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市政规划

2024-10-05

南京市市政规划(8篇)

1.南京市市政规划 篇一

捐衣赠物倡议书

为了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在纪念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一周年之计,为尊重和鼓励广大会员通过工会组织表达支援灾区的心愿,处工会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后,决定开展“奉献爱心 捐衣赠物”的活动。现将活动有关事项要求如下:

一、捐赠种类:衣服、裤子,所捐衣物有八成新,由

工会统一进行过清洗消毒后捐赠。

二、捐赠地点:南京市市政管理处办公室

三、捐赠时间: 2009年5月11日—16日

四、捐赠热线:86996100、86996102

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赠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伸出热情的双手,敞开博爱的胸怀,捧出一颗赤诚之心,表达一份手足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优良传统,尽一名工会会员的责任、尽一名党员的责任,尽快把爱心传递到灾区人民的手中,为弘扬社会新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市政管理处工会委员会

2009年5月8日

2.南京市市政规划 篇二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城市道路已成为城市建设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道路规划和布局的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城市人们的日常活动。目前城市道路已不仅仅是为了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的需要而建,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对整个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城市道路已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与城市的整体建筑相融合为一体, 成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道路带动着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在这种前提下, 城市道路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才能充分体现出市政道路所具有的功能性。

1 市政道路设计的原则

1.1 进行市政道路线性设计

线性设计就是在道路的设计过程中某些地方可以采取直线, 某些地方可以利用短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性对于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在主干道和交通干道上则需要采取直线和短线的设计, 这样转折性小, 利于车辆的行驶和快速通过。但对于一般的道路, 刚选择圆弧较大的曲线要比采取直线和短线更适合。采取曲线设计可以使视觉内的风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使道路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 同时因风景的不同而消除视觉上的疲劳, 更有利于行车的安全。线性设计对于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的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 并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与道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无论从景观还是安全上, 都更利于交通运输的安全便利。

1.2 进行市政道路特色设计, 反映城市和环境景观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环境特色, 随着人们对城市多元化生活的需求, 城市道路设计更应考虑城市的整体特点, 突出城市的文化和环境特色, 在城市现在的历史和自然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新塑造, 使城市道路在尊重城市自然环境的前提, 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建设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城市道路的设计更应如此, 应从保护环境的出发点进行设计, 应保证道路的设计与城市环境的相融合, 不能为了建设道路而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环境, 那样得不偿失了。

1.3 坚持“以人为本”的综合布置原则

横断面的合理布置原则是:在规划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理念, 保证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和畅通;充分发挥绿化带的作用;与道路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要与沿线自然条件和建筑物相互协调布置;要使雨水的排放更加便利;满足地上地下管线的铺设;考虑近、远期目标相结合。要综合比较道路等级、交通安全、行车道宽度、行车速度、绿化遮荫、减少噪音、造价等因素, 在有条件的大城市一般采用二、三幅路;而在中、小城市, 单幅路更具有价值。保证沿路管线的布设, 避免管线、各种构筑物及人防工程的相互干扰, 考虑沿街建筑的性质, 要与沿路各类型建筑物保持和谐。

城市建设不应只考虑大众的人群需要, 在建设中更应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 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更应从弱势群体的需求出发, 为其提供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 如在人行道上加设盲道和残疾人所需的坡道, 在适当的地方增设儿童所需的场地和设施等。从细微处把以为人本的原则在道路设计中体现出来。

2 市政道路宽度与车道设计

市政道路总宽度即为规划道路用地控制范围, 一般称之为红线宽度, 包括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用地的总称。它是道路用地范围, 包括城市道路组成部分: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车带及预留地等所需宽度的总和。红线即是道路横断面范围内各种工程设施与街区的沿街建筑的分界线。确定车行道宽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道路在设计年限, 近期建设15~20年、远景规划50~100年内来往车辆安全顺利通过, 车辆最多的时候也不致发生交通阻塞。

2.1 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机动车每条车道宽度, 一般应为3.75~4.0m为宜;路面车道数, 主要取决于道路等级和该路设计年限。从目前城市交通量发展情况看, 大中城市新建的主干路, 宜采用双向八车道, 次于道则采用双向六车道;对小城市的主干路可采用双向六车道, 次干道采用四车道为宜, 可为交通发展留些余地。

2.2 非机动车车道宽度的确定

单一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主要考虑各类非机动车的总宽度和超车、并行的横向安全距离确定, 非机动车每条车道宽度一般为1.0~2.5m。自行车为1.0m, 三轮车、板车为2~2.5m。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可采用3.5m (或4.0m) ;5.5m (或6.0m) ;7.5m (或8.0m) 。

2.3人行道宽度的确定

人行道总宽度既要考虑地上步行交通、种行道村、立电线杆, 还要考虑地下埋设工程管线所需用的宽度。大中城市在主次干路上一般不小于6m。小城市也不宜小于4m。

3 市政道路布局规划设计

3.1 市政道路结构形式

市政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是指道路系统的平面布局, 是为适应城市发展, 满足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因此, 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不同城市的道路系统, 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市政道路系统结构形式一般有四种类型: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我国许多城市, 如郑州、太原、石家庄、福州等, 其道路网属方格网式。北京、洛阳、开封等城市的旧城区道路网也属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是国内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放射环形式道路网以市中心为中心, 环绕市中心布置若干环形干道, 联系各条通往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干道。

3.2 市政道路的规划思路

市政道路的规划主要应考虑对于现状的分析, 即现状地形、现状建筑的保留与拆除的分析, 现状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解决交通问题的基本思路, 交通组织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还应考虑其基本关系, 并优化道路网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 以适应人们的交通习惯和识别性要求, 道路间距应适应机动车交通250m的要求和自行车的路网间距100~150m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支路和小路对城市干道网的辅助作用, 并注意避免对干道的过多冲击。尽量避免错口交叉, 并尽可能采用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

4 结语

市政道路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 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每天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 因此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规划和布局时不仅需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同时更应注意设计的细节, 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好的发挥着其强大的功能性, 成为城市的一道美好的景观。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社会背景下, 在出行方面对道路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的道路人均占有面积小, 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形势下, 对于道路的使用效率就要求非常高, 因此在对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和布局时就显得十分重要。市政道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所以在规划和布局设计时要综合考虑, 应该使其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更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本文从市政道路设计的原则入手, 对分析了市政道路的宽度和车道的设计方法, 并进一步对市政道路布局的设计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设计,布局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林志.市政道路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改进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 2011 (9) .[1]张林志.市政道路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改进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 2011 (9) .

[2]陈瑞华.浅议现代城市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J].中华民居:学术刊, 2011年 (07X) .[2]陈瑞华.浅议现代城市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J].中华民居:学术刊, 2011年 (07X) .

3.南京市市政规划 篇三

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涂光晋教授,为各区县宣传工作人员和机关相关人员讲授了《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媒体策略》,涂教授列举大量实例、采访、新闻视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政府危机管理的原则与策略、接收媒体采访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课上互动交流非常活跃,大家表示受益匪浅。

市政市容委赵功委员参加了与各区县宣传干部的交流座谈,北京日报、北京交通广播的记者同时参加了座谈交流。各区县介绍了宣传人员配备和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宣传亮点与需要媒体曝光推动的难点问题。各区县与媒体的充分交流,起到了互相学习、相互支持,促进工作的作用。新闻媒体也表示将对东城区14条胡同垃圾不落地、西城区以标准化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平谷区垃圾清运公交化等各区县市政市容管理特色进行后续深入报道。

市政市容委将持续推进与各区县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及时宣传各区县工作的亮点,同时通过宣传途径,帮助各区县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全系统宣传工作的开展。(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宣传处)

4.南京市市政规划 篇四

【颁布部门】 南京市政府 查看

【发文字号】 宁政发[2004]167号

【颁布时间】 2004-08-12

【实施时间】 2004-08-12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拆除违法搭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拆除违法搭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四年八月十二日

南京市拆除违法搭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城市违法搭建侵占公共活动空间,影响城市市容市貌,损害城市文明形象,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也是市民举报和媒体曝光的热点。为此,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拆除违法搭建专项整治。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拆违法搭建、迎十运盛会、创优良环境、建美好家园为主题,把专项整治作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

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和迎接十运盛会的有力抓手,作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作为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拓展城市管理思路的探索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突出重点,坚持以块为主,坚持有情操作,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拆除一批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违法搭建,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拆违指挥部,市长蒋宏坤任总指挥,市人大副主任徐正荣、市政府副市长戴永宁(常务副总指挥)、市政协副主席吕庆继任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计委、建委、口岸委,法制办,市公安局、信访局、民政局、司法局、监察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市容(行政执法)局、房产管理局、园林局、交通局、水利局、广播电视局、建工局、公安消防局、市政公用局、规划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地铁指挥部,市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各区政府,南京铁路分局相关领导和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分管领导,以及南京警备区主要领导。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张东毛兼任办公室主任,曹劲松、周金良、何德忠、张嵩年、王鹏善、闵一峰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设5个专业组:综合协调组、宣传教育组、政策法规组、计划督查组和安全稳定组。

各区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指挥、协调本辖区拆违工作。

三、整治重点

根据“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目标,重点拆除“三片三线三带”的违法搭建:

“三片”——河西新城区,中山陵园风景区,“十运会”场馆及运动员驻地周边区域;

“三线”——城市进出口道路沿线,铁路及地铁沿线,河道沿线;

“三带”——明城墙风光带、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道路两侧地带、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域和居民院落内部及周边地带。

四、责任分工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拆违指挥部统一部署,专项整治重心在区政府。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谁违建、谁拆除”的原则落实拆违责任。

(一)拆违工作责任分工

1、省、市级机关及所属单位、企事业单位、驻宁部队和驻宁高校用地红线范围内各类违法搭建的拆除由本单位负责,各单位主管部门督促落实,各所在区政府协助、配合;

2、待建工地、在建工地红线范围内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地块业主单位负责,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和市建工局按各自职责督促落实,各所在区政府协助、配合;

3、河西新城区及周边地区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建邺、鼓楼、下关和雨花台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市河西指挥部协助、配合;

4、中山陵风景区内违法搭建的拆除由玄武、栖霞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协助、配合;

5、公路和城市进出口道路沿线和机场、港口、车站等重点窗口地带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各所在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市计委,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市口岸委按职责协助、配合;

6、铁路及地铁沿线(包括地面运行和地下运行所有路段)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各所在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南京铁路分局、市地铁指挥部按职责协助、配合;

7、河道及桥梁控制范围内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各所在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市市政公用局和市水利局按职责协助、配合;

8、沿明城墙风光带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各所在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市建委、市文化局协助、配合;

9、城市主次干道、街巷道路两侧、新建社区、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域和居民院落内部及周边地带违法搭建的拆除由各所在区政府按辖区分别负责;

5.南京市市政规划 篇五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人事局 北京市监察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行[2003]2082号

市属各委、办、局、总公司(集团)、各区县人民政府: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大气治理和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要求,职工住宅改变了以往只有集中供热和煤炉取暖两种方式的状况,新兴出现了采用煤气、电、煤油等多种清洁能源采暖的方式。为了保证职工冬季取暖的费用要求,报经市政府研究批准,现制定印发《北京市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请认真贯彻、执行,确保职工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的顺利实施。

2003年11月19日

北京市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我市供热体制和职工取暖费改革,转换住房取暖费补助方式,理顺供暖单位、取暖职工和职工所在单位三者关系,保证我市职工冬季取暖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使用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职工的冬季取暖,按照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等文件改革指导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补贴发放范围

第二条 家住本市且具有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职工,其住宅经职工所在单位核定符合房改政策规定、没有集中供暖设施且采取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方式的,凭核对证明发给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以下简称“自采暖补贴”)。

第三条 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方式,是指近年来新建居民住宅竣工时,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或旧有居民住宅按照大气治理统一改造要求,每户单独采用燃气、电、燃油等清洁能源的冬季采暖方式(使用煤炉的除外)。

第三章 自采暖住宅备案及核对证明领取

第四条 负责新建居民小区或旧有居民住宅管理的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部门、产权单位,以下简称物业管理单位),其管理的小区或住宅采用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并符合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需按如下程序为所属居民住宅办理确认手续:

1、物业管理单位到所属区县的供热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核对申请;

2、经区县供热行政管理部门对建设或改造的批准文件以及现场核对后,报市市政管委供热管理部门备案;

3、物业管理单位向自采暖居民住户发放由区县供热行政管理部门和该物业管理单位共同认可的核对证明。

第五条 制发核对证明的行政部门及物业管理单位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条 主管部门对核对证明应该每个采暖季核对、发放一次,核对证明复印无效。

第四章 补贴标准

第七条 基本补贴标准

自采暖补贴基本补贴为每个采暖季每名职工470元。

第八条 附加补贴标准

行政和全部补助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附加补贴,每名职工比照(2003)京房改办字第078号文件确定的住房建筑面积标准按下表计发;企业和部分补助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附加补贴,每名职工参照行政和全部补助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附加补贴标准由单位自行确定,其中,经房改部门和对住房分配货币

不到标准而新增住房,且符合职工自采暖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可以按照每建筑平方米8元的标准领取不足面积的取暖补贴。

其一处采用集中供暖的住房建筑面积超过标准同时另有住房符合职工自采暖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只能选择集中供暖或职工自采暖补贴中的一种方式。

其一处采用煤炉取暖的住房同时另有住房符合职工自采暖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只能选择职工冬季取暖补贴(即“煤火费”补贴)或职工自采暖补贴中的一种方式。

第五章 资金渠道

第十条 行政机关和全部补助的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由同级财政负担。第十一条 部分补助的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按照经费资金渠道安排解决。

第十二条 符合房改政策的企业职工的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十三条 各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费用,按照现行经费渠道解决。

第六章 各部门的职责

第十四条 市政管理部门是供热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物业管理单位提出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职工住宅的申请核对批准及备案管理工作,并制发统

(二十二)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负责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住房状况普查的组织管理工作。在住房普查基础上,建立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住房档案;在住房普查、建立职工住房档案、纠正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稳步开放职工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交易市场。

6.南京市市政规划 篇六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09-01-23

——2009年1月12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北京市市长 郭金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首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营造良好局面、办好一件大事”,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无私奉献,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胜利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工作圆满完成。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全面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坚持节俭办奥运、廉洁办奥运,创新筹办体制机制,促进职能整合与工作融合,实现了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残奥会的目标,做到了让国际社会满意、让各国运动员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奥运建设取得新成绩。经过七年多艰苦努力,高质量建成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鸟巢”、“水立方”等成为时代精品,谱写了中国建筑史的光辉一页。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机场二高速、京平高速等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达每个区县。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和新北京南站投入运营。南水北调北京段主体工程完工,实现冀水进京。完成“0811”电力强网工程,初步构建起一流的城市电网。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热电厂和草桥供热厂建成投产,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680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运行井井有条。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运转良好,邮政通信和信息网络通畅安全。严格落实“双进入”体制,场馆运行内外保障无缝衔接、实现赛时“零故障”,成功实施奥运人工消雨,确保了开闭幕式和各项赛事平稳有序进行。认真组织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和谐运转,全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6.8%。全力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面落实“三案一室”,搭建指挥监测平台,城市运行和应急管理明显加强。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落实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措施,赛会期间空气质量天天达标,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74.9%。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交通实现“零排放”,奥运场馆生活垃圾全部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继续提高,市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和4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7%。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完成山区绿化5267公顷,新增城市绿地51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6平方米。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建设,60个城市“边角地”、102个城乡结合部行政村、117条主要大街、一批胡同及老旧小区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营造了干净整洁、优美靓丽的城市环境。

服务保障优质高效。奥运外事服务周到细致,机场抵离方便快捷。奥运村、残奥村实现“安全运行零事故、各项服务零投诉、礼宾活动零失误”,奥运大家庭饭店、签约饭店服务接待得到广泛好评。全面实施《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涉奥餐饮万无一失。加强公共卫生监控、预警和应急救援,高标准做好奥运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窗口行业服务优质文明,旅游接待热情规范。高水平完成无障碍设施建设,组织40万残疾人员参与残奥会活动,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了体贴入微的服务,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平安奥运”全面实现。安保工作组织严密、措施到位,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未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扎实推进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强化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为近年最低。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检测和信用体系,严格执行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准入和监管标准,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综合与专项演练,加强公共安全风险控制,全年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社会氛围文明和谐。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文明出行、排队礼让蔚然成风,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170万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创历届奥运会和我国志愿者服务之最,为北京树立起全新的人文坐标。认真实施奥运教育计划,积极组织后备观众,赛场氛围友好热烈。高水平做好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工作,营造了开放向上的奥运舆论环境。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奥林匹克文化节,文化广场演出、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的良好局面,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首都经济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37.3亿元,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00亿元左右,接近2007年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4500亿元,增长2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制定实施促进首都金融业、旅游业发展意见,加快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3%左右。首钢顺利压产400万吨,化工二厂、有机化工厂全面停产,“五小”企业加快退出,各类建筑节能改造超额完成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调控目标全面实现。首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势头。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市政府“三农”投入171.2亿元,比2007年增加40.6亿元。全面落实和强化各项惠农政策,大幅提高种粮补贴标准,扩大生态林补偿机制覆盖范围,绿化隔离地区政策进一步完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目标基本实现。编制完成了400个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民安全饮水目标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平原地区村庄生活垃圾实现密闭化管理。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开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达到16.4万户。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村科技服务渠道,动植物疫病防控、兽医管理、农资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民俗旅游等取得长足进步。制定实施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区县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新一轮山区农户搬迁顺利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取得新成绩,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市级财政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的投入达到337.6亿元,增长19.2%。扩大“两免一补”政策范围,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城市户籍学生杂费、农村地区非农户籍学生教科书费。完成100所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改善了14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提高了山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建立起多层次的教育资助体系,对24万名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资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继续加强。发布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技奥运”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全市专利申请数量、技术交易额保持较快增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完成。投入2.8亿元,为187个乡镇和1391个村的卫生服务机构配备标准化设备。推出了一批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新措施,政府出资为农民统一购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解决了乡村医生基本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电影公司等转企改制,组建北京演艺集团,积极培育文化品牌。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首批33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周末场演出计划”和“文艺演出星火工程”顺利实施。完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北京运动健儿勇夺15枚奥运会奖牌、19枚残奥会奖牌。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7元,分别实际增长7%和6.5%。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1.82%。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帮扶10.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推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建立建筑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劳务费和工资专用账户制度,及时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为城乡60岁以上无社会保障居民发放养老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落实医疗保险“一降三升”惠民政策,完善“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门诊报销水平,有效减轻了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制定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社会保障卡工程。实施老年人优待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事业、红十字工作取得新进展。800万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完成4049户、12.1万平方米城镇危房解危工作,为1279户农村困难家庭翻修住房。积极探索风貌保护新模式,有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修缮旧城胡同44条、院落1954个。发布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社会组织创建活动,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开展大接访和拉网式排查,实施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化解信访积案。经过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59件重要实事全部落实,“五无”目标全面实现。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制定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改革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稳步推进。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区县财力增长和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加快“调改剥退”步伐,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国有资本收支预算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不断规范。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投融资平台和要素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继续推动中关村做优做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双自主”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地区进出口总额保持快速增长。创业投资和环保、医药领域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亿美元,增长20%以上。圆满完成亚欧首脑会议服务保障工作,科博会、文博会、京港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取得新成效。深化“四个服务”,为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办理重要服务事项390件。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市人民政府及组成部门全面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做好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参加市政协常委会、议政会等会议。共办理全国和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17件,政协常委会建议案、政协提案1175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了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入推行村务、厂务公开。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共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项,制定、修订政府规章8项。奥运立法和相关法规的有效实施,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切实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开展多领域对台交流与合作。依法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连连通油路”全面实现。驻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为奥运筹办、为首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

在奥运筹办的关键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首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广泛开展支援救灾工作,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23.63亿元。大批消防官兵、医务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志愿者奔赴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抢险和救治伤员。全市上下密切配合,妥善安置灾区来京伤员和学生,圆满完成6.66万套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什邡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认真落实援建工作方案和总体框架协议,累计拨付资金24.98亿元,各项援建工程进展顺利,对口支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2008年10月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迅速制定实施了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29条具体措施,计划今明两年安排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400亿元左右,预计带动社会投资10000亿元。研究部署了扩大内需的若干专项工作,出台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等多项政策,为“保增长、促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做好首都各项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对北京市工作的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获得了新的启迪:

第一,必须继承奥运财富,发展奥运成果。奥运筹办是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精神财富,为首都长久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继承巩固奥运筹办经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奥运精神。特别是要继续坚持奥运三大理念,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第二,必须增强首都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北京充分享受了首都的发展优势,要更加全面地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更好地落实各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要强化“窗口”意识,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市民主体作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完善政府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动员等体制机制,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要深入研究和科学认识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重大关系,全面把握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自觉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准决策、政策和工作的平衡点,凝聚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开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第五,必须加快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效能。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基础工作,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深入,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分区县内部发展的差距比较大,统筹城市与农村、北城与南城、平原与山区发展,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城市服务能力需要不断增强,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继续创新;首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生产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不断努力;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加快解决;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要加大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依然很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服务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不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更加努力地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决不辜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信任,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就举世瞩目、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举国体制坚强保障的结果,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向驻京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向广大奥运志愿者,向所有关心支持首都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09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后,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第一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奥运财富,巩固奥运成果,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增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回落。由于首都经济服务主导型和总部经济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积极主动地打好应对危机与挑战这场硬仗,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2009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对我们新的重大考验。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提供了重要保障。奥运会成功举办,首都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形成了新的吸引力。特别是首都经济处在结构升级、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综合服务的优势突出,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充沛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埋头苦干,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新的合格答卷!

2009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运用奥运经验,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祥和稳定,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以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103.5%以内;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和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3%;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重力争达到71%。

为全面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努力扩大内需,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一是扩大政府投资。2009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305亿元,重点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倾斜,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新城、南城、西南部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新农村建设倾斜。二是促进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落户北京,着力吸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重大项目,发挥“绿色审批通道”作用,抓好征地拆迁、资金配套等前期工作,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努力带动社会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切实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加大贴息和补助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四是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抓好保障住房建设的同时,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居民自住型、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快发展存量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促进首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五是加强政府投资监管。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统筹力度,规范投资行为,严格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六是认真做好财税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整合资金,集中力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通过落实各方面工作措施,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着力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期增长13%左右。主要促进措施,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落实好就业、社保、就医等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体保障力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二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积极促进住房消费,合理引导汽车消费,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健康休闲等消费份额,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特色街区、老字号企业改造升级。优化信用消费环境,进一步提高信贷消费比重。三是努力扩大外来消费。全面落实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综合利用奥运资源,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努力稳定国际旅游,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承办大型国际展会,促进旅游会展业发展壮大。四是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零售连锁便民店、农业生产资料连锁超市、郊区“一乡一集市”的覆盖面,积极推动“工业品下乡”。支持新城商业发展,打造区域商业中心。五是落实扩大内需的专项工作。采购1000辆节能环保公交车,对更新淘汰黄标车给予补贴,支持组建“绿色车队”,提前完成储备粮增储任务。同时,办好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做好经济普查工作。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相关政策,努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扩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资金规模,设立农业担保机构、搭建高端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鼓励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降低失业、工伤、农民工大病医疗等社会保险缴费比例,调整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周期,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切实做好标准化工作,全面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制假售假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及时发布消费警示信息,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着力加强高风险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市场抽验工作,让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加大监测预警和调节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加强价格监管,切实做好日常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查工作,坚决制止各种不正当价格行为。

(二)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推动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债券,促进技术与资本有效结合,不断完善园区创新环境。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办好海外学人中心,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能源、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制定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发展以专利、版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产业。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加强公益性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各类创新联盟发展。做好协调服务、配套落实工作,推动国家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0个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同步推进本市18个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中央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行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政府首购、订购制度,集中启动一批产业化项目,增强科技创新支撑首都发展的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服务之都,进一步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金融街扩展和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央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积极发展石油、林权、环境等要素市场,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继续完善支持政策,加快发展信息、科技、商务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巩固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健全体制,强化集聚引领作用,推动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北京服务”品牌工程,全力做好中国国际服务交易会筹备工作,着力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

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完善高端产业链为目标,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移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和数字电视五大产业链,努力扩大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规模,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政策,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重大项目,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继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制造业。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数字电视、汽车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继续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环保、节能标准,完善符合首都功能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完成30家市级机关办公用房和8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节能改造。建立餐饮、娱乐等行业节能规范与标准。制定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混合动力、氢燃料等替代能源产业化。加快节能技术与产品应用,推广10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节能环保领域创业发展。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搞好资源回收利用重点项目,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推行节约环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强农村各项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长久不变。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政策,搭建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尽快制定现状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发证管理办法,探索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途径。继续开展征地多元化补偿安置试点,健全新型农民培养长效机制。完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主要特色农作物实施补贴,提高种粮补贴和生态作物补贴标准。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机制。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农村信用建设鼓励机制,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研究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

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坚持生态理念,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设立奖励资金,支持发展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鼓励探索现代农业新型业态,抓好“菜篮子”工程,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健全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仓储流通设施建设,支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改造。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研究制定农村产业扶持政策,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乡村旅游业。坚持以业兴镇、以业聚人,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重点解决设施农业高效节水问题,鼓励农民建设小型农村水务设施。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和公交系统,完成乡道村道大修400公里。大力推进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系统升级,建成3500个行政村邮站,实现村村通邮。抓紧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抓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垃圾收运处理和污水处理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运行维护体系和管护制度。

提高区域统筹发展水平。扎实有序推进新城建设,以交通、能源、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配套,促进产业、功能与人口协调发展。加快南城、西南部地区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倾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重要功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转移落户。着力抓好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落实、集成和创新政策,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施城市化管理,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做好5000名山区农民搬迁工作,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和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地区发展替代产业,探索培育浅山区低碳高端产业,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

(四)切实加强城乡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不懈治理交通拥堵。加强组织协调,开通试运营地铁4号线,加快亦庄线、大兴线等线路建设,实现6条地铁规划线路开工。通过技术改造和设施完善,提高现有轨道交通的运营能力。建成西六环和京承高速三期,开工建设广渠路二期和蒲黄榆路,积极推进宋家庄、四惠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实施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打通一批断头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地下停车、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和使用,整顿停车秩序,出台差别化停车价格政策,减少占道停车,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完善实施交通限行措施,引导居民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建立客运交通指挥调度和服务信息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搞好城市热电中心和后备热源建设,启动市区大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扩建。实施城市电网配网改造。积极推进陕京输气项目建设,完成六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形成完善的输配主干网。继续实施一批新能源工程,新增热泵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城市供水管网和雨污管线改造力度,确保城乡供排水安全。

全力推进环境建设。坚持奥运环境建设标准,延续奥运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首都环境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各项措施,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制定垃圾收费政策及标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7%。加快垃圾焚烧厂和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在餐饮企业相对集中街区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试点。建设清河再生水厂二期,推进高碑店、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市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50%,扩大城乡再生水利用规模。实施长安街大修和沿线景观建设,完成300个老旧小区、150条胡同整治,加大城乡结合部、历史文化保护区、公园、风景名胜区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启动山区低效生态林改造工程,实施5万亩水源保护林项目,继续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成10个环城郊野公园,加快建设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新建改建20处城市公园绿地,提升100条道路绿化水平,开展市区露天停车场绿化试点。完成永定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加大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抓好莲花河、丰草河等河道治理。深入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运用奥运成果,推进城市服务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万米网格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城市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城管日常执法精细化,规范执法行为,维护好城市环境秩序。完善物业管理政策,加快推行物业标准化服务,健全物业纠纷调解机制。深入研究调控人口规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和举措,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做好流动人口和市内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五)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继续实施“五无”工程,办好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57件重要实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生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努力稳定就业局势。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做好就业指导、创业服务和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困难地区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帮扶力度,促进6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落实和完善创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在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补贴等方面实现城乡同等待遇。以乡镇和村级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完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失业预警和劳动关系动态监控,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妥善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进一步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现有制度有效衔接。实施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灵活就业人员门诊报销政策,实行企业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报销与单位缴费脱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和各类优抚补助水平,提高职工丧葬补助和取暖补贴。实行农村低保对象分类救助,健全医疗救助政策,使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惠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完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城乡养老设施,新增养老床位1.5万张。加强慈善文化、制度和组织建设。

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制定首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教育投入依法增长,新增经费重点投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支持200所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修缮改造300所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宿舍。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规范打工子弟学校办学和管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探索优质师资合理流动、均等配置机制,继续完善招生制度,规范学校收支,坚决治理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挂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学校体育和健康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顺幼儿园办学体制,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重点建设70所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试验。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推进重点学科建设,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培育学习型组织,完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公共卫生、农村和社区卫生为重点,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全民健康行动计划,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培养引进社区卫生人员,健全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扩大社区基本药品范围。全面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落实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计划,强化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一批村级卫生室和健康工作室,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强化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开展单病种医药费用总额预付制试点,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努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促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工作。以“人文北京、文明行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所有行政村文化中心、数字电影放映厅建设任务,在全市317个街道、乡镇设立图书服务站点。加大政府补贴,降低演出票价,增加演出场次,组织好面向社区和农村的各类公益文化演出活动。创新文化产品和传播方式,鼓励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繁荣高端文化演出市场。继续实施文物建筑抢险修缮工程,增加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数量。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增强科普实效性。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支持群众体育组织发展,探索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大型品牌体育赛事,发展壮大体育产业。

积极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开工建设和收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租赁房、限价商品房85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统筹旧城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和人口疏解,完成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2万户居民住房修缮整治,同步整治街巷胡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启动门头沟、通州、丰台“三区三片”棚户区改造试点。推进农村住宅增温节能改造,为农村5500户特困家庭、1000户优抚家庭翻建维修住房。实施5万户平房“煤改电”、20万户热网改造及10万户老楼通气工程,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落实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完善购买社工岗位、“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社区居民居家养老等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城市社区服务站规范化建设,设立20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建立专项资金,搭建服务平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扩大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深化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依法组织第七届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加大对民族乡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切实做好侨务工作,扩大京台交流与合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继续做好残疾人就业、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完善优抚政策,做好军队干部转业安置、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全力建设“平安北京”。巩固平安奥运成果,高标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实现“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目标。全面开展城市风险评估控制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强化风险与隐患的动态监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首都区域协作联动机制,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整顿,强化行业和属地监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全力压减各类事故。健全领导干部接访、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信访排查督查责任落实机制,重视解决初信初访和重信重访案件,积极防范、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完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不断提高人民调解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规范群防群治队伍,保障平安建设经费,深化精确打击工作机制和多元化治安整治模式,提高科技防范水平,做好反恐防暴工作,努力把北京建成城市秩序最好、群众安全感最高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六)着力推进改革攻坚,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抓住有利时机,着眼于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落实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提高区县、乡镇财政保障能力。认真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发挥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作用,推动国有大型企业战略并购重组,加快培育千亿元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时推进资源产品价格和环境收费改革,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认真做好增值税、燃油税改革的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探索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分类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积极申报城市管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树立全球战略眼光,充分发挥奥运效应,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总部经济发展促进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京设立总部机构。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和研发创新等重点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加快天竺综合保税区建设。探索建立与天津口岸直通模式,推动解决出口退税和结售汇问题,为企业出口提供有力帮扶。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制定服务外包政策,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发挥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优势,找准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定位,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联系沟通,拓展交通、能源、水资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坚持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避免低端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落实对口支援框架协议,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质量做好支援什邡市恢复重建及其他对口支援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改革、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为主题,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使政府职能转变有新突破,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有新进展,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有新提高。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决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坚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广泛征集群众建议,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完成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修订、制定一批涉及社会管理、城市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规章。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扎实做好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加紧完成各部门的“三定”工作。精简规范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制定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指导意见,指导完成区县政府机构改革。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选择部分区县和部门进行试点。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乡镇事业站所改革。

第三,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优化工作流程,改进“一站式”服务。规范政府采购,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政府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把协调配合纳入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的现象。深化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出台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能的意见,健全行政机关绩效管理体系,加强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

第四,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增强全体公务员的忧患意识和进取勇气,大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之风,大兴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之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继续压缩政府部门经常性项目支出,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出国、接待等费用。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与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监察和审计,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做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

各位代表!

7.昆明长水机场市政设施规划探索 篇七

1 项目概况

昆明长水机场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远期按照满足6500万旅客吞吐量进行总体规划, 规划四条平行跑道。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年为2020年, 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万吨使用需求进行建设, 于2008年12月5日全面开工,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东、西2条主跑道, 航站楼建筑面积54.83万m2, 站坪机位84个以及各类生产生活配套辅助设施。长水机场于2012年6月28日建成投产, 具有工程规模浩大, 系统庞大繁杂, 建设工期紧张等特点。

2 规划研究思路

2.1 规划目标

结合大型机场建设与运营的特点, 长水机场市政设施规划的目标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1 建立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系统

统筹新建机场内各驻场单位与近、远期建设用地市政设施需求,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思路, 建立机场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系统。

2.1.2 建立为航空主业服务的高保障性市政基础设施

机场业务通常可以划分为航空主业和非航业务, 两者对市政公用配套设施保障等级要求不一。从建设之初就为今后运营成本考虑, 区分保障等级, 节约投资, 为航空主业建立高保障性市政基础设施。

2.1.3 建立绿色机场的市政设施组成部分

确保市政设施布局合理、运行管理高效的前提下, 将“绿色机场”理念贯穿于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充分体现绿色机场要素, 为机场在全寿命周期中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2.2 规划原则

2.2.1 统一规划, 分期实施

统筹好场内各类用户需求, 统筹好本期建设与中、远期的规划发展, 按照市政设施的特点统一规划, 分期实施。市政设施管网及系统容量根据规划的远期发展目标需求来建设或保持扩展弹性;市政设施站、房则按机场实际发展的速度和需求分期建设。

2.2.2 适度超前, 具备前瞻

作为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本期工程的的规划建设应适度超前, 做到本期建设具有前瞻性, 与中、远期的发展相适应。

2.2.3 方案合理, 经济适用

机场设施建设具有其特殊性, 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结合飞行区特点进行经济技术的比选分析, 做到方案合理, 经济适用。

2.3 规划研究框架

采取建设项目与控制规划相结合的思路, 通过分别测算本期与远期市政负荷需求, 并与国内同等规模成熟机场的校核来确定规划市政负荷需求, 最后通过设计协同的方法制定机场市政设施规划方案。

3 规划研究的核心策略

3.1 多方式校核测算负荷需求

新建机场往往是区域市政设施建设的先行者, 犹如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科学确定市政设施负荷需求是制定规划的前提。应对建设项目主体不同和建设模式差异, 规划中主要采取多方式校核方法测算负荷需求。

首先, 按照“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的建设思路, 统筹考虑机场与驻场单位的市政设施负荷需求。规划研究中, 收集空管、安监、海关、边防、检验检疫、油料、基地航空公司等驻场单位本期工程建设项目, 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分类, 根据各功能建筑面积相应测算负荷需求。机场工程则结合建设项目设计情况, 在机场可研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核算机场工程负荷需求。

其次, 在机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引入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法, 深化机场工作区用地规划并制定控制指标。以功能分区为主, 行政划分为辅, 进一步细化各功能区用地规模, 对各地块提出控制性指标要求, 为市政设施负荷需求测算创造条件。以基地航空公司负荷测算为例, 结合机场的发展定位按三家以上基地航规划用地, 将航空公司的飞行部、客舱部、出勤楼等项目需求纳入基地航空公司地块, 场务、配餐、货运等有专属特性的项目则规划在相应生产辅助区内。在满足机场净空控制要求基础上, 参照《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有关退让道路红线、日照间距、建筑间距、建筑密度、绿地率指标等规定, 综合确定基地航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根据基地航地块的用地指标测算地块内的建筑面积, 再结合建筑类型、功能要求详细计算各类系统的负荷、用量与干管管线的规格。

基于机场本、远期承担航空业务量的关系, 规划研究中采用较为确定本期市政设施负荷校核和修正远期负荷需求, 并与国内航空业务量已经达到或超过长水机场预测量的首都机场和广州机场等同规模校核。机场特有功能建筑则参考各机场实际市政负荷调查结果, 并根据建设绿色机场的相关指标要求进一步修正, 综合确定市政设施负荷需求。

3.2 构建分级保障系统

调整以设施需求为主的传统建设流程, 在规划研究中统筹建设与运营的双向要求, 界定机场各设施保障层级, 构建分级保障系统, 为降低机场运行费用奠定基础。根据各设施与机场主业保障的关联程度及安全保障要求, 将机场范围内的设施保障层级划分为:

(1) 高保障级, 直接用于保障航空器起降的设施设备, 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设施、飞行区助航灯光、信息中心等。

(2) 优先级, 为航空主业提供服务的设施, 主要包括旅客服务、航空货运区、供油、机务维护及地面服务等设施。

(3) 普通级, 无其他要求的一般性生产生活设施, 例如机场办公及值班宿舍。

不同保障层级的设施, 市政设施分别采取不同设计标准。例如供电规划中, 对高保障级的航站楼设施, 在航站楼中部设置一座10kV综合开闭站, 分为三组10kV开关柜, 每组为两路电源进线。设置10kV公用变电站10座, 行李系统专用变电站为2座。10kV电源引自中心变电站, 每组为两路电源进线, 供电双电源沿不同路由敷设。供水规划中, 采取管网并联分区模式:场内供水站水泵的设计压力分别按高、中区管网供水水压设计, 低区靠重力供水, 高、中、低区管网分别设计独立的供水管线, 可以通过调节优先提供高保障级设施供水。建立能源中心, 集中为航站楼高保障级设施提供专门的冷热源供应, 普通级则采取空调自制冷方式。

3.3 建立绿色市政设施指标

确保市政设施布局合理、运行管理高效的前提下, 将“绿色机场”理念贯穿于市政设施规划之中, 建立绿色市政设施指标, 充分体现节约、环保、科技和人性化。在规划方案研究中, 分析相关设施绿色建设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并在长水机场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 建立绿色市政设施指标, 以指导后续实施技术方案。

市政设施规划研究中, 根据绿色机场建设要求, 结合市政设施工程的技术方案特点, 重点从道路照明系统与再生能源利用、供电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 提出绿色指标的总体要求。 (表1)

3.4 与场区地势、飞行区设计相协同

长水机场原始地形极其复杂, 场区地势高差超过80m, 沾昆铁路改线从机场南部工作区穿过, 需要通过土石方工程对场区平整以满足使用要求。由于市政设施中供水、污水、雨水、中水等设施与场区地势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势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供水系统分区 (注:按供水压力等级分区) 的划分与管网布置, 将致使规划方案和工程投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 由于安全保障的要求, 进入飞行区的市政设施管网的检修和清通工作均有严格的限制, 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

面对具有一定可塑性的规划基础条件, 突破静态规划模式, 采取市政设施规划与场区地势、飞行区设计相协同的动态规划方法, 即与场区地势、飞行区设计同步开展工作, 互提条件, 满足各自专业系统的要求, 同时优化各自设计, 做到方案合理, 经济适用。

在场区地势设计中, 飞行区变坡标准要求严格, 工作区南北受铁路改线分隔, 为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因地制宜将飞行区、铁路南北分设计为三级梯台。市政设施规划与场区地势设计协同中, 难点是既要保障市政设施各管线穿沾昆线现有管涵需要, 又要满足市政设施中雨水、污水等重力流设施系统的坡向要求。规划中先从重力流设施系统控制点标高出发, 将雨水调节池和污水处理厂设置于场区西南角的最低处, 将雨水调节池的池底、池顶标高要求以及穿铁路管涵作为控制点标高, 提供地势设计最小坡向坡度要求。地势设计在充分考虑地块的使用功能和适应性, 按照要求满足市政设施坡向坡度需求, 两者相结合进行反复计算和多轮次的方案优化调整, 最终确定地势设计控制标高。市政设施规划与飞行区设计协同中, 重点更多的放在通道共享。以飞行区内比选管网设计方案和路由为例, 在机坪加油管、消防管、站坪照明、机务供电等管网设计时, 同步与市政设施互提出管网路由及管位资源需求, 统筹协调分配资源, 共同确定方案。

4 结语

完善和高效的市政设施是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于机场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由总体规划直接进入初步设计,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场市政设施规划缺乏有效的上位规划指导。市政设施是机场建设部门最应关注的建设内容之一, 必需探索和建立有效的路径制定市政设施规划, 衔接与深化机场总体规划, 从整体上、系统上考虑各项市政设施的配置与建设。在长水机场市政设施规划研究中, 基于建立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系统的目标, 我们通过多方式校核测算合理确定负荷需求, 从降低运行费用角度提出了构建分级保障系统和建立绿色市政设施指标的策略, 并与工程设计紧密协同, 形成可操作、可实施的市政设施规划方案。

摘要:作为机场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市政设施是保障机场正常运行和发挥效能的重要基础设施。市政设施规划对于统筹机场内外设施衔接, 指导市政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昆明长水机场市政设施规划为例, 基于目标导向, 提出了多方式校核测算负荷需求、构建分级保障系统、设计协同和建立绿色市政设施指标的四条核心策略。

关键词:长水机场,市政设施,规划研究,核心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昆明新机场场内公用配套设施规划[R].2008.

[2]闫萍, 戴慎志.集约用地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整合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1) .

[3]刘佳燕, 陈振华, 王鹏, 王健.北京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4) .

[4]李开平.面向实施的市政设施规划思考[C]//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

8.浅析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篇八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建设一个良好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省地节能的理念,这要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以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宏观层面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的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城市、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影响深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一)防洪排涝规划

1.防洪排涝概念: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外洪以防为主,如防洪堤、水库等,而内洪则是排蓄为主。对城市而言,在规划重现期内,不应有“涝”的概念,只有雨水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起来的问题。过去排涝标准三天暴雨三天排完或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针对的是郊区和农田,这种标准是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的。因此将“防洪排涝规划”称为“城市防洪规划”(防外洪)和“城市排洪规划”(排内洪)则更贴切。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洪排涝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排洪与排水标准衔接问题:城市排水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历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采用的是暴雨公式,暴雨时段控制在5—120 min,选用暴雨样本是年超大值法;而排洪考虑汇水面积大,目前多采用水文公式(也是暴雨推理公式),使用某重现期(如l0年一遇)24 h暴雨量为基本数据,其选用暴雨样本是年最大值法。因此进行防洪排洪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排洪汇水面积越大,重现期标准越高,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20年一遇(防洪标准GB50201—94)。

3.排洪措施:排洪措施主要有地面全抬高方案和雨水泵加滞洪区方案(地面不抬高或部分抬高)。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设置雨水泵站效益不大,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现状村庄过渡,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二)区域水资源平衡与区域供水

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分布不均以及水质性缺水现象,认真进行水资源平衡,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倡区域供水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在从事具体城镇给水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进行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否则它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做好水资源供需平衡首先要做好需水量预测工作。需水量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和村镇生活用水、市政饴消防)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畜牧业用水、渔业用水,还要考虑流域江河本身生态流量需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用水量预测,目前设计时多用用地指标法和万元工业产值法,但由于近年来传统产业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以及非传统产业,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用上述两种方法来进行工业用水量预测会带来较大的偏差,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区域供水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城乡供水水质,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置换水源,有效控制地下水过量开发,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三是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宝贵资源和有限资金;四是促进了供水行业集约化发展,增加了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管理水平。

(三)污水处理集中与分散的讨论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业界比较推崇污水集中处理,其理由是污水厂规模经营,效率高,污水厂运营成本低,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点也逐步暴露出来,过度集中污水处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投资巨增);二是运营的高能耗(中途提升泵站多,能耗大);三是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对此,很多污水采用BOT形式营建,为污水适度分散处理提供了方便。

三、从中观层面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譬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

(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譬如,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壓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时,雨水溢水路面的情况发生。

(三)污水系统规划

1.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

2.污水厂排水去向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处理后污水的排放以就近向可作为中水回用的途径或可向内河排放作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将处理后的污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四、从微观层面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微观层面主要为单项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和设计。譬如工业或住宅小区给排水规划与设计,一座或几座建筑物给排水消防设计,一座污水厂设计,一条道路给排水设计等,它是将理想变为现实最直接的环节。一方面城市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具体新课题,必须采用新办法、新材料、新产品去解决;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具体规划设计必须符合节能省地建设新理念。

下面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

最近国内尝试使用一种高效载体生物强化MO工艺,它是在MO反应池的好氧池末端投加活性硅藻土,同时好氧硝化液和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流化床)和吸附,混凝及过滤等物化作用,实现生物脱N和物化除P,较好地解决了纯生物或纯化学污水工艺中脱N与除P相互矛盾的问题。

(二)污水管道设计中新管材的推广

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PCCP管、PVC—U管、PE管、聚丙烯(PP)等新型塑料复合管材,符合国家以塑代钢政策。同时管道摩阻小、排水量大、重量轻、施工方便,受到业主及施工方一致欢迎。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施工造成管道变形超标的问题,应确保管道两侧回填土的回填质量,必须分层夯实,使其密实度能够达到95%以上。

(三)雨水管道设计新思路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尽量使雨水不排人下水道,尽量通过设计施工,将雨水渗透或截留。一则可以减少排水负荷,减少雨水管道投资;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涵养地下水,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但这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地下径流很大,就不宜采用渗透法。

五、结语

上一篇:《国宝-大熊猫》说课稿下一篇: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