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2024-11-13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精选8篇)

1.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一

观中国之谜有感

——走进中国

当我仰首看着地图时,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屹立于太平洋彼岸,每当我看见她时,我的心中似乎充满着无尽的自豪。因为在我的心中,这片雄鸡版图正充满着自信走向这个新世纪的潮流!人们把欧美这些国家称为发达国家,而把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称之为“远东国家”,也许,曾经人,这样形容她,“东亚病夫”。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她正以蓬勃的朝气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青春,她以发展的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成就之高向世人证明,她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国家、是不容任何人亵渎的。这个传奇的国度就是——中国。

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的来临,中国经济保持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使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看来,“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不可能有成就”。但是事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中国以9.8%的高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他们把这种不一致的情况称之为“中国之谜”,这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中国,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却又是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庞大民族。所以,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伴随着发展而来的人口、土地、三农、环境、创新、民生等问题逐渐显现了出来,有人将这称之为“中国难题”。这是一个如此复杂、难懂的社会,以至于弗里德墨曾经这样说,“如果给中国经济提供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面对成就与问题、中国之谜与中国难题,我们不禁疑惑,中国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国情?作为21世纪的领头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认识中国、走进中国,把握中国国情,看清中国实际。

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对我国的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有所掌握,了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己一路前行摸索出的一条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发展的道路,以及其中的风雨兼程的经历,老师特意组织了大家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而我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当一幕幕的具有鲜明对比性的贫富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情也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为中国自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眼里成为一个谜感到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我也为少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而感到痛心。

《国情备忘录·中国脚步》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真实国情。中国发展

经济上: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1978年时仅为1.8%,到了2008年已提高到6.4%。特别是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以来,让中国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三十多年来,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中走了出来,他们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说到我国这三十多年来减贫的成就时,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三十多年来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三分之二,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水泥、钢铁生产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外贸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居世界第三。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的“火车头”之一,使中国周边特别是亚洲乃至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受益。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扶贫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相对困难的群体。党和人民建立了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城市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和职工养老保险“三条保障线”,使弱势群体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改革开放28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扶贫工作,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占总33%)减少到09年2300万(占总人口的1.7%),累积解决了4亿人口的脱贫。农村“五保户”纳入财政供养。

在应急救灾方面,中国一直推行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爱护生命。在邢台大地震、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03年以来的“非典”和“禽流感”、08年汶川地震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克服灾难,经历了一段段挫折、一次次严酷的考验,中华民族,以更加坚韧、更加自信的步伐迎接挑战。热爱人民、热爱生命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她把这种大爱撒向了全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国际自然灾害救援„„ 促进世界和谐,这是中国一直传承的理念!

科技上:从上世纪的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到近代的神十飞天,对接天宫,创造中国精度,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创造中国深度,大洋处留下中国印迹;06年,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世界奇迹;08年,“火炬院士”刘兴洲带领团队应用航天技术克服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难题研制的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熊熊点燃,让世界见证这一壮观场面;10年,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取代美国的“美洲虎”,跃居世界第一;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证书,我国仅用27年时间就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从一件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历时最短的国家;13年,辽宁号航空母舰下海,展示中国实力;6月13日,神十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自2011年以来,第五次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并在最高的讲台上向青少年授课。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文盲率在不断的下降,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广大科技人员奋勇攀登、潜心攻关,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上取得累累硕果,中国智慧为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政治上:随着新中国建立以来,政治、法律等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我国采取对待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方针,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的国体,这是实行民主与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表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我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基本国情相适应,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基本政治制度。外交上: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已先后与1世界上194个国家建交,积极参加国际体系(如1955年的万隆会议、WTO等国际组织),多边外交活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持包容、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关于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重要手段来保证国际安全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最近中国在总结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中国把这些理念体现在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外影响力。此外,也注重软实力的传播,如国家第一夫人彭丽媛随主席出访各国,散播中国实力。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国际事务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有待改进,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引领全球文化流行潮流,孔子学院建在外国,散播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学习外语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同国际接轨,加强交流、合作。同时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符号!

体育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泛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其中包括29个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现在已经成立了50多个单项运动协会,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从1959年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到雅典奥运会的32枚金牌、08年的51枚金牌和伦敦奥运会的38枚金牌,88枚奖牌。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 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过去的60年,是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60年,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新中国60年来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辉煌成就。目前也存在着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未优化、投资低技术重复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总之,新中国60年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2008年,在克服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要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2.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二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

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仍有很大争议。最主要的争议围绕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判断。2012年经济增长率在前三季度走低, 四季度有所回升, 但未必能够回到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存较大分歧。根据前些年国内外分析资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 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在9%~10%, 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2001-2007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可能在11%左右。如果根据以往的经验, 7%的增速明显偏低。但现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是否已出现明显下降, 归纳起来看国内有几派的观点。

一是以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学者, 认为未来20年, 中国还具备保持8%以上的增长可能性。二是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认为, 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明显下降, 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能够保持5%~7%就不错了, 与他观点类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认为, 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2%左右, 2016-2020年期间只有6.1%, 跟他观点类似的还有卡内基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认为, 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将会下降到3%~3.5%。中信出版社的《大拐点》一书, 从几个方面判断中国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于经济上的大型拐点。蔡昉教授也提到这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

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根据国际经验, 把不同的国家发生经济增长速度转折的时间段归纳总结, 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以此判断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转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臣格林和两位韩国学者根据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总结, 在最新的报告里, 他们认为, 以2005年为基准的国际价格水平来测算,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在达到10000~11000国际元和达到15000~16000国际元这两个时段中, 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下降的两个风险时段。过去的研究认为只有15000~16000一个风险时段, 近期的研究分为两个风险时段。

对于中国来说, 按照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购买力评价, 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7146国际元, 按照近两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增速, 我们估计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500国际元。按照近期中国的增长态势, 2015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达到10000国际元, 这是购买力评价测算, 以2005年购买力评价为基准的国际元水平。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按照这样的经济分析, 2015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第一风险时段。2020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第二个风险时段。这个分析和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增长因素分析法所提供的一些分析结论、论据大体上是一致的。

增长因素分析法由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以及后来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等开发应用。2012年, 亚洲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撰写了《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 认为2010-2020年期间中国的年均增长速度是8%, 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长是6%。国内其他的研究报告分析结果也与之比较类似。例如, 2012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曾经联合发布的报告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也比较相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报告中使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做出了判断。认为在近阶段,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应该还在8%以上。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方法也可佐证该判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缺口与通胀之间有关联关系, 当总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 价格水平将上涨, 当总产出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 尤其是增长率大幅度增加时, 价格上涨率压力增大, 将会提高。

2009年底至今, 中国经济出现了接近于一个周期的演变过程。2009年底至2011年初, 我国石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2011年以来价格上涨幅度走低, 对照这样的运行过程, 应该说中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在8%以上。否则, 对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略微低于8%的情况下, 价格上涨幅度和价格上涨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就不好解释了。还需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的购进价格都是同比下降的。

追溯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情况, 工业品的出厂价格 (现称为生产价格) 、生产者的购进价格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次下降情况, 2002年、2008年、2009年均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这是统计数据可查的四次同比下降。同时, 消费价格的涨幅在不断走低, 工业品价格同比出现了长时间持续下降。对于反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具有说服力。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到8%, 可能还是低于目前这个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文章开篇提到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偏低,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答案。低于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因此, 2012年放松货币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是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判断。

除了从经济增长、价格对判断形势的论据外, 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论据。如在2012年全球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 中国贸易顺差比2011年明显增大。2012年的顺差比2011年实际上增加了700多亿, 增长幅度接近50%。在整个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 中国的贸易顺差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扩大, 反过来也只能说明国内需求扩张的步伐和放缓的势头比较严重, 这也是能够支持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结论。

可能还有一些指标能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财政收入明显减速, 货币供应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 发电量和用电量指标争论特别激烈。发电量曾经出现过零增长, 年终用电量指标稍微有些增长。最近已有好转。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 出现了负利润。

以上分析说明,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如有些经济学者所言, 纯粹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速偏低;中国经济增长到了换挡期等。虽然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周期性方面的, 因需求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确实应当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 提升经济增长。

当然, 经济低迷的原因是有共识的, 如内外需都在放缓, 外需放缓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佳, 内需放缓是因为整个国内投资都在放缓。体现在:2012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与2012年抑制通胀, 货币政策收紧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综合动向指数也表明, 尽管进入2012年四季度以来, 中国经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 但与经济比较低迷时候的状况仍较一致的。这也支持了前文提出的中国经济实际上还处于周期性低谷的判断。

三、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

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反弹, 但仍处于低谷阶段, 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学者们的主要分歧是经济反弹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借鉴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 下文将进行一些分析判断。

(一) 出口形势的预测

出口形势的分析判断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5、6月份以来, 出口增速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 10月是1%左右, 12月变成14%左右。这也许与我国出口订单短期化的趋势有关。总的来看, 2012年整个出口的形势走低, 到现在出口形势应该说还是很严峻的。笔者判断2013年会有一个小幅反弹, 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会有一定幅度的好转。

目前, 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应该说还是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 没有找到很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背景, 美国、欧洲国家、日本近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发展中国家也放松货币政策等。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 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好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意、法三家著名的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预测, 认为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欧洲经济还有可能持续下降。2013年一季度有可能持平, 同比下降的。2013年二季度环比有可能出现轻微正增长, 扭转目前连续环比下降的状况。

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 2012年四季度, 美国受财政悬崖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跌至1%以下。2013年上半年两个季度也将处于低迷状态, 预计在1.5%以下。但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2%以上。整体来看, 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因受财政悬崖的影响, 速度会有所放慢。

日本证券机构判断2013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与2012年大体持平。总的来说, 随着欧洲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 美国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也有可能出现好转, 再加上随着政策效能的发挥, 新兴经济体可能未来也会有一些好转的情况。

因此, 整个中国的出口的外部需求将受到一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仍需考虑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总的来看, 认为中国出口仍然比较低迷, 但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可能与2012年持平, 有可能会有略微好转, 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 出口增速有可能会有轻微加快的情况。

(二) 投资形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拉动力量除了外需, 内需主要还是投资方面的情况。2013年投资的反弹态势有望延续。材料表明, 一方面中国近期投资增速有一些小幅反弹, 尽管幅度不大。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增速均在反弹, 原因是新开工项目增加, 如高铁项目原来停止, 而年终前后恢复施工, 整个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的情况有所改善。房地产方面, 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成交有所活跃, 预售房和售房所获得的资金使整个资金状况有所改善, 成交活跃对于促进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 整个投资增速有可能将目前这种小幅反弹的情况持续下去。不太有利的因素来自保障房建设。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 保障房的开工增速比较快, 但是按照整个保障房计划来看, 2013年之后保障房开工和建设规模都有可能较2012年有所下降, 这可能对整个房地产和整个投资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但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在房地产投资和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 如果下降的幅度不那么大, 还不会影响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反弹的趋势。

因此, 2013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渴望继续保持反弹的势头, 全年的GDP增速应该高于2012年, 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略微超过8%的增速。

(三) 消费形势的预测

从消费价格来看, 2013年CPI较上年上涨2.5%。当然国家统计局解释, 有短期因素的影响, 但随着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 加之国际因素, 如美欧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价格的影响, 国内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2012年持续同比下降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形势变化对此影响较大。

前文提到外贸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好转, 但反复波动的态势有可能会延续。外贸顺差随着国内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 国际变化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 外贸顺差较2012年会有所下降。国经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现在处于持续反弹的态势, 一致指数也出现了反弹。根据两者之间有一个超前滞后的时差, 我们判断目前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会至少延续到年终。直到2013年三季度, 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都会延续下去, 到四季度增速反弹的态势有可能会停止下来。

2013年价格上涨的态势有可能会有所加强, 考虑到国内需求扩张步伐加快, 以及国际上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大的因素, 判断2013年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比2012年要快一些, 但应该还在可控的范围内, 估计在3%~4%的范围内。

国内外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联动关系比较明显。中国工业品的价格和国际上的变化同步性比较好, 幅度上有时有一些差异。2012年, 中国的工业品价格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都是下降的。比如美国、欧洲的经济那么不景气, 也没有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一开始我们把这两类价格指数下降作为佐证中国经济比较低迷与潜在增长速度差距较大的一个证明, 同时也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价格变化的情况。随着2013年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这种下降的态势有可能会出现扭转, CPI价格指数、中国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步性比较强的情况, 给我们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些支持。如, 中国和美国的PPI的走势比较一致, 201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还持续下去的话, 美元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至少不会出现原来因受风险因素影响, 短期曾经走高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风险减弱, 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的影响, 美元汇率有可能走软, 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推高的作用, 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些影响。量化宽松对美国的货币供应业会有一些影响, 同时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传导到国内。

四、政策建议

第一, 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落实2012年初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为了保障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2013年在安排财政收支目标的时, 就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由于没有考虑到要实行结构性减税这方面的需求, 对2012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些偏差, 把财政收入的目标制定得偏高, 财政支出有时跟不上收入变化的步伐, 财政政策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2013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一点, 财政赤字的规模适当扩大。

第二, 货币政策方面, 2013年国际形势比较复杂, 美、欧、日都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2012年中国为了稳增长, 也放松了货币政策。2013年是否继续放松, 恐怕要保持灵活审慎的态度, 监测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运行的态势。必要时, 可以考虑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如降低准备金率, 在价格上涨幅度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 也可以考虑降低基准利率, 但是这个可能性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 出口政策方面, 要稳定出口的政策, 2012年国务院提出了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政策, 重要的是把稳定出口的政策落实好。

第四, 稳定投资的增速。目前整个投资增速仍快于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速。说明投资的资金来源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因仍赶不上投资增速, 所以资金方面还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实好, 能够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 索洛 (R.M.Solow) , 等.经济增长理论[M].胡汝根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9.

[2] (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R].2012-10-27.

[4]袁剑.大拐点[M].中信出版社, 2012.

[5]庄巨忠.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市场, 2013, (3) .

3.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三

【关键词】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 爱国主义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7-02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门知识性与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在中国梦的统领下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本文探讨中国梦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是凭着一种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厚文明培育造就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则是其中最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它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凝聚在一起,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做贡献。如果说,革命和建设需要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当代大学生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以中国梦作为统领,选择合适的路径,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使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大学生国内大政方针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重大事件的教育,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学生视野开阔,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能坚定正确的立场,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和全面认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掌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健康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其课程内容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地对学生做出具有正确的学习导向。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事实也证明,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开课以来,其如今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更加全面,国情认识上更加理性;同时他们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袭,其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也都得到加强。这些都可以说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的良好成效。

三、中国梦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课程内容都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半年印发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保持严格一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启示意义,以中国梦来统领形势与政策课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国情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同属国情教育,但基于当今中国民族自豪感严重缺失,且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危机感的源泉,也是民族危机和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伟大成就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大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以此让大学生明白,中国梦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二)通过国家重要方针策略教育,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战略调整和互动态势,在国际国家形势的分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国家级重大战略构想。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在课堂上,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国家要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它具有什么国际意义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国家运筹帷幄,有魄力有担当,计划的实施为的是实现国际国内和平发展,国际互利共赢,是确确实实的大国风范,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豪感,更加爱戴自己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三)通过国家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思想活跃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政治意识较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比较高。充分利用国内外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教育大学生,对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积极作用。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多,我们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热点问题作为素材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我们就可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着力宣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重大贡献和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二是着力宣讲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此来让大学生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四)通过国际形势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国际形势专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讲授国际重大事件或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形势。通过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形势的发展、大国关系的变化,能使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制定的相关政策。“大国博弈上升、地区热点发酵,2015年可谓大事频发。迈入2016年,地缘政治的‘蝴蝶翅膀仍有可能扇动世界,传统安全挑战与威胁依存,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展望2016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叙利亚危机牵引着西亚北非局势持续紧张;“伊斯兰国”呈现外线扩张态势,国际反恐尚难形成合力;乌克兰何时能彻底走出危机,还看不到时日;东亚形势因日本安全角色转型,又增添地区安全隐患……面对国际频繁出现的诸多难题和挑战,可以通过国际形势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世情,接受深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理解对外开放国策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实现中国梦,青年正当时。青年是中国梦接续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传承者。作为中国梦“接力赛”的“关键一棒”,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在这一时期,高校应以形势政策课程为重要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形势与政策课内课外各项教育内容中去,激发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让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新华每日电讯,2015-12-31

[3]张峰林,李晓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国际形势专题”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4]2016年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2016-01-14

[5]共青团中央书记处.青年梦与中国梦[J].求是,2015(9)

4.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四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崛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进而激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矛盾。

一: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应的地缘矛盾也最多,我国与周边多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之争,除此之外,我国周边地区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日本

中日钓鱼岛之争继续僵持,而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而东海不但涉及到主权问题,其下更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我国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来日本疯狂修改宪法而一度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这更多的是针对中国,而美国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更令这个问题复杂化。

(二);南海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与越南等国的海洋权益争锋不断加剧。近来菲律把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庭意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且非法捉捕中国渔民,更使得中非关系陷入低谷,除此以外越南菲律宾还把当事国以外的国家引人,引入外国投资公司在南海开挖石油天然气,这一且都提醒我们南海问题的严峻性。

(三):印度

中印关于藏南问题一直纠缠着。尽管这些年来两国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但印度在军事上的耿耿于怀,以及政治上的莫名失落中印之间矛盾重重,使印度持续向中印边境增兵,欲打破这种局面出现了中印边境帐篷对峙。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密切相关,但中亚的宗教极端注意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国家领导人的更新换代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时刻威胁着我国东北的安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要说美国,中国的崛起,相应的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为保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处处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替代或者削减美国的存在与影响力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二:我国周边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威胁,时代不同,对于这些威胁,一味的忍让只会无济于事,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完全适用的了,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总的来说中国应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方法有:

(一)搁置外交:在领土领海问题上,搁置外交仍然不可弃用,毕竟打仗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仍然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搁置外交”同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且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还有一个就是当对方违反了这一约定是,我们必须作出反击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绝不能是当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而我们却在“搁置外交”只有抗议时的憋屈。

(二)强化周边,维持稳定。我们要重视周边,加大投入和开发,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只有发展好周边,才能在维持周边局势稳定的同时有效维护我国的利益。对于争议领土领海,只有我们自己重视了,我们才有底气,才能有效维护权益。

(三)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同时设定底线且严格坚守。与主要大国美国,俄罗斯等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来自各方的挑战,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致力于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5.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一带一路 篇五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贸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6.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之宗教与文化 篇六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的一种信仰,灵魂的指引。宗教观念最初的产生,反映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宗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那么宗教有什么积极作用呢?如何让宗教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宗教具有稳定社会,调节心理,丰富生活的作用。

宗教为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行为准则。如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都是苦,知道苦就要断掉苦的渠道,所以不能贪财贪官贪色,要净化心灵;基督教讲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罪,所以要懂得忏悔,摆脱堕落。宗教与社会道德准则相适应,对信仰者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对于社会其他人群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此便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宗教的某些修持方法,让人修心养性,静心养神。如今的社会人们利欲熏心,宗教能起到宽容、缓解、调节的作用。宗教可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社会的理想总是追求公平与公正,而现实社会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就必然导致人们的心理不平衡。通过宗教调节人们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知恩知福、感恩回馈,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回报社会。

宗教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宗教给人们生活找到落脚点,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各种宗教都不同程度地对于人们的生活进行了勾画,为人们描述了生活的终极目的。现实社会充满各种不稳定因素,人们的生活好像没有任何可把握性。宗教为人们指明了生活的终极目标,可以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内心需要。

7.中国经济犯罪刑事政策之完善 篇七

对于经济犯罪概念的理解, 理论界并没有达成一种共识, 存在着很多分歧。在中国,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司法实践, 至今都没有为经济犯罪进行恰当、准确的科学定义。笔者认为, 就经济犯罪所涉及的范围而言, 经济犯罪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其研究范围限于现行的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不包括传统的财产犯罪和图利性的职务犯罪。因此, 对经济犯罪下定义为:经济犯罪是指在日常经济交往过程中, 以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为目的, 滥用某种经济交往手段, 在客观上造成某种经济损失或经济危险的行为。

二、构建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 法治原则

在刑事政策领域, 法治原则被西方学者视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法治原则, 强调的是公平正义, 反对特权, 注重公民权利的保障及反对政府滥用职权。因此, 基于法治原则的理念, 在构建经济犯罪刑事政策体系时, 需注意如下问题:第一, 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不能仅仅是建立过去积累的经验基础上, 还应适当考虑宪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第二, 充分体现程序正义。实体的正义离不开程序的正义, 只有依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刑事立法才是良法, 反之, 则有可能演变为恶法。在制定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时, 决策者应在法律的范畴内进行相关制定工作, 决不能超越法律之上。第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量刑应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 执刑也应有助于罪犯重新适应自由的生活。

(二) 明确性原则

明确性原则是指对于经济犯罪的罪名、构成要件、法定刑, 都要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性原则要求:其一, 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政策涉及的经济犯罪要具体明确。换言之, 描述经济犯罪构成要件的立法必须准确、具体, 禁止模糊用语。刑法素有“保障法”的美誉, 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禁止模糊用语”, 要求明确性这一刑事政策的思想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中依然没有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是确立了, 但在刑法典中, 很多法条仍然使用了模糊用语, 而有待司法机关概括。例如, 在对经济犯罪的罪状进行描述时过多使用了“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其他……”等这类概念。其二, 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政策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经济犯罪的刑罚要明确具体。一是避免设定绝对不定期刑, 少设定绝对定期刑, 尽量设定相对定期刑。二是尽量缩小法定刑的幅度。

三、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完善

目前, 我国打击经济犯罪的模式基本上是“国家本位控制模式”, 即以国家刑罚权的运作为中心对经济犯罪进行打击。随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国家应当考虑将一部分与犯罪作斗争的权力从国家刑罚权中分割出来还给社会, 使我国打击经济犯罪的模式由“国家本位”向“国家-社会双本位”过渡。

(一) 禁止地方保护主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地方保护主义, 从本质上说, 是与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相悖的。为了使国家对经济犯罪的法律控制奠定在稳定的基础之上,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成为控制经济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中, 地方保护主义屡屡成为打击经济犯罪的绊脚石, 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国家尚未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禁止地方保护主义的行动中, 应抓紧清理、废除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带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色彩且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行政性法规与规章, 尽快制定和完善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法规, 加追究制度。建立地方保护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应以规章或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约束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行为, 一旦出现地方保护行为, 一定要追究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使地方保护行为得到根本上的控制。

(二) 国家开放刑事网, 推行“参与型”的刑事政策

对经济犯罪实行综合治理,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以此为出发点, 充分调动民众参与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和预防的积极性。在“参与型”的犯罪控制模式中, 司法机关所承担的角色重在惩罚犯罪行为, 而市民社会侧重对犯罪人的说服与矫正。先哲孟子说过:“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社会的规则、包括法律规范, 都不应当忽视民意。“参与型”的刑事政策, 要求立法机关在发布有关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前, 应尽可能听取民意, 就相关问题向民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例如, 通过舆论媒体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政府打击经济犯罪时的态度及手段。同时, 舆论监督还可以对经济犯罪行为进行评议, 通过对经济犯罪行为、事件与相关人员的充分报道, 使更多经济犯罪行为与相关的事实曝光, 有助于专门机关发现更多的线索, 促进并监督专门机关依法查处案件, 从而遏制可能演变成经济犯罪的经济违法行为。

摘要:经济犯罪之刑事政策不仅是一个刑法学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刑事政策学问题。本文以经济犯罪刑事政策重构的原则为出发点, 进一步探讨经济犯罪之刑事政策的完善, 以期有利于我国当前和今后刑事法治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犯罪,刑事政策,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顾肖荣:《经济刑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3、顾肖荣:《经济刑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孙广华:《论经济犯罪》, 《中国法学》, 1998年第2期4、孙广华:《论经济犯罪》, 《中国法学》, 1998年第2期

[5]、大谷实:《刑事政策学》, 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5、大谷实:《刑事政策学》, 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8.试析中国风险投资政策之变迁 篇八

关键词:风险投资政策 中国 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政策泛指国家为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等。政府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经济学的理由是外部性。历史经验和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机制能为存在高风险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融资从而极大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高科技产业本身存在正的外部性,会出现市场失灵——高科技产品产出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全球。由于存在市场及金融环境等差异,各国的风险投资政策也不尽相同。中国的风险投资政策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的,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为特定时期的政策是针对当时存在问题而制定的,所以梳理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的变迁有利于深入了解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历史及各发展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1 风险投资政策发展阶段划分依据

吴文建、滕刚伟(2007年)对中国风险投资政策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将风险投资政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1984年至1990年前)、试探性发展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1991年至1999年)和调整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2000年之后)”[1]。他们提出当时中国的风险投资政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体系缺乏系统性、作用效果不够明显、风险投资相关经济政策力度明显不到位等”[1]。他们的研究是对当时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特点的及时的归纳和评述,其主要观点在随后几年被多位研究者肯定和引用。然而,恰恰是在2007年下半年以后,随着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2009年创业板的正式启动,中国风险投资政策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对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生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安排不可能一步到位。正如其他学者的观点,中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渐进式的,是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从而风险投资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应对风险投资政策进行分阶段分析。与之相关的关键问题是要确立划分政府发展阶段的条件或者依据。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时代或朝代的划分一般应以标志性的事件为依据。就风险投资政策的阶段划分而言,标志性的事件可以理解为标志性的政策文件(或者政策行为),因为标志政策文件体现了对原有政策突破,通常对市场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本文其他部分的分析中将以具体的数据加以印证。以此为依据,可以将风险投资政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起步阶段、转型探索阶段和全面完善阶段。

2 各发展阶段政策及评述

2.1 起步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

起步阶段起止时间为1985年至1998年,标志性事件为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这个阶段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投资成立风险投资机构。中国以政府直接投资作为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方式,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一始就走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政府已充分认识到风险投资对促进产业发展特别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极大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民间资本数额不多且不是很活跃,银行信贷是融通的主要渠道。没有愿意尝试为存在巨大风险的高新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创业融资。因此通过政府投资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之路。

应该说政府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直接投资对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些早期的风险高的科技型企业和周期过长、收益不高但又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高技术项目尤其需要政府的直接投资。正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参与,为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单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来发展风险投资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政府财力有限,满足不了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二是受行政命今干预太多,难以遵循市场规律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和投资计划,容易产生资源非优化配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政策思路应运而生。

2.2 转型探索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

转型探索阶段起止时间为1999年至2006年。标志性事件1999年12月公布的文件——《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个阶段政府政策的重点开始从直接投资向规范、引导促进社会资本的参与风险投资行为转变。 《若干意见》明确了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原则,提出了面向市场拓展创业资本来源,动用市场机制,强化风险投资主体内部的责任约束和利益激励,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政策主张,为制订后续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后,2003年1月公布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可以视为促进非政府投资风险投资的试点政策。而2005年发布的《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则是对《若干意见》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规划和规范风险投资领域的政策文件。该办法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提供政策依据,二是通过政策规范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运营等事项,三是为探索更有效的促进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措施做准备。该办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国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等途径,实现投资退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等。

上述这些规定建立了发展风险投资的制度框架,明确了将来政策发展的方向,为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形成了合理的预期,积极促进了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1999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从1998年的168.8亿元跃增为306.2亿元,增幅达81.4%,第二年一下就突破了500亿元。然而,这个阶段政策的不足之处是政策多处于框架阶段,操作性不强,对民间资本吸引和拉动不足。早在2001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就达到了619.3亿元,但到2006年也仅达到了663.8亿元,六年期间的平均增长仅为1.2%,一直无法突破700亿元的关口,这种徘徊不前的局面正是政策无力的真实写照。要促进风险投资的更大发展,必须出台更为有力的促进政策。

2.3 全面完善阶段的风险投资政策

完善阶段起止时间为2007年至今,标志性事件为2007年7月出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时办法》文件。这个阶段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风险投资发展方针,并启动了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核心的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的具体政策。最具代表的政策文件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时办法》(2007年7月)、《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10月)、《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2009年4月)、《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8月)和《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2011年10月)等。这一时期另一个不能被忽略的重大支持政策就是2009年10月创业板的创立。创业板被认为是深入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更顺畅的渠道,极大促进了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完善阶段,是因为该阶段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政策模式。系统性表现为各项政策文件紧密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为核心,相互配合和对应,形成合力。全面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全面参与,各尽力所能;二是政策考虑周全,既有扩大资金总量的引导基金机制,又有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政策模式当中的政府引导功能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机制,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二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如执行相对较低的增值税率、允许符合规定投资方向的创投企业按投资额的规定比例扣抵应纳所得税额等。三是通过规范非上市公司股权管理,使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规范、合法运作,有效扩大了风险资本的总量。而市场运作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不直接参与所扶持的创业投资机构或基金的经营,引导基金所投入的资金按市场化方式运营。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时办法》明确规定,“引导基金的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由创业投资机构按市场规则进行运营。”二是转变原有传统新研专项经费的分配方式,将部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分离出来,按引导基金方式运作,借助市场机制提高该类资金的使用效率等。

事实证明,这一阶段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创业风险投资资本总量达从2006年的663.8亿迅速增加至1112.9亿元,同比增长了67.7%,随后受益创业板的政策2010年该项数值增至2406.6亿元,同比增长了49.9%,2011年则突破三亿元大关达3198亿元,同比增长32.9%。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风险投资才正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3 政策成效及发展趋势分析

3.1 政策成效分析

综上所述,回顾过去,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经历了从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的转变。总体上看,这一系列的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成效。这一点从历年创业风险投资资本总量的数据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2年至2012年,中外创投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总量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0%,2012年创投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总量是2002年的4.81倍”[2]。另据中国科技部统计,2012年中国创业风机构数达到1183家,较2011年增加87家;该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已达到3312.9亿元,较2011年增加114.9亿元。在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方面,国家资金(含政府资金11.78%和国家独资公司18.81%)占总比30.59%,而非社会资金占比为69.41%(其中,非上市公司34.03%,自然人及其他出资28.69%)已形成了以非上市公司和天使投资等为主力的格局。截止2012年,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88.88亿元,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1506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目标。[3]

3.2 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尽管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总体规模不足。按美元计,2012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为534.3亿美元,仅达到美国同项数值的26.8%。二是退出困难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2011年通过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为234家,而2012则减少为129家,真正能通过此渠道退出的风险投资仍然是少数。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是被调查风投机构认为影响2012年经营情况的首要原因。三是风险投资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2012年北京、浙江、上海三个地区发生的创业资本(VC及PE)投资金额占据了全国市场的47%,而广西、山西、云南的三个地区的投资金额仅占全国市场的0.5%。”[4]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同时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预测未来中国风险投资政策会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和放松资金准入条件,特别是探索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机制。以美国为例,“养老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所提供的风险资本额为风险投资机构募集的风险资本总额的40%。”[5]2012年10月出台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可视为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投资领域的境外试验,将会为国内出台类似政策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包括进一步降低创业板IPO门槛和进一步完善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机制等。三是结合区域和产业特性的政策发展细化。如中央向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提供更多的参股资金,以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又如针对现代高新、绿色农业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等等。

参考文献:

[1]吴文建.滕刚伟.我国风险投资政策回顾与评价.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9):31-33.

[2]清科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报告.清科研究所,2013.

[3]王元.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投资发展报告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李林海.借鉴IIF计划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14(3):84-87.

[5]肖永平,彭丁带.从美国经验看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评论,2005(2):81-86.

基金项目:

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南社联发〔2013〕9 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南职科研发〔2012〕14 号)。

作者简介:

上一篇:联通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家乡的风味小吃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