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2024-09-23

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共12篇)

1.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一

1引言

在经济和社会得到高速发展后,人们逐渐注意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林业工程就是在此种形势下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渐发展起来。但在实际的营林生产管理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林业工程的发展。

2营林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种苗应作为一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但很多企业的营林生产管理形式仍然比较落后,没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过分关注于眼前利益,忽视了林业工程的长远发展,缺少适应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新型生产管理机制。

(2)一方面,在自身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下,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数量化的专业林木培育基地;另一方面,母树林管理上缺少必要资金支持,导致母树林得不到及时更替,且树种单一,这些都使得我国林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3)没有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专业的技术性人才,管理人员的权责、分工不明确,致使营林生产管理水平不高,未将工作落到实处。

(4)造林时在苗木成本上花费过多,且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甚至存在失衡现象[1]。具体表现为在优良树种选择和壮苗选育上缺少正确认识,特别是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天然优质苗木,以致在培育苗木方面和苗圃生产管理方面发挥不出应有作用,新林与老林造成林木质量与数量发展不相协调。

3改善营林生产管理推动林业工程发展的具体举措

3.1创建合理管理制度

强化营林生产管理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自身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营林生产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身上,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确保各项营林生产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

3.2加强专业营林生产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引进相关人才的同时,应该将培训现有队伍的工作落实,为营林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目前我国比较缺少林业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完善的措施,尤其没有健全的管理和激励制度,这样,人才问题就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根据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进而有效实行人才引进与员工培训这两项工作,这样才可以顺利开展营林管理工作。

3.3注重专业培育基地的建设

从营林工作角度来看,选种以及育种这两项工作非常重要。其一,林业企业必须建立具有规模的种子园,然后分析本地区自然环境,最后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选取合适的林木品种。其二,应该大规模生产母树林,并对该树林进行科学的管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新老树木交替的工作,应用品种相同且树龄较小的树木来替代母树林,这样便可以有效的改变以及优化母树林的实际生产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质量的有效提高。

3.4重视对低效林的改造

从我国林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低效林仍然是阻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大影响因素,一方面,低效林创造不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面积低效林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的营林生产管理中应重视低效林的改造工作,降低残次林、劣质林、低产林所占比重。具体介绍以下几种改造方法。(1)补植补播。此种方式适合于那些林木分布均匀,但郁闭度小、树种结构单一的残次林或劣质林,具体的补植方法有均匀补植、林冠下补植、块状补植和竹节沟补植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林地的林木分布、目的树种等情况来确选定补植办法。补植补播的优点在于工作量小、发芽成苗的成功率高、植苗易成活,且不会对林地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太大影响。(2)封育改造。此种方式适合于自身具备天然更新能力,且分布有阔叶母树或是通过天然方式更新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林分,有人工促进和封禁育林两种方式。(3)更替改造。此种方法主要通过保护生长态势良好的林木来逐步实现适生树种的更替,通常要利用3~10年的时间进行逐批次保留;改造强度以低于蓄积量的30%为宜,且严禁对其进行一次性的皆伐重造,此种方法还提倡多种树种混交的方式[3]。

3.5把市场需求当做培养优良苗木的指导方向

营林生产管理时,掌握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并以市场作为导向进行苗木的培育,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林木工业的快速发展,营林生产管理面临着多样化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必须不断加强营林的生产管理,这就需要全面的分析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方向以及林产品的实际生产结构,进而使生产的林产品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林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3.6加快林业生产的机械化建设脚步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类型和功能的农业机械不断出现,这不但提高了林业的实际生产效率,还有效的节约了劳动成本以及提高了营林的生产质量[4]。此背景下,一定要应用机械进行林业生产,进而推动我国林业向着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笔者认为通过林业机械的协助,营林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将有所提高,最终还会促使林业企业构成一个庞大的营林规模。

4结语

营林生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能够有效保障森林资源的储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因此,在实际的营林生产管理当中应正视存在于当前管理工作之中的不足,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培育基地建设、低效林改造和机械化生产等多方面入手改善营林生产管理措施,提升营林生产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出其在林业工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乐.谈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才智,2012(19):342.

[2]黄元清.论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现代园艺,2013(20):224~224.

[3]孟庆敏,尼同明,孙军,等.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7):61~61.

[4]张志坤.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一些有效措施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288.

2.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二

1目前我国林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采育失衡

采育失衡主要表现为树木的采伐量远高于树木的生长量, 一棵树的采伐在一夕之间便可完成, 然而一棵树的成长却要花耗近10年的时间, 同时, 对于所采伐树木的利用也不全面。根据数据显示, 仅有2/3的采伐木材作为原木运出, 其它均被丢弃, 且作为原木运出的木材加工率也仅为60%~80%。

1.2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所谓的生态补偿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 林木作为自然资源, 在被使用人合法利用的过程中, 使用人应向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者对林业环境做出相应的回报, 目前这一制度并未法律健全化。

1.3 林业保护缺乏监管力度

目前, 对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毁林垦地等行为, 地方性的监管部门还缺乏监管的力度, 致使上述事件频频发生。

2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加大宣传, 全民一起保护林业

林业的发展, 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以提高公众对林业的保护意识, 破除他们“靠山吃山”等一些陈旧的观念。对公众的宣传, 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举办活动等方式实现。

2.2 加强对林业的监管力度

做好林业的管理, 监督工作必不可少。建立起“多层保护”的监管机制, 既可以明确监管人的权利和责任, 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加强法制方面的管理

许多破坏森林的举动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 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实施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对我们的土地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林业的管理可以参照这一方法,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加以制约。

2.4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 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林业的管理也不例外。做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系统。首先, 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其次要对长远发展进行积极地探索, 从林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 最后要不断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 明确林业产权人, 切实保障产权人的利益。转变林业经营模式, 让市场参与进来。除了国家的保护林区外, 政府应该逐渐从林业的管理中抽身出来, 让市场参与进来, 让林业的管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不断创新, 不断向前发展,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5 林政管理方面

加强对林业林权的管理, 严禁林业资源的非法流失。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强化对占用征用林业用地的审核和审批, 推动林权登记的进度;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组织开展林业用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对木材运输的监管。目前, 公路运输“三乱”现象普遍存在, 林业系统应该加大治理公路“三乱”的力度。加强林业资源林政管理的示范点工作, 提高示范成效。加强对林业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示范力度, 同时加强对林权管理以及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示范。

3结论

做好林业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各方专家也都给出了积极建议。

参考文献

[1]夏錾彬.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J].北京农业, 2011 (15)

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三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战略

1 林业的概念及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通常,林业指的是多开展的森林经营组织的针对木材、林产品生产及保护为前提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我国林业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林业初级发展阶段-传统林业发展,其为我国工业化供应了充足的材料累积,是一个大量化采伐林业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林业的深入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最为主要的活动是针对林业集中区和非国有林区所开展“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以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因对改革最终目的的不明确性,导致我国林业改革步伐与其他国家相比显得非常滞后;第三阶段开始于1992年,受到世界环发会议和国际林业转轨发展的形式和我国客观环境恶劣现状的影响,我国林业逐渐转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但这将会是一个非常长久的过程。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状况不好的多林山区,为此,面临经济的不断诱惑,不少地区以破坏性的采伐为主,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从根本上落实林业的科学发展经营观,不然我国林业发展将完全丧失到一个无法挽回的地步。从而,提出了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模式。

2 林业可持续发展

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将其定位基本国策。目前,世界上都在对林业可持续经营体系加以探究和制定,我国相关林业工作人员也参与进来,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究逐渐渗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本质上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经济能力。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會合力。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3.1 凭借先进科技实现林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内容当中,包含: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发展的保护。为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资源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最为直接的有效处理方法就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林业。彻底更改以往传统的以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固有模式。为此,在林业的未来发展中,有效的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林业,努力提升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是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1)创建林业科学技术革新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要导向、科学技术为中心、实现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林业科学技术跟心制度,促使林业生产力得以很大的提升。为此,有的人提出“数字林业”概念,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逐渐促使林业经营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快速发展。

(2)深化林业科技制度革新,将科技成果从实践中获得而后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以此能够更好的对林业发展进行科学指导,从本质上处理科学研究与林业发展相脱离的矛盾。鼓励科技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运用。

(3)强化基础性探究与科学技术的运用探究。首先强化林业生态体系的探究,对林业生态体系进行全面检测;其次,把握好良种树种结构的调整,有效的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良种培育水准;再次,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改良进行深入探究,争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木材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准,提升木材、林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林业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3.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是成功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物质保障。从第一产业来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推进短时间内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从第二产业来分析,加强新产品研发强度,促使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不断转化;从第三产业来分析,加强林业旅游业、花卉业相关方面的发展,争取能够“以二促一带三”不断对生产力格局进行统一调整,将那些滞后的产业加以淘汰,完全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使产业重组,将林业产业中的不合理问题加以及时处理。针对林业产品结构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发展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拓展林产品的全新作用,发展林业产业链,提升器附加值,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处理林业产品中的不科学问题以及产品之间的不科学竞争。针对本企业的总体布局及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进行科学发展,一同对新产品进行研发设计,提升本企业专业化水准及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科学有力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3 重视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是相互依存且存在矛盾的关系,如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那么即便经济增长的非常迅速,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遭受到由于前期忽视生态环境而产生的负面效应问题,这一情况将造成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为此,正确的做法是,要保证经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同时,促使经济得到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以便于为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我们加以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视,并不是‘消极’的重视,是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特别的关注。假设以消极的态度重视的话,那么就会偏于重视生态效益忽视了经济的增长,以此就会造成经济状况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在没有巨大能力支持下,生态保护将丧失实际的现实意义和坚实的物质根基。

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理念,其展现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指的是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制约的前提下所追寻的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的生产活动,从其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出,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之上的,其所追寻的是经济效益,但是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其虽然是一种再生产活动,但是在监理在环境良性循环制约的前提之下的,以绿色产业为主要支柱的一种经济发展。

3.4 重视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在现实中的处理方案

最近几年,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各个地区在现实林业发展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战略:

(1)林农结合式。采用和大力推广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先进的科学进行进行林业生产及管理,以林业为主,多种方式经营,创建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努力推行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的生态经济作业方式。譬如,在林草间、林药间、乔灌木混合的种植方式,逐渐对林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提升林业收入,顺利实现林业的经济生态效益。

(2)造林规模化。以提升生态经济效益、景观效果为起点,加强造林力度。片林建设要以苗木为基第、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4.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四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5)10-0155-01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是保护林业,绿色环境的修复和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林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管理体制落实欠缺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开发。深入探讨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主要研究课题。国有林场现状

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全国森林面积20769万公顷,约有4882个国有林场,分布在30个省,1600多个县市。其中林地面积5700万亩,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8%[1]。森林覆盖面积较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国有林场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部、大小罕山、贺兰山等地区。由于林场受地势和气候影响较大,林场的森林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高望界国有林场6万亩的原始次生林,它们分布在大溪、金龙溪等地区,形成了多种植物群落。其中例如珙桐、水杉等25余种,受国家保护树种颇多;而褒忠山国有林场则是以杉木、柳杉等为主要树种。虽然近年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国有林场现有管理机制严重滞后带来的问题,制约着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同样,国有林业面临消费人群日益增加,前景发展更加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国有林场问题

2.1 可采资源减少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由于经营机制死板,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有林场性质上来看,是以生产性事业发展为主要特点,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这就预示着三者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之前社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影响着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导致林场森林资源质量水平下降,这是全国大大小小林场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缺乏(社会职责分工和大学生就业选择偏爱),或者研究理论老旧,导致不能很好服务于当今林场情况,虽然森林覆盖率部分增加,但不能充分地、有效地最大限度扩大国有林场可采资源。环境不良循环和开采不科学对植被的二次生长造成了一定损害,以至于树木数量锐减,甚至有些树种数量急剧下降。

2.2 管理分类不顺

国有林场分类界限模糊,包括经营目的混淆(功能分类不恰当)、劳动手段不合理、管理不完善。而部分地区的林场面临着基础建设不完善,阻碍了森林生态开发。在员工积极性方面,职工工资‘三无’状态间接地影响了林场经济效益,甚至有些林场还处在为工作人员解决温饱问题的困境,优劣林场分布不均性有待改善。监管机制不明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着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对于木材产品严重偏好,主要以松树和杉树为主,造成了产品单一性,阻碍了其他树种发展力度。进而分析,产品加工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消弱了木材本身的价值性。有效措施

3.1 改革方案

2015年国家政府最新颁布了有关国有林场改革方案,首先在态度上,严谨工作作风和国有林场急待解决的重要性,进而顺应了全球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领导层要切实抓紧推进改革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林权制度是林业政策的根本,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案:一是国有林区林权制度的改革,二是国有林场林权制度的改革,三是集体林区林权制度的改革[2],这三个方面是改革面对的主要问题。国有林场管理机制和分层阶梯式工作分配方法,跨地(市)、县(市、区)国有林场由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工作人员手中。从根本上,国有林场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造林体制,探索林场经营模式,采用先进林业生产技术,对于过去的经验取其精华,发展和创新。近期部分林场进一步采用了互联网管理林场模式更是体现了新时代新思路的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推动林场的遗留问题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改革地区的范围。林场经营方针是“以林为主,林副结合,综合经营。”而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天然林保护措施的制定必定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必将使提高国有林场效率。

3.2 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子孙其需求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3]。首先要研究分析旧的国有林场发展遗留问题,然后主要精力集中在森林资源培育,提升优质生态产品质量,并控制国有资产流失。在保证林场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对于林场干部、职工培养,掌握更加全面科学专业知识。加强宣传建立与树木生长规律周期和连续性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有助于森林质量的显著提高。对于木材产品加工及其使用后处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国有林场发展不仅需要有关部门跟进,还需要人民落实和监督,有效改善环境对于森林生态发展有重要作用。另外,对于乱伐林、占林等相关案件,要严惩,依法处置,尤其是高层管理的加强,围绕党中央的政策实行。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单一发展,它需要各个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例如近日贵州省凤冈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提上日程,这将是一个好的开端,扩大对林场的执法范围。

参考文献

5.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探讨论文 篇五

一、林业资源概述

林业资源主要包含林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由于林地资源是林业生产的根本,所以,林地资源又包括生产以及再生产中的所有土地资源,也可被称为森林资源的载体。因而,林业资源所包含的林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其实是综合性的一个概念,既包括林木资源,又包括林区中所有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保证林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从而达到人们生产的需求,与此同时,林业部门也要增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大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确保林业工程的持续发展。

二、林业资源造林方法分析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为直播造林法,主要就是把筛选的林业种子直接进行播种,此造林方法不仅播种容易,而且播种程序还比较简洁,适合面积比较大的造林地。尽管这种造林方法简单,但是对造林地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在幼苗管理期间也要按照要求严格进行管理。播种造林法比较适合栽种一些颗粒比较大,容易发芽以及种源比较丰富的林木,但是,对于造林地也是有要求的:①必须保证造林地的水分充足;②对幼苗生长有毁灭性的因素不多;③人烟稀少最为适宜。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主要就是采用完整的苗木进行栽种的方法,又称为栽植造林法。主要优点就是抵抗力比较强,生长稳定,所以,对造林地的要求也就不怎么高,但是,对种植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此类造林方法在造林地方面的要求比较少,所以,也就常常受到林业人员的青睐。

3.繁殖造林法

繁殖造林法就是根据现有的树木枝干以及树根等部位来繁殖出新的树木,之后在进行栽种,这种造林方法比较简单,苗木的成活率也比较高,生长的速度也比较快,并且也能够保留母体的优良特性。

三、林业工程发展近况

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林业工程的建设,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确保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加大对林业发展重视的前提之下也要对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问题的所在之处对症下药。在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规划合理的方案还要改变传统的林业管理理念,对林业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建设高效的林业。林业工程的建设不仅要拥有完善的生态体系,还应该具备发达的产业体系,从而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林业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国外的林业工程建设还是国内的林业工程建设都是城市林业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确保人们的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

1.对林业资源保护制度进行完善

林业部门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林业现状对林业资源保护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全面提升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促进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完善的林业资源保护制度不仅可以使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还可以对工作人员起到监督的作用。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

2.转变观念

林业工程的发展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管是经营者还是生产者必须在合法的利益之内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保证林业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如此,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和睦相处,摒弃传统的观念,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不管是任何目的的扩张势必会导致林业资源的下降,从而制约林业工程的发展。所以,在对林业工程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针,尊重自然规律,恢复植被,减少对林业资源的铺张浪费,使林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

3.加大对人才的开发以及利用

林业工程的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对林业人才的使用,所以加大对人才的开发以及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林业人才的开发以及利用不仅可以使林业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还可以对林业进行科学的`规划,使林业资源得到优化,从而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此同时,林业部门也要引进新型人才,确保林业资源的稳定,从而满足林业资源在生产中的需求。

4.构建林业资源信息档案

林业部门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检查的数据创建林业资源信息档案,使人们能够随时对林业资源的信息进行查看,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还应该建立检测样地,并定时的对样地进行检测,以便保证林业资源信息档案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

5.转变林业资源的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林业工程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改变林业资源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必须要严加看管,审批工作也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查,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审批。除此之外,林业部门也要配合当地的相关部门对民用建材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不管是采伐方面还是培植方面都要加大监管力度。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还应该进行效绩考核,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效果采取奖励惩罚制度,从而使林业工程的发展更加的迅速。

五、总结

总之,在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对于病虫害的防止以及森林防火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整治。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使生态环境的质量更加的优异。

参考文献:

[1]高彦学.对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19):290-290.

6.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探讨 篇六

摘要:特色林业产业是一种新型的朝阳产业。以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为目标。文章对夷陵区分乡镇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产业,从优势、原则、措施等进行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林业产业小康分乡

特色林业产业是一种以生态经济并重的的产业代替

传统产业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关系的朝阳产业。

夷陵区分乡镇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立足自身优势,按照现代林业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以花椒、木瓜、桑蚕为主的特色林业,形成特色林业经济格局,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为目标,打造小康分乡之路。

⒈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优势及现状。

⒈立地环境条件适宜。分乡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天,年降雨量,土壤类型以山坡黄棕土壤为主,适应花椒、木瓜等多种经济林木生长。

⒉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

⒈以花椒为主的木本药材产业初具规模。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已发展九叶青花椒多亩,木瓜多亩,目前已进入幼苗林抚育期,部分已开始挂果。引进的优质品种九叶青花椒具有光泽油润,清香四溢,麻味纯正,单株产量高的特点,一年定植,两年收益,五年进入盛产期,且盛产期可维持年以上。引进的木瓜品种优良,一年定植,三年挂果,五年进入盛产期,亩产可达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等。

⒉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分乡自古以来就有蚕丝之乡之称。农民栽桑养蚕从中尝到大量甜头,形成以院庄为中心的桑蚕基地近亩。农民发展桑蚕积极性空前高涨。

⒊可利用土地多。大于的坡耕地有万多亩,急需退耕还林,有发展以花椒、木瓜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广阔的土地空间,并可实行荒山荒坡、田间地坎、四旁等植树,见缝插椒(瓜、桑),立体发展,面积可达到万亩以上。“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花椒、木瓜等国内国际市场替力极大,集食用、药用、观赏于一身,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绿山,也可以富民,更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且花椒、木瓜、桑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旱、耐脊,适应性广,枝繁叶茂,形态优美,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极适合发展观光型林业。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功能齐全。宜保路贯穿全镇,村、组全线贯通,条条相连。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全镇覆盖。

⒉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的原则。

⒈立足自身优势是基础。发展特色林业产业要按照“有资源无市场的坚决不搞,无资源有市场的创造条件去发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千方百计搞上去”的原则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与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启用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自然资源、现有技术资源,使各生产力要素形成最佳组合。如果别人做什么赚钱,我也做什么,盲目跟从,机械效仿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瞄准市场,找准本地传统林业和资源优势中的亮点,优先发展,大干快上,抢占先机,多想办法做大做强。

⒉适应市场需求是前提。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市利导,先看市场“缺什么,要什么”,再思自己“该产什么,能产什么”。紧盯市场“补其所缺,投其所好”。按照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灵敏地进行动态调整,并坚持把以经纪人为主的销售队伍建设和市场开拓作为重中之重,实现千军万马闯市场,解决“卖难”问题。

⒊依靠科技进步是动力。没有科技进步的强力支撑,特色林业产业就会在达到一定的“发展平台”后排徊不前,甚至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而“默然失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长期占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带动林业科技革命,以林业高科技武装林业,重科技、用科技,使产品达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特”,实现“超前一步,永立潮头”。

⒋发展规模生产是关键。规模就是效益,有规模才有特色和竞争力。规模生产可以充分提高知名度,占领广阔市场空间,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等,综合效应具备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⒊调整区域局,建设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

⒈产业发展规模。特色林业产业应实施名牌战略,真正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区域特色。按照“花椒—草——畜—沼的生态模式建无公害绿色食品高产优质九叶青花椒基地万亩;按照瓜草(药)等模式,建立木瓜示范生产基地万亩;按照“林蚕联手、桑草(药)间作,蚕牧结合”的思路,发展蚕——草——牧——沼生态经济产业模式。发展桑树万亩,基地成熟后亩平均收入可达元以上,是种粮收入的—倍。

产业发展模式。特色林业产业建设应十分重视扶持和扶育中心基地和龙头企业。建立以大中坝为中心的花椒产业带,建立以院庄为中心的桑蚕

产业带,建立以分乡场为中心的木瓜产业带。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林农结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共同体,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项目投入,按照不同建设内容确定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多功能投资,采取“聚(聚民间资金)、争(争取项目投入)、引(招

商引资建设)等方式,本着“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得其利”的原则,把人、财、物相对集中,积极构建捆绑式投入建设格局,走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创业的新路子。

⒋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的措施。

⒈转变观念,增强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紧迫感。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树立产业化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新的思路、超前的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⒉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切实加强特色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树立“一把手”抓产业的思想,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把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考核,严格实行“定分管领导,定实施人员,定工作任务,定质量标准,定完成时间,定考核奖惩”的六定管理办法,形成“人人抓产业,个个谋发展”的好氛围。

⒊完善产业政策。在基本政策上坚持“谁造谁有,共造共有,允许继承,允许转让”和“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完善林权制度,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和快捷、优质的服务,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

⒋搞好市营销服务。按照“山上办基地,山下办工厂,出外找市场”的思路,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构建崭新的营销网络。在加工环节上,通过采取订单农业,制定保护价等措施,强化企业与林农的纽带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头和促进作用;在销售和市场开发环节上,坚持镇、村、公司、农户及协会等组织各方联动形成整体营销网络。

⒌加大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以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着力抓好科技链与企业链衔接,标准化与产业化建设结合,常规科技措施与新技术措施配套。努力发展科技示范片,培养科技示范户,实行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间,技术要领到人。并大胆探索科技人员和林农效益挂钩的“合同科技”新思路,并与科技院校联姻,共同开发,实现“抓园区带农户,育特色,促增收”。

⒍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扶持组建花椒、木瓜、桑蚕等产业行业协会,发挥其在产销衔接的作用,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产业协会,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同时与国家农业信息网、中国林业信息网等联网运行,形成技术、信息、营销“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⒎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民族特色。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发挥地方优势中形成的民族特色品牌,建立无公害绿色产品基地,实行绿色产品标志认证,条件成熟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大中坝牌花椒商标等形成知名品牌。

⒌结束语。

7.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七

将自上而下的各种监测、评估活动中获取的项目管理信息, 通过自上而下的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收集到省、市项目办或省、市项目监测中心, 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 也是省、市项目办向国家项目办、项目赠贷款组织编写项目相关报告的最基础的资料。信息反馈大体要经历收集、整理、管理、使用等4个步骤。

1.1 信息收集

项目监测、评估活动一般自上而下作出安排, 然后由项目取得乡镇林业站按要求在项目农户的实施小区 (小班) 实地监测相关数据, 并向每个项目农户调查相关情况, 按规定格式上报县项目办, 经县项目办汇总后, 再按规定格式上报市项目办、市项目监测中心, 市项目办则以项目监测评估报告或项目进展报告的形式上报省项目办, 由省项目办向国家项目办以及外方赠贷款机构报告。项目监测评估报告或项目进展报告一般要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和发改委以及项目领导小组成员。

1.2 信息整理

林业外资项目监测评估要求收集的信息量大而广, 要数倍于一般林业项目的管理信息。外资项目的信息既有定量的, 也有定性的, 包括声像信息、图表信息、问卷信息等。若不加整理地将所有信息全部放置在一起, 不仅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而且会给人以冗长、繁杂之感, 因此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在整理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变量的定义与表格的解释、说明须简单明了, 使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能一目了然;第二, 统计分析结果尽量简单易懂, 舍去一些多余的统计学解释或注解;第三, 表格中的数字含义要简明, 尽量用平均数、比例等;第四, 相关的说明应扼要, 点其要害, 指出原因与结果的简单联系。尽量使用曲线图和框图来说明。

1.3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数据库。随着科技进步的升级, 在项目管理中已开始引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去取代传统手工管理模式。河南省林业外资项目中使用的数据库在数据共享、信息利用等方面都需要改进,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外资项目特殊要求的数据库。

1.4 信息的使用

通过信息反馈, 可使各级项目办了解项目进展状况, 发现项目进展中的问题, 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项目管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如果实现国家、省、市、县同一项目管理信息的联网, 在各个层面上随时可以查询项目进展、问题, 并在第一时间提出改进项目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落实情况也能得到及时反馈。

首先, 可以为编制项目进展报告提供丰富、全面的基础性资料;为项目完成时的最终报告积累项目全过程的基础报告;第二, 上级项目办可以用来核查下级项目办进展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第三, 在沟通中使用, 可使上下沟通更加快捷、方便、真实。

2 林业数据库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2.1 林业数据库的特点

林业数据库的特点由林业信息的特点决定的。

2.1.1 自然信息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某些数据项基于复杂的属性定义, 它使得数据项间、表与表间的关系更难于确定。并且它还允许数据错误 (允许误差) , 而一部分错误又将在下一期调查中被发现。对错误的处理是极其复杂的, 例如对连清样木的复位、多测、漏测、错测木等的处理。

2.1.2 长周期性。

往往需要对数年或数10年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数据库设计与维护考虑历史连贯性。最低限度, 当前的数据库软件应能兼容对历史数据的操作。

2.1.3 间歇性。

数据的采集、维护与应用, 往往要间隔相当长的时间。例如一类的间隔为5年, 二类的间隔为10年。这就必须保证操作者在间隔一段时间后, 能重新熟悉原数据库结构与应用软件操作。

2.1.4 需求的不断变化。

几乎每一次新的林业调查都增加了新的内容, 并带来调查方法与信息需求的变化, 这就需要数据库结构能动态更新, 同时保证历史兼容性。

2.2 林业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1985~1993年全国主要林业数据库有31个;而到1997年10月, 主要数据库已达到61个, 是1993年之前的1.98倍。1993年之前, 库容量较小;而到1997年, 大容量的数据库已经产生, 科信所已建成一批林业骨干数据库。《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数据库》和《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 (中文版) 库容已分别达到50MB和40MB林业库中收录的记录数量在1万条以上 (含1万) 有13个, 占总数的21.3%;l万条以下至5千条 (含5千条) 有13个, 占21.3%;5千条以下35个, 占60.3%。

目前, 我国林业数据库已打破原先以中文文献型数据库为主, 缺少其他库型的状况, 出现了中文文献型、事实———数值型、图像图形型、全文型、中文文献源西文库等多种库型全面开发的局面。例如, 《世界林业事实数据库》收集了世界主要国家近几十年的林业数据, 是典型的事实———数值型数据库, 《竹类图文库》中有4个图文数据库, 实现了图文合一管理。科信所较早地研建了包括林业骨干数据库在内的《中国林业科技文献英文库》等10个中国文献源西文库, 占科信所建库总数的43.5%。现在, Lknet (林科网) 已成为因特网上的节点, 为全球共享中国林业资源信息提供服务。

中国林业科学院科信所有一批资深情报专家参与数据库开发。自建数据库主要是利用ASTB486/25松下7010多功能机来完成。全所80余台微机, 15台激光打印机, 25台普通打印机等设备。建库之初, 在编辑语言、软件系统、分类法、标引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 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最高级别的质量控制提高了保证。林业部信息中心建有5个数据库, 占全国林业库总数的8.19%, 现已全部对外服务。新库在不断研建, 已建库在不断更新, 这些库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

目前中文林业数据库已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林业学科和专业, 还建立了包括:林业政策、法规、馆藏目录、核心期刊、科技成果及在研项目等专题数据库。

尽管林业数据库应用已经非常普及, 但远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林业数据库设计只用于取代过去算盘与计算机的作用, 它所能提供的强大功能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首先, 无数据库共享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地球村”等概念应运而生, 这就对信息的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即使在行业内部、区域范围、项目与项目之间, 数据的共享都无从谈起。例如, 1998年国家林业局为获取全国主要流域、林区和生态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统计结果, 4个直属院各投入了数名计算机技术人员, 花了近1年时间用于数据计算与分析。这些计算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不同总体数据的转换, 为不同的分析表准备数不清的过渡表上。第二, 大量历史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林业数据库设计的习惯做法, 只是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管理与计算, 更早的数据一般不用。第三, 信息利用率低。由于数据缺乏共享机制, 数据库设计只以提供一套结果为目标, 以及缺乏对历史数据的整合, 林业数据库设计必须为数据的深入利用提供接口与界面。第四, 上级汇总分析困难重重。例如连清以各省为总体, 但必须满足全国范围的统计分析,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每次全国连清汇总都需要几个回合的研讨, 这表明连清数据库设计的确存在问题。

为了使林业信息得到更深入的利用, 实现数据共享, 必须科学的设计林业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明日科技编著.Visual Fox Pro管理信息系统完整项目实例剖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8.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八

【摘 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2.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首先,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⑴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9.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九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主要的林业资源所在区,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是实现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有效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实现生态平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对当前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来说,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当前自然保护区中的林业资源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避免破坏现象更加严重,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应对策略。

1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面对全球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该战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合理的相关策略。林业资源本身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是优化环境关键,同时还为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再生资源,所以保护与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对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保护措施,还能为推动林业资源多样化与多功能化发展提供助力。所以,实现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2当前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为实现林业资源保护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但就当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缺陷,林业资源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林业资源中的鸟类资源所遭受的破坏与影响最为突出,而大量的生产噪声等是造成鸟类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1]。对于林业资源本身来说,当前的过度放牧形式导致林业资源被大量破坏,生态平衡发展受到威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鸟类栖息地,进一步对林业资源中的鸟类资源造成影响。另外,相关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时,所依靠的观念理论依旧处于发展初期,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或相关措施的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部分政府部门在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仅依靠经验或模仿,过度重视该工作经济效益的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略了与实际情况结合的重要性,过度或不合理地开展资源开发工作,不仅导致实际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偏离,同时还使该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部分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相关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时,没有严格遵循相关制度与标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导致实际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混乱。另外,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林业、农业、畜牧业三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来实现工作的,这不仅可能会导致管理工作的互相推诿而造成的管理缺失,同时还会增加管理工作的混乱程度,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限制。此外,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往往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没有切实地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平衡,导致工作效益低下。

3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相关措施

3.1建立与完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制度

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本身的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较为薄弱。所以,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不断加强对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制度建立与完善,并加强相关工作的管理层建设。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从法制规定方面来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与工作实施人员的工作约束,提升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2]。同时,制度制定还能对合理化规范实际的工作操作,避免由于工作混乱而导致的工作效益不高。此外,还应当在制定制度时加强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不断从意识提高、工作程序规范以及管理工作等多角度制定相关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顺利开展。

3.2加强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

只有不断加强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投入力度。同时,在宣传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首先要扩宽宣传面积,不仅是针对政府相关部门与工作者进行工作宣传,同时还要将宣传深入到该地区的普通民众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重视程度,从而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同时还要鼓励该地区的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当中,还应当提高宣传内容的丰富性,将宣传工作作为实现工作合作的重要方式,由外吸引技术与资金的进入与支持,更加全面地实现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3]。

3.3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并解决两者矛盾

当前的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行业,实现在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的基础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但就当前的旅游业发展来说,由于旅游业的过度发展,为促进该地区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不加节制地开发林业资源,导致了当前的自然保护区旅游与林业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利于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为进一步实现两者的合理结合,并合理解决矛盾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限量旅游计划”,限制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生态旅游事业的开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3.4不断创新林业资源开发形式

实现林业资源保护是发展林业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也是实现资源效益与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加强林业资源开发形式的不断创新十分重要。这要求在开发资源前首先要全面评估相关资源,这涉及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动植物状态等[4],并在保证以上因素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开发方案,并在实际开发中严格按照相关方案开展工作。

4结语

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措施的制定,能有效促进我国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相关措施的研究与完善十分重要。首先,相关部门应当明确实现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当前的措施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积极从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提高工作宣传力度、加强该工作与旅游行业的不断结合以及不断实现开发形式创新等方面,制定保护与利用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效益的显著提升,最终促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祥宇,于淑华.谈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9):35.

[2]李松.关于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福建农业,2014(9):167.

[3]杨仲巧,熊朝蓉.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分析[J].河南农业,(11):73.

10.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十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就是林业生态,对木本植物为主体的进行,就是由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进行的,并且把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就是它本身所包括的,还有就是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是也不是简单的“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经济效益的考虑,而且还是对三大效益经济、生态、社会的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2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论原理

生态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很多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又具备特定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的含义,这个含义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认为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

2。2有序性结构

有机的整体就是系统,这样的话,它本身就要有所具备对自然或者认为划定的明显边界,明显相对的独立性是边界内的功能所要具备的。

2。3整体性系统

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就是系统的整体性,要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在各组分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对系统转换功能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进行顺利的完成。

2。4综合性环境因子。

很多环境因子在自然界中的计算单位都是独立的,生物中每个因子都能够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要加倍注意其综合作用。在综合和单因子影响的作用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以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对多因子怎么样进行综合评价是相当重要的。

2。5食物链原理

11.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鲁南地区都市农林业;发展战略;功能区划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1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one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s, relying on city resources, servi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economy. By studying the the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defined the basic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urban agriculture; by studying the progress of urban agriculture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urban agriculture programs;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nyi urb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Linyi City, and made the strategic plan of Linyi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included three spheres :urban, suburban, outer suburban and six functional areas: vegetables zone, flowers and nursery zone, economic fruit zone, exhibition zone, ecological landscape zone, leisure zone.

Key words: Lunan urb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functional zone

1 国内外都市农林业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开始对都市农林业展开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一时期,俞菊生、方时姣、方志权等国内学者对“都市农林业”一词的起源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都市农林业的发展和研究的开展,出现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表述的都市农林业的定义。国内都市农林业的实践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内部或近郊,如北京、西安等。位于西安的杨凌农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成为攻克三农难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验基地,2014年,全年投入研究与试验经费达5.2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720件。

20世纪初,美国城市学家路易斯提出“城市与乡村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日本东洋大学矶村英一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Dana sill在1985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呼吁将都市农林业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都市农林业首次纳入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

关于都市农林业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如韩士元认为都市农林业具有空间布局的特定性、功能的多样性、高度的智能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征。有的学者如郭忠兴等认为,都市农林业的共同特征包括空间布局上注重城市生态的形成、城乡关系上重视对资源的整合、生产的组织形态上表现为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

都市农林业是一个农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随着都市农林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不同专业角度对都市农林业进行研究。例如,田洁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以济南市为例,通过运用杜能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研究了都市绿色农林业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契合。

2 鲁南地区都市农林业发展现状

鲁南地区市近年来把构建现代农林业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一系列现代产业推进计划,同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林业有了新要求。同时,以园艺化、设施化、规模化为标志的现代农林业有了长足发展,着力推进沂河沿岸生态高效特色农林业长廊建设,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全市共有工商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1.5万家,市级以上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3家,市级438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已有228万户完成合同签订,占应确权总户数的82%;223万户完成颁证工作,占应确权总户数的90%。2015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鲁南地区(河东)省级农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晋升为“山东鲁南地区国家农林业科技园区”,成为国家第六批第18家国家级农林业科技园区。

3 鲁南地区农林业发展战略与功能区划

3.1 目标和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是都市型生态农林业。基本目标:一是作为鲁南地区城市居民的蔬菜保供和应急供应;二是生产优质高端农产品,提高农林业的单位效益;三是成为碳汇基地和生态增效的绿肺氧仓;四是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和乡村家园;五是作为农林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空间。

3.2 功能布局和区划

3.2.1 发展战略 鲁南地区市都市农林业发展以鲁南地区临沂市河东农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核心,可按照中心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进行布局。中心城市圈包括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林业和会展农林业;近郊农林业圈包括临沂市河东区、兰山区、罗庄区,重点发展园区农林业、精品农林业、体验农林业和休闲农林业;远郊农林业圈包括其他几个县区,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围绕3个圈层布局,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生产标准化、设施现代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功能多样化为手段,重点建设标准化的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物流会展、生态景观、休闲观光六大功能区。

3.2.2 主要功能分区 蔬菜种植区:依托临沂市兰陵蔬菜产业园、河东区八湖镇、河东大林、赛博特、万德福等蔬菜加工园等,建设绿色大蒜、草莓、青椒、大葱、西红柿等标准化规模特色蔬菜基地。

花卉苗木区:依托沂河、沭河、祊河等交通便利优势,建设高档沂州海棠、红枫、紫薇、银杏等标准化高档花卉苗木基地。

经济林果区:依托蒙阴县、平邑县、费县等西部山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蜜桃、板栗、核桃、山楂、金银花、果品加工、林下养殖等标准化种植、加工基地。

物流会展区:依托河东花木城、临沭肥料城、鲁南花卉市场、鲁南地区国际商城会展中心等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标准化、信息化的农产品物流会展业。

生态景观区:依托城市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和荒山绿化工程,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建设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创建高标准的国家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

休闲观光区:依托鲁南地区山水优势,重点发展河东都市农林业体验游、蒙山休闲游、沂南乡村体验游、蒙阴林果采摘游、沂水生态观光游等,建设一批集体验、科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观光休闲园。

3.2.3 土地类型分类 着眼鲁南地区农林业发展现状,在分别构建景观生态安全与优化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的现状,着眼长远目标,评价不同空间土地的土壤环境功能区等级、生态适宜性和农林业的适宜利用性,作为建立各类农林业园区、生产基地和不同产业布局的依据,并制订相应的开发利用规划。主要确定的用地类型包括高端精品粮油用地、安全保供蔬菜用地、生态经济林果用地、安全水产养殖用地、休闲观光农林业用地、山林生态保育用地、生态湿地保育用地、大型农产品贸易物流中心。

参考文献:

[1] 崔书宝,宗晶莹,李雪梅,等.发展城市林业在构建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1(4):121-123.

[2] 蒋霞,魏天儒.铜川市生态林业建设模式及其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4(7):742-749.

[3] 阿拉坦其其格,阿儒汗,刘敏.浅论城市林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4):46-48.

12.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 篇十二

发展林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林业政策来保障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因为起步比较晚,所以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

1、现行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现行森林资源保护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主要由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构成。不可否认,这种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它的局限性和副作用日益暴露出来。首先该政策与市场经济规则背道而驰,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是市场经济主体必须拥有对自己产品的处置权,而我国现行林业政策恰恰剥夺了林农对自己经营林木的处置权,许多林木生产主体想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多采伐些林木,卖个好价钱,但林业主管部门说不行,今年没有采伐指标,不允许砍伐,我们的林农会怎么想?这只会反过来挫伤他们营林的积极性。

2、林权权属支离破碎。我国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但使用森林资源的权利一般由国有森工局,林场及乡村林场所享有,表面上看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适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林权权属的支离破碎才导致了林业生产经营的无序与无奈。首先,国家、集体将其所有的森林交与森工局、林场经营实际上是一种委托或者授权经营[1]。如果被委托人无自己的私利,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种经营方式倒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问题是我们的被委托人是“经济人”,加之林业生产的特点,致使委托人对被委托人失去监控能力,乱砍滥伐的森林绝大部分正是国家、集体所有的林木。其次,林农经营的森林大多是承包经营,他们之所以要承包经营林木是因为他们想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可悲的是林农的这种承包经营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之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更是加剧了林农的担心和对林业政策的不信任,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尚未建立。林业是生态林业,它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存在正外部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使外部性内在化来纠正市场失灵,但目前我国林业政策并没有遵循这一准则,没有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弥补由于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而给林业经营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4、现行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执行成本太高。现行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涉及面太广:一是森林面积大,二是涉及执法人员多,三是涉及的技术问题复杂导致执行政策成本高。加之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执行人与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并非一致,即林业政策制定者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而林业政策的执行者则代表着行业、部门、地区乃至个人的利益。由于利益的至上性,使林业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出现了利益的过滤机制,政策执行者往往以本行业、地区、个人利益损益值作为决策参数,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变换,加上政策执行人寻租现象的出现,往往使政策形同虚设。

二、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扮演的角色

1、要重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支撑、保障和带动作用,生态要素已经直接进入社会经济活动并成为发展的重要条件。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要求把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结合起来,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起来,把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性和经济发展的功利性有机融合;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关注和投入转为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由主要是政府推进的道德层面的事业转化为全社会推动和参与的经济社会活动;依靠优良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保障和支持;将生态环境的巨大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创造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林业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必须率先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

2、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契约经济,生产和交换是借助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契约来进行的,而要使市场有效地运行,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明确所有权关系。这是因为:一是明确所有权,所有者能自由处置自己的物品。二是所有权关系的明确化使所有者的个人活动的代价与收益之间建立起明确关系,从而能形成有效的经济刺激机制,而明确的所有权关系则保证了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动机能受到有力刺激,因此明确林地、林木的产权是林业政策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有许多乡镇林场,乡镇是否是林场的合法所有者,值得探讨。国有森林由谁代表、谁管理、谁监督,管理不当由谁负责,也应落实到组织、单位,甚至个人,只有责任明确了,有责任的人才会真正地关心共有物。在明确了林地、林木的所有权后,还应遵循经济自由原则,经济自由意味着经济人的偏好自由、价值自由、使用自己资源的自由,而这些自由中最大的自由就是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在对他人有利至少无害的条件下,实现福利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自由。林业政策应该保护经济自由免受社会势力的强制,不应以保护为名,实施更大的强制。

3、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法》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这为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可以从国家财政或是从退耕还林款项中拿出部分资金,对确系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集体、私人经营的林木进行收购[2]。一方面可以弥补由于禁伐给这些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调动投资主体经营林业积极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少政策执行成本。

4、积极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适应林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建立新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正确处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创新思路,科学运用森林资源、林区生态环境和林地林权等资本要素,适应林业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功能要求,切实转变林业增长方式[3]。要实施大林业战略,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实行深度开发、立体经营,走资源节约、效益良好的新型产业发展道路,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要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加强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业生产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型木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订单林业。要大力发展林产品的精深加工业,提高林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积极发展林地经济或林区经济,带动种植、养殖、采集、加工业,促进流通贸易服务业。特别是要用现代经营理念谋划林业的发展,用现代管理手段,改造、提升林业产业。具体要搞好三个开发:一是广度开发,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向非林木产业扩展,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构筑集木材、食品、医药、矿产、花卉、旅游等多种产业并存的新的优势产业群,实现林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和最大化;二是深度开发,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按照高科技、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大幅度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三是外向开发,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跳出林业发展产业,走出林区建设林业,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到域外、国外搞经营办实体。

5、积极改革林业税费。积极推进林业税费改革,不仅能够对林业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还体现了国家在推进经济高速平稳向前发展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利用。林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之一——林业税费政策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进而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4]。

(1)农业特产税。农业特产税是涉及原木生产、林化产品原料生产、经济林产品生产、林区种植业和采集等方面的主要税种。它以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其中农业特产税税率是调整农业特产税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林农、国有林区以及集体林场森工企业生产销售的原木、原林农业特产税的税率高、税赋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木林购销环节征收两道农业特产税,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加重了企业或林农的负担,挫伤了企业或林农的积极性。虽然国家不断对其进行试点改革,对农业特产税的税率逐步进行调整,但目前税率标准不统一,而且偏高,特别是有些企业在生产和收购双重环节征税的做法,都使企业负担过重。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应该逐步取消原木、原林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等。

(2)增值税。税法中定义的增值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税款的计算公式为:销售额×税率。增值税的征收在销售环节上,由销售企业向购买企业收取,扣除自身购买时支付的进项增值税后上缴税务部门。对于林业企业来说税率有17%和13%两种,即以木材为原料的木材初加工产品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7%,而购进原木的进项税率按13%进行抵扣,有4%的税额由企业自行负担,按照我国相关政策,国有林场以及林业企事业单位等可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待遇,而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等没有这个资格,鼓励了国有企业的发展,限制了其它性质企业,林产品贸易在根源上形成了税赋的不公平对待。

(3)所得税。所得税是指国家对我国境内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所得税的税率实行三档税率,即年应税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税率18%;年收入在3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税率27%;10万元以上的税率为33%[1]。为了减少企业的负担,国家对相应的地区或行业或个别企业实行减免税待遇,如对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树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不公平对待同样存在。

(4)育林基金。育林基金是为了恢复、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弥补国家营林资金的不足,本着“以林养林”的原则而建立的林业生产性专项资金,主要由林业部门从木林的销售收入中按规定比例提取或征收。在育林基金方面,国家采取的优惠政策主要有:私营者投资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减征70%的育林基金;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而笔者认为林业部门这项基金的收取完全可以逐年递减,以过渡到完全由企业自行支配,专项用于造纸林基地的建设等,这样既可以使政府的负担减少,也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以上四种税费,表现在国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各种税费加总起来占木材销售价格的42%,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使企业甚至没有富余资金进行产品的技术投入,进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林业税费比例降为15%,则林业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提高到15.5%;如果林业税费能像印尼、巴西等国家一样降低到5%,内部收益率就能提高到19.8%,由此可见,我国的林业税费改革还有很大空间。这些项目的调整是完善林业税费制度的重要内容,事关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发展的大局。

6、充分发挥科教和法治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依靠知识和人才,要把科技教育作为振兴林业的根本措施,切实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要围绕解决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研究开发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第一生产力对林业的贡献率,特别是要研究开发新的种植栽培技术,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在加强研究开发的同时,更要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要依托林业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培养各类林业专门人才。同时加强林业科普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意识[5]。

摘要:为了大力发展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政策,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矛盾,在分析林业政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要重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积极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积极改革林业税费;充分发挥科教和法治的支撑保障作用。

关键词:政府,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角色

参考文献

①臻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②王东:“林业可持续经营对策研究”[J],《绿色中国》2006年弟21期。

③崔彩贤:“陕西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制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④张扬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江西林业科技》2007年第6期。

上一篇:浅析OA价格差异原因下一篇: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