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

2024-09-02

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精选8篇)

1.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 篇一

不忘初心惠民生 砥砺前行谋发展

--优秀政协委员***先进事迹。

***,****医院院长。自任职以来,立足本岗,充分发挥的管理才能和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到医院发展建设工作中,始终以服务百姓健康为宗旨,致力于提升医护质量,改善就医环境,开展便民服务,*****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攀升。

提升医护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医院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呕心沥血。为培养人才,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李兆良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学习热情,创建学习型医院;激励老中青医护人员传帮带;引进先进医疗设备;选送业务骨干到大医院进修;重奖开展新技术且卓有成效的医生;举办青年医生教学比赛;开展三基三严技术演练;承办各学科学术交流年会;与大医院建立学科联盟;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种种举措,不仅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还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士气,形成了“百姓医院口碑好,好评激励加油干”的良性循环。

为规范医疗行为,***认真贯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责成相关部门为全体医护人员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收红包、吃回扣、开大处方”等不良现象一经查实计入档案,与职称晋升、综合考评相关联;为加强医德医风管理,他定期组织开展医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为进一步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他严格执行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开展药品动态监控,杜绝药品购销环节的不正之风……经常性的督导和各项管控措施的落实,使医护人员提升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拒收红包蔚然成风。为加强医患沟通,*** 严格管理,制定了各种知情同意书,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举办医患沟通技巧讲座,教育职工学会“多良言,少恶语”,既有良好服务态度给予患者温暖,又能有效沟通化解纠纷隐患,还经常以医患沟通不到位引发的案例警示医务人员“心到眼到语到,腿勤眼勤嘴勤”,用规范的医患沟通杜绝医患纠纷。

建设重点专科,彰显医院特色。为打造特色医院,***倡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理念,引领各学科不断开展新技术。医院在各科业务均衡发展的同时,扩大心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检验科等市级重点科室的品牌效应。开设心导管室,心脏介入诊疗填补黑河医学空白,年平均手术量200余例;神经内科开展的脑动脉造影、脑动脉瘤封堵术,青年卒中的病因筛查等达到了三级医院水平; 开设的中俄眼科中心,由俄罗斯眼科专家出诊、手术,声名远播;妇产科成熟的开展腹腔镜、宫腔镜诊疗技术;骨外科开展的膝关节镜技术,髋关节置换术、普外科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均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施行亲民服务,打造百姓医院。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李兆良秉持“服务按需求,亲民无距离“的便民宗旨,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开展健康宣传的同时,派出医疗专家深入社区、部队、厂矿、学校、乡村、企事业单位,开展义诊、健康讲座;开设了免费孕妇学校和糖尿病学校;两年来义诊33次,义务讲座52次,急救培训28次,孕妇学校开课40期,糖尿病学校开课20期。为满足患者需求,儿科购置固定手板、静脉输液推车、摇摇车;妇产科病房提供折叠式晾晒架;神经科配备可移动坐式便椅等,竭尽全力方便患者

坚守社会责任,积极参政议政。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政议政。他按时参加政协各项活动,立足本单位、本行业认真调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他经常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调查了解情况,注重倾听来自基层员工的呼声,挖掘社情民意,对谏言献策中的合理化要求本单位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同时也将医务人员的心声及医院发展的需求积极向上反映。以务实的作风,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以创新的精神,为人民政协增光添彩。

2.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 篇二

近年来,医院在王深明院长为首的院领导班子带领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创新管理,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08年,在39健康网、新浪网、《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组织逾300万社会公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最受欢迎三甲医院”。此外医院还荣获“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十佳亲民医院”等多项荣誉。

记者专程采访了喜获全国优秀院长殊荣的王深明院长。

传承优秀文化做大做强医院品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广州医疗资源丰富,竞争激烈,特别随着我国加入WTO,使得现在百年大医院也都要下大力气塑造自己的品牌,迎接国内外多方面的挑战。记者首先请王院长介绍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在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上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王院长认为,医院的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山一院这个品牌是中山一院几代人共同努力,在百年的医疗服务实践中以精湛技术和优质服务积淀下来的医院文化成果,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医院注重充分发挥好中山一院的品牌效应和已有的医疗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以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为手段,打造一批名牌学科和亮点专科,把中山一院的品牌做大做强。同时,发挥多学科技术合作的强大优势,开展高难度的、很多医院没有能力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为那些疑难重症“求医无门”的患者解除病痛,最终达到提升医院知名度的目的。今后既要加强“名医名科”工程建设,又要继续与地方政府合作,整合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大医院+小医院”、“大医院+社区医疗”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及探索“经营医疗”之道等方面作出努力,力争最终把中山一院发展建设成为一个医疗服务集团,真正把中山一院的品牌做大做强。

王院长说,在医疗市场竞争中,每个医院都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院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技术水平和人才方面占有省内其他医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学科建设和人才技术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建设强势学科,促进学科、人才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来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做法是,为构建开放性、竞争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坚持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建设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基地;加大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建设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等具有国际标准的实验室并实现了临床医学实验一体化运作;整合专科科研资源,强化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学科间的交叉与联合,打造如骨-显微外科医学部等多学科联合技术平台,发展如高血压血管病科等若干新型特色学科,形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富有竞争力的学科体系。

通过4年来的努力,我院国家重点学科从原有3个增至5个;获国家和省部级纵横科研基金共计578项,总经费高达10033.37万元;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各类论文发表总数达35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及第一作者单位SCI收录论文300多篇,位居全国排名前列;精品课程从原有1门增至8门(其中省级2门,国家级1门);卫生部住院规范化培训学科基地达29个;内镜诊疗技术培训示范性基地4个。

创新学科建设和发展模式打造国际知名研究型医院

记者了解到,中山一院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华南治疗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内医学教育重点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在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上,采取了符合医院实际的、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学科建设举措之一是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自主创新研发积极性。医院出台《促进学科建设奖励规定》,大力抓好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提升优势学科,发展新型学科,重视新兴热点学科,创造特色学科,尤其是对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实行基金配套,重点鼓励产出,提高科研产出含金量;同时,医院实施奖励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基金、科技成果,积极提高公开发表于中国科学统计源期刊的论文数、SCI收录论文数及专利授权数;出台《医疗新技术项目奖励办法》,对新技术项目进行评级和奖励;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特别是国际学术会议,构建国际学科,为各学科提供交流平台和渠道,提高研究水平和起点。

学科建设举措之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在营造创新环境的同时,努力实施科研人才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医院立足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机制,加强“老、中、青”三结合的建设,立意要造就一批学术骨干,培养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学者,引进一批学术人才,尤其是建立的首席专家制,充分发挥了高水平人才在学科领域和研究领域的带头作用。医院2005年聘任了首批20位在学科建设上有建树、学术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威望的专家、教授为学科首席专家;为让专家们更好地发挥专长,医院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担任科室主任,使首席专家们能卸下行政管理工作的包袱,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学科建设,促进学科跨越式发展。同时推行特聘专家制度,聘用一批70周岁以上,学术造诣深,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及重大技术问题的老教授、老专家,以及院内外、国内外学术水平高且享有较大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为特聘专家,请他们为医院的学科建设,以及关乎医院发展的问题出谋献策,并直接参与医院各学科建设工作。2007年,为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王院长启动了中山一院“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支持计划”。该计划确定本院有发展潜力、开展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并有可实施条件的、4 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培养对象,入选后将连续5年在支持资金、国外进修学习名额和申报科研项目上给予政策倾斜。首批青年人才选拔共有73名职工报名,有些出国在外的专家还专程回国参加答辩,共选出15名入选者。入选者在2008年中共有5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7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标志着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计划在中青年骨干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营造了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另一方面,王院长认为要由上而下推行与实施先进的管理理念,医院还必须有一支精通和熟练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高素质医院管理干部队伍。为此,医院曾开展一系列的管理人员培训,不仅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到新加坡参加现代医院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现代医院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还推行中层干部轮岗体制,2005年医院中层干部换届共调整业务干部259人,硕士以上学历占61.4%,有出国进修经历人数占32.4%;共调整行政后勤干部85人,硕士以上学历占17.7%,大大优化了干部队伍梯队结构和年龄结构,激发了全院干部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创新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战略为打造国际知名研究型医院奠定了制度基础和雄厚的人才力量,医院正在向研究型医院迈进。

胸怀社会责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院

医疗服务是现今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记者了解到中山一院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院中采取了如下举措:

举措之一:坚持细化管理原则,构建一个全院性、全员性、全方位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医院按临床、医技、行政后勤3个部门制定考评方案,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重点对临床科室考核医疗护理质量、医疗安全管理、服务态度、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内容;针对医技部门的特点制定有专业特色的质控标准,如工作效率指标,工作规范指标、医疗工作量指标等;行政后勤部门的考评方案则围绕树立“为临床一线服务”这一理念,根据各个处、科的工作职责,制定出量化指标,以服务态度为侧重点,使行政后勤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由此基本形成了临床科室“全程管”、医技部门“细化管”、行政后勤“有人管”的局面,为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构建了核心推动力。据统计,自2006年构建该质量管理体系以来,中山一院门急诊总人次现已突破420万人次大关,出院人数年均增长超过8%;住院手术人次年均增长超过9%,患者平均住院日持续下降,病人满意度年均高于98%。

举措之二:为了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与就医环境,2007年初,王院长率先在华南地区推行创建“无烟医院”,并把禁烟控烟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希望中山一院作为一家龙头医疗单位能够为广州市禁烟控烟工作树立一个良好榜样。为此,医院还专门成立了禁烟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建设无烟医院实施方案》,要求医院内所有室内场所,包括候诊区、治疗区、病房、办公室及所有天花板的大厅走廊等地方严禁吸烟,并成立控烟巡查小组,定点巡查,为患者营造了健康良好的就医环境。

举措之三:寻求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针对群众“看病难”的呼声,专门出台了专家门诊管理规定,规范专家门诊管理,要求外科专家出诊至少每周一个单元,内科系统每周2个单元以上,对全勤且无投诉的专家,医院给予一次性奖励,年度考核予以加分,并在医院宣传刊物上予以表扬,为此有效地提高了教授、专家门诊率,树立了医院良好的公众形象。针对患者“手术难”问题,出台相关规定,要求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位;科学安排每台手术的到位时间和开台时间,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从而使得手术患者的排期提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针对患者“住院难”问题,不仅在各院区与本部之间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无障碍双向转诊制度,而且积极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提供家庭康复指导等。针对患者“看病贵”问题,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减轻病人住院费用。医院根据各病区的治疗特点及近4年来的平均住院日,制定各科平均住院日目标范围值,缩短则加质控分,延长则减质控分,促使各科室不断采取得力措施缩短平均住院日。据统计,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从2005年的14天降至2008年的12天,大大减轻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举措之四: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完善物价监控体系。除加大收费人员培训力度外,每季度抽查各病区一定数量的病历,全程检查收费情况,并联合医务、药学等部门对大额医疗费用进行核查,检查结果与质控挂钩;建立“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物价监控体系,即采取从“面上的总体监控”到针对各专科不同收费特点的“点对点过程监控”以及对“大额医疗费用的跟踪监控”等方式,使得医院收费行为更为规范,确保了医院工作量保持持续上升态势的同时,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据广州地区18家省部属驻穗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信息的通告显示:中大一院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006年为160元(排名第11位),2007年为159元(排名12位),相比排名前列的综合医院少30元左右,以400万门诊量计算,每年降低患者费用1.2亿元;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006年为14372元(排名第3位)、2007年为14624元(排名第5位),相比第一、二位的费用少6000元左右,以出院人次6.6万人次计算,每年降低患者费用3.9亿元。在2008年广东省三级甲等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医院价格感知满意度得分排名全省第一。

通过4年来的努力,医院工作获得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工作量持续保持上升态势的同时,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持续下降,病人满意度稳中有升,医患纠纷数不断下降,和谐医患关系初步呈现。

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多赢格局

1999年中山一院从托管黄埔区人民医院到融并黄埔医院,迈出了整合医疗资源的第一步,如今黄埔医院已从二级医院发展成为三级医院;2006年中山一院又接收了东山区人民医院及6个社区服务中心,再次迈出了医疗资源整合的新步伐。记者请王院长介绍了中山一院资源整合的情况以及了解了他对医疗资源整合的看法。

记者了解到,由于中山一院是百年老院,地域空间非常有限,导致医院服务能力严重受限,为此,中山一院大胆提出优化区域医疗资源,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想,探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更有效的途径。王院长针对目前医疗卫生行业普遍存在着“社区卫生机构闲着,二级医院饿着,三级医院的教授看着发烧感冒”这一失衡状况,结合医院先前融并原黄埔区人民医院开创“多赢”格局的成功经验,经过调研和论证,中山一院与越秀区政府共同决定建立一个以中山一院为龙头,将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社区的“三级医疗服务,一、二级水平收费”的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7月,这一探索性创举付诸实施。目前,院本部每月派出100多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区内6家社区服务中心和原东山区人民医院坐诊和培训医务人员,并有计划地安排相关医务人员到院本部进修学习;同时对病人进行合理分流,达到既减轻本部病床周转的压力,又能及时收治上转的危重症病人。医院下一步将筹划院本部与此7家医疗机构实现验单、检查单及药单统一,群众可以任选其中的一家医院进行检查和开药,院本部与东山院区更是实行挂号统一。目前东山院区的病床使用率从合并前不足50%至今达到80%以上。

对于这种新模式,王院长作了充分的解释:“接收这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直接目的是为了探索构建一种‘医疗技术高水平、费用低水平、广覆盖’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以说是为老百姓办了实事,承担了社会责任,创造了社会效益。”

同时,王院长认为:“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群众不相信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这就说明,一是社区医院的技术水平确实亟待于提高,二是如果能得到大医院的扶持,社区医院才能快捷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且通过这种‘嫁接’,才能使‘双向转诊’得以真正顺利实现。”

记者了解到,自该院接管黄埔区人民医院9年来,从未在黄埔院区拿过一分钱,相反为之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赋予其中山一院的技术和品牌,让老百姓能以较低的费用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在这件事情上,中山一院作为三级医疗机构,同时承担了一、二、三级医疗网络服务的责任。

王院长还认为:“市场经济时代,医院不但要管理好,还要经营好。老百姓的信任可以从日益增长的门诊量来反映,2007、2008年连续两年中山一院的门诊量均超过了420万人次。”他还说:“社区医疗服务如果算经济账,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亏,但如果算社会效益账,为老百姓办了实事,老百姓心里有杆称,从这方面来说,我们还是赚了,而且这是一个长远获益的好事。”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

这是中山一院的“祖训”和百年医魂。近百年来,她曾激发过历代中山一院人献身医学,以医救国救世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王深明院长的座右铭。

作为名医的王深明院长,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血管甲状腺外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血管外科疾病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文献》杂志主编。目前他还兼任国际外科学会委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委员,国际内分泌外科学会委员,国际脉管学会委员,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委员,亚洲内分泌外科学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全国高等院校博士学科点专业科研基金评审委员,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广东省、广州市保健办会诊专家等职务,并从2004年底出任中山一院院长。

王院长的专业研究方向为血管外科、内分泌和乳腺外科,并在这些研究方向上均有很多创新的医学成就。近4年来共承担或指导下级医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达17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2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20部,参编或主编2007年全国统编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所获科研奖项有2005年的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的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第九届丁颖科技奖,以及2008年的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中国医师奖等等,并拥有发明专利2项。

王院长说:“我不希望中山一院败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上!”他说,“一个医生,当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当个好医生真的很难,作为一个医生,他的职责就是为病人服务,凡事不能都以金钱来衡量。我们旨在打造一个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有高超医疗技术和突出学术水平的团队,同时实现医院管理科学化、信息化、人性化,真真正正为老百姓解决病痛之忧”。

对于怎样做一个好医生,他说:“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对病人要有爱心,并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临床能力,业余时间应多充实自己。”

王院长不论在门诊、在病房,还是在手术台,他总是带头揉入一种人文化、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理念。他不仅深爱着自己的专业,也牵挂着期待他的病人,如没有特殊情况,每周半天的门诊是绝不间断的,据统计,2006、2007年他的平均每单元门诊量名列全院第一;同时他每周还会安排一定的时间上台手术。王院长对病人、对医生职业,他总是满怀深情。他说:“病人由于病重治疗效果不好时,我们心里会很难过;面对病人治愈出院,我们同样会感到很开心,有成就感。当医生的压力真的是很大的,社会应该对从事医师这个职业的人多作沟通,多点了解。”他还说,“很多人跟我说,‘不要做手术了,专心搞医院的管理吧,要不就太累了’,可我内心放不下病人,放不下临床,为此我只有日夜兼程了。”他还说:“我一般晚上会看书到2至3点。这是因为我每天要应对许多必须写的文章、必须批改的论文或者自己计划中的文献等等,所以我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日夜兼程的王院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医院和医学事业。

作为一名出色的医院管理者,在他率领医院努力向“把中山一院建设成为位于国内一流医院前列、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的目标前进过程中,每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出台,都体现他的智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探索建立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长效机制到整合医疗资源,创新三级医院支援社区模式,都体现了他传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传统文化和奉献社会的博大胸怀。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中山一院人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蔚然成风。现医院门诊量在全国各大知名医院中位列第一,就是社会和群众对王院长卓越管理和全院员工辛勤付出的赞赏和认可!

鉴于王深明院长在医院管理上的卓越贡献,2008年他被健康报和中国医院协会评选为全国优秀院长。

说到成绩,他说:“我再三强调,中山一院取得的任何成绩都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我们这个集体的,我只是在其中尽到了自己应该尽的责任而已。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你什么事也做不成,一个好的集体才能够保证出好的成绩。为老百姓解除病痛,就是我们这个集体共同的目标。”

当前,伴随新的医改方案出台,作为公立大医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王院长认为必须固本强基,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优质高效地工作,创造新的业绩来迎接医改。

谈到对医院未来的展望和发展战略,王院长豪情满怀,充满信心。

他说:要打造中山一院的现代化,实现“国内一流医院前列、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我们设想用15年左右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争取到2020年实现。总的讲就是对技术现代化,人才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作了阶段性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带动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为保障,努力使这些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促进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整体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

3.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 篇三

在全市档案系统深入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中,北京市档案局(馆)党组发出完整、系统地收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档案资料的动员令。我们作为派驻市国庆活动筹委会工作部门的档案收集团队,大家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更意识到档案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大家表示,要牢记党组的嘱托,向刘义权同志学习,以优异的工作成果践行完整、系统地收集国庆60周年档案资料的承诺。

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团队的每个同志都信守着自己的那份诺言,全身心地投入、默默无闻地奉献。当祖国60年华诞档案资料完整、系统地收集进馆的时候,每个岗位都留下段段感人的故事……

“档案一支笔” 路霞,北京市档案局(馆)一名资深档案工作者,曾受市档案局(馆)领导的重托,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档案业务指导及后期的档案收集工作,不仅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得到领导好评,而且就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确保国庆60年的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她创造了“档案一支笔”财务报销工作制。即:该部门凡与国庆活动有关的财务往来,所有文件资料必须收集归档,并由档案人员验收签字才能给予报销。为了给祖国60周年华诞留下完整的档案资料,她这一在历次国庆活动中前所未有的独创,得到联欢晚会指挥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积极配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国庆联欢晚会指挥部形成的档案,全部移交进馆。

档案新兵的“三股劲儿” 史扬,虽参加档案工作不久,但他凭着一股“狠”劲儿、“韧”劲儿和“拼”劲儿,在我们团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根据市档案局(馆)和国庆活动筹委会办公室要求,他第一个制定了长达30页的《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档案管理办法》;在国庆活动筹委会12个部门中,收集整理档案排名第一;第一个向所负责档案收集的部门印发了立卷归档手册……他那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得到同志们认同,他带病坚持工作的“拼命三郎”精神也得到大家肯定。

“摄录、照相一肩挑的编外记者” 王凯,在调度中心为留存影像资料专职负责摄录像工作。调度中心几乎涉及全市国庆筹备工作的各个方面,当筹备工作进入临战阶段,每天正常的下班时间是22点。在那段日子里,市委、市政府就国庆筹备工作经常开会研究到下半夜,大规模的彩排演练也几乎是一周一次,这类重要活动都必须留存完整的历史资料,频繁、紧张的工作节奏,压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为践行完整、系统地收集国档案资料的诺言,他经常是抓拍几张现场照片后,立刻又扛起摄像机马不停蹄“赶场”般地摄制影像资料,一会儿又见缝插针地赶紧抓拍照片。短短一个月时间,他独自一人竟抢拍了6000多张照片、20多盘录像带的影像资料……

除此之外,还有带病坚持工作的张彦清、千方百计确保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的赵丽,还有的同志由于工作紧张不能离岗,甚至用电话“遥控指挥”年幼的孩子如何点火热饭等等,每个岗位都有感人的故事,每位同志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默默无闻地奉献。

刘义权是我们当中一员,他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但却在普通平凡的档案工作岗位上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档案工作者的使命。回顾这段为共和国庆典留存历史记忆的经历,我们相信,只要能像刘义权那样把档案工作视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普通的档案工作者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优异的、不平凡的业绩。

陈文杰《北京档案》杂志社

刘义权作为档案工作者的先进代表,他的模范事迹激励、鼓舞了成千上万的档案人,根据局(馆)党组工作部署,《北京档案》杂志社的同志结合本职工作,围绕“向刘义权学什么、怎么学”进行了两次讨论。大家认为: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不能“一阵风”,要把自己融入其中才能看到差距,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明确努力方向,要把学习收获和体会转化为工作动力才是目的。受大家委托,我在这里谈两点体会。

一是要学习他忠诚党的档案事业,把岗位当作阵地、视事业为生命的人生观和使命感。他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全部精力都倾注到平凡的档案事业当中,勤奋努力、任劳任怨,集中体现了档案工作者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所有美德,不仅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骄傲,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二是要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关心帮助别人极端热情的崇高精神。为加强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他可以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远山区;为确保档案资料不受到丝毫损害,不仅自己、而且也不允许别人把水杯放到工作台上;别人有了困难,他可以把居住多年的房子让出来而自己搬进陋室;当他身患绝症、党组织关切地询问有何要求时,他的惟一要求居然是继续工作!这些在常人看来不可为之的事,他却态度积极、泰然处之。在同事们的眼里,他是个严于律己、勤奋工作、关心同志的好人;在他人心目中,他是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全国的档案工作者向他学习,不仅是刘义权同志的光荣,更是对我们所有档案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北京档案》作为服务业务指导、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档案文化的载体,为北京市档案局(馆)中心工作服务、为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服务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栏目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全市档案工作者服务,把刘义权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

我作为杂志社的美编,要认真学习刘义权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宣传工作服务。

张增超 北京市门头沟区档案局(馆)

学习刘义权,就要像他那样用平凡的人生,照亮漫漫航程;用辛勤的工作,绽放光芒彩霞;用高尚的品德,沁润他人肺腑;用坚强的意志,谱写时代新篇。

刘义权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工作岗位,有着相同的工作性质,有着相同的工作内容,有着相同的身心感受,他的模范事迹,对于我有着特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是我学习的最好榜样。刘义权这种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只有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兰台人才能感觉其中的艰难辛苦。为了档案利用,他翻遍了几十万件档案,实现利用者查找失散亲人的愿望,开展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的浩大工程,这种献身使命,服务大局的高尚精神,也只有我们才能领悟其中价值真谛。

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刘义权献身使命、服务大局敬业精神,紧紧围绕档案利用这个中心,实现档案工作服务于党和国家、服务于中心工作、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工作目标。

马薇冬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馆)

10月11日,我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刘义权把忠诚党的档案事业融入平凡工作之中,书写了档案工作者的优秀答卷,诠释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档案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了解档案工作、关注档案事业打开了一个闪光的窗口。

我要认真学习刘义权忠诚于党、立足本职、敬业精神,咬定档案保管这座大山不放松,为党和人民保管好这些珍贵财富,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要认真学习刘义权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牢牢把握档案管理这个关键环节,确保档案管理科学有序。要认真学习刘义权诚实守信、诚恳敬业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实现档案工作的价值。

马忠魁北京市档案局(馆)

现在流传的一句话叫做:八十年代的人把工作当成事业,九十年代的人把工作当成职业,新世纪的人把工作当成岗位。我们法规处同志在学习讨论中认为,刘义权精神体现了对档案工作的“事业观、职业观、岗位观”,他把平凡的档案工作当成崇高的事业、专门的职业、重要的岗位,这正是我们跟刘义权的差距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方面。

一是要学习他把档案工作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这是他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结合法规处档案法制业务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做好档案法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因此,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明确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才能真正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二是要学习他把档案工作当成一项专门的职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懂档案业务,又要精通公共法律,树立起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项专门的职业理念,努力成为精通档案和法律的职业家。比如,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正常业务工作以外,有时还要接待涉及档案法规方面的上访群众,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激化矛盾,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掌握档案法规和相关政策,又要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千方百计地去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要学习他把档案工作当成一个重要的岗位。扎实做好本岗位工作,是体现对工作事业心的最好检验。要把刘义权精神学到手,就要结合自己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把事业心、责任感和多年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把平凡岗位作为人生舞台,把本职工作作为人生追求,出色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才能像刘义权那样,在平凡岗位上作出非凡的业绩。

霍冬梅北京市密云县档案局(馆)

刘义权同志的模范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以后,密云县档案局及时组织干部职工以座谈会、心得体会交流等形式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使大家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深入开展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活动,进一步推进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像刘义权那样,热爱工作、奋发有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无愧于我们前辈、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档案事业。

刘义权同志是新时期档案干部的楷模,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党员、一名普通档案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学习刘义权,就要学习他献身使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乐观豁达、坚毅顽强的昂扬斗志,胸怀大局、执著追求的崇高风范,在档案工作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来检验学习成效。具体做到“三个体现、四个结合”。“三个体现”即:要体现在对待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上,要体现在认真负责、满腔热忱上,要体现在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上。“四个结合”即:把开展学习刘义权同志活动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结合起来,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结合起来,与查找个人在思想、作风上的不足结合起来,与各科室岗位职责和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全县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大家表示,要把此次学习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并作为加强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力契机和手段,力求使机关作风有新改进、干部整体素质有新提升、档案事业服务科学发展有新突破。同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还应注重学习实效,把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倡导和弘扬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协作精神,激发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推动本地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密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不断发展作出新贡献。

刘 立北京市档案局(馆)

刘义权同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体现了他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体现了他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如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我重点谈两点体会:

一是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刘义权从事档案工作38年,没有做过经天纬地的大事,但他从不因工作琐碎而心生厌倦。我的工作岗位在市档案局区县业务指导处,由于职责所在,容不得我们的工作出现丝毫纰漏,否则就有可能给业务指导工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学习了刘义权的事迹,我更加认识到要学习他“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工作态度,在指导时认真接听每一个电话,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热心关注各区县档案部门的工作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协调指导。在日常工作中,不论是撰写公文,还是内勤琐事,都要认真对待。

二是加强学习,善于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我所在的业务处室,会经常需要向区县档案局馆贯彻、传达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文件精神,并及时总结推广农业农村及区县档案工作经验。为了做好这种上传下达的工作,我就更加需要深刻领会相关文件的精神,虚心学习其他同志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研究、协调能力,努力成为档案业务的专家。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将刘义权同志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日常工作、学习之中,努力成为一名像他那样坚守信念、勤奋敬业的人!

武广胜北京市档案局(馆)

在全市档案系统深入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的背景下,北京市档案局(馆)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组建一支安保标兵服务队,并分别参加了相关的治安服务工作。

此次执勤工作,标准要求高,工作条件艰苦:一是无论环境、气候条件如何,都不准擅离执勤岗位。二是执勤时间长,有时需连续值勤12小时。三是安保服务团队成员要保证本职工作和安保值勤两不误。四是生活条件差,有时连口热水也喝不上。

条件尽管如此艰苦,但大家都把能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安保工作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更为刘义权同志那几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忘我工作精神所激励和鼓舞。在局(馆)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有的同志推迟了婚期;更多的同志默默克服了各类困难,每次都是提前到达值勤岗位,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安保职责。

安保值勤任务圆满结束后,地区党委、政府给市档案局(馆)发来感谢信,感谢我们为新中国60周年华诞庆典在交通疏导、环境整治等项工作中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档案工作者在执行任务中体现出的政治素质和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赞赏。

要说收获体会,那就是刘义权精神在感染、鼓舞着我们,他坚守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这份执着和信念仍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王海燕 北京市档案局(馆)

刘义权同志是我们的同行,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就是要像他一样,怀着对档案事业的忠诚与执着,怀着对本职工作的坚守和忘我,将我们的所思所感所获,转变成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

刘义权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档案”,源于他对档案业务工作孜孜不倦的钻研和学习。我们培训中心是个年轻的集体,在岗的3 位事业编人员都是近两年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年轻人,平均年龄27岁,并且学的均非档案专业。但为尽快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他们充分利用条件优势,努力学习档案知识和管理技能,很快适应了岗位需求。

通过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家深深感到:不管干什么,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就会有所收获,就会创造非凡。年轻人创新能力强、工作热情高,我们就积极为他们施展才能和提升工作能力提供机会和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快熟悉了业务,先后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培训中心的业务骨干。他们表示,要学习刘义权那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力争成为专家型培训管理者。

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发了大家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珍惜工作岗位、努力工作、为档案事业添砖加瓦的豪迈之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刘义权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历练,让自己在政治上更加升华、业务上更加精进,用不平凡的业绩为平凡的岗位添彩,用优异的工作成果为档案事业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李 嵋北京市档案局(馆)

聆听了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很受教育、几次落泪,从心灵深处受到了触动。他的先进事迹代表着时代精神,令人震撼、激发斗志、催人奋进,我为他那博大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所动容,更为能与他从事相同的职业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结合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经过一番思考:刘义权离我的生活太近了,近得可以触摸;他的事迹太平凡了,平凡得我们每个档案工作者都可以做到。然而,我们没有做到的,刘义权同志却做到了。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凡中见伟大”,跟刘义权同志相比,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到北京市档案馆工作至今。多年来,我努力地工作,力争把自己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做到得心应手、不出差错。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认识到:看似平凡的档案工作,映衬着祖国日益强大的辉煌历史,也能积累出对社会的贡献。

我和刘义权从事着相同的工作,自从北京市档案馆馆开始数字化工作以来,我就参与其中,正是通过这看似平凡的工作,我们将传统载体的档案用现代技术的手段转存在新的载体上,一方面,便于提供服务利用,更重要的是减少对原载体档案的使用,最终实现对原载体档案的保护。

学习了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除了震撼、感动之外更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当我把自己的工作与保存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明联系在一起时,对工作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情。档案工作虽然无职无权、默默无闻,但既然我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就要象刘义权那样把在档案工作这个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的志向,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奉献终生。

如果问我怎样向刘义权学习,我想说:带着这份前所未有的激情,进一步做好每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俞兆娜北京市档案局(馆)

刘义权是离我最近的一位英雄。我们是同行,甚至我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也相似,同是档案收集人。在学习刘义权先进事迹活动中,回顾自己所从事的档案接收工作,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今后的档案收集工作中,我要学习刘义权那种在原则面前不松口,严把移交档案质量关,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

过去我做的档案征集工作不多,但我知道从事档案征集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刘义权在档案收集工作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征集有方向、有目标,他的“法宝”之一就是熟悉馆藏。另外,他在征集工作中所体现的高度政治责任感,以及不怕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和责任意识,更是令我感动,为我今后实现工作目标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让人羡慕的人很多,让人尊重的人却寥寥无几。刘义权就是我们档案工作者队伍中让人羡慕、受人尊重、值得大家学习的楷模。或许我的一生也只是从事着别人不羡慕的工作,然而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方面不断做出新的业绩,像刘义全同志那样成为让人尊重的档案人。这就是我在学习刘义权先进事迹活动中收获的点滴体会。从此时此刻起,我要把此学习体会努力践行在实际工作当中。

宋湛北京市档案局(馆)

古人云,见贤思齐。我想,要学习刘义权,首先要抓住他精神中的“魂”:是什么动力能够让他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是什么情感能够使他把“三居室”腾给别人,而自己和家人却挤进一间狭小的“陋室”?是什么信念让他无畏地直面死神,乐观豁达地拖着病体坚守在档案工作一线?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我想,只有完全抛弃自我、不计个人得失的“无我”精神,可以解释他的所为所想。“无我”造就他广阔的胸怀,不为俗事所扰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无我”让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他人着想,因而能做出让房的义举;“无我”让他虽已是命在生死之间,仍顽强工作不止。正是这种“无我”精神,成就了刘义权同志的大我。刘义权的“无我”精神给我的启示是:工作需要我时,我要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名利当前的时候,我也能淡定从容。

学习刘义权,就要学他执着事业、魂系档案的敬业精神。我所从事的档案编研工作同档案征集一样平凡,有时甚至会有些琐碎,但如果缺乏认真、细致,就会给后续工作增添麻烦。是刘义权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教育了我,越是平凡的工作越需要认真对待,不好高骛远,才能在实践中有所提高。

学习刘义权,首先要学他服务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档案编研工作担负着传承历史、传播档案文化的重任,任何一点差错都是对历史的亵渎和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对后来者贻害无穷。过去我曾有重三校、轻一校的思想,对待自己担任责编的书稿和其他同志担任责编的书稿态度也不一样。学习了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后,增强了大局意识,进一步认识到对历史高度负责态度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刘义权,就要把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实际工作之中。今后我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档案编研工作上,用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上,力争做一名像刘义权那样既有高度政治觉悟,又有过硬专业素质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专家型人才。

邵新春北京市档案局(馆)

通过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保管处的同志一致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勤奋敬业,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以学习刘义权活动为契机,加强了档案库房的各项管理工作。大家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刘义权忠诚于党、甘于寂寞、立足本职的高尚敬业精神,从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做起,把刘义权精神落到我们的工作实处。

一是学习他爱岗敬业、勤勉工作的精神。8~10月,正值全市档案系统文艺汇演、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展、全市“首届档案馆日”紧张筹备、举办期间,处里的同志克服人员少等困难调归档案13万多卷册,为整理奥运档案创造了条件,学习刘义权活动成果在工作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是学习他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近期库区正在进行安防消防改造,几乎每天都有加班任务,每逢这时大家都争先恐后,主动照顾住家较远和有具体困难的同志,体现了互相关心、主动补台的团队精神。

三是刘义权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体现。处里有位女同志年底即将退休,但她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跟大家一起工作在库房管理第一线,这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职业操守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四是要学习他对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保密一直是保管处的首要职责,通过学习刘义权先进事迹,大家进一步意识到安全隐患犹如悬在头上的一口刀,安全、保密观念时刻不能松懈,目前档案馆特藏库已经建好,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我们坚信,在刘义权精神感召之下,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档案馆库房管理工作将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宋 红北京市档案局(馆)

我们网络处的同志在围绕“向刘义权学什么、怎么学”的讨论中,每个同志在发言当中都谈到自己的差距、应该追求的目标和自认为要改进的工作方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态度问题。我们既然选择了档案这份职业,就要用自己的激情、热情投入工作,要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奉献给工作,同时也会从这份工作中收获成功与乐趣,所以要把向刘义权学习具体落实到对档案工作这份职业的敬重上。

二是要付诸行动。学习刘义权,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怕为之付出。在讨论到这里时,有的同志形象比喻:学习先进模范事迹要象打游戏那样,一关一关地过,要有决心、有毅力、有韧劲,把向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的成果落实到工作实处。

4.优秀卫生院院长事迹材料 篇四

——卫生院院长xxx

xxx,男,中共党员,xxx年生,xxx年他毕业被分配到xxxx卫生分院,从此走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工作后不久便熟练掌握了临床操作技能,并以热情周道的服务,很快成为农民患者心目中十分信赖的好大夫。由于工作出色xxx年xxx同志被调入音坑乡中心卫生院工作,xxx年,他从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一名优秀的院长。

5.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 篇五

他是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凭借执着、顽强的精神,将一个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卫生院发展为全区实力最强的卫生院;他没有豪言壮语,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情系患者的心,为前来就医的患者解除痛苦。

2019年,凭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英才”荣誉称号。三年来,他没有沉浸在过去的成绩和荣誉中,而是将成绩和荣誉化作动力的,实践着“扎根山区,兴医为民”的诺言。他始终把服务山区百姓,做百姓健康卫士为奋斗目标,不断开拓创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使许多患者免除了疾病的折磨。

作为卫生院的主要负责人,三年来,大力实施科技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之战略,全力打造集“预防、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乡镇综合卫生院。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医疗用房10000平方米,设置床位300余张;投资500余万元引进美国GE螺旋CT、CR、彩超、数字电子胃镜、肢体康复系统设备等70余台医疗设备。投资近百万元用于科室建设,创建了外科、手术室、脑中风康复科、理疗科、特检科,发展壮大了内科、妇产科、放射科、中西药房等科室,业务科室也由最初的1个综合科室发展成为14个科室。

注重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临床、医技各科室专业技术人才50余人。加强年轻人培养,职工队伍常抓不懈,班子成员5人中,年龄在30-60之间,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队伍。激发员工活力,对员工提出了“所有人员在物质上、政治上、技术职称上平等对待,没有正式、临时之分,只要在工作上有水平,业务上有能力,同样可以担任中层以上职务、晋升职称、发展党员”。全院18名中层干部中有一半以上属于非在编人员,多数已晋升为中级职称、加入了党组织。为李效勤、张金水等一批老乡医,晋升了职称,购买了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

注重发挥名医效应。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他始终坚持长期坐诊、业务查房、主刀手术,救治过数以万计的病人,实现两万例手术无事故,在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的声誉。在发挥自身名医优势的同时,全力打造脑中风康复专科,以李效勤为首的脑中风康复科成为“x省特色专科”。

注重实施惠农政策,尽量给病人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物,切实减轻病人负担;为住院病人免费供应早餐、热水,免费车接车送,无偿提供陪护折叠床等。坚持走医养结合的发展之路,建设养老公寓,已有30位老人入住。

近三年,中心卫生院门诊共接诊8万余人次,年业务收入达到2019万元,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最强的乡镇卫生院、全国特色专科建设典型医院、全国基层卫生院设施最齐全的医院。先后被授予“x省十佳卫生院院长”、“2019感动博山人物”等荣誉称号。

谈起怎样继续发挥“英才”效应,说:“成绩属于过去,今后我将继续优化诊疗配套设施,把名医名科技术发挥好,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更好地扎根山区,兴医为民。”

这是我们的医生,值得尊敬的医生。

关于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事迹材料范本【二】

我先来向大家汇报一组一家乡镇卫生院的数字:净资产总额1200万元,年业务收入900万元,门诊量3万人次,住院病人人次。这组数字乍一听也许您并不在意,但当告诉您这组数字的出处时,或许您会生出“不简单、不容易”的感叹。

数字出自镇卫生院。镇是全市最偏远、只有3万人口并不富裕的乡镇。在这样的条件下,卫生院创造的这些数字您说简单、您说容易吗?

熟悉情况的人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个“以院为家、把医院的事当成自家事”的院长。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卫生院多年来一直是全市乡镇卫生院中的佼佼者。院长名叫,1987年担任卫生院院长。“院长真正把医院当成家,职工才会热爱这个大家庭;职工热爱大家庭,也才能安心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这样理解“家”的含义。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和经营着自己的“家园”。

1987年,接手的是个真正“穷到家”的穷家:房屋破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入不敷出。“穷归穷,毕竟是个家;只要心里有个家,‘穷家’定会变‘富家’”。怀着这样的心态,曾经当过兵、做过乡分工干部的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穷”攻坚战。为改变“穷相”,拆危房、修旧房、建新房;为留住医疗骨干,他耐心做工作,创办了以眼科为主的特色专科;为保证职工福利,他以个人名义借钱,兑现对职工的承诺。在的努力下,“家境”开始慢慢改变。1994年后,卫生院走出低谷,并逐渐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中脱颖而出。目前,全院拥有达5000平方的门诊、住院和医技楼,添置了大型光、彩超、c臂机、腹腔镜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一些在大医院才能开展的诊疗项目,在这里也出现了。

心中有家爱自生。对卫生院这个大家庭不仅包含着浓烈的爱心,还有着一段深深的情结。1996年,因患脑膜瘤,在x做颅脑手术。他人在病床上,心里却时时牵挂着卫生院这个家,因担心会影响卫生院工作,他反复劝说职工不要探望,但出于对“家长”由衷的敬爱,当时全院的50多名职工还是自发地安排好各自工作,先后赶到医院探望他。倍受感动,由然产生一种情感:我要用全部精力回报卫生院这个大家庭,回报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他关心职工生活,在全市率先为全院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建起了职工宿舍楼,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他关心职工家庭,对有就业需求的职工家属子女,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当职工家庭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个会想到他,都是以家长的身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关心职工成长,每年都选派2至3名职工前往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就是对偶尔犯过错误的职工,也以包容之心予以关爱。他还保存着十几年前一位职工的检讨书,这事以前从没向外透露过,只是想在退休后悄悄撕掉。

有家的感觉心境是平静、安详的。在的办公室里,“先做人、后做事,诚信为本”的座右铭特别醒目。时下,一些医院常与医疗设备回扣、药品提成、红包等字眼相联。但在卫生院,这些问题从不存在,“自家买东西、做事情你会要好处吗?”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在卫生院采购药品器械时,始终坚持不吃商家一根烟、不喝厂家一杯酒和不拿经销商一份礼品的“三不原则”,为的是砍价时“手硬嘴不短”。一位常年从事医疗器材的经理说,我做了多年生意,没见过像你这样的院长。是的,在心里,始终装的是卫生院这个“大家”而不是自己的“小家”,在第一轮“两权分离”改革结束后,他将自己应得的大部分奖金用于卫生院的发展和职工的福利。

虽然卫生院家产殷实了,作为当家人,勤俭持家的本色没有改变。他常说,“我们卫生院这个家是属鸡的,扒一下,啄一口,不扒就没食吃;积累家产不容易,稍不节俭就会败家。”对想到医院蹭吃蹭喝揩油的对象,一律高挂“挡箭牌”,他也因此落下“铁公鸡”的外号。去年新投入使用的18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全部装潢按一般预算要80多万元,而他只用了30多万元,就连审计人员也不大相信。但“铁公鸡”硬是一笔笔地抠省出50万元。

2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一直“以院为家”,是因为身后有一个始终支持他的小家。他的妻子揽下了全部家务,为的是不让分心。1996年手术后,落下了继发性癫痫、左侧肢体功能乏力等后遗症。最初的两年多,的妻子每天如影相随地陪他上班,料理他的生活,这段情景至今不能忘怀。他爱人没有工作,也没有养老保险,经常半是埋怨半是担忧地说,我家老徐这个人,职工的家属他能安排,就是自己家属他不安排,我老了不晓得怎么办?回答说,在家洗衣做饭,跟在我后面永远不会下岗,这是最好的工作安排。话虽回得巧妙,但心里有个小九九没说出:如果安排了你,就会少安排一个职工家属。

20多年同一岗,“以院为家”自风光。比起同时期工作并转入公务员队伍的老同事们,多年“家门”未出的难免有一点遗憾。但看到卫生院的巨大变化,想到任职20多年来,和谐大家庭里没有一封人民来信,先后两轮改革测评时,“家庭成员”对自己百分之百的支持率,就有一种成就感。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奋进的动力,家是永远的守候。“以院为家”的,用20多年的坚守向我们解读并证明了这一切。

关于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事迹材料范本【三】

胡贤林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山区33年,全心全意为山区群众服务,赢得了山区群众的信赖和爱戴,展现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为他把救死扶伤的天职看得高于一切。33年来,他把病情当作命令,甘当“全天候”医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方百计方便大山里群众就医。他视病人如亲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处处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受一份罪、多花一分钱。33年来,他走遍了全乡28个自然村,叫得出六千多号人的名字。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举一动都是情。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山区群众健康有保障。胡贤林说,“与大山里治病救人的头等大事比,自家的事都是小事。”为此,他一心扑在双峰卫生院这个“大家”的建设上,一次次放弃了离开山区的机会,为了在大山里建设好让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他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病人以生命相托,这不仅需要高明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和甘于牺牲的精神。胡贤林扎根山区33年,以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在山民心目中树立了大山一样伟岸的形象,山民们只要看到他,“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这些年,与医疗设施越来越先进不相称的是,一些地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作为医护人员更是责无旁贷。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只要恪守职业道德,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一定有助于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海拔六百米的天台山脉连绵不绝,横亘宁海、新昌和天台。素有宁海“小x”之称的双峰乡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的三地交界处。那里,有一个山民们熟悉的身影时常在崎岖的山路间穿行。33年来,他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用脚丈量着大山深处的每一寸土地;他一次次放弃了下山行医的机遇,一直坚守在大山里,为山区的父老乡亲建起了“生命守护站”;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乡亲们广为传诵的好口碑……

他就是共产党员、宁海黄坛镇双峰卫生院院长胡贤林。已经83岁的当地村民何行龙,这样评价胡贤林:“这么好的医生,难得。”1974年1月,何行龙大吐血,被送到卫生院。听说新来的病人有肺结核病史,当时在卫生院仅有的两间病房住院的病人谁也不肯与他同住一处,胆小的干脆吵着要回家。可何行龙的病情需要一日数次观察诊断,对症下药,理应住在医院里,而且最好安排单间。这时新婚才三天的胡贤林作出了一个令同事们感到意外的决定,让老何住进他安在医院宿舍里的新房,自己和妻子搬到附近的丈母娘家去住。

让病人住婚房,多不吉利,万一是传染病咋办?有人好心相劝。胡贤林反劝道,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最要紧;确诊是传染病再转院也不迟。后来,经确诊老何得的是肺结核后遗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就这样,老何在胡贤林的新房里整整躺了一个月。在胡贤林的精心治疗下,老何终于康复出院。

此后,老何一有病就找他,而胡贤林也从不嫌麻烦,每次都给予亲人般的照料。去年,老何出现原因不明的便血。他又找上胡贤林,要他帮着联系山外的大医院去看病。胡贤林不但很快通过在x工作的小女儿帮他联系上了浙一医院,还利用休假时间陪他到x看病。上个月,老何又高烧不退,来到卫生院一查,白细胞高达17000单位,比正常人高出7000单位。这对一个冠心病、肺气肿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最好是到大医院去诊治,可这次何行龙执意不肯去。无奈之下,胡贤林只得每隔几天,就给老何抽血化验,调整用药;晚饭后,他带上出诊箱送医送药到床头。经过9天的精心治疗,老何的病情终于得到明显的缓解。33年来,类似这样的麻烦事,胡贤林不知揽过多少次。有时不仅要出大力,还要垫上自己的钱。

榧坑村的胡永安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时常复发。气急时他脸色铁青,最犯愁的是每次挂针、吸氧的医疗费,五六天下来就要六七百元。这对丧失劳动力的他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这时,胡医生总是说“先看病,有钱了再来还”。10多年来,几十元的欠费胡贤林悄悄垫上;多的就记在卫生院的账上,待村民有钱时还上。账上的欠款从每年的数千元越滚越大,直到上万元。XX年前,这笔欠账直接从卫生院业务结余中核销。此后,由乡财政核销。胡贤林没有统计过10多年来自己垫了多少医药费,但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记得,每当要还他垫的钱时总被他婉拒。卫生院的平均处方26元。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廉价药是双峰卫生院的当家药。为了让村民省药费,胡贤林动足了脑筋:山乡多发尿结石,急诊时打针消炎,待控制病情后,就教病人上山采车前草、金钱草和紫金沙三味草药煎服调养;上呼吸道感染时,教村民拿梨头、枇杷叶和鱼腥草煎服。

“病情就是命令。”干过部队卫生员的胡贤林,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颇有几分军人色彩。然而,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他时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88年一个大雪封山夜,长丘村一急性腹痛病人俞东贵托人打来电话,要他出诊。胡贤林钻出热乎乎的被窝,背起药箱,拿着手电,一头扎进寒风刺骨的茫茫风雪夜。大雪齐膝,北风呼啸,他艰难前行。北风越吹越紧,刮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他最后只好背朝着目标倒走。为了赶这足足7.5公里长的山路,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而窄窄的山道边就是悬崖!

“一个雪人叩开我家门,外衣是积雪,眉毛挂着冰凌,只有头顶冒着热气。是胡医生,他真的大雪天赶来救命了。”回忆起往事,老俞至今还激动不已。

1998年9月的一个凌晨,王家染村来电请他赶快去抢救一名喝农药自杀的妇女。胡贤林收拾好急救药物,一头挑着生理盐水,一头担着灌肠用具,揣上两个隔夜的冷麦糕就出发。50出头的胡贤林挑着10多公斤重的担子一路小跑,2个多小时赶了15公里山路。只见病人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上气不接下气,皮肤、口唇青紫,全身抽搐,瞳孔也缩得只有针尖那样细。胡贤林马上采取洗胃、催吐、灌肠等措施。他不顾病人一身污秽,一直守在边上细心观察,调整用药。经过一天一夜的精心治疗,终于将中毒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连夜送产后大出血病人到城关的大医院;抢救农药中毒的村民三天三夜没合眼;为赶时间出诊,吃饭常常烫破喉咙;下乡巡诊顾不上术后不能下地的妻子,让她就此落下低血糖的病根……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同事和乡亲们说了一件又一件。

村民们说,“看到胡医生,我们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胡贤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自勉牌匾,上书“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山区父老乡亲服务”。33年来,他接诊病人30多万人次,挽救了近百个山民的生命。一心扑在“大家”上

黄泥墙、烂泥地的矮楼,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这“老三件”是双峰卫生院建院初期的全部家当。村民做个血化验、拍个x光片,还得赶到15公里外的城关医院。担任双峰卫生院院长后,为了让大山里的卫生院真正成为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胡贤林可谓是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

老胡一直很清贫。前些年总算在城关买了套房子,五万多元房款还得分期付清。“凭你的技术,几年就好发财。”有人鼓动他到城关开诊所。更有同行说,若老胡开诊所,他愿去打下手。有人甚至出高薪想挖他走。宁海县卫生局副局长葛文华说,他在局里18年,五任局长都关心地问过他要不要调到山外,老胡都婉拒了。去年底,胡贤林已接近退休年龄,城关一家骨伤科医院院长托人说情、电话催促无效后,特地上山来“预订”胡贤林,要他退休后去那里干,工资待遇好商量!老胡却打定了主意,在大山里发挥一个医生的余热。冬去春来。院子里,老胡翻建双峰卫生院时栽下的一棵桂花树、一棵柏树在山风中挺立,枝繁叶茂。它们的根已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融入大山。

关于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事迹材料范本【四】

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大潮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塑造了一个个锐意改革进取的优秀院长,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领域里,鞠躬尽瘁,通过自己看似平凡的工作,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xx卫生院长xx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十五年来,他由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一名优秀院长,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时每刻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卫生行政部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信任、爱戴和尊敬。他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XX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工作管理者,同年被xx镇委、镇政府评为优秀主职干部。

xx,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出生于xxx年x月,xxx年x月毕业于xx卫生学校xx专业,同年分配至xx卫生院工作,工作兢兢业业,积极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把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相结合,热情为广大病患服务,深受广大患者和领导的肯定。XX年被职工民主选为医疗组组长,XX年被选为xx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XX年底调至xx县xx卫生所任所长,XX年元月,调回xx镇卫生院任院长至今。

一、勤奋好学,精益求精,文明行医

xx同志出生农村,他知道农村远没有摆脱贫困,缺医少药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小病不去医,大病没钱医”的现象,在他身边经常发生着,因此,他决心当好一名医生,为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不但技术精益求精,还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每次诊治患者,他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让患者打挂针,能够在门诊治愈,绝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疗,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负担。如新丰村村民廖善星,因不慎摔伤,至左肱骨骨折,因患者家庭贫困,经了解患者厨房、卧室、猪舍同在一室,他主动提出只要患者付600元就完成了对患者左肱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减免医药费1000余元,并多次上门免费注射、换药至拆线,因看其家庭贫困后还对其捐了一些衣物。有些患者看病一时无钱拿药时,他还时常掏钱垫上,患者治愈病后,为感谢他,送红包时,他一律不收,还耐心地说服病人要注意身体,钱要用在治病上。

他工作过的万家,是个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加之工作环境艰苦,他在万家工作期间,跑遍了该地区的每个村落,因为群众离医院偏远,有些老人不能前往医院就诊,他就常常上门服务,在万家卫生所工作三年,累计出诊了300余次,不管什么恶劣天气,只要患者一个电话,就毫不犹豫的骑车上门服务。XX年的冬天,一个患者家属打电话来说家中母亲70多岁,病卧在床已经几天了,情况危急,要求出诊。当时外面下着大雪,xx二话没说,披上雨衣就出了门。经过连续几天的出诊治疗,直到患者病情好转,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二、深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

xx镇卫生院是当时全县乡镇医院唯一没有改建的老医院,软、硬件设施落后,群众就医环境差,科室布局不合理。调回xx任院长后,多方争取上级部门拨款了30万元,勤俭节约自筹了60万元,重新建设了一个高标准的新医院,工程建设之时,困难重重,他和卫生院一班人同舟共济,终于在XX年7月将一个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新门诊大楼落成了,极大地改善了医院就医条件,为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自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以来,医院遵照上级部门的政策,积极稳妥地为群众办理门诊、住院报销结算手续,因原门诊楼布局不合理,患者报销经常往返一、三楼极为不便,新门诊楼完工后,实行了一站式报销,为方便群众积极创造条件。

为抓好医院工作,xx同志带领院管会一班人先后出台了医院政治工作“四结合”和保医疗质量“四个关键”。“四结合”即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与医院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四个关键”即抓好医疗行为规范,病历质量、优质服务,依法维护医患权等关键。使职工对医院面临的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了职工的爱岗、爱院热情,陶冶职工情操,增加职工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xx卫生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门诊人次、医疗收入及各项主要医疗质量指标,均比过去明显上升。xx担任院长期间,全院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医院各项业务进一步拓展,新增了理疗康复等专科,保证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发放。在医疗业务上,通过他15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积累,业务技能已能够满足乡镇卫生院开展的医疗业务,他坚持做到率先垂范,搞好传、帮、带,带领和指导年轻医生完成手术几百余例,使许多患者能够就近减轻痛苦,有效地促进了xx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于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事迹材料范本【五】

改革的大潮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塑造了一个个锐意改革进取的优秀院长,他们驰骋在自己领域里,鞠躬尽瘁,通过自己看似平凡的工作,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三十年来,他由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一名优秀院长,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时每刻均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卫生行政部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信任、爱戴和尊敬。他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全县“百佳”医务工作者,XX年被评为全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下面是**同志的部分先进事迹。

一、勤奋好学,精益求精,文明行医

**同志出生在桂阳县正和乡,他知道农村远没有摆脱贫困,缺医少药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他生长的地方正和,那时方圆十几里才有一个“赤脚医生”,“小病不去医,大病没钱医”的现象,在他身边经常发生着,也常常使他十分痛苦,因此,他决心当好一名医生,为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一些有益的工作。1976年10月**毕业x卫校中医专业,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去基层工作,他想的是更缺医少药,那里更需要他,那里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来到了泗洲乡卫生院,在这缺医少药的地方,凭他在学校学的那些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于是,他边自学,边工作,边请教,由于勤奋好学,他业务水平提高迅速,熟练地掌握了利用中医中药和中西结合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成了一名能为广大农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全科医生,他不但技术精益求精,还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每次诊治患者,他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让患者打挂针,能够在门诊治愈,绝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疗,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负担。有些患者看病一时无钱拿药时,他还时常掏钱垫上,患者治愈病后,为感谢他,送红包时,他一律不收,还耐心地说服病人要注意身体,钱要用在治病上。由于他工作努力,1984年,县卫生局将他调入县城关卫生院,自此,他对技术更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当有急诊患者,他总是随叫随到,即使是在休息日,他都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他经常说“治病救人就是我们医生的天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来没有推诿搪塞过患者,也没有让患者失望过。

二、深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

1984年,**担任城关卫生院副院长,89年任该院院长,这下,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家都清楚,全县39个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都想进城,也就使在城关、城郊卫生院的人员不断增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带领这么一班人发展事业,谈何容易。为抓好医院工作,**同志带领院管会一班人先后出台了医院政治工作“四结合”和保医疗质量“四个关键”。“四结合”即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与医院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四个关键”即抓好医疗行为规范,病历质量、优质服务,依法维护医患权等关键。狠抓“四个结合”和“四个关键”,使职工对医院面临的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了职工的爱岗、爱院热情,陶冶职工情操,增加职工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城关卫生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门诊人次、医疗收入及各项主要医疗质量指标,均比以往明显上升。在抓好医疗质量的同时,乡镇卫生院推行“动产融资,不动产有偿使用”之前,**同志就在本院积极推行了“注重绩效挂钩,深入分配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先导,夯实分配制度改革基础,卫生院遵照县卫生局“迈小步,不停步”的精神,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医院内部人员转岗分流,严格控制人员入口,放松人员出口,严格执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为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实行院科两级核算,深入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工效挂钩,绩效挂钩”,根据工作数量、技术质量、劳动态度、贡献大小等指标,经院科两级核算进行分配。这种改革,一是突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改革了人浮于事的大锅饭局面,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观念,单位上下形成“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和氛围。二是观念转变,如今是“干什么活拿什么钱”,收入有差距也是正常现象。二oo二年县政府出台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后,城关卫生院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完善,运行二年来,效益明显,人心稳定,**担任院长期间,全院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医院各项业务进一步拓展,新增耳鼻喉、痔疮、口腔等专科,城关卫生院由原占地面积730m2,业务用房不足200m2增加到职工住房1100m2,业务用房2080m2,添置了200max光机,心电图、生化设备、b超等诊疗设备,彻底改变了卫生院房屋面貌,每年收入达150余万元,运行二年来,不仅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发放,且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卫生院连年被评为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有效地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XX年,城郊医院实行“海选”院长,结果,**同志担上城关、城郊两所医院的院长,**将城关管理和改革经验应用到城郊卫生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艰苦奋斗,廉洁行政

**同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心底无私,尤其倍受职工的钦佩,论工作他是全院最累的,论贡献他是全院最大的,可他每年的奖金是全院职工平均的,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许多维修工具,单位的门窗、水龙头、电灯及医疗器械坏了,能修的他都自己修,记得他刚担院长那时,医院较困难,病房的床都是他亲自利用床铺改做的,尽量为医院节省开支。他常常加班加点,从不计个人报酬。十多年来,他没有拿过一分钱加班费。到各分设的门诊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坐车自己掏钱,未报过一分钱,担任院长十多年,他从未报销过电话费。对以权谋私,他深恶痛绝,早在八十年代,他就提出了药品进购公开,由院药品管理小组管理药品进购工作,他从不联系购药,更不外出购药,杜绝了个人得药品回扣的不正之风。他总是将参会发的床单等纪念品、年底慰问金和组织奖励给他个人的奖金交给单位。为节约单位开支,他甚至舍不得请专业人员去疏通堵塞了的排污管道,而是自己动手清理疏通。在人员调动、药品采购、工程发包等工作上,他从不以权谋私,从未收受过礼品和红包。一次为争工程项目,一位工程老板想给他送个大红包,他当场予以严词拒绝。很多药老板说,该同志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四、忠于职守,情系群众,始终战斗在抗非第一线

去年3—6月,全县乃至全国打响严峻的“抗非”战斗以后,**同志认真贯彻上级抗非布署,组织全院职工迅速学习抗非业务知识,布置抗非的具体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布置全镇抗非工作,迅速掀起了全院全镇的抗非热潮,抗非期间全镇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卫生死角500多处,消毒阴阳沟渠XX多米,投入抗非经费13万多元,院内设立了发热门诊,各服务站分别负责一个管区的疫情监测和抗非技术指导,疫区流入人口体温监测任务,全院共排查发热病人382人,送县发热门诊排查14人,疫区流入人口体温全程监测196人,**自始至终站在抗非的第一线,经常深入居委会、街道督促抗非工作,排查发热病人。在抗非典的那段时间,**同志从未休息过一天,从未睡过一个好觉,经常深夜两三点钟接到报告有从疫区来的人员需要进行隔离和体温监测,每次,他都亲自前往,对流动人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和测量体温,先后到北关旅社、竹筷子厂、城南村等居委会街道排查流动人口数十人次。一次,一个发热病人在诊断不明时走脱,**同志根据记录不全的住址,逐户询问,连续寻找了近5个小时,终于到南正街找到患者,当晚将患者送到人民医院排查。

五、关爱职工,无私奉献

**同志对卫生院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均非常关心,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他尤其关心退休老同志,他经常对职工说“没有老同志的奉献,就没有医院的今天,老同志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老职工的退休工资医院始终保证当月内足额发放,每年组织几次老年座谈会,虚心听取老同志的意见,退休职工谈到**同志时均赞不绝口,许多退休老同志称赞他说,王院长千万不能调走,王院长在城关医院就是我们退休老同志的幸福。

6.卫生院院长先进事迹 篇六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为他把救死扶伤的天职看得高于一切。33年来,他把病情当作命令,甘当“全天候”医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方百计方便大山里群众就医。他视病人如亲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处处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受一份罪、多花一分钱。33年来,他走遍了全乡28个自然村,叫得出六千多号人的名字。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举一动都是情。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山区群众健康有保障。胡贤林说,“与大山里治病救人的头等大事比,自家的事都是小事。”为此,他一心扑在双峰卫生院这个“大家”的建设上,一次次放弃了离开山区的机会,为了在大山里建设好让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他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病人以生命相托,这不仅需要高明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和甘于牺牲的精神。胡贤林扎根山区33年,以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在山民心目中树立了大山一样伟岸的形象,山民们只要看到他,“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这些年,与医疗设施越来越先进不相称的是,一些地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作为医护人员更是责无旁贷。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只要恪守职业道德,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一定有助于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海拔六百米的天台山脉连绵不绝,横亘宁海、新昌和天台。素有宁海“小西藏”之称的双峰乡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的三地交界处。那里,有一个山民们熟悉的身影时常在崎岖的山路间穿行。33年来,他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用脚丈量着大山深处的每一寸土地;他一次次放弃了下山行医的机遇,一直坚守在大山里,为山区的父老乡亲建起了“生命守护站”;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乡亲们广为传诵的好口碑……

他就是共产党员、宁海黄坛镇双峰卫生院院长胡贤林。已经83岁的当地村民何行龙,这样评价胡贤林:“这么好的医生,难得。”1974年1月,何行龙大吐血,被送到卫生院。听说新来的病人有肺结核病史,当时在卫生院仅有的两间病房住院的病人谁也不肯与他同住一处,胆小的干脆吵着要回家。可何行龙的病情需要一日数次观察诊断,对症下药,理应住在医院里,而且最好安排单间。这时新婚才三天的胡贤林作出了一个令同事们感到意外的决定,让老何住进他安在医院宿舍里的新房,自己和妻子搬到附近的丈母娘家去住。

让病人住婚房,多不吉利,万一是传染病咋办?有人好心相劝。胡贤林反劝道,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最要紧;确诊是传染病再转院也不迟。后来,经确诊老何得的是肺结核后遗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就这样,老何在胡贤林的新房里整整躺了一个月。在胡贤林的精心治疗下,老何终于康复出院。

此后,老何一有病就找他,而胡贤林也从不嫌麻烦,每次都给予亲人般的照料。去年,老何出现原因不明的便血。他又找上胡贤林,要他帮着联系山外的大医院去看病。胡贤林不但很快通过在杭州工作的小女儿帮他联系上了浙一医院,还利用休假时间陪他到杭州看病。上个月,老何又高烧不退,来到卫生院一查,白细胞高达17000单位,比正常人高出7000单位。这对一个冠心病、肺气肿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最好是到大医院去诊治,可这次何行龙执意不肯去。无奈之下,胡贤林只得每隔几天,就给老何抽血化验,调整用药;晚饭后,他带上出诊箱送医送药到床头。经过9天的精心治疗,老何的病情终于得到明显的缓解。33年来,类似这样的麻烦事,胡贤林不知揽过多少次。有时不仅要出大力,还要垫上自己的钱。

榧坑村的胡永安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时常复发。气急时他脸色铁青,最犯愁的是每次挂针、吸氧的医疗费,五六天下来就要六七百元。这对丧失劳动力的他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这时,胡医生总是说“先看病,有钱了再来还”。10多年来,几十元的欠费胡贤林悄悄垫上;多的就记在卫生院的账上,待村民有钱时还上。账上的欠款从每年的数千元越滚越大,直到上万元。XX年前,这笔欠账直接从卫生院业务结余中核销。此后,由乡财政核销。胡贤林没有统计过10多年来自己垫了多少医药费,但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记得,每当要还他垫的钱时总被他婉拒。卫生院的平均处方26元。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廉价药是双峰卫生院的当家药。为了让村民省药费,胡贤林动足了脑筋:山乡多发尿结石,急诊时打针消炎,待控制病情后,就教病人上山采车前草、金钱草和紫金沙三味草药煎服调养;上呼吸道感染时,教村民拿梨头、枇杷叶和鱼腥草煎服。

“病情就是命令。”干过部队卫生员的胡贤林,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颇有几分军人色彩。然而,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他时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88年一个大雪封山夜,长丘村一急性腹痛病人俞东贵托人打来电话,要他出诊。胡贤林钻出热乎乎的被窝,背起药箱,拿着手电,一头扎进寒风刺骨的茫茫风雪夜。大雪齐膝,北风呼啸,他艰难前行。北风越吹越紧,刮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他最后只好背朝着目标倒走。为了赶这足足7.5公里长的山路,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而窄窄的山道边就是悬崖!

“一个雪人叩开我家门,外衣是积雪,眉毛挂着冰凌,只有头顶冒着热气。是胡医生,他真的大雪天赶来救命了。”回忆起往事,老俞至今还激动不已。

1998年9月的一个凌晨,王家染村来电请他赶快去抢救一名喝农药自杀的妇女。胡贤林收拾好急救药物,一头挑着生理盐水,一头担着灌肠用具,揣上两个隔夜的冷麦糕就出发。50出头的胡贤林挑着10多公斤重的担子一路小跑,2个多小时赶了15公里山路。只见病人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上气不接下气,皮肤、口唇青紫,全身抽搐,瞳孔也缩得只有针尖那样细。胡贤林马上采取洗胃、催吐、灌肠等措施。他不顾病人一身污秽,一直守在边上细心观察,调整用药。经过一天一夜的精心治疗,终于将中毒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连夜送产后大出血病人到城关的大医院;抢救农药中毒的村民三天三夜没合眼;为赶时间出诊,吃饭常常烫破喉咙;下乡巡诊顾不上术后不能下地的妻子,让她就此落下低血糖的病根……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同事和乡亲们说了一件又一件。

村民们说,“看到胡医生,我们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胡贤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自勉牌匾,上书“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山区父老乡亲服务”。33年来,他接诊病人30多万人次,挽救了近百个山民的生命。一心扑在“大家”上

黄泥墙、烂泥地的矮楼,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这“老三件”是双峰卫生院建院初期的全部家当。村民做个血化验、拍个x光片,还得赶到15公里外的城关医院。担任双峰卫生院院长后,为了让大山里的卫生院真正成为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胡贤林可谓是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

7.全国优秀院长先进事迹 篇七

中国医院协会主办、拜耳中国医院发展基金协办的缩短平均住院日, 提升医院服务效能第三次全国医院院长论坛2009年12月5日~6日在杭州举行。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系统总结和展示了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的缩短平均住院日研究项目2009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自全国各地6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155位院长和医院管理工作者分享了以何梦乔院长为首的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研究团队所做的《缩短平均住院日延伸与扩展项目研究报告》和以石应康院长为首的研究团队所做的《单病种平均住院日研究报告》, 各位院长、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结合各自医院的工作实际, 对缩短平均住院日研究项目的开展和医院管理工作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

通过两个半天的交流和研讨, 大家达成了如下共识:第一, 不论是2000~2008年16家医院9年数据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还是41家医院2008年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 乃至上述47家医院横向比较得出的结果, 对于各个医院树立病种层面、科室层面的标竿, 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效能都是十分难得的信息。第二, 汇集各家医院的数据, 开展缩短平均住院日研究进行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大家提供思路和总体趋势, 各医院可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研究, 探寻切合本院实际的管理措施和解决方案。第三, 项目参与医院通过研究获得的研究报告, 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其跨越的时间之长, 覆盖区域之广, 设计指标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 该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展, 要把课题做深做细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第四, 目前已经进行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医院运营因素分析和内部管理措施的研讨, 还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开展影响平均住院日的政策环境因素研究, 同时在研究基础上, 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有份量且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第五, 缩短平均住院日研究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水平、医院管理模式的变化、政策环境以及医院改革和发展实际需求, 针对医院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设计研究路线。要辩证地看待平均住院日数和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使研究结论和对策措施真正能够指导医院管理实践, 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效能的提升。

参与研讨的院长和专家建议中国医院协会要相关医院把这个研究项目延续下去, 凝聚管理精英, 汇聚数据资源, 发挥集体智慧, 争取获得切合我国医院实际, 解决大家共同难题的研究成果, 为提升我国医院管理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8.立足岗位创先进 履职尽责争优秀 篇八

王勇指出,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以“做强做优、世界一流”为目标,动员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扎实做好创先争优活动各项工作,中央企业呈现出“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上水平、职工提素质”的良好局面。活动中,中央企业建立工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实践特色,确定主题载体;强化“五种意识”,着力窗口建设;着眼固本强基,夯实组织基础;深化党群共建,汇聚发展合力;选树先进典型,注重宣传引导;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检查指导;加强理论研究,激发党建活力。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实践看,我们深深体会到: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做强做优做大是核心目标,管理提升是有效载体,创先争优是动力保证。

王勇要求,各中央企业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规律,努力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一是要以创先争优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各项战略部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二是要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把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建立群众认可、党员欢迎、易于操作、务实管用的制度,保持创先争优常态化。三是要继续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努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四是要将创先争优成果转化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和管理提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党员领导干部要立足岗位控成本,以身作则创效益;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保持中央企业平稳较快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当前的稳定工作,努力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王尔乘在总结讲话中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始终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以创先争优精神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二是要始终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充分运用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推动中心任务的完成。三是要始终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和带动职工群众共同建设和谐企业。四是要始终坚持突出行业特色、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激发中央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活力。五是要始终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建工作整体合力。

会上,宝钢集团党委、新兴际华党委、航天科技第五研究院党委、国家电网四川公司党委、国机集团中元国际党委负责同志,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三油矿中十六联合站党支部书记、中国黄金西藏华泰龙矿业公司5300党支部书记,中核工业快堆核电站技术领域首席专家徐銤作大会发言,中粮集团、南方电网等13家中央企业以书面形式交流了创先争优活动经验做法。

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全体同志,中组部组织二局、干部五局有关负责同志,各在京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中央企业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党群部门全体同志及部分二级企业相关同志共8 500多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上一篇:13.劳务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数字谐音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