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2024-11-08

指南录后序教学案(精选9篇)

1.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北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和整散结合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使”“度”“间”等多义词的不同用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提问: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提问: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提问: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

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

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

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2.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篇二

一、“学案教学”的含义

目前,关于“学案教学”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界定。比如王明友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由师生共同编写完成的由一系列活动、思维方式等组成的学习方案。学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导学’,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其他的定义也是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学生学”“自主学习”及其效果的外显。

二、关于“学案教学”的争议

(1)正方观点。

许多教师和一些专家认为,与传统的以教案为基础组织实施教学相比,这种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诸如认知结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观等,并且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相关的教学模式。从实践层面看,主要在考试成绩方面显示了学案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学案教学也成为了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案教学”的作用:“①为了帮助学生自学;②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④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⑤学案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⑦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反方观点。

学者山子认为:“①‘学案’概念还没有可靠和稳定的内涵,不足以作为一个有效概念。②‘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利弊和功效是人为的、想象的,不是本质的、客观的。③‘学案’及其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或主体论理论,不足以推论出学案及其教学;如果可以,从建构主义或主体论理论,同样能推论出取消教学、取消教师和取消学校的结论。④‘学案’及其教学是归因出错的产物,理论上无法证明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病是由教案造成的。⑤‘学案’及其教学无助于减轻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负担,反而加重其负担,不可持久。⑥‘学案’偏离教学活动的专业性质和特征,夸张了所谓‘学生’和‘学’的价值与效能,不合乎教学的性质和规律,也会导致教学上的本末倒置,并诱使教师及其教学的努力偏离正确方向。”

三、对争议缘由的分析

(1)“学案教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上世纪末教育界各方力量都在呼吁教学改革,传统学习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脱节以及沉重的升学负担,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学情的显性呈现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为了克服其弊端,追求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可以更为显性的体现,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呈现出的问题“以学定教”,寻找更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辅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巩固,“学案教学”自然应运而生。

(2)争议出现是正常现象。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都需要反复的理论推敲和实践验证,短时间内学案的优缺点呈现显著、实践探索困境重重,各方争议纷至沓来。

四、一线教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

(1)学案是中性的,应该定位为一种教学凭借,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要素是教师。

“教学”不是“教”与“学”两个独立现象或独立行为的简单组合或合一。教学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活动,它由教材、教师、学生、方法和目标五个要素组成,有起点和终点。非上述的教案、学案之争忽略了五个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教师。教学要传授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对待知识、技能及学习本身的正确的情感态度,怎么学习、怎么学习效果好,怎么学习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愉快体验,并且是学生自己能够做到的,这些都是教师分内的天然责任和义务。在这一点上,无论什么时代的课堂,教师能做到的都只是为学生提供有关怎样学习的一般方法、道理和经验,最多是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或者根据某些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适时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办法而已,并非说教案做不好、变为“学案”就一定能做好。

学案出现历史尚短,过早的模式化带来系列的问题引来很大的争议,不如暂且将学案定位为一种教学凭借或手段继续研究,能形成模式是最好,不能的话也不可全盘否定,充分发挥其优点即可。学案和教案一样,都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或凭借,它应该是中性的,不该夸大或过分追捧,发挥课堂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具有教育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教师,及其对包括教学和学案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凭借的合理利用。

(2)戒浮戒躁,潜心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摒除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要对学案的含义、定位、作用、学案编写与使用的依据和原则,有全面到位的领悟和持续的思考;及时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高中阶段相关的各种争议以及新的研究进展。不能因为实践过程中出现困惑和问题就简单的放弃学案教学,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进行理论研究、实践检验和创新,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

(3)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

3.兴趣指南教学,活跃数学思维 篇三

【摘 要】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一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如何更好的学好数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能克服这个过渡的关卡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变的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兴趣 认知 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习活动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是学生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数学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由于数学有其突出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经验时也有其特殊性的表现和要求,如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性比其它学科要高,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保持浓厚的兴趣就显得更为必要。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我个人来 ,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的趣味性和教学的艺术性情感中,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收获与愉快体验中间。专家研究证明,每当一个人的精神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在爱好的追求跟知识的探讨中开发自己未开发的思维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从而在未来研究学习中获得较大的成功。同样,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培养这种愉快的精神感受来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具有活跃性,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那做为一个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紧接着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从发现开始。在课堂的开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却可以给学生带来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故事,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说“数学王子”高斯读小学时,他的老师出了一道题:1+2+3+……+100=?,当他的老師刚读完题目,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的时候,高斯写出了他的答案:5050,这是标准答案啊。那么,大家想想,小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他难道有特异功能?…….紧接着引入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在重点和难点上老师要将抽象的问题化为疑问的故事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是枯燥乏味,让学生感觉艰涩难懂的。这就是难点,而且许多都是重点,我们又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我们老师可以拿“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做文章,来解学生的疑惑,:在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他临终前留下遗嘱,他说要把他的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要分给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在老人死后,本该分牛了,可是该怎么分呢?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虽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邻村的一个聪明人知道了,说:“哈哈,这非常简单啊!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总共就有20头牛了。老大分1/2就是得到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那就是5头;老三分1/5是4头。你们三人分了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还是我的!”真是妙极了!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 (|q|<1)的应用。 三、碰壁是好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0,得出0 <1,而忽略了a=0的情况。 四、设疑于结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参考资料 : 1.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冯跃峰;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10付海峰;

4.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过程方法目标:

①体验平行线概念的探究过程;

②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了解平行线的性质; ③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会合作讨论交流的力量,感受成功的快乐;

②感受“实践出真知”,体验动手操作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愉悦。【教学重点】①探究平行线概念;②平行线画法 【教学难点】平行线概念的引入

【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归纳、概括;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教学方法】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教学流程】

一、小组讨论,互检学案

根据学案的完成情况,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初步完成预习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二、交流展示,自学质疑

小组内讨论,提出预习中不会的问题,进一步完成预习工作。指引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问题情境,互动探究

课本中P163图案,哪些线互相平行?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直线平行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这些图案中主要有什么特殊线条?既然平行线在图案中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索什么叫平行线以及如何画平行线。

分析:一开始展示学生熟悉的图形(课本两幅画),接着用一句俗语提示学生要观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出师生的对话点。教学活动由此展开,并使学生在愉快中进入学习活动。【活动一】平行线的概念

同学们能否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一支笔作为另一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已知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 ①若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②若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位置关系?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出示立方体模型,谁能指出立方体框架中哪些棱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呢? ④可以怎样理解平行线呢?

a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叫平行线。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叫平行线。c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做平行线。d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e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⑤自学课本后,你知道两条平行直线如何表示吗?如何用字母表示? 板书: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读作:直线a平行于直线b。总结:利用学生身边的工具,动手摆一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多角度思维,判断平行概念的正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平行线画法

①我们知道什么叫平行线,那么用直尺和三角板或者一副三角板如何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②大家发挥想象每一步骤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总结: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四、精讲点拨,解疑答惑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线画法:一放、二靠、三推、四画。做一做:A,B是直线l外的的两点

(1)经过点A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画几条?(2)经过点B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与(1)中所画的直线平行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A.l

B.小结:(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五、反馈练习,迁移应用

①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要使其中两条且只有两条平行,那么它们()

A、没有交点

B、只有一个交点

C、有两个交点

D、有三个交点 ②平行用符号“____”来表示,例如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____________。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5.《与朱元思书》三案教学案 篇五

单蕾

教师寄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让我们尽情地去领略吧!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感情朗读课文,力争成诵,并完成下列题目。

(1)一读课文,将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写在下面横线上。(2)二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重点的词语与段落。

(3)三读课文,主旨把握,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3、将你在预习中的收获或遇到的疑难在课本上标记出来。

二、预习自测:

1、这篇文章选自___现代小说家_____之手,他的字是____,北京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发髻()水藻()看护()薄雪()

3、解释下列词语。

(1)响晴:(2)空灵:

自评: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4.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难点:揣摩语言,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资料链接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学生互动检查基础知识: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2、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3、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学习,我快乐)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作品的语言美。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读完后找一个学生读下列字词的读音: 济南()着落()宽敞()贮蓄()

澄清()暖和()发髻()水藻()看护()薄雪()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 的那些景物?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众人拾柴火焰高)研读第二—五段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 3.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光,又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5.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6、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爱拼才会赢)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济南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五、达标测试(我达标,我快乐)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伦()敦()晾晒()暖和()唤()醒

着()落()发ji()看()护妇 镶()上 xiang()晴 露()出 狭窄()水藻()zhu()蓄 cheng()清

二、解释下列词语

温晴: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 秀气:__________ 贮蓄: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济南的冬天》课后提升案

1、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2、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理解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尾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6.《指南针》教学反思 篇六

在探究指南针的结构的环节,我打算学生观察发现进行汇报。这样再小组的合作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进行提升他们的探究兴趣。活动较为简单。但是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为了更多给予学生进行制作指南针的时间,我将学生小组观察发现改为学生观察多媒体进行共同发现。这样效果就提高了。学生在了解指南针的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再探究怎样使用指南针。在这个环节需要学生手里拿着指南针进行探究指南针的用法,在指导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有的学生会很快的学会指南针的使用,然学生进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分享经验和使用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练习使用指南针。我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探究指南针的用法过程省略,现在看来,应该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制作指南针的时候,我我首先拿一个没有磁性的刀片去吸大头针,结果,没有吸。然后用刀片在磁铁上从一个方向进行摩擦,然后进行吸大头针,学生就会发现,刀片吸大头针了。从而学习了磁铁的磁化的性质。现在想来如果改变一下将此过程改为提出现象,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那么我想效果似乎更适合科学学习的过程。

7.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篇七

一、以学案促自学

学案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自主学习, 包括学习目标、预习指导等, 这一部分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同一备课组共同研究, 精心编写好课时学案之后, 教师应于每节新课学习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对照目标进行针对性的预习, 完成预习作业。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凭经验进行估计。学案教学模式下, 学生先预习, 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在检查时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如在学案的自主学习模块, 我先给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比的意义, 会读写比, 知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 会用分数来表示比;运用比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接着又给出了预习指导, 让学生根据预习完成填空:

(1) 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cm, 宽为3cm, 则长宽之比为____;读作____;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____;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____。

(2) 2∶3= ( ) ÷ ( ) = ( ) / ( ) 。

(3) 4∶3=16∶ ( ) ;12∶15= ( ) ∶5=1/2∶1/3= ( ) ∶ ( ) ;0.4∶0.6= ( ) ∶ ( ) 。

通过这一组练习, 就可以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课堂教学时的重点点拨提供素材。

二、以学案理思路

学案的第二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合作探究, 主要包括例题剖析、方法指导、典型问题等, 这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重难点, 理清思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对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 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放到课堂上解决, 这样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具体化, 教师的讲解明确化。课堂教学只剩下了对重点的点拨, 对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 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差异, 并进行细致的辅导, 更体现出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既包括生生之间的合作, 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 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 我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 供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 比值有没有单位名称?当单位名称不统一的时候需先干什么?

(2) 比与分数可以互化, 那么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于比也可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当比的前、后项为分数或小数时, 如何把它化成最简的整数比。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讨, 能够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把握了重点, 攻克了难点, 而且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以学案促拓展

学案的第三部分是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能让学生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基础上,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释疑、精讲之后, 学生对于新知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在当堂检测的基础上安排一些综合性、实践性的拓展延伸题,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在学生对基本内容有了系统的掌握之后,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给学生安排了几个拓展类的题目, 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解决:

(1) 将1ml的蜂蜜放入50ml的水中, 则蜂蜜水的浓度是多少?

(2) 一次足球比赛的比分为2∶0, 由此可见比的后项可以为0, 你怎么看?

(3) 小明和小刚在400m跑道的操场上练习跑步, 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已知他们的速度比为3∶2, 经过50s他们第一次相遇, 问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更好地把握住所学内容的本质, 既掌握了知识, 又解决了疑惑, 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

8.《指南》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专家评 篇八

句式练习:“……来……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来……去”的句式说话。

2.培养自由表述的能力,能认真听、大胆说。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头饰若干(每人一个),藤圈一个。

2.将一个活动区布置成兔妈妈的家,桌上有书和茶杯若干,一个鱼缸(内有几条小鱼)。

活动过程:

1.教师扮兔妈妈,热情地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兔妈妈热情待客的行为。教师示范或启发幼儿用“跑来跑去”的句式来描述兔妈妈。

2.到兔妈妈家做客,兔妈妈招呼客人,要求小朋友用“……来……去”学说一句话。

(1)兔妈妈给客人倒水喝,可是水太热,兔妈妈想出了一个使水快速冷却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

(2)请小朋友观赏金鱼,引导幼儿说出: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3)请小朋友看书,引导幼儿说出:兔妈妈“翻来翻去”(或“看来看去”“找来找去”等)才找到要找的图书。

(4)请小朋友看兔妈妈家墙上的画,引导幼儿用“……来……去”的句式描述画上的小动物的活动。如“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蹦来蹦去”“游来游去”等。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来……去”的句式。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幼儿最初说出的句子大多是不完整的,口头造句是培养幼儿说话完整的简单形式。幼儿园为了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语法概念,往往都引导幼儿从口头造句开始,用一个词汇说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幼儿经过反复练习、修正,逐渐提高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这个适合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绘画作品,让幼儿惊喜地发现其中有许多“……来……去”的内容,自然地学习“……来……去”的句式表达。幼儿不再是机械、单一地反复学习,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探索,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表现,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以教师、幼儿、环境、活动材料四要素互动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新的课程观。

小班以语言教育为主,中班以词汇教育为主,大班以语法教育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更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注意语言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都是我们在确定语言概念时必须考虑的,否则会造成教育活动的无效性。

独自在家

活动目标:

1.了解独自在家可以做的事,掌握一些可以排解恐惧情绪的方法。

2.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独处时的感受,知道一个人在家时要勇敢。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独自在家》,按照访谈内容事先录制的录音。

2.情境创设:陌生人来访,幼儿的几种表现。

活动过程:

1.围绕主题讨论,引出谈话话题。“你有没有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过?一个人在家,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幼儿听录音。

让幼儿了解爸爸妈妈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爸爸妈妈让孩子独自在家时他们也很担心。

3.引导幼儿讨论独自在家时可以做的事。

“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有陌生人来访怎么办?”

小结:独自在家可以玩玩具、听故事、画画;有陌生人来访不要去开门。

4.引导幼儿继续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

(1)读案例:

某6岁幼儿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就去开门,发现门锁上了。他推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哭,不小心摔下受了伤,被人发现送到医院。

(2)讨论:

“晚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家怎么办?如果心里害怕怎么办?”

(3)小结:

“打开灯,继续睡;睡不着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会儿节目。如果害怕,可以抱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陪自己;还是很害怕就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附近的亲友,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可以打110,告诉警察叔叔自己一个人在家,请他们帮助。”

★专家评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尽量多的机会来充分表达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做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幼儿把以前自己是怎么做的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同伴的支持或提出补充意见。这时,教师也要注意给一些没有这些生活经验的幼儿机会,让他们想想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开心。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谈,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伴随“独自在家”这种生活体验的,一般都是幼儿的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教师设置的活动目标中要有排解幼儿害怕、恐惧消极情绪的内容。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由讨论,了解排除恐惧情绪的方法。最后,在提供案例的情况下,把这次的谈话活动话题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为幼儿示范一个人在家可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如果害怕可以向谁求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害怕。

整个活动设计符合谈话活动的结构,谈话话题是幼儿感兴趣的,谈话氛围宽松和自由,教师始终在其中穿针引线,启发和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和自由发表意见,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nlc202309021013

(以上内容选编自《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

小吃店

在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摩活动中,宝宝站在“小吃店”的门口,不断向周围的“客人”热情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观摩的李老师被宝宝的热情所感染,走进“小吃店”坐下来。宝宝很熟练地送上一本制作精美的菜谱(授课老师王老师精心制作的),问道:“您想吃点什么?”李老师一边认真看菜谱一边问:“我想问问,您这里有什么呀?”宝宝有些茫然无措,转身向班上的王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李老师又指着菜谱问:“菜谱上都有些啥呀?”于是,宝宝也指着菜谱,说:“您想吃什么?”李老师说:“我特喜欢吃面条,你们这里都有什么面?”

宝宝又茫然无语,李老师见状马上说:“我想吃海鲜面,你们店里有吗?”宝宝将求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王老师。王老师指着菜谱中一盘螃蟹的照片说:“你看,这不是有吗?”

接着,宝宝从“操作间”中端来一盘制作精良的“面条”。李老师“吃”完准备离开时,宝宝热情地说:“欢迎下次再来!”

小商店

在角色扮演游戏——“小商店”里,“小商店”的“售货员”阳阳和超超在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李老师走进“小商店”,对着两位“售货员”诚恳地说:“我一会儿要去医院看病人,你们看,我应该买点什么呀?”阳阳说:“你应该买点巧克力派。”超超说:“你应该买八宝粥。”李老师说:“你们推荐的这两种食品都挺好的,只是我今天带的钱不够,这两样不能都买。”阳阳和超超都希望老师能买自己推荐的商品,一个说:“巧克力派又甜又软,特别好吃,生病的人都爱吃!”另一个说:“生病的人喝八宝粥最好了,我一生病,我妈就让我喝八宝粥。”

李老师说:“听完你们的介绍,这两样东西我都想买,可就是钱不够!怎么办?”

阳阳说:“那您去银行取点钱吧!”李老师说:“一会儿我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去取呀。”超超说:“哦,那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商店买一送一。”李老师说:“这可太好了!”

两位“售货员”将“食品”打好包递给李老师。李老师又犯愁了:“这两样东西挺大的,不好拿呀,怎么办?”超超提议:“那您就买个书包吧!”李老师说:“我不是没有钱了吗?”阳阳迅速想了想,回答说:“那好吧,我们商店今天送货上门!”

说着,两位“售货员”就把李老师买的两大包“食品”,放到了隔壁“医院”的门口。

★专家评

马大健(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指南》语言领域导言部分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很明显,“小吃店”中的孩子在相应社会生活经验方面远远没有“小商店”中的孩子丰富。要想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发达,丰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是基础,因为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不可能脱离交流内容而单独发展。

同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回应。以上两个活动中,李老师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与成人对话交流,展现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具体表现为:李老师总是通过不断的提问,为孩子制造适度的困难,激发孩子表达的愿望和潜力。这在“小商店”中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小吃店”中的王老师则只是重视了游戏道具的精致,重视了游戏的观赏性、展示性,没有把游戏作为幼儿自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语言的最有利条件和最有效途径,忽视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和游戏经验。

对语言能力来说,理解是核心,而促进语言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情境中的学习和情境中的应用,前者可以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语调、词汇等的实际意义,后者则可以让幼儿将所掌握的语言更恰当地结合情境加以运用,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实现会用、活用。

猜谜语

王老师带着小朋友猜谜语,说完谜面后,请大家猜一猜谜语说的是什么动物。

明明说:“这是××。”王老师亲切地说:“你坐下再想想。”

超超说:“这是×××。”王老师笑着说:“好!你先听听别人怎么说。”

莉莉说:“这是××××。”王老师点点头说:“你先坐下吧!”

“你说。”“你说。”“你来说!”……王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孩子们没有说出正确的答案,但王老师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请他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

终于,红红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是绵羊。”王老师马上问大家:“红红说的对吗?”孩子们齐声应答道:“对!”王老师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起习惯地拍着手说:“棒!棒!你真棒!……”

王老师说:“对!红红真会动脑筋,真聪明!下面我再说一个谜语,小朋友要仔细听,认真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像红红一样聪明!”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可谓和蔼可亲,一个接一个地请小朋友猜。显然,王老师不满意幼儿不正确的答案,但她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只是亲切地说,笑着说,请孩子们再听听、再想想、再猜猜。当红红说出正确答案时,她又能及时给予红红鼓励并号召孩子们向红红学习。王老师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行为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猜谜语是要讲方法策略的,同样是思维训练,不能让孩子们一味瞎猜,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谜面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概括,最终找到谜底;二是当红红猜出来谜底时,不能只是评价红红猜对了、动脑筋了,而应让红红说一说她是怎么猜出来的,通过同伴示范,分享猜谜语的方法策略,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猜谜语;三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的评价应当注重孩子所说的谜底与谜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所描述的特征相符,让孩子们在思考中逐步接近正确的谜底;四是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不可以在评价中出现口语和体态语的矛盾,以免幼儿产生对语言的误解。

nlc202309021013

下雨了,天公好像有意在施展自己的本领,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毛毛细雨。雨声、雨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正准备开始教育活动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不由得想:既然孩子们喜欢看雨,我不妨利用这真实的场景进行教育活动。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到窗前,同他们一起欣赏这不断变化的雨滴。

随着雨滴的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分辨什么是倾盆大雨,什么是毛毛细雨。随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雨滴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回答:“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黑黑的云中来的。”当我又问:“雨为什么会落下来?”孩子们都茫然了……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讲了《小雨点》的故事,使他们明白了小雨点的家在海洋里,在草地上,了解了小雨点是如何在空中旅行的。

雨渐渐地小了,我们一起走出教室站在房檐下观看雨滴落在地上的情景。徐晓明立即发现:“小雨点落在水里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朱建更富有想象力:“它像小鱼吐出的泡泡。”结合孩子们不同的想象,我请他们想都一想,说一说。

张鹏:“下雨了,下雨了,雨点落到地上,像给地面镶了一面镜子。”

卢哲:“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个个小豆子从天上撒下来。”

那佳:“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上落下来,变成了一个个小泡泡。”

李力:“下雨了,下雨了,小水珠像一排排箭从天上射下来。”

赵柯:“下雨了,下雨了,天上落下来的小水珠,像一朵朵水晶花。”

付成:“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串串项链从天上落下来。”

牛超:“下雨了,下雨了,小雨点像一顶顶降落伞从天上落下来。”

潘磊更有新的发现,他说:“小雨点落在地上又溅起来,像一顶顶美丽的皇冠。”

小雨在不停地下,小朋友们带着各自的想象睁大眼睛望着,仿佛每个雨滴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新奇的幻想。随着小雨滴,孩子们的目光从天空落到了地上。孩子们的想象真让我感动,让我惊叹。带着这些遐想,我第一次感到了雨的魅力。

放学时,家长专栏中有了一个由全班小朋友共同创编的献给爸爸、妈妈的礼物——创编诗歌《下雨了》。我特意为诗歌写了前言,介绍了孩子们创编诗歌的过程,对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感想表达了欣赏和敬意。

★专家评

刘振民(开封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案例中的“我”是一位比较成熟、有经验的老师,能够抓住现实中下雨的契机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观察经验及时丰富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结合情境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小雨、瓢泼大雨等生活知识,丰富了幼儿对雨的形成的认知。

其次,根据幼儿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通过激励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形成了幼儿之间互相启发、相互激励的语言交流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倾听其他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幼儿想象和表达的兴趣,让幼儿想说、喜欢说。

再次,在幼儿饶有兴趣地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给幼儿什么,只是作为幼儿表达的一个倾听者和欣赏者,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充分给予孩子,而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悦纳、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幼儿想象和表达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最后,也是最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还在幼儿个人创编表达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整理展示自己创编的诗歌作品,更有利于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孩子们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进一步表达和创造的兴趣,也向家长传达更加全面、正确的教育理念——玩中学、用中学,关注语言的情景性,关注幼儿的体验,关注幼儿整合性的发展。

(责编 东方言)

9.3~6岁教学指南材料 篇九

教育部

2012年9月

目 录 说 明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二)动作发展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二、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二)社会适应

四、科学

(一)科学探究

(二)数学认知

五、艺术

(一)感受与欣赏

(二)表现与创造 说 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上一篇:图解十九党章修改解读下一篇:浅秋美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