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2024-10-30

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精选8篇)

1.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篇一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再现亲人令自己感动、难忘的事件,感悟亲情的温暖,懂得感恩。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

教学难点: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法学法:教师示范法、名作欣赏法、学生观察法、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学生观察秋天的校园、果园、田野。

2.教师下水作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唉,每次上作文课,我就头痛,觉得无话可写,写作文对我而言是一种折磨,每次为了凑足字数,我绞尽脑汁,真是讨厌作文啊!”这应该是大部分同学的心声吧!同学们讨厌作文,原因是什么呢?缺乏写作材料。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观察和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素材。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1.亲近自然,描绘美景

(1)欣赏《散步》选段,学生齐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学生讨论:这段文字对我们观察景物有何启示?

明确:它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启示:要抓住特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

(2)学生分组交流描述观察结果,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抓住特点,从多角度进行描绘。

观察校园组:抓住秋天校园花草树木的变化进行描绘。

观察果园组:从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果农等方面描绘果园。

观察田野组:抓住秋天田野不同景物的特征多角度描绘,还要融情与景,表达主观感受。

(3)展示分享观察成果。

2.走进校园,分享快乐

(1)欣赏《羚羊木雕》,概括文中哪些事表现了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谊。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万芳把好裤子换给“我”,万芳送给“我”小藏刀。

(2)分组讲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提示:可以从可爱的同学,喜欢的老师,同学的友谊,有趣的文体活动等方面讲述。

(3)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校园生活。

3.再现亲情,珍藏感动

(1)欣赏《散步》,学生快速默读。

《散步》通过记述一家三口人散步这一平常小事,表现了亲情的温馨。这对于我们观察生活有何启示?

明确:要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

(2)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感受亲情。

上学时,妈妈叮嘱“路上小心”“上课认真听讲”;雨雪天送我上学;下雨天为我送伞;每天想方设法为我准备可口的饭菜;监督我完成作业;在外打工供我读书,打电话关心我的身体和学习。

(3)教师讲述亲人令自己感动、难忘的事件。

(4)学生分组,向组内同学讲述感动自己的亲情故事,要讲细致。

4.教师小结:学会观察生活,要有一双慧眼,要保持敏感和好奇心,对生活充满热爱,时时捕捉生活素材。观察生活,不止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欣赏《荷叶母亲》选段,学生齐读。

“对屋里母亲唤着„„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思考:作者从荷叶护花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感受人人都有吗?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雨中荷叶对莲花的保护,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这是作者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2)展示自然和社会现象,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四、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1)欣赏《秋天的怀念》,快速默读课文。

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这么感人?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作者写的是亲身经历的事。启示:作文应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不应该虚构,要有感而发,表达真情实感。

(2)观察和思考要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同时,也需要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具体情境。此外,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写作实践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从小到大,家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吧?父母亲人的关爱,一定让你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吧?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提示:1.认真调取生活素材,不许虚构。要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3.叙述中也要使用一些表达感情的语句。

六、学生阅读教师下水作文,讨论交流。

孩子们,别哭

窗外,秋雨淅淅沥沥,清清冷冷,敲在窗上,落在地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我的思绪又飘飞到九年前的那个秋天,眼睛又不禁湿润了。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接过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弟弟的哭声:“二姐,母亲„„的手„„伤得„„很重,要去„„市中心医院„„治疗,我们现在„„已经„„在路上„„”“那我马上去医院等着。”放下电话,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我急忙赶往医院,姐姐和妹妹也已经到了,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安,焦急地望着医院的门口,没有说什么话。一阵阵秋风吹来,透着丝丝的凉意,让人不禁打了个寒战,绵绵的秋雨下个不停,一直滴落到人的心里。

不一会儿,母亲和弟弟到了医院,弟弟搀扶着母亲走下车,我们立即跑过去扶着母亲,只见母亲脸色苍白,连站立的力气也没有,上衣前襟被鲜血染红了,左手用一条毛巾缠着,鲜血还在往下滴。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一向暴躁的弟弟,眼睛也已经哭得红肿了。弟弟要背母亲去急诊室,母亲坚决不让:“我自己能走!”无奈之下,我和弟弟一左一右搀着母亲走向急诊室。看着母亲步履蹒跚的样子,我们的泪不住地流。“孩子们,你们别哭!”母亲面容平静地说。听了母亲的话,我们姐弟四个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母亲为了我们辛劳一生,从没享过什么福,现在还要受病痛的折磨,而我们做子女的却不能分担母亲的痛苦,怎能不流泪呢?

“你们别哭!我受点伤没什么,只要你们都好就好!”母亲安慰我们说。我其实也不想哭,一个成年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毕竟有些难为情,可是一看到母亲身上的血迹,一想到母亲身体的疼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直往下流。

我们把母亲送到急诊室,医生说,母亲左手大拇指已压得粉碎,神经组织已破坏,要切除大拇指,手掌还要进行植皮手术。母亲进了手术室,我们姐弟四个在手术室外还是伤心不已。手术做了几个小时,时间过得好慢,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当母亲被推出手术室时,她已昏睡过去。几个小时后,麻醉药效一过,母亲疼得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我们姊妹三个守在母亲的病床边,轮流给母亲按摩。医生说,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你们休息吧!不用按摩,我不痛!留一个人在这里,其余的都回去吧!孩子们还在家里呢!”母亲用虚弱的声音说。“我们不回去,孩子有人照顾„„”我们姊妹几个谁也不肯离开。只要能减轻母亲的痛苦,别说一个晚上不休息,多少个夜晚我们都要守着她。

那个秋天,母亲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我们姊妹三人轮流去照顾她。出院后,为了方便治疗,又在我家住了十来天。

直到现在,“孩子们,别哭!”这句话还常常萦绕在我耳旁,一想起这件事,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七、学生写作。

八、学生习作展示

一 声 声 唠 叨 都 是 爱

长港中学胡漪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你最喜欢缤纷的色彩,也许你最喜欢可口的美食,也许你最喜欢美丽的鲜花,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妈妈的唠叨。

每天早晨,妈妈的唠叨是我的“闹钟”。当我想赖床不起时,妈妈的唠叨便准时在我耳畔响起:“怎么还没起床?现在都几点了,快起来,快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完成呢!刷牙、洗脸、梳头、听英语单词„„”我睁开眼一看,妈妈已站在我的床前,怒视着我,我吓了一跳,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快速地将该做的事做完,然后上学去了。

妈妈的唠叨是我的“警钟”。有时,我晚上做作业时管不住自己,开个小差。这时,妈妈就来到我身旁,敲敲桌子,当我“惊醒”后,她就严肃而又语重心长地说:“做作业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做得又快又准。”我不好意思地说:“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做作业时再不会开小差了。”妈妈听了,才满意地点点头,做家务去了。我应该体谅妈妈,妈妈也很辛苦,却还要为我的学习操心,我再也不能开小差了,我这样想,也努力这样做。

妈妈的唠叨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言行要得体。有一次出门,我在别人面前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妈妈就找了个借口把我拉到门外,责备我:“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如果别人这样对你说话,你会怎么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我很后悔,非常诚恳地向别人道了歉,心里暗想:我真不该说出如此无礼的话,我也应该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她也是对

我好呀!妈妈,您的唠叨悄无声息地化解了一场矛盾。

有时,我也会对妈妈的唠叨感到厌烦,可每当别人夸我学习认真的时候,每当别人说我礼貌懂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原来,妈妈的那一声声唠叨,蕴含的都是对我的爱呀。

【点评】这篇习作最大的特点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因而真实感人。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细腻,一位严格要求孩子、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对母亲的爱。

九、学生习作点评

妈妈的爱

长港中学贺雨晴

时间流逝,我慢慢长大,一路上沐浴在妈妈的关爱里,我感到无比幸福。(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妈妈关爱自己的回忆。)

妈妈的爱是淌落的泪水。记得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手摔折了。我忍着剧痛回到家里,一见到妈妈,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簌簌地往下流,妈妈连忙搂住我,心疼地说:“雨晴,别怕,有妈妈在,妈妈马上带你去医院。”说着说着,妈妈自己却流下了眼泪。妈妈把我送到了医院,寸步不离地陪着我,一直到我的手复原。那段时间,妈妈日夜操劳,憔悴了很多。我不经意间发现妈妈的两鬓又多了几根银丝,眼角也出现了鱼尾纹。我真想说:“亲爱的妈妈,为了我们,您辛苦了!谢谢您!”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选材表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描写很细致。)

妈妈的爱是夏日的凉风。一个夏天,妈妈生病了,我在医院陪着她。晚上,天气十分闷热,讨厌的蚊子在屋子里飞来飞去,那“嗡嗡”的声音使人心烦意乱。唉!这一夜怎么熬过去呀?妈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关切地说:“雨晴,很热吧!你还是回家睡吧!我一个人在这里就行。”“不,我要陪着妈妈。”我坚决地说。妈妈一直精心呵护着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现在,她生病了,做女儿的怎能离开呢?我要是回家了,妈妈一个人在医院会无聊的。妈妈拗不过我,就笑着说:“那就睡这儿吧。”说着,就拿着扇子,给我扇风。一阵阵凉风吹来,我烦躁的心也渐渐平静。妈妈生病了,我怎能再让她劳累?于是,我抢过扇子,命令妈妈睡下,让我来扇扇子。我也要把我的爱化作夏日的凉风送给妈妈。(平常小事,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小中见大。)

妈妈的爱是温馨的雨伞。有一次放学后,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一个个被父母接走了,只有我还在等妈妈,我十分着急,妈妈怎么还不来?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雨中向我走来。啊!是妈妈!我不顾大雨奔向妈妈,妈妈满怀歉意地对我说:“等急了吧!妈妈有事情给耽搁了,对不起啊,女儿!”我说不出话来,只觉得那一刻心里无比温暖,非常感激妈妈。

妈妈,您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日记,您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颂歌,您是一粒永不熄灭的火种。我的生活因为有您而幸福。我爱您,妈妈!(结尾运用比喻、排比手法,直抒胸臆,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点评】文章围绕中心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描写细腻,写出了真情实感,结尾直抒胸臆,点明了主题。

十、课后反思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讨厌作文,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照抄的多。

2、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用心感受生活。

3、单一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描写。

4、没有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这一次的写作教学,我感触颇深。

我认为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第一,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这次,我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引导他们用心感悟,再分组交流,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愿望,学生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这次作文,学生写的都是自身经历,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第二,老师参与到写作中,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读老师的作文,并进行评价,学生兴趣很浓。第三,学校、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开运动会,组织拔河比赛,朗诵比赛,跳绳比赛,积累精彩片段,课前读报,朗读优秀习作等。这些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第四,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方法。上课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表达感情的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课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要积累,学生要多读,多思考,多背诵,把别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作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第三,注重作文指导与讲评。作文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教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叙事,如何描写,如何抒情,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点题等等。作文讲评要注重激励性,可以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总之,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我们语文老师应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寻找作文教学的好方法。

2.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篇二

一、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 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 并适时地引入课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 学习难度比较大,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抽象难懂, 因此,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大受打击, 所以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厌学、畏惧的心态, 是我们上好地理课关键的一步。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身边的一些小事, 都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认识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 我在讲授“地球的公转”的时候, 我便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这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为什么我们的教室有的时候阳光会被挡住?什么时候会被挡住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的, 但又没有去思考过的。所以, 问题提出后大家都在积极的思考, 有好几个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有的说:“因为太阳在南边, 南边阳光好。”有的说:“教室被挡住是因为前面的楼房太高了。”看到大家都在积极的思考, 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儿太阳在南边, 而不是在北边?”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热情很高, 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时候老师只要适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即可。在这一过程中, 尽量把机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 只要学生会看的、能讲的, 老师就可以不讲, 把课堂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 这样也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就可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根据社会焦点、热点, 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由于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无法推测今后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变化的一切, 所以我们所用的教材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地理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并及时引入课堂, 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而且, 这些社会热点同样会在高考中有所反映, 尤其是这几年高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 很多高考题都以某些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来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老师也有必要通过这些热点, 了解其背后相关的地理知识, 同时根据我们身边的热点,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能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我在讲到高二选修地理部分关于海洋权益的时候, 由于这部分知识跟我们学生的生活脱节比较大, 学生学起来并不是太感兴趣的。正好, 这段时间中国和菲律宾关于黄岩岛的主权问题引起了比较大的纷争, 那么我就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先播放相关的新闻视频, 再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菲律宾要和中国争夺黄岩岛的主权?黄岩岛属于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吗?”在学生的激烈的讨论中, 我很轻松的就引导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海洋权益的知识, 再就钓鱼岛问题进行分析, 做到学以致用。整节课下来, 学生的学习情绪都比较高, 使原来的单纯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效率大为提高。再比如说我在讲到中国的气候的时候, 我就利用新闻中报道的关于中国北方干旱的相关报道展开教学。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典型的实例和热点事件正好可以作为我们问题设计的情境, 我们甚至可以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这种在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处处感觉到地理知识是很有用的, 它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

三、利用诗词、谚语等, 加深对地理知识进一步理解

学生对诗词、谚语等兴趣比较大, 而且接触比较多,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可以借助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诗词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或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诗词、谚语, 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感受到文学的熏陶, 从而提升地理的学科地位, 让学生时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体现学科的联系性。

比如我们在讲新疆的气候特征的时候, 对于我们这儿的学生无法体会什么是昼夜温差大, 这时老师就会引入“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该地的气候特征。在讲地球的自转时, 也可用毛泽东的两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让学生在诗意中感觉自己每天虽然坐教室里, 其实也是在不断运动的。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 只要我们的地理老师做个有心人, 我们的课堂就是多姿多彩的, 这也让我们的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 深深感受到地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都是息息相关的,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 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求。

3.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篇三

结合近20年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标要求,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活细节,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虽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都充满好奇,但他们往往没有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教学《电荷》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塑料笔在头上摩擦几下,再去吸小纸片,小纸片居然被吸起来了,教室里一片哗然。接着教师问学生:“冬天晚上脱毛衣时,同学们会看到和听到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看到毛衣发光,听到噼啪声。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这些生活细节和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二、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物理知识十分重要,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

在生活中寻找与物理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事例,只有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知识体系中的“生活因素”,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克服了旧教材在“面向生活”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

笔者就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一是利用“生活现象”学习新知识。恰当地运用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学生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二是联系“生活情境”适时、适势启发。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而教学的艺术也恰恰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解物理题遇到困难时,往往是因为其难以在头脑中勾勒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或画面。因此,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

三、探索生活物理,放飞思维

强调物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必然要求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探索和构建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情境。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笔者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为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这样就在知识的迁移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只有开放课堂,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教学真正体现“身边物理”“见物思理”,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4.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案 篇四

遇到作文,总有些学生哎声叹气,皱眉头,对作文产生恐惧,不知该怎样写作文。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有材料可写,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写起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要么几句话,敷衍了事。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对生活必要的观察了解,没有真实的体验,积累的材料太少。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观察,观察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虽然这些事物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充分讨论,然后再有序记录。比如,春天到了,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气候怎样,可以干什么,同学说一说,再让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就知道怎样去观察了,写出的作文就有具体的内容了。

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随着季节变化,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参观美丽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丰富感性知识,在生活中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在节假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参与家庭活动,感受家的温馨。例如,三八妇女节,可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些事,洗碗,收拾屋子,帮妈妈捶捶背等,感恩母亲。注意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观察自己在活动中的动作、想法、感受。在五一和十一长假,可以和家人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总之,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认识社会,鼓励学生关心和帮助他人,让他们心中充满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引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要用心去体会,善于发现,积极思考,丰富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起步阶段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在生活中学会积累。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中精彩段落,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娱生活中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儿童文学、孩子们喜爱大漫画书、古今中外名著、百科全书,只要孩子喜欢阅读,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行。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定期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开拓视野,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有时学生苦于没有内容可写,往往出现自己编瞎话或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完成习作,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成长。本来学校是担当教书育人的场所,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从小做好人,老老实实地做人。

在学生刚接触作文时,就告诉学生要写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哪怕写得不好,写得短都不要紧。为了鼓励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习作,我采用了小组竞赛,每周都会评出优秀的日记、习作,当众讲评表扬,并给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写真实习作的兴趣。在讲评习作时,告诉学生文品和人品一样重要,只要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为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观念,在指导选材时,比如写一个关心集体的同学时,可写这位同学为集体做的好事,这就为学生的选材点明了思想意义,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了美好形象。

在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经常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美好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5.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本站推荐) 篇五

(美国教育诗人)诺尔特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们就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们就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里,他们就学会忧虑。

如果孩子生活在可怜里,他们就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里,他们就学会畏缩。

如果孩子生活在嫉妒里,他们就学会妒忌。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里,他们就学会内疚。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们就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里,他们就学会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就学会欣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们就学会爱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就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们就学会立志是好事。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就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就学会真诚。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就学会正义。

6.从生活中学习的初三作文 篇六

生活这个字眼,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对我来说,看到生活,我就暂时忘却了中考临近以前的焦虑。生活,我想从生活中学习一些东西,但我总是能听到的“现实”这个词,难道生活就该如此吗?

她,是一个兼职钟点工,来我们的家为我们烧饭、洗碗、洗衣服,湖南人,他的声音很清亮。搞卫生的时候,动作很麻利。有一天,她谈到她的儿子,说到“我的儿子现在是六年级,英语说得很好,很流利。”她的表情上显露出高兴的笑容。

他,是一个牛奶送报员,每天清晨都会送一份报纸加几袋牛奶到我家门口。我们居住在这里很多年,每天的牛奶与报纸都是准时的,没耽误过一天。偶尔早起在街道上遇见,他总是笑呵呵地跟我们打招呼。

7.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篇七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 无论是国土规划、经济开发、旅游、货物与信息流通、农业的种植与收获等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也更加证实了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同时7~9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应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 开拓视野, 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 我认为应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地理知识。

一、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 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 要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都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故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环境的需要来安排所讲的内容, 使学生学以致用, 掌握得更牢固。

二、联系现实生活, 使学生关注新闻消息与多种媒体的报道, 紧扣时代的脉搏

地理学习要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 因为地理信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 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补充和修正。

三、联系现实生活,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 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8.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篇八

1.通过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从概念与算法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情况,以及面积相等的情况时的周长变化。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5月12日,我们海安举办了一次历史上最美丽的盛会——海安服饰节·全国模特大赛。我们学校也有20名小模特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一张他们的合影照片(出示照片)。周老师现在想给这张照片制作一个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周长)如果再配上一块玻璃,就是求它的什么?(面积)周长和面积相同吗?

生:不同。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从定义上看,周长和面积确实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二、分类比较

(出示四道题目)

1.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1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2.教室的窗户是一个边长大约2米的正方形,窗帘需要多大?

3.在一个长16米、宽8米的大教室里面,大约能放100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大约占地多少?

4教室里共有10个窗户,每个窗户都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一共用去玻璃多少平方米?

师:哪些题目是求面积的?哪些题目是求周长的?

生:第1题是求周长,后面3题是求面积。

师:周长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c=(a+b)×2或C=a×4]

师:面积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s=a×b或s=a×a)

师:这四道题目,你会做吗?请大家口头列式,不要解答。(生列式略)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是求周长的?哪些问题是求面积的?

生:家里铺地面砖是算地面面积。

师(提醒):要先求面积,然后再算用多少块地砖。

生:我们学校占地多少是研究面积。

师(小结):看来,周长和面积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定要学好面积和周长。

四、活动拓展

活动(一)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画几种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出示要求:方格纸上每个小方格为1平方厘米,请你画出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写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哪个图形面积最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比较这4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想法?(生答略)

师(小结):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活动(二)

出示要求:方格纸上每个小方格为1平方厘米,剪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看看可以有几种剪法,并写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师(小结):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当长和宽比较接近时,周长较小;当长和宽差距最大时,周长最大。

活动(三)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和事先准备好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与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用剪刀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从中间剪成相等的两半,它们的面积与周长有什么变化?把它记录下来。

(操作结束后,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作品,其余学生思考:剪成相等的两半后,其中的一半面积变成了原来的多少?)

生:原来的一半。

师:周长也变成原来的一半吗?(不是)看来,这样剪周长的变化比面积复杂一些,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小结回顾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周长和面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认为今天自己学得怎么样?认为自己学得棒的同学请自豪地竖起你的大拇指,有困难的同学下课后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1.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两者关系的结论。整个操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并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3.提供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上一篇:因病或非因工死亡抚恤金申请表下一篇:江苏造价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