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学森传的启示

2024-11-01

读钱学森传的启示(5篇)

1.读钱学森传的启示 篇一

在看《名人传》的时候,我没想到这本书这么的精彩。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历史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贝多芬正历尽世间风雨,米开朗琪罗正在不停地雕刻,列夫·托尔斯泰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摆脱贵族生活。

马克思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先得学会摔跤,这样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因为有了挫折而变得更加坚强,而如果将坚强,勇敢,努力合为一身,那么真正的伟人便会出现,只有经历挫折与失败的伟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是他们,让我懂得:在人生的轨道上,可能有凹凸不平的小路,也可能会有笔直平坦的大路,而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伟人,只有选择弯弯曲曲的小路,虽然这里充满了荆棘和险峻,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走过种.种磨难才可以看见天原来这么蓝,海原来这么宽,成功原来这么好。

挫折,是五彩生活中难堪的灰色。当你遇到挫折时不妨做一个“色盲”把灰色看成胜利的红色,挫折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摆在眼前的苦难,而另一方面则是让人上进的皮鞭,随时不断的鞭打你,使自己前进,前进,再前进,只有达到胜利的顶峰,才能超越自己,放飞自我,天下无敌!

不知不觉中,我就看完了《名人传》,仿佛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是读《名人传》的时候能够很多的感想吧。

2.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篇二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故事>>,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爱国心的人在国家为难的时刻敢于站起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革命年代、战争时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抛头,洒热血,这种爱国热情是最最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的。钱老便是这样。

钱学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给了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东西——信心。说到底,钱学森并不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提议发展导弹项目的人,苏联顾问早在钱学森之前就这样建议过。但显而易见的是,钱学森是第一个其意见得到认真聆听并被付诸实践的科学家。曾经在钱学森手下工作过的一位导弹科学家林津,1993年曾说:“钱学森的角色是象征性的,他并没有做出某项特别的贡献,或是研发出某一种特殊的导弹,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全局观点和组织能力。他是能够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方案和建议的人。他给我们弄来研究经费,如果没有钱学森,国家领导人可能根本不会做出开展导弹研究项目的最终决定。”其次,钱学森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启发手下人做出至关重要的成果,他领导着一群比他年轻整整一代的中国火箭科学家,他们被认为是中国空间研究技术的脊梁。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在苏联大学里接受教育,后来在国内被委以重任,指挥着一个个科学家小组。钱学森教导过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并对其中最卓越者加以栽培提拔。他们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为了得到钱学森的一句表扬。在中国,他比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时更加拒人于千里之外。“钱学森的声望非常高。”一位曾在他手下工作过的科学家回忆道,“他简直就是神”。几年后,一些曾经担任过钱学森高级助手的人曾说过,他们从来不记得和钱学森有过轻松的私人谈话。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钱学森归国之后,似乎对谁都不相信,谁都无法与他分享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即使是他的家人。

他反反复复地强调,在书里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他的办公室里总是堆满了书籍,人们经常看见他埋头苦读的样子。他的一位秘书甚至倡议成立了一个秘密小组,专门把钱学森的书借给其他科学家阅读。在指点年轻后学时,钱学森总是再三强调“对相关材料的调研与分析”。许多他认为重要的信息都来自美国出版物,于是,钱学森教会其他人如何从美国学术期刊中获取有用信息,甚至商业杂志上的航空公司广告,也可以用来推测美国国防工业的进展程度。在中国,钱学森改变了军队圈里的教育哲学,他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以往学习俄语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认识到,事实上,所有最好的太空研究方面的文献都是以英语写成。

3.读钱学森有感500字 篇三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钱学森毕业于上海大学,有一番报国之志,可是当时的政府不给他机会。于是他到美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金钱、地位与名誉,但是他一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美国的事业回国工作。但美国当局不准钱学森回国,并将他关在小岛上,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坚持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钱学森不为财富所诱惑,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是因为祖国在他心中超过他拥有的一切。其中包含了钱学森对祖国巨大的的爱国之情!由钱学森我想起来许多这样的爱国志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帽子的李四光;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祖国第一位有文化的农民邢燕子;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精忠报国的岳飞。。。。。。

4.读钱学森传的启示 篇四

城北小学五年级三班:周怡宁

新的学期开学了,班里发下来一本书,名叫《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一共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介绍了很多名人故事,既发人深省,又生动有趣,一天之内我就把它看完啦!

这本书引导我们要成为新一代有理想、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爱国情怀,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脚踏实地;要求我们在学习中锻炼品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讲述我国杰出科学家和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决不让祖国受欺侮》这个故事。主要是讲钱学森为了不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为我们中国人造出了“两弹一星”的强大武器,为祖国争光添彩的故事。

联想到进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钓鱼岛事件,为了关注最新进展,最近我一有时间就在电视上或网上寻找新闻节目看事态动向。每次看完,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中国终于慢慢变强起来,收回了香港、澳门,与邻国的边界问题也一一解决。可是,中国的发展让别有用心的人不舒服,他们唯恐中国不乱,在钓鱼岛上制造麻烦。他们之所以胆敢如此,还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发展之中,我们的祖国还不够强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像钱学森爷爷那样,学习先进

科学技术,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决不让祖国受欺侮!

5.读钱学森系列书籍有感 篇五

姓 名: 王看然

学号: 2011210083 专业: 临床医学七年制 班级: 1103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我从小便很崇拜科学家,他们将青春与激情献给了科学事业,尽管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要求过多物质上的回报,他们的奉献是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望。历朝历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在科学之路上走到他们所能走到的尽头,他们便在这里打上一个结,这个结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公式定理,而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结,在科学之路上继续走下去,正是因为这种探索,这种求是的精神才使人类能一步一步的发展。从石器到铜器,从贴地步行到在空中翱翔,这都是科学的力量,都是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更是他们中的典范,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改变了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他们身上不仅仅有科学求知的精神,他们还有热忱的爱国之心,其中尤其以钱学森的事迹最令我印象深刻。最近在职业规划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之后我又看了《钱学森故事》一书,后者是今年刚刚出版的一本“全传”,记录者之一是曾经担任钱学森秘书达26年之久的涂元季。钱学森生前拒绝人们为其做传记,偶然有人做科学名人录,也是勉为其难,并从未接受任何作者的单独采访。钱学森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他已经俨然成了一个虽然严厉,但和蔼、善解人意、觉悟高,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党、为国家奉献的科学神话,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爱国励志”、“报效中华”、“成才有道”、“人格如金”、“科学思想”、“大师风范”,而每个部分又由一个一个生动的小故事组成。他于己的爱国热情和于科学的勤勉求实是我们理应学习的,也引起了我最大的反思。

虽然书中说钱学森是因为美国的对于他的不接纳才被迫回国的,但我仍然相信,钱学森是爱国的,他对祖国抱有无比的忠诚和热爱。他放弃了自己在美国拥有的一切---金钱、地位、名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那个完全没有工业与科研基础的地方去研究较为尖端的科技。有人笑他傻,认为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和资质,还遭到了美国当局的迫害,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报效自己祖国的决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当初他在美国的老师对他说:“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地方,你怎么能发挥出你卓越的才能,你想去那个地方种苹果吗?”钱学森只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我愿意在我的土地上种下属于我自己的苹果。”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风洞实验到两弹合体,钱学森只用了8年,他在当时中国贫瘠的科研土地上,种出了科技的苹果,使中国拥有了导弹,拥有了远程核打击能力,这些都是中国成为大国基础。爱国也不仅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十多年的学习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内在:执着地做事、为了自己、为了事业、也为了民族!

钱学森在科学上的执着,勤勉,一丝不苟,是当今大学生们非常缺乏的,我们的学习有时候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抱定60分万岁的心理去学习,虽然我们考试可以得高分,但真正内化到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不多。有一句话说的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成的。钱学森在上学的时候被认为是天才,后来更是被誉为航空界的稀世之才。然而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大家对于他最多的评价却是:极其勤奋。不论是假期的充分利用,就连工作日也常常学习到深夜。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请教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问。他回国时携带的大量书籍、论文、笔记等就是他勤学的最好证据。钱学森的成功在于他的天赋,是罕见的天才,有着超高的智商;钱学森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勤勉,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比常人付出的更多的努力。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二者的结合,钱学森才成就了一段科学神话,虽然不是人人都像钱学森一样在理科方面有过人天赋,但人人都可以像钱学森一样勤勉、努力,或许我们不能拥有过人的创造力,但我们可以努力地用心地把每件事做好。考试得到高分并不等同于科学思维的卓越,考试无用论也应运而生,但考试又是当今中国不可或缺的最为公平的评价、选拔方式,我个人认为这二者并不矛盾,当我们认真地把每件事都做好,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对思维的锻炼,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博大与美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考试得高分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上一篇:威风班长的背后班长优秀日记下一篇:创意策略与行销企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