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语文教育(通用8篇)
1.美育与语文教育 篇一
一、在授课时美育是前置补偿, 也就是在导入新课时的“开场白”
新课开始, 切忌一上课就板书课题, 不妨精心设计几句导语, 创造一个和谐、新奇的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好奇的涟漪, 荡起想象的浪花,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使其进入研究思考的境界。
在教《茶花赋》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国西南边防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是一个无比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茶花到处都有, 品种繁多, 异常美丽。现在我们就学习杨朔的《茶花赋》领略一下昆明的美丽风光吧!”这种导语的效果就如“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一枝红杏”, 让学生在教学内容展现之前感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从心理上讲, 学生每学习一篇新课文, 都要产生一种新鲜的好奇感,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感觉精心设计导语, 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过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有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美、景物美与意境美, 这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形式
初中语文课本中, 描写了众多的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反映了作者的美学观念。语文教师就应通过课文字词句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充满乐趣, 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无味,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 对“三味书屋”的厌倦和不满, 学生由此也就能认识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残害, 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至于课文中景物描写更是比比皆是, 像巍巍的中山陵, 弯弯的石拱桥, 奔腾的长江、黄河, 美丽如画的苏州园林, 真可谓千姿百态、绚丽多姿。这些景物, 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 必然会得到美的享受, 提高欣赏能力。
三、师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
课堂气氛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课堂上师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应重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选择, 还应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表演”和“展现才华”的机会, 创造科学探讨的气氛。这些做法都具有极大的美学意义。如在教《我在月球上》一文时, 让学生假设自己坐着宇宙飞船来到月球上, 要向地球报告月球上的情况。教师从这点突破可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 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起来对话, “我是东方1号”“今天我在月球上登陆, 这里没有水, 没有空气……”, 这样师生共同讲课, 共同在学习月球知识, 也在共同做游戏, 学生们也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游戏中,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掌握了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关系是多么的信赖, 多么的和谐!
四、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
阅读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可以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声情并茂的朗读,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 从而更好地理解、领悟文章内容所体现的美的意境。如朗读《听潮》一文时要把握住作品欣喜、高亢的感情基调, 声音要由低到高, 由缓到急, 要读出海潮起落变化的雄壮美,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赞美大海的思想感情。
2.美育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篇二
美育的特点是通过形象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容轻视。
一、语文教师应有的美育素质
作为美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其素质将直接影响进而决定着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善于发现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积累生活,丰富阅历,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知语言的音乐美,品位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领悟整体的风格美,为美育的实施提供认知性方向。同时,语文教师要有审美的鉴赏力、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创造力等。另外教师的仪表、举止、人格魅力,也将对美育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之,美育体现在语文教师的整个教学基本功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范读、讲解、板书、教态等基本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美育,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和谐统一,那么,语文教学就能达到大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要求。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
1.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在范读课文中,发挥美。
“范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语文教师因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希腊古典主义美学家郎机弩斯说得好:读出来的“文字”,“不仅能打动听觉,而且能打动整个心灵”。
比如,诗歌的范读,可利用它整齐而明快的特点,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一种音乐美的享受;散文的范读,可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读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记叙文的范读,可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语调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训练他们说话时发音正确、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朗范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美的联想。
然而范读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广泛学习,经常训练。从声音的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读出词和句子的发音动作,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是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浸入学生的心田,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因为高级的聲韵美,不仅爽与口、悦与耳、而又易燃与心。
3.在课堂教学中,示范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都可以说是一种直观而神奇的教育力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态对儿童心灵是一股有意的阳光,而这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因此,教师的态度应急清新脱俗,又肯定自我。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会对学生有作用。比如,在学生向老师问好后,教师能认真的面带微笑和学生答好;当需启发学生思索和回忆课文知识时,又和学生一样轻轻地皱起双眉,表现出治学者的严肃认真性;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并以手势和语言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回答准确完整使,频频点头,满脸笑容,也表示赞扬和鼓励。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以书本知识为载体,以师生感情为纽带,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一个教态美的教师一定会加大信息的密集度,增强教学效果的形象性、动态性、可感性。
4.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的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写作技巧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我们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阿角沟、三角石,参观旗布寺时,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河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
5.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板、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与润物细无声处,浸润美育教育 篇三
--关于榆中九中改进美育教育的实施报告
榆中九中
魏志梅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把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艺术教育逐步形成特色。
一、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教育。
课堂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美、鉴赏美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是在“感动”的基础上的“动之以情”。七年级美术课本中,有一节欣赏课《血衣》。教学中,让学生用课本剧形式再现画面中的斗争场面,多媒体放大展示整个画面,并配以激昂的音乐。几位学生分别模仿公社干部,人民群众,地主,以及一位妇女,举着用红墨水染色的破衣。他们依画面构图站在相应的位置,教师旁白介绍背景。随着情节的发展,手里高高举着被害亲人血衣的女子,及抱着母亲腿哭泣的孩子,声嘶力竭的哭诉声,渲染出一种悲凉、愤懑的气氛,感染了班里许多学生,有几位男生气愤地站起来大喊:杀了地主,杀了地主报仇!教师抓住学生爱憎情感被激活的时机,紧接着,深入分析画面中地主形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主斜觑控诉者的恶毒眼神,权益利弊装腔作势微躬的腰,紧拽着衣袍隐藏着的握紧的拳头,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一下子洞察了地主奸诈阴险的性格。这样,绘画因素俨然成了理解情感的语言。教师抓住学生情绪波动的契机,继而真实展示画家王式廊的创作过程,感受他因病未能将素描稿创作成油画的遗憾,最终为绘画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这样一堂深刻的欣赏课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减少了因时代隔阂而造成的欣赏盲区,促进了学生情感社会化。
二、着眼课程教材发挥“普及”功能。
“课程设置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课程理论的基本原理,所以评价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一条标准应该是看艺术课有没有“开齐、开足、开好”。我校艺术教育主要体现在音乐,美术和体育舞蹈三个学科。同时依据新课标、新理念,教师教学应依据教材并活化超越教材,可以适当增删教材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拓展教学空间,鼓励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能深入认识艺术,自主地开展艺术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1、音乐教学。使用现行的音乐教材进行以音乐欣赏和鉴赏为主的音乐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依据现行教材编写自主教材进行乐理和视唱教学。通过学习,达到了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还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另外,我校还开设舞蹈班,有专门的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学生舞蹈基本功。我校体育教师自编自演的《律动青春》健美操,获得2014年兰州市中小学体操健美操比赛一等奖。好成绩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师生地执着训练,更有校领导对发展学生爱好的长期关注。
2、美术教学。使用现行的美术教材进行以美术欣赏和鉴赏为主的美术教学。
(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教师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学校附近或校园内进行一两次写生。老师的讲解和范画,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从正面引导了学生如何观察景物、分析色彩,提高了他们组织画面、表现情感的能力。教师集体作业讲评,使得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及时的得到了更正,同学们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给画的较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鼓励,为他们指出了较远的学习方向。也让学生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真切感受色彩、光影、树木花草的生长规律,取得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创作打基础。室外课,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有利于形成互帮意识。通过这样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了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
(2)因地制宜,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兰州所处的地理位置,赋予人们感受四季的优越条件。金秋时节,遍野的红叶,色彩斑斓,甚是迷人。教师不失时机地带学生去采集树叶。为了保证图案结构的多样化,提醒他们采集形状颜色各异的树叶,采集树叶的同时要携带一定数量的吸水纸或废报纸,如果有纸张粗糙的旧书或杂志也可以,边采集边将树叶展平后摆放到吸水纸中。也可以洗干净擦干,带回以后用重物压紧,并且每天翻动一两次,大约一周左右待树叶干透以后,分类夹放好就可以用了。上课时用剪刀剪出需要的形状,在白板纸或吹塑纸上用胶水粘贴出很多风景、动物、器物、人物的粘贴画。譬如一组学生为了造型的真实性,上课时摘了自家的一串葡萄及叶子,粘贴了一幅“葡萄”的画面,他们用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树叶相互叠放后形成硕果累累的感觉,又在每个叶子底部粘上一粒黑花籽,由两片大菱形葡萄叶直接完成整幅作品。一幅让人垂涎欲滴的生动果园图就活色生香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喝彩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借着这个东风,教师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一些离生活较远的科技等方面的作品,学生的创作热情就地被点燃了。课后和个别学生谈感受时,最触动他们的是,平时最不起眼的垃圾竟然可以组合出如此美好的图画。于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已经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了。
3、体育舞蹈教学。我校三个年级共35个班,学校安排七位体育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学。使用现行的全省统一的体育课教材,完成国家规定的正常的体育课教学,体育老师还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编写或改编教材。七年级十个班学跳《小苹果》韵律操,八年级十二个班的学生练习《青年长拳》,另外九年级十三个班的学生试跳《锅庄舞》,这些都是在大课间全校学生做完广播操后,分组根据不同的音乐活动。学校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身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当大课间铃声响过,操场上,魏蜀吴三国就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七年级在大操场,行列有别,憨憨的面孔,认真的表情,娴熟的动作灵活而动感十足。八年级在教学楼前小操场的左侧,只听学生们嘴里整齐划一的吆喝着一二的节奏,同时伴着提拳抬脚的招式,喊声整耳欲聋,踢踏的水泥地阵阵呻吟,生龙活虎的身影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气息。小操场右边,悠扬的乐声飘扬在校园上空,只见同学们翩翩起舞,莞尔洗衣,忽而犹抱琵琶半遮面,起承转合,俯仰生姿,风流婉转,妙不可言。这就是每周四次的大课间活动场面,青春的旋律让校园充满活力。当整体运动结束后,便按学校大课间表上每班的具体活动安排,或打排球,踢足球,跳绳等。而每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随班活动,体育教师整体指挥。一种全民健身,有氧运动的模式良性循环着。
4、我校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达标实行“体育、艺术2+1项目”。就是每位学生除了必选两项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另外学生再自主选修一项音乐或美术门类,并且成绩达到学校制定的达标线。譬如选了体育跳高和跳远项目,另外再选一项音乐类声乐舞蹈或器乐合唱等其中之一项,或选美术素描、色彩、书法、摄影等项之一。然后在大课间时间,按自己的选类,各自到音乐美术舞蹈教室里,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进行教学。这种活动以周为单位,三周变换一次内容。譬如,本周音乐教师安排的是七年级声乐,下周是八年级声乐,再下一周是九年级声乐。每个年级选报了相关声乐的同学就会按表格内容安排选择时间到具体活动地点学习。下一周,他们会随班级直接到大操场参加本班大课间活动。第四周,教师安排的如果是是笛子,这样,报了笛子学习的各年级同学就会到音乐教室学习。大课间时间,不再随班级到大操场活动。而至于美术,同上,不再累述。学期末,艺术教师会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D等为不合格,除了几个别身体有缺陷的同学被照顾另作力所能及的项目外,其他同学基本全部过关。这种兼顾学生兴趣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成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上是我校进行的普及性、大众化的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施活动,必修项目与选修项目的结合,使艺术教育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下去。这样的美育更注重一种素养的培养,一种以兴趣为主的情感教育。
三、利用艺术展演,感受美的滋润。
每年五月,我校都会组织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内容分音乐和美术两块。当然不能排除评价机制里给得奖班级加分的缘故,老师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领导也高度重视,请了家长观众。演出当天,校园走廊摆放着学生的美术作品,满足了人们的视觉盛宴;舞台上是学生精心准备的节目,震撼着观者的心灵。书香、画美,音雅的校园格局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四、随处设计创意,寓教于乐。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讲究,色彩和谐的校园建筑,本身就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学生走在校园里,看见一块块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黑板报、一个个内容丰富,精心设计的橱窗,感受着不同的视觉冲击,谈论着自己喜欢的色彩样板,不经意间的情感交流,已使学生受到美的浸染。教室的布置宛如温馨的大家庭,色彩明快又不失严整。特别是校园内所有地方的文字被生动地艺术化,显得格外可爱醒目。活泼趣味化的文字设计形成最好的美感教育,它们吸引学生对文字的关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一进九中大门,最抢眼的便是掩映在绿树红旗下正对着校门的电子屏,一行红色的黑体大字缓缓滑动:办学理念“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每天清晨,伴着冉冉红日,提醒每一位九中的莘莘学子以行的高标,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做人准则的渗透教育。
不能不提的是学校引以为豪的宿舍文化建设,那是校长一行人“走出去”学习取来的真经,每个宿舍的学生都给自己宿舍起了一个富含韵味的室名,如:静雅斋、听雨阁、烟笼萃,岸柳堤等等举不胜举。每间宿舍布置迥异,玻璃窗上粘上漂亮的剪纸,床头贴上自己喜欢的偶像,犹如开晚会般多彩有趣,琳琅满目,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此番人文性布局,多了几分温暖,少了几多游子离家的落寞。且有学校不定期的检查评比,促使每个宿舍收拾的干干净净,确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气概。
常言道:火车开得好,全靠车头带。九中校长可算是全校美育的活教材。学校虽然勤盯紧管,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环境,不随地扔垃圾的习惯。可还是有部分学生,一时改不掉随吃随扔的陋习,所以校园里总会在学生上课后衍生出部分残留物。于是,校长成了校园里最忙的清洁工,无论哪里有垃圾,他都会躬身亲捡,让垃圾“入土为安”。尽管校长有腰疾,可他却是垃圾的劲敌。起初,学生是暗地里笑话他的,认为是一时作秀,或心血来潮。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见得多了,也不忍心随便扔垃圾了,也模仿起校长来了。校园越来越干净了,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因身教而悄然成风。2014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被评为“甘肃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4.美育与语文教育 篇四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师资、丰富内容以及完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5.美育与语文教育 篇五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年,在广东省教育厅正确的领导指示下,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下,美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有机结合,把美育教育工作渗入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教学成果,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院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1、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
秉承“潜心教学,大爱育人”的教风,我院教师积极开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各位兼职美育课老师不辞辛苦,认真备课,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我院卿 老师的《日语影视欣赏》、金 老师的《韩语影视欣赏》、龙 老师的《宫崎骏动画作品欣赏》、李 老师的《电影与科技》、李 老师的《影视鉴赏》、向 老师的《英文影视大片欣赏》、万 老师的《音乐欣赏》、邵 老师的《社交礼仪与形体训练》、李 老师的《漫画入门》、周 老师的《看电影学沟通》、古 老师的《茶艺茶道》等,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美的意识,树立美的思想。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尤其是美术课。
2、加强艺术教师的配备、艺术团队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管理
我院开展美育教育的老师们都是兼职教师,从学院各科任课老师和辅导员队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部门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艺术天赋很足,可以胜任艺术教师的职责,胜任美育课程的教学。我院艺术团队建设方面也颇有特色,其中团委文艺队同学们艺术娱乐能力很强,在学院大小艺术演出中表现突出。我院文艺队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坚持训练,彰显广铁人特有的精气神。我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也比较重视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学院团委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美
育教育的管理。老师,同学们也积极投入到美育教育的管理之中,每次文艺表演都会积极参加,出谋划策,为我院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优化艺术场馆的建设及艺术设施设备的配备
在我院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进行艺术场馆的建设,进行艺术设施设备的配置,尽最大的努力,为美育教育提供条件。如:我院本部礼堂的重新改善,灯光、音响、舞台等的重新布局,校园内各个宣传栏的合理规划利用等,为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文艺节提供条件,为更多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合理的设备。礼堂等艺术场馆的建设不仅服务于美育教育,也服务于其他的主题活动,如:‘助学,筑梦,铸人’主题系列活动、“青年之声”、“智慧团建”、“1+100”团干部联系青年工作等,把美育工作渗透在各项、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4、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在我院领导的重视下,美育教育工作有专项经费投资,本学年,就投资大约二十多万用于修建场地场馆、灯光、音响、舞台设备等。在美育教育教学方面也有经费投入,如:经常提供条件让美育老师进修深造,去专业艺术院校学习充电。
二、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我院依托科技文体艺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在2016学年之际,我院为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鼓励我院学生从自我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氛围,学院
类活动及竞赛项目,承接好团省委“挑战杯”、“彩虹人生”、“创青春”、“科技文体艺术节”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院是工科院校,没有配备专职艺术教师;艺术教育投入资金需进一步加强;用于艺术建筑的面积不足,艺术场馆需进一步扩大。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今后,我院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在课余活动中,都会更加积极开展美育教育。
6.舞蹈教育与美育的相交功能研究 篇六
一、舞蹈教育中的美育表现
所谓美育主要是一种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艺术兴趣为任务的教育, 而美的情操, 指的是对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产生的一种持久心理状态, 也就是人在面对一些艺术作品时, 心理状态趋向于对美的整体感受。因此可以说美育表现就是一个人具有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 具有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和美的情操, 同时美育功能还表现在舞蹈教育对人的外资体形与曲线的一种塑造, 是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效结合表现。
舞蹈教育中的美育表现与培养首先表现在对自然体态的一种改变, 比如弓背、扣胸等, 通过舞蹈技术的基本训练, 比如基本的手位、脚位练习等, 来矫正这些不良的身姿, 一次来使身体动作有效协调, 塑造完美的身姿和良好的气质。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就有说内在对外在的影响, 人的优雅气质、优美动作的表现主要是受内在心灵的影响, 而舞蹈教育就是有效培养人内在心灵的途径, 舞蹈美神能够将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起来, 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近年来, 舞蹈对美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交际舞与芭蕾舞实现的, 交际舞为年轻人踏入社会的仪表提供了途径, 芭蕾舞则对人的挺拔的身材、高雅的气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舞蹈教育重要性的逐步显现, 目前很多高校中都开设了舞蹈教育课程, 舞蹈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功能。
二、提高美感欣赏能力
舞蹈是一种直观显现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 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表演者的造型、体态、延伸、动作以及感情等, 来对舞蹈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诠释, 这种诠释主要靠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及协调性来表现, 其中肢体协调性的动作主要包括摇摆、旋转、伏地、跳跃、纵空甚至是静止, 从而使肢体呈现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 让欣赏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美感, 从而在思想上达到一种满足感。
舞蹈既能自娱, 又能娱人, 人人都可亲身参加这种活动, 以显示自身的能力、智慧和个性, 并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 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能力。同时, 舞蹈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交流手段, 常以无言的艺术动作, 去填补那语言空间的偌大空间;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 通过形体表现却可艺术地外射出来, 含蓄地蔓延开去, 在默默地交流中给人以启迪、暗示、联想, 以优美的诗情陶冶心灵。由于舞蹈艺术具有精神和形体的双重表现性质, 它能象营养之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一样, 增添人的风度、气质的魅力, 协调人生、社会,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与丰富多彩。此外, 舞蹈艺术还有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功能和舞蹈技艺教育的功能等。
三、美育教育途径
美育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 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学校美育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 与德育、体育、智育、劳育等相辅并行的一种系统而规范的教育。无论美育的规范性、功能性、高效性都是学校美育优于其他美育的显著特点。因此,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美育教育。据有关研究指出, 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深层次开发, 有助于科学创造的发明,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一个人的专业水平与其艺术素质不平衡, 这使得学生极容易受到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 而要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美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美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舞蹈的教化功能, 舞蹈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 舞蹈的教化功能主要是说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感化的途径, 比如对美的欣赏或者某种娱乐过程中, 使人的思想观念、情操等发生改变。比如舞蹈作品《母亲》, 主要体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操劳, 最后展现出弯曲的身体, 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观众。相对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教育更具有教化性, 舞蹈教育通过其表现形式、个性展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配合等, 有效的促进了人的情感和思想等的成熟发展, 一方面能够使表演者充分的展示自我, 另一方面又能更好的认识自我, 培养开朗的性格和默契配合的能力, 同时还达到了一种体形的塑造效果, 因此可以说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种美育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形体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心灵的一种塑造作用。
四、结论
舞蹈教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对学生进行相关肢体动作以及文化背景含义的讲解过程中, 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获得了艺术的修养, 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拓展眼界, 从而形成一种对高雅美的欣赏能力的培训过程。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水平上升, 舞蹈教育与美育功能的有效联系性也越来越突出,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舞蹈在提高个人的美感和对美的欣赏、鉴赏和创造方面, 尤其是对个人自身美感的塑造上,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用的发挥主要来自于舞蹈的美育功能。因此就目前我国舞蹈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讲, 研究舞蹈教育与美育功能的相交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飞飞:《中学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年14期。
[2]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 《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3月。
7.语文教学与美育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关系 做法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就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因此,语文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教学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呢?这实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用美学的观点研究语文教学,运用审美的手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描绘艺术形象,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
怎样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要认识美感的突出特征,就是美的直觉性。当你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中,当你听到悠扬洞箫声从远处传来,你就会凭直觉自然地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美的感受。要使作品的艺术境界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凭直觉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应该是表情朗读课文和生动形象地描绘课文内容。这样引导的美感能使学生倾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比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花满地是的,红的象火,粉的似霞……”这样描述,就可能将生动的画面映入学生的脑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便能引起强烈的兴趣,并受到教育。再如,我们讲《沁园春·雪》,可以先将准备好的“雪景”与“雪后天晴的景色”利用幻灯显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享受;然后让学生朗读古代描写“雪景”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再放《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伟壮丽景象。从而使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也激起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寻找美德题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新编语文教材中,只要潜心研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题材比比皆是。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思想,要依据教材中自身的内容,有意强化,但不生拉硬扯,要自然而然,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进行教育。学生自然在长时间反复接触中,逐渐形成崇高的传统美德,分辨是非,净化自己。
例如《我的老师》中体味出一个教师纯真的爱。《小麻雀》的作者同情弱者,救助弱者,与那种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形成了强烈而鲜明对比的美德流露于字里行间。
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从语文本身挖掘出来的。这种美的因素,有时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相当多的议论文中也有。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找课文中的因素,运用文章的魅力,去加强对学生的教养与情操的熏陶。语文教材离不开情和意,要使学生接受,主要从打动感情人手,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主旨。通过情的感染,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深刻的感受美。
又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里蜜蜂酿造生活的含义,仅靠词汇及其搭配本身是难以理解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把蜜蜂和老梁等劳动者联系起来,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比照,从而对蜜蜂的赞美之情便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样,不仅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而在审美活动中也领悟到了全文的主旨。
三、培养想象能力,丰富审美享受
美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是统一在想象中的。想象越活跃,理解越深刻,情感体现就越强烈,人们的审美享受也越高。一篇有高度表现力的作品,通过想象,可以把人带进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引进光彩夺目的想象世界。这是想象中的“再想象”,即根据语言的表达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想象。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文章是培养創造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不见一个“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么温柔,多么有人情味呀!言简意丰,余味无穷。学生也许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教师却要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以《春雨》、《雨中情》等题目进行写作,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可面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却感到没啥可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再创造的能力不高,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培养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写他们生活中感受至深的人和事,特别是写新人新风,学生就会在创造和想象中得到美的享受。当他们完成一篇作文,写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受到了美的陶冶。
8.美育教育论文 篇八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比如,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那些社会上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关心社会上最基层的劳动者。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关键在于情感的社会化。情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情感社会化程度低下,情感往往容易扭曲变形,甚至形成自私、偏激、褊狭等不良性格,难以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融入社会,更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育教学所促成的情感社会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相和谐,它能够推动形成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写道:“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第二个方面是情感作为一种动力对具备这样的情感的人的行为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进而对社会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正如蔡元培所指出的,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并以之来推动人们“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进而推动社会的革新与进步。
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黄前镇中心小学 邱选军 【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 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怎样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的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周末画报》的撰稿人邵忠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而发现美的能力与学问和知识无关,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我一直认为,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现在的中国博士,其审美特别是视觉品位却不如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通蓝领。审美和视觉品位的提升,已成为当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紧迫的教育首要任务。”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第一,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最大的特征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我觉得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第二,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
改进美育教学还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
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的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都是关怀人的典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而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国家三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时刻关注美术场馆的最新动向,结合美术课堂教育内容进行宣传,张贴热点展览信息和海报广告,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美术场馆。教师还需亲自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场馆,听取博物馆的系列讲座,编写走进美术场馆的校本教材,并结合学校课程建设,让美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如:让学生动手制作“上下楼梯靠右走”等指示牌、制作毕业纪念册、美化主题墙等,并将其校本化、课程化。通过行动研究探寻资源利用的多种模式,尝试值得推广的具体教学方法。做为一名教师,我将身体力行,促进区域内美术教育的改革。
【美育与语文教育】推荐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07-16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07-07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08-03
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09-19
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06-20
浅议学校如何实施美育教育08-26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9-28
美学美育教案09-21
美育案例分析09-15
大学美育论文结尾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