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情感故事

2024-10-14

女性情感故事(共7篇)

1.女性情感故事 篇一

她半生清贫,命运坎坷,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终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谓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却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她认为:“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在这样一位庄严、勇敢、高雅、和平的伟大女性面前,时间的游走显示了它的无力,岁月的长河始终无法将这个名字从人类的纪念册中抹去。她如一朵铿锵玫瑰,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谢,而始终在天地间某个角落里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2.女性情感故事 篇二

“情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新闻业30多年来“商业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它是伴随着政府对传媒财政性补贴的日益缩减直至完全自负盈亏,媒体在“宣传价值”与“市场效益”间寻求平衡的一种“边际调整”或曰“束缚创新”。(bounded innovation)。[1]因此,媒体在对“情感新闻”栏目进行“商业化传媒创新”(commercial media inno vation)过程中,常会运用“夸张的寻常化”(ordinary of exaggerated)手段,对受众造成复杂的情感认知影响。

针对此类现象,既往研究已经从专业主义理念、社会道德文化、新闻真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但由于囿于宏观视野,缺乏对具体情境下情感新闻的内容分析,特别是作为情感专栏中主角的女性,她们是如何被媒介“呈现”?进而被“问题化”乃至被社会“凝视”?这些问题,学界仍语焉不详。因此,本文选取了在武汉开办“情感新闻”栏目时间较早,影响较大的楚天金报,随机抽取了该报2012年1月1日至4月30日“真情倾诉”栏目中的30个报道作为样本,分析情感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及媒介的建构策略。

一、楚天金报的情感报道实践

楚天金报创办于2001年11月18日,隶属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是一份以关注都市白领和城市边缘群体的生活和情感需求为特色的综合性日报。其“真情倾诉”版作为的情感报道的专栏,特色鲜明,为楚天金报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楚天金报的情感报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在选题上“舍宽求窄”,关注并审视两性交往中的“问题情感”;[2]主动设置“情感议程”,策划“情缘活动”及“情感课堂”作为情感报道的品牌延伸;此外,在版面设计及报道结构上独具匠心,从而走出了一条与同城媒体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并获得了成功。这也是本研究选择楚天金报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

研究的样本来自楚天金报“真情倾诉”栏目2012年1月1日至当年4月30日共30个。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真情倾诉”在叙事文本、选题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叙事文本

“叙事文本”是记者叙述时所采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行文方式,是媒介展现文本中人物形象的重要策略。从收集的样本来看,金报关于女性的情感讲述报道存在几种常见的叙事类型,主要有:“受难叙事”、“施难叙事”以及“客观中立者叙事”。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混合叙事类型:“受难+施难叙事”。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成为塑造新闻中女性形象的主要手段。(见表一)

“受难叙事”主要表现为:女性在情感中受到某些伤害,原因或许比较复杂,但通过叙事塑造出女性“受难者”的形象。这构成了楚天金报情感叙事的主体。(参见表一)“受难叙事”一般有三种故事结构:一是女性情感受到玩弄,被男性抛弃或欺骗;如楚天金报2012年1月5日的《飞来私生女,心机情人设下完美逼婚局》;二是女性有着各种非常悲惨的遭遇;如初恋情人死去或爱人死去;三是女性被男性施暴,遭受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如《年关难过,我被丈夫逼成女“杨白劳”》(楚天金报2012年1月10日)、《生病时,第二任老公悄悄转移我的财产》(楚天金报2012年1月5日)。

“施难叙事”则表现为:女性在情感中抛却社会道德,破坏自己或他人家庭,充当第三者,呈现出情感上的非理性或贪图物质利益。这种叙事类型也有三种故事结构:一是女性与已婚男性发生恋情;如《引狼入室,丈夫的干女儿毁了我的幸福》(2012.1.12);二是女性利用男性的同情或感情,获取利益;如《轻薄桃花逐流水,八年相守只是梦一场》;三是女性出于无知或弱智陷入某种不正当情感。如《黯然女老板,房车钱都焙不热缺爱的人生》。

此外,还存在一种混合叙事,即“受难+施难”叙事,其表现为:女性既是“受难”者,亦是某种负面行为的实施者,即“加害者”。如在《多人悲情剧,在我委身情敌丈夫后上演》这一篇口述实录报道中,女主人公的丈夫频频出轨,而她自己也卷入异常复杂的多角恋情,不仅使自己苦不堪言,也毁了两个家庭的幸福。

从理论上讲,文本的存在,并非为“叙事”而“叙事”。“文本”的背后,实则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内涵。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看来,一个事件首先得变成一个“故事”,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可传播的事件。在这个环节中,话语的规则是占主导地位的。[3]文化意义透过持续不断的“叙事文本”产生,而大众媒介在这里则被理解为生产并传播意义的话语体系,文本内外的人物都在此一体系中被定义、被塑造、被生产、被改写甚至被发明。[4]在楚天金报有关女性的叙事类型中,记者们运用最多是“受难叙事”,所占比例几乎为一半(40%),其次是“施难叙事”和“受难+施难叙事”,两者比例大致相当,分别为26.6%和24.4%。“客观中立者叙事”最少,仅为11.1%。

楚天金报透过文字“叙述”深陷情感漩涡中的女性,生产出较为复杂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她们充满苦难、令人同情,另一方面又因为做出违背社会常理及家庭伦理的事情而遭人唾弃。在叙事过程中媒介赋予某些个体的“标签”,几乎成为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固定成见”。(stereotype)

2. 选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选题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如何确定选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楚天金报情感新闻多年来形成的选题风格上看,主要形成了两种常见的选题:“恋爱”及“婚姻”。值得注意的是,楚天金报的“问题情感”(如婚外恋、三角恋、多角恋)相对于前两者所占的比重更大。(如表二所示)

这些高度类型化的选题构成了女性情感倾诉的潜在结构基础,并直接作用于情感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恋爱选题”具体表现为:女性与男友的情感危机,女性单恋某男性,女性与男友的恋爱受到家长、经济方面的困扰等等。“婚姻选题”具体为:已婚女性遭遇丈夫的冷淡,已婚女性对丈夫或丈夫家庭的不满,已婚女性怀疑丈夫的出轨等等。而“婚外恋、三角恋、多角恋”选题则多为:女性或女性的配偶男友卷入到婚外恋、三角恋或多角恋当中。

“问题情感”选题中,女性的形象被表现为:道德失范、违反伦常、在情感生活中缺乏必要理性,易出轨背叛伴侣或进行多人的恋爱纠葛。这在所拟的标题上就可发现,如《路灯下的爱情,走失在他三心二意的世界》《多人悲情剧,在我委身情敌丈夫后上演》《悬崖上的玫瑰,冒险摘下无奈乱了人生路》等等,

对楚天金报“真情倾诉”的选题分析,我们发现,与其它媒体同质栏目“宽选题”的做法不同,楚天金报大反其道,在“窄题”上大做文章。所谓“窄题”,是相对于“宽题”而言,即选取新闻报道题材时,仅关注某一类型新闻事实的一个方面。在选题范围上,对两性情感新闻中的病态情感、问题情感进行报道,比如婚外情、一夜情、情感背叛、不伦之恋等等。[5]这些题材虽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真实地折射出当代人们感情生活中的另一面。

二、情感报道中的女性

1.“讲述者”

在楚天金报的情感报道中,女性常常以“讲述者”形象示人,而根据她们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可分为:女性讲述者本人、女性被讲述者两种角色。

注:表中列百分比数摑经过四舍五入所得

注:表中列百分比数据经过四舍五入所得

女性讲述者本人一般会将自己描述成传统的贤妻良母,她们是情感生活中的受害者、弱者和无助者。我们发现,角色的定位往往与“讲述者位置”,即“消息来源”(new sources)有关,她们通常以受害者对记者讲述自己的情感挫折或者失败经历。从故事结局上看,虽然讲述者的情感经历各不相同,但大多以分手或离婚告终。在我们看到的样本中只有两个是美满结局,这种题材选择亦说明了媒体的倾向。

故事有两类,一类是由于第三者插足造成恋情或婚姻的失败;另一类是两人因为现实原因出现矛盾冲突导致分手的。讲述者一般都是被别人玩弄情感以致境遇悲惨,在记者文本的表现下,“无奈”、“悲愤”、“委屈”、“受辱”、“隐忍”等词汇成为展现这一群体的“集体标签”。(group label)“讲述者”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她们的形象在媒体上获得展示,既真实且易获得大众同情。

女性被讲述者一般以“小三”形象出现,年轻貌美,是造成别人家庭破裂的导火索,或加速别人恋情终结的催化剂。总之,这类女性形象以负面为主,作为社会谴责的对象介入到讲述者的生活当中,“情妇”、“二奶”是她们的代名词。在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栏目中,这类女性往往被建构成从中作梗、破坏别人生活的“坏女人”,成为女性在情感生活中丧失理性,背叛家庭背叛伴侣的典型代表。

2.“受难者”

在所有研究的30个楚天金报情感报道样本中,有12篇(40%)报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受难者”,远远高于媒介对于报道中其他女性形象的建构。(见表一)

从文本中新闻主体行为层面形象分析,女性、男性的形象呈现出极其明晰的“受动者—施动者”、“被动一主动”二元形态。就整体而言,女性所扮演的受动者及施动者形象分别为91.6%、8.3%。具体而言,在媒体关于两性情感纠葛的描述中,男性往往是以“加害者”的形象出现的,女性则相对应的以“受害者”形象示人。例如在2012年4月20日的情感报道《他的淡漠与无情,犹如隐形的刀划过心头》中,记者的笔下描述了一位新婚不久即遭丈夫“出轨”冷遇的妻子形象,在这篇报道中,女主人公丁鹃儿被塑造成一个在遭遇丈夫“移情别恋”后“情绪近于崩溃”的“受难者”形象。记者在设计标题时,就十分清楚地建构出了男性的背叛,展现出在面对婚姻时的不负责任及对情感的不忠,是导致情感问题的“施动者”;而女性则具体表现为“令人同情”的“受难者”。

在有关媒介形象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新闻来源与人物的行为、价值形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6]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女性之所以多是“受难者”与讲述者多以女性为主有关,正是这种单一的新闻来源造成了女性“被动受难者”的人物形象。相反,在以男性为倾述主体的情感报道《如果还有机会,我会努力变成你所希望的人》(2012年4月28日)中,男主人公崔明成则被记者建构成一个善良老实但因不解风情而被妻子抛弃的“男性受难者”。

3.“他者”与“被凝视者”

“他者”(the other)作为一个与“我群”(we group)相对立的概念,受到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或理论的关注。“他者”常常被表现为因种族、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知识涵养、经济条件等不容于主流社会结构而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是“不受欢迎的”、“被主流所抛弃的”以及与“社会规范相左的”一群人。但“他者”并非完全折射出真实的社会生活,而是媒介透过语言与符号建构的结果。在楚天金报的情感报道中,记者往往透过文字符号将女性勾勒成“贪图享乐第三者”或“情感叛逆者”的“他者”形象。例如在2012年3月7日的《陷落在情场“老狐狸”的城池》这篇报道中,女主人公黎婷婷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一次偶然的邂逅她认识了中年男人罗一新,随后罗一新玩弄了她的感情。虽然记者在新闻标题中用“老狐狸”标签罗一新,展现了媒体对罗的批评态度。但在故事中,黎婷婷还是被刻画成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孩形象。这一形象显然是主流人群所判定的“他者”。

此外,在对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中,楚天金报突出刻画女性年轻娇美的外在形象,这几乎成为情感报道开篇的固定模式。而对女性身体的评价与欣赏是以男性的传统审美界定的。这些报道中,凡是符合男性审美目光的女性形象才是被人们赞许和认可的,女性形象完全屈从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女性成为“被观赏者”,“被凝视者”。女性的内在创造力、丰厚内涵、潜在才能等优秀品质均被略去,只剩下由男权文化决定的外表价值,这实质上是对女性人格的否定。而吊诡的是,在情感新闻中,漂亮的女性却往往是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男性常常被这类女性魅力的外表所魅惑,而误入歧途,造成家庭危机的出现。

三、情感新闻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

所谓第三类女性,是指是男性理想的形象和女性自我理想的形象融合,让男女性别差异与现代理想形象相互共存。[7]第三类女性不仅有女性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们拥有自信、独立、有自己的事业,把事业和家庭放在平等地位上。当下中国女性亟需大众传媒对自己的重新塑造。

情感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应与时俱进,重塑情感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情感新闻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应该是这样一种女性: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不依附于男性,有坚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能维系正常婚恋关系,努力且有能力争取幸福的这样一种群体。第三类女性是女性自我理想的形象,摆脱了男性的传统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地位。

首先要建立以展示女性新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大众传播媒介,并使其成为以女性为传播内容或主要受众的媒介的主流,从而影响大众的社会性别意识,进而促使整个大众传播领域改变女性形象塑造的现状。[8]其次,情感新闻在选材上,不能一味地选取“窄题”,应当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事件和人物,叙事生情,有感而发,以人文关怀营造沟通的平台;再次,在报道情感故事时,不能只聚焦于一点,应该有整体的观念,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都应该表现出来。最后,不能将视点局限于女性的私人感情,应逐渐将女性拉入公共领域当中,使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员,进一步介入到公共话题当中。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表达女性自己的愿望和体验感受,这便在客观上为女性营造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全新的女性媒介形象才能得以产生。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楚天金报》2012年1月1日至4月30日共30个样本中“真情倾诉”女性形象分析,发现选题和叙事文本的类型化及新闻来源的单一化等因素影响了女性形象的生产与建构。在这些报道中,女性多以“受难者”,男性眼中的“他者”、“被凝视者”的形象出现,并由此在持续不断的形象生产过程中维系了公众对于女性的刻板化印象,最终使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群体产生认知偏差。

本文认为传统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追逐商业利益之外努力成为良序社会的维护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因此,情感新闻应该走出内容“边缘化”的同质阴影,突破刻板女性形象,努力构建第三类女性形象,唯有如此,全面客观的女性形象才能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6月号,总第53期。

[2]马庆,尹应芬.《聚焦窄题,彰显真情——评“真情倾诉”的题材选择》,《新闻前哨》2006年第10期。

[3]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5页。

[4]倪炎元:《再现的政治:解读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策略》,《新闻学研究》(台北),1999年第58期。

[5]马皮,尹应芬.《聚焦窄题,彰显真情——评“真情倾诉”的题材选择》,《新闻前哨》2006年第10期。

[6]夏侍芳,张明新.《社会冲突性议题之党政形象建构分析——以<人民日报>之<三农>常规报道为例》,《新闻学研究》(台北),2007年第91期。

[7]杨丽.《情感讲述中的女性形象再现差异及建构——<楚天都市报>“情感讲述”与<新晚报>“麻辣情医”女性形象叙事分析》,《三峡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3.女性情感故事 篇三

在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作家拥有众多的群落和高质量的作品,同时新人叠出。在她们的作品中,自我经验及纯个人化的独语则成为首要的特征。她们甚至将写作方式与生存行为融合为一体,以她们自由鲜活的情感和语言,细腻、敏感的心理,构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女性话语,尽情展示她们潇洒而饱有青春魅力的人生姿态,向人们敞开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神奇微妙的女性世界。

一、爱情是女性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纵观中国文学的创作历史,爱情无疑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涉入爱河的女作家们可谓很好的发挥了她们内在的才华。在她们的笔下,爱情是那般美好,充满诱惑力。在生活中,她们同异性的交往,总表现得那般纯真友好,“他远远地离我,坐在车后的暗处,偶尔回眸,只望见两片闪光的镜片,镜片后的眼睛也在望着一个遥远的光明么……”(梅洁《爱的履历》)施雁冰《桂》中那个桂先生,“他年轻英俊,学问渊博,名字中带个桂字,他是我的老师。在上桂先生的课时,我感到不自然,眼睛不敢直视,又忍不住抬起头来,四目相触时,惊慌失措。”这种与异性之间朦胧的感情,表达得惟妙惟肖。叶梦《月之吻》,廖华歌《三角梅》,刘绪英《爱情三题》,都是对爱情的沉醉与向往。

当一个稚气未脱,洋溢着激情的青年人一旦坠入情网,便容易认为爱情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可是生活有时候会捉弄人,曾以为自己属于本人属于一种被未来首肯的类似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光辉人格,睁开眼,才发现自己原不过在演小小一出两千年的老戏,我的魂儿早被偷换……”(于君《我的三次初恋》)初恋是难忘的,但失恋的痛苦固执地留在人生道路上,印在心灵深处。在臧小平的《初恋》中,失恋的痛苦折磨了她,但也使她懂得了“没有果实的初恋之花纵然令人惋惜,但仍然是美丽的。因为它是青春绽放出的一朵纯洁的情感之花”。

女性散文作家抒写情爱的酸甜苦辣及其心灵世界的深邃幽微,她们在情感体验方面更细腻、更敏感、更真挚、更缠绵。女人在钟情的时候,那种细密无奈,那种百转千回,那种隐痛伤怀,连她自己都对自己毫无办法。在黄殿琴的《夏天落下的第一颗红豆》中,大胆而热情地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一生都相信你,正如你相信我的生命。……那我会让你相信痛苦之后是何等的欢乐。”在情有所钟的散文里,她们敢于大爱大恨,大喜大恸,甚至大喊大叫;她们有感则发,有情则许,有泪则流,不袖掩,不躲闪。生活的际遇不同,各人的感受不同。有的则发出了《为了爱情去远方》(英子)、《去播种自己心中的一亩田》(陈萍)。作为善良而痴情的女性,她们从心底流露出了爱的苦吟和呼唤。女性散文作家把女性特有的为爱所困、为情所殇的复杂精神世界和曲折心路历程,勇敢、率直而又生动、细腻地袒露给读者,从而挖掘女性深层生命之光。

二、婚姻生活是女人渴望的一种结果

人生与婚姻有着不解之缘。女人经过了爱情之后,要做伟岸丈夫身边小鸟依人式的爱妻,她们对婚姻和家庭投入过多的感情和精力,希望夫妻之间平等互助,期待生命的平衡与快乐。

叶梦的《月之吻》《孤城不再拒绝》《今夜,我是你的新娘》《失血的灵肉苍白如纸》《不要碰我》等等,细腻真实大胆地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初潮、初吻、新婚、怀孕、流产的全部体验,这是纯属于女人的一切生理的和心理的体验。叶梦的这些作品展示了一个当代女性在一定生命历程中的灵魂、心态,尤其写自身,充满了“女性意识”,不好把握。以这样“主于女性社会角色”题材取向构成的散文,在当今的中国女性散文中还不多见。

在作品中,女作家们毫不隐晦地流露出对丈夫的诚服、信赖和倾心,表达女性渴望得到男性的支持与理解,夫妻两人共筑爱巢。如唐敏的《“走西口”的长途电话》,它写夫妻情感的丰富、深厚和专一。文章抑扬起伏、曲直升降地将东方传统女性的情感心态,作了生动而有意义的展现,丈夫不愿意“我”离开他,一说出差,“脸上就多云转阴”。夫妻间因出差的短暂离别,竟如此挂念,足以表现其情感的深厚、绵密和忠贞。作品写“我”远在北京,“想到厦门,真是天好地好什么都好,唯有丈夫可气,居然断情绝义地声称不给我打电话!”远离家,对丈夫的思念加深了。

在杨妮《丈夫戒烟》中,她喜欢看丈夫盘腿坐在地毯上翻弄皮箱里那些香烟时的孩子般得意洋洋的神情。男人吸烟的嗜好,在她们眼里是潇洒的举止。但是当看到丈夫“整整一个晚上,一言不发,神情茫然地瞅着电视发愣。腿一会翘在茶几上,一会翘沙发扶手上;手一会摸摸鼻子,一会挠挠头,或者站起来无所事事地在屋里走一圈,东看看,西瞅瞅,话也懒得说,茶也懒得喝,万般无奈的难受”样子时,“我”的心里也很难受,也很心疼丈夫。即使丈夫戒烟后,也细心地保存着几条好烟,以预防丈夫哪天开戒时奉献在他的面前。

每一个追寻爱情的女性都会同时渴望一个结果,那就是婚姻。在女性散文中,这类描写婚姻家庭的作品可谓洋洋大观。

三、生儿育女是一个完整女人的标志

生儿育女作为爱情与婚姻的结晶,几乎每位进入家庭伊甸园的作家都有此方面带有感情的一笔。做母亲很苦很累,孩子的出现使女性特有的母性情感骤然回升,苦中更多的是甜,累中蕴含着乐。“有了孩子,自己失去了做姑娘时的苗条秀美,脸上的蝴蝶斑使自己的青春光泽跑得无影无踪;整日在尿布奶瓶之间忙碌穿梭,整日围着‘小太阳’转个不停”(珍尔的《不要拒绝做母亲》)。于是,自己就发现:一个女人做了母亲,心甘情愿地去自讨苦吃,自找受罪,似乎是经历了一次灵与肉的脱胎换骨的重新塑造,这是孩子的功劳,是孩子塑造了母亲。

王英琦在写自己的婚姻、家庭时,特别写到儿子和对“女人”的认识上。“儿子犹如一部书,一部爱不释手、永读不倦的书;从刚诞生时的语不能谙,到五个月时的第一次喊‘妈妈’;从一岁半时会说‘尿地下妈妈打,尿痰盂妈妈不打’到二周岁时会背‘生当作人杰’、‘千山鸟飞绝’”(《生活的散文》)。在王英琦散文变化的母性时期,她细腻、沉静、骄傲、激动的体验着那份幸福。她真正体会到了母性角色的实际意义,多年沉积在心底的热情并未泯灭,这是生活给了她太多太多。

叶梦的《陌生的儿子》是写婚后“跳跃”为母亲的思绪情态。生了孩子,先是觉得那小生命于“我”很陌生,但由于我“忍不住伸出指尖轻轻地抚摸他芳香柔嫩的肉体,随着指尖温润的一触,便似有电流通过,儿子笔直地走到我心里了”。她没有一味疯狂地赞美所谓“伟大”的母爱,她强调的是一种沉浸于母性创造的生命体验。

细读这些散发女性气息的散文,会使人深切感受到生命创造的喜悦、温馨、庄严,完全发自一个女性自然本能的母爱,让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生命意识。

四、独立自尊是女人生存价值的体现

女性散文注重女性深层生命的自我开掘,她们以独立自尊的姿态与洁美高雅的追求投入到社会、人生、文化的探求与反思中去,以承担生命分量与女性责任的散文写作,为女性寻找着通往实现自身价值之路,使女性散文更具时代意义。

筱敏在作品中尖锐地提出女人作为人的价值尊严标准:女人的独立与尊严,是作为知识女性精神上的自立自主,经济独立与否不是唯一或特别重要的标准。她在《下雨的时候》中有这样的描写:“在织就这个世界的时候,男人是经线,女人是纬线,我不能把自己变成一条软体长藤,攀缘着他们裸露的干子,陪同他们直刺天空。即使我这样做了,除了某种附生的累赘,我并没有以我的生命给予这个世界创造的意义。”于是,她在《血脉的回想》中直抒胸臆,为自己预设了一个真正超拔的起点:“在我窗外的废园中有一株野树,就是在一堵密不透风的高墙挤压之下生长的……这使我知道一个微妙的个体生命的力量,相信生活的空间可以由自己去开启。我要求自己抵抗世世代代对妇女的剥夺,依凭个人的选择,独立成株。”

张小娴借《透视爱情》发出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宣言与现代女性尊严倡议书。女性人生权力、价值尊严只有靠自己去奋力争取,于是她们以绝决勇敢的现代批判精神,自我否定,自我重塑:新好女人最大的特色不是贤良淑德,而是独立自主,自给自足;新好女人懂得赚钱也懂得花钱;新好女人不会给变心的男人三次机会;新好女人自己有应酬,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新好女人知道女人最大的成就不是找到归宿,而是不用求男人。

孙蕙芬在《生活中总有冰山》,马莉的《伤害》,申力雯的散文作品如《女人你输不起》《女人四十岁》《京城闲妇》《博士帽敌不过女人味儿》《女性包装》等,始终在思谋女性的生存价值与尊严,显示了觉悟而敏慧的女性尊严观,通过丈夫事业成功、孩子学业有成,来衬托自身的价值。这是现在社会发展中女性跳出既有的社会形象、生活角色,完成的一次实质性的、现代意义的自我角色转型,独立而知性。现代女性除了为爱情而活着,还要有一份事业心,独立、知性、自信、宽怀、敏慧、热情、浪漫,要活出现代女性的万般风情,活出现代女性的价值尊严。

统观中国女性散文发展的现实状况,几乎所有作家都有反应自身真实经历的作品。她们的作品沉重而有节制,飘然而不轻浮,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沉与大气。她们是全新的一代,她们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浪潮的前锋。

4.创业女性故事 篇四

赵净:是的,因为这是我们的优势啊!是我们擅长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做好的领域,为什么要放着自己的优势资源不用,反而苦哈哈重新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呢?第一,我们是女人,都爱化妆,也都喜欢研究化妆。第二, 我们是上海女人,上海女人是中国女人中最精致、最懂把钱花在对的地方的一群人。第三,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女性杂志,自己也很清楚平媒时代,特别是美妆平媒的是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就是互联网的天下,未来是动态信息的。所以选择了女性美妆+视频形式,这个逻辑非常自然。

王冠雄:确实,人只能做自己真正擅长并且热爱的事才会迸发最大能量。作为CEO,你怎么看中国女人对美妆教程这个需求本身的刚性?

赵净:你也经常出境旅行,走在街上感觉可能会明显。整体上看,中国女人对化妆的常识、技巧和理解要落后日本、韩国10到。但每个女人都想变美,学会美妆技巧其实是最简单的办法。与其说是女人对美妆教程有刚性需求,不如说是女人在要变美这个事情上都是“特种钢”。女人不只需要化妆给男人看,更是化妆给自己看。但美妆技巧是有学习成本的,因为有了动态的短视频,可以大大加速这个过程。 我个人希望“中国女人不懂化妆“的时代到这一代人为止。

王冠雄:互联网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满足需求,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个需求的?

赵净:在学习美妆中核心需求其实就是解决两件事情:试错成本和学习成本。用户在变美的这条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曾经她们只能靠一个方法,就是去找大量的信息然后从里面自主判断筛选,花很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去一个个试,然后得到一个不一定靠谱的答案或者经验。我们现在在做的事就是把这个过程尽量简单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用什么、怎么用、用得好”,让用户尽量避免试错,迅速进化,节省时间和金钱。从女人的角度来讲,金钱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花费的时间更加重要,时间对女人是非常宝贵的。

王冠雄:视频教程也是产品啊,那i-EVER的产品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赵净:尽量轻松易学、表述清晰、结果明确。然后我们会再在内容和形式上细分,除了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设计外。形式上还分为教程和美妆故事两种。虽然都是短视频,但一种的时长在45秒,非常简洁,纯讲技巧。另一种在3分钟左右,有一个具体的主题设计和Story,代入感很强。两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需求,在各大视频网站的数据都非常好。

【II、先不做官网,从C走向S】

王冠雄:从传播学上讲,视频承载的信息量比文字、图片、音频更大。一般文字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形成记忆点,图片、音频的强度较高,视频则最高。这意味着对企业有更高的营销价值。

赵净:实话说,现在的平面媒体形式已经无法让信息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这与内容包含的信息量是正相关的。网上不是有段子说,“2G是苍井空.txt,3G是苍井空.jpg,4G是苍井空.avi”。品牌希望输出更多的信息,用户也希望获得更多,用短视频做美妆教程,也算是一个小风口吧。

王冠雄:我看你们干脆连自己的官方网站都没做,这是所谓的U盘化生存么?

赵净:创业初期资源有限,必须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一个点上才有机会。网站的开发维护是一大坨事情,也不是团队所擅长的,所以不如先放一放。各视频平台的用户同样是我们的目标用户上,资源和体量又如此巨大,为什么不选择这种优势联合的方式。

王冠雄:坦率说如果长期“外挂”,更像一个垂直的CP(内容提供商)了。

赵净:先干好CP再说。这其实说明,短视频与门户及社交媒体间存在着天然融合的属性。一方面,短视频为门户和社交媒体贡献更优质、更具创意的原创内容,对社交媒体平台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媒介形式形成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门户和社交媒体为短视频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让优质的内容更容易被挖掘和传播。

王冠雄:就是说先做好C(内容),然后再走向S(服务),是你的战略节奏?

赵净:是的。我们需要先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强势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样上下游才后认可。然后再深入做服务工作,利用网络特点做基于精准数据的个性化推荐,让品牌、商户和女人都不必再浪费时间在“发现”上,而i-EVER美课美妆则作为一个中间纽带,进行强连接。因为和其它的互联网中介不同,美妆行业没有公信力和个性服务的附加值,用户是不会信的。

【III、在离钱最近的地方要有人做些离钱远的事情】

王冠雄:说说品牌关心的问题吧。从你们视频内容到发生实际购买的转化率怎么样?

赵净:视频购这个概念是很多平台看好的,包括电商和视频网站。我们做过一个测试,为一款产品进行视频化的内容推广,这个产品之前在互联网推广都是找所谓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做内容植入,每天大概5-10单。在我们做视频推广的阶段,整个销售额翻了3倍。但我想强调,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复制这个模式,因为从视频到购买的这个转化过程如何才能在不影响客观性的前提下产生,具体的模式大家都还在探索。另外,即使是推广类的内容,也都是编辑亲测、实拍,只推荐给适用的用户,不是泛导购模式,不追求绝对量上的效果。

王冠雄:这是你们的操作流程?那这对编辑的水平、产量KPI都会有直接影响,如果不快速融资,也会影响成长性。

赵净:是的,你看的很准。但是我们必须要进行选择,我们的编辑现在只需要对内容质量负责,不背商业化的KPI。美妆市场离钱特别近,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快速变现,但是这些模式为什么都没有诞生出一个足够大的互联网美妆产品?一定是因为用户不完全的认可,这是我们要引以为鉴的。在离钱这么近的地方如果不暂时克制自己,做些离钱远的事情,很快就会失去用户的信任,更别谈什么未来发展。投资人关注的应该也是我们的未来吧?不是我们现在能快速赚到的几十万、几百万。

王冠雄:那就是纯粹走PGC(站方生产内容)的模式?一点UGC(用户自发生产内容)都不做?

赵净:一定是以专业内容为核心的,但之后也会引入高质量的UGC,现在也有少量我们认证过的达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做信息分享,不过一定是经过我们的筛选和审核。因为用户来看你的内容,就是希望看到专业、有价值的信息。网友上传的,包括很多草根达人的内容,个人化倾向太重,很多还掺杂着下意识的美化和电商水军,如果我们全盘接受对用户是不负责任的。未来在用户理解我们的模式和标准后会做一个折衷,引导UGC上传高质量内容,给用户更多参考。

【IV、创业很苦但很爽,有困难喝酒挺过去】

王冠雄:说说i-EVER美课美妆的融资情况吧?融资过程顺利吗?

赵净:算是比较顺利的。公司是204月成立的,6月份有投资人来聊天使轮的投资。但因为公司成长很快,谈着谈着就变成了A轮的事情,当时接触了5家VC有4家给了offer。其实叫A轮还是叫天使都不重要,遇到合适的投资人,信任我们所选的方向,并愿意给我们足够的投入就很完美了。后一轮融资计划在下半年启动。

王冠雄:投资人挺看好垂直领域,是因为“C2S”是未来专业内容转型的真正生存模式吧。他们怎么看你们团队的?

赵净:实话说,现在国内的女性平媒的编辑都活得很爽的,什么商务舱、五星级酒店、出国旅行、各种高大上,所以出来苦逼创业的人不多。而我们三个能,而且能拉起几十人的队伍干,干的还不错。我们三个是“女汉子+女神+御姐”的组合,我是女汉子,哈哈。

王冠雄:创业确实不是人干的,遇到困难是常事,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作为上海女人,你遇到困难是怎么挺过去的?

赵净:确实如此!干了大半年,我已经不当自己是媒体人而是互联网人了。有时候实在扛不住了就喝点烈酒,喝完倒头就睡,睡起来就没事了,一样鸡血满满,在去想办法解决。创业者注定是孤独的,也注定会遇到以前猜也猜不到的问题。团队的核心人员保持一心,一点点试,失败了就当是经验。最重要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打败。

王冠雄:看起来你很享受创业,在创业中人的格局会biger than biger。

5.女性成功的故事 篇五

从小热爱书法

“书法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才逐渐学有所成,并非是一蹴而就。”张晴表达了对于书法的一些看法。她对于书法的喜爱是受父亲熏陶。“小时候经常见父亲和大伯在一起写毛笔字,就觉得很有意思。”张晴说,从那时起,书法的飘逸灵动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烙印。

就这样,仅凭着对于书法的喜爱,张晴一直跟着父亲叔伯学习写字,后来,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少,不得已只好放弃练习书法,以学业为重。

和大多数80后的女孩一样,大学毕业后张晴随便进了一家公司当销售员。由于工作时间短,空余时间较长,张晴想起被迫放弃的书法,内心顿时变得火热起来。

“这个时候重拾书法,就和小时候不太一样了。小时候就觉得好玩,看父亲写出来的字好看就跟着写,根本谈不上书法,也并没有专业地学习过书法。而在信息发达的现在,我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书法,并系统地学习专业书法的相关知识。”虽然时隔多年,但接触书法依然令张晴觉得亲切。

利用爱好去创业

张晴在创办“方位格”之前,曾做过很多种工作。但她感觉,每个工作其实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选择这些工作要不是因为离家近上班方便,要不就是工作时间短,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可以练习书法。不仅张晴如此,很多同龄女孩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但与同龄女孩不同的是,张晴的内心中渴望着突破和改变。

“从开始学硬笔书法,到去年4月开办培训班,我从未想过可以将我的兴趣爱好转变成创业项目。”张晴表示,由于小时候的基本功尚在,她学习书法的进境一日千里,短短两年的时间已经是小有所成,但她并不满足,依旧每天坚持练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晴在逛街时收到了一家硬笔书法培训班的宣传单,张晴不由得多看了几眼,这一看可不得了,使得张晴萌生了创办辅导班的想法。

“宣传单上写的硬笔书法还没有我写的好,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创办辅导班呢?”张晴被自己突如其来的想法吓了一跳,但随后便按耐不住跃跃欲试的想法,将开班授课的打算告诉了父母,谁知却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

张晴的父母都是工人,在他们看来,上班才是较为稳定的选择。尤其是女孩子,有个不累的工作,再找个好婆家,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就行了,为何要去冒险创业?

虽然父母苦苦相劝,但张晴一来放不下对书法的热爱,二来也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子,在调查了一番市场后,“方位格”硬笔书法培训班于4月正式开班授课。

现在想想,张晴确实与“方位格”有缘。如果不是重拾书法,她就没有创办“方位格”的资本;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硬笔书法培训的宣传单,她也不会萌生自己开班授课的想法;如果自己当初耳根太软或者犹豫不前,她可能依然在一边上班,一边做着自己的书法梦。

计划开设多家分校

无论是练习书法还是自主创业,张晴都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前期资金还好说,我上班有一些积蓄,借点就足够了。只是人手不够,刚开班的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干,做教材、教孩子,甚至是上街发传单,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张晴表示,即使现在,她依然亲力亲为,因为她想时刻记得创业的艰辛,提醒自己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

不得不说,“方位格”确实成功了。它的成功与张晴对书法市场的定位不无关系。张晴表示,我市书法培训机构很多,但是硬笔书法培训相对较少。“很多书法培训机构并不单做书法培训,它会捎带一些其他的辅导培训之类的。“我只做硬笔培训,不做其他培训,专精于这一行,所以很多家长都放心让孩子来我这学习。”张晴说。

除此之外,张晴定位书法市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下家长中写字好的人越来越少。在问及下一步有何计划时,张晴表示,在“方位格”稳定发展的同时,她打算在市中区鑫昌路和高新区等地区开设多家分校。“现在很多远地方的家长也把孩子送我这学习,由于路途遥远,接送孩子十分不便。因此我才考虑设立分校。”张晴说。

6.女性情感故事 篇六

(一) 思维差异

一般而言, 男性思维偏理性, 女性思维偏感性。女性的情感更容易被煽动, 如黛玉葬花, 就很好地解释了女性容易伤感的情怀。感性让她们从众心理很重, 容易跟随时代的潮流或者是被产品广告所影响。男性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来源于他们相对理性的思维, 他们在选择产品时有自己的主见, 产品也实在耐用, 对颜色的把握一般为黑、白等冷色调, 不喜欢花梢的颜色。女性则更多地关注具有情感化的产品。

(二) 审美趣味差异

从身体条件看来,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具有爆发力和攻击性, 喜好刺激、带有金属感的产品。而女性则相对柔和, 喜欢具有亲和力的产品。放眼望去, 市面上很多男性消费类电子产品更为刚性, 而女性消费类电子产品则更为柔和。

如图1所示, 男性的阳刚在这款手雷式MP3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属质感让产品看上去更有厚重感, 产品一侧的卡口还可以让男性用户卡在腰间, 彰显他们的帅气。右边这款花瓶式的MP3造型圆润, 颜色多样, 形态可爱深得女性喜爱。从审美趣味的差异性, 可以了解女性对产品形态的要求是柔和、饱满, 具有亲和力。

(三) 爱好差异

男女与生俱来的性格差异和后天的教育造成其具有迥然不同的爱好差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小男孩很喜欢车、球类、变形金刚等玩具, 他们会把积木组合成高楼大厦, 把车、枪等玩具放进去, 在玩耍过程中喜欢打闹, 气氛很活泼。女孩则相对安静, 喜欢花、娃娃、厨房用具, 她们更喜欢营造一种浪漫、温馨、和谐的氛围。

设计者会根据他们爱好需求的不同设计出具有不同情感需求的产品, 这也是市场细分的结果。目前市面上的很多产品已经开始区分群体, 根据群体的不同情感需求, 设计出不同的产品以迎合不同群体的需要。图2的两款产品就是表现不同性别爱好的情感化产品。

它们被设计成粉盒和足球的造型, 新颖别致, 令人喜爱。新奇的造型美固然重要, 然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则是女性消费者对粉盒的熟悉和男性消费者对足球的狂热, 以及使用这些产品所产生的熟悉氛围, 使得这些产品深入消费者的内心, 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二、以女性MP3为例的情感量化实验

(一) 研究方法

本节将采用“意象尺度法”对女性MP3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查阅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样本和感性词语, 提取产品的基本形态特征, 将设计造型形态编成清单目录, 根据以上资料, 设计调查问卷, 对女性MP3造型风格意向、偏好和功能需求进行测试。并用5点Licker量表, 进行计算, 目的是得出不同女性群体的情感需求以及她们喜欢的MP3的具体特征, 将情感定量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 其中打印的纸质问卷72份, Word格式的电子问卷35 份。共回收问卷90份, 其中纸质问卷55 份, 电子问卷35 份, 这90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二) 调查人群情况

性别:本次测试的产品为女性MP3, 因此选择的受测人群全部为女性。

受测人群的年龄分布:16-20 岁7人, 占总人数的7.7%;21- 32 岁53人, 占总人数的58.8%;32- 40 岁28人, 占总人数的31.1%;40岁以上2人, 占总人数的2.2%。

受测人群的职业情况:本次受测人群以职业女性和女大学生和家庭女性为主, 其中学生有35人, 占总人数的38.8%;职业女性有38人, 占总人数的42.2%;家庭女性17人, 占总人数的18.8%。

(三) 女性MP3样本选取

目前市场上女性MP3品牌和款式非常多, 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造型风格样本, 就要区分产品造型的异同点, 筛选掉造型相似的款式, 留下造型风格差异较大的款式做代表样本, 这些样本能够作为特定造型风格的代表, 包含所代表那一类风格的基本造型信息。由于问卷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有限, 因此在筛选后确定了选用15-20 款MP3为目标测试对象。

筛选的基本思路是, 受测者将MP3造型相似性高的放在一起, 对于MP3造型之间的相似程度, 每个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判别, 但这些判断结果还不具备准确性, 还需要通过研究受测者回答问卷的数据, 分析出数据下隐藏的分组标准, 得出哪些产品造型属性是人们感到相似或有区别的关键要素, 然后依据这些关键要素将产品造型分成若干类。

通过建立样本库和再次筛选, 选出的12款用于正式问卷的MP3图片及编号如下 (如表1) :

三、调研结果

(一) 形态层面

通过以上的受测群体对MP3造型喜好程度排序表 (如表2) 可以得出:女学生喜欢的是10、6、9这三款MP3造型, 职业女性喜好的是5、12、13三款;家庭妇女喜爱是的1、7、5三款。从形态上可以得出这些MP3造型遵循了形态美的法则, 形态简洁、圆润、比例均衡、感觉较为舒适。人们通常会认为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在女性MP3销售量调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形态优美的产品比造型一般的产品销量更好。这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关, 女性的审美与男性不同。所以在产品形态上她们更倾向选择圆润、饱满、简洁的造型。这让她们感觉没有攻击性, 亲和力更强。产品形态上的亲和力可以使用户对其产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的改变会导致行为的变化。情感化设计就是把握用户的认知心理, 通过塑造完美的形态, 吸引用户的注意, 让用户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产品的功能, 使得产品在感官层面上让用户感到愉悦。

(二) 色彩层面

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姆 (Carolyn Bloomr) 认为:“色彩唤起各种情绪, 表达感情, 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用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是否积极, 色彩有很大的影响。

色彩具有识别性, 比如它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现个性、特点、身份、地位, 具有视觉传达的作用。色彩还具有象征性, 比如红色代表热烈、喜庆、庄严、权威;绿色象征温柔、安宁、优雅、和平;黄色表示高贵、豪华、兴奋、光辉;蓝色显得清净、纯洁、深沉、飘逸等。

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 色彩选择排序为:银色系>红色系>白色系>粉色系>浅色系>黑色系>黄色系。这表示女性更喜欢明亮的、浅色的色系, 符合她们温柔的形象。女性对色彩的选择还可以从不同的年龄层进行区分, 学生群体更喜欢粉色和亮色, 象征着活泼、热烈的性格, 这也与其本身的气质相符;年纪稍大的群体更喜欢较深的颜色, 表现其柔美、雅致、知性和亲和的气质。产品通过色彩把所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用户, 使用户对产品设计产生兴趣, 进而使其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促使购买行为的发生。

(三) 材质层面

产品由各种材料组成, 但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 它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对其所产生的感受, 即质感。人们会因为材料特性的不同引起不同的感知, 这些感知会让用户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符合用户需求的感知就会引发积极情感反应, 从而引起用户的购买行为。

造型材料应用的合适与否会影响产品的感性成分, 成功的造型材料可以增强产品与用户的亲近, 让产品与用户产生互动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女性会对典雅大方、手感舒适、轻薄的材料有亲近感, 也更愿意接受它, 而坚硬、厚重的材料就会让她们产生疏远感。对于女性MP3而言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 材质选择排序为:钛合金>纳米工艺的金刚玻璃材质>镁、铝合金>钢琴烤漆质感>细磨砂金属材质>不同材料搭配>半透明塑料材质。由此可以看出, 表面细腻光滑的金属材质很受女性喜爱, 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女性对产品材质的要求也不同, 比如学生更喜欢高光质感的产品, 这可以满足她们追求时尚的心理;职业女性更倾向于磨沙质感的产品, 显得比较有品位和内涵;钢琴烤漆质感的产品也同样受职业女性的喜好, 它能体现出很强的科技感;而中年女性则更喜欢透明材质, 体现一种怀旧和女人味。

(四) 功能层面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受测者对于MP3具有的20种功能的偏好程度。均值得分越低, 表示受测者越喜欢, 分值越高则越不喜欢。

功能可以说是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就像杯子的功能是用来盛水供人饮用, MP3的功能是用来播放音乐。如果产品本身无法满足用户对它们的基本要求, 则丧失了产品的价值。由上表可以看出女性除了对MP3有基本功能需求外, USB接口、防水、闹钟等简单且实用的功能也深受她们的喜欢, 而那些看似会受女性欢迎的、有“体贴”效果的体重标准测试、卡路里测试功能却受到了“冷落”。可见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有其特定的功能很重要, 那些看似有用的但离其本身的特质相差太远的功能, 并不会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张凯, 周莹主编.设计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

7.《非洲农场故事》的女性形象 篇七

【关键词】《非洲农场故事》 林德尔(Lyndall) 埃姆(Em) 女权主义 新女性

南非英语文学一直是世界英语文学的一个部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利弗·施赖纳 (Olive schreiner,1862一 1920) 是一位专写地方与国际素材的思想开朗的小说家。她创作 了南非第一部成 功的英文小說 《非洲农场的故事》 ( The story of an Afrcian farm,1853),对以后的作家影响颇大。[1]南非共和国白人女作家奥利芙.施赖纳(1855-1920)首开南非现实主义先河,她的长篇小说《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1883)是南非甚至包括整个黑非洲文坛的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三个孩子林德尔(Lyndall),华尔杜(Waldo)和埃姆(Em)的成长故事,形象的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地南非草原的社会生活画面,概括了19世纪下半叶一代人觉醒又幻灭的悲剧。《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华尔杜和林达尔在南非草原度过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通过故事和插叙的散文体的思索,描写了主人公们的心路成长,对上帝的概念变化也同时体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与维多利亚时代所描述的“家中天使”或是妓女的旧女性形象相比,新女性观念的提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新女性是自由女性,是敢于表达并实践女权主义理念的女性。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之交出现了最为纯粹的女权主义文学,奥利芙·施赖纳(Olive Schreiner)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社会作品之所以畅销至今,可见她的作品对于女权主义运动所做的贡献。小说中艾姆和林达尔的成长历程记叙了女孩子成长为女人的心理过程,两个不同的的观念和教育的不同使得两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桑妮婶婶这个布尔妇人体重有250磅,胖得跪不下来;她睡觉时梦到羊腿,鼻子呼哧呼哧地直喷气。她可算得是臃肿肉感版的女人,霍屯督人的性爱女神(Hottentot Venus),共吞食了三个丈夫,最后一个是她那年纪19、得白化病的外甥:“今天早上我没告诉过你吗,我梦见了大畜生,跟一头羊似的,眼睛红红的,我把他宰了?”她得意洋洋的问女佣人。“白头发不就是他的头发,红眼睛不就是他那对眊眼,而我宰了他不就是结婚的意思吗?” 施赖纳小说中的女人降格到只有性功能了,看上去巨大怪异,臃肿不堪,具有毁灭性。施赖纳的小说世界萦绕着在禁锢中变得巨大而畸形的女性气质,成为了充满伯莎·梅森们的世界。桑妮婶婶像一个已经被教化的信徒,信守着男性社会赋予她的牢笼的信条,生活在畸形而固守的世界里。施赖纳用桑妮婶婶的畸形之态向女性宣示着悲哀,提醒着女性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小说中的林德尔(Lyndall)是英国小说中第一个十分严肃的女权主义女主人公,小说中通过林德尔的多段独白,作者运用了大段的插叙,用散文式的方式解读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施赖纳分析了性别角色调节,自恋,寄生现象和挫败感之间的联系,施赖纳用人物之间的故事和情愫阐述和凸显了林德尔的新女性特质。维多利亚时期的女子恰恰如作者小说中的小女孩,出生就受到禁锢,活在男权世界编制的笼子里,每日品尝着遵循规则的果实,成长为掌权者所期待的模样,从心灵到行为。尽管女孩子们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希望可以和男孩子一样享受这世界。

施赖纳在小说中的这段文字写明了女性在生存中,遵循于自己内心意志和跟随大众覆灭自我意志屈从于男权社会的不同选择。林德尔(Lyndall)的女性意志意识在童年,她要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愿望和她不同于埃姆(Em)的教育以及反抗的内心都使得她走上反叛的道路。虽然林德尔并未成功,她离开农场,试图不靠情人独立谋生,但她的私生子只活了两个小时,她也坚忍地跟随他进入了坟墓。林德尔的信念里都是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就像畸形适应原本不适合的环境,林德尔选择了反抗和离开。然后,不幸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女性的自由生长,林德尔的悲哀是她自己反抗意志的坚决,也是那个时代女性共同的悲哀。

《非洲农场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让人们关注到女性生存的尴尬处境,为女权主义运动起到了先锋作用。小说流行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读者亲睐,都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琳代尔是鲜明的女权主义理念的倡导者,她是新女性的典范,她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离开男权社会保持女性立场的证明了她作为新女性代表的内涵。她维护了女权主义的立场,实践了新女性的内心独立,比如,她喜欢独自驾车,她和瓦尔多的交谈,和她对待埃姆婚礼的态度,以及她的离开。遗憾的是在男权禁锢的年代,女性被剥夺的不仅仅是生命和时间,还有自由的女性意志,她的死亡证明了她的不屈,也力证了新女性的斗争历程。因此,席莱纳关注的是通过现实来诠释女权主义话语,来为女性的权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培根.南非文学说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5).

[2]江润洁.从女权主义角度看新女性形象[J].作家,2011(6).

上一篇:输入法技巧放送:极点五笔技巧两则下一篇:基站危害的实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