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2024-10-03

足球的起源与历史(精选7篇)

1.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篇一

摘 要:藏文字的出现和产生把青藏高原的历史从口传文明带入了书写文明时代,也使这里逐步发展出具有独特地貌特色的文化。但是,对于藏文字产生的具体历史时间,由于时代迷雾的遮掩,一直在藏学界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从青藏高原部族发展的地域空间扩展和藏民族逐步形成这两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探讨了藏文字产生的历史大致时间,同时回应了此问题相关的学术论争。

关键词:藏文字;地域扩展;藏民族;需求

作者简介:马元明,男,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藏族文学。

[中图分类号]:h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吐蕃政权建立呼唤藏文字的出现

公元6世纪末,随着松赞干布把偏居雅砻河谷的吐蕃政权推到历史舞台的前台,吐蕃政权也成为亚洲政治角逐过程中的一只重要力量,逐步走向政治前台的吐蕃王朝不仅面临着与唐朝、南方的天竺、西边的大食不可避免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交往,而且一些刚用武力征服的部族也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整合。而在此时的历史节点,语言和文字不仅是吐蕃周边众多主要政权依凭使用的重要传播工具,也是维系民族稳定和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但是,此时的吐蕃社会不仅没有一种普遍使用的文字,就连统一的语言也还没有正式形成。由于言语乃是最初的社会习俗,言语的形成只能是源出自然。人为地改变一个地区或部族的语言需要漫长而艰巨的付出,而且言语交流具有强烈的空间限制,所以在庞大的新王朝推行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当时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于是吐蕃高层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文字。与语言相比,文字完全是人为的东西,它使人从过去依靠听觉转移到对视觉的重视,它可以把人从语言交往的狭小地域环境中解放出来,把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族群通过相同的符号联系起来。虽然此时吐蕃社会并没有文字的雏形,但与吐蕃相邻的唐朝、天竺等都早已有了完善而发达的文字。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字创制经验成为吐蕃文字创立最实际、最便捷的途径。

二、藏民族建构对藏文字出现的需求

在《吐蕃简牍综录》一书中,王尧等藏学家通过整理新疆出土的木简后发现,涉及到吐蕃部落和著名氏族的多达84支,在木简记录的氏族有没庐氏、属庐氏、那囊氏、白兰、昆氏、娘若等,这些都是与吐蕃王室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氏族。而在木简中出现的部落有琼波部落、蔡邦部落、朗迷部落、洛扎部落、喀儿萨部落等。这些古老氏族和众多部落一同出现在西域,印证了吐蕃政权在军事行动中全民参与的军事特点。这正如著名藏学家王尧所指出的:“一次次的战争,就一次一次扩大了联盟。《新唐书?吐蕃传》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三岁一大盟。”我们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看到,藏文字在吐蕃政权统一后很快便被创立了出来。藏文字的出现,不仅使吐蕃政权高层很快克服了语言传播面临的空间困境,而且在藏文字的识字活动过程中,使那些来自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部落贵族们逐步脱离了过去千差万别的知识、文化习得模式,进入到一种依靠视角获取知识的统一模式。相同的文字、相同的学习方式使这些部落贵族们慢慢形成一种相同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感知模式,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就这样一点点汇集起来。

我们从现存的金石碑文和敦煌出土的大量古藏文文献的内容记载可以看到,从吐蕃王朝建立初期创制藏文字(也就是公元7世纪初),到公元8世纪末,在这近200年时间内,藏文字在吐蕃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一个以贵族、僧侣为主体的识字阶层也得以形成。首先,在吐蕃的政治生活中,藏文字成为一种重要的统治、管理手段。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活动,以金石碑文记载历史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显著特色。公元763年,吐蕃大?⒍骼肌ご镌?路恭率领蕃兵占领长安归来后,藏王在拉萨布达拉宫南面建立了纪功碑。该碑东面简述达札路恭的功绩,并提及他所担任的重要职务。南面叙述了达札路恭因告发逆臣末?东则布和朗?迈色而飞黄腾达的过程。北面的碑文描述了吐蕃王室承认路恭的功绩和对王室的忠诚,并赐予他本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各种奖赏、特权以及刑事豁免权。桑耶寺碑也是此时段藏文字流行的又一佐证。据黎吉生、王尧等藏学家考证,桑耶寺碑是为了庆祝桑耶寺落成而立,由于碑文上没有写明具体的立碑时间和赞普的名字,据相关的文献推断可能立于公元779年或公元791年。在雅砻河谷吐蕃王室墓地附近的琼结村,有一座石桥,在石桥的北面,镌刻有一份碑文文献,由于碑文磨损严重,上面的文字已经难以辨认,黎吉生访问了碑文遗址,转录了可以辨认的几个片段。后来,他在仁钦泽旺诺布的一本集子里找到抄于15世纪时期的完整碑文抄本。他将抄本与自己的笔记结合起来,重新复原了一份碑文文献。该碑文文献描述了赤松德赞的统治及其功绩,值得注意的是碑文的叙述方法,将传统表述和佛教术语结合起来了。除了以上碑文外,工布石刻(又称第穆萨摩刻石)、洛扎摩崖石刻是我们研究藏文字在吐蕃境内传播的另一个关注的重点。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达札路恭纪功碑、桑耶寺碑和琼结桥碑都位于以几曲河为中心的吐蕃政治中心,但是工布石刻却位于远离拉萨325英里的工布地区。该石刻记录了赤德松赞时期颁赐给工布噶波家族的免税敕令,以回应有关吐蕃税务官员不公正的抱怨。文献表明,噶波家族宣称自己也是神秘、高贵的聂赤赞普的后裔。此外,文献还指出,在吐蕃政权成立之初,一位高贵的祖先曾对王室作出过特殊的贡献,为此,特许了他各种特权。洛扎石刻位于拉萨南部离不丹不远的洛扎的一个边陲小镇。该石刻也记载了此地区的统治者与吐蕃密切的渊源关系。碑文内容译为汉文如下:

天神之子赞普驾前,德门得乌穷忠贞不二,对赞普的身与政,曾作殊胜德功。为此诏敕曰:为得乌穷之父洛朗之子孙蕃衍,若社稷之永固,其所属奴户、封地决不减少;得乌穷之营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如有毁坏,由东岱专事修建。为得乌穷之父洛朗之子孙蕃衍□□□□□□□□□□立盟誓。天神赞普之亲属贡格布王,□□□□臣以及四子舅臣均参与盟誓。誓文另置于密室。这两个碑文的独特意义在于表明,藏文字创立之后,它并没有局限在王朝中心这一狭小的地域范围之内,而是在远离政治中心之外的广阔地域得到了推广。金石碑文作为一种具有时间优势的传播媒介,如果说真切地为我们记载了吐蕃时期藏文字在王朝高层使用的状况。那么陆续发掘出的古藏文木简进一步为我们揭示藏文字在吐蕃广阔社会层面的流变状况提供了清晰的物证。从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探险考察中获得写有古藏文的木简后,陆续又有俄罗斯人马洛夫在此发掘出相似的木简实物。解放后,随着我国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在新疆、青海等地区又相继发掘出来大量的刻有藏文的木简,这些发掘出来的木简实物通过中、外藏学家们的辛勤工作,逐步被整理、翻译出来,形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吐蕃时期极其重要和可靠的文献资料。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陈践在借鉴外国研究成果和自己对后来相关发掘实物的研究基础上,撰写了《吐蕃简牍综录》一书,详细分析和介绍了这些木牍所记载文字的内容和相关情况。从王尧等人的分析可知,这些木简主要记载了公元7世纪至公元9世纪这一历史跨度内吐蕃在当时的西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活动。我们从木简广泛使用的情况也可以推断出藏文字在7世纪初被创立以后在吐蕃社会的使用状况。在《吐蕃简牍综录》中一共收录了464支木牍,这些木牍所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氏族、宗教等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仅以经济方面的相关记载作一个例子。在464支木牍中,有31支记载的内容是反映了当时吐蕃在西域这片新征服土地上所实行的经济管理、农业生产和税收情况。木牍上的藏文字不仅清楚记载了对新获得土地的封赏情况,而且对土地的性质也作出了清晰的区别,田与地分别有相应的藏文指对。在土地的税收上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出现了突税、纳突、突课等内容丰富的藏名词。更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藏文字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经济活动中也有所反应。比如编号为71的木牍就记录了借粮的内容:

和„„付与开那(借)麦一克五升;拉贡鲁祖(借)麦五升、青稞五升;尚琼(借)麦一克;古穷(借)青稞三升、麦五升;用三分俸田合王田一突。付岸(本)悉斯禄俸经费麦一克半。依主母之命,借给部落使,悉斯之子麦一克半孔息兄弟麦两克半

编号76号木牍记载内容:

若不便于办理,可让保人在上面捺指印。寻一借口,你能借多少就借多少,照口粮标准借给„„

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公元7世纪开始,藏文字在远离吐蕃王朝本土的西域慢慢得到推广,在7至9世纪之间,藏文字的使用已经普及到这个新征服土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知道,在集权社会中,文字的传播是由中心向四周呈现网状扩散的,西域地区广泛使用藏文字的情况和前面吐蕃高层钟情碑石勒字记载历史的举动说明了如下一些历史事实:一是藏文字在它创立不久之后就在吐蕃王朝上层社会广泛使用、传播,一个以上层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识字群体得以最先形成。二是以吐蕃王室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得到了社会特别是上层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三是藏文识字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具有了规范和清晰的物化形式。

三、对学界关于藏文字争讼的回应

对于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字以及藏文字的确切创立时间,在藏学界还存在不少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藏文字在松赞干布以前就已经存在,认为藏文字是吞米?桑布扎首创的原因是后期的佛教为了战胜苯教文化的抗衡以及处于崇尚印度佛教文化的心理,臆造了关于桑布扎首创藏文的观点,将藏文的渊源归溯印度。

我们认为,从悉补野王统世系开始到松赞干布早期的这段时间,悉补野王朝确实处于口传传统阶段,随着松赞干布逐步统一青藏高原,吐蕃政权的地域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以前依凭口传交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吐蕃空间领域的拓展,现实的政治需求迫使王朝高层开始考虑文字创制的必要。尽管我们今天还没有找到松赞干布倡议创制藏文的实物证据,但从松赞干布以后不久就留存下来的碑文等实物和相关藏文典籍记载可以推断,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文字的创制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实际和藏文字的演进规律的。藏文字的创立使吐蕃社会从口传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依托的书面文化阶段,同时,藏文字的出现也使吐蕃统治阶级在政治建构、社会化组织、民族共同体的塑造和族群的智力开发等方面有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手段,吐蕃也随着藏文字的不断推广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恰白?次旦平措:《西藏通史》,陈庆英译,西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中国藏学研究》1988年第1期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比艘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edmonson1971,pp.323,332转引自[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6]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7]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

2.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篇二

关键词:蹴鞠,唐代宫城

一、击鞠的萌芽与起源

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击鞠”,即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运动,今谓之马球运动。这项活动,它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无定论。最早称我国马球为“击鞠”的是3世纪时曹植所写的《名都篇》。其篇描写“京洛少年”,穿着鲜丽的服装,佩着宝剑,挟着雕弓,每天一清早就去斗鸡,然后“走马长楸间(两旁种着楸树的大道),长驱上南山”去打猎。打猎回来之后,“列坐长宴”,饮宴以后又去“连骑击鞠壤”,直到“白日西南驰”才停止。诗篇中还形容了连骑击鞠的技术,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近人唐豪先生认为:“曹植这首诗,就现存的文献来说,为我国创造马球以后的最早一个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亦有马球活动。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曰:“立春之日……为施钩之戏……又为打球、秋千之戏。”由此可见,当时荆楚地区有依时令打球的风俗。

二、击鞠的繁荣与兴盛

击鞠到了唐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击鞠活动出现了异常兴盛的景况。史书、小说中都有“击球”、“打球”、“击鞠”的记载。唐初,已有打马球的记载。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打毯》曰:“太宗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番人好为击球,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昨日升仙楼有君番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比番疑朕爱之,聘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亦容易,朕己焚此球以自诫。”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恩惠抚和为主的政策,故长安城中有西番打球者。“比亦令习”是对此的提倡,而“焚此球以自诫”是显示帝王的威严与地位,似与令属下打球无妨[1]。唐中宗时,“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此后王公大臣打球之事屡见不鲜。如唐玄宗李隆基爱好走马打球,皇宫的马房里所饲养的马还不大合意。唐穆宗李恒在右神策军和麟德殿打球。有一天,他因打球得了急病。唐敬宗李湛日夜打球打猎。唐宣宗李忱在十六宅建筑雍和殿,每月和皇室王侯们在那里打球两三次。其击球技艺使“两军老手,咸服其能。”唐僖宗李儇爱好踢足球、斗鸡,尤其擅长打球,自诩“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唐昭宗李晔被朱全忠逼近迁都洛阳时,六军都已逃散完了,只有“打毯供奉”(宫里专任打球职务的人)和“内园小儿”等二百多人跟着他去。当时宫中专门从事打马球的人员,除“打毯供奉”外,还有“毯工”,这些人多选自神策军,是专陪皇帝打球的。

唐代宫城及禁苑里,多半筑有打球的场地。如长安宫城内的球场亭、西苑的梨园、大明宫的东内苑、龙首池(池填的球场)、麟德殿、清思殿、中和殿,以及飞龙院、雍和殿等。1956年,在西安唐大明宫出土的一个石碑上刻有“含光殿及球场”、“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表明在修建宫殿的同时还修建了球场。当时不仅把球场建筑纳入了宫廷的整个建设计划之中,而且球场的建筑也是很讲究的。唐代人杨巨源写的《观打球有作》诗里有“新扫球场如砥平”之句。阎宽的《温汤御球赋》里说:“广场维新,扫除克净。平望若砥;下看如镜。”还有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里说,“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可以想见,当时球场多是三面用矮墙围绕着,一面是殿、亭、楼、台之类,是观赏之处。球场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平坦光滑,如磨刀石、镜子或刀削一样。《资治通鉴》卷二百九记载唐中宗的“附马武崇训,扬慎交洒油以筑球场。”用油料来筑球场可以防雨防尘,使场地平滑如镜。这反映了当时球场建筑的讲究和统治阶级享乐的奢侈[2]。

三、击鞠的发展与衰落

辽代统治者对马球活动非常爱好。《辽史·游幸表》记载,辽穆宗应历六年,辽圣宗统和三年、七年、十四年,辽兴宗景福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六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均有击鞠活动,有时一年内多次,总计十五次之多。善击球者往往得到皇帝的赏识,如耶律塔不也“以善击鞠幸于上,凡驰骋,鞠不离杖”。统和七年,“谏议大夫马得臣以上好击球,上疏切谏,”劝圣宗止此“危险之戏”。谏中说,圣宗“听朝之暇,以击球为乐”,“上下分明,君臣争胜”。可见当时辽君臣的击球活动是经常且热烈的[3]。

马球活动始终与中原有联系。《辽史·穆宗本纪》:“(北)汉遣使进球衣及马。”《辽史·游幸表》:辽兴宗景福十一年在延寿击鞠,还诏宋朝的使臣参观打球。金代继辽俗。《金史·礼志八》云:“击球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金朝帝王公卿、贵族庶民多有好之者。每逢重午、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礼后,则行射柳、击球之戏。

后来,随着猛安谋克走向末路,这项充满尚武精神的体育活动逐渐衰落。哀宗时,太后曾戒敕赤盏尉忻说:“上之骑鞠举乐,皆汝教之,再犯必杖汝。”又《金史·国用安传》:“用安形状短小无须,喜与轻薄子游,日击鞠衢市间,顾眄自矜,无将帅大体。”可见这时的击球已被世人目为轻薄子弟、市井无赖的恶嗜,其形象和地位已与往日迥然不同了。元朝建立后,宫廷之中打球活动不绝。元萨都刺《春词》曰:“深宫尽日垂朱箔,别殿何人度玉筝。白面内官无一事,隔花时听打球声。”张昱《辇下曲》曰:“闲家日逐小公侯,兰棒相随觅打球。向日醉嫌归路远,金鞭梢过御街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宫廷的击鞠活动。

元代杂剧对当时民间击球活动也有描述。如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云:“时遇五月蕤宾节令,都要打球射柳,宴赏太平之世,可早来到也。”又“我则见过球门一点透明珠,文武将尽欢娱。”“这里借“珠”的圆体形来比喻球,“球门一点透明珠”,则是形容球以极快的速度破门而入[4]。击球活动到了明朝,虽然仍有开展,但也只是作为宫廷礼制或民间节日活动才有。《明史·礼制》十一记载:“永乐时有击球射柳之制。十一年五月五日幸乐苑,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分击球官为两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赐中者币布有差。”

到了清代初期,北京在正月十五于白云观前,端阳节在天坛等地,都要举行马球赛,届时游人如潮,“笙歌队里击毬社,珠箔丛中走马场”。击球者大多是富豪子弟或少数民族,“金丸绿帻富平侯,击毬走马幽凉客。”清代中叶以后,有关击球的记载渐渐稀少,以至终于绝迹。直到民国时期,通过一些英美人士,现代马球传入我国,马球运动才又缓慢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尚民杰.击鞠源于蹴鞠说辩析[J].文博, 2000 (3) .

[2]武原.唐代的击鞠游戏与政治[J].华夏文化, 1995 (5) .

[3]张演生.唐代帝王爱击鞠[J].文史杂志, 1990 (3) .

3.网球的起源与早期历史 篇三

关于网球的起源还存在一些争议。

其中一种说法是,古埃及、希腊和罗马是网球的发源地。

在古埃及时代,尽管没有相关的古代刻画图形作为证据,却发现了很多阿拉伯单词。有理论说,网球这个单词起源于尼罗河畔的一个名为Tinnis的古埃及小镇。

除了这个单词,关于网球1000年前的情况,并没有历史记载。但是大多的历史学家把其起源归于11、12世纪的法国和尚,这些和尚曾拿着粗糙的球打向寺院的墙壁,或者打过栓在院子里的绳子。

这种游戏在那时被叫做jeu de paume,意思是“用手玩的游戏”。但是还有人说其起源于法国的tenez一词,意思是“接住”,也就是一方球手在发球时对另一方球手所说的词语。

随着这种运动越来越流行,玩耍场地也由室外改为室内的小方地,但是那时的玩法仍然是将球扔向墙壁。但后来人们发现,光着手玩,手会感觉非常疼痛,就开始想了一个办法,将手指间缠绕布,或者用一个结实的拍子,后边带一个把手,把手上缠绕着布,其实在那时就具有了球拍的雏形。但是橡胶球仍然是几个世纪以后的事情。那时的球,是一团头发丝,或者羊毛,或者用细丝、布或者皮毛等缠绕的软木块。随后的年代,人们发明了用手织出的球,类似现在的棒球。

社会上流人士就从这些和尚那里学到了这种游戏。据说约在13世纪的法国,大约1800个球场都玩这种游戏。这种活动风靡一时,教皇和路易四世曾经一度禁止,但是以失败告终。随后,它很快地传到了英国,那时亨利七世和八世是网球的痴迷者,他们还下令建造了很多网球场地。

在1500年,一种木制的用羊肠子缠绕的拍子被发明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有一种软木内核重3盎司的球也得到应用。那时的场地和现在草坪网球场地大不相同。早期的网球演化为今日的网球,其中英国的汉普顿网球场建于1625年,使用至今。现在这样的古老场地所存不多了。它们都是狭窄的室内场地。其设计仍然是为了网球玩家把球投向墙壁,墙壁有的地方可能向前突出,为了玩家的特殊技巧所设计。网的两端有5英尺高,而中间只有3英尺,呈明显下垂趋势。

这种运动在18世纪,曾经销声匿迹,但是在1850年,查尔斯·古德伊尔发明了一种硫化制造橡胶的工艺,在那时,球员们开始尝试在草坪上玩这种新式球。

然而,室外运动的玩法和室内的显然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新的比赛规则。

在1874年,沃尔特·C.温菲尔德市长发明了一种新的网球装备和游戏规则,类似现在的网球,并获得了专利权。同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球场地。随后的第二年,这种装备被销售到俄罗斯、印度、加拿大和中国。

在那时,槌球很受欢迎,并且槌球的场地直接可以用来玩网球。温菲尔德所设计的场地形状象沙漏,在球网处最狭窄比现在的网球场短一点。他设计的规则虽然遭到了很多非议,并于1875年修改,但是他却带来了现代网球的开端。

4.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篇四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罗马法?

【课件:罗马法的释义】

引导学生阅读定义,初步建立对罗马法概念的印象。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罗马法发展历程跨越千年,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请结合教材,划分罗马法发展的几个阶段。

【课件:案例一】

展示“罗慕洛将军的遗嘱与遗产纠纷案件”,请学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据,由此

总结并加深习惯法的特点的认识。

比较习惯法与《十二铜表法》,找出其区别。

【视频:古罗马领土的扩张】观看古罗马领土扩张视频, 并结合课本归纳,领土扩张带来了哪些新问题?罗马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设计意图:用形象直观、高度概括的视频材料呈现罗马的扩张,增强学生对其扩张的深入认知,了解其速度、规模、范围、相应时间,并深入思考其原因与影响)

【课件:古罗马领土扩张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客观上形势所迫,公民法内容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主观上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也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此时法学家也不断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思想。

【视频:《埃及女王入罗马》】

观看视频短片《埃及女王入罗马》,引发学生兴趣,并进一步思考,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大量非罗马公民成为罗马国家境内的被统治阶层,他们不能得到罗马公民的身份,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否有利?(设计意图:增强对历史现象的直观感受,增强历史现场感,并进一步思考其出现原因与带来的新矛盾)

【课件:西塞罗《论法律》片段】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去辨析理解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的自然法原则其内涵。

引导学生总结万民法形成的原因。

5.足球起源地开发思路 篇五

对于淄博旅游以至整个淄博城市发展来说,淄博临淄被国际足球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前有必要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大思路、大策划、大手笔运作,尽快实现淄博旅游的新跨越,并进而为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做出贡献。

一、“世界足球起源地”对我市旅游开发乃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时代,大众认同的魅力名片是征服游客、营销城市的第一环节,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则是旅游发展之魂、城市文明之本。“世界足球起源地”的确认,意味着淄博有了一张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和一个升值无限的人文富矿,其价值怎么评价也不过分。

首先,“足球起源地”是淄博展开足球营销、体育旅游的世界级垄断性资源。现代旅游已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体育与旅游同样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你中有你,我中有你。而在体育赛事中,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和最吸引眼球的体育富矿,站在足球背后的是数以十亿计球迷的鼎立支持,从来被誉为“体育营销皇冠上的明珠”,是发展体育旅游、提升城市品牌的绝佳目标。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认定,“足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和音乐,从中国的临淄起源并从那里发展成为世界最具魅力的运动!”这一认定,既是足球文 1 化寻根的客观需要,客观上讲也是国际足联越来越将目光投向世界上球迷最多、潜力广阔的中国,试图寻求深度开发这一发展空间最大的足球市场的有力信号。在中国与世界足联互相借重、展开战略性合作的历史大背景下,我市自觉充当中国与世界足球的文化连接点和便利交流平台,充分整合全国、全世界足球界的资源为我所用,顺势而为,借力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其次,“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是盘活带动淄博旅游资源的最佳切入点。淄博发展旅游的资源丰富,如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丝绸之乡等亮点很多,但由于自身资源特点及开发思路的局限,目前缺乏具象化、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作为体现形式,难以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的热点,使得目前专家学者评价高,普通游客认同少,“叫好不叫座”。齐文化虽博大精深,但影响主要集中在东北亚、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而足球是当今世界第一运动,大众认知度高,无论是在南美、非洲,还是欧美都有着十分浓郁的足球文化。旅游开发,重在变虚为实,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生动具体的景点景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世界足球起源地”以其独有的权威性、排他性、唯一性,构成淄博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也是淄博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体现了城市特性的差异化,是淄博发展旅游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魅力所在。正如奥运发源地与希腊文化的关系一样,未来淄博可以借鉴希腊旅游发展经验,以体育开路,以精美景点为依托,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底蕴,虚实结合,给游客以全方位的体验与震撼。打好“足球起源地”这张牌,踢出一记漂亮的“世界波”,完全可以激活足球这个大众化的卖点,吸引来亿万球迷的目光,一举盘活淄博旅游全局。将来齐文化作为我 2 市的主打品牌就是穿起聊斋文化、陶瓷文化、商埠文化、秀美山川等“宝石”的“金链”,而“足球起源地”作为旅游切入点和核心吸引物,就是项链上最耀眼的那颗钻石。

再次,“世界足球起源地”具有走向产业化和休闲经济的广阔空间。在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进入了经济视野。在旅游方式方面,现代休闲旅游业正在从“到此一游”式的初级旅游方式向体验型、休闲型旅游方式转换。在全球化和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组织的重视。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申办竞争的激烈,也可以看出体育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影响。足球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足球产业在中国刚刚开始,目前还很不成熟和完善,但未来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从文化、旅游、体育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发展休闲经济,振兴足球产业,这将是我市未来前景无限的“无烟工业”。

几年来,我市及临淄博围绕着打响“世界足球起源地”这张名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今后做好这篇大文章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应看到,目前无论是宣传力度、景区依托、足球土壤、开发机制还是产业化程度,都还远远不够。真正打响 “世界足球起源地”这个金字招牌,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和产业效益,还面临时相当多的瓶颈制约。

二、“世界足球起源地”下步开发构想

“世界足球起源地”作为一个品牌资源,关键在开发,在走向产业化,这是其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所在。发掘足球起源地,客源市场是球迷,全国有上亿球迷,全世界有数十亿的球迷,把球迷作为我们的客源,前景十分广阔。围绕吸引球迷,做大客源市场,要系统地抓好 3 足球起源地系列旅游产品开发。总的设想,集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之力,从政府推动更多地转向依靠市场推进产业化发展上来,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以国际化的视野、理念和更开放的文化视角经营,发挥蹴鞠与足球文化、产业的龙头作用,不断拉长拓宽产业链条,把淄博打造成足球文化名城和世界足球的圣地。

一是进一步加强蹴鞠文化、足球文化的研究挖掘与宣传普及。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整合市内研究资源与“借智”相结合,继续组织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开展对足球起源地的深入研究,重点研究发源于古代齐国的蹴鞠是如何流传到欧洲,又是如何演变为现代足球的,发掘丰富多彩的蹴鞠文化、足球文化。加快申遗工作步伐,尽快将齐国蹴鞠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并协调国家教育部将“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等内容写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不断提升放大足球起源地的影响。

二是高水平打造世界足球文化中心。鉴于足球起源于临淄,但文化遗存太少的实际,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开封市以 “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开发 “清明上河园”,西安市依托唐代文化资源巨资建设“大唐芙蓉园”,分别成为当时旅游的标志性工程和创收热点,值得很好借鉴。设想通过积极公关,争取国家体育部门、中国足联的支持,全力做好亚足联和国际足联的工作,在临淄规划建设世界足球博物馆,内设中国古代足球馆、欧洲馆、美洲馆、亚洲馆、非洲馆、英国馆、巴西馆、德国馆等,设立巴塞罗纳足球俱乐部馆、AC米兰馆等世界知名足球俱乐部馆和贝利馆、罗纳尔多馆等世界足球名人馆,建足球名人腊像、足印,游客可在博物馆看到他所心怡的足球明星及相关纪念品。规划建设世界足球村、足球起源地纪念广场等,用 4 城市雕塑、标志性建筑、标志性符号等手段突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形象,结合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开辟小型足球场地和安置蹴鞠活动设施,全面展示世界足球文化,将临淄打造成世界足球文化的展示中心。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步伐,作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符合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地,为举办各种赛事提供场地保障。争取将蹴鞠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进行集中展示。争取国际足联支持,将世界杯火种采集地及火炬传递仪式出发点设在临淄,吸引世界的目光聚焦淄博,吸引各国的游客、球迷来淄博探源,强力提升足球起源地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淄博临淄打造成足球发展的乐园、运动发展的乐土和世界足球人士神往的足球文化圣地。

三是推动蹴鞠文化产业化。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可以再生的,有永续利用的价值。鉴于我市足球土壤不够丰厚的现实,应首先巧打“蹴鞠”牌。组织力量发掘、研究、整理蹴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制定蹴鞠的游戏规则和竞赛办法,旅游、文化、体育部门联合攻关,健身、娱乐相结合,复活并发展这项为中国带来了2400多年快乐的古老运动,推广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从久远的传说走向大众的游戏,再次将临淄以至淄博变为蹴鞠运动的天堂,成为淄博旅游的一大亮点。将蹴鞠运动辐射至国内古都、历史名城,进而走向全国、全世界。在全市中小学开发和普及蹴鞠文化,在齐国故都里面建设一个蹴鞠的比赛场,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大赛。国内与开封、杭州、西安等历史名城联系,搞蹴鞠国内联赛,作为推动古城旅游的一项重要表演性及参与性活动。加强与日本、韩国等民间蹴鞠文化交流,邀请举办蹴鞠表演赛等活动。加大对蹴鞠系列产品或纪念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把以蹴鞠为题材的系列产品开发与齐文化旅游和当地的 5 特色工艺产品结合起来,将临淄打造成蹴鞠和足球文化的传播中心。

四是积极振兴足球产业。充分发挥足球起源地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与足球名城、名俱乐部和足球产业界人士的沟通联络,推动我市足球产业的快速膨胀。积极参加亚洲足球“展望计划”,提高足球起源地的体育文化氛围。争取国际足联支持,邀请布拉特、维拉潘、贝利、马拉多纳等许多世界知名球员、球星来淄博举办“世界足球冠军回故乡友谊赛”等权威性、轰动性的足球赛事和大型主题活动,让淄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建议市里出资资助或我市一家知名企业冠名国家女子足球队,在队服上印制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加强与鲁能泰山足球队的战略性合作,争取将鲁能泰山足球队的中超联赛或“足协杯”主场放到临淄。目前我国的国内联赛和足球产业化处于一个相对低潮时期,形势严峻,但也降低了介入成本,建议推动市内优势企业择机进入,组建我市的高水平足球俱乐部,营造国际体育交流平台。通过国际足联协调,争取得到世界著名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名星授权,开展世界著名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名星相关纪念品、工艺品的经营,做大做活足球产业,做出旅游经济大效益。

三、足球起源地开发的保障措施

世界足球起源地是高品位、高级别、具有垄断性的上乘资源,其开发、经营和管理,必须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科学有效地政策措施作保障。

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争取省政府成立世界足球起源地开发机构,加强对足球起源地开发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开发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里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安排专门力量,积极靠上做好对上联络、汇报和争取工作。

二是加大扶持推动力度。争取将足球起源地开发作为全省文化旅游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像申办奥运那样积极争取国际足联、亚足联及国家体育、旅游等部门的支持配合。聘请高手和名人高起点编制足球起源地开发规划,超前研究和谋划足球起源地开发建设,制定扶持发展政策措施,让“足球起源地”这个优势品牌进一步放大。

三是设立中国足球振兴基金。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引导省内外大企业及亿万球迷参加,在淄博设立中国足球振兴基金,一方面支持足球起源地足球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和活动举办,另一方面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中国足球事业发展。

6.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篇六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题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两课时

修订

高一历史组全体成员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

由于刚接触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尚存在欠缺。而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料如小字注释、人物图像、实物图像和示意图等,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朝代更替过程和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知道它对西周制度的直接影响;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正确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和比较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通过文字材料、历史图片等展示,培养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理解宗族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教学难点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策略

图释法、讲解法、引导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指出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从此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

投影展示“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据现有考古资料,我们通常把夏商周时期作为中国进入文明史的第一个阶段。因此,本节课主要探究这一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特点。

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指出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通过熟悉的故事导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可帮助学生理清朝代,形成时间概念。

二、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展示夏、商、周的疆域地图,设问:夏、商、周的疆域有何变化?它们是如何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的?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夏朝统治力量有限,只能有效控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在那里设官进行直接的治理;对都城以外的地区,则分封众多的侯、伯,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管辖。商朝沿袭夏朝分封制度。西周时期分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对广阔疆域的统治。

学生说出:夏、商、周的疆域有何变化?它们是如何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图和识图的能力。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但这些要求诸侯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请学生依据教材叙述,概括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诸侯义务和权利: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④在自己的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

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重视史论结合,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备

在夏商周时期,血缘关系不仅是王位继承的依据,而且是统治集团政治权力分配的标准,这种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被称为宗法制。宗法制产生于夏代,经商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已经相当完备。

学生设问: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其形成了怎样的宗法关系?如何认识宗法制下的这种宗法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史料,论证和理解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展示“西周宗法关系图”和“西周分封等级图”,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⑵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3)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

(4)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课后作业

1.下图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有国,姬姓独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课后延伸】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留给学生课下探究。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干部职务终身制

7.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篇七

1 足球运动的起源与文化分析

1.1 足球运动的起源

1.1.1 古代足球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样, 追溯历史, 中国还是诸多体育运动的发源地,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体育运动, 那么这项极富魅力的运动最初就是起源于哪呢?答案是:中国。2004年,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向全世界宣布, 足球起源于中国。有关史料的记载, 中国至少在距今2 5 0 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了足球活动, 在《史记·苏秦列传》、《刘向别录》、《汉书·艺文志》中都有记载。我国古代足球被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得意思, “鞠”是球。“蹴鞠”是有史以来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 类似于现在的颠球。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以及足球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地进化、发展, 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没有最终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所以严格的讲,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足球但并不拥有足球。

1.1.2 现代足球的起源及规则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蹴鞠”由于历史原因, 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但是足球在今天的欧洲诞生了, 1863年10月26日, 英格兰11个足球俱乐部的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 成立了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世界足球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人们把这一天称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制定了统一的足球竞赛规则, 尽管规则只有14条, 但它是现代足球比赛规则的基础, 推动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

2 中国古代“蹴鞠”的兴衰与欧洲现代足球的兴起的文化分析

2.1 中国古代“蹴鞠”的兴衰的文化分析

中国的古代“蹴鞠”在战国时期主要作为人们一种娱乐的手段, 具有随意性, 与现代足球有着天壤之别, 在人数、场地、球门数量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也没有统一的规则, 到了两汉时期“蹴鞠”不仅作为一种娱乐手段, 开始被军事利用, 作为操练士兵的一种手段, 而且趋于规范化, 在《鞠室铭》中讲到场地、人数、球门以及比赛规则;到了唐朝, 比赛用球、球门以及女子足球有了飞跃的发展;到了宋朝, 足球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 也出了很多相关书籍,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社”, 可以看作是现代俱乐部的雏形;到了元、明、清时期, 在这段时期,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足球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 从此, 中国古代足球走向了衰亡。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我国古代足球的社会功能决定了, 它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则。

自古至今, 我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内在的修为和“诗、书、礼、乐”的教化作用, 在这种文化下, 限制了“蹴鞠”想竞技体育方向转变, 更多的是非竞争和娱乐性, 最终导致了我国“蹴鞠”的灭亡。

2.2 欧洲现代足球的兴起文化分析

现代足球在欧洲兴起, 并不是一种偶然, 这是其在工业文化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理论, 当人们的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 就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足球运动的产生过程也是人们向更高需求追求的过程, 是从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必然发展结果, 在这种工业文化的影响下, 竞争机制也随之进入体育领域, 成为了西方现代体育的核心, 工业化的发展和竞争机制使得现代足球起源于欧洲也是一种必然。

3 现代足球运动的特征变异与规则演变的双驱功能

3.1 足球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 使足球比赛变得更加规范化

足球在世界各地流行着各种各样的踢法, 都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 1863年10月26日, 英格兰足球协会的产生标志着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66年开始在球门柱上拉上绳子, 以限制球门的高度, 1890年, 在球门后边安上了球网, 以更准确的判断球是否进门, 1891年, 规定了球门的大小尺寸, 长7.32米, 高2.44米。现在国际足联对于比赛场地也做出了规定, 体育场地的建设首先必须是安全第一, 现在体育场地建设趋于多功能化, 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当然, 对于比赛场地必须绝对平整, 有天然草皮, 而且场地大小根据不同赛事有着不同的规定, 从而使足球比赛更加的规范化, 这些变化就是为了适应现在足球的职业化, 增加比赛的观赏性以及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最终促进这项运动的发展。

3.2 保护运动员, 保障比赛公平顺利进行

足球运动的激烈对抗, 使足球场上的队员伤害事故屡屡发生, 这不但挫伤了队员的积极性, 也给这项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保障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技能, 对于运动员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足联在坚决抵制和杜绝违背体育道德的不正当为中, 采取了许多强硬措施, 毫不姑息, 并详细制定了红黄牌的判罚尺度。国际足联一再严正要求裁判员坚决将那些目的不是对球的使用粗鲁动作的球员罚出场。如:粗暴动作、背后踢人这些犯规的队员都应该被出示红牌。对于铲球, 允许队员从侧面铲球, 但如果没有触及球将人铲倒, 将受到黄牌警告。对于背后铲球则一律出示红牌, 无论是否铲到球。以上这些规则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运动员身心健康, 激励了高水平运动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足球才华及想象力、创造力, 使足球比赛的精彩程度和激烈程度大大增加。

3.3 越位规则的演变, 促进了比赛的进攻性与观赏性

越位规则的修改大大减少了对进攻队员的限制, 促进了足球运动在阵型、进攻技术、战术、整体打法上的发展。1 9 2 5年6月17日国际足联在巴黎通过了越位条文, 将最后接球队员前面有三名攻方队员更接近端线改为有两名队员不越位。这就迫使各队注意防守, 逐渐出现新的攻守平衡的阵形, 最后由英国人契普曼根据越位新规则的精神, 发明了攻守平衡的“WM”阵形。也就是被后人称为越位规则的改变是现代足球改革发展的导火索。现在定的越位规则新精神与以前有本质区别: (1) 以前进攻队员与对方倒数第二名防守队员平行即处于越位, 而新规则变为不越位。 (2) 以前只要是同方向传给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 不管该队员是否参与进攻都判为越位, 而新规则变为只要该队员明确表示不参与进攻即不能判为越位。 (3) 以前进攻队员射门时, 门前有同伴处于越位位置, 即判为越位, 而新规则规定, 门前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只要没有阻挡或干扰对方, 即不能判为越位。 (4) 以前助理裁判员越位的信条是宁错勿漏, 而越位新精神明确提示助理裁判员当模糊不清、判断不准时, 要把有利给予进攻一方。总之, 越位新精神的实质是:鼓励进攻, 提倡多进球, 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

3.4 足球规则的改变要适应职业化、国际化的需要, 反过来有促进了足球人才的培养

随着运动职业化的迅猛发展, 足球竞赛规则也需适应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鼓励进攻, 鼓励进球, 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来观看足球比赛, 从而使足球运动更具有生命力。例如:足球运动的转会制度。因为这种制度使得足球人才有了流动性, 我们才看到了在一支球队中黑白相间的“多国部队”, 更有甚者, 上场11人中, 有来自11个不同国家的球员。足球转会应该是多向的、频繁的, 流动中保持很好的稳定, 因此这又需要有相当的足球人才, 不然, 人才不够, 流动也是天方夜谭。转会制度的产生, 也同样促进了足球人才的培养。

4 结束语

足球比赛规则以及场地器材设备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成为现在的状况。从规则的角度出发, 任何变化都必须遵循其精神实质: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促进这项运动的发展;体现对等原则;增强比赛的观赏性, 适应职业化的需要。

总之,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审视全球化趋势, 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及时摒弃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和规则充分利用文化的可变更性, 积极克服、变更我们民族文化中与现代足球思想不协调的部分, 以保证我国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足球运动的起源, 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古代足球的兴亡与欧洲现代足球的兴起, 以及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变异与规则演变的辩证关系, 从中来发现足球运动的发展与规则演变普遍规律, 为陷入旋涡的中国足球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足球起源,特征变异,规则演变

参考文献

[1]黄家垒, 黄燕.略论现代足球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J].科技信息, 2009, 9:269~271.

[2]沈国征.足球规则的变化对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3]李长录.足球竞赛规则演变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8.

[4]吴姜月, 宋巨华, 孙国民.从中西文化差异之棱镜再窥中国足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5]刘志云.足球与社会[M].武汉: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 1996.

[6]杨林, 刘少英.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11.

上一篇: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主要事迹下一篇:七年级端午节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