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辅导

2024-08-19

学前教育学辅导(共8篇)

1.学前教育学辅导 篇一

《学前教育史》教学辅导

2第七讲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代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建国初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实施的措施。

2.了解我国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阶段的发展的特点。

3.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所遭受的全面破坏。

重点学习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改革(1949—1957年)

(一)确定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发展方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幼儿教育被列入学制体系之中,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承担抚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便利妇女参加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前教育确定了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发展方针,依靠群众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逐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1.接管外国在我国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

2.停办私立幼儿园,向工农子女打开幼儿教育机构的大门。

3.制定颁布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学纲要。

4.学习前苏联学前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三)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1949年,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幼儿教育处调整为教育部的直属单位。

(四)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表现在: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

1二、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1958—1965年)

(一)学前教育的盲目发展阶段

1.关于学前教育方针的讨论

2.幼儿园的迅猛发展

3.师资培训发展迅速

4.学前教育学术进展受阻

(二)学前教育的调整巩固阶段

1.幼儿园的调整与发展

教育部提出:幼儿园的发展,宁可慢些、少些,但要好些。在城市中的幼儿园以提高质量为主,条件不成熟时民办园要调整、收缩。

2.师范学校的调整与发展

196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1962年,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师资培养。从此,培养幼儿园教师由初级幼儿师范转为以中级幼儿师范为主。

(三)调整巩固阶段存在的问题

三、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1966—1976年)

1.教育方针被严重歪曲

2.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

3.师资培训被全面取消

四、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1976—1978年)

第八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概况。

3.掌握21世纪初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重点学习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幼儿教育(1978—1999年)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情况是:

(一)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恢复与建立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

1978年原教育部恢复后,在普教司恢复了幼儿教育处,负责对全国城乡各类型幼儿园进行政策及业务的工作指导。

目前我国的托幼工作建立了由上至下实行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

2.逐步完善学前教育法规

(二)编写幼儿园教材及幼儿园教师培训教材

(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表现在幼儿园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与改革、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在职教师的进修和提高。

(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前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2.学前教育学术团体的建立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课题及成果

4.建国后学前教育基本经验总结

第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必须加强领导,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必须明确幼儿园为儿童成长和为家长工作服务的双重任务。

第四,必须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应充分重视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六,应确保乳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部分的衔接。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情况是:

(一)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多项政策性文件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教体系和规律

1.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组批准的幼教科研课题

2.通过群众学术团体推动幼儿教育科学研究

(三)幼儿教育师资素质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

(四)明确21世纪学前教育目标

(五)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中国幼教与国际接轨

(六)20世纪90年代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保持80年代的整体观、主体观、个体观、活动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观点。

二、21世纪初我国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十五”期间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政策

1.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2003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

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颁布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21世纪初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21世纪初,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终身教育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等。

2.学前教育学辅导 篇二

1 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不仅在个人和家庭中显得重要, 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也尤为重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性格及年龄等特点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首先, 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幼儿的年龄大约为3至6岁,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社会的认知与感知都较为只管和抽象, 大多对学习的意义还比较懵懂, 所以教育应该正确的对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思考娱乐进行引导, 是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娱乐、娱乐中思考, 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并能够对幼儿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也可通过娱乐的方式对幼儿日常所表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其次, 要创造条件让幼儿“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足够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使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悉心指导和分析, 以便他们容易接受。对于比较活泼的孩子, 在保持他们个性的同时我们要教会他们“安静”, 使其学会“安静”;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 通过引导的方式我们要教会他们活泼和开朗。例如, 游戏教学, 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 展现自我个性。以捉迷藏游戏为例。幼儿的依赖性普遍较强, 在进行此游戏时时常会因找不到同伴而哭,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应该打击正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 直接让藏起来的学生出来, 安慰“搜寻者”, 这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让他们更加依赖长辈, 很难独立起来。反之, 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 告诉他们遇到困难要不放弃、不气馁、迎难而上, 先帮助幼儿重新振作起来, 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完成任务, 这样, 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 他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方式,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促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总之, “表现”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这是培养孩子思考力、参与力、创造力的最好办法, 教师要对此给予足够重视。需要注意的是, 在引导幼儿“表现”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 注重教学环境的多元化, 创设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走廊是幼儿每天必须经过的地方, 走廊上的设施和环境也更加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小小走廊的设计, 让它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那么在走廊环境设计时, 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首先要简单明了, 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走廊中的一切内容都在随时随地地引导着幼儿, 培养幼儿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走廊墙面上的一幅画、地面上地板的花纹、教师布置的主题或便于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的板块每时每秒都会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培养幼儿, 我们要将其设计得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更加具有立体感, 以便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在走廊的墙壁上, 我们用一些“教学的小贴士”或“教学在线”等小模块, 让家长及时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活动, 便于家长在课下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 让幼儿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中一些必不可少的设施和工具, 将它们进行装饰和美化, 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如走廊中的暖气管道, 我们可以将它看做宝贵的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在竖直的暖气管道上, 我们装饰上步步高升的竹子;在横向的暖气管道上, 我们攀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 以此来提示幼儿, 我们要像竹子那样每天都有所进步, 一步一步扎实地前进。而且我们的学习生活也要像牵牛花一样丰富多彩, 朝气十足。还有那些必要的提示语, 我们要设计得富有特点, 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影响, 让幼儿清晰地记住自己应该具有的正确的、礼貌的、规范的言行举止。其次, 走廊设计要融入幼儿的创意。走廊环境的设计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教师的设计上, 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营造和设计。因此我们在设计走廊时, 应该让幼儿也参与其中, 融入他们的思想和创意, 在走廊中能够展现幼儿自己的杰作。这样在日常的打理中幼儿也会倍加珍惜和爱护。而且走廊中知识的体现还要做到周到全面、分配均匀。在每个设计板块中都要具有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设计的环节。这样才能够让幼儿体验到主人翁的感觉, 才能够让幼儿在学习时感觉到家的温暖, 才能够把我们的环境设计落实到实处, 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 环境设计要定时更换, 根据具体的时期设计合理的环境。环境设计不要一成不变, 如果幼儿总是处于相同的背景环境中, 就会失去新鲜感, 因此在环境布置中我们要在每一个学习阶段更换一次教育的主题, 也就是要更换一些环境背景。我所说的更换环境不是将所有的装饰从头到尾全部都换掉, 大的部分我们是不能够轻易换掉的, 我们要从小的装饰和布局来增添幼儿的新鲜感。如我们可以更换一些美术作品, 或更换一些小的陈列品, 对我们的学习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 从而保持幼儿的新鲜感。教室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陪伴幼儿成长的重要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教室内部的育人环境的营造。我们要对每一个教学班级提出不同的装饰要求, 让每个教室都能够以最鲜明的特色和情调来陶冶幼儿的情操。例如,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一起来装饰我们的教室。根据平日里学习的知识,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些能够装饰室内环境的物品。在我们这个呼吁低碳生活的时代, 教师可以教幼儿学会保护环境, 在制作的过程中利用废物进行改造, 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制作出比较出色的作品, 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这样不但美化了我们的室内环境, 给幼儿提供了更加适宜的学习条件, 还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使其乐于参与其中, 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 并且还能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总之,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幼儿教师应该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幼儿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 寻找到最适合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如此一来, 才能够确保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从而使幼儿教育未来的发展能够迈向新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3.学前教育学辅导 篇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 职业规划辅导 ; 认知疗法 ; 负性自动思维

【基金项目】洛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奥乐夫音乐教学法全面引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探索”(2014-xjjg-02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62-02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的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日益重视。鉴于幼儿入园难和社会对高素质幼儿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率较高,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近年来随着大量扩招,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竞争加大;而且,不少学前教育学生步入就业岗位成为幼师后,出现职业不适应和职业倦怠现象。究其原因,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为何从事幼师这一职业并无很大的认同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的职业规划辅导,重点是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是基于个人和社会需要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活动。尽管有关部门已明确意识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目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训练存在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和适用的理论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如何在未来幼师职业生涯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尽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依据Super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好跨越了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的探索阶段(14~25岁)。职业探索段属于打基础的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其中,重点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训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到了探索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及社团活动、兼职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以使职业偏好具体化和实现职业偏好。

二、认知疗法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招生对象范围比较广,所以其职业生涯更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不同于职业生涯教育,在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与职业生涯教育相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更要满足个体的差异特征,以便够满足其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规划辅导作为生涯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交叉部分,共享它们的理论与技术,故其理论也包含心理学取向和非心理学取向两类。目前,更多研究者集中于非心理学取向,理论基础主要有Frank 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Roe的亲子影响理论、Bordin等人的心理动力理论、Holland的类型理论、Super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Knefelkamp和Slipitza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它经常用到的方法技术有个人SWOT分析法、幻想技术、模拟个案研究、情景模拟和职业家庭树等。与此相比,心理学取向的理论方法却重视不够。尽管职业规划辅导有其特殊性,但它还在心理咨询的范围之内,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对它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特殊性,能适用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由于就业、学业和经济负担等压力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承受着过大的焦虑,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第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个人兴趣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能有一种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自我掌握的方法;第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有着较高的领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较为理性的方法。在诸多咨询理论中,认知疗法最能符合上述三个要求,它着重解决“此时此刻”的问题,有很强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其效果引人瞩目且容易掌握。基于认知疗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咨询实践中应加以重视和应用。

认知疗法以认知模型为基础的,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的核心是对原有的认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加以改变,进而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这就涉及到对自动思维的考察。自动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一些观念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它不是深思熟虑和理性的结果,而更像是一些自动化的反应,使个体自身对这些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当确定了自动思维后,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评定它的正确性。自动思维是在特殊情景下产生的最表浅的认知,其最深层的根源是自孩童起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生活中重要的人的交互作用及面对一些情境时发展起来的核心信念。它是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绝对看法,被人认为是绝对真实和正确的,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但却通常不能被清晰意识到,它存在于潜意识中。在一个特殊情景里,核心信念通过影响信念中间阶段,如规则、态度、假设等的发展,转而影响人的自动思维,进而影响情感[1]。

很多自动思维是不正确的或是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正确的。典型的负性自动思维包括非此即彼、灾难化、使不合格或打折扣、情绪推理、贴标签、最大化或最小化、精神过滤、度人之心、以偏概全、个性化、“应该”和“必须”陈述和管状视力等。这些负性思维在生涯规划这一特殊情境中也有着表现,使特定的认知方式不相协调而出现种种生涯规划认知上的错误,常见的有:(1)没有真正理解生涯规划的本质内涵,把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而没认识到生涯规划不光要有职业目标,还得將目标分解,不光有长期计划,还得有阶段计划、短期计划,而且生涯规划的成功往往更重要的是需要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2)对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未来无常,所以没必要做职业规划,要么就认为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成功,把动机与能力划等号而造成眼高手低。(3)对生涯规划期望过高,认为成功等于完全兑现理想,要不就把职业测验神圣化,用它来锁定工作性质。(4)对生涯规划的认识过于偏执和僵化,认为选择职业后就不能再回头,下来决定就不好再更改,甚至认为每个人终身只有一个适合他的职业,要不就认为只要有钱做什么都无所谓,或者性别角色定位呆板,认为某些行业只能为特定性别角色来做。(5)对生涯规划心存恐惧,寻找各种借口来推脱搪塞,认为不作决定是为了以后更好地作决定,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也不迟。(6)在制定职业规划时急功近利,急于一步到位,没有依据实际情况,缺乏对自身的全面了解,对未来职业过高或过低预期,而忽视了对自身条件的考虑,导致了择业过程把自己低价售出或定位太高而一无所获[2][3]。endprint

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认知歪曲都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从而进一步产生各种情绪困扰,不能做出客观现实的推理与判断。所以,如何成功地把在职业规划上有问题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思维怪圈中解放出来,使得他们置身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错误信念和自我局限的行为的情景中,并不断让他们质疑他的错误的基本假设,以期最终发展合理信念,引发正面情绪并产生适应性行为习惯,这是认知治疗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中应用的目标所在。

三、认知治疗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中的具体应用

认知治疗方法在职业规划辅导中应用的核心在于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咨询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所以,在实际职业规划辅导中,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取得建设性的信念和获得自我提高的内部对话,改变他们使用自动思维的方式,接近图式的核心(消极思维和错误的观念),并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失调的活动,建立适应性的功能。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诘难,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来。在职业规划辅导实践中,可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引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知上的改变:(1)采取“协同检验”的方法使来访者的错误信念和想法得不到证实,让其亲身体验到其认知曲解;(2)从其它角度对问题进行重建,以获得不同的理解;(3)来访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内在本质,并能领悟修通;(4)加强适应性的认知中介,不斷重复而形成积极的信念系统[4]。

在职业规划辅导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求助者在自我发现中的作用,注意引导他们去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咨询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自我成长,通过发掘其自身的潜力,可以使其在面临同一或相似问题和情境中能独自应对和处理。

总之,认知治疗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来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现实基础上做好“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干”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以发现适合他们的职业之路;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做一个全面的自我分析,帮助他们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贝克. 认知疗法: 基础与应用. 翟书涛译[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6-22.

[2]沈之菲. 生涯心理辅导[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98-203.

[3]马奇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十大心理误区[J]. 中国青年研究, 2005, 10: 74-76.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辅导(一) 篇四

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实例等三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选择与编排。

三、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3、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特点及范围

4、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四、本章辅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对于完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媒介,是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实质部分。如何对科学教育内容进行选择与编排,这是一个涉及到如何从内容范围中进行选择,即什么是适宜的科学教育的内容,以及如何将内容进行编排的问题。在内容选编时我们要遵循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等原则。

1.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2.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5.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6.季节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遵循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

科学教育内容在经过缜密的选择之后,还要加以合理与适当的组织,才能使科学教育活动获得最好的效果。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前常用的具体选编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第二是采用以单元式选编内容;第三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

1.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所谓的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是指以认识春、夏、秋、冬季节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编排。

2.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采用单元式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是一个以类为单元组合教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纵横联系的方法。

3.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是以科学教育的不同领域为依据来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目前并不很多,但仍为部分幼儿园所采用。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他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动植物、人体、现代科技等等。

★ 农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 科学教学设计

★ 小学实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 科学教育活动说课稿

★ 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 学前语言教学活动教案范文

5.学前班辅导工作计划 篇五

学前班辅导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学前(二)班班主任,并任教该班拼音、数学、写字三门课程的辅导。下面是我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制定的辅导工作计划:

拼音辅导

汉语拼音是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然而拼音字母的本身不表义,只是抽象的表音符号,这对学前龄儿童来说,学习掌握它是非常困难的。在学习过程中小朋友容易出现听觉疲劳,注意力分散,坐不稳,爱做小动作甚至厌学的现象,为了使拼音课上得更生动有趣,我把唱、跳、听、说、读、写、拼融入了拼音课堂中。

一、辅导目标

1、学会6个单韵母的发音及四声。

2、学会23个声母的发音,并能拼读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重点区分鼻音n和边音l的发音方法和用法,区分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r的发音方法和写法,掌握jqx与v相拼的省写规则及发音和用法。)

3、书写格式要正确规范。

二、措施与方法

1、采用直观辅导,如图片、卡片。

2、重视读写训练,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读写拼音字母的能力。

3、重视课堂评价机制,善于鼓励和表扬幼儿。

4、关注家庭作业,少布置抄写作业,多布置口头拼读作业。

数学辅导

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老师要耐心、用心地教好每一位孩子。

一、辅导目标

1、是幼儿会认、读、数、写1-10以内的数。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解。

3、认识几种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进一步感知几何体的特征。

4、认识高矮粗细,能够按高矮粗细给10以内的物体排序。

5、认识加减符号及算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加减的意义。

6、学习解答简短的应用题,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7、认识整点钟和半点钟。

8、学习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

9、了解相邻数的含义。

10、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学会简单的分类。

11、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12、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学前班辅导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规程》、《幼儿辅导指导纲要》、《指南》为指导,认真贯彻辅导方针和市教科局辅导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幼儿园发展实际,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特色创建为重点,不断更新辅导观、儿童观、进一步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在内涵上求发展,在机制上求创新,在队伍上求提高,扎扎实实抓常规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幼儿园的办园品位,全面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全面发展。

二、现状分析

(一)幼儿现状分析

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有了探索的欲望,本学期将继续以主题辅导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更科学、更有效地去发现幼儿的内在需要,创设更好的学习、游戏区角环境,加强因材施教,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保教现状分析

1、“保教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教观念上,教师们通过拜师、自学,已具备了新的保教观念,但是先进的科学观念和自己的辅导行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2、主题活动的研究,教师们在督促中能够积极尝试,但对于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何培养幼儿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还不够,使我们更应该继续加强学习和研讨的力度,优化各个环节,提高保教质量。

三、工作目标

1、细化常规管理。坚持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完善各项管理细则,发挥管理效能,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推进幼儿园管理的常态化、常规化、精致化和精细化。

2、美化班级环境。加强班级区角环境创设,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抓实各项常规工作的评比,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提高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队伍素质。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考核和评价办法,切实规范教师职业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类读书活动、教研活动、考核评比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深化课题研究。针对课题目标,扎实推进,为体育特色凸显奠定基础;按计划开展活动,实施研究。

5、优化特色建设。围绕《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实施办法,创设好区角活动区域,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开展活动。要站在幼儿园发展的高度,努力探索体育特色项目的构建设想,形成优质的个性化的发展亮点。

6、强化家长工作,各班认真召开家长会,把幼儿园工作向家长汇报,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利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园栏等形式,向家长展示幼儿的成长经历,让家长真正了解幼儿园。

四、工作措施

(一)以“内涵”为主体,着力构建和谐的管理文化

只有站在新的高度不断审视与反思,不断完善与建设,才能推动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本学期,幼儿园管理继续突出“规范、精细”两个主题词,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促使幼儿园各项工作能规范有序地进行。

1、抓好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目标,本学期将继续加强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修订,推行门卫管理制度,外来人员进园门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切实发挥管理制度的效能,确保每项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都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其次,实施精细管理。幼儿园各部门要根据新学期工作重点,关注过程,关注细节,精心组织好每一种制度的到位,每一项任务的落实,各条线要有计划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在“精”字上动脑筋,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使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作风。第三,细化考核评比。幼儿园将继续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要重新审视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办法,适时修改和补充部分条款,使考核评价更为合理;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加强中层干部目标管理考核、骨干教师绩能考核等,使对教师的评价做到既看辅导,又看师德;既看工作实绩,更看平时表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

2、抓好环境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利用幼儿园建筑的布局风格,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加强区角的创建工作,创设相应的环境,进一步彰显办园特色。突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建设,把环境布置和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办园特色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活动环境,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生活的乐园,充分挖掘园风、教风、学风特定的文化内涵,感染、美化师生的心灵,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群体氛围。

(二)以“发展”为主流,着力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

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工作能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本学期,幼儿园将立足园本、立足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采用自主培养的方式,充实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幼儿园发展。

1、切实加强班子建设。拥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团结协作的班子队伍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之举。本学期要进一步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使全体班子成员既要严以律己,又要扎实工作,更要讲究实效;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创新工作,更要关注自身发展。

2、整体优化教师队伍。幼儿园以“加强师德建设和促进专业发展”为抓手,坚持以“面向全体,突出重点,注重培养,促进发展”为原则,从“三个加强”入手,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新的突破。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辅导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开展各类主题辅导活动,引导教师确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优良师风,明确新时期师德的新内涵、新要求,高扬“爱与责任”的师魂,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积极开展“先进教师”、“巾帼标兵”、“三八红旗手”的评选,积极构建师德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

其次,加强园本培训。坚持“自己主动学习、幼儿园自主培养”的教师培养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加大园本培训的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培养,使青年教师在业务上逐步取得成效;二是采用教研组研讨的方法,加强平时的研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团队教研氛围,推动教师的成长;三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在听课、评课、论文指导、交流沟通等平台的搭建下让教师们自主成长。

第三,加强教师培养。幼儿园将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机会。一是每位青年教师要努力做到“四个一”,即读一本辅导辅导理论著作,上好一节辅导研究课,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研论文、案例或总结,参与一个辅导研究课题,努力使自己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二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通过研讨、考核等方式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三是抓好青年教师的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力争通过青年教师的自身感悟、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准。

(三)以“细节”为主线,着力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

“缩小管理模块,下移管理重心”是我园层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者要从繁琐的事务堆中梳理出头绪,要在管理思想上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每一个教职员工必须端正态度,抓住细节,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把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加强班级管理。

一是精神环境的创设。主、配班老师要团结协作,发挥一种团体合作意识,与孩子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具有班级特征的良好班风;二是辅导环境的创设。要根据季节特征,围绕主题目标,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与孩子一起创设辅导环境,班级环境美化、有主题、有特色;三是辅导常规的落实。要认真学习“幼儿一日常规要求”的有关细则;四是日常管理的规范。各班要加强平时有关工作的抽查、考核、评比,做到每周要有一个重点。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让教师明确每一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之后能各自寻找差异,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缩小差异,使每个班级的日常管理都规范有序。

2、加强考核评比。

精彩来自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本学期,我们要以常规评比为主线,从日常行为规范辅导入手,着重抓好孩子的养成辅导,抓好教师的辅导辅导常规。一是教师要把孩子的行为规范分解、细化,确定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辅导难点,形成序列。在辅导过程中,要坚持低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做到目标明确,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二是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确保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重点、有研讨、有实效。抓实各项常规评比工作,每个条线和每个部门要做到每月有一次考核评比,每次评比要有可操作性,真正促使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员工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以“常规”为主导,着力提升保教工作的质量

保教质量始终是幼儿园的立足之本。根据我园辅导辅导的现状,站在新的辅导发展的高度,我们应从常规入手,在常规管理上着力,立足一日活动的辅导实践,优化每一个活动的辅导结构,更新辅导辅导观念,改进辅导辅导方法,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1、关注辅导常规。

继续加强辅导的常规管理,将常规意识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落实到每一天的辅导工作之中,落实到每一个辅导活动之中,落实到每一个辅导细节中。本学期幼儿园将对计划、备课、上课等进一步规范要求,严格考查。针对问题及时总结与调整,确保各项常规辅导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教研组、课题组要加强自身建设,要认真制定好各自的计划并加以落实,及时分析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及时改进和优化幼儿园各类辅导辅导常规。

2、关注辅导活动。

首先,抓实家常课。要切实关注两个细节:一是课前准备。包括备课的到位、课前准备工作的到位、备课的落实等,幼儿的课前知识准备的到位等;二是活动过程。包括教师的辅导仪态、提问表述的有效性、活动环境的提供、活动氛围的创设、目标完成的达成度、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切实保障每一个活动的有效性。

其次,抓实研讨活动。教研活动要加大力度,规范操作,落实到位,切实保证研讨的实效。每一次研讨活动要严格按照幼儿园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同时,要加强每次园级研讨活动时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对辅导环节中活动目标的具体体现,辅导设计在实践中具体的到位与落实,并加强执教者与主持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每次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关注薄弱课程。本学期将重点关注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建设,特别是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发建设及主题的环境创设,提高教师对游戏的认识水平与设计能力,保教处将通过随堂听课、巡视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游戏及活动的实施情况。

3、关注课题研究。

要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努力提高我园的辅导科研水平。首先,要确立科研信心。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案的具体实践稳步推进研究,扎实开展好过程管理,使研究能深入辅导、深入教师,切实为辅导、为教师服务。其次,要树立自觉研究意识。主动关注课题研究的进程,适时加强课题组的研究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明确每个阶段研究的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课题的常规活动,走向规范化。省级“十一五”课题《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幼儿适应性发展课程》要按方案提出的目标措施扎实、深入地推进,进一步归纳、整理好课题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幼儿园特色彰显奠定基础;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让行动研究成为一种习惯,营造幼儿园良好教科研氛围。

(五)以“推进”为主旨,着力彰显园所办园的特色

特色建设是幼儿园发展的生命力。针对我园目前特色发展的课程(体育特色课程),我们既要对已有的特色项目加以巩固、调整,不断丰满;又要站在新的发展角度,规划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学前班辅导工作计划3

新学期开始,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努力,幼儿的各项能力有了提高,体质有所增强,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辅导下能遵守班上各项常规,有较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还有小部分幼儿在洗手、漱口时玩水,特别是新插班的幼儿生活常规不太好,这样下去就要下些苦功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常规,为此制定了如下的工作计划:

一、养成幼儿卫生习惯的要求。

1、清洁卫生习惯。

养成饭前便后及手脏时洗手的习惯,学会自己卷衣袖,在老师的指导下会用洗手液洗手,不咬指甲,不把玩具放入口中,用毛巾洗脸,保持衣服整洁。

2、良好的进餐习惯。

要安静愉快进餐,坐姿自然,正确使用餐具,左手扶碗,右手拿汤匙,喝汤时两手端碗,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说话、不浪费、不用手抓菜、不剩饭菜、不弄脏衣服,餐后要喝水、漱口和洗脸。克服幼儿的依赖性,培养幼儿独立性。

3、有良好睡眠及穿脱能力。

能安静就寝,睡姿正确,不蒙头睡觉,学习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鞋袜,能将脱下的衣裤、鞋袜放在固定的地方,自己叠被子及整理床铺,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配合老师开展辅导活动。

做好课前准备,配合老师开展各项游戏活动,协助管理好班上的纪律,让老师较好地开展辅导活动。

三、做好家长工作。

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内的生活及身体情况,利用放学时间多与家长沟通。多征求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配合老师开展班上辅导工作。

四、提高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我班有几位幼儿特别喜欢玩水,节约用水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这些喜欢玩水的幼儿进行详细辅导,或举出例子怎样去节约用水,怎样珍惜每一滴水。用这些方法去使这些幼儿慢慢懂得水是那么重要的。

我们三位老师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互相关心每一个幼儿,使调皮的幼儿娈成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

学前班辅导工作计划4

学前班是学生步入小学的重要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学前班辅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的原因,学前班的数学辅导开展的并不尽人意,由于孩子们太小,枯燥的数学课往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导致孩子们上课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思维能力不够活跃等都成了影响学生上好数学课的难题,久而久之教师因为难教而对数学不感兴趣,幼儿因为难学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多准备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我们设计每一次数学课时,尽可能将要交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数学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应的运算规律,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比较科学的数学结论,使所感受到的经验系统化,符号化上升到理论化,完成认识到过程的一次飞跃,这在学生巩固认识“10以内的基数和点数”、“认识单双数”等数学课中体现特别明显。

二、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多渗透数学辅导,让学生在玩中学。

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建构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我们在辅导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创设情境,设计许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初步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班数学辅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譬如:教师在让学生在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中,教师做了范例和引导,学生学会了编应用题,但他们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势,总是把要编的事件说成那几件,没有自己的创意,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这也是数学辅导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培养下去。以上只是我对数学辅导的一点小小建议,相信我们只有努力就一定可以开展好学前班的数学辅导。

学前班辅导工作计划5

一、情况分析:

学前班大多数孩子都已上过幼儿园,对简单的歌曲能随老师风琴伴奏较完整的唱出来。并有一定的音乐节奏感。但孩子们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

二、辅导内容分析:

学前班学期设计的音乐活动,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辅导,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学前班的音乐辅导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本学期辅导内容包括:歌曲、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歌表演等。

三、辅导目标:

通过音乐辅导使幼儿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1.使幼儿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

3.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4.培养儿童注意力。

5.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

6.音乐辅导对于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7.培养幼儿节奏感。

四、辅导重点

1、培养幼儿对音乐兴趣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简单的乐理知识。

3、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发展幼儿的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五、辅导措施: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我计划在音乐辅导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形式,让孩子在个性发展中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现代辅导手段进行辅导。

3.积极参加到幼儿学习音乐的活动中去。

4、多个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音乐给他带来的快乐!

6.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篇六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第一、二章)

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 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第一章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定义

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共 6 页,第 1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

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二)游戏的特征

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三)游戏的本质

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揭示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儿童为什么游戏的问题。1.游戏本能论

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如:

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游戏是由于机体中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本能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表现形式。拉察鲁斯、施太恩的“能力练习说”:游戏是先于劳动,先于童年,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霍尔的“复演说”: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人类的祖先向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补偿与发泄说”:儿童天生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道德规范等的约束,得不到充分表现,使得儿童内心产生各种抑郁。而游戏可以让儿童完全自主地再现自己的经验或精神的创伤,在想象中发泄各种忧郁和烦恼,从而获得快乐。

游戏本能论揭示了儿童游戏产生的生物学因素,但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这使得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色彩。2.游戏社会反映论

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活动。维果斯基、艾里康宁等持这种观点。我国游戏理论研究也深受这种游戏本直观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也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响的

必要性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在社会性活

共 6 页,第 2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动这一层面,掩盖了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的基本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人的主体性及主体他发展与培养问题的讨论,为人们认识游戏的本质,重新审视这种自由自发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视点与理论背景。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活动;是独立的活动(由内部控制);是创造性活动(目的在自身的活动)。

把游戏看成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游戏的分类

(一)皮亚杰的分类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 1.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

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在整个幼儿期都能看到,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以后随着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机能性游戏的比例在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当幼儿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4、5岁以后发展起来的游戏,根据规则本身的复杂程度及动作机能的要求,可延续到成年。

(二)帕顿的分类

按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无所事事、旁观。

(三)比勒的分类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体验形式,将游戏分为: 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模仿游戏、角色游戏)、接受游戏、结构游戏(创造游戏)

(四)苏联的游戏分类

共 6 页,第 3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强调社会性,以儿童参与游戏的程度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五)我国的分类

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三、游戏的价值

1.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2.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

3.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4.能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第二章

现代儿童游戏理论

一、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是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1.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1)练习性游戏(又称实践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0~2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的游戏形式。游戏的目的是要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满足生理上的要求,其形式为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游戏的愉悦来自儿童控制自身和环境的感觉,当这种控制能力被反复证实后,儿童便沉溺于发展着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2)象征性游戏:2~7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时期的游戏形式。反映了符号(初步的语言和表象)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同化性倾向。象征性游戏是作为表现价值而存在的。

(3)规则游戏:7~12岁,发生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延续到成年。规则游戏是继续在表现着对现实的同化倾向,规则导致娱乐活动的集体形式。

皮亚杰独特的研究方式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但其游戏理论过于强调认知作用和智力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共 6 页,第 4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认为游戏是宣泄受压抑的原始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完全植根于他的人格构成说。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完全受本我支配,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形成自我。

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强迫重复现象))。

2.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或人格的发展而不同:儿童游戏的形式是使用玩具的游戏,而成人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表现在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等活动中。

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任务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理想的人格,解决不好,则形成与理想人格相反的另一种人格。对学前儿童而言有三个阶段:对人信赖与不信赖的冲突(2岁内);活泼与羞怯的冲突(2~3岁);主动与退缩的冲突(3~7岁)。

三、原苏联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强调儿童游戏的社会性。

1.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

他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有巨大的作用。

他对游戏的基本观点: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游戏对于学前期儿童而言是主导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儿童的游戏具有社会历史起源);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游戏

共 6 页,第 5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他重点研究了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他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认为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他认为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游戏行动、游戏式地运用物体、游戏者间的真实关系。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

四、游戏的觉醒理论 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它试图解释游戏的生理机制。代表人物有伯莱因、艾利斯、亨特等人。

觉醒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过程的自动调节机制。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探究;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游戏。游戏和探索都是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所不同的是,探索是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游戏是由有机体自身控制的行为。觉醒理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产生的内部需要。这一理论还指出了环境与人得交互作用,为我们如何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在组织儿童进行游戏时,教师应从整体上考虑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性等因素合理组织搭配的结构问题。

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由贝特森提出,他主要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学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他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这种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元交际不仅发生在非言语交往中,而且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对于元交际在游戏中的意义,贝特森认为这种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关于角色的概念。游戏是一种学习,是在事物的关系与联系中,逐步学会区分与概括的。

7.学前教育学辅导 篇七

一、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前教育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学前教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有的是临时招聘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做代理学前教育教师, 虽然大多都是高中毕业, 但大多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 有的学前教师普通话都说不好, 常常带有浓浓的方言, 有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只会教给孩子们一些零碎的字符和数字, 不考虑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 甚至经常对“不听话”和“不老实”的孩子责怪、体罚, 或用其他消极方式来虐待幼儿等。尽管有很多幼儿教师是近几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专业毕业生, 虽然绝大多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但幼儿教育观念的陈旧, 更缺乏学前教学的经验。因此, 学前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学前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一是幼儿家长世俗观念偏见, 受舆论报道中“神童”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极为迫切, 导致很多孩子的家长对幼儿教育期望值很高, 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希望孩子上学学会认识很多的字和拼音, 会速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 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主要标准。二是在这种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下, 很多的学前教师顺应家长的要求和愿望, 把学前教育课堂像小学低年级一样组织教学;也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需要, 也为了在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中获得较好的名次和上档升类中进入高一类幼儿园行列, 而在考核教师和幼儿时进行识字、拼音拼读、计算加减乘除为测试内容的考试, 并以此评价学前教育教师和幼儿的优劣。

3.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3周至6周岁的孩子, 刚刚走到小伙伴们中间, 也开始接触社会和人, 人世间的事物对这些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那么好奇, 对什么都特别感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强烈, 遇到什么都想知道个究竟, 都想问问为什么。每一天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 每件事都是好奇的。学前教师如果按照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教学安排, 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 就会把孩子们像个机器人似的进行灌输, 久而久之, 孩子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认知规律, 突出活动的新颖性,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以激发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兴趣,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 前者是非义务教育, 后者属义务教育。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1.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 兼对德育、体育、美育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课程一般为数学、语文、英语、自然、品德、体育与健身、美术等学科。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 一般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内容, 着眼于幼儿基本素质的提高,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加强幼儿思维训练, 促进幼儿体, 智、德、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还要照料幼儿的生活与保育养育等。

2.教学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每个学科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各科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上课、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尽管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落实, 但是在平时的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是往往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甚至有的个别地区小学升初中还进行必要的升学考试。这样无疑会或多或少的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幼儿教育教学就不同了, 因为学前教育一般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 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获得知识, 增进了解, 孩子们在玩中学, 边游戏, 边学习, 兴趣浓厚, 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学前教育小学化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下降

3周至6周岁的幼儿对外界事物都感到特别新鲜和好奇, 对什么都特别感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强烈, 他们渴望求知, 乐于探究, 遇到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如树叶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变成黄色的?下雨时为什么会打雷?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这时, 我们要积极引导, 及时告诉幼儿这一个个的为什么, 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需要。如果按照小学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 就会抹杀孩子的这种求知欲。久而久之, 就会使幼儿丧失积极探究的兴趣, 甚至会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导致厌学。

2.学前教育小学化抹杀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 抑制孩子的发展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孩子们在游戏时观察人和事物的过程中, 会增强注意力, 培养想象力, 提高思维能力。如果学前教育小学化模式教学, 把孩子们每天关到课堂上, 接受严谨的组织教学, 墨守成规, 势必会抹杀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 抑制孩子的发展。

3.学前教育小学化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周至6周岁的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 小学教学课堂时长一般是40分钟, 如果让幼儿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学习, 造成大脑疲劳,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势必会加大幼儿的学习负担,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此外, 大班的幼儿升入一年级后重复学习, 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利治.学前教育方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尚志.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湖南教育, 1999.

8.学前教育学辅导 篇八

关键词:英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一、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机构设置类型多样化

英国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1)根据财政来源和举办部门的不同,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营利性公立幼教机构,主要招收3~5岁幼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经费,其中包括由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婴儿室)、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幼儿班和小学附设托儿所等)、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和游戏小组等)、需要接受政府财政监督的幼教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和儿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办园标准、自行管理的独立幼教机构。(2)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英国现有幼儿教育机构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与计时制。(3)根据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保育和教育为主的保教机构、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智力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给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而开办的“亲子中心”,以及为幼小衔接服务的“预备班”等。

2.三级管理模式协同化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案。英国政府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社区的大力支持也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都会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英国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英国政府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一份合同,规定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起各自教育的义务。因而,英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中央通过制订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和自由。在资金来源方面,英国小学附设幼儿园主要依靠地方教育局、社区中心、各种募捐活动和家长捐款等。英国的中央和地方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学前教育目标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重点强调了“全面性”的早期学习目标,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英国政府根据课程目标将3~5岁儿童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领域,即个人、社会和情绪的发展、语言和识字、算术、对世界知识的了解、身体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学前课程实施方面,英国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英国政府在肯定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精心设计的游戏”,认为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愉悦性和挑战性。此外,英国政府还强调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指出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支持幼儿的学习。

4.多样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英国幼儿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NNEB,即0~8岁儿童健康和教育的两年课程毕业证书;PLA,即2~5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年课程证书;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三年课程证书;CCCE,即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一年课程证书;DCCE,即0~8岁儿童保教两年学院课程毕业证书。此外,有的保教工作者还具有以下几种证书:MCW证书,即0~5岁儿童健康和发展一年课程证书;CQSW证书,即社会工作两年课程证书;BAHons(早期教育课程360学分)证书;教育学士学位证书;M.A.硕士学位证书。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设置多种机构类型

为了满足目前英国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英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机构制度。英国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公共形象和专业性,并且不断强化幼教机构对社区、家庭进行专业指导和援助的职责。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其中,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主要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和为父母提供方便,秉承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幼儿园主要招收3~6周岁的幼儿,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对比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表现出机构单一的状况。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设置,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幼儿发展。

2.完善收费标准

英国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每日费用也有区别,基本上为19~35英镑;上午班与下午班的费用也不相同。此外,2岁以上幼儿与2岁以下幼儿的费用也不同,一般为27~35英镑。幼儿4岁以后,能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免费保教。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根据年龄收费,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需要退还于家长。而英国是统一收费,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且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并将这些费用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和改善教學设施等。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或者改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适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公平公正、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学前教育政策,政府机构也要适时地干预幼儿园收费。

3.幼儿教师需持证上岗

英国学前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并且证书种类多样,但对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一个班级的组成人员有教师、保育助理、保育学生和临时工作人员。保教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论幼儿的家庭背景、性格、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如何,保教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并尊重幼儿。英国的幼儿教师只有持各种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资格证书制度对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保障英国幼儿教育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求幼儿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院长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待遇普遍偏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4.编制利于儿童交流的班级规模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公共教育机构占大多数,并且以单独设立为主,以附设在初等学校为辅。其编班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按年龄编班,有的采用混龄编班,儿童数量的多少是决定编班形式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在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两个方面上都严格控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提高,但最大也不会超过1:8。因此,我国应借鉴英国的编班形式,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用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幼师比例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福贞.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3]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

[4]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2);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3XSYK051)。

上一篇:地铁来了,幸福就来了散文下一篇:郑振铎《猫》读书笔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