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024-08-04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选7篇)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一

如何能够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它需要通过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不断发展, 并在发展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同时, 一个社会系统想要长期、稳定的运转下去, 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一个社会最主要的三大板块, 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均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同时, 他也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并居于一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首位。深深的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 对于一个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 还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它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思想, 与此同时, 也将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的根基[1]。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党来说是在思想建设极其重大的战略任务和理论创新。它告诉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应该用怎样的精神旗帜去领导大家, 要怎样才能更好的开拓和创新群众思想。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信念的同时, 也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它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的同时, 还关乎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以及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在告诉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目标, 并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领导者般始终统领着核心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意思想指导下, 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同时在弘扬民族精神上也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2]。在对我国民族发展史的探究中, 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出现, 改变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民对于社会主义的看法与态度, 它的出现也带领着中华民族走的更远更稳。

在当代, 虽然社会在高速发展, 时代在不断进步, 可能有些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老旧”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应该与时俱进吗?但是, 一种理论还要不要继续在国内坚持下去并不是靠它的新旧来决定, 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合这个社会, 是否坚持的是正确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党的立国之本, 同时, 其鲜明阶级立场以及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 值得我国向其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仅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 还为我国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于工人阶级运动, 这说明这个思想与我国密切相符, 虽然历史上有很多的著名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与工人阶级如此密切相关的思想, 它真正反映了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还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时, 伟大的的党领导人带领着工人阶级崛起,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 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精神仍然适用。它不但没有因时间洪流的冲刷而褪色, 反而逆流而上坚持做到与时代同行、与我国的实践同步。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 通过融合、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思想, 不断的进行演变, 从继承中寻求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中国始终坚持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同时还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与之融合, 相结合, 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发展需要。自改革开发以来, 我党一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让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光照耀了中国大陆的每一寸土地, 跟进一步的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和正确性[3]。

苏东剧变让人记忆犹新, 所有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受挫折, 承受了重大的打击, 甚至一些反动思想的分子, 打着“马克思主义已然死亡”的期号, 蛊惑人心。但从社会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可以看出, 这并不是真的, 我国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必须继续坚持的哲学, 且毋庸置疑。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国家如何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最终目标, 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要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且一个民族的理想和追求, 这是民族能够更好发展下去的精神动力。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的精神支柱, 一旦国民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背道而驰, 那么, 国家何来凝聚力?如何才能有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指出, 要有远大的理想, 才能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国家和民族想要有以协调统一的步调前进, 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时代更迭, 社会意识开始出现多样化, 在制定理想和追求时, 一定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 只有获得基层人民的接收和认可, 才能凝聚群众打牢社会基础。通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 中国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 人民就迫切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依托, 此时, 社会主义理想便成为了国民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 支撑并保障我国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4]。由此可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根本就是必须要做到人民与政府心连心, 并且要不断的坚持下去。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 其发展的必然产物, 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也是经过长时间实践和发展的必然结论。回首从前, 我们以摆脱了落后, 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梦想。自抗日战争之后, 更进一步证明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正确的, 这也证明了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延伸。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也就是人民的共同理想, 在经过历史的长期奋斗以后, 国民更加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经过了残酷的历史动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就如同黑夜中的一缕曙光, 照在了每一位人民的心中, 让人们重拾希望。

获得群众的支持, 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优势, 这个共同理想并不是党的一意孤行, 这是全民的理想, 它既符合社会的发展又鼓舞着群众的心。它号召着全民族人民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奋进。这个共同理想, 把党的目标与人民群众、个人幸福紧紧相联, 让其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同时, 各个阶层的群众都接收并认同这一理想, 可见, 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使人们愿意为之奋斗。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可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它们是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 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当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特有的意识品格和气质, 便是民族精神。自步入新时期后, 通过长时间的在培育和积累, 最终, 真正实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5]。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 我们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经历了雨雪风霜和历史的打磨, 才取得了现在这样好的辉煌成就, 带领群众步入新的时代。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可以相互融汇, 他流淌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里, 为了能够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 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相互结合, 保留传统的民族精神, 融入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在中国五千年的血脉相承中, 我们一直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 其支撑点在于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 我党在经历过挫折与考验之后, 终于带领着人民走向了胜利, 谱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篇章。国家在建设小康社会之后, 并没有满足现状, 仍然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 为了更好的凝聚全国人民的战斗力, 应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不仅涵盖了其他三个方面, 同时, 因其特殊性, 也使得其他三个方面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实际依托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人们对待融入的看法和感受便是荣辱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带动社会风气像好的方面发展, 让每个人都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这样才能让社会存在良好的风气。

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主义国家中, 确立奉行的价值标准和素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追求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大是需要群众作为基础的。总的来说, 当代的精神风貌主流还是以良好为主, 但在部分人之中也存在这不良的风气和腐败的作风, 它与社会主义发展毫无关联, 与文明的集体风尚极其的不协调。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应遵循的原则。它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 也发扬了我国的革命精神和行为准则[6]。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人民也应该参与进来, 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懂得判断自己的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 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定位。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的人民确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 它为我国的人民道德价值建设设立了新的标杆。

“八荣八耻”形成了一个弘扬道德, 唾弃腐朽的新的生活风尚, 它涉及到了人生态度, 社会风尚, 道德标准的方方面面, 要做好这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手法, 更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我们要在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的情况下, 把重心放在实际行动、持之以恒、形成机制上。想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需要增加政府的号召力和人民的凝聚力, 通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形成完善的社会主荣辱观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 一个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发展精神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并且更加的深入人心。核心主义社会价值体系不仅是对党的精神指导更是对人民起到十分重要的向导作用。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指导体系, 只有这样人民凝聚力会越来越强, 才能带领我国人民在通往社会主义国家大路上越走越远, 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摘要:通过马克思哲学主义思想去解读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科学的理解过程中, 把握好内在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为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探究出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考察

参考文献

[1]丘有阳.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8 (06) .

[2]李斌熊, 张小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研究、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4) .

[3]赵淑英, 张俊龙.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内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8 (05) .

[4]廉永杰, 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5]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学习与实践, 2009 (08) .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二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蕴藏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总结,特别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和升华。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团结和凝聚当代中国人民的粘合剂,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

中图分类号: D61;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49704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Spiritual Prop for Chinese People

ZHANG Chuankai(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hinese people; spiritual prop

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peoples spiritual prop i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ot only does it inheri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but also it carries forward Chinese ethos. It is a theoretical conclu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practice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last 30 years. It is the essential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glue of Chinese people and spiritual power to revive Chinese nation.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团结和凝聚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瑰,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2]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有了旗帜,就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的行动指南,有了指南,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理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是一个国家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目标、思想基础和前进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一个国家在历史与现实中凝聚成的国魂,是这个国家奋发有为、追求进步、挽狂澜于既倒的精神支柱。荣辱观是一个社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内容的浓缩,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立价值标准,提供

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包含上述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总是内蕴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支撑起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只不过其内涵有所不同而已。

素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的英国,以“ 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团结”的核心价值观统领其经济社会发展,使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韩国在20世纪后半叶打造了一个“汉江神话” ,在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支撑这样一个神话诞生的正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韩民族精神。同样,中华民族之所以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灾难之后,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这其中不仅有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而且有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在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政治和军事等硬实力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上。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同硬实力同等重要。软实力中的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艺术熏陶力等,构成了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它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对全体社会成员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冷战时期以单一化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力量为考量标准的理念已经过时,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而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已成为各国之间博弈的新支点。世界正在改变着中国,中国也以自己的方式在改变着世界。这其中,文化的影响力特别作为文化核心和灵魂的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软实力,实质上就是一种特定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支撑这个民族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心骨,是实现这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

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实践进程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才能绽放出勃勃生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精神支柱;走改革开放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也不能没有精神支柱;继续解放思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不能没有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的时代命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之后,苦难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奴役,“维新变法”、“共和制度”、“三民主义” 等等,都未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30年前,中国同样面临着又一次生死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全盘西化?苏联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从而付出了惨重代价。我们既没有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没有盲目西化、放弃自我,而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相通,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她是具备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影响并改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否定、自我升华,并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将自己的理论根基深深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中,从中汲取养分,提取精华,充实自身的内涵,丰富着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开花、结果,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消解,也不是外来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文化融合,其成果就是生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她指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与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共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之中的。其形成、发展到完善是一个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有“海纳百川” 的胸怀,兼蓄并包各种意识形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需的文化生态,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真正发挥作用的需要。

任何特定民族和社会的价值观,都是本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都打上了本民族所特有的烙印。因此,我们不能一味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普世价值”,脱离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所谓“普世价值”只是一种思维中的虚构。价值总是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同一种事物,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来说,意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价值总是具体的。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内容、人们形成价值判断的标准,归根到底是随着这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体可能会赋予同一个客体以不同的价值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主体也可能会赋予同一个客体以完全不同的价值内涵。

在当代中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利益折射在人们心理上就形成了振奋人心的核心价值。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形成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民族利益的实现就会落空。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肩负着团结人民、凝聚力量的重大使命,担负着武装全党、鼓舞斗志的光荣职责。我们不能无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现实条件,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观念、模式和思想话语,更不能以所谓的“主流文明”来规制中国实际。这是事关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西方敌对势力明白中国不会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便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到“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等,对中国指手划脚,进行“围堵”和“遏制”。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勇往直前。中国的改革是在敞开国门、面向世界的环境中进行的,中国的发展模式既汲取了世界先进经验,又有自身独特心得。中国模式既具有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我们发展壮大,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实践中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又在中国社会现实中不断地发展和升华。它作为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行动指南,引领着中国社会的现实运动。

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最大贡献,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演化,而是客观现实运动和发展在理论中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现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最大现实,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将现代化、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这三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这是一场极其特殊、复杂和艰难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当代中国人民精诚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这个伟大实践的动力和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全面渗透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向世人展示,中华儿女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坎坷历程中,依靠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0年创新的辉煌昭示国人,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最强大的动力。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改革开放道路会是一片坦途,但是我们已经经历了风雨的吹打、危机的考验和灾难的磨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中华民族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强大。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我们奔向美好未来的脚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崇尚和谐的优秀思想;养成了刚健自强、坚韧不屈、智慧敦厚的民族品格;孕育了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放眼中华民族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历史关键时刻,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就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魂。它激励着华夏儿女在面对苦难时百折不挠;面对落后时自强不息;面对未来敢为天下先。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内蕴在国民心中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精神气质、思想面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也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突出表现。胡锦涛指出:“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在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精神奏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赋予我们民族厚重,时代精神赋予我们民族崇高。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崇高感塑造着民族的主心骨,有了它,这个民族就会坚不可摧、无往不胜。2008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有机结合,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正如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的信中所说的:“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支撑民族大厦矗立的基石,它通过内化为人们的价值信念,进而外化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成为推动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成为民族之魂。

20世纪,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并正在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21世纪,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我们要以健全的心态,持以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判断融入世界舞台。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荣辱兴衰,悠久的历史所赋予的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结出累累硕果,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95.

[3] 胡锦涛.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N/OL]. (20060422)[2009083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321342.html.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步调一致。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同时,还要从各类教育和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编写相关教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家长、教师、学生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精神文化产品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内涵中思想道德部分最主要的内容。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因此,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班有个叫李曙光的男生,刚入学不久就暴露出很多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睡觉,要么找人讲话,而且还经常请假上厕所;另外家庭作业基本不做;同时还经常跟班主任我请假说生病不来上课。但他的自尊心很强,脾气比较古怪,而且要面子,„„由于他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睡觉或和别的同学讲话,作业马虎了事,不按时完成,不爱思考等习惯,对此,我在他前后左右都安排了好学生,让他上课几乎没有讲废话的机会,一旦睡觉,同座同学及时把他叫醒。同时我也对他严格要求,及时指出不良习惯,帮助其改正。他上课喜欢上厕所,这一问题究竟怎样来解决呢?我明知他是去厕所抽烟的,以避师生眼目,可又不敢跟他明讲,怎么办呢?我明知故问他上课经常上厕所一事,他说自己肠胃不太好,上厕所没规律。没办法,我只能再跟他父亲联系,希望能得到他父亲的帮助。结果他父亲也说他儿子肠胃不太好,监于这种情况那我只能提醒其父亲帮儿子看医生,有毛病还是要抓紧时间治疗。结果有一次我跟他谈话时,觉得他身上烟味特别大,我觉得时机到了,我问他你身上哪来的烟味啊?他顿时神情紧张起来,讲话语无伦次,但经过我一番耐心开导后,他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对此事,我特地又进行了一次家访,请家长协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给他们全家宣传了吸烟的危害,更何况李同学小小年纪近十年烟龄。经过一番说教以后,他父亲很惭愧的说不该跟老师隐瞒真相,表示愿意和老师一道帮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李同学当即表态很快把烟戒掉。没多久,通过家庭和我的合力及李同学的自身努力,李同学烟戒了,上课也能集中精力听讲了。我从不挖苦讽刺他,和他谈理想、谈人生、谈名人的成材前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工作上重用他。由于他体育成绩很好,就让他担任体委,激发其向上的斗志。挖掘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宽松的氛围,抓住时机及时表扬鼓励他。譬如说他爱劳动,值日生工作做的特别好,他负责拖地,每当走进教室发现地拖的特别干净的时候,那不用问准是小李同学拖的,每当此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使他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我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多看古今名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还列举身边由差变优的典型,帮助他树立远大理想,保持良好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上,一方面我让优秀同学帮他,另一方面我和任课老师利用课后时间,经常帮他补课,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好好学习。付出总有回报。我们看到有问题的学生有着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及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但这些并非一日形成的,因而他们的改进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而不要急于求成,轻言放弃,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总结反思,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此只要我们对有问题的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足够的耐心,再加之平常心,他们终究会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他们一定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现在李曙光选择学习美术,一手准备正常的高考复习,一手准备艺术特长专项测试。在备考艺术特长专项测试的同时,不放松文化课学习,协调好高考备考与练习艺术特长的关系。摆正心态,把练习艺术特长当作高三紧张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积极备战高考,实现个人梦想。

4.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四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

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人们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汇报人:xiexiebang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五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再次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中小学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各个环节的总体要求 中小学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要注重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抓好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成长期稳定、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格局和生动局面。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总要求,在国家发布实施的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规定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已明确的培养目标、基本内容、教育原则、管理职责、队伍建设、物质保证等要求,面向基层学校突出“融入”这一关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教师备课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行。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德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语文课要充分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

数学课要引领学生通过各领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要在引领学生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学习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总结与评估等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历史、历史与社会课要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地理课要在学习乡土、中国、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等健康与艺术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参与、欣赏、鉴赏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崇尚美好、热爱生活、尊重创造和热爱祖国艺术、尊重世界各国艺术品质。

外语课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特别要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

地方和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生动直观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各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要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和专题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安排,就近就便地在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

教育部门要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建立具有各行业特色、具备一定条件、可供中小学上实践课的社会实践基地,统筹安排和指导中小学在社会资源中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协调解决学生安全和经费保障问题。

社会实践基地要有场地设施、安全保障、专业人员等基础条件和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安排。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要有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对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指导。

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和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实践资源,在全社会营造凡是公共资源都应创造条件、发挥优势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良好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到历史遗址、名人纪念地、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音乐课、美术课涉及的内容进行实地教学。

革命传统教育可到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走访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涉及的内容进行实地教学,可在重大历史纪念日、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教育。

法制教育可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场、法院、律师事务所、监狱、少管所结合德育等课程和法制专题教育的要求,了解立法(合地方性法规)的民主过程,旁听案件的审理过程,开展模拟人大、法庭等活动,参观监狱和少管所。

文化艺术教育可到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内容现场欣赏;可到艺术院团、艺术院校、影视基地、电视台、广播电台、录音棚、出版社、网络公司等,实地感受。

科学教育可到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科技的公共设施,结合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亲身感受、实地体验。

国防教育可到军事博物馆、军营、国防设施,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内容和国防专题教育的要求,进行实地教学和亲身体验。

环境保护教育可到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海洋馆、空气质量监督机构、污水处理企业等,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内容和环境保护专题教育的要求,进行现场教学。

安全教育可到交通队、公安派出所、急救中心、消防队、地震台,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内容和安全专题教育的要求,进行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

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可到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结合德育课和相关的主题日,进行力所能及的慰问和服务活动。

健康教育可到专业运动队、体育科研院所、心理咨询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结合体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中涉及生产、销售、消费、税收、金融、保险、证券等相关内容可到相关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税务所、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进行现场教学。

各地中小学要挖掘当地资源,利用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农田、林区、牧场、湖泊、海洋、质量信得过企业、质检机构、港口、机场、航天企业和发射地,实地进行农村发展、城市建设、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品质量、航海、航空、航天等教育。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氛围,要以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保障。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营造独特的育人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学校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相互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不把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带给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参加好每一次活动。学生学>--j实践经历和行为表现是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要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中小学应有自己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体现学校的特点和教育理念。

优化美化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可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开展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开展优秀少儿歌曲、童谣、儿歌的编创、演唱和诵读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要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

利用每年9月“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年开展的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交流和介绍各门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总结和发现学生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集中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团队会(日)、社会实践和参观走访等活动。特别应把党和国家的大事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之中。要因地制宜,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既可以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内涵的某一方面,并进一步具体化;也可以选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并结合历史故事和人物生动活泼地进行。要上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开学第一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和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学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有效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进入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管理。要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与网络科技的发展、信息选择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产生的问题和网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要注意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动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地抵制粗口歌、不健康口袋书、非法彩票等不良现象。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

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情;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体现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应在每一天的细节中体现育人。特别注重挖掘早晨迎接学生、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的引导、安排午餐、与学生交流、课后活动、放学扫除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应在每一学期的细节中体现育人。特别注重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安排座位、制定班规、推选干部、布置教室、班团队会、集体外出活动、评选先进,填写学生成长手册、与任课教师沟通、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班级管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应在每一次接送一个班的细节中体现育人。特别注重挖掘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形成班级的舆论氛围、入队入团、离别赠言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注重主题教育,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强化学校党组织的保障作用,主管德育工作部门和分管负责人各负其责。

在教学管理中,要对实施课程德育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把体现德育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及时交流、推广经验。在学生管理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学生制定的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都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杜绝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

在教职员工管理中,要引导教师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教育,而不能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

七、教育部门要为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各个环节提供保障

教育部门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着力解决中小学实施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把对教师、校长、学校德育情况的评价作为教师、学校负责人、学校考核和评优的重要内容。要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对教师、校长、学校积极主动地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保证,给予奖励。要注重总结适合各种情况的经验,提供多种适合不同情况可以选择的模式。

要加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德育工作专职行政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德育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设立课题,密切合作开展研究。要为从事德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把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环节,构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总结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的各种模式,充分发挥已有校外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

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应对涉及中小学思想品德心理突发问题的机制。对中小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和中小学德育的难点问题进行动态调查研究,随时反映情况,积极应对。

要建设和开发多种形式的国内外信息资源,为中小学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6.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 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就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加旗帜鲜明的新要求。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 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 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

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神圣的使命, 但是当前,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挑战:

(1) 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在当前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大气候下, “政工无用”论和轻视政工的现象在基层很有普遍性。有的领导干部在平常的说话办事中经常显露出一些轻视政工的迹象, “三论”思想较为严重, 在职工中造成了负面影响。

(2)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是非、利弊、得失观念及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社会上追求实惠、注重个人利益的思想与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精神格格不入, 加上忽视理论教育, 使部分职工思想产生困惑, 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相应地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阻力。 过去,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纯粹的, 政治性内容多, 文化性内容少;上级的东西多, 群众的东西少;来自工作主体的多, 来自工作客体的少;外在的内容多, 内在的内容少。由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接轨, 改革开放正全面深入, 大众传媒日益发达, 使人们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千变万化, 难以捉摸, 信息的接受与反馈机制异常复杂。从思想教育的需求来看, 文化的需求和情感的补充逐渐代替了单纯的政治需要。

(3) 基层政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首先表现在政策理论水平上。老政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几年来, 部分同志由于年龄上的原因, “买断”、“退休”, 部分在岗的精力衰退, 自身思想、观念逐渐滞后于形势。尤其是在剧烈变革的时代, 部分老政工感到力不从心, 内心深感忧虑, 情绪产生动荡与不安, 由此造成了一种循环的减弱效应。大中专生中的极少部分转行到政工后, 由于对改革前景的忧虑和恐慌, 忽视了自己所从事政工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 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 以至于大道理不会讲, 小道理讲不透, 加之工作经验少, 必然导致工作不力。部分有其他才能的政工干部想尽一切办法转行, 尽可能脱离政工队伍, 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基层政治工作雪上加霜。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强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源于新时期加强党对企业政治领导的原则不能变, 还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了国企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满足谁的大问题, 保证了国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全面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企业, 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 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 健康文化得到支持, 落后文化得到改造, 腐朽文化得到抵制, 真正实现企业的和谐。

(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全方位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这是思想教育的根本功能, 其价值导向功能主要通过理想信念导向、社会目标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发挥作用。理想信念导向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 激发动力, 指导行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促进企业和谐。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使职工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 并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引领作用就在于它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人、塑造人, 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从而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作用, 这种稳定功能主要通过政治共识性、思想共识性、行动共识性来实现的。

(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人本思想,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特征。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与之相伴随,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等, 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 至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新以人为本的观念,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从根本上帮助人, 从细微处调动人的积极性,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 不断满足职工精神和物质文化的需求。坚持尊重人, 要尊重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 也要尊重人的需求, 最大程度地予以满足。

(3) 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 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思想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有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为组织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要渗透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形成一股凝聚企业人心迎难奋进的向心力, 这就必须要有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复合型政工队伍为保障。一是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 强化培训, 在全面提高思想政工作者素质上下功夫。建立学习型政工队伍, 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的主要途经。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工机构,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计划, 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 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定期轮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造就一支党性强、觉悟高、有知识、有能力、热爱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二是坚持“一岗两责”,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形成大政工格局。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必须正视国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国企思想政治工作。

7.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篇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的日益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总体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据权威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稳定,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尽管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且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事业心,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在社会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整体意识、协作意识、学习动机与国家振兴、社会发展联系不多,其主导思想就是为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而奋斗。

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给和谐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确立,为衡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提供了最新标准,也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关系

针对高校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举措无疑给加强、改进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精髓和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诉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和核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和根本要求,及时有效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首要课题。

青年大学生身处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之中,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实,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思想困惑。因此,他们需要引导和帮助;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建立起一个思想和行为的理论基础、一个人生观的信念体系;需要提高在复杂和急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处理种种艰难的价值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践转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比较,可以得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二者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前,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往往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抓好教育过程各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批判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然而,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十分迫切。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应增强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三)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改革与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勇气。

(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

准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是基础的教育工作。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道德基础。大学生群体,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往往存在着许多矛盾,甚至有的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为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

合。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周围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必须注重校园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良好的,但也有着一些不好的成分。如果不清除这些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加强爱校教育,增强大学生勤奋学习、扎实工作、苦练本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中搞好学习、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 郭祖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甘肃日报,2008.1.17.

上一篇:漫游水果王国作文400字下一篇:春节的短信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