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广东专版8月参考答案

2024-08-05

高考语文广东专版8月参考答案

1.高考语文广东专版8月参考答案 篇一

《文言文综合训练

(一)》

参考答案

《纪昀传》

1.C(“逋”应为“拖欠”的意思。)

2.B(①是纪昀官职的调动;④是纪昀上疏的内容;⑥是纪昀死后皇帝的赏赐。三句均不能说明纪昀学问精通,有此三句的选项应排除。)

3.D(“没有门户之见”错,依据原文材料,应为“有门户之见”。)

4.(1)上奏章说妇女即使遭到强暴,受到玷污,(朝廷)也仍然应该酌情给予表彰。(关键词:疏、虽、量)

(2)纪昀学识渊博,学问精通。撰写《四库全书提要》,评论褒贬历代各大家的著作,深入探讨,仔细寻查,各自都深得要旨,自始至终条理清楚,蔚为大观。(关键词:渊通、要指、条理)

附:参考译文

纪昀,字晓岚,是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一职。三年后又考,成绩优异,任翰林院编修。两次升迁为左春坊左庶子。考查京城官吏,纪昀被授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因为纪昀学问突出,加授四品官衔,留任庶子的官职。不久破格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纪昀和他是亲家,因为提前泄漏了机密被撤职,发配乌鲁木齐戍边。被释回京,皇上临幸热河,(纪昀)在密云迎接皇上的车驾。皇上面试纪昀的诗文,用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作为话题,纪昀的诗作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又被重新授予编修的职务。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编修馆,大学士刘统勋推举纪昀和郎中陆锡熊担任总编。(纪昀)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失的篇章,阅读了全部的各行省所进献的书,给它们排列顺序写了《提要》呈现给皇上,被提拔为侍读。皇上又命令他编辑《简明书目》。因为他的二儿子纪汝传累次拖欠官赋被诉讼,交由官吏审议,皇上宽恕了他。不久纪昀升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朝廷)建造文渊阁收集藏书,命令纪昀管理文渊阁的事务。纪昀后来多次升迁成为兵部侍郎。《四库全书》编成,上表给皇上。皇上说:“表一定是纪昀写的!”命令给他加倍赏赐。升迁为左都御史。历经两次升迁为礼部尚书。后又做了左都御史。京都周围大灾,饥饿的百姓大多来京都要饭。按照旧例,要在京城的五城分设饭厂,从十月到三月。纪昀上书请求从六月中旬开始,饭厂每天煮三石米,十月每天再增加煮米二石,仍然在次年三月停开饭厂,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他又被升迁为礼部尚书,但是仍然在左都御史官衙办公。上奏章请求乡会试停止从胡安国的《春秋传》中选题,用《左传》里面的原文作题目,参考借用《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两部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嘉庆元年,调任兵部尚书。又调任左都御史。嘉庆二年,又升任礼部尚书。上奏章说妇女即使遭到强暴,受到玷污,(朝廷)也仍然应该酌情给予表彰。嘉庆十年,成为协办大学士,加封太子少保。死后,朝廷赏赐白金五百两治理丧事,谥号文达。

纪昀学识渊博,学问精通。撰写《四库全书提要》,评论褒贬历代各大家的著作,深入探讨,仔细寻查,各自都深得要旨,自始至终条理清楚,蔚为大观。苦于明末讲学所流传的习惯,宋代五位理学大家的书为人所重视,不敢明显表示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南宋之后的各位大儒,非常苛刻地痛加批驳,不能说没有门户之见。

《陶渊明集序》

1.C(“匹”应为“一类人”之意。)

2.D(A.助词,前一个“之”可译为“的”;后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前一个“于”意为“比”;后一个“于” 意为“被”。C.连词,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并列。D.都是不定代词,可译为“有人”。)

3.B(陶渊明饮酒应该是他孤高不群品性的表现。)

4.(1)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关键词:比、寄遇)

(2)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关键词:轻,之)

附:参考译文

炫耀自己推销自己,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什么原因?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没有什么比道德规范更重要的;爱惜自己,没有比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会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自然一样发展变化,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地在人间生活!齐国赞扬赵女沉迷欢乐,享有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贵重的锦衣玉器,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即使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的肉相比;就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礼祭!至于子常、宁喜,苏秦、卫鞅那样的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真的像他所说,岂不痛快!又楚子到周朝参观,被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揣着遗书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谋生,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而是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人疑惑陶渊明的诗为何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认为躬耕是耻辱,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地做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说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地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文言文综合训练

(二)》

参考答案

《记王隐君》

1.C(“失”应为迷失、找不着(方向)的意思。)

2.B(②是述说作者自己外出;④是轿夫述说段寻访时的状况;⑥是说太常、布衣不知道隐者的姓。这三句都不能说明王隐君雅人深致,有此三句的选项应排除。)

3.A(“然而作者并没有与这位隐士见过面”错,从文中得知,作者与这位隐士见过一面。)

4.(1)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一个九十岁左右的人,穿着断袖粗布衣服在太阳底下。(关键词:冢、许、襮)

(2)对照推测一下,此人姓王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姓氏。(关键词:求、何疑焉)

附:参考译文

我在外祖父段先生的废纸篓中,看到一首诗,不能忘掉;在西湖一个僧人的佛经箱中,看到《心经》一书,被虫蛀将近一半了,就像遇到了废纸篓中的诗,也不能忘掉。春天,我走出螺蛳门,和叫戚猫的轿夫说话,戚猫指着一片荒坟说:“这里有人家,段先生每次来杭州,一定要出城寻访此处,回来也不对人说。段先生不能走路,我抬轿前去,只有我和吴轿夫知道这件事。”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一个九十岁左右的人,穿着断袖粗布衣服在太阳底下。向他问路,他告诉我他是聋子。我心里一动,向他作揖并慢慢地说:“您真的是一位隐者。”他回答说:“我没有印章。”原来“隐者”和“印章”发音差不多。太阳快落山了,戚猫催促我。我怅然地回去了。

第二年冬天,一个姓何的百姓来我处,谈论古代的刻字,他说:“我有李斯郎邪石上刻字的宋代拓本。我得了心病,医生治不好。城外有一个老头来了,说能救活我,服了两剂药就痊愈了。老头说:‘我专门为了那个拓本而来的。’于是老头进屋拿了拓本径直走了。”后来我见到马太常(太常是官职名),告诉了他姓何的百姓的话。马大人低头沉思,突然掀起胡子说:“对了对了!我的外甥锁成,曾经迷路进入一户人家,从厨房灶台后边出来。突然看到一座大院,满地铺的都是松化石。循着读书声,很快进入一间房子。房子四壁都挂着古代的锦囊,锦囊里边放着刻有文字的金、石。桌案上有《谢脁集》,向主人求借,主人不答应。主人说:‘(我)写一本送给你。’过了一个月去看,他写的字像虞世南(唐朝书法家)的字体。问主人说:‘你养着善于写字的书生吗?’主人说:‘没有。’主人指着墙下锄地的人,说:‘是他替我写的。’出了这家院门,遇到一棵梅树,正在开花。偷偷地背了一块松化石回来。他们两人(锁成和何布衣)的遭遇,岂不都一样?”

我不认识锁先生,太常、布衣都没有说对方(老头和大院主人)的姓氏。吴轿夫说:“我遇到的那人好像姓王。”西湖僧人的徒弟拿《心经》来我处,说是王老先生所写。对照推测一下,此人姓王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姓氏。当初木桥外有大小两棵树相互依靠耸立着,一棵是杏树,一棵是乌柏。

《石曼卿墓表》

1.B(称:适合,符合。)

2.D(A.动词,“率领”“带领”。B.介词,可译为“跟”。C.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如”。

D.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而”表递进。)

3.C(“生逢其时,深得重用”与事实不符。)

4.(1)看轻世俗功名,没有可以打动他的。(关键词:屑屑、无足)

(2)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你要等到母亲年纪大了才肯选择职位吗?”(关键词:就、素、奇、禄)

附: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归投,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幽燕地带的风俗尚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的功业的人,看轻世俗功名,没有可以打动他的。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因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在他四十八岁时,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的身份,在京城逝去。石曼卿年少时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你要等到母亲年纪大了才肯

选择职位吗?”曼卿猛然同意就职,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也因范讽的推荐而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休兵养息,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皇上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得到回复。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时间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很轻,像不值得做似的,等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其他的)即使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也无法好过他的了。他仪表英俊,性恪豪爽,喜欢饮酒,表面看上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遇到贤者还是愚钝的人,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正像他的为人一样道劲刚健。

《史记·大宛列传》

1.B(①仅仅是说明张骞要出使月氏,不能反映其品质;④是他向大宛王说明自己的遭遇;⑤张冠李戴,这里表述的是堂邑父的情况,不是指张骞。)

2.B(原文的意思是“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很显然,此项的“直接”表述有误。)

3.这是一道创新题,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示例:汉武帝坚持派张骞打通西域之路,努力控制河西走廊,对汉朝和中亚诸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维护中国的统一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叙事中,也含蓄地表达了司马迁对汉武帝连年用兵和好大喜功的讥讽与感叹。

附:参考译文

张骞,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当过郎官。那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了月氏,用月氏王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常常仇恨匈奴,只是没有(同盟)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个时候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来)匈奴奴隶名叫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又认为自己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途中,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个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二)》

参考答案

1.C(A项应为“闰(rùn)年”,B项应为“落(lào)不是”,D项应为“拗(ào)口令”。)

2.B(“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此处应用“左右逢源”。)

3.D(A项语序不当,应为“预防、控制和打击”;B项成分残缺,应在“传播”前加“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被盗文物”后加“力度”。)

4.B(③⑥讲述了白荷的情态,应放一起,⑤②④描述了粉荷的情态,应连一块。两部分为并列关系。文段第二处横线后为分号,这也提醒了我们应将③⑥放前面。)

5.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最佳的育种技术”的信息。)

6.C(以偏概全,只是“目的之一”。)

7.C(偷换概念。文中说的是“把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不是“化解”。)

8.A(均:相同。)

9.C(A项下句是说黄镇中和余虎的行为,B项上句是说陶元淳措施得力,D项下句是说总督的行为。)

10.C(不是“审讯陶元淳时”,而应是“当初审讯黄镇中时”)

11.(1)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全”“以”“蒲伏”“羞”,答对一点1分;语句通畅1分。)

(2)但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考查验证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逢大赦而被免罪。(“卒”“坐”“会”“赫免”,答对一点1分;语句通顺1分。)

12.(1)“蘸”字最生动传神(2分)。桃花夹岸,枝条拂向水面,会让人有桃花蘸水而开的妙想;而且还会让人意会到桃花水灵鲜艳仿佛是因蘸饱水分的缘故。用一“蘸”字,桃花之神态、意趣俱出。(2分)

(2)以实写虚,虚实相生。(2分)诗中只写出了小舟撑出柳阴的悠然情态,便烘托了满湖的旖旎风光,仿佛使人看到了空阔宁静的水面和满湖阴阴的柳色,具体的风物引发了人们无尽遐想,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2分)

13.(1)与子同袍/修我戈矛;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

(2)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14.引出下文观鱼的诸多感受。(1分)因为听说观鱼对身体有好处,引起了我的兴趣,(1分)为后文由观鱼生发出很多的议论埋下了伏笔。(2分)

15.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加于观赏的事物,而自认为很理解对方,(1分)但往往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2分)别人永远也别指望能彻底了解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2分)

16.(1)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以及文化水平、欣赏角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心态、情绪上的差别,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的互相了解和互相改变。(4分)

(2)人类曾经认为很了解大自然,以为自己征服了自然,但事实上人类在自然面前依然很渺小。(2分)大自然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使人类警醒:我们不了解大自然。人类与自然应是相互依存的,谁也不能控制谁。

17.并非可有可无,(1分)最后一段在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2分)在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以问句结束全文,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富含韵味。(2分)

18.①⑥

19.三个士兵全副武装在一辆运送饮用纯净水的卡车周围担任警戒,另一个士兵将一个本子递给一个中年人,中年人在本子上签着字,他们身下有一辆手推运货车,上面放着一桶水。漫画揭示了要珍惜水资源的主题,不然水将比金钱更重要。

20.示例:求学就像季节:悬想阶段,憧憬满怀似春季;苦索阶段,激情澎湃似夏季;顿悟阶段,硕果累累似秋季。

21.写作提示:可从遵循规律、审时度势等方面立意。

附:参考译文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但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考查验证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逢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说:“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结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向上报告了这件事,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内容要点下一篇:场地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