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精选8篇)
1.与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 篇一
历史如长河,长河里晶莹的浪花,便是求变者;历史如天空,天空中灿烂的明星,便是求变者;历史如大地,大地上的风景,便是求变者。求变者,是历史中伟大的伟人。
求变者是历史的智者。 商鞅生活在七国风争的战争年代,面对早已根深地固的奴隶制思想他提出了改革,面对那些墨守成规的谋士大臣,他舌战群儒,终于秦王接受了改革,国力兴盛,一连灭掉六国成为中国霸王,商鞅是求变者,他看透了历史的变革,看清了历史的进程。在历史前进的每一步,求变者都会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份智慧和机智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求变者是历史的勇者。一辆囚车驶入花园广场,径自开道一堆木柴边,一位饱经折磨却双目炯炯有神的青年被绑在木柴之上,他就是布鲁诺。“说,地球是中心!”“不!”“太阳才是中心!”面对教皇的逼问,布鲁诺大声吼出了真理,教皇怒不可遏,便命人点起火把,在大火熊熊中,一位伟人用自身证明了真理。面对死亡,布鲁诺坚持求变,将过去的宗教给予打击,历史因此而灿烂辉煌,这份勇气,正是历史中奋发的动力。
求变者是历史的胜者。 面对中国革命的艰难前程,毛泽东不再照搬苏联的模式,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合乎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中国革命因此而得以成功,因此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变化,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使奋斗取得成功,使历史更加辉煌。
求变者是智者,历史因此而进步。求变者是勇者,历史因此而奋发。 求变者是胜者,历史因此而灿烂。 求变者是历史的伟人,拥有求变,历史长河才会奔流不息!
2.与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 篇二
自从有了绘画作品, 也就有了服饰的形与色, 由于服饰材质的特殊性, 保留至今的直观性材料很少, 人物画以描写人物为主, 是传统绘画中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 画家以现实生活为蓝本, 描绘生活中的人物, 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绘画水准, 也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服饰。这些人物的服饰对研究历代服饰史、服饰文化带来了便利。
在美术史中, 对绘画中的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都有所归纳, 而对服饰艺术的整理与专题研究却较少。以往涉及到的古代服饰研究的文章和著作, 大多从服饰与审美、服饰与民族、服饰与礼制等角度进行研究, 而对于传统服饰与中国人物画之间的关系、异同等比较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则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导致现在塑造古代人物时服饰的程式化和混乱, 出现了不管哪一朝代总是同一种服饰装扮或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影响到创作古代人物画的真实性与历史性。人物画画家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创作, 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都离不开与人朝夕相处的服饰, 因此, 掌握历代服饰的特点, 从中能更好地体现其历史的时代性。
1 两者体现了“礼制”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礼俗文化, 这是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以伦理道德为本位, 渗透中国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历来就有“衣冠之国”之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内涵。在封建社会, 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中对帝王和百官的服饰色彩都有明确规定, 服饰的服色、装饰纹样等都是以礼制的形式规定的, 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正如《易经·系辞下》所言“垂衣裳而天下制”。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开始就受到“礼”的约束, 服饰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历来统治阶级都把它作为一种准则, 试图以制度、礼教、等方式制定出来从而统治人们的思想, 具有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礼”在中国的古代, 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服饰在这一体系中, 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它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中国的古代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 使中国古代服饰依从礼制而发展,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文化审美意识的变化。人物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文明, 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它的成教化, 助人伦思想教化功能, 人物画同服饰一样承载着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 如顾恺之的《女史篇图》, 体现伦理道德的说教功能, 谢赫在《古画品录序》说的“图绘者, 莫不明劝戒, 著升沉, 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 在本质上是与孔子“兴废之诫”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2“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追求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 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对服装而言, “天人合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 这四者的和谐统一。古代服饰造型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孔子的“礼”“仁”、老子的“道”“无”, 对“天人合一”“以形写神”等绘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中国服饰文化略论》中提到中国传统服饰追求精神功能, 注重表现人的精神, 气质, 神韵之美, 不强调服装与形体的关系。因此, 中国传统服饰造型通常只有前后两片, 其造型就像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形制做
得十分肥大, 体现出“形残而神全”的中国服饰的独特美。人物画传递的不只是形象, 更是一种精神, 是文人学士抒发情感, 逃避政治, 修心养性的载体, 从顾恺之追求的以形传神到谢赫强调的气韵生动, 无不体现出对内在精神的追求。
无论是传统服饰还是中国绘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在风格、形式上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 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族的文化, 其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在文化上是相通的, 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同一性。寻其根源, 内因就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思想, 外因则是服饰、绘画作为文化诸多载体的一部分, 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的结果。
结束语
在此对人物画与服饰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揭示了两者之间应是互为促进的,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服饰与绘画却有着某些同一性, 从根本上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化心理, 人物画中的服饰, 不仅要再现了画中人物所处年代的穿戴, 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观, 使服饰比它本身更完美, 反过来这又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服饰和绘画两者关系即同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载体, 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应是一种必然现象。
参考文献
[1]黄辉.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2]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3]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
3.与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 篇三
皇权力量强令夫妇“离婚”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权臣徐孝嗣被昏庸的齐帝萧宝卷赐酒毒死,政坛发生变端。原先,“南徐、兖二州刺史江夏王(萧)宝玄娶徐孝嗣女为妃”,当齐帝铲除徐孝嗣后,同时下旨给江夏王萧宝玄:“诏令离婚”。本来江夏王夫妇关系挺好的,但是,皇权大于天,虽然“宝玄恨望”,江夏王还是不得不同王妃“离婚”。然而,事情还没有完。第二年,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崔慧景反叛朝廷,被皇帝逼令离婚的萧宝玄挟恨于京口“开门纳(崔)慧景”,并随叛军进攻京城。后来,叛军兵败,萧宝玄也被处死。1500多年前的这场因政治风波而起的离婚案例,于家于国于个人都是悲剧。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与堂兄杨瓒关系一直不好,杨瓒的老婆是前朝北周高祖的妹妹顺阳公主,她与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更是针锋相对。于是,史上泼辣有名的独孤皇后就撺掇自己老公下行政命令叫杨瓒把老婆给休掉。但是,杨瓒这个人挺拗的,不肯同妻子离婚。结果,在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秋,八月,(杨)瓒从帝幸栗园,暴薨。”(《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本来很强壮的一个人,跟皇帝去出个差,眨眼间就病死了,所以,“时人疑其遇鸩”,怀疑他是被毒死的。可见,封建时代王公大臣娶什么样的老婆,婚姻能不能延续,那都必须得听皇帝的。
再说,公元604年隋炀帝即皇帝位,将大臣柳述、元严撤职流放。柳述的老婆是隋炀帝的妹妹兰陵公主杨阿五,于是,“帝令兰陵公主与述离绝,欲改嫁之”。兰陵公主对老公一往情深,“公主以死自誓,不复朝谒,上表请与述同徙。” 隋炀帝大怒。公主在忧愤中去世,时年32岁,“临终,(兰陵公主)上表请葬于柳氏。帝愈怒,竟不哭,葬送甚薄。”(《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
一方势力衰败,另一方主动提出断绝婚姻关系
历史上,因为婚姻一方势力衰败,另一方主动提出断绝婚姻关系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皇后贾南风陷害太子司马遹谋反,昏庸的晋惠帝听信贾皇后的话,“废太子为庶人”,将太子和太子妃王氏,以及太子的三个儿子一起“幽于金镛城”。太子妃的老爸极具政治敏感性,立即向皇帝上疏,请求同意自己女儿与太子离婚。碰到如此识相的大臣,贾皇后当然同意,“(太子)妃恸哭而归。”这个上疏奏请女儿离婚的老爸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谈家、西晋末年的重臣王衍,为人滑头、势利。几个月后,太子写信给前妻王氏告诉贾皇后陷害他的实情,“自陈诬枉,妃(王氏)父(王)衍不敢以闻。”作为朝中重臣、太子岳父双重身份的王衍明知太子被诬陷,竟然熟视无睹,可谓冷酷至极。不过,如果当时太子妃王氏没同太子离婚的话,其性命恐怕的确难保。不久,太子的母亲以及太子的侧室、长子连同太子本人先后都被谋害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在少数。譬如,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权臣曹爽的堂弟媳妇夏侯令女,当公元249年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很多原本依附曹爽的人纷纷转向,夏侯令女的父亲也决定同曹家断绝婚姻关系,“强迎以归”。又如,公元710年,唐睿宗父子与太平公主一起推翻了韦后、安乐公主的政治势力。秘书监卞王李邕的老婆崇国夫人是韦后妹妹,为了向新统治者表忠心,“韦氏败,(李)邕杀其妻,送首於朝,议者鄙之。”对于李邕为讨好新主子而杀老婆的行为,时人以及后世都极其鄙夷。
无独有偶,当时杀老婆表忠心的还有一个高官,名叫窦怀贞,“御史大夫窦从一(窦怀贞)各手斩其妻首以献。”(《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因为,窦怀贞曾依附皇后韦氏,娶了皇后的乳母为妻,当韦皇后势力消亡后,他也毫不犹豫地像李邕一样把老婆的头斩下来献给了新权贵。在当时政治风波之下,窦怀贞与李邕的老婆连“离婚”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冤魂。而杀妻媚主的窦怀贞后来与太平公主结为朋党,官至宰相。公元713年,唐玄宗在太平公主图谋政变前先发制人,诛杀太平公主党羽,窦怀贞畏罪自杀,唐玄宗下令戮其尸,改其姓为“毒氏”。
面对变局,也有坚定的婚姻捍卫者
尽管封建时代政坛变幻莫测,影响了很多的家庭婚姻,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些让人敬佩的婚姻捍卫者。
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当14岁的汉平帝被王莽毒死后,没多久,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于是,汉平帝皇后就成了定安公太后。那时“太后”的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到底是自己的女儿,王莽不忍心下毒手,想让其彻底与汉朝皇室断绝关系,“乃更号曰黄皇室主”,还为她物色了新女婿,让其改嫁。但是,王莽的女儿坚决不肯,“后(王莽的女儿)大怒,鞭笞其旁伺御,因发病,不肯起。”王莽只好作罢。
隋文帝的大女儿杨丽华是后周天元皇帝的皇后,在隋文帝夺取后周江山后,改封为乐平公主,隋文帝“欲夺其志”,让其改嫁,但是,“公主誓不许”,心有愧疚的皇帝父亲没有再多干涉。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记载:唐朝书生郑致雍曾向官员崔相远的女儿求婚,崔家见小郑年轻有为,便答应了。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崔家被朝廷抄家,“女则填宫”,意即崔小姐被送进宫廷当仕女。后来,崔小姐因生病正好借机出宫,郑书生得知崔小姐出宫的消息后,也不嫌弃她,立即“复续旧好,亲迎之礼,亦无所阙。” 郑书生不因女方家族沦落而毁除婚约,依然明媒正娶了崔氏。崔小姐遭难之后,毕竟也算有福。对于坚定婚姻立场的郑致雍,此后“士林以此多之。场中翘首,一举状头。”正所谓“好人有好报”,后来,郑致雍科举夺魁。这样的事例算是十分完满了。
上文所述的夏侯令女的父亲想同败落的曹家断绝婚姻关系,但是,夏侯令女硬是不肯,甚至“引刀自断其鼻”来表心志,说:“吾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况今衰亡,何忍弃之!此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弱女子口中说出的这一番话连曹家政敌司马懿听了都十分敬佩。
历史是面镜子。封建时代,在家族政治地位发生变化时,其成员的婚姻也随之变化,但是,那些“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的坚定的婚姻捍卫者常常被人夸赞,甚至百世流芳。
4.有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篇四
2、反骄破满:反对骄傲,破除自满。
3、冰魂素魄: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
4、先人后己: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5、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6、薮中荆曲:比喻品质不好的人,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坏。
7、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8、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9、卑鄙龌龊: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10、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11、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12、真金烈火: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13、浑金璞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14、金玉其质: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15、遇人不淑: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16、以容取人: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17、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18、不磷不缁: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19、良金美玉: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20、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21、造谣中伤:中伤:攻击和陷害别人。制造谣言,陷害别人。
22、苍松翠柏: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
23、蕙心纨质: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24、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25、卑陋龌龊: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亦作“卑鄙龌龊”。
26、怀材抱器:犹言德才兼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材,才能;器,器度。
27、龙生九种: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同“龙生九子”。
28、淑质英才: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29、怀才抱器:犹言德才兼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同“怀材抱器”。
30、龙生九子: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31、新人新事: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32、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33、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34、材德兼备: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35、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36、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37、见素抱朴: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38、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39、浑金白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同“浑金璞玉”。
5.古代与梅花有关的诗句 篇五
1、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
2、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红梅》
3、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早梅》
4、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
5、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7、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三首》
8、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梅》
9、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喜张沨及第》
10、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
11、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花犯·苔梅》
12、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汉宫春·梅》
1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
14、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小至》
15、折得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清平乐》
16、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临江仙》
17、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落梅》
18、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墨梅》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20、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天香·蜡梅》
21、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
22、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题画梅》
23、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24、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题画梅》
25、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二首》
26、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误佳期·闺怨》
27、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28、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题画墨梅》
29、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梅花绝句》
30、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西江月·梅花》
31、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花犯·小石梅花》
32、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33、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水龙吟·咏月》
34、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35、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36、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好事近·梅片作团飞》
37、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忆江南·歌起处》
38、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再和杨公济梅花》
39、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玉楼春·东山探梅》
40、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41、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踏莎行·雪似梅花》
42、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43、梅粉堆阶慵不扫,等闲过却初春。——《临江仙·客睡厌听深夜雨》
44、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4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46、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赠岭上梅》
47、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从张仲谋乞腊梅宋》
扩展阅读:梅花的形态特征
梅是小乔木,稀灌木,高4-10M;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CM,宽2.5-5CM,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成长时逐渐脱落,或仅下面脉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CM,幼时具毛,老时脱落,常有腺体。
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CM,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约1-3MM,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
6.与植物有关的成语 篇六
一叶知秋 出水芙蓉 百花齐放 红豆相思
豆蔻年华 花团锦簇 花好月圆 花红柳绿
花枝招展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苍翠欲滴
李代桃僵 含苞欲放 沧海一粟 青梅竹马
郁郁葱葱 奇花异草 披荆斩棘 拔苗助长 揠苗助长 斩草除根 明日黄花 金枝玉叶
空谷幽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枯木朽枝 枯木逢春 枯枝败叶 柳暗花明 草长莺飞
独木不林 独木难支 姹紫嫣红 根深叶茂 破竹之势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成竹在胸
黄花晚节 移花接木 望梅止渴 粗枝大叶 绳锯木断 绿肥红瘦 落叶归根 落花流水
落英缤纷 煮豆燃萁 缘木求鱼 蓬门荜户 蓬荜生辉 雾里看花 槁木死灰 稼穑艰难
繁花似锦 藕断丝连 秋风扫落叶
桃李满天下 疾风知劲草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有花、草、木、竹等部首的植物成语: 以木字为部首:大部份是植物的本义,但有可引申为硬性、不生动的和无感情的意思。
入木三分 缘木求鱼 石心木肠 移花接木 木已成舟 人非木石 行将就木 呆若木鸡 良禽择木 枯木逢春 麻木不仁 草木皆兵 人非草木 树大招风 玉树临风 一树百获 火树银花 别树一帜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桃李满门
人面桃花 世外桃源 桃李遍天下 李代桃僵 桃李争妍 蒲柳之姿 柳暗花明
残花败柳 寻花问柳 囫囵吞枣 枪林弹雨 因果报应 指桑骂槐
以花字为部首:花的成语大部份泛泛指好,有时又可让人感觉是美好的、华美的事物。
如花似玉 柳暗花明 水性杨花 移花接木 残花败柳 五花八门 走马看花 锦上添花 镜花水月 花花世界 昙花一现 花言巧语 花枝招展 花团锦簇 寻花问柳 并蒂莲花 春花秋月 名花有主 生花妙笔 拈花惹草 花容失色 花拳绣腿 风花雪月 借花献佛 花前月下 明日黄花 月圆花好 月圆花好
天花乱坠 羞花闭月 落花流水 雾里看花 以艸字为部首:大部份是指草本物,但是又有众多、平凡之意。人非草木 草草了事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寸草不留 打草惊蛇 草船借箭 十步芳草 疾风知劲草 斩草除根 风吹草动 荒烟蔓草 寸草春晖 拈花惹草
7.古代有关“中医”的称谓 篇七
相传三国时, 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名叫董奉, 有起死回生的医术, 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 不收酬利, 人们对他非常敬佩。大家相约, 为了答谢董奉, 经他治愈的重病人, 在他家附近栽种五株杏树, 轻病人栽一株。数年后, 此地杏树竟蔚然成林, 颇为壮观。从此, “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某医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 往往给他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
歧黄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 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 理深而有趣,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文献。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 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其实《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 只是托名于黄帝、岐伯而已, 它汇集了古代医家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青囊
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唯最审, 青囊传业有儿孙。”这里的青囊是指药囊。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伦, 在被曹操杀害之前, 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送给看守他的狱吏。以报答他供奉酒食的厚恩。华伦死后, 靠青囊使一部分医术流传于世, 故后世也称医术为“青囊”。
悬壶
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 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 治病很神, 妙手回春。他悬挂一葫芦于铺房外, 白天卖药晚上跳入壶中。费知道此翁非凡人, 于是百般亲近, 希望能学得医术。后老者传授给他治病方法, 嘱其多为百姓解除疾苦。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 悬壶行医济世。此后医生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悬葫芦, 有些中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由此演绎。
橘井
8.古代工笔人物画的意境表现 篇八
“意境”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②,即是“情景交融”。另外,意与境是两个概念,意不是纯主观的意念,而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的感受,是把握其本质特征后产生的激情和创作意图,是蕴藉生活逻辑和物象变化规律的情意,它体现着作者的才识、素养、气质和生活阅历。境并不是客观景物,但它是产生于景物之中的,带着作者的主观意念,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加工合成,是典型化了的境象。意和境有机结合,形成主客观的统一,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意境”比较全面的解释,即意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所创造并表现于艺术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深情深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是艺术的灵魂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诗的境界④。意境有雄浑、典雅、俊丽、高古、含蓄之别。意境虽然是超越物象的“象外之象”,但必须依赖艺术形象才能体现。打个比方,盐就是艺术形象,咸味就是意境,咸味虽看不到但可以品尝到,意境对艺术形象的依赖就像咸味的产生依赖于盐一样。“所以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诸因素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基础”⑤,因此,画家要表现意境就要从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等方面入手研究古人在绘画中表现意境的方式。
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黄金时期在唐宋。这一时期工笔人物画作品较多。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描写方式,主要以间接描绘方式为主。画家描写一种意境,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与所要表现画面人物活动有关的自然景物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或物的概括来启示人们产生定向联想,这种表现方式的代表作品有《文姬归汉图》《风雨归牧图》等。
《文姬归汉图》是表现蔡文姬归汉时行旅在漠北风沙之中的场境,行旅队伍由汉朝官吏与匈奴官吏、武士、马匹、犬只组成。作者为了表现蔡文姬回归中原路途的艰辛与坚定的信念,选取了人们行走于大风、大雪中的情境来表现。作者虽然要画风雪,但不直接描写风雪,而是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服飞动的描写来表现风雪。图中一人策马前行,肩扛黑色日旗,塞外朔风正厉,其右手举放于鼻前,遮挡风沙,连马也低首缓行。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服,脚踏皮靴,精神抖擞地骑于马上。两马夫在前徒步揽辔遮挡风沙,两人都有一手放于颔上。其后,一组人马聚拢在一起呵冻冲寒而行,衣带、发辫随风飘举,一人驾鹰策马殿后。这后一组人物的刻画更为精彩,有人把扇子放于面前,有人将手放于鼻前,有人用胳膊撑起衣物,有人低头缩颈,其目的都是为了遮挡寒风,加上对衣服飞动的描写,使观赏者可以想到画中人是行走于大风、大雪之中,感觉画中每个地方都充满了风雪,如同置身西北沙漠之中。整幅画没有像西画那样用横线来表现风,没有过多的渲染背景,只是通过画中人物、动物、道具描写,使得画面“满纸风雪”,使意境这种“象外之象”呈现于缣楮之上。这种间接描写意境的另一个典范的例子是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此图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描绘在风雨中摇晃的柳枝、芦苇的形态,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的形象,来表现风雨的猛烈。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古人对意境的理解是“情景交融”,这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理论上指明了方向。而古人在绘画实践中对于意境多是一种启示性的表现方式,古代画家不会在画面效果上下过多功夫,只是在画面中通过表现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周围物品的变化来对观赏者进行提示。这些提示就如警察破案当中的线索,欣赏者就是通过这些线索联想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的。这种破案式的意境表达方式可以使观者通过不断的欣赏来提高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与想象。另外由于每个欣赏者的经历不同,其通过“线索”想象的意境就会不同。这正是中国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对古人作品以及意境理论的研究,对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如何保持特性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精华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关山月美术馆)
责任编辑:任军伟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第1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545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杨安崙《美学初论》第10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④李可染《艺术境界》《谈学山水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与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推荐阅读:
古代杰出人物及事迹作文素材08-15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600字以上09-27
古代的成语典故与出处09-30
历史成语典故与相关的人物07-23
中国古代的成语典故11-03
古代的成语典故和释义06-28
古代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10-26
描写人物的成语及解析09-12
古代历史成语典故09-30
练习题-成语中的人物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