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精选8篇)
1.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篇一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一、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20多年里,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是真实经济的30-50倍。
金融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私营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定的。
第一,1971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这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拆散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
第二,货币这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或新兴债务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
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创造货币的方式有大杠杆和小杠杆之分。大杠杆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小杠杆指中央银行改变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比例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间接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经济体系的货币。
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海还可以通过创造“近似货币”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2000美元,如果发行3000万张,花旗一家银行就可以创造600亿美元的近似货币。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
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和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不过欧洲美元终究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但在1987年以前,这种无国界的美元代表一种自治的货币,完全由民间控制,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20多年里,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
第三,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代理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第四,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已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造成两者间迅速的疏离。
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上图所示)。今天,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
[1] [2] [3] [4]
★ 金融与证券简历
★ 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 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报告
★ 电子金融领域信息安全毕业论文
★ 规范操作行为是资本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 能力与道德的作文
★ 外貌与能力高中英语作文
★ 如何锻炼演讲与口才能力
★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
2.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篇二
十年理财路
在西方国家, 由于受到大量新监管规则、合规要求以及风险管理的驱动, 财富管理行业的成本上浮已使其步入整合时期, 在过去9个月的时间里, 美英已出现了大量的兼并和收购现象。西方的财富管理幸存者们在调整战略的同时, 正积极提高客户服务的灵活性以及创新多元化运营模式。
望回中国, 财富管理正值壮年。
“诺亚在中国发展的十年里, 见证了中国人理财理念越发成熟的过程。”诺亚财富董事会主席兼CEO汪静波告诉记者。
总结十年经验, 汪静波表示, 诺亚作为财富管理公司, 更侧重于理解客户需求, 区别于私人银行和其他机构竞争者, 诺亚的第三方独立性是值得一提的。同时, 和国外的竞争者相比, 诺亚更懂中国人。
据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称, 2013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约有84万人, 他们手上掌握的财富规模约有27万亿元。而这些, 都是如诺亚一样的财富管理公司的客户。目前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壮大。诺亚财富CRO (首席研发官) 连凯说, 在中国, 2007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财富管理市场, 之后不少通过房地产、股市聚集起财富的富人们开始选择理财业务, 而后才形成了全球瞩目的中国理财市场。
不过, 相较于财富管理发达的美国而言, 中国市场的品种很少, 可供投资的渠道也很单一, 从前不少人使用房屋抵押贷款, 就使得不少地产开发商先富了起来。可是由于利益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的矛盾越发突出, 理财收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出现了更多的信托融资渠道。“可以说, 诺亚是在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完善的过程中, 银行等大机构创新度不够的情况下, 信托开始繁荣之时孕育而生的。”连凯回顾道。
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一季度国内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73万亿元, 第三方理财机构伴随着信托行业的发展, 也步入了繁盛期。
房地产基金前景甚好
汪静波诺亚财富董事会主席兼CEO汪静波诺亚 (中国) 控股有限公司介绍诺亚 (中国) 控股有限公司 (NOAH.NYSE) 起源于2003年, 2010年11月10日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是中国内地首家上市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公司定位于新一代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是具有资产管理能力的、领先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目前, 形成资产管理 (ASSETSMANAGEMENT) 和财富管理 (WEALTH MANAGEMENT) 两条业务主线, 覆盖家族财富管理、高端财富管理、基础财富管理、海外财富管理、房地产投资管理、信贷、保险经纪等七大业务领域, 金融服务集团架构成型, 总体上具备为中国高净值人士实现全球化、全面资产配置服务的能力。截至2013年6月, 诺亚财富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温州、杭州等56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为超过4.5万名高净值人士提供专属财富管理服务。
危机伴随着机遇的来临, 正是看到了国内房地产行业在调控和转型中所蕴藏的机遇, 诺亚财富较早地介入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的创新。
“投资者所熟悉的房地产信托产品, 通常是先确定投资项目, 再研发产品、募资, 经过数月的谈判期和资金募集期, 项目可能已经黄掉。此外, 产品期限大多是1-2年, 难以跨越经济周期, 其结果可能是在房地产行业还未度过严冬、房子没卖出去时, 房地产信托已经到期, 这会让投资者承受兑付风险。相较于房地产信托产品, 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有两大特点, 弥补了房地产信托的不足:一是周期较长, 通常在5年以上, 可以跨越经济周期;二是一旦跨越经济周期, 则投资项目未必选定某个具体项目, 而是建立储备项目池, 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都进入储备项目池。在有交易对手、有备选项目的情况下, 可以先募集基金, 找到符合条件的项目, 即可迅速出资。”连凯分析道。目前国内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种形式:融资型房地产投资基金 (类固定收益) 和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浮动收益) 。前者债性较强, 通常以股东借款或委托贷款方式进入房地产项目公司;后者股性较强, 通常以增资扩股方式进入房地产项目公司。
连凯认为, 房地产基金不仅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对投资人更好的选择, 放在经济、政策大环境下看, 房地产也仍然是一个好的投资着眼点。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 地方区域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 美国不同城市的地产波动差异极大, 甚至同一区域不同地段的房产都有巨大的差异。举个例子, 一个是加州湾区的Cupertino, 一个是Alum rock。前者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 是苹果和赛门铁克、Zend公司的全球总公司所在地。后者是加州旧金山湾区的另一个城市圣荷西的一个社区。可以说投资了Cupertino的投资者获得了非常高的回报, 另外一个地区的选择则差强人意。这种现象在未来的中国地产可能也会出现——过去十年那样普涨的现象可能会告一段落, 未来城市地价的涨跌, 更多会与产业、区域经济的波动密切相关。连凯分析说, 现在北上广深房价依然上涨是因为他们的新增人口和城市活力很大, 然而温州、鄂尔多斯等地房地产市场就是一个分化现象, 也就是地域的空心化表现, 这样的区域分化或将成为投资的一大门槛。他接着说, 看好房地产基金也是因为城镇化的大背景, 不过要深刻认识到城镇化是结果, 不是手段, 如果不能看到城市的核心是产能效益, 区域建设的破坏性反而更大。连凯进而表示, 未来城市的发展重点要看区域经济的活力, 单一或者空心化的城镇化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忘记, 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不是由混凝土组成的,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 城市即人。诺亚的半年报就称城镇化中的房地产和基础投资建设将是信托资金的主要投向。
而据清科研究中心房地产基金研究室统计, 中国已投资或拟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机构数为421家, 房地产基金个数为545支。其中以开发商为背景, 以PE机构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 以基金背靠产业为背景的这三类机构成为房地产基金的中坚力量。从发展现状上来看, 国内的私募房地产基金多为项目导向型, 此类基金大多是先进行项目的寻找和确立, 然后再进行募资, 且资金到位后迅速对拟定项目进行注资。
“大资管”时代的新机遇
今年2月, 证监会发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后, 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 无论是券商资管、基金, 还是保险、期货等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主题就是松绑。而信托、银行理财则始终是受到严格控制。在此轮新政以前, 信托公司的投资范围无疑是最广阔的, 并且投资方式也几乎没有限制。新政以后, 各类机构的业务范围均有所放宽, 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的投资范围可与信托计划相媲美, 使信托公司受到巨大的冲击, 但同时也促进了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汪静波表示, 如今, 公募基金牌照已经放开, 券商、保险资管、私募基金未来都可以发公募产品。随着证券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投资者更加成熟, 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将更加向国际化靠拢, 在“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监管思路下, 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将进入群“龙”共舞的资产管理新时代。在大资产管理时代来临之际, 各类资产管理机构, 以及像诺亚这样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 要想持续成长, 必然要不断发现新的、更具增长潜力的蓝海。重要的是, 要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 找到那颗最具生长潜力的种子, 驱动团队在专注于主战场作战的同时, 又能快速发展出新的战略能力。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应对变革, 即刻行动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此前表示, 新一轮的监管放松, 从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相关限制等多方面, 打破了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 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因此银行这头大象打破边界进入资产管理行业, 似乎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资产证券化与互联网共谱现代金融
传统金融环境下, 超过80%的资金都通过银行存款、贷款。银行的运营必然缓慢迟滞, 既无法满足存款人对资金收益的高追求, 也无法满足借款人对资金的效率的要求。在金融脱媒的时代趋势下, 未来将有超过50%的资金脱离银行, 实现直接的对接。
据2011年全国工商联统计数据, 成规模的中小私营企业达到967万家, 注册资本金26万亿元。据诺亚分析, 这个未来的C2C市场催生的直接融资市场, 可能是一个不少于银行业现在规模的大市场。
2013年7月11日, 在中国资产证券化探路“常态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诺亚已经成功设计和募集国内首个私募型资产证券化产品中金投1号。诺亚财富和中国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HK006050) 签署战略协议并共同发起设立了一支总规模为5亿元的资产证券化基金产品。
同一天, 诺亚财富也为阿里小贷完成了第一支资产证券化资管计划产品的募集, 连凯认为, 通过信托、资产管理、基金等合法的方式, 将让同类型合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降低交易风险。
诺亚看到与阿里小贷合作的闪光点就是:高净值人群并非只追求收益率, 跟想象当中不一样的是, 一些神秘的私人银行级客户对安全性的需求可能是第一位的。据内部人士分析, 这支产品深受诺亚高净值人士所欢迎的地方, 主要是在于其产品的安全性——阿里小贷的动态坏账率比银行2.0%的坏账率要低很多。
连凯告诉记者:“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布局上, 诺亚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投入优质资源, 着力打造诺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发现, 诺亚继续发力前行的趋势从其子公司的设立就能看出, 其在2010年设立的子公司歌斐资产就是以私募股权母基金 (Private Equity FOF) 、地产基金及地产母基金 (Real Estate Fund and FOF) 以及家族财富管理 (Family Office) 为核心业务, 旨在致力于为高净值人群、富有家族及机构投资者进行多类别资产配置和管理服务的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看到, 财富的管理已从“一代”来到了“二代”。截至2013年3月, 歌斐资产管理规模逾150亿元。
“我们关注长期性研究。”汪静波谈到, 家族理财观念的传承是很重要的, 诺亚也在帮助培养中国的“二代们”进行高尚、富有、快乐的理财观的形成。记者与汪静波的采访也是在诺亚进行帆船活动时进行的。“诺亚, 如同方舟, 如同帆船, 我们有着出海远行的想法, 特立独行的我们有自由、愿意挑战的精神。”汪静波告诉记者, 诺亚在中国的时间不短, 但是更长远的计划是做到顶尖财富管理公司的位置, 一家民族品牌的私人银行。而秉承这一理念的诺亚正在中国金融服务越发繁荣的大环境下扬帆远行, 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财富管理行业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三方理财机构伴随着信托行业的发展, 也步入了繁盛期
3.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篇三
2006年12月2~3日,“中国金融、环境与和谐社会”研讨会由自然之友、云南绿色流域、日本湄公河观察和香港乐施会在京联合举办。近年来,国内环保NGO发起了质疑大型工程,关注大型工程环境和社会影响,倡导公众参与行动。作为此项行动的延续,主办方将为大型工程提供贷款“源头”的金融银行业纳入视野,希望以此为契机,就如何促进中国的金融银行业建立环保和社会政策这一议题,为环保NGO提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支持,共同将参与环境决策活动延伸到金融领域。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前车之鉴,正是中国成为责任大国的后发优势。中国可以在学习中少走弯路,结合自己的国情逐步在国际上创造负责任的发展模式。同样,中国也能在国内项目融资和工程建设方面塑造对国民和生态负责的发展模式。“金融银行业建立严格的贷款标准,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
2006年10月,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对中国的银行提出严厉批评,称其在贷款给非洲发展中国家时忽视了人权和环境标准。来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消息称,沃尔福威茨表示,“中国大型银行无视所谓的‘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这是一项自愿性的行为守则,承诺以特定的社会和环境标准,约束考察那些接受私营银行贷款的项目。” 然而,沃尔福威茨在巴黎接受《回声报》(Les Echos)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大型银行“没有尊重”这些原则。
过去的数年中,伴随和平崛起的步伐,中国一直在扩大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的软贷款规模,以保障能源供应并推动本国公司在海外的影响。三大能源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纷纷在海外投资,中国的建筑公司则主要在非洲大量承建基础设施。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已经不复毛泽东时代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旗帜下对外援助的老大哥形象,而是以国家战略为指导,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并重塑新的大国风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为中国企业海内外发展的发动机,金融银行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中举足轻重。据有关资料,200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批准的对外贷款额度达到200亿美元。作为外交政策的辅助工具,中国进出口银行还担负着官方发展援助的使命,对外提供优惠贷款。200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以及美国进出口银行并列为世界三大出口信用机构。但据估计,该行有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金融机构。
“中国在这些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敏感性领域的大型项目融资方面扮演了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因为缺席‘赤道原则’而显得格外突出。”美国环保协会国际项目高级律师兼负责人Bruce Rich在2006年12月2、3日北京召开的“中国金融、环境与和谐社会”研讨会上说。
来自国际NGO的调查
美国地球之友(Friend of Earth)绿色投资项目总监Michelle Chan-Fishel 2005年赴苏丹地区考察一个大型水电项目,发现当地5万名居民由原先聚居的绿洲被重新安置到荒芜的沙漠地区。这个“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出资,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公司承建。
Michelle列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拉美苏里南一个200年历史的黑人社区,1970年因为修建大坝被迁移到森林地区。1980年,一家伐木公司在当地超配额砍伐树木,造成水资源质量下降。由于很多打猎的地方禁止进入,社区生计还受到影响,遭到黑人社区的反对。这家伐木公司背后,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提供融资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当然也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
2005年,赞比亚的一家铜矿发生事故,46位当地工人死亡。事故引发了激烈抗议活动,中国投资者被指责忽视当地劳工的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在承受污染转移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其他国家留下自己的“生态脚印”。
国际河网政策总监Peter Bosshard指出,从全球来看,出口信贷机构通常问题最多,因为其资助的项目,无论是产生温室气体的热电厂、强制移民的大坝、大规模毁林的纸浆和造纸厂,还是污染严重的采矿、输油管道和化工设施工程,一般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这类项目还往往滋生腐败,并导致资金接受国过重的债务负担。Peter告诫,中国投资者不能像以前的殖民者和美国那样,被当地人当作剥削者。他们应该尊重当地穷人的利益。
国际河网和地球之友2005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对缅甸、苏丹和老挝的大坝进行融资提出看法,称其未能签署环境指导方针,而许多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出口信贷机构采纳了相应的指导方针,要求项目通过环境审查,并符合相关国家的政策以及国际标准。尽管200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称采纳了自己的环境指导方针,但这些NGO指出,公众对此并不知情。
客观上,国际NGO的观点总体上并非源于专门针对中国的成见,而是全球化背景下以公民社会的视角对跨国企业(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进行反思的结果。事实上,国际公民社会针对全球(金融)企业的运动由来已久。当中国金融企业步发达国家后尘加入海外投资行列,又未能及时同步建立并执行相应的规范,自然就成为监测的目标。其背后的国际共识是,“在公司推动、执行、管理一个问题项目的同时,出资人和银行应该对其出资支持的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负责。”其实,不必大惊小怪。在国外的商业投资行为只不过是商家在国内的翻版。在国内,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不也造成了重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受到NGO的关注?
NGO撬动金融机构的进步
以多边发展银行——世界银行为例,其章程并不要求世界银行对公民社会以及受项目影响的社区问责,而只对它的股东,即成员国政府负责。然而,来自公民社会的抗争一直都未停止。香港乐施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陆德泉博士回顾,世界银行过去20多年间陆续出台了包括环评、社会性别、扶贫、原住民、移民安置、社会影响评价、企业社会政策等在内的多项政策,都与其提供融资的项目引发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公民社会运动的压力息息相关:
1981年开始,菲律宾CHICO河原住民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提出抗议。作为回应,世界银行1991年推出了原住民政策。1986年开始,印度申请了世行贷款在NARMAD河上建坝,但移民安置出现重大缺陷,印度的公民社会和国际社会不断提出批评。1994年,世界银行推出了非自愿移民政策,同时开始对水电项目贷款进行反思并暂时终止对水电项目的贷款。1995年,世界银行在公民社会的压力和推动下,建立了信息公开政策和投诉机制——特别调查委员会,对问题严重的项目进行调查,并撤销了一些项目。这些变化为公众参与世界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机会。
亚洲开发银行是另一个重要的多边发展银行,拥有64个成员国,以在亚太地区推动减贫和济发展为宗旨。亚行每年向发展中成员国贷款大约50~60亿美元。同样,正是公民社会在设计、实施、监督评估,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以及亚行的治理结构和决策透明度方面的运动,推动亚行改革,制定、实施并更新了有关的保障政策。
多边发展银行作为公共金融机构在国际投融资领域的“言谈举止”具有标杆作用和“乘数效应”,直接影响着商业金融机构的行为方式。上世纪90年代,在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示范和推动下,商业金融机构也相继跟进,进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尝试,并在2003年诞生了共同承诺的银行业可持续性的基准原则——“赤道原则”,有40多个私营银行加盟,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2006年7月,为解决NGO对赤道原则执行所提出的问题,成员银行共同对则进行了修订,将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规模从5 000万美元降低到1 000万美元;在项目分类上更加明确区分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更加强调项目的社会风险和影响;承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以增加项目的透明度。这些修订从总体上提升了执行的标准。
中国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却没有一部(对外的)投资法。庞大的投资活动是靠政府的红头文件来运转。在市场经济国家或者港澳台地区,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界限非常清楚,公共投资活动必须通过立法机构审批,要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质询,我们却是政府自己批准自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心主任李开孟分析。
李开孟分析的利益相关者,其中就包括受项目影响的社区及NGO。事实上,包括反对机制在内的银行保障政策这些写在纸面上的文字并不会自动生效,除银行自身的监督,还仰赖外部力量介入才能稳妥地落实,其效果与借贷国的法规和国情有很高的关联。
相对于国外同行,国内刚刚兴起的公民社会在推动金融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意识萌动阶段。与评估相关的专家资源也是捉襟见肘。
在NGO参与不足的问题上,发展界更多的观点认为,理性的做法不是降低保障政策标准,而是需要多边银行持续给予能力建设支持,不断提升贷款项目执行保障政策的能力,并帮助借贷国制定本国相关政策原则和不同阶段应达到的目标。
乐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中国通过世界银行和亚行的贷款项目也颇有收获。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在多个领域共获得世界银行贷款405亿美元,还不包括世界银行集团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等其他方面的合作。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从亚洲开发银行获得贷款164亿美元,中国现在是亚行最大的资金接收国。
比获得资金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连带而来的运行这些资金的体制和模式,对项目执行方治理改革的推动。其中,环境和社会保障政策与其他提高问责、透明度和绩效的政策,通过项目运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NGO也将通过外资银行施加影响
商业银行业方面,则出现了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大举入股收购国内银行的现象。尽管引发了是否威胁到民族金融业安全等一系列的质疑,但客观上,也对国内银行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监管能力、加强责信、降低信贷风险并增加绩效富有积极意义。同时,外资银行也可能对国内银行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起到推动作用。
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另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中国23个城市开设了238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性持股也十分引人注目。2005年初至今,共有17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10家中资银行。在2005年一年中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几乎是此前10年的总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已成为国外大型银行金融集团进入中国的首选方式。这促使中国的银行市场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并且在经营管理能力上与国际接轨的市场。
进入本土银行董事会的外资银行影响力不可小觑,如果它们愿意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推中资银行一把,似乎也顺理成章。西方的社会责任运动中,公民社会通过社会责任投资,通过投资者(股东)影响公司的经营理念,早已有一套成熟的手法。
积极的信号
“中国银行业海外上市,引入国际的战略投资者,走向了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银行业的贷款是不是符合国际规则,是不是具有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好的趋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心主任李开孟对银行业的发展“大势”作了乐观的评价。
国际金融机构的阵营中,多边发展银行、一些官方进出口银行以及私营银行的实践,已经为中国金融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标准。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施国庆教授指出,从2002年开始,可行性社会评价已经被纳入公共财政投资项目的评价体系指南。尽管这还只是一个指南而非强制性的标准,但毕竟经过十年努力,社会评价终于进入主流渠道。而在环保领域,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环评听证会等公众参与渠道的建立,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制度的进步。在国内,由于公民社会的努力,水电业内的大型工程开发商已经感到了压力,位居上游,应当承担起责任的金融业,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和呼应。
而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崛起的中国刚刚从一个大型受援国变为大型的资本输出国,有待建立相关的标准,遭遇国际规则“阻击”并不令人吃惊。面对“新殖民主义”的猜疑,中国不能简单地将国际批评看作国际竞争对手采用新的方式设定的“贸易壁垒”,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要更“严于律己”,按国际准则行事,要避免在金融业上沦为以较低的标准“向下游竞争”的推动者。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前车之鉴,正是中国成为责任大国的后发优势。中国可以在学习中少走弯路,结合自己的国情逐步在国际上创造负责任的发展模式。同样,中国也能在国内项目融资和工程建设方面塑造对国民和生态负责的发展模式。
在宏观层面,“和谐社会”理念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还有意逐渐向国际社会延伸影响力,构建和谐世界。
以中非合作为例,在200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提出了推动均衡和谐的全球发展的主张,推出了包括债务免除、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向非洲开放市场等8项措施,承诺加强中非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在5点建议中提出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非援助要更加重视公益项目,特别是农业、减贫、医疗卫生、教育、体育、供水、住房和环保等关乎非洲当地民生的项目。此外,还强调“加强援外项目管理,注重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善始善终地做好各个承诺的合作项目。援外工程要按国际规则办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和透明。”这些具体的措施有助于消解针对中国的“新殖民主义”猜疑和论调。环境与社会责任,是中国的金融“崛起”必须的两翼。
“金融银行业建立严格的贷款标准,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云南绿色流域主任于晓刚说。
现阶段,中国的NGO面对这个新的议题,还需要从ABC做起:了解并熟悉国内国际相关的标准、程序和参与机制,与经验丰富的国际NGO建立沟通网络,并启动相关的案例研究,对公众进行意识倡导,以符合本土特点的方式寻找对话的平台和机制,与政府和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展开对话合作,共同推动中国银行业形成自己的标准,包括在标准中纳入公民社会介入、监督和评估的机制,推动银行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成为道德公民。
4.金融业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篇四
摘要:城镇化对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未来一段时期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中国城镇化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
关键字:城镇化
发展
金融业
一、城镇化的相关理念
城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城镇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方面互为制约,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经济城镇化是基础,社会城镇化是表现。城镇化对我国当前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仅靠政府财力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通过分析金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创新方式。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农业银行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党和国家赋予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重要使命。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涉及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到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改善,既关系到城镇土地等国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关系到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既涉及到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到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特点带来了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经济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即不仅关系到第三产业,也关系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城镇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关系到城镇规划、投资、建设管理和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是加快工业化的必经之路,而且有利于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
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内需空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能使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使其从较低水平的农民消费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市民消费,从而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城市消费需求;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城镇化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带来城市产业升级、就业创业的需求,为扩大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二)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大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和城镇人口,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城镇化通过人口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
(三)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处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发展
金融部门在农村的服务如果弱化,将使得小城镇和乡镇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主体,也会增加城镇化发展的难度。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应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途径,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我们银行应该以中间业务的形式为城镇建设项目融资,如开发城建信贷理财产品。另外,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混合体,具有特殊性,具有较强的保值特性,是优质的抵押资产。银行开展土地储备贷款可以有效地为城市建设融集资金,我行还可以开发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根据生产周期、贷款用途、还款来源等,更加灵活地设定农村贷款放款期限和额度,确定合理的利率。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流转、林权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问题,力争在信贷额度、抵押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政策上有新突破。
在金融服务方面,可根据城乡结合圈、农村发展圈不同的客户特征和业务结构,培育一支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包村、包片、包户”服务。在农村大集镇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为农户提供存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理财等系列金融产品。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程序化”准入授信的原则,把审查的重点放在“三农”授信产品运作 程序和要件上,实行产品综合动态评估,尽量简化对单笔信贷的手续审批程序。
金融业在支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中起着政策导向的作用。政府应当明确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入农村城镇化地区和领域。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采用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农村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并明确地将其列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开发方面;二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涉农企业融资方面;三是地方政府合理规划的工业园区与商业园区开发方面。
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首先,金融机构应努力优化自身服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并针对创新型企业研究制定新的风险控制办法;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降低创新型企业的经营风险,引导资金向创新型企业倾斜;最后,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利用社会资金推动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并减少银行业的风险。创新银行业参与城镇化的融资模式。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渠道。现有融资模式隐藏着较大的风险。如资金使用的长期性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资产错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长期贷款将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因此,银行应根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企业融资或项目融资方式发放贷款,或者购买流动性较强的融资债券,从而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
适当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城镇化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也必不可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城镇化发展。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利用债市、股市等金融市场募集资金,加快城镇化进程。
建立健全支持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城镇化涉及基础设施、土地、规划、住房等多个方面。银行应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发展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实现业务和收益的平稳增长。同时,在商业银行授信及相关产品中充分考虑低碳和环保因素,促进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得整个经济良性发展。
加大对城乡一体化中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城镇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 转变。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进一步推进“以工促农”战略,工业企业转型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另一方 面,在“以工促农”的带动下,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又将促进对机械设备等资产投资的增加。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前期资本投入,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这需要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等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加强咨询服务。
四、结论
5.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篇五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舒兰市支行高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打造和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而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就越不和谐,金融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越多,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辖区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舒兰市面积4557平方公里,全市共24个乡镇,212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是个农业大县,粮食产量100万吨左右,2009年GDP110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
近年来,舒兰市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存、贷款稳定增加,重点、优势企业得到银行信贷有力支持,中间业务有所发展,金融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但是,舒兰市“存差”巨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外流严重,民间借贷活跃,仍是不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主要特点。
二、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存的主要问题
由于象舒兰市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 1
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的欠发达,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放空间受
到限制
金融机构现在的不良贷款,很大一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
体制造成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在中省直企业贷款权上划各商业银行总行后,缺少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客户,金融机构很难找到新的信贷投放点。虽然近几年辖区在项目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建成了一批中小民营企业,但其生产经营状况变数较大,所以尽管大多企业对信贷资金都十分渴求,但由于企业信用较差,真正能够达到商业银行统一评级制度和风险控制办法标准的项目和企业并不多,很难满足银行放款条件。
2、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征信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惧贷现象严
重
当前社会信用意识薄弱,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比较严重,重贷轻
还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金融机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债权困难重重,致使大量信贷资产流失,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款的积极性。使得金融机构和有关工作人员在贷款发放过程中过分谨慎。由于目前征信体系不完善,人民银行登记咨询系统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导致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3、信贷管理制度限制了机构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上收,使得市、县两级商业银行
贷款权下降,对地方企业和项目的贷款缺乏决策权。二是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都执行统一信贷管理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贷款逐渐向发达地区倾斜,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规模逐渐萎缩。
4、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面临困难
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的主要来
源一直是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很少甚至没有,一方面企业对金触机构贷款的依赖性过大,另一方面使得风险集中于金融机构,这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1、为金融健康发展创造良为好的法律环境
法律制度对金融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几年来,我们把央
行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责,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当做工作重点来抓,把保障债权人的合法预期,防止债务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信用关系的稳定,纳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中来。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实行联合制裁,会同公检法加大对金融案件的打击力度,依法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
2、以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为核心,改善金融生态运行质量一是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坚持
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使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三是努力培育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四是完善融
资体制,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多元化融资道路,加快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步伐,不断完善企业融资结构,降低间接融资的压力和风险。
3、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一是积极营造诚信金触环境,大张旗鼓地进行诚信宣传,开展了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实施金融安全区工程,对恶意逃废、悬空金融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经济、法律制裁,维护金融债权。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二是建立了社会信用联合制裁体系.协调地方政府妥善处埋好企业改制与保全金融债权的关系,支持银行依法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制止和纠正企业改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快征信系统建设,紧紧依靠政府部门,依托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信息平台,加快完善征信系统的建设。重视和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机构和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一个设臵科学、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机构推动征信制度建设。依靠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了征信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
4、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鉴于舒兰市农业大县,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金融主体的服务功能。在现有和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村镇银行的建设,推动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的全面铺开。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其经营机制的转换,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予以大力扶持,引导县级财政预算外资金和涉农资金定向存储,防止农业资金“体外循环”外流,使之成为信贷支农资金的稳定来源。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构建的同时,尽快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依托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网络,“直连”大、小额支付系统,使异地资金结算驶上“高速公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落后、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
5、治理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支持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加强协调,多方联动,治理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辖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信用环境;消除金融机构“恐贷”。“惧贷”心理。地方政府牵头整治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重点加强了社会信用培育,加强信用县(市)、信用乡(镇)、信用村(户)建设,优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增强社会公众的整体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金融运行外部环境,为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诚信的操作平台。
6.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 篇六
摘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肩负着全世界22%人口的吃饭、就业问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问题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困难多、压力大。在上个世纪连续出台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新世纪以来,中央又连续下发了7个围绕“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的同时,对金融支持“三农”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在全面强化审慎监管的同时,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全力以赴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农村贷款难问题逐步缓解,农村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同时放眼将来,关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发展;
正文: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现今我们所见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成型。
1.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在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内部,设立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成立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具雏形。1951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并第一次提出要“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工作方针。主要职能为指导农村信用合作,广泛动员农村剩余资金并合理使用国家农业贷款,以扶助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对小农经济的改造。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认为,农村互助合作、农村供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是农村合作化的三种形式,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改革,最后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附属物。[1]
2.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其出发点是为了支持和扶植农业发展,核心是围绕管理权和经营权转变,而本质上却是一种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
村金融改革也不例外。30年来,根据政府施政目标的转变,可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政府引导扶持阶段。
1)1978年-1993年:恢复起步阶段
a.恢复了农行,建立了以农行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有农行统揽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管理。
b.为稳定农业生产,国务院于1982年决定恢复中断了23年的农业保险业务,整个8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取得重大发展。
c.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非正规金融也逐渐活跃起来,民间金融活动异常活跃。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
2)1994年-2001年调整阶段
a.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别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家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从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农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逐渐从农村撤离。
b.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1997年3月《关于邮政储蓄会对管理体改革的请示》与1999年5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章程》均由于种种原因,邮政储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c. 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并逐渐撤离农村,农发行还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农信社体制改革反复,农村合作基金会受到整顿,农业保险逐年萎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被削弱。
3)2003年至今:政府引导扶持阶段
a.在这一阶段,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角。农行如何面向三农进行商业化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发行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农村金融竞争主体日益多元化。
b.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了具体要求。[2]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三、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再把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比较成功的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储蓄,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过程中受阻,农村较多的资金流出农村。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资金的外流。闲置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的现状,我国农民储蓄率高,我国农民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较高的储蓄率较大的储蓄额,这是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为农村资金外流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主要表现为贷款,从农业得到的贷款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不相称。虽然我国农村贷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其他产业的到的贷款相比,支持率偏低。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农业贷款的相对份额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的应有的支持,我国农
业贷款仍有巨大的潜力。农村存款大于贷款,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不仅差额越来越大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存贷款额逐年增大资金外流严重。相对于工业城市居民城市,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捷,造成对农业农户及农村企业的贷款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无法延伸到偏远的农村,甚至从广大农村地区撤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十分缓慢。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缺乏足够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由于农业经常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如果没有相应的规避机制或者规避机制不健全,往往是农业生产者及其有关参与者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难以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出于理性的选择,有关的农业参与者会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减少了对农业的贷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了解农村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导致农村信贷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盛行,农村金融机构惜贷严重,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风险大,储蓄存款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以下几个问题
1、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是影响涉农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商业化改革直接影响到其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较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很少,服务功能不健全。县及县以下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20%,绝大部分的行政村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2、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凭借自身机构网点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再将从广大基层吸收的资金直接转存到人民银行,“只存不贷”的经营机制导致其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据统计,全国邮政储蓄资金65%来自于农村,截至2004年初,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4641个,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为79%,这些机构大量抽走农村资金,却不承担支农任务,加速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外流和区域资金的不平衡趋势。各商业银行在大规模收缩农村信贷业务的同时,仍注重其存款业务的开展,四大商业银行在县域吸收资金的60%左右也都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资金也未能全部用于农村。
3、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由于政策性支持农村的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导
致其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有限。另外,农发行不吸收公众储蓄,自身资金融通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2006年,银监会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
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占到86.45%,除农业银行仍保留部分分支机构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已撤离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和县以下的分支结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的网点,人员分别减少了24%和14%;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逐渐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占全部存款的40%~45%,贷款总额占比亦高达50%左右,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2005年底,央行再贷款占农发行负债总额的比例为63%,金融债
券占21%,二者合计达84%,不仅资金成本高,而且来源渠道过于集中和单一。农发行实际上仅是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业务仅限于支持粮棉流通,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另外,一些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也难以落实到位。
5、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尚欠规范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数据,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民间金融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发达地区非常活跃,民间资金相当充裕,流动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且以多种形式为依托,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合会。对于不少地区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诱发高利贷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地下金---------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创新
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解决
7.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篇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组成, 金融发展通常是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 (Khan, 2000) 。在现代经济中,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世界银行在2001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取决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对一些转轨国家来说, 在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些结构性难题, 如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市场机制的健全、银行坏帐的处理、企业控制权的市场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总是会涉及到法律和金融两个方面, 快速推进的金融改革实践迫切需要法与金融学科的有机融合, 法律制度建设已成为制约金融体系发展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约束变量。
一般来说, 法律制度是使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环境, 那么法律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私有产权、保证合约执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途径来促进金融发展。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保护私有产权方面来深入分析法律作用于金融发展的机制。
二、法律制度、私有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
(一) 产权的含义
大多数商品都能用于几种用途, 或能给消费者带来几种满足。例如, 一根拐杖可以支撑行走不便的人也可以用作敲打的工具, 葡萄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做酿酒的原料, 一块地皮既可以建住宅也可以建工厂。我们把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通常来讲产权有三种含义:第一是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使用者权利, 即规定某个人对资产的潜在使用是合法的, 包括改变或销毁这份资产的权利。第二是从资产中获得收入以及与其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第三是转让有关资产所有权的权利, 即让渡或出卖一种资产。阿尔钦进一步指出, 所谓私有产权就是将这种权利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人, 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在一个信息扩散的社会里, 人们必须对生产资源和产品拥有可靠的、可以让渡的私有产权, 即在可信赖的合约交易中, 以双方协议的价格, 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生产资源和可交易产品进行转让的权利。
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不仅依赖于政府, 还依赖于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中, 法律制度在私有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框架越完备、法律执行效率越高, 私有产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产权的交易、转让活动就会变得频繁。反之, 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或执法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私有产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产权的交易行为不活跃, 企业投资需求降低。
(二) 私有产权保护与外部融资
我们引入Simon Johnson等 (2002) 的一个关于企业投资决策的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来分析私有产权保护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一个企业合宜的投资水平首先依赖于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处于成长型行业或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通常需要更多的投资资金;有实力的企业更容易发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因而其投资需求更大。其次, 企业的投资需求也受到外部融资的约束。企业投资资金主要有两大来源:企业利润留成和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或股权融资获得的外部融资。一般来说, 企业的发展首先借助于内部资金 (如利润留成) , 但内部资金通常是有限的, 往往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补充。如果企业很难从外部筹集资金, 那么融资困境就成为制约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最后, 产权保护程度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如果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投资收益是不安全的, 随时有可能被没收或侵犯, 那么企业家的最优选择就是及时消费, 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降低。综合上面的分析, 企业的投资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Id=I (p, s, rI, rL) (1-1)
其中P代表投资的期望利润, s代表产权的安全程度, 即其收益被政府无偿没收或被犯罪分子掠夺的可能性, rI代表企业留存利润投资所赚得的利率, rL代表企业从外部借款所支付的利率。一般来说, 投资的期望利润越高, 投资需求越大;产权保护越好, 投资需求越大;留存利润投资的利率越高, 投资需求越大;外部借款利率越高, 投资需求越小。即:
undefined
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自身留存利润和外部借贷两个途径, 即:Is=R+Ld, 其中R代表再投资的留存利润, Ld代表企业外部借贷需求。
由均衡条件Id=Is, 可得:
Id=R+Ld (1-3)
通常内部资金的收益率rI要小于外部资金的利率rL。企业家比外部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拥有更多的信息, 如果投资的收益很好, 企业家会先用自有资金投资。而债权人对投资的项目掌握的信息较少, 其借出的资金承担一定的风险, 债权人需要获得一个风险溢价来抵消信息获取上的劣势。因此, 使用外部资金必须支付超过资金机会成本的额外成本。在转轨国家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更大的投资不确定性, 内外部资金的使用成本差距可能会更大。
假设企业i愿意投资的当前利润的最大数量为Ei, Ei不超过当前的总利润。则连续性假设可表示为:
Id=R ifId≤Ei
Id=Ei+Ld ifId>Ei (1-4)
根据 (1-1) 和 (1-3) , 可推导出:
R=I (p, s, rI) ifId≤Ei
R=Ei ifId>Ei (1-5)
由 (1-1) 、 (1-4) 和 (1-5) , 可得:
R=I (p, s, rI) ifId≤Ei
Ld=I (p, s, rL) ifId>Ei (1-6)
由上式 (1-6) ,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当企业的投资需求小于企业愿意投资的利润的最大数量时, 企业投资资金全部来源于留存利润,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取决于期望收益、产权保护程度以及留存利润投资的收益率。即期望收益越高,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产权保护越好,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留存利润投资的收益率水平越高, 再投资的留存利润数量越多。
(2) 当企业的投资需求大于愿意投资的利润的最大数量时, 企业的投资还需要从外部借款, 外部借贷的数量取决于期望收益、产权保护程度以及外部资金的利率。即期望收益越高, 企业愿意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贷款;产权保护越好, 企业更容易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贷款;获得外部资金的利率越低, 外部借贷的数量将越多。
总之, 当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时, 在利润实现之后被政府或犯罪分子侵犯的可能性很小, 企业的投资回报是安全的, 企业家愿意增加投资, 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利润的再投资数量, 另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 增加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
综上所述, 法律作用金融发展的机制之一可以这样描述:有效的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私有产权, 增加投资的安全性, 增加企业的利润再投资以及对外部融资的需求, 同时还会鼓励更多的外部资金供给。外部借贷资金的供需旺盛将会极大地促进金融体系规模扩大, 从而推动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朝运, 王丽娜.论我国金融生态的改进与优化.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 (2) .
[2]皮天雷.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2) .
8.金融环境掣肘经济发展 篇八
金融环境决定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非常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应表现在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广泛意义上讲就是金融行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土壤。包括管理、人文、信用的发展,是综合性的、立体式的。“作为一家银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依靠依附是明显的,在好的环境里,自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民生银行昆明分行行长谭万刚如是说。
如何界定金融环境的好与否?谭万刚谈及,好的环境首先包括信用环境,即政府的信用环境、信誉环境、诚信的管理环境,个人的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信用环境、企业的信用环境。
管理环境同样有着重要作用,管理环境包括多方面,比如一个政府的法律法规健不健全,是否都按照法律和制度来运行,行业也有自律的管理,如行业协会、商会等的管理措施。管理环境有硬的管理环境,像条约、制度,还有软的管理环境,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诚信和习惯,也就是人文环境的建设。这种管理从信用、从人文进行管理,一个地方的人讲不讲信用,是人文的一种传承。从全球来看,信用高的国度,经济发展必然会较好一些。就拿我国来说,江浙一带从政府到个人,就比较讲信用,而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就较好一些。这跟受道德约束,以及宗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经济发展与金融环境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要想发展金融,难度较大。像海地等发展中国家,其政局不稳定,要想在那里搞金融,就会遭遇诸如政变、政府衍生出新的债务等等困难。从内部来看,一方面要有好的经济容量,另一方面要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跟着政府、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发展。清楚看到环境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谭万刚常常在民生银行内部会议上讲,逆势而为是可以,但有好的环境就该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随着GDP和经济容量的增长,这样的发展就比较轻松。在逆势环境中要做到异军突起就比较难,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比较少。这是谭万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解。从中国大环境来看,对金融生态城市的要求越来越突出,苛求越来越大。这样的环境下就高度强调市场行为、市场规则、市场运行要规范。
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各个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并且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从整个经济发展来看,各地还是存在差异。客观地讲,中国地大物博,省份也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注定了会有差异。以云南省为例,历年来,云南不良贷款记录就比较低,在管理环境都一样的情况下,这就充分证明了云南省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的整体环境是比较好的。从政府角度、个人角度看,云南省的金融环境整体不错。这几年来还是有变化,比如说昆明的土地抵押在银行呼吁的情况下,相关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政府也呼吁,一是要讲信用,二是政府部门要以项目来吸引信贷资金,云南省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还是比较大,处于大投入阶段,政府也没有强制你要投入那个项目,这样的管理还是比较好的。对于云南的人文环境,谭万刚个人比较欣赏和认可。他谈及,原来他认为市场经济行为比较充分的地方,相对而言人文环境会比较好,但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例如金融欺诈事件,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并不鲜见。相比之下,以前总是觉得云南发展慢,思路不够活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云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人文环境,通俗的讲就是“说过的话都算数,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行业”。当然,虽然也有极个别诈骗,但很少。
云南人主要有几个比较好的传统,一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在云南就保留和傳承的比较好,人的包容、平稳、平和的这种心态不会像经济特别发达之后带来对人性的冲击,这是基础条件。第二是云南省资源特征,使人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不会因为贫穷而使人比较急于求成,但发达地区,贫穷可能就会使人无法生存,但这里有各种生活状态并存。第三虽然求发展,有些地方发展不够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不太快也不会犯太大的错误,造成太多的资源损耗和浪费,这也能使大的环境比较稳定。还有就是,云南虽然是多民族省份,但每个民族都具有一个比较平和、温和的特点,大家宣扬和传承的文化是一种“宁亏自己,不损别人”的文化。
谭万刚还分析道,就经济生态环境而言,云南的后发优势还是比较明显,虽然总量比长三角、珠三角差距还很大,但是从国家政策的扶持逐步落实到位,加之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就是靠近东南亚的大后方,应该算做是东盟的前沿,祖国的后方,这种优势也得以凸显出来。一季度云南全省GDP增长是超过15%,昆明在15%以上,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因为发展的规律也是这样,纵观美国的发展也不是一开始就一下子富裕起来,也还是有一个过渡时期。中国也是一样,最早是珠三角,中期是长三角,然后就是工业的二次转移,现在发展又转移到西南地区。云南有很多的优势,首先是劳动力众多,人才回流、资金西迁都为云南带来了很好的发展。这些因素,对云南的金融发展均是利好的。
谭万刚认为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银行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以民生银行昆明分行为例,2005年3月民生银行进驻昆明,目前民生的资产有220个亿、存款是170多个亿、贷款是210多个亿、利润有5个亿左右,人员300多个人,网络发展从原来立足昆明,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玉溪、曲靖、红河以及昆明的郊县等,网络和业务的发展,民生银行这5年里没有一分钱的不良资产,没有一分欠息。谭万刚谦虚地表示,民生银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其控制制度、客户选择、管理等的严谨和缜密,更重要的前提还是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这样才能够顺势,做好内部的事。
金融机构“反哺”地方金融环境
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反之,如果一个地方的金融机构勇于创新,勇担责任,注重自身良好形象塑造,也能促使该地的金融环境不断优化。
谭万刚表示,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从金融机构自身做起。长期以来银行特别是新兴银行只愿意去做一些大企业、大客户,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管理手段会好一些,大家不太愿意去做一些微小企业,农村金融做的也不是太多,总觉得风险大。这样就将一些有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而滞后。
谭万刚认为,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是循序渐进。当到了一定时期,大企业已被充分竞争后,那些未涉足的高风险领域,从另一个角度讲,可能恰恰是商业的蓝海。新兴领域机会大、前景好,以民生银行为例,其正逐步涉足农村金融,并间接涉足了农业企业,比如化肥、花卉等涉农企业。谭万刚认为,农业产业优点多,风险分散,它不像大企业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农村的小额贷款就分散在千家万户,比如一个亿的小企业贷款,一家100万,一家50万……风险至少可以分散到一两百家以上的企业。
另外,农村金融也要有择优的原则,要把好的扶持起来,有更快、更好更高的发展,以一好带差,从银行的角度这也是一个原则,这是从农村金融角度自身角度的出发。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有这么几个好的趋向,特别贫穷的时候环境就不会好,但是富裕了以后环境就会有所好转,现在就微小企业、农村金融都是这样,比如农村的养殖户只有做的好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环境也会逐步改善,再比如说在一个村子里谁的信誉不好了都会清清楚楚,所以这样的话,自然的就会进化和淘汰的过程。当然,这一切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倡导、宣传的农村金融环境。这项业务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谭万刚介绍说,民生银行已经在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市场。在开拓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业务时,就需要银行有一套好的甄别方法去筛选企业,慢慢养成习惯,不好的企业、不好的环境也就会逐步消失,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银行自身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也就起到了净化环境的作用。
从整个发展过程中还要借助一些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建设,比如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可以通过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联合来完成,比如一个企业连续三年五年是A级企业,纳税优良,那银行就可以多少贷款支持,制定一个标准,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可以是多元化的评估,如信用记录年年都很好的,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措施,经过社会的多维度建设是可以在这种新兴领域里面塑造一个良好金融环境。
换一个角度来讲,云南的中小企业,包括农村金融都是很实实在在的,像农村的一些养殖、花卉、生物制药等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也是民生银行的重点,民生銀行在开拓新的领域建立起很多阵地,来开展业务。作为政府倡导的金融生态环境来说,云南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花了很大力气,一行三局倡导了很多。在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方面,云南政府的重视程度,从客观上讲不亚于一些发达省区。
谭万刚强调说,仅仅有重视是不够的,一些主要的政府部门,一些主要的领导必须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协调。从经济发达的地区来比较,江浙、长三角等地诚信较高,诚信的前提就是人的诚信,更重要的是政府敢于作为、敢于承担责任,因为他们也遇到特大困难。2008、2009年出口急剧萎缩之后,他们的很多生产型企业对银行的借款也很多,资金也很紧,企业也濒临倒闭的边缘,据了解,江浙、上海、广州等地的政府承担了很大的协调作用,有些涉及几十个亿的资金,多是由当地政府来牵头,大的财团组织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调节,共度难关,政府真正承担起协调、指挥责任,正是有了政府的敢作为,今年外贸出口也逐步回扬,从这个角度,政府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如果遇到一些大的困难,政府应该承担起共渡难关的责任,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此外,银行自身也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来我们就是一个得益者,也是一个建议者。因为大家都有这个共识,相互间一起去通力合作净化市场,共同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这一点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或多或少都在实践着。包括金融运行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逐层次的宣传。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谭万刚中肯地说,政府部门原来对金融环境这一概念是比较弱的,但经过多年来,云南省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地积极开展构建良好金融环境的工作。这也要逐步向一些国有企业,一些事业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事业单位中的比如教育、卫生虽然是公益部门,但是对金融、经济不了解,管理、运行、成本控制就不会有概念。
【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推荐阅读: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10-04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11-02
中国金融体系10-12
中国金融监管的新趋势07-23
中国农村金融07-01
中国金融再开放08-14
中国金融监管作用11-03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改革建议论文10-08
中国银行贸易金融10-22
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