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尝试

2024-08-16

习作教学的尝试(精选8篇)

1.习作教学的尝试 篇一

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学以致用”的几点尝试

武鸣县府城镇第二小学笔畅

习作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刚接手现在这班的时候,发现好多学生的习作里包含了一堆的事情,到最后主要写什么这问题把我搞懵了,纯一流的“流水账”习作;有的习作本来写一件事的,却反反复复都是那几句话来回转,搞得我晕头转向;其他“虎头蛇尾”等等的现象更不用多讲,甚至有的习作里写着周末经常去上海、北京的公园玩,要知道我们这里是广西的一个偏远农村啊。所有这些让我对习作教学进行了一次深刻思考。“学以致用”是我对自己学习经历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并一贯坚持的原则。“纸上学来终觉‘浅’”,任凭书本写得多么精彩,任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口干舌燥,但学生作文依然是达不到我们老师的要求。我认为只有教会学生真真正正的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下面谈谈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学以致用”尝试。

一、善于捉住生活中的事情指导小练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刚接现在教学的这个班发现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之后,我就大体的思考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对策。首先我在完成教材规定的习作的基础上,随时抓住学校生活中一些小事给学生写小练笔。小练笔花的时间短,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写之前我就提一个要求:围绕这件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写好就行。写的时候我就走到学生中看看学生的写作,等学生完成的时候,我心中对习作中的闪光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习作整篇看来没有很好的,但总有些片段是比较精彩的。点评时,我就走进学生中,把学生的好片段拿出来展示,包括好的开头,好的结构,好的想象,好的句子,好的修辞方法,好的感受等等,最后我就提示如果把这些讲到的东西消化掉,写进自己的习作,那么不就成了一篇好作文了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不停的展示和点评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了解到一篇好文章的要素。记得一次晚自习中,一名学生一节课中拿了好几本作业来写,最终一样作业都没完成,我当时就抓住这一事情给学生进行训练。点评时学生描写精彩的地方我就一一展示了出来:(1)晚自习第一节,我正在做作业,一声“惊雷”打断的思路,回头一看,原来是坐在教室后面改作业的老师批评声。马浩成同学10来分钟时间换了几种作业,后面每种只写了几个字,一

样都没完成;(2)马浩成同学这有点像猴子下山,最终将一样都学不到„„经过这样的展示、点评、指导,学生再写第二遍的时候,文章精彩多了。

二、善于使用文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但学生真正能把课文中学到的东西用到习作中的是少之又少。学到的东西不放到实际运用中去体会,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淡忘。教学中我制订的学生习作评分要求中就偏向这一块。在基础分的基础上每用对一个成语加1分,每用好一个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就加1分,每一个描写精彩的句子加一分,每模仿好学过的文章中的句子加1分„„在学了《十六年前 的回忆》这篇课文后,评分要求加了一条:能用上前后呼应的写法的加1分,在学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后,我又加了一条,能引用一些名言的,每用好一句加1分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不再是想着怎样把一堆事“炒”到习作中,而是想着怎样把一件事写精彩,吸引人。通过这些手段学生学会用“前后呼应”了,学生懂得把自己平时学的名言警句用到了习作中,懂得把积累的优美句子、词语用到习作中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观看电影《宝贝别哭》的观后感中学生写道:“树欲静,而风不止”。每个家庭都渴求平安,享受永恒。温暖的家是那“欲静”的树,我们就是树上的小鸟,快乐而幸福。灾难则是那无情的风暴,一个无底的漩涡,总会毫不留情的把美好的一切卷入其中。看着这优美的文字,让我感叹学生想象力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是多么的重要。

三、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缺少生活这肥沃土壤写出来的文章是枯燥的,没有吸引力的。我经常和学生说:我喜欢有血有肉的文章,喜欢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不要拿作文选上的文章来忽悠我,不要再拿你周末天天去上海的公园玩来忽悠我,不要再拿你爸爸是教授来忽悠我,想在课堂上展示你的文章就就多观察生化,写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文章出来。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下是我进行这方面尝试的几个过程。一次评讲练习过程中,一名学生说:“我本学期最喜欢的一句诗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灵机一动,围绕这句话,针对前段时间两批女生之间闹矛盾的事情进行了发现生活中“美”的指导”,经过指导学生对这句诗的印象跟深刻了,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围绕这句诗来展开的,相当精彩;在讲短文《转角处的爱》时,我先让学生谈谈生化中自己观察到的和“转角处的爱”相关的情景,最后我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下大雨,我打着雨伞走在路上,一辆摩托车开了过来,车上有一位父亲,全身湿淋淋,但车尾有个孩子披着雨衣裹得实实的,我知道这个孩子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不知道你体会到父亲的爱了没有。当时教室一片安静,最后大家给这个场景命名为《摩托车上的爱》。最后学生模仿范文写出来了一篇篇活生生的文章。在一次测试习作中,我班一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忘不了的那些友情,忘不了的那些人》至今还让我感动莫名。这篇文章就描写了一个情景:回宿舍时一帮同学在讨论大家都是留守儿童的话题,大家都是悲伤无比。这个学生在文章写道:“我们的父母亲都出去打工了得不到他们的亲情,但我们却有缘聚在了一起,得到了这么多的友情。”“快毕业了,许多年以后我多么希望记忆的小船能载着我回到他们的身边重温段这美好的时光。”“哎,那些忘不了的友情,那些忘不了的人。”当我看到一段对友情的描写时,不禁为他们那种乐观的态度而感染,同时也为他们能找出生活中的“美”而感到欣慰

四、善于利用各种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各种活动是检验学生习作水平的的一个标尺。通过活动和其他学生的对比能使学生跟清楚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本学期中心校围绕上级的工作安排组织了几次征文活动,包括《宝贝别哭》观后感,“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征文,国家资助征文。这几项活动,我都组织学生进行了写作,通过几次的写作和修改,学生交出了好多优秀的作品,真正的把以前所掌握的写作方面的技巧所积累的知识用到了里面,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镇中心校组织的读书比赛评比中,我发现有我们班好几个学生的读书笔记不再是纯粹的“记”了,除了记之外,还有自己模仿写的诗歌,模仿写的一段话,甚至有三个学生模仿写了小说。在一次校级研讨活动上,学生读完自己写的离别赠言后,几个听课的女老师流下了泪水。

学就是为了用,就是让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习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把课外积累的知识用到习作中,就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美”写到习作中。以上就是我在指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学以致用”的几点尝试。

2.习作教学的尝试 篇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写道:“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此, 根据多年的习作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对于写作教学的几点见解和主张。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观察的基础上习作

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观察作文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础。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鼻子闻, 用嘴巴尝, 用手摸。调动各种感官,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记得有一次, 我班的孩子在操场的草丛里捉到了一只蜗牛。孩子们纷纷围观, 好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显然孩子们的兴趣被勾起来了。我灵机一动, 何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呢?想着, 我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的观察欲更强了。孩子们观察后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老师, 蜗牛有两根像天线一样的触角。”“蜗牛身体软软的, 又滑滑的。”“蜗牛身上的贝壳像个小房子, 只要我们轻轻一碰它就躲进去了。你假装不理它, 一会它又会钻出来。记性真不好。”“它爬过的地方留下了长长的黏液。”“老师我还知道蜗牛喜欢吃菜叶呢!”就这样孩子们对蜗牛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这样趣味盎然的观察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的习惯和探索自然的兴趣。这远比写一写你熟悉的小动物有趣得多、生动得多、有价值得多。

就是这样抓住生活中的最好机会,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体验事情和事物, 恰当的引导、强烈的欲望、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感受自然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 再加上教师的科学点拨和引导, 学生的习作自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在活动与游戏中学会写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游戏和作文交替进行。过去我们就有许多先进的案例。如“贴鼻子”“老鹰捉小鸡”等这些游戏作文大家一直津津乐道。课间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教室里活动游戏, 课上让孩子们尽情表述出自己的见闻感受, 然后书写文章。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在参与经历中抒发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作文变得轻松、愉快。

三、随文练笔, 在课文教学中迁移运用

作文之初, 免不了学习和借鉴。从一些好的案例中学习遣词造句, 或是谋篇布局。我们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都可以作为习作的典范而学习。在学完课文后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试着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训练。

例如, 教学《小摄影师》这一课时, 课文结尾小男孩哭着跳上电车走了。高尔基告诉秘书, 如果小男孩再来, 一定让他进来。学完课文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续写课文。“第二天小男孩会来吗?他会怎么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回来, 他会向高尔基道歉的。”“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继续引导着。“他来到高尔基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说:‘对不起高尔基先生, 昨天耽误您宝贵的时间了。今天我还能为您照相吗?’……”这样人物就鲜活起来了。我继续引导“为了照好照片, 他们会做些什么呢?”“高尔基还会坐在沙发上, 侧着脸对着小男孩微笑。小男孩会……”在说好的基础上, 再把说过的故事一步一步写下来。孩子们的习作精彩纷呈。有《小摄影师后传》, 有《第二天》, 有《小摄影师续》等等。他们大多仿着课文中高尔基和小男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进行续写课文, 而这正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这样的迁移训练, 对孩子来说就是对语言的再运用。而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运用, 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从而做好语言的积累和储备。

四、给孩子创设展示习作的空间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要把习作成功的喜悦植入孩子的心灵。每一节语文课上课之前让孩子们轮流读自己的习作或者日记。孩子们为了第二天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习作, 前一天晚上会下工夫写好自己的习作, 修改好自己的习作, 并把它读熟甚至背诵下来, 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 孩子们在习作的书写和修改中, 积累习作经验和素材。树立习作的自信, 从中找到习作的乐趣。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作文是思维与语言文字的结合, 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 不仅需要我们多些作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 这样就能为孩子们创造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3.习作教学中超越文本的尝试 篇三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系统地了解教材

只有了解教材,才可以做到把握教材,才能够做到适度地超越文本,并且不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不做重复的训练。例如,小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重复出现写人、写景、写小动物以及想象文的训练。这些训练是有层次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在哪个学年出现,每次出现的训练要点是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水平。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驾驭教材和操控学生习作的宽度与深度。例如,三年级时教师指导写人的作文,重点强调的是观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用通顺的话写出来就可以了。而到了四年级,就要学会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就要比较具体了。到了高年段,就要求习作中必须要表达真情实感,尤其到了六年级,还可以使用夹叙夹议、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的写作技巧,使得文章主题更加深刻。文章的题目也可以有层次地给予学生一点提示。例如三年级写人只要用“我的妈妈”等题目即可,四年级便可以在文题中加上修饰词,以便学生更好地确定主题。高年段题目就可以有一定的挑战性,如《记一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等,这样的文题中多了许多的限制词,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更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便于训练学生构思更严谨,主题更集中,内容更有深度。在指导习作时,中年段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观察生活,而高年段则要力求促动孩子的情感深处,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灵感。若一味地重复以往写过的文题学生会感到没有新意,老生常谈,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感和厌倦感。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对于教材中的习作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太详细的教学指导,我想这也是编者为了给教师一个更加广泛的空间吧。关键是我们这些执教者该如何去把握教材,超越文本。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想象文的训练。人教版六年级有“我的理想”,长春版的教材有“我的梦”、“未来的我”等习作训练,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在想象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例如,我在指导长春版五年级“我的梦”这篇习作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步,激趣。我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激趣:“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做,大家都能做,看的人不能做。”当学生猜出这个谜底就是这个“梦”字时,我对学生说:“人人都可以做梦,就是不能几个人相约,说今天晚上我们回家做一个相同的梦。不过,这个字我们可以共同来完成。”这样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放松心情,然后让11名同学用彩色粉笔到黑板上共同写这个“梦”字。

第二步,说梦。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一定是很兴奋的,教师再鼓励学生用这个色彩丰富的字联想童年这个多梦的季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作过的稀奇古怪的梦。

第三步,升华梦。我给学生这样的启发:同学们,像你们这样的梦我也时常作,看来做梦并非你们的专利。可是,这些梦大多数做过也就忘记了,因为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写进作文中也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果我在这个梦字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可能就会成为你们孩子的专利了。猜猜我要加个什么字?学生很容易就会猜到是个“想”字,同时教师板书。梦想是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这确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才会常有的心思。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但是会存在不够具体的现象,教师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当这种梦想出现在你的脑海中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第四步,化梦想为理想。我告诉学生,美好的梦想是生命的风帆,如果你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努力地去追求你的梦,那么你的梦想就会变成你的远大理想。从小树立的理想,将会成为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成为你力量的源泉,成为你终生不懈的追求。这个追求的过程将会是你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整个指导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个个跃(下转23页)(上接70页)跃欲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进一步做写法指导,并且出示范例,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开头方法和描写方法,把这个梦写具体。

4.习作教学的教学反思 篇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心不可力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语文学的训练,又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哪怕是一句话,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都体现着听.说.读.思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感觉作文难教,学生感觉作文难写,无从下笔,甚至无话可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各种教材的勃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面临素质教育,面临有效教学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外乎就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多反面的能力,特别是对作文教学来说,在语文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呢?我将反思如下:

一. 注重生活,精心选材。“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创造了作文的真情实感。我从事低中段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深有感触的是:如果让学生写一段话,或者写一篇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身临奇境,那么这次的作文就一定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就会滔滔不绝,抓住细节,围绕主题进行习作,比如:本学期,我从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也是作文的启蒙教学的阶段,在前两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交流,其次是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大胆写,充分发挥想象,又让学生欣赏了与本次习作内容相关的范文,我簿以为学生会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来,但事与愿违,要么是模仿范文,千篇一律,要么是有头无尾等。我反思着,毫无头绪,怎么办?

机会来了,正月中旬,我校举行了“春季趣味运动会”我就以此为题材,让学生写在运动会中亲生经历的或者亲眼看到的事。在作文课上,同学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参加了什么活动,活动中怎样做的,受到了怎么启发,我再一次鼓励道“孩子们,大胆写吧!把你们想说的话都写出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就这样,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记一次活动》《有趣的体育运动会》《穿越封锁线》《亲子活动》等,篇篇习作中又有精彩的活动场面,既有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描写,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一篇篇优秀的作文诞生了,真让人心旷神怡。

二.从面面入手,激发好奇心。

我在教学作文时注意积累经验,以无穷的魅力使他们视作文为乐事,以浅入深,循序渐进,经常做到从一个词,一副画入手,让学生大胆想象或由画意展开而作文,就可以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我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未来的……》这种半命题作文,首先发挥学生各种特长,由学生从绘画,制作入手,创造出奇特的东西,要求他们边做边想,内心叙述其作用,特点,最后自由组合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物体的作用,特点及其奇特想象,由于学生动了手,加上自己的想象,在我的指导下,成功地写出了《未来的房子》《未来的环保机器人》《未来的汽车》等文章,就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创作地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且加深学生由“做”到“作”的全过程。三.多阅读,多积累。1.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除了让学生学好教科书自读课本之外,可以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最喜爱的书读。

5.习作指导的教学反思 篇五

10月8号接到任务,当晚,我和刘老师在qq里聊教学设计时,几乎同时各发出一条关于管建刚老师的消息,刘老师近期比较关注管老师的先进经验,而我,由于要开展小课题研究——《五年级叙事类记实作文教学模式与实践的研究》,近期也在向各路名家学习,对管老师比较佩服,很想借鉴他的教学模式。

所以,这节课,我努力做到:既符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注重评价标准的细化,又争取融入我对管老师作文教学成功经验的模仿。比如,学生升上五年级之后,我注重让学生制作素材积累卡以及配套的阅读积累卡,并创办班报《五三之声》,目前正在选稿编辑阶段,下周会出版第一期。之前,为了动员学生,我提出:优秀的作品,老师将发表在班报的“经典片段”一栏中。

关于五年级上册习作评价,《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习作水平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结合本次习作指导课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选取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一个100—200字左右的片段。师生结合习作评价表,就主要训练点进行共同评析。”

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一是如何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事例,二是在评改中指导学生如何按要求写好片段。”

在选材上,我担心部分学生难以打开思路,特作如下安排:

1.从教材的四篇课文出发,联系阅读教学,做到温故知新。

2.通过小组讨论及部分生活事例的呈现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结合习作评价表让学生进行互改是本课设计的另一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在平时教学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我还要更扎实地推进这一措施,正如前辈们评课时指出的,要让学生能指出为什么这样评分,点出习作中的不足并给出改进措施,这样才能落实得更到位,效果才会更显著。

评改习作时候出示老师的作品,也是我们班的另一个惯例。四年级时,班里的作文高手唐宇轩同学嫌我给分低了,不服气,说以后老师也要写,其他小鬼跟着闹,我下不了台,就被逼上了梁山。现在每次随堂习作,我都要绞尽脑汁写好文章,才能“镇压”这帮小鬼的“反抗”。不过,这对我也是个促进,起码能更深入的体会写作过程,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更顺手一些。

自我评价这节课,觉得自己虽然用力不少,但是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在我巡视学生写作的时候,发现部分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如何将事情写具体这一点上,暂时还不得其门而入,需要老师付出长期的努力!这也说明,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就像盖大楼,我还处在选址打地基的阶段,希望大家多多指导,添砖加瓦,让我不至于盖出个烂尾楼来。

6.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初探 篇六

黄国窍,男,1978年3月生,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钦州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训对象”,现任西岸小学校长。已经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工作13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所热爱的事业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中,曾多次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县级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县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镇级十佳校长” 的称号。现为灵山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主持或参与指导片级、镇级的教学教研活动,有突出的教育科研能力:曾重点参与了钦州市“21世纪园丁工程办公室”举办的重点课题研究;独立主持了灵山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疑导学”模式的研究》,获结题一等奖; 2010向自治区申报了《农村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并获得了立项批准。近三年有论文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如《以学定教 以读为本 质疑释疑》于2009年在全国教育教学“创新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多次承担镇级、片级的公开课、研究课,赢得与课者的好评;

作者所管理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进入镇的前列,09春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四名,09秋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五名,2010春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四名,2010秋又获全镇教育教学成绩第三名,还荣获了2009“继续教育先进单位”。诸多荣誉,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

区级C类课题《农村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农村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初探

广西灵山县那隆镇西岸小学 黄国窍 陈增景 黄全廷 联系电话:***(***)邮编:535414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着空话、假话连篇,习作单调、内容雷同等问题,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一、注意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

二、注重生活实践,抒发真情实感;

三、引导勤于观察,寻找新的发现。总之,做到实话实说,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就是构想“体验式作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积累素材 情感体验 生活实践 观察发现

纵观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空话、假话连篇,习作单调、内容雷同,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现实中,背范文、以抄代写仍有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知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吗?现实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反思。面对这样的现状,我结合实际进行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注意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①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词汇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含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的沉淀升华。为了让学生找到作文的入门之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得更好,在素材的积累上,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故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在进步,现在不仅有万卷书,而是有互联网。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上网,不仅查询与当前学习有关的资料,而且要广泛浏览,天、地、人、物、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只在是有的益,读得懂的,都可以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乐而不为。同时,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增加文化和语言储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书籍的海洋相比,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真可谓凤毛麟角。学生要形成较强的读写能力,靠课内学习,更靠课外读写。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好语文乃至终身受用的载体。因此,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有“大语文”教学观念,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积极地全面地开展丰富学生“人生营养”的系列阅读活动:

(一)提倡读名著、记名句、赏名画、听名曲“四名”活动。

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塑造人格的伟大力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枊斌曾说:“名篇、名句、名画、名曲是一个精美典雅的艺术世界。那里有和谐的韵律,有工整的格律,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有高尚美好的情操,有令人神往和意境。开展“四名”活动,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的智慧精华,感知品味名家里手的生活体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二)开放图书室,开设阅览课。

每天鼓励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他们从书刊杂志上了解生活,感受人物风情,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回味前人的生活境况,去欣赏海外的生活画面,去想象构思未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广阔的知识背景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语文学“活”起来。

(三)定期进行经典美文诵读。

鼓励学生走近美文,去品味文章的思想美、内容美、意境美、语言美,让学生的情趣在高尚美好的情感中得到熏陶,养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做法是:从网上粘贴或从一些报到杂志中,选取既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给学生诵读;或指定学生推荐好的作品到班上朗诵,一起共赏美文;欣赏经典美文时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好多还可以终身受用。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读读得多了,如果再渐渐养成随手摘录,写点儿心得体会的好习惯,势必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就有了比较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储备。这样,学生写出的习作还会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缺少个人的思想和个性化的语言吗?

二、注重生活实践,抒发真情实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生活中不曾经过的事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有一次作文是写“记录实验的过程”,多数学生反映不知道怎样记录实验过程,平时也不多大留意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因此,在本次习作前几天,我布置了学生一项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就自己喜欢的领域,设计一些小实验做一做,或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做好条文式的记录。因为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实验中注意了留心观察,所以他们获得了直接的习作素材积累。80%同学能够根据实验的过程把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有顺序地记录了下来,更为可喜的是他们把实验中最精彩或者是最关键的部分写得较为生动,具体。③这是一次成功的习作教学指导课。以此为契机,在另一次的习作教学专题培训上,我这样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闪现好的镜头,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就会获得作文的好材料。希望同学们大胆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感悟。“体验式”习作教学也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调查中体验

社区环境是学校小环境的扩展,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为用好社区资源,每次活动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写家乡日新月异变化题材的文章就带领学生逛集市,进工厂,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菜篮子”,来学生体验家乡的变化;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就带领学生慰问孤寡老人、烈属军属,开展“献爱心”活动,这样既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二)走进农村,参与劳动——实践中体验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尤其是90后的学生极少接触过劳动工具,多数学生将劳动曲解为扫扫地、洗洗碗、烧烧饭等,缺乏对农村艰苦和繁重农活的真切体验。为此,我充分利春秋两季农忙时节,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农村,参加各种劳动实践,如家禽饲养、花卉种植、瓜果采摘、稻谷收获、、、、、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写体验日记,记下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了。

(三)走进活动,积累快乐——活动中体验

充分利用每个“主题月”活动的开展来设计教育方案。如:“读书月”中有“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朗诵比赛;“三八节”开展“妈妈,我想对您说”家书展;“六一儿童节”进行的“我为六一设方案”等等。这样,根据主题活动来设计的教学方案,既让学生在愉快地度过节日的同时,又获得了深刻、真实的体验。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养料”,改变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激发学生想写的情趣。

三、引导勤于观察,寻找新的发现

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就要调动他们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取自己没有过的感受。只要用心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李强从不迟到今天却迟到了,母鸡孵出小鸡了,今年的桃花开得特别早,学校又多了一对燕子窝„„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敏锐的感觉。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必定会不断地有所发现。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就是习作材料。总之,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内容空洞,假话连篇与习作雷同之嫌。正如《新课标》指出的:“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是小学生习作追求的境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关键。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作文,弘扬了个性,也从作文中学会了做人,更好也接触了社会,深刻地了解了生活。一句话,让学生在习作中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做到实话实说,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这就是我构想“体验式作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7.习作教学的尝试 篇七

关键词:阅读,习作,链接

学生阅读与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 也是语文教师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这两部分对于语文教学是家常便饭, 也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 只有常谈常新, 才能使听众受益;家常便饭, 要有所创新, 要“色、香、味”俱全, 使人获得充足营养, 才算佳肴。从读到说从说到写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将阅读过程中获取语句、语法、修辞和描写、叙述、议论、抒情及文章谋篇的方法技巧, 经过自己生活的直接经验 (亲身经历) 和间接经验 (如阅读、耳闻、目睹) 的悟化, 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叙事、抒情、议论, 乃至谋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情为主, 由读到说, 由说到写, 读写链接, 由课内到课外, 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内文本阅读与各学段写话、写段、写文的链接

低年级训练思路:从字到词, 从词到句, 从句到段, 从读到说, 从说到写。如一年级上学期学完课文《雨点儿》, 教师随机进行启发谈话:课文中小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 不久那个地方花更红了, 草更绿了;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那个地方长出了红的花, 绿的草。想一想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还可能去到什么地方, 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跟同学说一说,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学完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有益的事?夸夸自己的小胖手。”感受自我服务, 为别人做事, 获得快乐的感觉。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鼓励他们动笔写下来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诸如此类, 将读和写有效链接, 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中高年级学习典型文章, 可以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或续写, 或改写, 或写学习体会、学习收获的练习。教师传授的方法是抛砖引玉, 重要的是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探索到更多阅读、习作技巧。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

实践证明: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链接的训练, 学生的遣词造句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二、课外阅读与习作链接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 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学语文,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一) 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读写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习作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 感受与外面的喧嚣世界不一样的安静的“书香”氛围, 浸润其中, 让浮躁的心逐渐平静, 身心投入地与文本对话、交流。班上, 让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读书体会, 介绍所读的新书和有效的读书方法。用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大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广泛阅读, 积累素材, 打好读写基础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教师有意识将课内阅读链接到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将课内所学向课外相关文章、相关著作链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感受墨香, 去网上搜集电子书籍进行广泛阅读, 读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发现好文章, 或摘录、或复印、或粘贴, 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开阔视野, 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参与网上论坛, 提高鉴赏水平, 丰富情感与想象。

(三) 组织教学活动, 提高读写兴趣

指导学生筛选好书, 组织“故事会”“朗诵会”“阅读知识竞赛”“表演”“评述”等活动, 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结合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 成长于课外”, “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不动笔墨不读书”, 摘录好词、好句、好段, 写读书笔记, 写阅读感受。通过一系列过程, 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 写作素材丰富了, 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四) 推荐中外名篇, 提升读写层次

名著和经典作品激励和影响过一代人或几代人, 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少儿版的名著, 适合小学生阅读, 把这样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爱好, 结成小组进行阅读, 并且定期地、有策略地指导, 检查阅读情况,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阅读、欣赏活动中, 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和理解, 并给予肯定, 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 家庭、学校密切配合, 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

开展“亲子共读”, “小手牵大手, 大手拉小手”营造书香家庭活动。让家长做孩子的表率, 使读书与习作成为家庭活动的内容。适时展示学生、家长作品,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受启发、受鼓舞。实践证明, 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非常有利。

(六) 交流共享, 表扬评价, 巩固读写成果

有些学生知识丰富, 作文能力强, 受到其他学生的羡慕, 教师就让他们介绍自己成功的读书方法、习作体会, 并将精彩的作品与同学分享,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分享者受到肯定和鼓舞, 学生也得到了启发, 受到了感染, 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对学生的每份习作, 教师都认真对待, 真诚做出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特别强调习作水平的提高是跟他们广泛阅读分不开的。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一旦有了进步, 有了闪光点, 及时捕捉, 及时给予鼓励。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读书兴趣、习作热情的保持至关重要。

8.习作教学的尝试 篇八

关键词:习作教学;听写范文;比较例文;感悟方法;欣赏习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36-2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主要要求为进行“写话”训练,而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由写话训练加深为习作训练。且这项任务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小学学习阶段,是他们后面语文学习中写作训练的基础。所以,三年级的习作启蒙指导尤为重要。指导得法,学生顺利地入了门,对习作产生了兴趣,掌握了习作的方法,就能愉快地进行习作练习,写出令人满意的习作。否则,有可能导致某些学生从此以后怕习作、烦习作甚至恨习作。

在三年级习作教学片段训练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领悟了习作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听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习作的基本格式要求

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习作的基本格式,如文字的占格、标点符号的使用与占格、每自然段的格式、习作题目的书写位置等都不太清楚,顶多是略知一二,不够系统。如果此时就急于让学生练习写片段,就会出现许多格式上的问题。作为老师,心里一定很着急。有些年轻老师或初次教三年级的老师,更是会焦躁、发火,甚至批评学生,弄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作为老师,不防细想一下,学生初次练习,出现这些情况很正常,不足为奇。我尝试着在三年级第一次片段习作之前,让学生先阅读习作一的范文《好阿姨》和《假如我有一枝神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内容,同时看清习作的格式,如题目怎么写,自然段开头怎么写,各种标点符号怎么占格及有哪些字难写,试着写一写。

然后让学生在习作本上听写其中的一篇习作,我选的是《好阿姨》。我读完一小句,并读出标点符号,学生开始听写,依次进行。对于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等特殊标点符号的占格,遇到时我一并指导,学生听写时很专心,大多数学生习作格式很正确、很规范。实践证明,这看似额外添加的工作,实则让学生受益颇多,教学也是事半功倍。学生对格式的正确掌握,为正式进行习作训练扫清了许多障碍。学生以后的习作中较少出现格式问题,习作比较规范。用同年级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上规矩”,“习作像个习作样”。老师批阅起来也舒心了许多。学生看到自己获得好评的习作也很有成就感。

二、比较例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习作方法

三年级上册习作二要求有两点:1.画一张自画像。2.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一个片段,要写出自己的特点。

此次习作的难点在于抓住自己的特点来写。

三年级学生对于“抓住特点”理解上有些困难:什么叫“特点”?为什么要抓住特点?怎样抓住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课前我设计了两个习作片段:

我的自画像(一)

我是王老师,中等个子,有一个头,一个身子,两条膀子,两条腿。头上长有两只眼睛,一张嘴,一个鼻子,两只耳朵。

我的自画像(二)

我是三(2)班的王老师,中等个子,剪着齐耳的短发。别看我戴着一副眼镜,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可是难以逃脱我的“法眼”哦!我的嘴巴不大,读起书来,却能把学生紧紧吸引。我特别喜欢看书,工作之余常常看书入了迷,有时连吃饭也会忘记。你们愿意向我学习吗?

习作指导课上,学生看完了习作要求之后,我出示了这两个片段让学生阅读,请学生评判出自己喜欢的习作并说出理由。很多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片段(一)太笼统,不具体,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片段(二)比较具体,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得好。此时,学生对于什么叫特点,为什么要抓住特点,怎样抓住特点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于是,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时,效果较好。

通过例文的比较,学生切身感受到如何抓住特点进行人物描写,其效果比空洞地说一百遍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要好得多,正所谓“空说百遍,不如动手实际做一遍。”

三、先说后写,寓写法指导于学生的感悟之中

三年级上册习作三有两个要求:1、学生先观察图画,再画(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最后给画面涂色。2、学生先整体描绘图中的景物,再抓住一种动物的特点细致地描写它的活动,要有想象力。

习作的第一个要求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很有积极性,轻松愉快地就完成了。第二个要求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整体描绘图中的景物时,按顺序描写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一味地跟学生讲要按顺序描写景物,学生一是感觉比较抽象,不明白什么叫“按顺序”,二是不知道如何按顺序进行描写,心理上会产生畏难情绪。为化解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已完成的图画上的景物说出来,并让多名学生练说。一开始,难免有学生说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条理性不够。我不急躁,循循善诱,逐渐,有学生说得比较有条理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这个同学加上一个表示优秀的“☆”,其他同学很是羡慕,同时又有些疑惑:为什么这么多同学说,老师只给他加五角星。我此时让同学们想原因,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悟出该生是先说天空的景物,再说山林的景色,最后说小河的景色,说得很有条理,很有顺序,不杂乱,从而感悟到观察图画要有顺序。我顺势指导,按顺序观察可以是从上到下的观察,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的观察,这样才显得有条理。而这一结论,是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得出的,学生感受很深,也切实感受到这样观察的好处。学生不仅在这篇习作中能按顺序有条理地描绘景物,在后面的习作中也能自觉地这样去练习。这种由学生品味、感悟而得出的方法,比起空洞抽象地说教指导,效果好多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批到自己三年级学生写出如此条理清晰、语言优美的习作片段,内心充溢着喜悦之情。虽然他们习作很稚嫩,可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更感到幸福与欣慰呢?

四、点评、欣赏优秀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之处,要不吝惜赞美、褒扬之词,对其习作大加赞赏。教师可以多用一些眉批,有时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加一个“好”字,一个“棒”字,都能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对学生习作方法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个学生,在写景片段练习中,写有这样一句话:“站在山顶向远处看,家乡的金牛河像一条碧绿的绸缎,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我批阅到此处,给句子加上了重重的红圈圈,批注道“真精彩!!!”并把他的习作在班上朗读,读到这句话时,我把我画的红圈圈给同学们看,告诉他们精彩的词句老师就会画上红圈圈,并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这句话能得红圈圈?同学们纷纷发言……此时,毋庸教师多言,学生们已切身感受到习作时可以恰当地运用我们阅读中学到的精美词语和句子。后来同学们的习作中出现了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出现了成语“狼奔豕突”,出现了许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由于学生们用得恰当,用得准确,使习作内容生动丰富,洋溢着浓厚的文采。



上一篇:闪亮的星小学作文下一篇:爱的存折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