程是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必须做好,例如,EGP和ESP课程开设的学期以及学时的分配,这都是值得研究的。目前大部分高校EGP的学习总学时跨越4个学期将近256学时,而ESP的学时多的达100学时,少则32学时。对于EGP的学时数大部分高校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对于ESP课程学时设置,差别较大。如何设置合理,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来思考。然而,不仅仅是开设时间的设置和衔接问题,在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如何衔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生的特性,EGP课程内容是否可以初步地结合该专業知识呢?这也是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例如,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英语基础进行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等。

2.ESP和EGP课程是不能割裂的,EGP的教学应当趋向于ESP的内容,EGP和ESP课程的改革应当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英语环境相对有所改善,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使用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对有所提高,但同时对讲授老师的要求就增高了,讲授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了解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让学生了解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实用功能。

3.ESP理论的核心是“需求分析论”,高校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意外,也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自身及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还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找到这两种需求的结合点针对性地教学以挺高教学效果。此时,教师是社会和学生之间的一个平衡者,找准两者需求结合点尤为重要。另外教师基于学生不同需求进行教学,也是可行的,这样针对性更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有所增强。

语言是一门工具,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应该强调语言的应用功能,从而借助英语的优势使专业知识有质的飞跃,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并非仅仅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应例外。所以无论是EGP还是ESP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让学生摆脱阴影走出大学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J].外国语.2002(6)

[3]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4]侯淑声.基于ESP和EGP接续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想[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5]钱英.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3(5).

[6]杨惠中.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

[7]杨树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2.

[8]曾文雄.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1).

[9]张饶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2(8).

作者:秦欢,女。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4.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四

关于印发《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补充规定》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补充规定》已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苏大学

2014年6月23日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补充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现对《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江大校„2012‟197号)补充规定如下。

一、因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参考教材等方面实施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类型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

二、学术型研究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研究生入学英语基础分为基础班、拓展班两个层次。拓展班必修课程由“学术论文写作”、“高级口语”、“模拟国际学术交流”组成。基础班英语必修课程为“文献阅读与翻译”、“学术论文写作”、“高级口语”模块。“TOEFL、IELTS训练”课程调整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学校经过选拔开设“TOEFL”、“IELTS”菁英试点班,满足高水平人才英语学习需求。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模块由ESP(专门用途英语)和“高级口语”组成,选修模块与学术型研究生一同在全校范围内选修。

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英语要求:

1.凡在CET-6考试中成绩达425分及以上、TOEFL考试成绩85分及以上、IELTS成绩6.0分及以上、GRE成绩1200分及以上、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其他外语国际考试成绩由外国语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同认定。

2.凡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用外文撰写的学术论文被SCI(E)、EI收录或在国外单独组办的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者、参加国外学术交流并作会议论文汇报者、出国课程学习或学术研究三个月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

3.为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英语考试,自主提升英语水平,CET-

6、TOEFL、IELTS等国际英语考试情况纳入研究生奖助体系考核范围,其成绩作为奖助体系分级标准之一。

4.全日制专业学位周末班暂不作要求。

五、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与江大校„2012‟197号文件同时执行;江大校„2012‟197号文件中与本规定不一致处,按本规定执行。

六、本规定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5.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五

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适应统计学专业研究生需求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视角,为提升《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属于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统计学专业英语对于支持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了解最新国内外统计学研究动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的语言桥梁作用。但是,国内诸多院校对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认识和重视不足、专业英语师资匮乏、教学方法不合理、考核测评体系不健全,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仅掌握了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和口语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未能实现适应国际交流需求的统计学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创新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统计学专门高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情况。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三年制统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课时间为第三学期,课时数为36学时,学生人数为8~10人。

2。教学目标。在研究生已具有一定统计学和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该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术论文写作为核心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第二,基于国际学术交流需要,设置针对研究生需求的真实交流环境,培养学生学术会议英语能力;第三,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利用英语写作。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展示。具体包括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范式、

英文论文

相关信息

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做好文献综述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开题报告问题的选择方式开题报告的写作四步骤开题报告写作流程

中的研究设计、最新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用英语报告学术论文等。要求学生掌握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前沿统计分析方法,撰写并展示英文学术论文。

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式部分,首先介绍

英语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浅谈英语的全球化过程以及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不良习惯的成因优秀学术英语论文题目最新推荐学术用途英语相关问题的探讨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英语广场(学术研究)英语学术论文致谢

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摘要、关键、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等内容。以授课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例,详细阐述每一部分的写作规则和要点。其次,介绍统计学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国内外论文写作体例,总结优秀英语学术论文具备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经典的或最新的文献为例,介绍几类适应统计专业硕士生学习阶段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调查与实验设计、混合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多水平模型构建等。

在学术论文报告演练部分,首先教授学术会问汇报的基本要点,选取一些本学科国外学者在学术会议上的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同时授课教师将自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Presentation的过程和体会与学生交流。其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篇中文论文,根据拟选期刊或国际会议的格式要求,运用前面所学的英语学术论文的结构,逐段、逐句翻译论文,力求准确、简练。然后,要求学生准备PPT,熟悉报告内容,反复演练,要求基本能脱稿,并控制好时间。最后,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可以邀请同专业学生或任课老师参与观摩和点评。

4。教学方法。基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专业英语学习必须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在《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体验式教学。(1)研究性学习模式。针对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要求研究生将每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当作一次研究性任务,将研究方法中涉及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内容串联起来,在英语文本学习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体验式教学。在课程中引入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将“学以致用”的观点灌输到课堂中,让研究生将英语学习与统计学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为真实环境的学术交流积累经验。

5。考核方式。《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占4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英文口头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给予评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取全英试卷和笔试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对统计学专业词汇、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写作等进行测试。

二、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1。调查设计。在课程结束后,对全部9名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几个开放式问题:

(1)你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英语能力?

(2)对于本学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哪个部分?

(3)你在阅读英文文献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说明原因。

2。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于问题1,学生普遍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87。62%),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54。46%),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5。94%)。这说明研究生对专业英语学习效果的期待集中在提升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反映出研究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产出的全面需求,即全面提升研究生专业领域的读、写、听、说能力。对于问题2,80%的学生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来自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这说明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更专注统计学前沿方法的学习,对研究设计的关心度不高。这与他们在其他课程中的表现相符。另外,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并不包含英文论文写作,大部分学生并不打算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作报告,显然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统计方法部分要差一些。对于问题3,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时经常因为专业词汇缺乏而遭遇阅读停滞现象,超过六成的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喜欢逐字逐句翻译的坏习惯,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解专业英文文献时遇到困难。这说明学生们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亟待加强。对于问题4,70%的学生觉得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认为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再熟练运用。另外三成自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基础差、阅读速度慢、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等。

三、《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学习专业英语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用心配合。首先,对于学生而言,给予课程足够的重视,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专业英语(统计学)》的课时为36个学时,完成设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后精心准备,同时保证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本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每个授课单元均配有1~3篇阅读材料,提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做好笔记。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以这些文献为例,将授课要点穿插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上势必难以跟上教师的进度,或者教师为了照顾学生,不得不减少教学内容。不管哪种取舍,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看,如果学生不准备继续从事科研活动,则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就业能找个好工作,并不打算继续从事科研活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并未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在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以阅读中文文献为主,较少被要求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更不被要求撰写英文学术论文。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能完成课前阅读任务的原因除了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外,还由于学生觉得完成任务很困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有限,专业词汇量少,缺乏阅读技巧,在遇到生词时喜欢逐字翻译,结果是不仅读得慢,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最后渐渐丧失信心从而放弃阅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融合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外延伸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师生互动和口语练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6.《法律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课程名称:《法律基础英语》

开课专业:监狱劳教系

教学时数: 64

考核方式: 考 试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业务的拓展,涉外法律业务逐渐增加,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外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了人才需求的主流。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正在倡导的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是高职高专教育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实现彻底创新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将尝试能够体现这一教学改革目标要求的探索和实践,将与具体行业主要岗位(群)工作过程相关的英语内容,组织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来,以强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依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律基础英语内容,在结合应用法律系、司法技术系所开设的不同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实现与学生未来岗位所需求的培养目标,学习与自己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为今后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

(一)通过法律基础英语的教学,解决以往学生所学的基础英语课程内容与专业课内容脱钩的问题,初步实现培养既懂法律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英语的学习,能够认知600个左右的常用法律英语词汇和相关的法律条文。能够借助英语词典自主地阅读法律案例,通过英语获取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注重因材施教及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要兼顾语言能力及法律知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材料进行法律实践与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对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法律专业领域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一)《法律基础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婚姻法》

《继承法》

课程的理论内容包含:

1)法律适用判例分析

2)法律解释原理及应用

3)法律辩论

4)证据操作实务

5)法律文书制作训练

6)合同法律实务训练

7)律师实务训练

8)审判实务训练

9)公诉实务训练

技能实训操作内容包含:

1)中英文应用写作2)中英文民事起诉状拟写

3)中英文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拟写

4)民事案例拟写

5)英语模拟法庭

(二)结合实际确定教学方法

外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

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要让学生懂得外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断积累。

法律英语理论课程教学采用方法:

(1)项目教学法,教学步骤为:

1)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项目计划

3)开展项目活动

4)项目检查评价

5)项目成果应用

(2)案例教学法,教学步骤为:

1)专业知识介绍

2)常用词汇讲解

3)材料学习

4)口语训练或课堂模拟

法律英语实践课程教学采用方法:

(1)模拟教学法,教学步骤为

1)设计模拟方案

2)模拟活动的实施

3)总结模拟活动

4)模拟评估与反馈

(3)教学过程中将运用多媒体教学, 图文并茂地给学生展示英美法律概况

(4)教学过程中将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英美法律制度,以激发其对

法律英语学习的兴趣

(5)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组织好课堂教学并为学

生创造模拟实训的机会。

五、课时分配

(一)《法律基础英语》课程共计64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理论24学时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实训8学时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理论10学时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实训22学时

六、考核方法:

考核以终结性和形成性相结合;以试卷和模拟法庭实训相结合。终结性考试占70%,其中包

括试卷+实训,模拟实训采用学生自主组合,通过案例中角色扮演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英语案例的制作成绩,由教师组成的评价组以A、B、C三个等级给出成绩。形成性成绩包括平时提问、测试占20%,出勤率占10%。共计100分。

七、教材及参考用书

教材: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婚姻法》、《继承法》

自编教材

4,《法律英语综合教程》——阅读 案例 写作

7.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七

1.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及其原因

1.1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定位模糊不清, 没有分清专业设置的用途, 导致课程设置不科学。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涉外商务工作者, 大多设置在普通高校的英语系 (学院)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盲目报批商务英语专业, 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 照搬照抄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 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不符合社会需求, 造成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1.2 偏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忽视商务素养的培养。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 高职课程的建设局限于学生就业能力、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素质的培养, 而不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及精神生活的关注, 导致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 重视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 轻视个体商务素养知识的积累; (2) 重视物质功利效益, 轻视精神意识发展。

1.3 偏重课程设置的完整性, 忽视课程设置的效益观。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 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理论性和完整性。为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 提高学校的声誉, 压缩专业课程的课时, 加大基础课程的课时, 使规定时间内的专业课的课时相当少,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机遇面前, 有专家学者提出:优化课程设置, 淡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所谓完整性, 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课程设置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突出理论的应用和技术开发, 加强宽而新的课程, 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接口作用;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 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同样要遵循这样的发展趋势, 在“优”“实”“新”上努力实践, 实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2.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1 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富有较高的商务人文素养, 掌握足够的商务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技能, 能够胜任外贸、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2.2 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体现以“行业为先导”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可确立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能力。

总之,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掌握足够的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 即既使学生具备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 又拥有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及对策

新经济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由以往的从自我出发的产品观念, 转向从市场需求出发的营销观念, 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加工生产商务英语人才。

3.1 社会需求决定专业改革方向。

分析社会与涉外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明确培养目标。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应该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态势, 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优化培养方案。

3.2 加强复合专业的教学力度, 教学中树立“三实”原则。

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 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技能, 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是商务英语专业的竞争优势。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 加大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比重。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语音室, 以及外籍教师的优势, 构建英语学习环境, 将传统英语教学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为主, 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和商务课程进行调整, 除了常规的公共课程外, 还应开设英语基础课、商务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

以商贸行业发展为着眼点, 以专业技术英语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形成具有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依托校外实习基地, 形成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以校企合作为途径, 重复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锻炼。

3.3 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商务英语专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补充。要有计划地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 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专业实践,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以弥补现有部分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缺陷;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发展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只有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完善教学体系, 我们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 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现代化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纪伟.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及要求[J].高教论坛, 2005, (4) .

[2]王蕾.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整体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 2009, (2) .

8.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八

【关键词】独立院校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实践与探索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基础英语被描述如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任务较为繁重。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独立院校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提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一、运行模式以及角色定位

根据我国相关教学大纲,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辅导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能够让学生提高其语言能力,其主要实践措施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措施。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其指导下,进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例如,在大一阶段,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之前,学生要对教师所制作的相关视频进行观看,并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其次,对教材进行通读或是研究一到两遍,对教材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了解,并进行写作意图的分析。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在进行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对于教学重点进行分析以及学习。在大二的阶段,要求学生在大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各个小组的成员要根据教师所分配的内容进行课件的制作。

2.课堂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指导为辅的教学形式组织课堂,实现话题导入、主旨概况、篇章分析、细节挖掘、主旨拓展、活动开展为环节的教学程序。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启发,并让学生在这范围内进行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知识的挖掘。其次,在进行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置,这一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及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大二阶段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任务上有所变动,增加学生进行讲述的机会,让教师进行评分。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习小组要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可见的讲解,并对其中存在的重点进行分析,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3.课后辅导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进而促使学生巩固知识。与其他传统课堂不同的是,翻转课堂能够积极扩展其教学资源。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重视课后辅导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例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环境的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课后辅导这一环节,能够较为全面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这一环节,我们以“weve Been Hit”为例子进行分析,在课前预习的阶段,教师要要求学生对相关视频以及911事件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全面了解这一文章的写作背景;其次,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文章的阅读,全面分析文章的涵义,掌握文章的表述方法,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篇的主要内容为以恐怖袭击为主要背景的救人事件,主要歌颂的是人们舍己为人的精神。了解这一内容之后,要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以及设计。同时,对于有能力的同学,还要积极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展。全面分析这一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而了解以及熟悉整一篇文章的写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组成员要进行积极讨论,进行课件内容的分析。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课后指导阶段。在这一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评价,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形成信息反馈系统。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并积极进行自我修正,逐渐提高其语言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翻转课堂的应用,不仅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能够提高其教学质量,因此,相关部门以及研究人员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其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结合其课程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相关实践策略的提出,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9.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法改革 篇九

一、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法的运用现状

回顾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语法-翻译教学法、直接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法、注意模型理论、自然法理论、语法化理论等分别被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引进到我国英语教学的研究范畴,特别是以语法-翻译教学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和以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的新型教学法则是英语阅读课教师较为熟悉并较常使用的课堂教学法。

(一)传统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语法-翻译教学法之所以早在19世纪就十分盛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该方法强调词汇、语法及结构教学,且系统性强,将对句法、语法、词汇的归纳性介绍按照不同层次进行。该方法通过‘翻译练习’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教师在使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会相对容易,文本的内容往往包含词汇列表、语法规则、翻译练习的例句等,通过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清晰地将母语和外语的异同点呈现并讲解给学生。”(侯冰洁,刘希彦,120)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的风靡体现出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第二语言的整体句法和篇章结构,微观上掌握其词汇和语法的准确使用。同时,通过反复的母语―二语和二语―母语转换操练,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尽可能准确地学习并使用外语,并对其母语和外语的异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二)新型教学法的背景和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相对语法-翻译教学法而言是近几十年来较为新型的教学法之一,开始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商务英语教学,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应用于其他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的教学理念一致,即语言学习应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紧密相关。”(王蔷,26)任务型教学法更加注重对语言学习者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其在面对面的日常交流中有效沟通并完成交际任务,对学生的语言操作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亦十分有效。除此之外,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形式也很灵活,课前对教学任务的认真准备,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目的及学生需要的不同调整训练重心。对学生需要、能力和兴趣的关注,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该模式下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特点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在此政策鼓励下呈现出多样化、多角度、多渠道的特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为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黄桂香,201)。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的尝试主要包括“外语+专业”“外语+外语”“外语+辅修”等。这种由通识教育向应用型复合型教育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当下很多公办高校的现状,更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思路。

在民办高校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也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他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特点:

1.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开设,学生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

2.大学新生在入学时缺少专业商务知识的积累和商务专业背景的了解。

3.商务英语专业阅读材料词汇量丰富,背景知识面广,题材庞杂,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技巧和阅读涉猎范围要求较高。

三、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以英语基本功训练为核心,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法为主

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过硬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力和人格”三要素中知识的储备位于首位。对于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说,首先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夯实,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对初学者基本功的训练。而相对于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来说,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无疑更有利于该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课程教材的特点注意搜集整理商务专业词汇,并按照词汇的难易程度和其使用范围对其进行分类,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特别是可以运用翻译练习等形式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在商务领域有着特殊含义的词汇(如interests, volumn等)。

学生对商务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提高除了通过学生自身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得以最终实现外,在课堂中也可以借助教师对相关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取得一定的进步。阅读技巧的训练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语篇结构的把握和句法、语法知识的学习,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次上无疑都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语言习得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以商务知识介绍为过渡,教学方法以新型教学法为辅

大一新生在入学伊始所接触和了解的商务背景知识有限,加之略显薄弱的语言功底,在理解商务专业的英语材料和文本时其困难可想而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努力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商务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商务英语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过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的优势来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扩大视野、关注商务领域时事动态并学以致用。

虽然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属于泛读课程,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其他课型的授课形式,例如在课程第一环节引入精读课的课前演讲形式,并在此部分的设计中利用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关话题,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分组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在课上用英语进行陈述和表达,教师在学生汇报结束后进行点评。“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中,这种学习通常通过任务来实现。任务首先关注用语言做事的一些活动。任务的输出是重要的…而语言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和要求学习者注意一些语言形式而作出的反馈相结合,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埃文弗伦德著,17)。

除了课上的任务设计,教师也可以借助任务教学法利用作业的布置在课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比如在讲授有关产品营销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留校内超市的商品销售方案撰写任务。学生对校内超市最为了解,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不但不会有所负担反而会有很多有创意且实用性强的好想法。教师的作业批改则可以以点评为主要形式,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和鼓励,同时结合相关商务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

四、结论

民办高校的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道德修养好、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是每一位教师在每一个课堂都应思考的问题。而在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经验,教师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基础水平、学习对象所处的不同阶段、学习对象的不同学习目标以及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也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教学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传统的并非一定是过时的,新兴的并非一定是科学的,完全抛弃传统通盘接受新型方法或者坚持固守传统拒不接受新型方法都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0.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十

关键词:分级教学;教学对策;英语教学质量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走上了扩招的发展之路,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由早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扩招后教学资源极度紧张;二是生源分布广,因地区城乡差异而造成英语水平高低不齐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致使教学难度加大。倘若教师用同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对个体差异极大的学生进行同堂教学,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英语教学质量整体下滑。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英语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核心,在此情况下,如何减轻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外语教师十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原来自然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目前遇到新难题,加上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听说能力差,很难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学生之间差异不断扩大,造成教学起点难确定教学过程难实施教学评价难把握的“三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安排不能搞一刀切,教学进程不能齐步走,分级教学成为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间低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际上,很多高校实行的大规模招生为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语分级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消”,出现“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度、教学活动,在讲授、检测和评估方面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因此,分级教学成为安排英语教学的理想选择。许多高校一直认同分级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分级教学,不断探索和总结分级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无论智力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习积极性,这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能用同一目标要求学生,用同一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分级教学的具体做法:

(1)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进行分班。入学的第一周对所有新生组织一次摸底测试,试题接近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根据测试结果,按成绩分为A,B,C三个教学班实行分级教学。A班适宜英语基础好的学生;B班适宜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C班适宜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但必须要做到除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不同外,让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2)根据不同目标及学生需求调整英语教学课时和教学安排。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课程教学中,基础好的班级可以缩短教学时数、充实教学内容;基础薄弱的班级可以延长教学时数、降低教学难度、适当补习中学课程。形成强势少补、弱势多补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3)根据不同班级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A班可以加大听说训练;B班应熟练巩固已学的内容;C班基础相对薄弱,大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加强重点辅导。

(4)根据分级情况合理配备教师。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后,要安排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授大学英语教程,听说课适当由外教来承担。英语分级教学可以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并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和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了条件。

(5)根据英语期末统考成绩进行级别调整。在英语分级教学中,每学期根据期末考试成绩重新分班。英语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班,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班,不存在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优等生”和“差等生”。这种淘汰和上升的制度可以让学生有危机感和保班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并且给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竞争、平等求学的机会。为保证英语考试分级的公平、公正、可比性,英语期末考试所有的课程应采取同一命题、同一标准。

英语分级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把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学生起点和终点水平比较明确,这样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材与取舍,讲解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学进度安排适中,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所学的内容消化吸收。通过分级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英语分级教学可以打破英语教学模式的旧框架,班级内部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相互促进,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学生间的相互竞争能使更多的学生看到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

11.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十一

一、翻译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非英语专业的英语翻译一般是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完成后的后续课程设置的,很多高校对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就笔者所带课程而言,一学期只有18个学时的理论课时,另外18个课时为实践课时。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难完成翻译基本理论和英汉互译技巧的教学。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分两个学期来分别设置英译汉和汉译英课程,教师围绕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讲解,辅以学生实践,夯实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

2.教材选用。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对于翻译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有一本字典再加上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就可以完成翻译任务。实际上,翻译是一门艺术,涉及到很多的翻译技巧。同时它又是一门科学,有自身固定的模式。为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我们必须有符合时代潮流的翻译教科书,并以其为基本素材,进行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授。然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目前很难从普遍使用的翻译教科书中找到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介绍,日常练习的材料也不过是数个英汉、汉英段落和句子的翻译,其主要目的巩固文字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的语言知识。如此以往,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词汇或是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并没有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翻译技巧,而缺少理论指导的翻译往往是偶然之得,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翻译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对于翻译教学也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有完备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而大多数院校外语系教师专业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是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专业较少。他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虽然也学习相关的翻译理论,但是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也缺乏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此外,很多教师授课模式单一,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流程,即讲解有关翻译技巧、布置学生作业、再给出参考译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标准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课堂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

4.学生水平。由于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而各地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限都有所不同,所以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就参差不齐,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也有所差别。相当一部分学生词汇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诸如,词汇积累不够,语言功底欠缺,形近词混淆不清,无法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多义词的词义。另外,句子结构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分析句子成分,不能准确定位主谓结构,混淆织带,主动被动相混,语态颠倒。由于受母语影响,学生还经常使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句子,或者由于母语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很多同学中文素养较差,虽然心里明白,但却不能做到用准确的汉语描述出来。翻译作风不严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生习作中随意增词或漏词现象比比皆是。

二、非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对策

1.合理安排课时。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目前,四六级测试中学生在翻译题的得分普遍偏低,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重点关注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第五项基本能力“译”的培养,这都表明对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翻译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比客观题更能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必须从大三开始选修翻译课,将翻译必修课看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延伸。课时可安排为两学期,一学期36学时为宜,分别系统地学习英译汉及汉译英理论与技巧。

2.合理选用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教师可参考不同的翻译教材,结合个人搜集的资料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最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及配套翻译练习材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实用文体的翻译。在选材时,根据学生不同专业,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针对医学专业的同学可从国外医学网站或医学杂志上挑选一些常见病症说明的文章供他们练习,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可挑选一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这些素材贴合学生专业,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提高教师素养,改进翻译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知识,强化翻译实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还要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改进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课堂应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以讲评翻译练习为例,可以提前把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上课时派学生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4.提高学生素养。翻译要做好,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视野,多读英语报刊杂志,增加他们的语言输入及文化敏感性。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文中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对词义和语义的影响如此普遍以至于不仔细考虑文化背景的话,任何文本都很难充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知识培养,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及思维差异。

三、结语

12.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篇十二

近些年来, 随着各个国家对形成行评估的大力推广, 语言教育中的评估方式逐渐由对学习的评价 (assessment of learning, 简称AOL) 向为了学习的评价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简称AFL) 而转变。自我评估是形成性评估的五大主要方式之一。目前, 国外对自我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 作为语言教育中的一种评估工具, 学者们对自我评估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研究。二, 作为一种促进语言学习的评估形式, 自我评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受到了广大学者的肯定。本文将着重探讨自我评估对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以及将自我评估运用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可行模式。

1. 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促进语言学习的评估方式, 自我评估是指让学习者参与到制定评估标准的过程中来, 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自己的学习是否满足了这些标准 (Boud, 1986:5) 。自我评估对学习者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一, 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二, 通过自我评估, 学习者更加熟悉和了解教师所采用的评估标准, 从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评估知识体系”。而这一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学习者终生的学习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三, 自我评估将对学习的评估任务部分转移给学习者, 从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随后一些学者所开展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自我评估对学习的积极影响, 但这些实证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近年来, 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自我评估对EFL/ESL学习成效的影响。其中, Bulker and Lee (2010) 的研究最具影响力。在Bulker and Lee (2010) 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中, 254名韩国六年级的英语学习者依据研究者所设计的评估表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对研究数据的定量分析表明自我评估对受试者的学习成效和自信心都有积极影响, 尽管效应值不高 (0.2) 。国内对于自我评估的研究仍停留在起步阶段。现存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 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目前, 笔者仅能找到少数实证研究。同时, 现存研究几乎集中于探讨自我评估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而关于自我评估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论述和实证研究几乎没有。

尽管大量学者的相关研究肯定了自我评估对于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 但其在儒家传统文化国家 (Confucian-heritage culture) 和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国家中的实施却受到阻碍。第一, 东亚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是权威并期待教师对其学习评估负责 (Littlewood, 1997:71-94, 引自刘晓玲, 2006) 。其次, Patri (2002:109-131, 引自刘晓玲, 2006) 研究发现, 中国学生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执行有效的自我评估任务。

2. 自我评估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的可行性模式探讨

以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 本文试图探讨将自我评估应用于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可行性模式。Bulter and Lee (2010:23) 认为, 进行自我评估有三个关键步骤:初期对学生的培训, 评估标准的制订以及教师的反馈。以此, 笔者认为, 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估模式应该包含培训, 自我评估, 教师反馈这三个板块。

2.1 培训

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 基础英语课程以每个课程单元为教学单位, 一般一个课程单元的教学时间为两个星期。在Bulter and Lee (2010) 所设计的自我评估表的基础上, 笔者设计了单元评估表。学生的第一次自我评估会在第一个课程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 即开学后第三个星期。因此, 开学第1周至第2周, 依据Rolheiser and Ross (2012) 提出的四步骤模式, 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知识的培训, 即学生参与评估标准修订, 教师示范如何评估, 学生进行评估且教师反馈, 学生调整自我评估的标准, 并设定下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评估对其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 并鼓励学生修改或增加新的评估标准。

2.2 自我评估

学生的自我评估在每个课程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依据在培训阶段和教师一起修订的单元评估表, 学生对自己在本单元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交给教师以进行反馈。

2.3 教师反馈

形成性评估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及时反馈.因此, 在学生上交单元评估表后, 教师应该进行下一次评估之前进行反馈。而且, 教师应避免给予负面反馈或是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3. 结语

自我评估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评估标准的制订以及教师的反馈。尽管目前国内相对缺乏关于自我评估对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影响的研究, 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自我评估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自我评估这一有效的评估方式将会给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Black, P., &William, D. (2009)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Educ Asse Eval Acc, 21, 5 -31.

Rolheiser, C., &Ross, J.A. (2012) .A four-stage model for teaching sudent self-assessment.Retrieved June 26, 2012 from http://www.cdl.org/resource-library/articles/self-eval.php

上一篇:纪念一二九演讲稿下一篇:2021年八年级上学期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