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函数的使用》说课稿

2024-06-30

初中《函数的使用》说课稿(共11篇)

1.初中《函数的使用》说课稿 篇一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数学说课稿反比例函数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2.《2.2函数的表示法》说课稿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研究 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2.2函数的表示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1.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的第二章《函数》第二节,教学用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简单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中掌握函数的三种方法表示的以及各自的特点并灵活运用是教学的重点,对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恰当地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并对离散型函数及分段函数的理解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刻理解函数概念中的对应法则就是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明确每种方法的特点,尤其是解析法。

②通过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之间的相互转化,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③认识分段函数,并会初步应用。

④初步学会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②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③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学生熟知的实际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把数学和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设计思路。

3.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着重采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容量和直观性。在此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学、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启迪思维,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依据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

【复习回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回忆函数的概念,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借助“最近发展区”为学习函数表示法作铺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以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导入,让学生自学,教师主导,明确每种表示的特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进一步感受函数概念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体会三种表示方法所刻画的对应关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应用研究】

例1.学生自学,质疑,教师主导,突出函数定义的整体性,体会三种表示方法的特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彼此互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函数,渗透函数思想。

例2.模仿例1,通过实例变式,讨论交流,借助类比迁移,再次突出重点,进一步学习分段函数,初步体会分段函数也是一种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感受函数图象的多样性,借助实际问题对应的函数图象的特殊性,突破难点。

例3.引导学生分析喷水池的结构特点,以对称性为突破口,以过水池中心的截面为切入点,得到截面为两段抛物线(对称的)后,通过待定系数法列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反馈演练】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反思、交流、归纳总结,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作业布置】巩固、强化,提高。

【板书设计】见课件(根据我校的多媒体安装方式设计)。

【说明反思】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本为基础,适当拓展而设计。

各位专家、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预设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结束,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3.初中《函数的使用》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3节第2课时“函数的奇偶性”。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的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首先,来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 及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虽然“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f(x)f(x)或f(x)f(x)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

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由于,学生看待问题还是静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建构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设计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共分六个环节:设疑导入、观图激趣;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学生探索、领会定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总结反馈;分层作业,学以致用。下面我对这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由于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专题性较强,所以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方式,直接点明要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达到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再让学生观察几个特殊函数图象。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共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探究1、2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以函数f(x)x2和f(x)=2-︱x︱以及f(x)x和f(x)1x为例展开探究。这个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的,由于有图片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说出函数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接着学生填表,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 再令 ,得到

比较

得出等式)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f(x)f(x)(f(x)f(x))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成立。最后给出偶函数(奇函数)定义(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形规律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切实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过程体验。

(三)学生探索、领会定义

探究3 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

yx3,yx[4,3]yyx2,x[3,2]4O3x3O2x

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11(3)f(x)x(4)f(x)  2xx选例1的第(1)及(3)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小题让学生在下面完成。

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1)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再判断f(-x)=-f(x)还是 f(-x)=f(x)。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f(x)x2x例3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f(x)0

例2、3设计意图是探究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 例4(1)判断函数f(x)x3x的奇偶性。

(2)如果给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它在y轴左边的图象吗?

例4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推理过程的表述。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认识、理解和应用都能提升很大一个高度,达到当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总结反馈 在以上课堂实录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学法中的互动模式,“问题”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切实体现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的特色。

在本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应积累的解题经验。知识在于积累,而学习数学更在于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所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错误的预见能力是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的简要说明。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为了简洁明了的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讲解,我将黑板版面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函数的奇偶性定义;第二部分用来演练例题;第三部分用来学生黑板演练习题;第四部分用来进行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此引用一句古人的诗句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篇四

1.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判断某些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加强化归转化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装备

幻灯片3张

第一张:上节课幻灯片A。

第二张:课本P58图2—8(记作B)。

第三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并复述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生:(略)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函数的另外一个性质——奇偶性(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II)讲授新课

(打出幻灯片A)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形,说出函数y=x2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

生:(关于y轴对称)。

师:从函数y=f(x)=x2本身来说,其特点是什么?

生:(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y取同一值)。

师:(举例),例如:

f(-2)=4, f(2)=4,即f(-2)= f(-2);

f(-1)=1,f(1)=1,即f(-1)= f(1);

……

由于(-x)2=x2 ∴f(-x)= f(x).

以上情况反映在图象上就是:如果点(x,y)是函数y=x2的图象上的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y轴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x2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x2是偶函数。

一般地,(板书)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 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例如:函数f(x)=x2+1, f(x)=x4-2等都是偶函数。

(打出幻灯片B)

师:观察函数y=x3的图象,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生:(也是一对相反数)

师:这个事实反映在图象上,说明函数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呢?

生:(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师:也就是说,如果点(x,y)是函数y=x3的图象上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点(-x,-y)也在函数y=x3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x3是奇函数。

一般地,(板书)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 =-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例如:函数f(x)=x,f(x) =都是奇函数。

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

注意: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奇偶性的函数:

(1)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f(-x)= f(x)或f(-x)=- f(x)必有一成立。因此,判断某一函数的奇偶性时。

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对称,再计算f(-x),看是等于f(x)还是等于- f(x),然后下结论;若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则函数没有奇偶性。

(III)例题分析

课本P61例4,让学生自看去领悟注意的问题并判断的方法。

注意:函数中有奇函数,也有偶函数,但是还有些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唯有f(x)=0(x∈R或x∈(-a,a).a>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IV)课堂练习:课本P63练习1。

(V)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及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时,一定要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否则将会导致结论错误或做无用功。

(VI)课后作业

一、课本p65习题2.3 7。

二、预习:课本P62例5、例6。预习提纲:

1.请自己理一下例5的证题思路。

2.奇偶函数的图角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设计

课题

奇偶函数的定义

注意:

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步骤。

小结:

5.指数函数的说课稿 篇五

“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函数概念及性质,掌握了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作为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指数函数既是函数近代定义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为今后研究其他函数提供了方法和模式,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指数函数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说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高中对函数、指数的运算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用“描点法”描绘出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已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学生对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正确作出其图象,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中介值)比较大小。

说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探求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说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入及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说教法研究:

本节课准备由实际问题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指数函数的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是函数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本节课将是利用特殊的指数函数图象归纳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便于学生研究其变化规律,理解其性质并掌握一般地探求函数性质的方法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

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 ,你能写出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分析可知,函数的关系式分别是 与

问题3:在问题1和2中,两个函数的自变量都是正整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问题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怎么办?

这就需要对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二、数学建构 :

1]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 。

问题4:为什么规定 ?

问题5: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阅读材料(“放射性碳法”测定古物的年代):

在动植物体内均含有微量的放射性 ,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了新陈代谢, 不在产生,且原有的 会自动衰变。经过5740年( 的半衰期),它的残余量为原来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若 的原始含量为1,则经过x年后的残留量为 = 。

这种方法经常用来推算古物的年代。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 (2)

(3) (4)

说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y= 中, 的系数是1。

有些函数貌似指数函数,实际上却不是,如y= +k (a>0且a 1,k Z);

有些函数看起来不像指数函数,实际上却是,如y= (a>0,且a 1),因为它可以化为y= ,其中 >0,且 1

2]通过图象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利用几何画板及其他多媒体软件和学生一起完成

问题6: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通常都研究哪些性质?一般如何去研究?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问题7: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列表,描点,作图

探究活动1:用列表描点法作出 , 的图像(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观察、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哪些共同的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并总结此时指数函数的性质(底数大于1):

(1)定义域?R

(2)值域?函数的值域为

(3)过哪个定点?恒过 点,即

(4)单调性? 时, 为 上的增函数

(5)何时函数值大于1?小于1? 当 时, ;当 时,

问题8::是否所有的指数函数都是这样的性质?你能找出与刚才的函数性质不一样的指数函数吗?

(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发现,再总结当底数小于1时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并作比较。

问题9:到现在,你能自制一份表格,比较 及 两种不同情况下 的图象和性质吗?

6.一次函数的说课稿 篇六

2、y=100-0.18x 2、y=πx2 2、y=0.05×(1760-1600)=8(元)

y=kx b(k,b为常数k≠0) 3、y=50 2x 3、19.2=0.05×(x-1600)

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x=1984

以上是我对《一次函数》一课的认识与教学设计,整个的设计力图体现教学设计的结构性。

7.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 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1.4.2《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第一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功能特点可知: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诱导公式和三角函数图象之后,对三角函数的又一个深入探讨.是研究三角函数其它性质的基础,又是函数性质的重要补充.

研究三角函数周期的过程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分析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研究三角函数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领会并感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3、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抽象函数图像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函数图象的周期性为这一堂课的突破口。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重点: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难点:周期函数定义及运用定义求函数的周期

二、说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启发发现教学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

三、说学法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诱导公式、函数图象及五点作图的方法,但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不完善,反映在学生解题思维不严密、过程不完整,能力上具备了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但知识的整合和主动迁移能力较弱。因此,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合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过程分析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引入、探索新知、精析例题、巩固提高、小结归纳、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下面我将就每个环节分别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这样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通过有趣的现象引入课题,由时间和日历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的间隔重复出现的现象称为周期现象。在我们的自然界中也同样的存在周期现象,例如:行星的转动;不断更换的一年四季,那么聪明的你们,有没有发现数学中的周期现象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让同学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生活,为理解函数的周期性做铺垫。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某港口的水深变化图,通过生活实际,利用正弦函数图像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直观感知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函数图像存在有周期性。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把y=sinx,x∈[0,2π]的图象得出y=sinx,x∈R的图象,通过动画的演示,将图象左右平移,加深学生对周期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形:图象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数:对于自变量的一切值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定值时,函数值重复取得。接着引导学生联想诱导公式,结合抽象的图象,构建出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接着就提出疑问1、正弦函数的周期是多少;2、正弦函数的周期中,最小的正数是多少?这样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最小正周期的定义,同时为学习后面知识埋下了伏笔。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周期函数概念,防止学生以偏概全。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将四人分一组进行讨论,再由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致、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分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突破本课的重点。

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正弦函数的周期,接着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应该可以很快得到余弦函数的周期,加深到周期性定义的理解

3、 例题精解,加深理解: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 为了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利用课件中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最小正周期。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观察学生对周期函数定义的掌握情况,由学生点评,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4、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不足,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概念理解:函数周期性定义的变式题;

周期运用:运用函数定义求函数的周期;

整个练习的设计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课后练习的负担,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结归纳,知识梳理:

1、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数学方法?

2、你这节课有什么感悟和疑惑?

最后小结归纳,知识梳理,通过老师的提问的方式,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数学方法?有什么感悟和疑惑?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梳理知识,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强化重点,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6、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必做题:教科书习题4.8第3题;

(2)课外思考:

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依据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教学评价分析

我在课堂中将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等评价的方式,让评价与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说教学板书设计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再现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8.《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说课稿 篇八

说教材: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初二数学中的函数又是中学函数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正式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因此,努力上好初二函数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初二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这也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画好函数图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图象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

(2)让学生学会观察图象,能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更好地理解函数的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即 “函数值 y 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如何变化?”“图象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从左向右如何延伸?”

(3)启发学生对所取的值和所画一次函数图象进行探究观察,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领悟决定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是 k,b 的取值。

(4)要求学生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取具体数值进行尝试、比较和观察探索具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加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特殊—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语言的准确描述、归纳总结及应用。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对应关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函数图象,最后由性质又回归函数关系式(即总结出字母 k,b 的符号与图象及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法指导

教法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探索图象的变化特点,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问题来研究,由同学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性质的可借鉴性,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途径—观察图象法和特殊—一般的数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准确画图,对若干个函数关系式符合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图象进行对比观察,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研究图象上点的变化规律。在解题中要注重性质的直接引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埋设问题

1、通过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关系式和图象画法的复习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2、让学生动手画一次函数的草图并进行观察探索,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分布特征,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有这种分布特征,由哪些因素来决定?图象的点是否也会随着自变量 x 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呢?本课我们就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

(1),(用列表法)当x取-2,-1,0,1,2 时,一次函数y= 和y=2x-2 的值分别是多少?

并观察 y 随 x 的变化情况;(一次函数 y=-2 x-2 和y=-)

(2)、画出上述两组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观察你自己画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以下问题:

①当自变量 x 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时,各x在同一支图象上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作何变化?

②关系式中的 b 究竟影响到图象的哪个方面?

2、解决问题

一次函数 y=kx+ b(k ≠ 0),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必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必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性质的应用

1,做一做:画出函数 y=-2 x+2 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做,教师提问)

(1)。这个函数中,随着 x 的增大,y 将增大还是减小?它的图象从左到右怎样变化?

(2)。当 x 取何值时,y=0 ?当 y 取何值时,x=0 ?(3)。当 x 取何值时,y>0 ?

(4).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哪个象限?(补充问题)

2、课本中的练习:(强调学生要直接运用刚总结出来的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可请学生上台板演)

1、已知函数;y=(m-3)x-

(1)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2,已知点(-1,a)和(,b)都在直线上,试比较a和 b 的大小。

3、提高题:根据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增加以下提高练习:(教师提问)(1),已知一次函数 y=kx+ b(k ≠ 0);

①。如果函数的图象只经过第二,三,四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

②。如果函数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2),已知两个一次函数 y=kx+ b 和 y=bx+ k,(k,b ≠ 0),它们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位置是()。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于具体的一次函数的两个变量的取值和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观察, 探索而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观察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反过来,要学会从一次函数的主要性质想象出函数的图象,并会在解题过程中加以应用,即在 y=kx+ b(k ≠0)

1,k 的取值←→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下降)←→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二,四象限);2,b 的取值←→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情况。

(四)、布置课外作业

1、课本习题 17.3 中的第 8 题。

2,已知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经过点一(1,5),请你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回答该函数的性质。(补充)

3,已知一次函数y=(m-2)x+(m-3)的图象与 y 轴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求 m 的取值范围?(补充)

板书设计

1、复习: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怎样?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板演要点)

2、问题引入

请同学们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板演草图);

3、一次函数的性质:(板演要点)

(1),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2),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b决定了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即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4、布置课外作业(媒体演示)(1)、课本习题17.3 第8题

(2)、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过点A(1、5),请叙述此函数的性质。(补充)(3)、一次函数y=(m-2)x+m-3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下方,试求的取值范围。(补充)

《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说课稿

说教材: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初二数学中的函数又是中学函数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正式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因此,努力上好初二函数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初二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这也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画好函数图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图象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

(2)让学生学会观察图象,能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更好地理解函数的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即 “函数值 y 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如何变化?”“图象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从左向右如何延伸?”

(3)启发学生对所取的值和所画一次函数图象进行探究观察,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领悟决定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是 k,b 的取值。

(4)要求学生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取具体数值进行尝试、比较和观察探索具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加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特殊—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语言的准确描述、归纳总结及应用。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对应关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函数图象,最后由性质又回归函数关系式(即总结出字母 k,b 的符号与图象及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法指导

教法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探索图象的变化特点,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问题来研究,由同学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性质的可借鉴性,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途径—观察图象法和特殊—一般的数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准确画图,对若干个函数关系式符合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图象进行对比观察,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研究图象上点的变化规律。在解题中要注重性质的直接引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埋设问题

1、通过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关系式和图象画法的复习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2、让学生动手画一次函数的草图并进行观察探索,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分布特征,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有这种分布特征,由哪些因素来决定?图象的点是否也会随着自变量 x 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呢?本课我们就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

(1),(用列表法)当x取-2,-1,0,1,2 时,一次函数y= 和y=2x-2 的值分别是多少?

并观察 y 随 x 的变化情况;(一次函数 y=-2 x-2 和y=-)

(2)、画出上述两组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观察你自己画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以下问题:

①当自变量 x 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时,各x在同一支图象上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作何变化?

②关系式中的 b 究竟影响到图象的哪个方面?

2、解决问题

一次函数 y=kx+ b(k ≠ 0),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必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必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性质的应用

1,做一做:画出函数 y=-2 x+2 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做,教师提问)

(1)。这个函数中,随着 x 的增大,y 将增大还是减小?它的图象从左到右怎样变化?

(2)。当 x 取何值时,y=0 ?当 y 取何值时,x=0 ?(3)。当 x 取何值时,y>0 ?

(4).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哪个象限?(补充问题)

2、课本中的练习:(强调学生要直接运用刚总结出来的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可请学生上台板演)

1、已知函数;y=(m-3)x-(1)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2,已知点(-1,a)和(,b)都在直线上,试比较a和 b 的大小。

3、提高题:根据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增加以下提高练习:(教师提问)(1),已知一次函数 y=kx+ b(k ≠ 0);

①。如果函数的图象只经过第二,三,四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

②。如果函数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2),已知两个一次函数 y=kx+ b 和 y=bx+ k,(k,b ≠ 0),它们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位置是()。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于具体的一次函数的两个变量的取值和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观察, 探索而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观察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反过来,要学会从一次函数的主要性质想象出函数的图象,并会在解题过程中加以应用,即在 y=kx+ b(k ≠0)

1,k 的取值←→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下降)←→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二,四象限);2,b 的取值←→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情况。

(四)、布置课外作业

1、课本习题 17.3 中的第 8 题。

2,已知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经过点一(1,5),请你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回答该函数的性质。(补充)

3,已知一次函数y=(m-2)x+(m-3)的图象与 y 轴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求 m 的取值范围?(补充)

板书设计

1、复习: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怎样?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板演要点)

2、问题引入

请同学们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板演草图);

3、一次函数的性质:(板演要点)

(1),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2),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b决定了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即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4、布置课外作业(媒体演示)(1)、课本习题17.3 第8题

(2)、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过点A(1、5),请叙述此函数的性质。(补充)

9.《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篇九

元城初中 李先龙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形函数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的比,熟记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的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来解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知识的复习,力图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深刻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形函数的综合运用。

三、说教法学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处理教材上,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

3.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4.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主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复习的最终目标。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知识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

1.请学生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2.知识点回顾和对应的练习

(一)、锐角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ABC中,∠C=90°,则 sinA=()cosA=()tanA=()

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利用定义可得)

平方关系:sin2A+cos2A=()商数关系:tanA=()

3、互余的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A=cos()cosA=sin()tanA tan(90°-A)=()

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手段,应用三角函数时,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是哪两条边的比,记住要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练习一:课件

第一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的理解。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交流。练习二:课件出示

第二组练习旨在检查学生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掌握情况。在学生独立计算、互相批阅后,由全对的同学再次介绍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窍门,然后要求每人对自己掌握的不清晰的三角函数值当场强化记忆。

(三)、在Rt△ABC中,∠C=90°,边与角有下列关系:

(1)三边的关系:。

(2)两锐角的关系:∠A+∠B=。

(3)边和角之间的关系(两边一锐角): a= b= c= 练习三:略

第三组是有关解直角三角形的练习,题目设置以一个直角三角形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为基础,要求做高的只在最后一题中体现。这里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

(四)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概念:(查书理解)

(1)仰角、俯角(2)坡面、坡度、坡角、坡比。练习四:略

第四组练习是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间辨析实际问题中专业名词特别是坡角、坡度的含义,正确掌握坡角、坡度的关系。交流解题后的体会: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中量间的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3.测试环节,以四个小题作为检测。4. 本课小结

本章的重点是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运用这些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5、作业设计

10.反比例函数的说课稿设计 篇十

我是来自XXX学校的XXX,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的《17.1反比例函数》,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是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函数。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思想。

其次是学情分析:(1)在知识经验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及应用的探索学习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函数经验,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反映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实例。这些生活经验是探索本节内容的基础。但估计个别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稍有困难。(2)在能力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比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建立函数模型,采用类比方法,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能够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三、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把本节课的课型定为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为辅的导学式目标探究课。

四、说教学流程

为使教学目标更好德达成,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实际问题引入、探索发现、交流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五个环节。“而这五个环节对应着学生探究学习的五个环节”由实际问题建立模型产生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经历探索过程-得出探究结论-应用探究结论-反思与总结。“

首先,我设定学生特别易懂的简单实际问题:一个工作问题,一个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面积问题。这几个小题学生比较容易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接下来是探索发现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设计为让学生观察这些关系式的特点,再举两个类似的例子,之后给学生一定的自己思考时间,在学生思考之后,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不完善,甚至不准确,所以我又设置了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利用合作交流来完善,补充结论,同时也个学困生带来同伴的帮助,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述并不准确,但这个环节中,给同学充分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即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述能力。通过表述与交流,把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至此,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于是设计一组练习来达成另一个目标: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通过这个小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增加了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对比。通过练习对比得出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自变量x所在的式子是整式,因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常数k为x的系数。而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所在的式子是分式。x在分母中因此x≠0,常数k在分子。到此学生通过比照,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又有所提升。

接下来设置第三个目标达成,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首先设定3个实际问题,一个是圆柱体积方面的,一个是电流电压方面的,一个是京沪高铁方面的。有了前面积累的解题经验。这三个小题学会比较快的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在此又增设一个研究互助小环节。目的是为了使班级的学困生再次得到同伴的互助,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再次领悟到反比例函数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随后设计一组阶梯练习:地基是,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求y与X的关系式,并求X=5时,y的值。这一练习是直接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以及求相应的的函数值。指导学生要会规范的书写,自我完善解题规范;台阶一,y与x的平方成反比,其中,x=3,y=4,求y与X的关系式,并求x=10时,y的值。台阶二,y与x-1成反比例,其中,x=3,y=4,求y与X的关系式,并求X=5时,y的值以及y=10时X的值。这组阶梯练习,能够有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应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紧接着是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我设定了这样几个小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的知识上的收获有哪些,你积累了哪些解题的经验与方法?你能联想正比例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学习,猜想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请做好预习,基础作业教材P46-1,2;选做题为,Y与2X成反比例,当X=2时,Y=1,(1)求Y与X的关系式。(2)X=5时,Y的值。(3)求Y=5时,X的值

11.一次函数的说课稿 篇十一

2、y=100-0.18x 2、y=πx2 2、 y=0.05×(1760-1600)=8(元)

y=kx b(k,b为常数k≠0) 3、y=50 2x 3、19.2=0.05×(x-1600)

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x=1984

以上是我对《一次函数》一课的认识与教学设计,整个的设计力图体现教学设计的结构性。

上一篇:服务流程创新下一篇:xx年关于学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