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精选6篇)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成果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邓小平所提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成果?
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成果: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回答的基本问题: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时实践问题。
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9,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础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1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关系:
1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三章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主要经济成分及其地位
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度性质的社会。19,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20,苏共二十大以后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领导人:毛泽东。21.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著名论断。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 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23.科学、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24.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战和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有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渐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由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总的来说就是不发达。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解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丝线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理解: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9.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先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是非对称性,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靠人民民主斗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靠团结,批评,团结。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决生产了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得的途径是改革。30.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1.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 32.在中国全面的改革中,改革的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
3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5.在我国目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中,其主要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36.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7.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纯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是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异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8.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任命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 人民当家做主
41.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4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各自在体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47.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8.港、澳、台问题的实质
港、澳与台的区别:1.产生的原因不同:港、澳是由于殖民者侵略中国造成的,台湾问题是由于国共内战形成的;2.本质不同:港、澳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49.“九二共识”的涵义 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5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只是分子。52,正确认识中国新的社会阶层
a,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船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b,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3,劳动、知识、人才、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同意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中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再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54,简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名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55,新时期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第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
第三: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第四: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
第五:鉴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5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最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脱离群众。57,如何正确看待党内腐败问题 58,新时期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59,为什么要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60,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a,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新建设作为主线;
b,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e,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阅读理解(参考例题)
61.1942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问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以来中国的问题:革命,建设,改革。新的东西: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408.6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 中国最大的实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学生的实际: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8.63.“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
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是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9
64.“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发展是经济发展。
硬在哪里?1.是时代主题之一。2.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3.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4.是经验教训的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7.65.“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不够格”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怎样才够格?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25.各位老师:
1.复习题提供给您和您的学生。2.考试题型和分值分布
一、客观题
1.单项选择:15×1分=15分(每章1题)2.判断正误:15×1分=15分(每章1题)
二、主观题
3.简答题:6×5分=30分
4.阅读理解:3×10分=30分(见参考例题)3.分析材料:1×10分=10分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篇二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使学生真正重视“概论”课
学生感觉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认为讲的是空洞的大道理, 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需要不相干, 没有实际用处, 上政治理论课是浪费时间, 因而不感兴趣、不愿学。有的学生甚至对政治理论课反感, 想方设法逃课, 即使迫于无奈来到教室, 也是心不在焉,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情感障碍, 使他们对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若不纠正这些认知偏差, 消除其影响, “概论”课便不会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因而, 有必要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说明:从根本上看, 这些认识偏差来源于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 (理论而理论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当然是枯燥乏味的) , 而非政治理论本身的属性, 尽管政治理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 内容比较抽象, 但它都是从实际中总结概括而来, 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非是空洞的大道理, 并非与实际生活无关, 大道理寓于小道理之中, 政治理论来源于实际生活。只要我们改进教学方法, 政治理论课同样也会生动、有趣。对学习政治理论的作用, 除了向学生说明在应对考试拿学分、提升学历、考研、就业等这些短期利益方面的需要外, 还应从其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上讲清楚。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但这一作用的显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因而, 不能因为短期内未见效果就否认学习政治理论的这一根本作用。经过以上说理后, 再列举一些案例材料来说明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便能一定程度地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使学生真正重视对“概论”课的学习。
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抽象原理具体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也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概论”课教学必须始终贯彻这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客观现实, 从分析客观事物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原理。因而, “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得照本宣科、理论而理论地讲解, 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各方面 (包括国际、国内和学校) 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基础上, 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选一些案例, 将“高深”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把知识讲活讲透, 使抽象原理具体化, 这样学生才会确信政治理论的正确与实在, 才能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特别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分析, 注重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反面现象,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运用政治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采用案例是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其效用受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而不得滥用, 切忌生搬硬套。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学生在“概论”课的学习中开动脑筋, 勤于思考, 进行探究式学习, 把政治理论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分析, 进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钻研, 做到既坚信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又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因而, 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应摒弃, 学校的考试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改进。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较好地实现“概论”课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概论”课吸引力
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概论”课教学, 这已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所证实。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概论”课教师可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 灵活多样地采用教学方法, 使教学生动有趣, 从而增强“概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果。
1.专题讲座授课法。
在传统按章节授课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串起来, 选取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 尤其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相连的专题作深入分析讲授。这一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能够克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精心选择案例,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使学生听讲更有条理, 思路更加清晰,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有助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辩论式教学法、主题演讲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工作法、互问互答法、原著导读法、形势报告、座谈交流、热点争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和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上具有一定作用, 教师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概论”课教师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 引领学生形成互动模式, 实现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学生对“概论”课学习兴趣低下, 通过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源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读课教学初探
[2]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3]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4]李蓉.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探析
[5]邓卫东.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篇三
一、单选题(共 26 道试题,共 52 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将长期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落后的社会生产 C.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D.落后的生产力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
满分:2 分 选:B 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民主联盟性质的 C.人民民主性质的 D.社会主义性质的 满分:2 分 选:D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A.议会制
B.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君主制 D.委员会制
满分:2 分 选:B
4.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以及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营运,“嫦娥一号”奔月等等这些说明:()A.我国已经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B.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C.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D.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满分:2 分 选:D
5.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认不以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满分:2 分 选:B
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经济改革 B.政治改革 C.社会改革 D.文化改革
满分:2 分 选:A
7.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海湾战争 B.第三世界崛起 C.北约东扩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满分:2 分 选:D
8.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全面发展成熟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满分:2 分 选:A
9.政体的实质是()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盟关系 D.各民族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满分:2 分 选:B
10.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A.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做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
满分:2 分 选:C
1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2 分 选:C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A.科学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B.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D.先进世界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满分:2 分 选:B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满分:2 分 选:C
1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是()A.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满分:2 分 选:C
1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本质属性 B.重要特征 C.理论依据 D.重要坐标
满分:2 分 选:A
16.中国共产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1935年的遵义会议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1956年党的八大
满分:2 分 选:B
17.区别新旧两种不同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的动力不同 B.革命的对象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满分:2 分 选:D
18.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发展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意义。离开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段话表明:()A.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B.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C.效益是速度、结构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效益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
满分:2 分 选:B
19.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生产力标准
B.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满分:2 分 选:C
2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满分:2 分 选:A
21.构建和谐社会是()的必然要求。A.发展经济 B.政治清明 C.社会稳定
D.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
满分:2 分 选:D
22.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用()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A.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B.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消灭剥削
满分:2 分 选:C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通过是在()A.1987年 B.1990年 C.1993年 D.1997年
满分:2 分 选:C
2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C.各民族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D.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满分:2 分 选:D
2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A.能否消除剥削现象 B.能否实现社会公正 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能否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满分:2 分 选:C
26.世界格局多极化是()的必然结果。A.各国经济发展 B.国际关系发展 C.各国军事力量对峙 D.全球经济一体化
满分:2 分
选:B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C.它决定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E.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满分:3 分 选:BCD 2.在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天人合一 E.民生富足
满分:3 分 选:ABC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E.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满分:3 分 选:ACE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B.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C.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E.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满分:3 分 选:ABCDE
5.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改革开放
B.以公有制为主体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D.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E.两个文明一起抓
满分:3 分 选:BCD
6.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包括()A.侵略我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者
B.在我国境内从事破坏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C.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煽动**、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D.重大刑事犯罪分子
E.从事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流氓滋扰活动的违法犯罪分子
满分:3 分 选:ABCD
7.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的改革。A.根本制度 B.经济 C.政治 D.社会 E.文化
满分:3 分 选:BCDE
8.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A.以坚定的信念培养人 B.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C.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D.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E.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满分:3 分 选:BCDE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E.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满分:3 分 选:ABCD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A.传播时期的中国化 B.民主革命实践的中国化 C.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中国化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中国化 E.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化
满分:3 分
选:ABCDE
三、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18 分。)V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对
2.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4.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5.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对
6.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7.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以人为本。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9.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
D.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C.发展
5.既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的是:
A.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
6.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 A.100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C.列宁
7.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
C.十三大 8.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是在:
D.十五大 第七章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非对抗性
2.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C.改革开放
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
D.南方谈话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D.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基础是: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7.“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的。8.“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与“第一次革命”相同的地方是: A.革命的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B.邓小平
2.我国现阶段所有制机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的是指: C.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5.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是:
D.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6.下列各项属于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的是
D.就业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
A.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九章
一、单项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
D.参政党
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的会议是:
C.党的十五大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核心是:
B.有法必依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领导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坚持党的领导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说:
A.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C.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D.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
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有: A.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B.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D.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
A.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B.文化指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D.在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B.欧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D.社会和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以人为本
5.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C.制度
6.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发表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于:
A.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十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台湾问题的实质是:
D.中国的内政问题 2.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是: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3.“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D.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4.“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C.台湾问题
5.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反对和遏制“台独””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A.一个中国
二、多项选择题 1.台湾问题是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2.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C.力争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 第十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的是: A.毛泽东
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是由于: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3.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B.多极化
4.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哪个国家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C.印度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 C.国家主权平等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是:
A.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7.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多项选择题
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 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到 第十四章
一、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 B.农民阶级
2.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 A.尊重劳动
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在党和军队的关系问题上,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是: A.党指挥枪
5.正在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的是: B.信息化
6.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C.打得赢、不变质
二、多项选择题
1.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范围包括:
A.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B.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 C.知识分子
D.人民军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十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
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制度、监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关键是:
C.监督
4.21世纪,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是指: C.党的建设
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本在于:
A.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6.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B.工人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A.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篇五
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精髓:实事求是
2、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容(P207)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基本路线(P137.147)
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特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4、新世纪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1.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重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三个代表”思想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6、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P168)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P255.261)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工作布局(P211.212)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工作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鼠疫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P3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必要性:首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需要。
其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再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
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重要性: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经济环境和体制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解决了几亿人、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实现了总体达小康。但不可否认,多年来积累的许多突出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重大战略决策。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核心在以人为本,难点和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基本支撑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基本思路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努力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建设。
1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32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奉行不结盟政策,是我国外交的的宗旨。)
1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P50)
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
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现实意义:实事求是”有两层意思,相当于认识的两个阶段:一层是掌握实际情况,大致相当于感性认识阶段;一层是探索普遍规律,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下。
(P52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56)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4、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新的社会阶层(P336)
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5、“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的的形成与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P238)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7、科教兴国战略(P264)
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过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
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P251)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论述20、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2.124)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一要务: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2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意义(P203)
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意义: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篇六
关键词:课程特点分析,教学方法改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政策理论性极强的课, 它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的扩展和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产生着新的理论, 新的理论反过来也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无论从社会实践的变化看, 还是从党的理论的发展看, 改革开放以来较之以往都是最快的、最迅猛的。它们综合反映了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
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适应这一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都概要的、从一门课的角度但却是全方位的、从理论政策的角度说明了这一变化。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产生理论政策, 而它的变化发展也是政策理论带来的。我们要教导学生, 不要把这门课当作一般的政治课来学, 而要当作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理论、认识和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来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说到底是人的事业, 需要当今和今后千百万中国人付出较之以往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这门课说到底就是宣传党的政策理论, 让学生了解新的政策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和它所带来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说到底就是通过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 从思想上教育人;说到底就是通过了解党的政策理论和它所带来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进而掌握和拥护党的政策理论, 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人的行动无疑受思想的支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课程突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重点。其难点问题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本课程的教学应以“三个三分之一”为模式设计教学时间, 即:课堂教学占三分之一, 课堂讨论占三分之一, 社会实践占三分之一。实践教学应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即请社会上的知名学者和劳模代表到学校举办讲座, 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革命纪念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二是课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 作为课程向社会实践的延伸, 继续完成本课程的学业。
针对上述本课课程的特点, 应改革以往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且只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和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和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主要有:
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教材中的一些主要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大多事先教师有所设计和准备, 有的是在讨论中随机又“掏”出问题。但凡教材内容中有可以讨论的问题, 以及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中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都进行讨论。既然是讨论, 就是师生间的双边交流、碰撞、热议式的活动, 不光是教师问学生, 尽量启发学生问教师, 学生问的问题教师可以回答, 一般先让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 形成共识, 未解决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 活动可以延至下一个教学单元。通过课堂讨论, 形成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趋同于正确认识的自觉性,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思维, 特别是有了学生自己相对正确的观点。
社会考察———旨在使学生将理论与历史、与社会现实相对照, 在实践中认识理论、掌握理论, 用所学理论武装自己, 进而自觉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西安的一所院校, 在教学中, 他们根据教学内容, 随机到西安市的“八办”、杨虎城公馆、张学良公馆等革命纪念地以及西安高新区考察学习, 这些地方是他们的定点单位。利用五一长假带领部分学生代表进行一次“奔赴圣地延安, 重温革命历史”的大型教学实践活动。去延安的途中让学生弃车徒步行走五十公里, 到延安后, 参观革命遗址, 听老红军讲故事, 在凤凰山烈士陵园宣誓。回来后向其他学生谈感受、现身说法。延安教学是他们的一大特色。通过社会考察, 使学生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史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成果有了深切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强我民族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学业延伸———旨在使学生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近距离、零距离的接触, 以先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实现在校大学生向国家建设者的转变。上述西安的那所院校在北京、大连、上海、杭州和广州等地的实习基地, 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 利用一周的时间分派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 在定点的企事业单位实习, 继续完成本课程的学业, 使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 使学生知识转化成社会劳动产品。这样为学生将来正式工作获得宝贵的社会一线的经验, 很快的找到工作和适应工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思考题06-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免考申请11-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总结复习资料09-28
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辨析题07-16
毛泽东概论社会实践表10-31
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08-30
毛泽东概论重点 上10-04
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07-07
毛泽东概论心得体会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