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2024-10-23

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共10篇)

1.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一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探究

一、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是学生运用英语的基础。其中,写作作为语言表达和交际的一个重要方式,既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部分,又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项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助学生英语习得的、可行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本文在他人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以牛津版8B写作课程为例,重点探究其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的实际应用,寻求一种适合初中英语写作课堂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文献评述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教育部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2.任务环(Task cycle):任务(task)——计划(planning)——报告(reporting);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分析(analysis)——操练(practice)。

这三个阶段在任务型写作教学课中体现为:在前任务阶段,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收集与写作相关的素材;在任务环阶段,学生将前一阶段获取的信息通过连词成句、连句成章,形成文章并汇报展示;在语言聚焦阶段,学生在其它小组成员和教师的分析下,进行复看和修改,进行操练和巩固。

三、实验设计

下面以牛津版八年级(下)Unit4 Writing A Letter of Advice to An Exchange Student为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并完成一节英语写作课:

1.前任务(Pre-Task)——范文阅读、归纳信息、引入任务

牛津版8B Unit4围绕Educational Exchange展开话题,在这个单元的前面几节课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教育交流的话题。本节课写作任务前,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育交流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收集与写作相关的素材并进行取舍。

(1)询问学生:Which country do you want to go as an exchange student?

通过一个头脑风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抒己见,讲出自己想去的国家,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文阅读:8B Unit4 Writing课文中一封写给去英国教育交流学生的信。

引导学生阅读并归纳出文中建议做交换生要注变几个方面的问题:天气、饮食、与人交往等。

(3)小组讨论:If you go to another country as an exchange student,which aspects should you consider?

小组讨论可以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学生写作任务的构思阶段提供素材。

(4)引入任务:假设你的笔友准备来广州。小组讨论:根据自己在广州的经验,将给对方提供哪些方面的建议?

(5)讨论结果口头汇报

小组代表将他们讨论的结果汇报出来,基本上围绕天气、饮食、习俗、与人相处、购物、交通、景点等展开。

在前任务的阶段,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小组讨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引入本节课的写作任务。学生在热闹的课堂讨论气氛中畅谈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信息得到共享和丰富,为写作任务做铺垫。

2.任务环(Task cycle)——明确任务、构思计划、报告分享

呈现任务:假设你是李华,你的英国笔友Simon准备来广州进行教育交流。他希望你能给他一些建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布置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具体的写作任务。

(1)构思、计划:各小组成员在认真阅读题目的基础上,展开必要的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文章框架、写作时的人称和时态、要点、句型、词汇、连词等。

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对前任务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再次提炼并形成初稿。

(2)报告:由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

这个环节不仅是各小组汇报任务成果的环节,同时也是小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环节。

任务环是任务型教学课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信息得到共享,每个学生在小组和班级中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果的展示更增加了学生成功的喜悦,因此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习得英语。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反馈、修改、操练

(1)分析:通过记录其它小组的报告,并根据教师提供的中考写作得分要求,学生分析其它小组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反思本组习作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反馈。

(2)操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本节课讨论出来的文章框架和写作内容等,运用英语完成与话题相关的新的写作任务。

四、结果的讨论

教师在这节课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是这节课的核心。整个教学过程则是以多种形式实现的,比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而教师设置的任务不仅贴近中考的书面表达要求,而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造了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五、理论和教学上的启示

1.初中英语写作课中设置的任务应具有实际交际意义

任务型教学法是围绕教师设置的任务进行展开的,而在写作课中,教师设置的写作任务就是核心。初中英语写作课的任务不仅为了帮助学生为中考做准备,更是帮助义务学习阶段的学生为日后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打好基础。

(1)初中英语写作应按照中考要求设置写作任务

教师应在平时的写作课中加强对学生各种书面表达形式的训练,设置符合中考书面表达要求的写作任务。

(2)初中英语写作任务应为实际交流打好基础

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能够运用到任务中习得的英语,为日后交流打好基础。

2.初中英语写作任务型课堂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任务型教学法以教师设置的任务为核心,围绕此核心任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写作课。

教师设计写作任务的同时,要围绕此核心任务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比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现、分析他人成果、自我评价等。丰富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学习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并最终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初中英语写作任务前应提供学生足够的信息支撑

(1)听说读写相结合

在写作课之前,教师应当围绕单元话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相关信息,为写作任务做好准备。在前任务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范文获取有用的信息,对文章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而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小组讨论和汇报则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书面表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文章框架、要点、常用句式等的讨论与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任务展开对文章框架、要点、常用句式、连词人称和时态等的讨论,不仅帮助层次较低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模式,还使层次较高的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实现信息共享、得到启示。

4.初中英语写作任务型课堂中应有教师适当、适时的反馈与评价

(1)提供写作评分标准

教师为学生提供中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聚焦阶段更客观、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写作任务,并且实现语段篇章、好词好句在将来的写作任务中得到适当操练的目的。

(2)实时性评价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前任务阶段,教师适当地运用激励和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根据仔细观察和专业判断,对学生运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进行及时准确地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地分析和判断自己的成果;在语言聚焦阶段,教师根据中考评分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必要的反馈和辅导,为将来开展更好的写作做好准备。

六、结论

本次探究以实际课堂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例,重点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步骤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的实施和运用,得到了一些教学上的启发。

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任务型教学法可依据一定的模式和方法展开:

1.前任务阶段:围绕写作话题开展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归纳信息,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并引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激励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思维。

2.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呈现目标明确的写作任务,学生明确任务后展开小组讨论,对写作任务进行构思和计划,并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实时的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成果。

3.语言聚焦阶段(后任务阶段):教师设置新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进行操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中考书面表达标准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分析,课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必要的反馈和辅导。

任务型写作课对于初中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在体验和探究学习中习得并运用英语,是一种可行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任务型写作课可以是多样化的、灵活的,本文探究的只是其中一种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灵活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开展写作课的教学。

2.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二

一、创设导读任务,建议同伴学习交流

导读任务的创设能使得学生对语篇整体理解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便于他们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导读来创设任务,能使得学生对课程知识有更为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在实践运用中,以创设导读任务为前提,注重学生自主研读的感知,能使得他们的认知体验由感性认知向理性探知转化。创设导读任务,在了解学生学习认知需要的基础上,多结合他们的阅读学习重点和难点,鼓励他们在自我主动筛选相关阅读信息的基础上,调整思考方法。关注学生的理解差异,建议学生以同桌交流为学习阅读理解的方式,多主动地提出各自的阅读疑难,建议他们按照表达交流的需要主动调整。多给学生相互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在主动提出疑问和大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通过导读任务的创设,能使得学生的理解印象更为深刻,表达运用更为灵活。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下同)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B: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结合Reading A的思考引导题目,引导他们圈出自己阅读理解的疑难之处,帮助他们梳理认知感悟。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不同,建议学生就“What did the author tell us about aspirin and Penicil-lin?”和“How do we have medicines correctly?”等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整体阅读感知能力。

二、注重探究体验,鼓励小组合作讨论

关注学生的认知体验,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中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方法,能在丰富他们认知思维基础上,更好地加深理解运用。突出探究体验,能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讲解主动向合作探究转化,提高综合运用技能。

按照探究体验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主动梳理破解方法,利于他们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敏锐的感知信息。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探究题目,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学习能力的差异主动选择和调整。重视学生的表达发言,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为核心,注重策略方法的引导,鼓励他们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表达学习思维的方法。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表达结果,引导他们在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中主动强化认知,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在运用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团队互动交流,更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如在模块七Unit 4 Publictransport的Reading: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教学中,结合文章阅读Reading A的引导,可建议学生在提出各自的理解疑难的基础上,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和“Why do thepeople need underground?”等进行小组交流,以此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感悟思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英语,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三、深化互动过程,尝试师生探讨对话

走进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课程学习要点,更利于教师对症施教。实践证明,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活化交流能使得师生在互动中形成更为融洽的和谐关系。师生对话的运用更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悦,满足学生认知需要。

在指导运用中,教师应多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差异和认知需要,鼓励他们在主动表达的过程中展现学习的思维逻辑过程。在运用中,多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疑难问题主动和教师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整体感知印象。多运用启思发问的形式来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在主动说出自己的感悟中更好调整策略方法。多融入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对话运用,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彰显生本主义的特征,深受学生的喜爱。

3.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小学;中高年级;数学

以任务教学法来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则。教师在引入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学生探究,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潜力。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任务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相互借鉴经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之后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力,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也是任务教学法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实施任务教学法时,应该使课堂教学具有互动性。互动性主要是指学生间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学生及时把自己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然后教师对问题及时解答。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一起探究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互动性原则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提高教学效率。

二、任务教学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讲解课本的教学方式,可以创设一个“拉一拉”的游戏情境,将几根小木棍分别绑成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引导学生轻轻拉一拉,然后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三角形是不容易变形的,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学生在这种任务教学法的模式下,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

2.提出探究任务

教师在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探究任务以后,对于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这种自由组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加默契,更便于问题的交流。比如,教师在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之后,学生可以自行分配任务,每个人都有探究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率。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不同的思路互相碰撞,就可以形成多种解题思路,这对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3.师生互动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后,就是师生互动的环节了。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告诉老师,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也能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变原有的解题策略,创新自己的学习策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教学成果的一个反思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問题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错误,然后改变教学策略。因此,师生互动的环节也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提高的环节。

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教学改革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新型的数学人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任务教学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重要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够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任务教学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实现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育的一次革新,将会使数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华.浅析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学园,2012.

[2]史建平.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育,2012.

[3]赖南燕,方燕妮,谢祎.《小学数学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

4.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字:浅谈,任务型,教学,初一英语课堂中,运用

一、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Go For It! 为教师提供了每单元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重视语言运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完成任务,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单词的记背、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反复讲解和强化训练为重点;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惟恐“超纲 ”,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课堂千篇 一律,教师“唱独角”,学生做听众,课后抄抄写写,“题海战术”,这样使得教师讲得累,学生更是学得身心疲惫。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贴切生活,只有教师尽量创造了较为真实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兴趣去学,去完成任务。

例如:我在教 numbers( one-nine)之前,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数字,如生日,电话号码,车牌号,幸运数字等。在课堂上,学习完 one-nine 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数字告诉同学,并记录下同学告知的数字,比一比谁记得多而准。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课上积极主动地做“事情”,有的学生还把班上同学的电话号码制做成通讯录。又如在学习Unit 3 Is that your sister? 时,让学生把家庭相片带到课堂上,互相介绍家庭成员。巧妙的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层层递进,人人参与

任务的设计, 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学生只有在经过战胜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把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给不同学生,共同执行一个大任务。执行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优差结合,团队成员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我在新授 Unit 4 Do you like bananas? 后,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总任务:写一份饮食调查报告。他们的分工是:由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制作调查表

____/ people

hamburgers bread eggs broccoli tomatoes

breakfast

lunch

dinner

这一过程中,他们巩固并运用了词汇;由中等生去进行调查,他们就运用到了句型: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Does A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然后由基础较好的同学把调查结果汇总,小组成员再共同讨论,最后,由基础较好的同学把讨论结果用文字表述出来。例如:

We eat lots of healthy food every day. For breakfast, we like bread, noodles, eggs and milk. For lunch, we like rice, meat, broccoli, tomatoes and so on. For dinner, we like carrots, chicken and some vegetables...

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三、创设情境,注重交际

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即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那么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境、语言形式等要符合交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如在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掌握询问价格的表达方法,我把教室设置成“服装交易会”设六个厂商展览柜,由每组成员提供的服装作为商品,以两人为一组充当客商对商品进行咨询价格,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clothes jacket sweater hat...

Price __ dollar/per

最后选择四样满意商品,并简单说说理由(如:It is nice. /They are cheap. /I think people will like them.)。在这一任务的设计中,任务贯穿始终,情景也贯穿始终,一场生动的“服装交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使学生在任务设置的情景中,进行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真实地使用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其他手段进行交流,以达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语言习得

在任务型教学中,语言形式的呈现没有了,练习也不重要了,但表达突出了。活动越多,学生可理解性的输入越多,语言习得就越多,“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不仅在课内,也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任务延伸到课外。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现学习成果的机会。如,制作 School ID card,Lost and Found,Christmas card,calendar,Time table 等,把它们展览出来,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五、更新评价,过程激励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最突出的是引入形成性评价的机制与方法。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教师更应该及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样他们才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用一张考卷、一次表现来评价一切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总之,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5.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五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6.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六

浦东新区 高南小学 顾晓萍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使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趣,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在最近几年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并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发现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法便是戏剧故事表演。戏剧故事教学法定义: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把词、句情景化、戏剧化、卡通化、故事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去创造“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让学生藉由扮演戏剧故事中的假想人物角色,来进入浩瀚的故事世界当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况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更多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戏剧故事教学法优势分析:它结合了故事教学和戏剧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空间,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创作戏剧故事时,教材不是惟一的剧本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剧本资源。它不仅本身是剧本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剧本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一.戏剧故事教学法探究

1.挖深挖透教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大多是在非目的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教材是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教案、创设语言情境时常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呈现的顺序的影响。《牛津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对话,信息量大,牵涉面广,非常适宜改编成戏剧故事剧本。因而教师在创编戏剧故事剧本前,首先一定要注意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或创编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出发,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语言水平、理解力的剧本作为教学资源。剧本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剧本的长短、情节的发展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最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他们通过剧本学习的是语言,教师要尽量做到逻辑清晰、思路明了。

2.活用学习素材 戏剧故事剧本是否引人入胜直接决定了孩子探索新知的兴趣,所以活用学习素材尤为重要。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教师手上有多种教材,,把它们消化吸收,寻找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如:图片、影视资料、flash动画等,同样的话题和内容可以融会贯通,补充到戏剧故事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3.课外合理选材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联系紧密。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以及创设学生“习得”环境,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拓展延伸戏剧故事剧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删、整合、重组,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戏剧故事情景创设:

1.精心设计台词,创设矛盾冲突。戏剧故事中要有矛盾冲突或出人意料的转折变化,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故事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学生的灵魂。剧本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而台词便是体现冲突的基本手段。所以,在创设矛盾冲突时,需要精心锤炼台词,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首先,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其次,台词必须性格化。它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再次,台词要精练、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最后,台词要口语化,要浅显,通俗易懂,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

2.运用人物对白 体会语言是表达人物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语言行动是根据角色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并受其支配的。黑格尔说:“行动起源于心灵”。而“言为心声”的道理是通俗易懂的。所谓“言为心声”,很显然是指人的语言是心理行动的直现外观,也就是心里想说的。所以语言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台词的主要形式。戏剧故事的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对白,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学生才能体会戏剧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人物对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以组长为导演在组内分配角色,模仿戏剧的念白方式,运用合适的音色、语调和变化的语言节奏去刻画剧中人物,再配以简单的动态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合理利用资源,搭设戏剧情境 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音乐创设戏剧情境。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故事教学与戏剧结合在一起时,就直接与间接的和音乐发生了关系。在戏剧故事的教学中,课前、课中、教学过程的衔接过渡、尾声都需要音乐。音乐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通过歌曲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唱唱跳跳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其次,道具创设戏剧情境。道具作为表演中的辅助工具,如果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戏剧故事,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尽快的进入角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桌椅创设戏剧情境。教室的巧妙布置,座位的合理编排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应通过潜心营造美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佳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桌椅创设情境。

4.设计教学主题,丰富戏剧内涵 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标准中,既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目标,又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任何剧本中的情景都是生活的缩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把构想好的情景融入一个教学主题,在不知不觉中让听者、看者自然领略其寓意,达到渗透情感目标的目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外化为文明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丰富戏剧故事活动教学的内涵。

三.戏剧技巧运用:

目前最常应用于教学的戏剧技巧,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老师入戏:教师扮演某一种情况中的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②说故事:叙述某件事情的原因,发展与结果。③戏剧游戏:进行具有戏剧元素的游戏。④静像:以照相或影格的方式呈现一个情况。⑤角色扮演: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即时发挥来解决问题。英语戏剧故事活动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获得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动态式的戏剧故事教学情景,运用合理的戏剧技巧,引导学生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利用戏剧游戏,创设协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活动的动力”,一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课堂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根据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的特点,课堂中应该创设新颖多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戏剧游戏,激励学生协作参与情境。生动、形象的戏剧游戏是学生孕育合作学习的土壤。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戏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合作的兴趣。

2.合理扮演角色,激发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相互启发 当学生在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群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表演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表演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3.采用竞争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映,求胜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利用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这样的竞争中,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使每一位组员都有事可做。以小组为胜利者,使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易于成功,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信心大增,小组成员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它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和合作的气氛,为学生者提供大量英语的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4.完善的全程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让我们从多个侧面看到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则更能反映出一位学生的英语的综合技能。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整合 一个学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每一位同学总是盼着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因为学业成绩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各方面表现行为的一个综合性评定。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每个学生都有多个评价记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我结合了两种评价,以星级+评语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富有个性的成绩单。

7.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七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互动性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增进师生交流,促进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对重点语法、句型结构等反复讲解和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去创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现阶段,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模式没有深入的理解,任务型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高中英语课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运行任务型教学模式,关键是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布置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学校仍然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和评价学生,高校更是依据学生高考的分数来进行录取。因此,很多英语老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语法、词汇和课文内容的讲解上,忽视让学生练习课本中有特色的、实践性强的内容。即使是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局限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内容、进行单元测试等方式,这样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也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教学任务,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存在着课堂教学任务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难以实现的情况。比如,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尽管学生熟悉问题,但是由于专业性的词汇过多,学生难以用英语表达,这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收到的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四、提高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效果的策略

任务型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现阶段,该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提高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效果。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效果。

1.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任务,注意任务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任务有种亲切感,让学生对任务没有压力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完成任务,以提高教学效果。

2.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差异,在任务设置的时候需要防止一刀切的现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比如,在进行单词学习的时候,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围绕某一单词、词组进行造句,展开联想,拓展他们的词汇量,培养他们熟练运用单词、词组的能力;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加强对单词和词组的巩固。不同层次任务能够适应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团队精神。任务型教学要求老师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让他们明白有些任务是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有些任务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设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与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学习小组,由老师指导授课,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将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结合起来,并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结束语

8.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八

摘要: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结合一线课题指导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复习导入、单词学习、协作交流、话题作文、快速阅读、课堂内容复习等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试图探寻出一条有效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教学工具;应用

引言《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但如何将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整合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献分析表明,目前已有较多关于思维导图在大学、高中和初中英语等方面的研究,但其在小学英语层面的研究却明显不足。笔者与“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的部分试验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索,试图探寻出一条有效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之路。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en)提出的。他认为:放射性思维是一种新的、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形式,而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11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21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既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

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与创造力。

较之手工绘制方式,思维导图工具软件具有表达形式多样、容易修改、能够用多媒体形式表现等诸多优势。常用的思维导图工具软件有MindMapEditor、MindManager、Inspiration FreeMind、MindGenius、Kidspiration等,其中Kidspiration是专门为儿童学习量身定做的,它在界面设计和图画库内容上充分考虑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并配备了英文语音提示,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时使用。

二、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的优势分析

1.突出重点,有效助记,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思维导图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思维导图通过有效的概念意义的组织和概念框架的建立成为一个有力的助记工具。

2.改善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建立合理的知识网络,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在构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节点的增加或对概念结构的修改都体现了学习者个性化的、主动的信息加T和知识构建过程。思维导图把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图的直观性特征对当前的新知识内容加以定向和引导,使学习者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从与旧知识实质性联系中找到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3.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实现协作学习“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外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创设意义情境。进行协作交际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呈现语言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且知道从何说起。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供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支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同桌、小组合作,相互启发,创作思维导图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4.提高综合信息的能力,激发联想与创意,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观点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允许学生自由联想,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要求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线形思维”。而是按照大脑思维的结构进行放射性的“网状思维”。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提高元认知技能我们知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是根据对自己所用认知加工策略效验的不断监测来选择、评价与修正认知策略的能力。思维导图能帮助提高元认知学习技能,如记笔记、理解课文、组织作文、准备考试等。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中有着更广阔的天地,笔者在一线课题指导的实践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

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具有明显的效果。

1.并IJ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导入《At the mall》是深圳市朗文版Primary English ForChina中第七册第6课内容。在warming up环节,教师利用图l中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free talk”。思维导图可以简洁地展示语言交际的情境,并进行关键词及其联系的提示,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应用。较之以前不用思维导图的情况,学生不但对话更流畅,而且对话的内容也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2.并 用思维导图进行单词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内容一般以单元(主题)的形式被分散编排在小学各年级英语教材中。

尽管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同主题集中的形式,但学生获得的很多知识仍是零散的。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总结。形成层次化的知识网络。当需要提取这一知识时,学生就会先回忆起它所在的知识网络。进而学生可以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知识及其相关联的语言知识。

例如:学生需要输出与animal相关的信息。学生在animal图式中提取的信息不仅包括动物种类,还包含与动物相关的颜色、数字等修辞信息。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协作学习(头脑风暴)新课标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交流与协作,可以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学习者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使学习者的社会交往技能得到发展。[51在以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协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进行表达练习之前。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彼此启发思路。形成对事物或话题更加完善的认知,为学生认知的输出和交流提供表达线索等。另外,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积累及认知特点的限制。其表达需要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思维导图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结构清晰、明确的支架。在(Atthe mall》一课中,课文内容学习完之后。教师出示了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交流。

4.并I】用思维导图进行快速阅读Tony Buzan认为,思维导图需要读者主动寻找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速度,可作为快速阅读工具。[61在学习深圳市朗文版Primary English For Chi.13a第七册课文Unit 5 dinosaur时,教师运用图4中的思维导图给出要点,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会有意识地提取关键字,从而加快阅读速度。长期训练下去,阅读速度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5.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话题作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话题作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和写)。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运用知识点的能力。例如,就自己熟悉的话题“Intro.duce myself” 进行课堂话题作文,可以运用图图3图45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描述。

6.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内容复习。提高记忆效果课程整合图5在课堂的小结部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过画思维导图进行整堂课的回顾与总结,一方面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信息,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转换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深度,进而会大大增加学生将其纳入长期记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画图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例如在学习完toys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同顾,此时就不仅要回顾本课内容,还要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如颜色、位置等表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用,结合一线课题指导实践。探讨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促进知识内化的l丁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期望能对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9.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篇九

一、任务型教学概述

(一)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任务是人们从事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任务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活动,学生们利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任务的执行过程。任务型教学就是通过设定具体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或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

(二)理论框架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可分为前任务(将具体学习内容分解为多个任务)、任务环(完成学习任务时所经历的环节)和后任务(对学习任务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正好与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契合。

二、任务型教学活动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一)设计写作任务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词汇量较多,所掌握的语法知识也更为完整,这为写作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写作任务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写作和学习语言,进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是否创设情境,取得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例如,采取以下两种提问方式设计任务:其一,假设某位歌星要来演出,让学生写一个英语通知;其二,假设你在英国留学,某位歌星要来学习演出,请你写一个英语通知。很显然,第一种提问方式没有第二种好。第一种提问方式只是生硬的把任务强加给学生,学生潜意识里可能会认为用中文写更好;第二种提问方式由于创设了情境,学生下意识的就会用英语写作。另外,在设计写作任务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或教材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大量教学实践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在课堂上提供较多的交际任务,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语言的机会,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领悟”,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任务中活动任务中活动主要包括写作、报告和评价三个环节,教师提出包括句子、段落、文章等不同形式的写作任务后,学生们即可开始“活动”。教师应尽量使写作的形式多样化,比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写作,或者是个人写作、课题写作等。写作任务完成后进入报告环节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口头或书面报告,也可以是个人或小组报告。报告的内容既可以与写作内容相关,也可以仅仅是互评和反馈。进入评价环节后可以让学生互评,也可以让教师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写作,报告和评价环节则可以灵活安排,也不用拘泥于先后顺序,可以先报告后评价,也可以先评价后报告。当然,这里的报告和评价是任务型教学中的特定概念,它们的外延更广,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或笔头交流。

(三)任务后活动任务后活动主要有点评、总结或归纳等环节,如存在某些具体问题还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归纳写作知识或技巧时,教师要以组织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也可以进行讲解性归纳。此外,任务后活动并不仅仅是一个活动的结束,它可作为下一轮活动的任务前活动,也可以仅仅是某个任务链中的一个任务。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我们应意识到:教学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循环反复的。另外,英语写作的三个阶段也可以延伸至课堂之外,其中的某个阶段或环节均有向课外延伸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把握。

10.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篇十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36-01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同时被在教育教学中被普遍采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而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是适合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模式。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运用

1、确定任务

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任务的确定是关键。教师确定任务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把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任务目标要明确

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善”,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具体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如教学“word制作表格”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6行4列的空表格”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表线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的方法的教学目标。

(2)任务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抓“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用非计算机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以此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3)任务的大小要适当

一个教学内容可设计成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分别完成。如在讲授“Word表格功能”时,教师可让学生编写自己的简历并在表格中插入自己的照片,也可让学生制作本班课程表并可插入彩色底图。

2、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

(1)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或网上求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3、总结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作出评价。评价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反思

上一篇:做手持环保剑的小卫士作文下一篇:水处理现状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