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2024-06-23

祭十二郎文(精选9篇)

1.祭十二郎文 篇一

海口二中高二语文《古诗文鉴赏》学案编制定稿审核使用时间编号《祭十二郎文》学案班级姓名座号评价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二、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韩愈这篇祭文,突破了以称颂死者为主要目的的惯例,也摒弃了四言骈文的老套,采用散文笔法,自由抒写。文章不再受祭文篇幅短小的束缚,叙事简备,抒情尽致,洋洋千言,完全脱去前人写祭文的窠臼。

三、研习课文,完成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读音

闻汝丧()及长()不省()

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

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

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尚飨()

(二)通假字(写出所通字及其意思)

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属于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的特点)

①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

业其家

东亦客也

②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

中年兄殁南方

毛血日益衰

③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

惟其所愿

④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长吾女及汝女

⑤形容词作名词

乃能衔哀致诚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⑥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四)古今异义:

(1)吾去汴州古义:。今义: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

(3)将成家而致汝古义:。今义:

(4)明年,丞相薨古义:(5)未可以为信也古义:。今义:

(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应为:“")

②其又何尤(应为:”“)

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

吾又罢去(译为:)

(六)一词多义(解释该词词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

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

①不自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

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

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11、世:

①皆不幸早世。()

②两世一身。()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七)文本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

3、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5、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â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学后记】

2.祭十二郎文 篇二

一、立足文字体悟,悟读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吴楚材、吴调侯曰:“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2]。从悟读文字入手,以“一种相依”、“两种离合”、“三种纠结”、“四种抚慰”的内容提炼为教学支点,是体悟情感美的有力抓手。

1. 一种相依

韩愈幼年失去父母,跟着大哥韩会生活,而十二郎虽为二哥韩介之子,但过继给大哥韩会,所以韩愈和十二郎从小一起生活,名为叔侄,实为兄弟手足。中年,兄殁南方,韩愈和十二郎皆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韩氏家门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何等凄凉。尤其是嫂抚汝指吾而言的细节描写,像一把利剑穿心,直教人身心俱碎。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作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他们,相仿的年龄,相同的际遇,更加明白双方对于彼此的意义,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顺风顺水的亲情固然让人艳羡,但大风大浪中的相依更让我们动容和心碎。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怎能不令人悲痛欲绝?

人生的际遇让韩愈和十二郎的关系远远超越了叔侄亲情,成为人生路上相互搀扶的一道风景,成为相依为命的一路旅人。一种相依,是他们生存状态的高度概括,也是叔侄灵魂取暖的精神佳肴。

2. 两种离合

一种是生之离合。“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短短11年,聚少离多,各种辛酸,述诸笔端。而当读到“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时,作者的心完全碎了,后悔之情、难言之痛、宦海之悲、况味之苦跃然纸上。

一种是死之离合。“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作者悲痛欲绝,情不自已,想起去年给十二郎的书信,想起自己未老先衰的身体,想起诸父诸兄康强早逝的家族不幸,自然生发出“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的“死的分离”的慨叹。作者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世,生之长期别离,将会留给十二郎无尽的伤痛,哪会料到“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的悲惨结局。作者的内心在不断地撕裂,不停地滴血。十二郎的死太不合常理,太让人难以置信,所以作者在“信”与“不信”之间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质疑、纠结、无奈,全都化为万千的感叹,去指向那不是理由的理由:“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死之确凿,痛之灼灼。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死而相见之期不远,倒像生出些许安慰:“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只是作者的伤痛并未减轻丝毫,反而更加炽烈,他是希望自己早死,好与十二郎“死之相合”。

“两种离合”是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切祭奠,也是作者家族凋零的切肤之痛,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难怪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3. 三种纠结

一是纠结于十二郎和我的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二是纠结于究竟是什么病要了十二郎的命?内心充满自责和悔恨:“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三是纠结于十二郎的死期究竟是不是“六月二日”?对于日期的不确定,内心充满遗憾。

4. 四种抚慰

一是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二是改葬。三是告慰十二郎亡灵。四是代养子女。

二、立足文学比照,议读创造美

“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文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3]可见,祭文产生较早,且不断变化发展。“在韩愈生活的时代,一般的祭文,虽然已有‘赞言行’‘寓哀伤之意’的内容,但多用四言韵文或骈文,形式呆板,篇幅短小,且多为称颂死者之词,华而不实,实际上成了一种有固定格套的应酬文字,换个人名,稍微变动一些内容,谁都可用。”[4]因此,套板的祭文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古文创作上有其独特的主张。他在《答李秀才书》中指出“愈所为,不违孔子,不以雕饰为工。”在《醉赠张秘书》中写道:“至宝不雕琢,神功谢锄耘。”韩愈重视“唯去陈言,文从字顺”,以达到“善并美具”的境界。他认为,文章要达到文辞之美,应该有一个标准,即“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宜,金石谐和”。

韩愈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文学主张。《祭十二郎文》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创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深刻地体现了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为了深入地体味《祭十二郎文》的创造美,教学本文,我特地精选诸葛亮的《祭周瑜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品悟韩愈作品的创造美。

两文赏读,诸多相异,究其精要,惟形式内容之别。

形式上,《祭周瑜文》骈文写就,韵文入题,整齐深情,回环往复。《祭十二郎文》破骈为散,酣畅自由。

内容上,《祭周瑜文》重在称颂死者和痛悼之情。正文部分,先从周瑜的幼学、弱冠、壮力、丰度、气概、弘才等不同方面高度概括周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用词简约精炼、非常老到。接着充分描述、渲染周瑜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及哀悼之情:“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这一节既痛惜了周瑜的英年早逝,又渲染了现场的哀悼气氛,三军悲怆,主人哀泣,朋友洒泪,痛彻心扉。最后写孔明与周瑜的相识、相知、合作:“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以明哀痛不绝之情。

《祭十二郎文》则突破了以称颂死者为主的惯例,以十二郎之死为起点,文思泉涌,联想开合,叙与十二郎的不幸身世及家门衰微、宦海沉浮、内心纠结等人生琐事,融诸多往事于传神的细节描写之中,情动而词微,开合之间,尽是作者对死者的痛悼之悲、门衰之哀、宦海之慨和人生之叹。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情感丰富,它大大丰富了祭文的内容和抒情功能。难怪茅坤评为“奇崛”。姚范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说:“祭文退之独擅。”不可企及,无可超越,源于韩愈的创造魅力。

三、立足文化归因,美读个性美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文化归因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祭十二郎文》感情炽烈,很适合学生品读。学生经历不同,理解不同,诵读的味道也不同。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个性地美读,并能从文化归因的角度说出自己美读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深层体悟,体现不同美感。

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参与热烈,有的读得声嘶力竭,有的读得涕泪交流,有的读得肝肠寸断,有的读得哽噎抽搐,有的甚至用唱,竭尽自己之能事。通过个性美读,学生在情感渐染中与文字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抵达作品灵魂。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这种生命的气息,就是要尊重人性,体察人情,秉持人道,耕耘人心。我想,《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审美赏读,应该是奔向这一目标的。

注释

1[1]《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评语卷十六,明·茅坤语。

2[2]《古文观止》评语卷八。

3[3]徐师曾《文体明辨》。

3.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 篇三

一、反复使用第二人称,诉尽衷肠

明代徐师曾认为:“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古人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所革新。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悲痛悼念之情。形式上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尤其是全文用了四十个表示第二人称的“汝”字,用“汝”字称呼十二郎,好像十二郎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诉述衷肠;又好像十二郎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琐事。众所周知,使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文章开篇一句“告汝十二郎灵”开启阴阳对话模式,闻之肝肠寸断。“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十二郎虽已逝却有灵,让人感觉韩愈正在与十二郎对话,悲凉的家世、辛酸的成长经历,如在眼前,催人泪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又二年,……汝来省吾。……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相聚,别离,终别离,仿佛昨日,让人唏嘘。“吾书与汝曰……”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事无常,不觉泪从中来。“汝去年书云……”小毛病竟成了致命伤,这将成为韩愈心中永远的痛。

二、情因事起,自然深沉

明代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评《祭十二郎文》“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面对侄儿十二郎的英年早逝,作为叔叔的韩愈心情无疑是沉痛的。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这种沉痛之情。这种痛楚又是绵长无期的,因为其中交织着悔恨、自责、内疚等情绪。

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每一种情绪的生发都是基于一定的事情。这些事虽是生活琐事,但却真挚感人。

文章第二段韩愈叙写了身世与家世的不幸——“吾少孤,……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的确是家门不幸,“门衰祚薄”,曾经的相依为命,如今是阴阳永隔,特别是作者忆及嫂子对自己与十二郎的“抚”“指”等动作细节及语言细节时,心中的悲怆自然无法言说。

文章第三段写他与十二郎总是错过相遇的机会。此段写自己与十二郎多次因为各种事情错失见面的机会。韩愈没有重点写哪一次,而是写了多次,这增加了他的自责心理,为后面永失十二郎的抒情蓄了一势。

文章第四段写了韩愈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二郎,信中提及自己虽未四十,却已呈老态,不知能存于世间几时,写这件事为后面惊闻十二郎英年早逝的难以置信蓄势。除以难以置信,更有对天地神明的怨责,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对尚未成人的下一代的担忧。

文章第五段写了十二郎曾经对韩愈写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提及自己得了软脚病,而韩愈却不以为意,结果铸成大错,永失贤侄,这份自责与愧疚恐怕要与韩愈相伴终生。

文中所叙事情看似琐细,然而却是韩愈情感生发的直接原因,甚至促成其思考人生,改变人生志向。比如正是因为思虑到“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的现实情况,所以才促使其做出人生的重要决择“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三、连用虚词,直抒感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几乎每开始叙述一件事或叙述完一件事,都要自然而然地使用虚词生发感叹。

当开始忆及自己的身世凄苦时,“呜呼”两个虚词直抒作者内心悲叹:本已零丁孤苦,如今十二郎又作永别,韩氏家族希望在哪呀?这种内心的苍凉不直抒不快呀!

当回顾到自己为了奔前程一再错过与十二郎的相聚,又是一声“呜呼”直抒痛悔:“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文章第四段是韩愈感情奔涌的高潮。他原本以为“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自己可能会不久于人世,生怕十二郎“抱无涯之戚”,却未料到正处壮年的十二郎会英年早逝,先他而去,这一意外着实让他茫然无措。因而,他直呼“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长者、衰者而存乎?”借助文言虚词一连构成七个充满疑惑的设问句,错落参差,反复低回,抒发韩愈处于极度悲痛之中的极度矛盾的心态。字字句句浸透着血泪。接下去又由“呜呼”引起,七个“矣”连用,表明无论其兄是否盛德,十二郎是否纯明,无论自己愿不愿意接受,十二郎已经亡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面对这无可否认的现实时,他不禁悲痛欲绝,甚至怨责“天”“神”。当想到“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的残酷现实时,韩愈不禁直抒“呜呼哀哉”!满腔悲痛无处排遣。

文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连用虚词对于情感的抒发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方面加重了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套数,以散体抒写情感,朴实无华,真挚感人,在家常琐事的叙写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亲情,可谓字字含血,句句带泪。无论是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人鬼对话,还是连用感叹语直抒胸臆,都让我们感受到韩愈从肺腑中汩汩流淌的真情,凄楚动人,荡人心魄。

4.《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韩愈《祭十二郎文》与李密《陈情表》一样十分感人,催人泪下。导入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解说:祭文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整体感知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字音:

闻汝丧(sà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汴(biàn)州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段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10-12段 解析文章 略

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表达了什么?

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小结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深入剖析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 惟兄嫂是依 零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只影单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明确: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

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明确: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着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

(2)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

(3)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而死亡的日期等。(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4、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5、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明确:

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

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的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该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治学态度。《祭十二郎文》预习提纲 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 省()坟墓 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 汝遽()去 万乘()之公 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 尚飨()汴()州 作者介绍

韩愈,字,今河南孟县人,世称“ ”;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唐代著名文学家其散文与 齐名,并称“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 等。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9): 第三部分(10~12): 思考问题

1.第五自然段的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表达了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5.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6.《祭十二郎文》学案(师) 篇六

一、基础训练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汴州(biàn)

殒(yǔn)

怙(ɡū)

遽(jù)....B.万乘(chénɡ)嗣(sì)曷(hé)窆(biǎn)....C.辍汝(chuò)孥(nú)尚飨(sūn)殁(mò)....D.奴婢(bì)薨(hōnɡ)省亲(xǐnɡ)强者(qiánɡ)....解析:A.怙—hù;B.乘—shènɡ;C.飨—xiǎnɡ。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解析:A.比—近来,就——就职上任,凭—临;B.应—应付;D.止—住,既—不久,后来。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4.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 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解析: B项是宾语前置;A、C、D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解析:B、E(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7、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应该是“长为少祭”)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8、翻译下面句子。(10分)(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文:如果知道像这样,即使(享受)高官厚禄,我也不会离开你一天而就职上任。

(2)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译文: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3)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译文:我的哥哥品德美好,却使他的后代夭折,你纯正清明应该继承他的家业的,却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泽。

二、文本研读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写了哪些事?

明确:基本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现回顾了自己与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有写了自己听到老成死时的痛苦心情,最后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篇七

一、导语

《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韩愈与十二郎

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后来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母亲也去世。幼时依靠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因此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生活在一起,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后韩会病死,当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但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四.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8.《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范文) 篇八

三、研习课文,完成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二)通假字(写出所通字及其意思)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品。

零丁孤苦:

()通“伶仃” 孤独无靠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属于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的特点)①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 果:实现

业其家 业:继承……的事业

东亦客也 客:做客

②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 西:向西

中年兄殁南方 中年:在中年

毛血日益衰 日:一天天地

③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 视:视力

惟其所愿:愿望

④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使......夭折

成家以致汝 成家:使家成 致:使......来

长吾女及汝女 长:养育,使……成长,⑤形容词作名词

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白:白发

⑥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保全

(四)古今异义:

(1)吾去汴州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开始存在或有根据。

(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4)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未可以为信也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⒈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

②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

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

⒉状语后置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⒊被动句

吾又罢去(译为:我又被罢免)

(六)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世:①皆不幸早世。(通“逝”)②两世一身。(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世间,天下,名词)

(七)文本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a少年孤苦:吾少孤

惟兄嫂是依

零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只影单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b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c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d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

明确: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

3、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a 悲叹家族人丁不兴。b 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明确: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5、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巩固练习】

1、D(“丧”应读sāng)

2、A(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3、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4、A(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9.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九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诵读、赏析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 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二、艺术鉴赏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

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祭十二郎文】推荐阅读:

《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10

上一篇: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下一篇:发票作废证明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