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2024-07-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共11篇)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一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一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

1.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家长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真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用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一举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指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等。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学内涵的具体化。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实验和责任。

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科学态度(这里的态度指的大态度的概念)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影响:1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入手;2关注最基本的方面(学科核心素养);3明确本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什么);

如何落定: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如何培养技术运用的能力?今天围绕一点来说说。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学生思维: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发展顺序:实物——图像——符合(文字)。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构成孩子发展的两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承担了感性思维(形象)的发展;科学等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

理性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一种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是形成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文化的表现之一;假说——寻求证据(正是和证伪)

培养理想思维从证据开始:尊重实施、尊重证据,一证据说话是理性思维的开始,即实证意识。证明从何而来?观察和实验,逻辑推理。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面、皮筋、钢尺发出声的时候„„

怎样让学生信服?继续增加证据和逻辑说服力。感受音叉的震动、观察音叉的振动。证明一些物体的声音与振动的关系。证伪也是另一种证明方式。思考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不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例如:《水珠从哪里来》,学生的想法:杯口流水;杯壁渗水;杯口漏气;杯外气体。

排除法的教学设计:带盖子的瓶子;气体是否跑出来?红冰块来解决杯壁渗水;冷的空杯子和常温的空杯子进行比较。空杯子外的水珠

很多学生一直坚持水珠的渗透出来了的;很多学生认为是外面的气体变来的。

生:把水倒掉,看空杯子会不会出现水珠; 生:发现冷的空杯子也能出现水珠; 生:水珠不是里面渗出来的; 最后用冷杯子和常温杯作比较,确定受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探究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途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体验,思维类型的教学方法;思维发展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探究式教学不在乎热闹,更重要的是思维参与和思维发展。

在思维层面上: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值得思考的笑话:某日,老师说:树上有10只鸟,打死一只,还有几只啊?生:用无声枪打的话就还有9只。理性思维的人注重证据:阿基米德“死光”实验结果无效。

《点亮小灯泡》的例子。天天公开课,可以上网看看。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二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 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九大素养指标的培育又是通过各学科的协同教育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合理构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言至关重要。

学科的特定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就英语学科而言, 其工具性及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1]当前有关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构成及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课程群落构建等方面。骆冰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从初中写作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了教学的优化措施, 而从教学层面探究如何将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本文以高一英语听说课堂实践为基础, 在课堂设计上紧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目标, 探究如何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课堂设计及教学实践之中, 旨在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心得, 共同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研活动的开展。

一、课堂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为了很好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中心, 从英语学科的本质着手, 遵从英语学科的基本认知逻辑, 紧扣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 确保课堂的展开过程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

本节听说课在教学设计上, 以语篇为载体, 遵从信息输入—记忆与理解—自主分析与评价—创新与应用的基本逻辑思维流程, 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贯穿于课程之中。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首先, 通过文本听力及阅读材料的信息输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听说技能。其次, 在记忆与理解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设问及分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再次, 在自主分析与评价环节通过引导设问关注学生英文思维品质的养成。最后, 在创新与应用环节将课堂所学迁移至实际生活, 通过异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课堂教学注入精神内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背景说明

受教学生为北京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 学生语言水平整体良好。

教学内容涉及《高中英语》 (人教版) 高一Module 3 Unit 2 Healthy eating, 本单元的话题是健康饮食, 而本节听说课是本单元的最后环节 (语言运用环节) , 学习内容为学生workbook中听力和阅读任务, 内容是关于是否要在小镇建造麦当劳餐厅的讨论, 涉及课程标准话题项目表中的饮食、健康及周围环境三个话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本节听说课以麦当劳餐厅为中心话题, 突出了异域文化向民族文化的渗透, 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为课堂注入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为解决上述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课堂设计上,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就建立麦当劳餐厅的利弊展开讨论, 在此基础上将话题延伸至饮食、健康与环境等方面, 帮助学生采用英文思维方式进行理性分析, 做出独立判断, 通过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 教师将学生引入课堂辩论环节, 辩论主题:是否有必要在北京市第二中学周边建麦当劳餐厅。并采用积分制对正、反双方的辩论情况进行评比, 实现理论课堂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整个设计流程自然流畅, 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逻辑规律。

Iead-in环节以青少年感兴趣的美食作为开场白, 展开美食与健康的话题讨论, 进而引入本节听说课的主题:建立麦当劳餐厅的利与弊、是否需要在自己所在学校的附近建麦当劳餐厅。该环节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话题讨论中引入生物学、化学学科有关食物、能量、生命与健康的相关基础知识,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Pre-listening环节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文章所述的观点及论据, 预先为学生设置场景与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材, 听出教材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

Listening环节强调学生接收、理解及提取新信息的能力, 督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快速记录下文中的论点及论据。

Post-listening (Information gap) 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英文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和表达, 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Production (Debate) 环节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上应持理性的态度, 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Assignment环节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对课堂所学进行固化。

需要强调的是, 本课特设Teaching evaluation环节, 该环节在课后进行, 分为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两项。评价表见表1、表2, 单项最高分设定为5分。通过教学评价环节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 教学过程解析

表3展示了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的引导及设问均以能力本位为基础, 在为学生输入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输出能力, 即将抽象的知识运用于现实世界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中Post-listening环节、Debate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用时占整个课堂的五分之三, 重点关注学生英文思维方式的养成, 在此基础上, 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Post-listening环节, 我们创新了课本材料的利用方式,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把两篇阅读材料分开, 由两组学生各持一篇作为原始信息输入, 然后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交互地把己方掌握的材料信息传达给partner, 该过程既高效地利用了阅读的信息, 又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双重锻炼。

课堂辩论是教师探究学生内心真实心理活动的有效方式, 辩论可以发现学生在情感感度及价值观上的错误倾向, 教师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应保持中立、理性的态度, 密切关注正反方辩论的观点, 对学生暴露出的错误价值倾向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此外, 辩论赛实行小组赛制, 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五、结果与讨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本文从课堂教学层面探究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仅能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为该课题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具体而言, 本文在听说课堂中融入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英文思维、文化意识、社会责任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亮点:

第一, 以单元主题为基点, 将学习活动的主题由书本知识拓展至生活实际,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为课堂注入精神内质, 强调课堂教学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 关注学生英文思维的养成, 通过设问引导、头脑风暴等方式对听力和阅读信息加以利用,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语言学科的基本认知逻辑。

第三,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创新课堂教学材料的利用方式, 把两篇阅读材料分开, 由两组学生各持一篇作为原始信息输入, 然后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交互地把己方掌握的材料信息传达给对方, 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双重锻炼。

第四, 通过课后教学质量评价考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摘要:以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为基础, 探究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入策略。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紧扣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展开, 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环节实现知识课堂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赋予知识课堂积极的社会意义及教育意义,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后通过教学质量评价考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关键词:教育,教学设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新思考 篇三

回顾十年前的设计,我的教学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从立体图形转化到平面图形后,就开始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然后就开始用这个方法验证字母、图形、交通标志、各种图案等,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节课完成这个学习内容,学生对如何判断轴对称图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五年前的那次设计,我的教学仍然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加入了一些对对称的事物的欣赏。但重點还是落在轴对称知识的理解上,也是一节课完成任务。

2016年的教学,是不是也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在当下新的教育要求下,能满足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需求吗?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新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3年的反复研讨,终于尘埃落定,新鲜出炉。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出台,是希望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笔者个人非常欣赏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张华教授在《人民教育》2016年19期上发表的《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中所表达的观点:核心素养和双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是基于双基而超越双基,走向素养。双基只是路径,而素养才是目的。

《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我认为,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

第一,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而对称这个现象,本身就极具丰富的内涵。它在哲学领域、美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非常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能有机渗透哪些思想、哪些眼光呢?

第二,在核心素养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素养就是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我们数学老师也熟知“数学美”,美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那这个数学教学的内容,蕴含了特别明显的“美的因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能有体现吗?

第三,一直以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清楚,很少往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推进,笔者认为,教师要主动打破这样的格局,从“整体、综合、整合”的视角进行学科学习的打通(当然,并不是指全部融通,不要分科学习)。例如:对称这个内容在美术学科领域,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在排队中感受对称,三年级专门有一课是对称,四年级的适合纹样也是和对称相关的内容。在美术作品创造中,美术老师也经常用对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表现作品。数学的对称和美术的对称有不同的地方,但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整合融通,应该成为核心素养实现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思想。

二、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新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根据《轴对称图形》学习内容,设计了《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教学主题,开展了3课时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以达到跳出知识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系列化的学习与研究,让数学知识裹挟在其中,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或问题中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丰富数学知识学习的背景,让孩子们不觉得知识的僵化、枯燥,也能够让学生不仅仅是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而是获得综合的、丰富的、多样的的学习体验。

三课时的设计,我们分别是数学老师上、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共上、美术老师上。但三课时的设计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设计的,所以,从设计思路上讲,是具有统一性、完整性的。

1.第一课时是数学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引出轴对称图形,会初步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受对称中的轴对称之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呈现天坛、民居、埃菲尔铁塔、现代建筑、罗马建筑5个建筑,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建筑美。从建筑特点中进行分类:对称和不对称。板块二:在对对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呈现更为丰富的各个领域的对称物体或图案。这次提供的素材,更侧重于具有中国文化的东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受中国之美。适度拓展:学生例举他们所知道的对称物体。板块三:从立体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内化理解:进行一些生活中的图案的轴对称性的判断。板块四:初步学会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创造图案。

2.第二课时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执教,教学目标为:学生用各种艺术创造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幅“秋天的风景”创意画,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互动对话,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板块二:小组交流,如果小组来创造一幅秋天的景色,想选择表现哪里的秋天?可以有哪些东西来表现?教师组织交流,确定四种场景: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果园里。并要求用轴对称图形来表象场景中的每一种东西。板块三: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数学老师负责检查是否都是轴对称图形,美术老师负责解决孩子们提出来的造型问题。板块四:分享评价。每一小组上台用语言介绍秋天场景的想法,小组互相进行评价。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分别进行点评。课后小组继续完善。

3.第三课时由美术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丰富对对称物体的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来上一节欣赏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从轴对称图形出发,拓展对对称的认识:平移对称,二方连续,感受有序美、规律美。学生尝试剪出这种平移对称的图案。(联系上一节课,指导孩子们怎么剪出连续的珊瑚草、连续的手拉手同学等。)板块二:从欣赏中引出“中心对称”,感受平衡美、稳定美。学生尝试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剪出对称图案(也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展开)。板块三:不用剪的方式,而是用蘸顏料的方式,来体现对称之美。板块四:引出冬天中有许多的对称美,老师剪出雪花,引发学生对美的赞叹,启发学生用这些对称的创作方式来展现“冬天的美景”。

三、新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深度思考

1.进一步厘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初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其特殊性。如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教学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和规律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要注意承载概念和规律的物理背景,使得学生的学习是感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设计的对轴对称图形教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对这个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美妙之处。

3.转变课程知识观,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建课程知识

数学课程必须指向儿童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要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创新、验证探究;要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不再是由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事实构成的,而是由核心观念构成。每一门学科都要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拥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核心观念。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过程,即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主题式学习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价值

主题式学习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现实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需要、兴趣与经验为基础的课程,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可以带来资源的整合化、组织的弹性化、评价的多元化、师生关系的合作化。

目前我们思考的主题来源可以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基于生活真实情境问题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游戏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与文化的主题式学习。无疑,《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我们更愿意放在数学与文化的范畴来讨论。

余文森教授说:核心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高度、深度,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品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现、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化、科学化、情境化。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学数学了!

(金松武,常州市西新桥小学,213003)

4.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心得 篇四

教师应做到知识广博,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都有所了解。在知识讲解中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让学生因为对教师知识渊博的敬佩转变为对教师的敬佩和喜爱,从而喜爱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要中途打断;让学生在处理事情时感觉比老师还厉害,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不是让学生时刻感到老师不可超越。学生如果有好的想法鼓励学生去尝试一下,用实践来检验想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并不能只让学生想而不去做。应做到做学教合一,做放在第一位。

5.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的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菊花,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把“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比喻句、拟人句给记住。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的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增强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然我们的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但我们总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降了。其实,就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减少了。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6.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六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 :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B.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从他处收集来的信息,报纸、课本、传记、历史著作等。

②史料按资料表现形式可分为

A.实物资料,如遗址、遗迹和考古墓葬、出土的文物等。

B.文献资料,如史书、文件、日记、报刊、图片等。

C.口述资料,如历史传说(口传)、口述历史等。

4.关注新课标。2011新版课标增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一句话,就是诠释评价的范畴。具体有一下几方面A..时序与地域(时空观)B.原因与结果——内在因果关系,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某一事件对另一个事件的影响。即推动、促进、保障等等。C.动机与后果(平时多注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D.延续与变迁

“延续”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或改变很少的部分,如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变迁”是发生根本改变的那部分(是否顺应历史潮流)5材料论述题解题技巧:“观点、论述、结论”三段式解答,论述要三个论据。⑴提出观点的解题技巧:

①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类似于语文的概括材料中心思想)

②找出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句,用评价式、影响式、启示式的语句加以概括。

⑵论述要以材料的史实和历史的史实(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依据,紧密围绕观点而论述,论述过程要分三个要点(论据)。

如事件类:时间+背景+事件+影响。

比较类:事件1的时间和影响+事件2的时间和影响。

⑶结论写法:在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上对该事件的作用或影响作一个升华描述。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条理1分)。

6.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评价标准: 方法:史论结合;

原则:客观公正、一分为二

7家国情怀:⑴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⑵具有五种人文意识(精神)——以人为本

开放意识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民主与法制意识

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

公民、社会意识

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科学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 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⑤

环境意识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坏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历史学习的方法

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七

一、创设生活情境, 理解算理, 形成计算技能

在运算教学时中, 我们可采用 “情境引入—列出算式—研究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流程。 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当中就包含对运算顺序的教学。 教材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 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 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 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 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很自然地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 可以毫不费力地诠释计算的顺序。

二、追求算法的群体多样化, 个体最优化, 深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 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在一个班级中, 会出现不同的算法。 有了算法多样化, 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 才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算法多样化, 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 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 方法可能只有一种, 但对众多学生而言, 方法呈现出多样化。

在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中,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距离学校有2千米, 他跑步上学的速度是每分钟108米他能在21分钟内从家里赶到学校吗?

学生会发现此问题不一定要准确答案, 因此在学生的活动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

一部分学生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即108×21≈100×21, 2100米>2千米, 因此可以赶到;

另一部分学生通过竖式笔算出准确答案:108×21=2268 (米) ,

2268米>2千米, 因此可以赶到……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个性化,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不一样, 从而引出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等方法, 开发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效果显著。

面对多种算法, 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 在比较中求真, 在应用中内化。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并非方法越多越好, 而是看谁解决的问题的策略最科学, 方法最简便、最实用、最容易获得问题的答案。 因此我们在获取了算法多样化资源后, 应从中选出最优化算法实现问题的最佳解决。

其间学生各抒己见, 据理力争, 思维频频碰撞, 都说出自己的观点。 认定“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在这里已无太大价值, 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 经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 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 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 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回归生活实践, 实现运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现实生活既是运算教学的源头, 更是运算教学的归宿。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以“连加、连减”为例, 在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及运算过程的基础上, 不应以反复操练巩固计算, 我们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超市购物”这个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 情境描述如下:小明和小军来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 尺2元、小刀4元、蜡笔5元、铅笔3元、文具盒6元、橡皮1元, 小军想买尺、铅笔、橡皮, 而小明想买小刀、蜡笔、橡皮, 请大家帮他们算一下各需付多少钱? 同样买三样学习用品, 最少要用多少钱? 如果两人一共只带了9元钱, 可以买什么呢? 这样的设计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巩固计算知识。 再如: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以后, 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统计家里每月的开支情况, 帮助父母理财等。

8.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数学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合作意识 品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32-02

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为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力,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它作为课标修订的依据。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合作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在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的共同参与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合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当然,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合作毕竟有限,不能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比较有效的形式,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注意以下三点:(1)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人数太多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人数太少则缺乏讨论气氛或知识储备的不足,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2)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差异性,不能全是优等生或学困生,也不能全是男生或女生,要均衡搭配,使组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发展。(3)合作学习小组需要有组长,由其主持和维持纪律,避免讨论跑偏主题或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组长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轮流担任。合作学习不一定只是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帮助与分享成果。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承担组织、协调、启发、引导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让组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问题,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四、品德修养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质。

教师用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感、习惯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教师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坚持准时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树立守时、遵守纪律的观念。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教学任务,体现爱岗敬业精神。教师不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要客观、平等对待、尊重每一位学生。接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差异性,相信他们都能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向学生渗透公平公正、有爱宽容的意识。教师适时利用教材内容设制问题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居民生活用水、沙漠治理、退耕还林、材料减省设计等问题,借此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中,遇到与中国数学家研究成果有关的内容,如秦九韶算法、杨辉三角、刘徽的割圆术等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习动力。如果学生遇到生题、难题,不愿意思考,不想钻研,而是急于去请教老师或直接想要参考答案,有强的依赖性时,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

数学教学渗透品德修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时机,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通过教学促使学生习得连续性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李 丹(1980— ),女,广西北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玉林北流市第九中学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9.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九

焦作市实验小学

李冰洁

摘要:教育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鉴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有限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探究式教学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三方面的协调,即寻求探究的内容、情境与活动同核心素养进行协调。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教学规划;科学实践 正文:面对当今千变万化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世界各国早已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也在研制本土化的核心素养体系。2014年4月,教育部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展DNA,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的新要求

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国民的,是每个国民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且,核心素养是立足社会的发展而考察个人的素质的结果,因此,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7年至2005年组织了为期9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的专题研究,确定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美国 2l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美国中小学“ 21世纪技能计划”中将学生的技能分为三类:学习与创新领域,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还有诸多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也都相继开展着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的问题研究虽然各自的表述方式和领域划分不同。但也反映出一些共性的特征:首先,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那种单纯的追求知识、技能、态度的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分析

科学探究与教育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20世纪初的杜威。当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将科学的迅猛发展解释为科学拥有独特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人们期望科学方法可以移植于其他领域,以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借鉴于教育教学。自此,探究式教学成为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之后,又经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经历100多年的时间。在这100年的探索历程中,虽然人们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及任务的定位几经改观,但是,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所肩负的任务,人们对它的希望就从来不是单一的。当有人批判探究式教学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时候,以精选的、少的内容和活动来实现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追求则是探式教学的拥趸的主要辩护。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的那样,科学探究应用于教学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其他国家对探究式教学的定位基本与此相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面临来自于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各个方面的挑战。学习者需要能动地,并积极地进行应对。平等地对待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学习者和他的同伴互相启发,针对自身所处的情境形成问题,构建模型,形成解释,并最终解答或解决问题。所以,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地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他们将知识与所处的环境相连。构建模型,形成针对遇到的问题的科学的解释。所以,探式教学不是教条于方法 的教学。更不是局限于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教学的进程中,学习者能够能动地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和调试,改善自然和社会同时提升自己。因此,将科学探究的路引人教育领域,有对知识的建构,也有能力的提升,更有态度和观念的养成;既有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有与群体和社会的互动和调试,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对“少即意味着多”的价值诉求。以此,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则是在行动上克服了以往那种形式和目标都较为单一的理论优位和知识、能力、态度相分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对照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着众多的一致性,也意味着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实现提供了可以诉诸于现实的有效手段。

三、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在此,我们说探究式教学则是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最为适切的手段,并不是说只要是进行探究式教学,则会必然地实现核心素养,实施的范围和程度,还需要教师对于具体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设计。

首先,要进行教学任务的分析。也就是要将核心素养指标转化为具体学科或领域的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将能够体现核心素养中“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要素提取出来。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否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这节课是否有利于学生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可以加入提升其审美的情趣和社会责任感的元素?另外,在此信息时代,是否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融人信息化的因子。因此,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的任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

其次,要对可以支持教学的要素进行分析。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环境互动的过程。其中,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成分,既可以是学校可以提供的教室、实验室、操场等,也可以是学校外的工厂、农田,以及各种可以进行教学的场所,具体的教学就是在这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在可以操作的条件下,应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场所进行探究。他可以与环境中的哪些元素进行互动,并生成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并且这个环境是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下去的愿望,学生可以便利地得到必要的支持的。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维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少有关注的,在新的理念下,教学中应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使他们可以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反思。

10.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十

篇一

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明确具体目标

首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课程设置——学科权重变化,课时再分配;课程开发——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考验课程开发能力;走班选课——走班或成为必然,满足多样化成才升学需求;发展规划——教会选择,学生职业和生涯发展指导成为必须;师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对学生指导能力是否具备。

再次,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本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不崇拜、不跟风、不过分追求时尚。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现有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二

xx月xx日我在大庆路小学参加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培训,听了@@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和@老师的“数与形”,使我受益匪浅。@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先是要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怎样来求小房子的侧面积。同学们将图形化整为零,把图形进行分割,通过合作交流共有6种不同的分割方法。程老师在同学们都汇报了分割方法后,鼓励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小房子侧面和面积。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起的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张老师的数与形,使我深受最深的是,在新课结束后的微课,带着音乐展示了小学阶段学习中遇到的数形结合,从一年级的小棒,到高年级的植树、相遇问题、勾股定理,最后由华罗庚的诗结束全节课,真是太精彩了。

通过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1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十一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关乎学生升学考试的主要得分部分,更是当下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教学环节。写作教学一度成为教师教学的瓶颈,问题之棘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实际教学中却仍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一,甚至因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性,很多老师选择避而不谈,仅将练习留在课后,以日记周记等形式打发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作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还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明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十余项要求,是针对以往学生不爱写作的现象所做的修改,然而现状并没有因为课标的修改而改善。可见,新课标中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要求划分虽然很具体,却鲜有揭露出作文的本质。与此同时,教育界专家学者相继提出的创意作文、绿色作文等也没能改善现状。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对作文这个大问题来说无疑是治标不治本,而我们现今所要做的是揭示出作文的本质,方能对症下药。

从结构上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主要体现在识文断字、运词造句、谋篇布局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立意;从内容上看,作文是学生构思抒情的主要载体,是学以致用的直接检验方法;从智能上看,学写作文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价值观的直观训练形式。作文不仅是纸笔上的记录,还是学生将生活与思想凝聚在一起的升华,其真正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思维能力,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旨在解决关于21世纪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适应主流社会的发展。随即,不同国家也将“核心素养”引进教学,然而根据各国国情,其核心素养的维度各有不同,其中中国的核心素养维度超达九项,从数量上有违了核心二字的精髓。为更精确地概括各学科核心素养,北师大副教授吴欣歆等人提出,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试图将抽象概念通过实践具体化,将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可操作性训练培养起来。同时,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养起来的。于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深入也昭示着写作教学其真正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情感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获取,其运动发展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进去出来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掌握作文写作的必经之路。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停留在感性层面,让学生驻足其中体味不凡,以此为基础才能有上升空间。这就需要学生有感而发,感想的来源一是来自生活经验,二是来自阅读经验,而两者经验转化为写作能力,中间则需要信息加工来作为转换机制。

加涅针对信息加工所提出的复述策略,目的是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存储在脑海中,以备后期随时检索。作文教学的关键也是教会学生将阅读信息和生活经验转变成长时记忆存储。复述策略作为大多学科教学的途径收效显著,却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保护好学生写作的兴趣,要合理运用复述策略。在平时的阅读任务中,规划好各小组的分工,做好专题训练,让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做不同维度的梳理,对不同小组的作业做不同程度的分工评价,通过迂回式复述策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类的学习水平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领会的过程往往是教师写作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而领会的主体在领会的环节中大多处于程序性领会,与施瓦布提出的着眼于各种课题项目等探索性学习背道而驰。教师在有目的的指挥安排下,将领会这一环节通过显性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通过专题训练等方式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将写作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此内化为自己的隐性能力。

三、作文教学的新闻专题策略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类的老师,更是成功的基石,作文作为记录事件与情感的载体,它的意义是留住时光、留住美好、留住那一刹那的思维火花。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先哲们早就留下很多奇文瑰宝供后人欣赏,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知过去、现在及畅想将来,与此同时、阅读也将不可逆的时空情景再现,学生们既可以化身为作者,也可以孤立为第三方审视整个事件,这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体验,正是培养学生感知文字、升华写作的第一步。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终有一天,也希望自己能做到挥笔泼墨、文不加点的境界。当然阅读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在语文方面,学生不存在接受的强弱,只存在理解的深浅,而对于初中这个大多数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的选材可以多一些科幻、社会现实等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内容。

(二)字词句法的训练

很多教育专家学者认为,字词句法的训练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机械地背诵美词美句对写作有害而无益。这种想法只能说是片面理解了字词句法训练,也片面地了解了现在学生关于作文的写作现状。早在先秦时期,蒙学读物就在语言上讲究精当简洁,骈散得当,再到唐代古文运动等对语言美的讲究,甚至到清朝时期对仗的盛行,都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重视。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语言美,所以学生针对字词句法的训练不仅不落俗套,反而能帮助增强其作文的可阅读性。

(三)逻辑思维的疏导

某知名作家曾说过,“一个逻辑清晰的人不一定是一位好作家,但是一位好作家一定是具有清晰的逻辑能力。”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写不出出类拔萃的作文的情况,有时可理解为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古代学者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要有认知事物、改造事物的能力。而现今作文教学似是让学生们在还没学会走的前提下就要求跑,无疑跑状惨烈,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要多读、多想、多说、多写。

1.多读

读时事报纸,尤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些报纸有要闻、评论、经济、社会等几个模块,涵盖领域广泛。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选读几个模块中的几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更多的贴合实际生活,并且作者用词遣句、思维框架方面也较为严谨。

学生通过阅读报纸的形式,时刻关注着社会动态,贴近社会思想的潮流,能消解其眼界短小仅限校园一隅的弊端,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看到生活在物资贫乏地区人民的内心挣扎,知道一水一饭来之不易;看到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发立高望远不可独善其身的思想;看到文人墨客的心路历程,方知守护心中一片冰心之不易。人生不止有一桌一课本,还有胸怀和远方,这些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树立不是几节班会课能达到的效果,而是学生们在一天天的品读文章中收获的精神食粮。

2.多想

围绕报纸中读到的文章,学生可以延伸思维,例如《人民日报》中《草原铸起平安新长城》一文,学生就可以发散性思维,联想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其稀缺资源与丰富能源的利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利民政策,互联网的发展利弊及运用等。

3.多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归因更多的是在于表现自己以此得到更多的表扬与关注。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赏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班级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阅读书目以及自己的感想,并且教师针对学生的赏析做恰当的点评与夸赞能更好地激励学生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将读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加工,运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中复述策略,即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存储在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以便后期写作时能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提取。

4.多写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构思记录下来,方便后期再反复地删改梳理;平时的点滴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记录下来,有时候思想的火花是昙花一现,不待你多犹豫片刻。

(四)新闻专题的课设

阅读是理论积累,写作是实战演习,而这里的写作不是单纯的写读后感之类的形式。摆脱枯燥乏味的训练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领域进行文章编写是消除学生厌烦心理的第一步。

1.同类新闻的比对与编写

学生们在阅读不同报纸时,不难发现很多时事新闻由不同的作者编写,这些文章也必然掺杂着作者的感情立场,学生们通过整理搜集这些文章,提炼不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再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含有自我感情色彩的文章。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对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思维能力。

2.固定课题下的分工合作

报纸中有时出现的讯息可能牵扯到多领域知识,需要做足功课才能理解它所说的事件或现象,甚至有些文章牵扯到的是历时性问题,比如谈及的“一带一路”战略,必然要追溯到西汉张骞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后来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其时代的发展与兴旺成为一种线索让学生合作学习,设定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分工搜集整理撰写文章。

上述提到的从新闻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报纸的形式,获得时事政治的同时,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狭隘的视野,发散对既定事实的不同观察视角,还能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J].课程·教程·教法,2014,(7).

[2]黄景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3]何欢.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

[5]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上一篇:四季改变顺序作文下一篇:伊利集团公司原奶事业部财务处处长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