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思考(精选8篇)
1.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一
关于如何加快我省开发区建设步伐的思考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发区是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突破进展,开发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看,与周边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给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发区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新机遇,理清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在新起点上推动开发区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我省开发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开发区,对于增强我省经济实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1、加快发展开发区是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前,国际产业正向中国转移,中国产业正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东部加工贸易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快开发区建设,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加快开发区建设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我省转移,以推动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加快发展开发区是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城镇化是我省开发区快速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发展开发区符合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和要求,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我们必须把开发区作为工业化的主战场和城镇化的重要阵地来加快建设。
3、加快发展开发区是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现实要求。开发区是内引外联、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前沿和窗口。只有加快开发区发展建设,不断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才能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企业和产业。我们必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发区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招商引资来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
4、加快发展开发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开发区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加快发展开发区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要把我省开发区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开发区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我们一定要把发展开发区经济与培育其他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后劲持续不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
当前,开发区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肩负着新使命,我们要做到成绩面前不停步,机遇面前善把握,困难面前不畏缩,明确新目标,打开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新合力,在新起点上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
发展建设开发区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一是发展要有新目标。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更加具体明确。五年内开发区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速23%、要完成70亿美元、占全省外资目标任务的50%,完成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年均增幅23%、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0%。二是工作要有新措施、新办法、新机制。就是在开发区建设资金筹措、土地供应、标准厂房建设、财政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新措施、新办法、新机制。
1、以招商引资新方式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招商引资做不好,开发区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长远看,招商引资关键是要培育开发区的竞争优势。要从开发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万商西进”的有利机遇,及中部博览会、徽商大会等平台,把优秀人才派到招商引资最前沿,把优惠政策落实到第一线,采取组团招商、活动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运用筑巢引凤、以商招商、名企吸引、产业聚集、网上推介等多种办法,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托产业基础招商,依托开发区优势招商,依托合作项目招商,依托区位优势招商,依托市场优势招商,使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
动力。
2、以搭建投融资新平台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要实现开发区经济新发展,关键是要打破近年来过度依赖财政性资金、融资渠道狭窄的状况,树立经营开发区的理念,用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要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采取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运用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募集市场资本、开展金融租赁等多种做法,拓宽开发区建设投融资渠道。要继续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担保资金筹集社会化、担保机构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为开发区企业发展融入流动资金。要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创开发区良好融资环境。
3、以土地供应新方式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土地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大,是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每年分配给我省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土地是稀缺的资源,要想方设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大的产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切实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过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来解决开发区经济发展用地难问题。要单列开发区用地指标,便捷企业用地。今后,国家每年下达我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及各市安排的工业用地指标中要倾向于开发区。要着力解决土地报批时间较长、报批费用较高等问题,切实加快土地供应的速度。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合理地确定开发区二三产业的土地利用组合方式,保证开发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让投资者和劳动者在开发区安居乐业。要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实行开发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开发区供地要向大项目倾斜。要加强闲置土地管理,盘活土地存量。要通过回购、清理、置换、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等办法盘活闲置土地,或按国家法律法规收取土地闲置费和收回土地,对闲置土地进行二次招商。要对这几年批出去的土地进行一次调查清理,坚决按照国家的规定,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对没有开发能力的企业用地要坚决进行调整。要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集约使用土地。各开发区原则上均应辟出专门区块,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目前没有能力建设标准厂房的开发区,要规划预留建设标准厂房的土地,待具备条件后进行开发建设。
4、以标准厂房建设运营新机制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凡是由政府大包大揽、垄断建设和经营标准厂房的,其活力都不强、发展都不好;凡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经营标准厂房的,其发展就比较顺利。今后开发区的标准厂房建设,必须彻底改变政府和部门大包大揽、垄断经营的方式,而
要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方式来建设。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资产或土地使用权以入股方式参与标准厂房建设。
5、以建设服务新体系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要牢固树立速度就是竞争力、效率就是效益的理念,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开发区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机制创新。要研究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高效服务机制,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环节,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法治、诚信、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业开发区的运作效率,切实解决开发区建设及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创造开发区投资发展的新优势。要广泛开展尊重企业、尊重纳税人活动,使入区企业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发展。要切实解决企业职工落户及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要协调当地和周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进行综合治理,为工业开发区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内外环境,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能发展。
6、以组织管理新机制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各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心协力推动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要大力加强开发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要着力提高开发区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倡导和培育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想敢试、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于负责、敢抓敢管的勇气,用精神的、物质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支持改革者、起用开拓者、鞭策落后者、淘汰无为者,保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
2.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二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开发团队,产品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属企业文化的范畴,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 也越来越被众多企业认识和推崇。近年来, 一些企业的科技人员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移、错位, 严重地制约了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的进程, 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为此, 构建富有时代气息、中国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打造一流的产品开发团队, 在今天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 科技人员应有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 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为己任。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 在20世纪50年代, 放弃了美国优厚待遇和舒适生活, 毅然回到祖国, 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他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上, 呕心沥血研究原子弹、氢弹数十载, 不要待遇, 不怕寂寞, 默默无闻。他虽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世的时候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 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有人曾问他研制“两弹”成功, 国家给了他多少奖金, 他笑笑说:10元。邓稼先不愧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作为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应该向邓稼先学习,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讲理想、讲道德、讲素质、讲纪律、讲奉献。忠诚企业, 遵守职业操守, 不损害企业利益。我们应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用丰硕的科技成果回报企业, 进而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
2 科技人员应有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市场的竞争, 其实是产品的竞争。企业只有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技创新, 产品创新, 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诺基亚, 就因为多年来沉醉于自己品牌的辉煌, 不进行产品技术上的创新, 结果败在了“苹果”“三星”等竞争对手的面前。虽然诺基亚手机的稳定和经久耐用性, 直到今天还众口皆碑, 但是质量稳定和经久耐用, 并没有让诺基亚守住市场份额。这说明, 对于手机这类时尚性很强的产品来说, 单靠产品质量过硬是无法守住天下的。要想紧跟消费潮流, 引领产品市场, 就必须进行产品技术的创新。一个企业如果不进行产品技术创新, 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没有立身之地。
3 科技人员应有市场第一客户至上的诚信精神
市场经济越发达, 客户是上帝的地位就越巩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把客户当作最为关注的焦点。“先给客户创造价值, 再为自己创造利润”已经成为众多优秀企业成功的秘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要求科技人员要与时俱进, 创新产品开发思路。面向市场, 服务用户, 开发新产品要结合国情和厂情, 不能脱离实际, 使新开发的产品零、部件国内外难配套, 公司内部难加工。导致产品的开发进度一拖再拖, 迟迟不能推向市场。延误了商机, 辜负了客户。这样的开发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格格不入。当今评价一个产品的好坏, 除了要看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功能档次外, 更要看其市场潜力、成本费用、经济效益、客户价值等。
4 科技人员应有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求真精神
产品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载体, 产品设计是企业各个工作流程的头道工序, 是决定企业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因此,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产品设计师, 必须树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为了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他不论酷暑还是严冬, 在不足6 m2的斗室里, 食不知味, 夜不能眠, 潜心钻研, 为了解开这道难题,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他那种对事业、对工作投入而忘我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态度感动了世人, 大家都称他为数学“痴人”“怪人”。在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中, 需要陈景润那样的“痴人”“怪人”。在开发中一定要认真严谨, 不能急功近利, 违背产品开发规律, 把尚且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
5 科技人员应有善于沟通注重协作的团结精神
在产品开发中, 提倡产品设计人员要善于与人沟通, 主动到产品生产一线听取现场工艺、质量、生产人员的意见。千万不要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 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 总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因为这样与公与私都不利, 不但会伤了同志间的和气, 还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造成开发项目进展缓慢, 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一个好的工作团队, 要求每个团队成员要善于与别人合作, 学会与别人共享信息, 还要把个人利益升华为团队利益。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集中力量, 集中智慧, 协同作战, 取得胜利。
6 科技人员应有刻苦钻研虚心好学的钉子精神
当今社会已是互联网时代。科技人员一天不学习, 就有落后被淘汰的危险。开发一个新产品, 仅靠在学校里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多方面知识、技术的积累和沉淀。因此,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科技人员必须刻苦钻研, 虚心好学,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自我学习, 不断“充电”, 克服“差不多”“够用了”的思想。发扬“钉子”精神, 用那么一股钻劲和挤劲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充实提高自己。二是放下架子, 去掉身段, 虚心向身边的同志学习。特别是要向那些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艺、质量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学习。三是向客户学习。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意见、改进建议是完善产品设计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必须认真对待[2]。
7 结束语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 打造一流的产品开发团队, 是时代的要求、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创新企业文化, 构建富有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 营造创新文化, 树立“知识值钱, 技术光荣”的思想, 改变“学而优则仕, 技而优则管”的观念, 搭建科技人员创业干事、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技术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每个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科技人员人生价值得到全面的彰显。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
3.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三
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5-02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
[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
[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简介
4.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四
开发区财政所马长福
一、准确定位,清醒认识开发区财政现状
根据扬中市委、市政府扬发„2009‟年11号《关于扬中经济开发区布局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开发区由原来的九个行政村调整为十三个行政村及社区、293个村民小组,辖区人口达到27095人,面积25.12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15个,其中规模企业43个,08年实现工业产值25.57亿元。然而就开发区的发展现状与省级开发区的要求比,虽然平台拓展了、发展的空间广阔了,但由于财政盘子较小,基础设施较弱,对照新一轮发展的要求和更好更快发展战略,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需求与可能的矛盾。从财政情况来看,开发区没有优势发展的特点,以08年为例,区财政总收入528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2025万元,可用财力1048万元,基本属吃饭型财政。从支出结构来看,用于人员经费占支出总数的31.84%,用于机关运转及民生等支出占支出总数的58.06%,用于招商、经济发展的支出微不足道,仅占支出总数的10.1 %,从支出需求来看,我区财政支出需求旺盛,招商引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的改善及社会事业的发展等急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可用财力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12、发展与运转的矛盾。按照开发区的本质和属性,开发区应该是地方政府的产业集聚区、科技示范区、经济重量区。面对拓展后的新情况,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尤其是社会发展及民生支出的不断膨胀,发展与运转的矛盾十分显现,但要改变区财政基础差、盘子小的问题,必须依靠经济的跨越发展,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因此,尽管现有财力非常紧张,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仍需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新项目、大项目,努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财力的双赢。
3、管理与利益的矛盾。一方面,为了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两次调整开发区的布局,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并相继出台了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来催生和推进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在财力方面,尽其可能地重点加大了对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另一方面,进区新企业需要一个成长期,乡镇引进的企业及拓展进区的老企业与乡镇间优柔寡断,如税收的征管问题不明晰。同时我们感到因为隶属关系的问题,难以加强企业的统计及管理,难以彰显开发区的特色和优势,难以聚集开发区滚动发展的财力,难以增强开发区快速优发的后劲。从而影响了开发区的本质功能,影响了部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抑制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区的经济发展仍
处于一个错综交织期,财政状况还不尽人意,财政调节和管理的压力还很大,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切实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加强开发区财政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开源节流,突出增收节支。
二、聚财有道,积极发展“税源经济”
经济是源,财税是流,源远才能流长,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培植税源,广开财源,是破解当前困难的关键之举。我觉得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大项目为突破口,壮大税源规模。一是一门心思抓招商,侧重特色产业招商,充分放大岸线优势,积极吸引临港项目。通过龙头带动配套业进一步促进硅材料及光伏产业的衍生扩张,突出特定对象招商,紧盯国有大型企业,广泛引进装备制造等大体量项目,集聚技术、人才等要素。二是注重招商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人员,大力推进专业化招商,积极倡导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合作招商及产业招商和嫁接招商,拓宽招商面,务求引进高大优新项目落户、努力提高项目落户的成功率。三是择商强投。对引进的项目要择优落户,要通过反复考察考核科学论证,谨防少数人借招商圈地、囤地,对确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要通过上级财政的支持及融资等形式强化投入,争取早达产,早收效,努力提高落户项目的回报率。
2、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狠抓载体建设。一着
不让抓好载体建设,是引商、亲商、安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目前我区而言。首先要修编好新区域的发展规划,绘就好现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其次要充分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开发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及时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相配套,切实抓好道路、配电、给排水、排污、绿化等设施建设。三是要着力抓好服务创新,大胆探索新型管理方式,简捷机构设置,建立健全“小机构、大服务”的运作机制,对落户企业的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报批证照办理等投资前的一切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3、要以有效集聚财力为关键点,确保财税增量。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域内总财力和可用财力偏低,企业关系不顺,严重影响了分配格局,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下行,税收将会受到一定得影响,要实现这次布局调整的初衷,压力还比较大,必须切实做好“内外并举”、“上下联动”的文章。对内要强化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把组织收入作为增强财力、保障支出、加快发展的关键举措抓紧抓牢,理顺征管关系,完善征管方式,规范征管程序,提高征管质量,确保应缴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对外要积极争取,寻求支持,根据省、市加快推进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弥补区财政资金的不足。
三、用财有效,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生财有道是基础,用财有效是关键。面对当前吃紧的财政现状,全区上下必须形成共识,共度难关。一是要牢固树立过几年紧日子的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及时宣传财政信息,在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确立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投入到发展经济、培植税源上,通过加快发展来克服困难,破解难题。三是克服财务管理上几种错误的心态,招待费有增无减现象,办公费用居高不下,上级部门开口子外出学习旅游等行政成本年年攀升。近日,中共中央下发了[2009]11号《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经费支出行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的决定,不断改进和加强支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铺张浪费,堵塞支出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和机关运行成本,提高财政的支出效益。
当前,财政工作要按照“量入为出、积极平衡”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支出管理,着力解决“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进一步完善财政职能。
一要推进改革,打造活力财政。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当前财政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财政工作活力,归根到底是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就目前我区财力状况而言,财政收入搞建设促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必须改变财政“包办一切”的局面。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调动社会的、民间的、外来的资金参与建设,推动发展。通过完善融资平台,强化资本运作,吸纳外部资金为己所用。同时要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寻求支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弥补区财政资金不足。
二要严格管理,打造节约财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是缓解财政困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要对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积极打造节约型机关,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5.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五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我们**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中心的各项机制关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改革,是市场中心的自我完善,是市场中心的发展途径与动力。
但是,任何改革都要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份人的利益,难度会大,工作会更复杂。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的推进既积极又稳妥?我们按照“一个中心、四大战略”进行总体考虑,采取“一套系统、两道防线、三个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
一、战略部署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我们要动员全体员工,以市场中心党政领导班子为核心,紧密围绕“发展经济多创效益”的中心思想,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奋发向前。
所谓“四大战略”,就是要树立高瞻远瞩、精心部署的战略观念,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切实结合中心实际,针对现存问题和弊端,加快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各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改革,易发生“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甚至可能变成烂摊子,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们的战略部署:
1.整顿战略。即改革之初,中心上下必须达成共识,团结一心,清理问题、整顿作风、自查自纠。整顿过程中,既要谦虚谨慎,也要勇揭疮疤,勇于将中心存在的各种弊病摆上台罗列出来加以整改。只有查出病因和病症,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治愈芥癣之疾、心腹之患。
2.改革战略。即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比较习惯的市场管理观念、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领导方式,都要有一个较大转变。中心管理市场方式、中心的经营体制、经济运行环境与规则、理财观念等,都要进行深刻的变革。现阶段重点应是人事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只有勇于拿刀动手术,才有新生命的活力。
3.巩固战略。即改革初期,着重抓好集贸市场管理为主业,以现有的资产资源为事业基础,研究和实施相应措施,巩固基础,挖掘潜力,避免在改革进程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笑结果。只有善于在手术病愈之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才能蓬发无穷的前进动力。
4.发展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也要有新思路。中心的发展,应该向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然而,发展经济也要有新思路,要跳出传统经济抓经济。现在我国的经济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很大变化。就内涵来说,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就外延来说,现在经济已从一产、二产扩展到三产。市场中心应顺应经济变化,因势利导,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视角要新,由第三产业逐步向一产、二产经济全面发展,向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持续发展。
二、具体做法
改革促经济,管理出效益。这是成功企业达成的共识。中心目前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冗员过多、机制不灵、管理粗放。因此,现阶段应先实施整顿和改革战略,通过整顿改革,加强管理来充分发挥中心内部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效益,增强中心的活力和竞争力,为巩固和发展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一)重新建立一套市场中心管理和运行系统。中心原有的管理方式,是领导直管科室和市场服务站,科站直管职工个人的单线垂直管理,从而造成上下之间、部门之间、职员之间沟通不顺畅,职责不清晰,管理不到位,政令不畅通,工作太单一,做事拖沓,效率低下。
计算机之所以以其强大的运作功能为世界各行各业服务,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使全世界的科技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神奇,就在于计算机配置了一套完美协调的系统。中心要建立的,也是类似计算机的一套系统。中心的领导决策层,就是我们的CpU;中心的职能部门,就是职能不同的电子电缆;中心的市场服务站,包括将来建立和发展的子公司等,就是各种配件;中心的决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就是促进各项工作规范运行的命令。我们要尽快配置的,就是这样一个高效、有序、协调、精干的管理的运行系统,建立和完善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经济管理结构。
(二)要设置好两道防线
6.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六
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要以现有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为增长点,努力强化和充分发挥它们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以期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从西部各省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城市化规划;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努力培育城市的竞争能力.
作 者:李军 Li Jun 作者单位: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刊 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年,卷(期):11(1)分类号:F2关键词:城市化 西部大开发
7.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七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长山群岛,开发
度假旅游起始于欧洲, 进入20世纪60年代, 伴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 休闲度假已经成为国外大众性旅游项目, 并出现了许多成熟的大型旅游度假区。国外对旅游度假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度假区发展周期方面, 如Andreas提出一个在旅游市场和度假区空间结构中内生变化的新的理论模式, 并进行了滨海旅游度假区研究和度假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研究等[1]。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功能, 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设计, 度假区的选址, 基于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度假区开发对策以及旅游度假区的经济效益等方面[2,3,4]。目前,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尤其是国家新的“小长假”、“带薪休假”制度出台后, 人们对休闲度假观光热情高涨, 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1 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众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标志着我国旅游产品开始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此后, 国家虽然没再审批过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 但各省 (市) 都在根据自身的情况摸索度假区的发展道路, 并且在省级度假区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5]。发展初期由于对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及市场定位和实际有点偏离, 个别的度假区运行状态不佳, 但也有十分成功的案例, 如大连市的金石滩和海南省的亚龙湾度假旅游区等。我国旅游度假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三”式结构, 即以满足海内外度假需求为导向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部分省级旅游度假区、以满足暑期度假休闲需求为导向的海滨度假地和以满足双休日需求为导向的环城市旅游度假设施[6]。随着1995年国家“黄金周”及双休日假期的启动, 以及人们收入的提高,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逐步转型 (表1) 。
资料来源:《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 (1997—2005年) .
2长山群岛开发建设旅游度假区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2.1 长山群岛地理条件概况
长山群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中纬度、辽东半岛东南, 横跨黄海北部海域, 四面临海, 具有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 又因受海洋的调节, 气候温和适中。长山群岛共有岛屿50余个, 总面积170余平方千米, 群岛中面积超出25平方千米的有大长山岛、广鹿岛和石城岛, 其中大长山岛面积为25.4平方千米是长山群岛中第一大岛, 也是长海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长山群岛位于大陆架上, 水深一般不超出50米, 阳光充足, 海水透明度强, 水温适中, 表面水温年平均11.5℃, 冬季基本不结冰。海底植物繁茂, 底质是松软的泥沙, 也有各种贝类和鱼类生殖栖息所需要的岩礁, 辽阔的黄海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长山群岛发展水产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长山群岛生态环境概况
长山群岛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但温差不大, 冬季不冷, 夏季不热, 年平均气温10℃, 被誉为“天然空调”;森林覆盖率平均在63%以上, 大气环境和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有“天然氧吧”之美称;长山群岛空气湿润、日照充足, 海岛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奇礁怪石, 景致天成, 婀娜多姿。1993年长山群岛被列为国家级海岛型森林公园 (当时唯一的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 , 1997年长山群岛被辽宁省旅游局、文化局评为首批“省50佳境”之一, 2000年长海县成为辽宁省首批旅游强县和全国重点渔业县之一, 2005年长山群岛被评为辽宁省最美丽的岛。
2.3 长山群岛的人文社会条件分析
长山群岛行政上隶属辽宁省长海县, 是我国唯一的岛屿边境县, 2006年底全县人口7.5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长山群岛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长山群岛区域经济进入较快发展时期。2006年实现GDP 26.3亿元, 为1990年的10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15%; 2002年实现人均GDP 15 256元, 为1990年的4.91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14.17%。经过20多年的经营开发, 长海县的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海岛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支柱产业, 1995年长海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岛”战略, 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 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67万人, 比上年增长11.7%, 综合收入2亿多元。
2.4 资源概况评价分析
长山群岛为大陆岛, 有上升海岸的特点, 在地壳运动与海洋动力的作用下雕塑了绚丽多姿的海蚀地貌, 如,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成为长山群岛独特的海滩旅游景观[7]。
长山群岛有6 000多年的人类历史, 海岛风情自然资源丰富, 马祖庙、建岛守岛纪念塔、朱家屯贝丘遗址、海王顶国际灯塔、北方鸟岛等一系列人文景观也甚为壮丽。此外,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长山群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海珍品不但数量颇丰, 而且品质一流, 闻名国内外, 国宴上的许多海产品都出自这里, 海岛珍品类的海参、鲍鱼、干贝、对虾是长山群岛的四大特产。
2.5 长山群岛周边旅游支持系统分析
长山群岛北与大连市区、金州区、普兰店市、庄河市南部海域相连, 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西与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相对, 东临朝鲜半岛, 整个群岛陆域星罗棋布地分散在3 400余平方千米的海域之中。主要支持系统为强有力的辽中南城市群, 随着海岛与大陆间的联系逐步加强, 航线由1995年的13条增至19条, 其中联系大连港的有3条、联系庄河港的有4条, 其余10条航线与皮口港相联系[8]。
3 长山群岛建设旅游度假区应注意的问题
3.1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
和观光游览者相比, 度假旅游者不仅需要观光游览和商务会议的功能, 更侧重的是康体休闲保健功能, 因此在功能定位上应紧紧围绕海岛生态和休闲这个鲜明的主题, 提出:海景+海鲜+民俗+生态=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
3.2 旅游度假区的客源市场定位问题
依据长山群岛的实际情况和现有优势, 吸取国内其他度假区的经验教训, 不能盲目将客源市场定位于国际大市场, 避免导致国际市场不能合理开发利用, 国内市场又没有充分挖掘的冷局面。
3.3 基础设施问题
长山群岛优美的生态环境毋庸赘述, 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其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目前群岛和大陆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船舶, 自然灾害对游客进岛有制约作用[9];群岛之间的交通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也较薄弱, 通信、排水、电力、住宿问题也很棘手。
3.4 资源的开发保护的可持续性问题
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一般经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房地产开发、度假区经营与管理3个阶段, 在度假区开发的任一阶段都应将保护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持海景的和谐美作为开发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的先决条件。
4 长山群岛发展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措施
4.1 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的战略定位
4.1.1 基础形象定位
李蕾蕾等人曾对形象识别系统导入旅游地的开发与规划作了探索性研究, 并初步提出以形象和营销为导向的旅游规划理念, 是我国较早对旅游地进行形象定位的研究[10]。旅游度假区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要进行合理的形象定位, 目前, 旅游已经由观光向休闲娱乐过渡, 对旅游度假区的形象定位也必须准确、合理。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滨海度假区, 以其“生态”、“健康”和“人文”著称于世, 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则以“古老文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为主要特色[6]。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的特色是边境海岛、原生态环境和突出海味的旅游产品, “海景”、“海鲜”和“原生态”应该成为最基础的旅游形象。
4.1.2 旅游度假区的主体功能及市场定位
依据基础形象定位, 主体功能仍是以特殊的区位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基调, 功能要有新突破, 把休闲放在第一位, 其他配套设施围绕这服务。市场定位初期以中低档为主, 大力挖掘东北市场, 合理拓展华南、华中、华东市场, 待发展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后, 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
4.2 加强长山群岛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长山群岛的可进入性。争取早日建设跨海大桥, 实现大、小长山和诸多群岛之间快捷、高速的通车, 加快港口码头和小岛客运站建设, 完善港口的服务功能, 加强与大连港、金石滩港等的协调发展, 加强客滚轮和高速客船抵御风险的能力。飞机已经复航, 下一步要增加航线及与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班的数量。此外, 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也要求与其发展同步。
4.3 积极申报省级及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建设环保部门、国土林业部门、旅游局的专家和有关学者对长山群岛的资源进行调查, 对旅游度假区进行详细规划, 制定详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申报辽宁省旅游度假区, 不仅可以扩大旅游度假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时可以获得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在对外宣传上也可以增加投入。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条件相对成熟后, 努力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把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做大、做强, 成为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的一面旗帜, 立足国内, 同时扩大国际影响力, 吸引国内外游客, 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顶尖的旅游度假区。
4.4 合理定位客源市场
在度假区的目的地选择方面, 依据“距离摩擦力”的效应, 合理规划旅游市场定位。有研究表明, 旅游度假区的吸引力范围是人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 约在两个小时内可抵达的区域。因此, 在旅游度假区的定位上应首先关注中国国内市场,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 积极吸引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产阶级, 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4.5 展现特色, 挖掘内涵
在国内大多数度假区缺乏对自身特色了解的时候, 有鲜明的特色显得尤其重要。深度挖掘特色资源, 以赶海、垂钓等特色为阵地, 以6 0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为依托, 以特殊的边境海岛为指向, 做到“一岛一景”, 岛岛有特色, 景景有新意。
4.6 做好全方位的宣传促销工作
在长海县2005年发展规划中确立三级客源市场体系, 以大连和东北市场为重点, 做足、做细东北客源市场, 逐步开发华东、华中、华南等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不仅利用传统的旅游大篷车、报刊、杂志进行选全方位的宣传, 还需要借助网络传媒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大连的“国际时装节”、“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沙滩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进行大力宣传。
5 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发展前景展望
现今我国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专项旅游发展的转折期, 在旅游产品中, 度假旅游所占比重在不断攀升, 所以我国的旅游度假区也将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 滨海和海岛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就是对新型旅游产品的适应。不少观察家预测, 顶级旅游度假区将成为中国人未来的旅游方式之一。长山群岛以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依靠大连这个开放的现代化都市, 度假区的发展必将带动长山群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长山群岛度假区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PAPATHEODOROU A.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1 (31) :219-236.
[2]刑铭.论旅游度假区规划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1995 (1) :28-32.
[3]贾志宏, 赵中华, 张蕾.有关旅游度假区中外研究的对比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45-48.
[4]刘家明.旅游度假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思路[J].人文地理, 2004 (2) :82-85.
[5]王莹, 骆文斌.对我国旅游度假区建设与发展的再思考———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21) :73-77.
[6]周建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特点[J].国外城市规划, 2003 (18) :25-29.
[7]张耀光.长山群岛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7) :35-38.
[8]栾维新, 王海状.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 2005 (25) :544-550.
[9]韩增林.长山群岛开发的限制因素与对策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3 (4) :22-25.
8.开发区建设思考 篇八
关键词:专业 教学质量 专业群 校企合作
专业:英文为Specialty,其原意为专门研究,专长、特殊的职业、技能或技巧。《辞海》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它源自于职业和工作岗位, 但又高于职业, 这就是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 它是建立在对职业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
1 专业开发与专业群建设
社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矛盾是专业设置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其核心是专业口径宽窄的问题。它一方面要求我们不仅具有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按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来开发专业,而且具有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快速应对力,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保证专业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确保所开发专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水平。鉴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部门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专业设置调整应考虑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根据需要,既可设定以应用为主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专业排版、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也可设定产品销售、后期服务为主的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等专业方向。表1列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岗位分类及对应的主要职业。而对那些社会需求变动较大的专业,还应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以实现社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一个专业不是一年或两年就能建好的,必须要有长期的办学积淀。学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围绕原有的、稳定的专业群来拓展专业方向,这样才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发展。
2 专业内涵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
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对于职业学校来讲,通过课程、教师队伍、教学环境等内涵要素的建设与提高,在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以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模式。系统论奠基者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专业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不是简单的把各个部分相加,就能发挥总体的作用,在进行专业建设时,面对诸多问题,我们把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应对专业建设系统地规划、思考, 使专业建设与未来学校发展的各阶段能够做到协调和动态适应。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从广义上说,教学质量要符合既定的规格、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教学产品、教学工作和服务等各项内容。从狭义上讲,教学质量是指符合教学标准条件的总和,这些要求主要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制定的。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大部分职业学校基本实行注册入学,宽进宽出,人才培养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些学校打着“工学交替”的幌子,一味满足企业需求,不是及时调整课程计划,而是随意收缩课时计划,随意消减或替换教学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乏力,没有统一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该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软件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硬指标。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 “三项管理规范”执行督查力度,尝试职业学校实行公共基础课统一水平测试,专业技能课统一标准抽查制度,构建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省中职校师生技能大赛、教学成果评比、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等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及产学研水平,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十二五”期间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
3 实习实训场所建设与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职业学校应当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理统筹,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路径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形成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和校办企业型等建设模式,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建设实训室,在功能上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三真”要求符合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只有做好上述几点要求,才能使我们实训工作达到最终应有的目的。
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方式。校企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也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方式,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校企合作系统的核心要素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它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政府、中介机构乃至社会大环境。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其中,职业院校与企业是系统的主体部分,双方在合作运行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则是合作成功必不可少的保障。这项工作需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杜祥培.试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及其标准,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2期.
【开发区建设思考】推荐阅读:
“长三角”人才、沿江人才开发的思考06-29
建设公司市场开发07-06
新区开发建设11-15
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11-15
开发区建设规划局落实四个长效机制制度07-15
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08-17
软件开发中的团队建设08-27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06-29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