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精选12篇)
1.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一
继续教育培训记录2
时间:12月12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王尚志 主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感受: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做好以学生为本,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工作中,以人为本,师德为先,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给予学生精心的教育培养,保证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增强自己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发展适宜的教育策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教育经验。坚持终身学习,了解社会和教育变革,了解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和丰富教育经验。
2.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二
一、“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
“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所持有的专业理念及其拥有的师德的统称, 它在《标准》结构框架中处于关键维度, 是构成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要素。
国内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较早地对教师专业理念进行了研究, 她认为教师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1]。这样定义, 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和其他非专业人员区分开来。专业理念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角色观、职业交往观以及教师的自我发展。
师德是一种职业和执业道德, 师德可以理解为“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 通常以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等方式表现出来, 师德也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理解与认识, 并体现于外在的行动中。师德缺失的教师, 会失去教书育人的信念, 迷失工作的方向。
显然, 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体现在:专业理念更侧重于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的形成, 关于教育对象、内容、方式的专业性观念, 师德则侧重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情操等个人品质。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共同从认识层面支配和制约着其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对职业的理性认识, 对学生、教育教学、个人修养的态度都可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相互学习达到认同与内化。《标准》将两者融合在一个维度, 既反映了两者在影响人的思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高度关联性, 也是我国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中突出“师德为先”的体现。
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涵
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涵随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实践而动态发展。
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教师专业理念的内涵、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陈桂生教授 (1997) 把教师的专业理念诠释为“好教育观念”[2], 这一认识强调了专业理念所具有的主体价值取向。叶澜教授 (1998) 认为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本质观等能统摄教师全部教育行为的基本认识与信念”, 这一观点把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具体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一层面上来, 并期望内化为教师个体的理性信念。兰英教授 (2006) 认为“教育目的观、教师职业观、教育活动观和教师自我发展观”[3]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师专业理念。在当代, 终身教育观、新型师生观、赏识教育观、创新人才观等先进观点也渗透到了教师专业理念中。师德主要由体现社会对一般社会成员道德要求的基本素养和教育职业对教师要求的特殊素养复合而成[4], 涉及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和教师道德习惯, 可概括为师品、师爱、师表等。
《标准》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内涵从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等四个领域进行了分解, 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4个领域的18项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既是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 如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 也是对“师德为先”理念的具化, 如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注重修身养性等。纵向看, “维度—领域—基本要求”三者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横向看, “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基本要求中既有认识层面的认识引领, 也有规则层面的行为约束。
“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形成其专业理念、专业素养以及开展专业实践的认识基础。《标准》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专业认同、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等层面作了规定。“依法执教”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中学教师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深刻理解我国已颁布的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了解国际上一些相关法规, 在国际背景下领会法律法规的内在精神, 同时教师要对照法律法规, 在实践中勤于反思, 不断检视、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爱岗敬业”是对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理解和认可中学教育, 才能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并激发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同时, 中学教师要在不断体验职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 逐渐产生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并对自己的职业有一定的目标、理想和规划。“专业认同”是教师首要的专业理念。中学教师要认同教师职业是一个专门性职业, 并且按一个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不断发展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要真正从内心认同并理解自身职业的专业性, 发现、体验教育教学工作中内在的尊严和快乐, 从内心觉得这个职业对社会、对个人是有价值的, 对他人、对自己是有意义的, 以一个专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并在敬业的基础上不断进取, 从而对职业从接受上升到兴趣、热爱, 实现专业的自觉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 是对教师良好师德的高度概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力求做到行为示范, “为人师表”也是教师以自身为资源实施“以德育德”的保障。“团结协作”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本方式。一方面, 教师作为学生、家长、同行等各种人际关系的枢纽, 自觉地与他人合作, 是提高教书育人成效的一种明智选择;另一方面, 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 可以获得彼此心理上的支持、知识上的共享、能力上的互补, 最终获得共同的提高与发展, 同时也向学生示范了合作的要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是从工作对象的角度对一个合格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和师德的要求。教师看待、认识、评价学生的观念和对待学生的行为, 直接影响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以及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理念、路径、方式和行动。《标准》从“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两方面作出规定:“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必须恪守的道德底线, 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也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 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尺度。“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是“尊重信任学生”方面的禁止性行为, 也是师德的下限, “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之一, “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尊重、信任学生的深层次要求。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是从教师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角度对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诠释。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与理解, 直接影响其专业实践活动的形态。《标准》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三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规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现了将求知、育智与品德养成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是当代培养“知识人”
转向培养“健全的人”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如果说学科知识的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 那么学科教学中所渗透的品德教育则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道德人格和公民品质, 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的养成。”[6]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学科教师的德育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课程中隐含的诸多价值元素的隐性开发与传递来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 这是教育符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强调教师的专业实践应建立在对教育教学规律及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理解、把握、尊重与运用学生的学习特点, 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强调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 既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也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个人修养与行为”领域涉及的是教师处理与自身关系的一些基本规范与要求, 《标准》从教师的个性修养、心理健康、自身发展等角度对合格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的规定, 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个性修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还要乐于学习, 因为教师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于需要不断地面对变化, 需要不断学习, 并作出创新。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既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手段。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热情、情绪心态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状况等,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 《标准》对中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要求, 不仅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相关条文的体现, 也是《标准》中“学生为本”“师德为先”等基本理念的细化, 这些要求应成为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有追求和践行标准。显然, “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要求具有“理解性”和“知行性”两个特征[7]:理解性是指《标准》突出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独特性、专业性要有清楚的认识, 这是教师准确理解政策、履行岗位职责、促进专业成长的认识基础;知行性是指《标准》强调了态度与行为的并重, 明确提出教师要在学生、教育教学和自己三个方面形成应然态度基础上, 外化为合适的行为。
三、“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生成路径
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也是动态生成、终身发展的, 但并非自然而然地自动生成, 而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合作交流、总结提炼等多种途径与方式主动获得。
(一) 理论学习: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研读中习得
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教师形成其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和有关师德规范能否有效地被教师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师”之“德”, 理论学习活动是一个重要环节。理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教育教学理论能否给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有效指导, 即理论的现实性, 取决于教师现有理论积累能否与所学理论相衔接, 即理论的融洽性, 更取决于教师对理论学习的内部动力支持, 即教师的主动性。要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研读中习得, 首先, 专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人员应深入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了解教师的所思、所为, 了解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使创生的理论、制订的规范更具指导意义、可读性和针对性;其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一方面要为教师理论学习提供环境和组织支持, 如购买、订阅教育理论书籍、报刊等, 加大教师师德修养、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另一方面组织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对新教育理论和专业伦理规范的可理解、可接受程度, 这样带有一定行政强制手段的培训才有渗透性和持续性;再次, 教师要忠于职守, 主动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动机, 生成内部动力支持, 否则难以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和认识。
(二) 实践反思: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行动中完善
理念、态度要通过行动落实与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作用的认识、对学生的看法、职业操守的体现等专业理念和师德镶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 教师通过实践反思, 从自身的经验中体悟和总结是他们专业理念和师德生成的实践来源。教育实践中要将感性的、具体的教育经验上升为理性、抽象的专业理念, 要从具体的根本任务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中总结并展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是一个含认知变化、情感投入、行为反馈的逐级递进、逐步内化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 勇于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构;其次, 教师要有一定反思的能力, 要逐步学会在教育科学理论的视域下从事实践活动, 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再次, 学校组织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出明确要求, 而且要为教师的实践反思创造时空环境。
(三) 合作交流: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共享中提升
教师不是“孤独的行者”, 而是一个职能共同体。不同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学风格、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品德修养方面均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学习、研究, 可以帮助教师在知识上取长补短, 在情感上互相交融, 在思想上互相碰撞, 在行为上互相督促, 最终有助于教师共同生成科学、适宜的专业理念和师德。首先, 教师要充分认识当代社会合作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增强其对他人教育经验学习需要的动机;其次, 在合作交流中, 教师既要对“榜样”的行为进行体察、习得和模仿, 促使自己认同师德榜样行为的价值。教师还要针对自己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化问题不断反思, 对他人教育经验中的行为和师德修养的精髓给予提升;再次, 学校组织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使教师在宽松、信任、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中不断实现个体发展, 在相互学习中推动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 提炼总结: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体悟中升华
教师的专业理念是一种融合了主体内在价值取向的认识观, 教师的师德素养也极具个性化。教师通过对教育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归纳、总结、提炼, 形成整体性的认识与理解, 将感性、具体的教育经验上升为理性、抽象的观念和思想, 同时不断修正、摒弃与时代要求不相一致的理念与行为, 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体悟中升华于内心深处。要做到这点, 首先,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总结提炼也是一种素养, 不断丰富与自己相关的知识经验, 增强自身对教育问题的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明确总结提炼的基础是反复实践, 教师要专注于平凡的日常教育实践, 将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均视为理念与态度的行动实践, 将成功与失败、反思与体会以案例、随笔等形式记录, 以丰富总结提炼的素材;再次, 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虽极具个性, 但决不是闭门造车, 教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实际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43-48.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3.
[3]兰英.教师的教育理念内涵透析[A].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4]蒋向红.师德内涵和师德建设[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78-80.
[5]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OL/EB]. (2014-04-08) [2014-04-2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
[6]叶飞.从“德育忽视”走向“德育自觉”:学科教师的教育使命[J].2011 (7) :15-17.
3.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三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信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4.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四
在最近的学习中,我意识到,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以师德为先,重视教师能力提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以生为本”是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歧视、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师德为先”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我们要用模范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榜样。
“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5.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五
集中学习<<专业标准>>,方感作为一名20多年教龄的老师,离标准还有些距离,以下是本人对《标准》的理解。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第二,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
在“专业知识”部分,《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有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在“专业能力”部分,《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第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第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第四,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第五,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总之,《标准》的出台,是政府重视教育重视教师的又一个举措。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行动的目标,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再彷徨。
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心
得
体
会
6.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六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规范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为本”
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总结、反思,改变教法,由习惯于批量生产形成的固定课堂模式,转型为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分类意识,尊重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改教为育,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授知识也传播道理。
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挖掘他们内在潜能,诱发他们学习动力,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对家庭、对祖国的意义,成为他们自然本能流露的行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素质的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
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包括:知识基础、生活习惯、个性脾气、兴趣爱好、结交人群等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有育人理念与本领。
二、“师德为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师德为先”,首先对老师在理念上要求:有理想,有职业道德,有准确的价值观,爱自己的事业;其次在行为上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有人格魅力、学 1 识魅力。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不但要教书育人,并且还要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拥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使学生成人,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实际。《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让他们成材。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研究高中生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要做好真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学生今后能够走上成功之路。当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材、成功。
四、“终身学习”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终身学习”理念要求有三点:一是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二是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三是秉持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典范。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的观点,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体会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健全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突出了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就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要努力从思想上严格要求 3 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
7.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七
(1)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意义,并和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
(2)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从新时期教师需要履行的职责角度,理解教师需要强化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3)了解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
本课程立足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课程分三个部分解读教师专业标准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
1.三个维度
2.14 个领域
3.各个领域的基本要求
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
1.对教师教育机构
2.对学校
3.对教师个人
4.对公众
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不断建构
1.与教育场景结合2.与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结合本课程帮助教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认识教师专业性的新内容。
作为解读性的讲座,本讲座有两个突出的特色:
(1)将教师所处的场景与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起来。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个管理文件,它只是罗列要求,不可能将教师在学校中的问题与教师专业标准联系起来。通过讲授,标准、要求与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困惑联系了起来。
(2)整体性与结构联系起来。教师专业标准是分维度、分领域设置的标准,整体和各个部分是什么关系?各个部分又是什么关系?各个标准背后有哪些思想支撑着提出这些标准?本讲座都一一作了回答。
8.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八
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这一课程,我了解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分别从四个理念、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下面本人主要从《标准》的四个理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毕生学习。所谓的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增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重视以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较好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以师德为先,告知我们教师要酷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仔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老实取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通过体育教学实践,让学生育成不怕困难,坚持就是成功、与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辛劳的劳动的道理。第三,以能力为重,必须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守学天生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进步专业能力。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不但在工作之余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第四,建立毕生学习的典范。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进步文化素养;具有毕生学习与延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毕生学习的典范。二十年来,除平时的业务学习,我还利用网络平台,开通个人博客,加强与同行教师的沟通交换,为开辟自己的视野做了较多的预备。平时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育教学论文,为进步自己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经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以后我一定严格依照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来要求自己,把德、育、能、学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贯彻落实到平常工作中,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争做一位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9.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九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的认真学习,使我茅塞顿开,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通过对标准的学习,理解到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从而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决定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对国培计划的深入学习,我不断地收获着、感动着,渴望之情油然而生。主要是课标中的一切以“学生为本”启发了我。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自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课标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那么一张试卷只是检验成绩的一个方面而已。唯有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贯穿课堂,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并不局限于对教材的重难点开发的多少,而是一节课有多少人性化的东西包含其中,也就是说老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了学情或许就意味着一节课下来有多少个同学能
张嘴说话。在远程研修里,我可以畅所欲言,聆听视频教程里老师们丝丝入扣的讲解,让我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悟。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教学工作的重心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开展,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教师要自尊自律,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去感染人,努力做好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刻苦钻研业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感觉做一名教师除了不断开拓、创新,更要执着的爱岗、敬业。
10.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十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基本理念”中突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也是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主要原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终身学习。
要想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中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我觉得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思想、追求、个性和尊严,维护他们的 “求生的欲望、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才能达到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生命的融合。关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我们教师还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加以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学生为本”,才会努力去增强自己的师德修养。
11.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 篇十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标准》的研制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曾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我国的标准。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的重大研究课题,并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
《标准》的研制前后经历了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实验与完善四个阶段,历时近两年,共有40余名专家、学者,近20个单位和机构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为了提高科学性与适用性,专家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特别是教育技术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国外的相关标准有《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ETS·S)、《美国学校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NETS·A),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还有《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涉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b、《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教育技术类专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社会需求分析与专业课程框架设计》,以及《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专题调查》等。
2004年6月,初稿基本形成后,研制组随即在全国7个实验区,共100余所中小学内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并在其中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实验。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和使用实验,研制组获得了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形成对《标准》初稿进行修改的指导思想:
(1)《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
(2)在突出教育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既要重视信息技术,又不忽视传统的媒体和技术;
(3)为了使《标准》能在全国范围普遍适用,对《标准》的表述宜粗不宜细;(4)对于适合三类不同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既要有共性,又要有明显区别,以体现不同的工作特点与需求;
(5)对《标准》的所有条目要尽可能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指标;
(6)对《标准》的所有条目的表述既要具体并有可操作性,又不要出现某种软件的名称或某家公司的产品。
在上述思想指引下,《标准》研制组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几易其稿,终于在2004年11月完成《标准》的正式文本。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除了在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方面认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外,对发达国家制定标准过程的有益经验也注意兼收并蓄。例如美国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取得的下述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1)坚持一个《标准》——全国不分地区都采用同一个教育技术标准。(2)开发两类实施案例——围绕每一个学科设计的单科实施案例和涉及若干个学科、面向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施案例。
(3)注意三方面的结合——教育技术专家与学科教学专家相结合,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实施案例的开发相结合,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结合。
(4)狠抓四个环节——研究标准、开发案例、进行试点、评估检验。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奠定基础、做好铺垫,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巩固、深化与拓展,四者缺一不可。
二、《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通过分析国外众多标准制订的经验,我们发现美国的教育技术标准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和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英国的标准(包括《英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从总体上看,系统性、条理性不太强,但有些条目的内容颇有新意而且要求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研制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借鉴了美国和英国的有关经验。
例如《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体系结构可用“6(4)10”概括。“6”表示有6个能力素质维度:基本操作与概念;社会道德与人文要求;将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将技术作为协作交流的工具;将技术作为研究探索的工具;将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4)”表示有4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前—小学2年级;小学3—5年级;初中6—8年级;高中9—12年级。“10”表示有10个概要绩效指标。这10个指标按不同的年级段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地围绕6个能力维度给出了具体的行为指导。
又如《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体系结构可用“6(4)23N”表示。“6”表示有6个能力素质维度:基本操作与概念;规划、设计学习环境并体验;教学、学习与课程;运用技术促进评价;运用技术促进绩效和专业实践;社会、道德、法律与人文要求。“(4)”表示有4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一般性准备阶段;专业性准备阶段;教学实习阶段;职后执教一年的阶段。“23”表示有23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N个概要绩效指标按不同的工作阶段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地围绕6个能力维度给出了具体的行为指导,不同阶段的绩效指标个数不相同(一般性准备阶段17个,专业性准备阶段24个,教学实习阶段15个,职后执教一年21个)。
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对中小学的实际调研情况,借鉴美、英的经验,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
“4”表示4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子标准,N依次为41、46、44)。
4个能力素质维度是:
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
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
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与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以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子标准为例,其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
整个《标准》的总体框架则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其中包含三个子标准。每一个子标准的体系结构都与图1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则有差异(反映不同人员的工作特点与需求)。
三、《标准》的贯彻与实施
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标准》,国家教育部决定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下简称“931工程项目”)。为了说明这一项目对贯彻实施上述标准的意义与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项目作一简要介绍。
1.项目的基本目标(1)总体目标
从现在起到2007年,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制订和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并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2)具体目标
①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机构与制度。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制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通过若干地区的试点不断修订和完善,然后在全国范围进行大面积实施,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构与制度。
②依托教师网联和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三级培训。
依托教师网联和省市教育部门深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培训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几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在各省本着严格筛选的原则建立31个省级培训中心(除港澳台地区外每省各设一个),每省根据实际情况再建立若干个地市级培训中心,以形成完整的培训网络体系。
③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任职资格条件。通过上述三级培训和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骨干教师(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万名,省级骨干教师10万名);与此同时,对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并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增加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④建立全国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体系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建立全国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体系。该体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设立省级、地市级等各级考点,形成规范的考试组织模式;建立丰富的、可动态更新的试题库;考试方式包括传统笔试、上机操作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等内容,力求通过这种考试,不仅在形式上有突破,更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项目的主要内容
(1)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特征描述(这种能力特征描述既完全遵循《标准》,又是对《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因而对培训大纲的编写和考试大纲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培训大纲编写与培训教材开发;(3)考试大纲制定与试题库建设;(4)培训机构认证标准的制定。3.实施项目的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931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若干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的职能如图3所示。
(1)教育部“931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制订相关政策,对培训与考试的结果进行评估,检查督促与项目有关的各项工作。
(2)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标准》的制订、解读与完善,审核培训资源,编写培训大纲与审核考试大纲,组织编写或推荐优秀的培训教材。
(3)全国教师网联负责对全国上千万的中小学教师具体实施培训。
(4)国家级培训基地(直接由教育部确定)负责对省市级培训中心的培训者进行培训;
(5)国家级培训机构认证中心负责制订国家级培训基地和各级培训中心的资质认证标准,对省、市、县三级培训中心的资质进行认证。
(6)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组建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制订考试大纲、拟定考试题型并建设考试题库,考务组织与管理、颁发合格证书,制订与自学考试接轨的相关政策。
4.与项目有关的政策支持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项目的同时,教育部将制定有关政策,以便尽快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使《标准》成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组成部分;
(2)使“931工程项目”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长期确立下来。
5.项目的预期成果(1)培训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依托全国教师网联,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目标,在3年内培训具有较高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家级骨干教师1万名,省级骨干教师10万名,并分批对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更多的教育技术培训机会,以不断增强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考试
通过全国性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使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获得教育部签发的应用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书。
(3)培训资源建设
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门户网站和一批教师教育虚拟社区及网上学校。
(4)认证
12.中职教师试行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二
唐新 我作为一名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成就未来”?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中职老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得不断地学习,改变观念,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思想、品格、言行,以及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学生。如:你无意中往地上扔一张纸,学生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也被传染;或者你有意地捡起一张纸,也许就有学生会因此而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使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加完善。只有具有崇高师德、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和热爱,才能引导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才能穷尽毕生的精力,有希望使自己成为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育专家。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升学观,分数观,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每一个孩子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人才,鼓励人人成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鼓励的目光,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尊重、保护孩子的自信与努力。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对做教师的我一直是极其深刻的警示,时时告诫我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千万别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毁灭一个天才学生。然而,成功不是育人的唯一标准,或者正确的说:功成名就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像牛顿、爱迪生这样的成功者,更需要许许多多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者。我们不否认陈景润、钱学森是我们社会急需的人才,我们也不能否认包起帆、徐虎是我们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同样我们更不能否认广大工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通的技术工作者、企业管理者……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的确,教室里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需要我们尊重和爱护,但是,教室里未来的无名的劳动者同样需要我们爱护。因为,哪怕教室里的学生将来都成不了大器,他们也是一条有足够权利得到我们尊重的生命!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智慧给予人“温柔的征服”;让一粒粒石子“生出钻石的心”,让一株株幼苗成为栋梁之材。教师的使命是让孩子共享爱的蓝天、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是唤醒良知、启迪智慧,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三、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感】推荐阅读: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习体会09-27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案例式导读学习心得体会09-20
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08-23
学习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有感08-30
小学体育教师学习心得08-06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10-2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07-27
关于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章09-18
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