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共4篇)
1.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 篇一
读《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有感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习了《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将这本书的提纲整理如下:
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
第一部分
如何深入学生内心 第一堂课
用心打造第一印象 第二堂课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正例:在开学第一天,我们的季老师肯定并表扬学生的事情有: ●安静地走进教室 ●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话 ●发言之前举手 ●带着课本来教室 ●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离开教室之前,随手带走垃圾 ●安静地离开教室,去食堂吃饭
●总结:试着将你课堂上出现的所有积极行为列一个清单,比如你可以这样列:
●上课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课本 ●按时交作业 ●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 ●发言之前举手 ●拾起教室内的垃圾 ●主动参加课堂活动 ●帮助其他同学 ●有礼貌
●主动提出要帮助老师 ●帮老师发作业和资料 ●文章的概括新颖,独具匠心
注意:表扬时,一定要真诚。要发掘学生真正的闪光点并赞扬它们,同时,不要忘记提醒学生改正身上的不足。
第三堂课
做有主见有控制力的老师 有控制力教师的特点:
●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老师的身份,管教学生。●尊重学生,期待学生同样尊重自己。●规则及制度的执行前后一致,一视同仁。
●从来不会让学生难堪,尤其是在其他同学之间就会竖起一堵墙,师生之间传递知识就无从谈起。
●从来不会对学生大喊大叫 ●严格但友善
●知道学生经常犯错,对这些常犯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惩罚(惩罚的力度总与错误情况相匹配,而且惩罚制度一旦制定,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知道老师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表扬。●不会轻易向学校领导报告学生存在的问题,尽量不找校长来给学生训话。
注意:我们不能控制别人,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为了很好地控制课堂,我们首先必须树立自我控制的良好榜样。
第四堂课
三个简单步骤,让教学过程更完美 1.教育 2.练习3.执行
请记住在给学生提出课堂规范时,你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友善 ●果断
●心中充满感激,学会赞扬学生 ●花点时间讲解这些规范
●花点时间演练这些规范——这一阶段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宽容
●开始严格执行规范
●纠正学生任何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第五堂课
以身作则,令行禁止 第六堂课
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七堂课
避免正面冲突,做到双赢 第八堂课
老师,你的爱无处不在 第九堂课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我评价表 ●我很守时,值得信赖
●我激励学生找到并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天赋 ●我和人情,精力旺盛 ●我掌握所教学课的丰富知识 ●我能连贯地执行纪律和规范 ●我很少叫学生到办公室 ●我每天都按时上下课 ●我因材施教
●我提供多种机会供学生们展示自己,获得学分 ●我班上的学生很少不及格
●我的学生很尊敬我,我也同样尊重他们 ●我总是在寻找做一名优秀老师的方法 ●任何时候有人来听课我都很高兴 第一部分小结:
●我必须给学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我必须相信感谢和赞扬的力量 ●我必须十分自信,时刻都能掌控局面
●我必须学会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定的规范,否则学生就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讨价还价,甚至迫使我更改最初制定的规范。●我必须在执行学校规定时,前后一致,一视同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一旦违反规定,必将受到惩罚。
●我必须尽早联系家长,经常家访,与学生家长建立盟友关系,确保他们随时与我站在一起。
●在不能协商的情况下,我绝不能妥协,以免与学生发生冲突。●上课时,我必须认识到无处不在的重要性,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我必须坚信,我怎么做,学生就会怎么学,我是学生的榜样。第二部分
如何转化后进生
第十堂课
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
李老师通过以下三个步骤从一项活动过渡到另一项活动: 1.叫所有学生停下手上的事情。2.给学生30秒时间收拾所有的材料。3.给学生30秒的时间准备下一个活动。第十一堂课
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如果一种教学方法不需要很多讲解,不能激发学习热情,那么它就不是有效的。如果学生已经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那么他们一定是掌握了特定的技巧,这时,就应该继续往下讲了。
第十二堂课
把知识融入现实生活
让课堂更生动的小技巧
●记住:你是老师。课堂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大纲,只是工具,你得让它们生动起来,贴近现实。
●在开始讲任何一门课之前,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要确保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给学生们讲他们能够想象的故事,可以是在某个学生、你自己或者是他们不认识的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如果他们能以某种方式跟这件事建立联系,你就成功了!
●允许学生把课文与自己的生活、以前学过的文章或者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尽可能多地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们如果能够操控一些东西,会做出很好的反应,实践能力会大大提高。
●带他们去旅行考察。如果这与你教的课程在某一方面相关,即使只在教室里走一圈也会大有帮助。
●回想一下你作为父母是怎么教自己孩子的。
●把课文当作一段经历的载体。比如,通过语言课教历史,通过工艺课教数学,通过体育课教社会学。
第十三堂课
要因材施教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小技巧
●要有条理
●要能完全控制课堂局面。
●了解学生。如果你教同一个班时间长了,就会对他们有很好的了解了。
●向你的学生提问。谈谈教学方法、课堂活动、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践,他们会很乐意跟你分享他们的喜好。
●列出你最喜欢用的教学策略清单,加上一些你不愿意使用的策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精心准备课程,安排好教学资料和活动活动顺序。
●如果你打算用一种从没用过的教学手段,那么先计划好怎么教、怎么学和如何进行下去。
●要给组内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这样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事情做。
●如果你是第一次尝试在教室里使用新方法,那么先要计划好怎么教、怎么学和如何进行下去的步骤。
●准备以亲自动手活动为基础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测评
●保证你自己积极参与活动。
●对于学习方式、多元智能和多样化教学做一些研究。
教学方法举例
●大组 ●小组 ●示范
●提问和回答(老师指导)●提问和回答(学生指导)●开放式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重点思考技巧 ●实践活动学习●指导下的阅读 ●共享的阅读 ●综合阅读和写作 ●技巧 ●指导下的实践 ●同行辅导
●团队教学(老师、助教和成人导师)●讨论 ●辩论
●解决问题的活动 ●批评 ●角色扮演
●视觉教学、形象化教学 ●头脑风暴 ●图表组织者 ●图解 ●学习小组 ●录音、录像、教材 ●讲故事 ●演讲
第十四堂课
运用“说明型评分” 手段 第二部分小结
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教学需要做到哪几点: ●我们必须很有条理,才能高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
●我们必须分辨哪些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无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利用真实的教学策略,使材料栩栩如生,让学生身临其境。
●要适应班上的每一个人,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多种评估方式,结合“说明型评分”这一有力的评估手段。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对我的教学非常有用的东西,比如:
1、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了解学生。这似乎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但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建立在这句话的基础上,不过我们很多的老师其实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的教学往往都建立在自己想当然的基础上,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该怎么办,会怎么办,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备课和上课,然后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该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最后应该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却不是备学生,而失去了备学生这个基础的教学,其效果是可知的。尽管有些老师教学成绩很好,但其成绩取得的关键因素不在课堂,而在其他的方面。
2、让学生对你的教学产生期待的心情。这包括很多方面,如你的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潇洒的风度、温和的态度、激扬的精神面貌等,另外还有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不时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和老师对学生期待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是相对的。
3、学生的态度和表现最终都是在模仿他们的老师。老师的积极、老师的温和、老师的博学,老师的所有一切好的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同样老师的所有一切坏的品质如吹毛求疵、粗暴争吵、神经质、独断专行等也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学生。
4、对孩子的评价始终要积极,让孩子不要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上课时一定要积极放大课堂中的积极因素,从而抑制那些不利于教学的消极因素。
5、做有主见有控制力的老师。在你的影响下,你的学生也会变得有主见和有控制力。
6、要主动和家长交流,要让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有希望的,是能够不断进步的,是值得他不断付出的。而不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对你的到来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和阻碍。
7、不要远离学生。这便于对学生的鼓励、监督和鞭策。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个困惑,在书上说了这样一个例子,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边讲边走,不要只站在讲桌后面,以便于随时的关注学生并提醒学生。但是很多老师却说,在讲课的时候不要走来走去,要站在讲桌后面,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两种说法无疑是非常矛盾的,哪位领导和老师能给我解开这个困惑?
8、上课要有条理。讲课内容要有条理,物品摆放要有条理,课堂行为要有条理,这样会有助你形成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提高你的教学效率,促进你的教学。
9、让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有用。我们的教学大部分脱离学生,甚至脱离社会实际,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要尽量努力把我们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他了解到这些内容对他的巨大帮助,我相信孩子们会对你的教学很感兴趣的。
管窥之见,不胜惶恐,请诸位大家指正。谢谢!
2.读《中国文化精要解读》有感 篇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也许是世界公认的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确如此,但作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来讲,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不能只止于此。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
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本书详尽叙述了中华五千年的概况,从中华文化的起源谈起,重点介绍影响后世较深的中国古文化,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一些古文化常识。先秦时期,事实上也是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而言,比较有名的孔孟、老庄、墨子等,他们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好好学习和研究。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温和的,这也是他的理论背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
3.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 篇三
——读《中国文化读本》有感
正如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到的,《中国文化读本》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力求进一步展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书中用随处可见的典型事例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本真的美”,让我们进入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文字。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很难找到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抗衡。
我见过很多人痛心疾首、哀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凋零败落,担忧中华文明未来的传承,其实大可不必。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已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中,它隐藏并浸润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其中人人会说会写的汉字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他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必备的元素。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存续文化、继承祖先的绝佳载体,是藏在我们这个民族掌心里的纹路。顺着这些纹路,我们一点一点的探寻,就能找到中华民族最本真的那些带有体温的观念,感知到那深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体会到中华文明历久而不衰的精神精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着微妙的渐变,改换着读音、形体,但从始至终,深藏在汉字中的大美从未更改。
汉字具有着优雅的形体。几千年来国人对于汉字形体美一直在不断追求着,因此而产生了很多书法大家。借由职业之便,我有幸观赏到众多旅游景点中的各式碑帖楹联,他们或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或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或雄强凝重、笔力浑厚,或瘦劲奇崛、清奇隽秀。优雅流动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法宝。难怪中国人会将“字画”联系在一起,汉字本身也是可以入画的。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汉字的发声也是极富音乐性的。而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诗词。它一字一音,极富美感。中国的诗词历来是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汉字的音律美体现出来。一篇汉语文字的诵读上,不仅要有声调的变化,还得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断句、不同的声调朗诵,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中国人会将“诗歌”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汉字本身的音律性。
汉字是凝结着中华民族感情的符号。它并非僵硬的符号,而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的丰富体验,它能激起你无限的遐思。比如说“清”让人联想到透亮干净,而“晨”让人联想到一个太阳即将升起的早上,“雄伟”,一个高大浑厚的形象顿显眼前,“温暖”,一个带有舒适热量的感受悄然入心。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着他独特的意义,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的组合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语言大师的组合下,忽而成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忽而成了清新的经典文章。
4.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 篇四
原创: 邓丹
——以闽西温厝村为例
本科时因毕业论文的选题,我第一次读到《乡土中国》这本书;而今读研,老师们推荐了这本书作为基础必读书目,我再次翻阅后温故而知新,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似乎在书里所说的乡土社会中看到了家乡的影子。
我出生在闽西三明市大田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的人们是客家的一支,因此我也时常以客家人自居;我们所操方言为闽南语系之分支,但也应属客家方言。在连绵不绝的高山所包围的这一方土地上,村民们世代居住于此,很多时候提到家乡我总会在脑海里呈现出这样的景象:我家的下埕地前是水泥路(十多年前还只是乡下的土路),路边是一条终将汇入闽江的小河流,河边则是一大片地势较为平缓的梯田,田间随处可见以种地为生的村民在除田埂草、犁地、插秧、割稻;沿着公路眺望,沿河建村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建于河流两边。第一次印象深刻地感受到乡土气息中的“土”,大致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某天凌晨内急,起床的时候看见爷爷从不远处的公路扛着锄头回来,脚上沾满泥土,显然刚刚下地除草翻土归来。这一场景多年来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而我觉得乡下人的“土”却是几年后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
语言的渐逝
壹
我不知道用“渐逝”这个词来表达是否得当,但据笔者二十多年从乡村来到城市再回到家乡的感受而言,家乡的方言似乎在不经意间“慢慢消失”了。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我很努力学好普通话,那时候我觉得说家乡方言是很“土”的,是没文化的表现,有文化的人就要说普通话,因此一度我也十分抗拒用方言跟家里人交流,并以说客家方言为“耻”.生活水平和国民知识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今天的新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的孩子也不例外。越来越多村里的小孩被送去城里读书,越来越多的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说好普通话,他们不是没时间教方言,而是拒绝教方言,孩子们回到家乡后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脱口而出几句简单的英文。
我并不为此感到高兴,反而要质疑的是:为什么家长要从小费尽心力教会孩子说普通话,而不是言传身教家乡方言呢?换句话说,普通话难道还需要家长教吗?难道千千万的小初高语文老师教不会一个孩子说自己国家的母语吗?我曾见过村里有位在外工作,过年带孩子回乡的妈妈,见到孩子跟长辈用方言交流时呵斥道:“要用普通话,不要说老家话。”十年前回家,我与族中亲戚见面时很自然地用方言交流;五年前,随着越来越多下一辈孩子的降生,不知道是何原因,长晚辈间用普通话和方言交流已交织参半;现在过年回家,几乎长辈和晚辈交流都改说普通话;那五年后十年后呢?是不是家乡方言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想象?今天,我只为自己会说客家方言为“荣”.礼俗的断层
贰
相较于家乡话,“礼俗的断层”也是我多年来对家乡变化感触颇深的印象。十多年前,家里的下埕地前还只是乡间的土路,更没有今天河流两边能用水泥浇筑起桥梁。每年元宵节这一天村里会举办一场盛大的仪式活动,其传统是举全村之力共同迎接“龙神”,祈福本村今年风调雨顺。每家每户都会有世代相传的“龙身”,即板凳龙(由约长2m、宽20cm、厚2-3cm的杉木板加上8支硬竹签钉立而成,周边铺以白棉布或红棉布,并在布上写画上自己的美好愿望,村里有剪纸技艺的老人还会剪出许多不同的图案贴在“龙身”上)。幼年时期过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迎板凳龙”了,每节杉木板都会钉上两个足以插上蜡烛的小孔,晚饭后,点起“龙身”上的蜡烛,各节“龙身”再在指定地点进行串联,最后接上“龙头龙尾”,迎板凳龙便正式开始。
大致是七八年前,我依旧等候元宵节晚上的“龙神”出现,这年却始终未见。后来得知,“迎龙”这一习俗今年取消了,也许以后不会再迎,当晚我失落了很久;此后多年也确实未再复启这一习俗。难道过去对自然的虔诚,在解除智识枷锁的今天便一去不复返?我并不把“迎龙”看作一种封建的仪式,我认为这是前人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礼俗的终止,人们或许对大自然就缺少应有的敬意和信仰:今年收成不好,可以去集市上买一袋米回来;明年收成不好,土地放着荒芜,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村民们不需要再相信并向“龙神”祈福,知识代替了想象,文化取代了神话;撇开行政区划的硬性条件,基于“龙神”所能建构出安德森笔下的“想象的共同体”已逐渐式微。
半熟人社会的转向
叁
而“半熟人社会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从前的乡村景象。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促使乡下人放弃田间劳作转而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农村人从前的“集体意识”.多年前尚能听到村里人谈论谁家养的鸡鸭跑到我的农田踩踏刚刚插好的秧苗;明天你家办喜宴,今天我就带着锅碗瓢盆来你家帮厨;明天某人家的女儿出嫁,听说你家孩子也到了适婚年龄。诸如上述家长里短的话题在今天却变成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在哪里工作?工资几何等等等等。人们的观念也许从以前的“同村人”变成今天的“他家只是离我家不远”.今天一条微信能解决的事情,也许在以前要辗转来回才能办成;今年春节就碰上一件有意思的事儿:份子钱随礼已是见怪不怪的礼俗,从前随礼,亲朋好友将钱封在红包里,实在条件有限则在墙边的春联撕下一小块,用我们那儿的话说,叫“包红一下”,也象征着祝愿新人的生活红红火火之意,在以前,这份红包是必须郑重其事地交到新人手上。然则今日随份子,“微信红包”就能解决一切,人不必在场,场景和仪式化更不再复现。
《乡土中国》
依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因为乡下人不识字。今天的农村人已经不再“土”了,人们会用智能手机、会网上购物、更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能说他们像从前的乡下人是“愚”的吗?文化的传播破除了知识局限,农村人跳出了礼俗神话却又坠入科技神话,在对数字、技术的迷恋中不自知地陷进“狂欢世界”,我想,这样的乡土村民才称之为“愚”.我喜欢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也爱那让其他地方的人们听了跟天书一样的客家方言,更希望有朝一日家乡的“龙神”能重新“飞舞”在田间小路上。如己能力之所及,愿为家乡的客家文化之传承、之传播献出点滴微薄之力。
【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推荐阅读: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07-26
读传统文化有感09-20
读中国家规有感06-24
读《中国家规》有感11-04
读乡土中国有感11-07
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赏析09-23
读《乡土中国》有感900字07-07
读《中国通史明卷》有感07-09
读《中国梦是什么》有感09-15
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