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

2024-06-16

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精选8篇)

1.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 篇一

Globalization`s dual power Globalization has found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lives of the people.Dur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we have made a bridge where ideas and beliefs can cross the borders, and the walls of distrust and the barriers of suspicion between countries have gradually disappeared.Though globalization is seen as a sign of a hopeful future by some, there are others who believe that it can cause a horrible disaster for the world economy.Counties benefit a lot from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With it, there is a global market for companies to trade their products which can make the production sector develop rapidly.This gives lots of options to the manufacturers as well.Besides, competition keeps prices relatively low and it can provide a wider range of options for people, to choose from among the products of different nations.In addition, there is a sound flow of money, as a result, inflation is less likely to occur.But the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cannot be ignored.Globalization is causing Europeans to lose their jobs as work is being swerved to the Asian countries.The cost of labor in the Asian countries is low as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which is often argued that poor countries are exploited by the richer countries where the work force is taken advantage of and low wages are implemented.Moreover, companies are as opening their counterparts in other countries which can result in transferr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 to other countrie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hances of poor quality.Simply put, globalization is an ongoing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es into global network of communication which the human being cannot hold back.toward it, take good use of it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Thus there will be a better world where all the people can have a brighter future.

2.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 篇二

中国动画诞生于1926年。万氏三兄弟受美国麦克斯.弗莱休兄弟的影片《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出自墨水瓶》的影响, 开始自己研究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此后万氏兄弟于1927年摄制了《一封书信寄回来》, 于1930年的《纸人捣乱记》和《大闹画室》并称中国最早的三部动画影片。1935年, 万氏兄弟在明星影片公司的配合下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1941年,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 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摄制完成。中国动画的起步之早和水平之高, 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在亚洲地区更是拥有当之无愧的先驱地位。

2 中国现阶段动画发展的状况

如果将中国动画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 那么现阶段则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计算。

20世纪80代初随着动乱的结束, 中国动画工作者们继续了十几年的创作热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随着《阿凡提的故事》降临人间, 开创了中国TV动画事业的先河后, 紧接着1979年《哪吒闹海》成功上映, 此后陆续出了《三个和尚》、《雪孩子》、《天书奇谭》、《鹬蚌相争》、《金猴降妖》、《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夺得数十项国际大奖, 中国动画片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但截至于1988年的《山水情》则是中国动画最后的辉煌了, 此后再没有中国动画在国际上获得那么多的奖项。

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取得成就, 但却没有建立基本的市场机制。进入80年代后期, 动画业又普遍急功近利, 求数量不种质量, 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因素是:同期, 美国和日本的电视动画开始进入中国。他们极富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取向,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政府资助多年的中国动画所不具备的。同时老一辈的动画工作者年事已高, 而新一代的动画工作者长期从事动画加工, 缺乏原创能力。

进入90年代, 中国动画继续举步维艰, 产量有所增加, 但是质量还是无法与国外动画竞争。而在国际范围内, 动画也正在进行一场数字革命, 数字技术让动画业以更递量的成本生产更加高质量的动画, 心得数字技术也为独立制作所应用, 个人化的动画创作更加普遍。

动画产业的空前活跃, 使得动画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之一。中国动画产业也有新的一批数字动画制作者加入, 动画从业人员和动画专业学生迅速增加。中国动画即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各种制作弊端, 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3 现阶段发展的利与弊

3.1 我国动画的优势

3.1.1 特色。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 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 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强调思想性, 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起观众, 是中国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而坚持民族绘画传统, 则是中国动画片显著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 乃至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 都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

3.1.2 政策。

中国动画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许多变化, 就中国动画市场而言, 国家不在限制产量, 同时取消了政府收购, 在动画产量上与前些年相比, 动画数量大大提高, 据了解, 目前仅在广电总局申请立项的动画片已达到了七八十万分钟之多, 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3.1.3 人才。

动画产业由于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在国内已经有70多所学校在招生动画专业, 各大艺术高校已经相继开办动画这门学科, 并且已经逐步完善起来。对于中国动画界而言, 人才已不再是当前动画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统计现今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 就读的学生有20000多人。

3.1.4 市场。

在世界动画发展中, 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中国的动画虽说是在世界动画领域中属于起步比较晚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目前我国动画市场供不应求, 事实证明现今国内动画片年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 但市场需求却在26.8万分钟, 实际需求缺口达23万分钟,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动画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3.2 我国动画的弊端

3.2.1 题材。

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 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 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 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 现在的动画员一味的去画那些历史文献, 中国的历史题材是好, 但重复多了也没有新鲜感, 缺乏创新。

3.2.2 针对群体。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偏离, “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 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的动画趋向群体都是偏幼龄, 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是:动画片是儿童片, 是给小孩子看的。而现今的制作人都认为教育从娃娃抓起, 多给孩子灌输些道理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 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 思想上不开放, 表现在创作上也就是缺乏想象力, 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

3.2.3 声优。

“声优” (配音演员) 不仅是个专业工作, 还有许多严格的规范性要求, 是动画世界里最具杀伤力的群体, 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声优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动画的接受度。应某些角色的需要, 风格独特的声优能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直观动画的对人物配音很不注重, 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 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

4 我国动画的未来之路

4.1 走原创之路

动漫作品和形象必须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 只有融汇民族特色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动漫作品。近期CCTV网站纪念中国动漫80年, 评选“我最喜爱的国产动画片”。其中, 《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哪吒传奇》、《西游记》三个位列前10名室外片子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国产动画也只有坚持走原创的路线, 彰显民族的特色, 才能真正拍出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动画。

4.2 产业化模式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 动画不仅可以通过播出获得利润, 而且可以与其周边产品结合起来运作, 比如音像、书籍、玩具、服饰等, 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衍生品的开发包括两个层次:表层上的动漫衍生产品包括音像制品、小说、游戏、玩具模型、服饰等;深层的衍生产品可以形象授权方式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比如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

4.3 市场培育

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来赢利, 就必须解决好终端销售机制和盗版问题, 也就是培育市场促使动画产业链的的良好运行。我国现在的原创动画制作公司成立后首次生产的动画作品大都是完全自主投资创作的, 原创制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 从而使他们很难完成面向我国上千个电视台的营销发行任务。所以要培育国内动画交易市场, 组建和打造一批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中介机构, 促进动画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市场反馈和创作播出形成互动和良性循环。

4.4 人才培养

从事原创动画需要三种人才, 即:创意研发人才, 加工制作人才和经营开发人才。对于一个成功的动画企业来说, 前期的创意研发和后期经营开发要比中期的加工制作更为重要, 因为这个利润空间更大。虽然动画生产中期的加工制作人员相对充裕, 但我国现在90%以上的动画企业是在为国外动画企业进行中期制作加工, 从中获取一定的收益。而不愿意投资生产自己的原创产品。为国外做“外包”, 利润不薄, 至少比为国内公司提供中期制作服务, 价格要高出2~10倍。但是, 这种“外包”虽然眼下获利不少, 短期利益背后却暗藏危机。长此以往将使得国内动画公司彻底丧失原创能力, 沦为国外的“加工车间”, 当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后, 很容易使我国动画产业整体萎缩甚至消失。另外, 中国需要培养专门的动画营销人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金国平曾强调, 动画产业最需要的就是艺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其中艺术人才主要指创意、编导和设计等高级人才, 专业人才则指专业制片人、专业经理、专业营销发行人员等, 而“能够融会贯通, 一肩挑两担”的更为稀有, 缺少专业的产业运营和管理团队, 这也大大制约了动画产业化的速度。

5 结束语

中国动画仅能称为幼儿动画, 这是与进口动画在市场拼搏中屡遭失败的症结所在。由于先天不足, 竞争力缺乏, 中国动画无法再满足青少年市场, 进军成年人市场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业内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动画片缺乏竞争力, 其落后是全方位的。”。

因此, 国产动漫考虑更多的, 或许不该是对国外动画片加以限制。对国外动画特别是日本动画不该过分抱以民族抵制心态。对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动画, 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秉持一种“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态度, 并且把精力、物力、财力全力投入到提高国产动画品质当中, 突破产业瓶颈, 摒弃陈皮破衣, 提高质量, 增强娱乐性, 善用民族动画的优点, 制作更多品质优良、内容高尚、老少皆宜的真正国产动画精品。

摘要: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 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一份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但中国动画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动漫没有了以前的繁荣。现今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 抢回国内市场, 同时走向世界, 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 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 这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关键词:中国动画,发展,优势,弊端

参考文献

[1]聂欣如, 动画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薛峰, 动画发展史,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中国动画产业年报》编委会, 《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7, 海洋出版社, 2008.

3.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 篇三

一国官僚精英的选拔、晋升模式,对其政治发展方向、体制运作情况以及公共决策质量扮演决定性角色。早在20世纪初期,政治社会学者如Mosca、Pareto等人便主张存在一个稳定、有效的精英选拔与流动机制,让精英群体能够持续“更新”,将是一国政体能稳定运行的关键。[1]从宏观视角观之,官僚精英集体特征将反映出一国政治体制所彰显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从微观方面来看,个别官员的晋升机制则突显政治体制运作的基本原则;从学理上观之,我们期待官员的仕途发展应高度取决于个人的治理绩效、表现。当治理绩效成为晋升机制的主要标准,官员在政治激励的影响下,将有动机产出良善治理,两者呈现良性循环;相反地,若官员政权治理的表现对其晋升机会影响甚微,那么,官僚将没有动力去产出良善治理,国家整体公共治理与政策质量也将日益低落。当然,官员仕途发展是一个时序跨度极长的过程,治理表现、记录是长期累积的;而不同时空环境、不同岗位官员也有不同的“政绩”评量标准。以中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招商引资、经济成长率等经济发展指标一直是衡量地方官员表现的重要标准,但近期维稳、环保等不同面向已开始受到重视;此外,专业部门(如交通、水利、农业等)的官员有其特定的绩效衡量指标,但地方官员则被预期应有综理全局的能力。

在西方国家,官员晋升机会与治理表现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对民选官员来说,在定期改选下他们为赢得选举必须让民众满意其表现;在选票压力下,他们任命各部门官员也必须考虑民众评价。然而,在中国,这项关联性表现得并不那么直接。首先,中国是一个一党执政的国家,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缺少定期更替行政权的可能。因此,党必须在制度上提供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官员产出善治的机制,并随着时空环境来不断地更新评估标准;其次,官场不具政治问责的传统。一般来说,除非涉案或健康不佳,否则鲜少出现官员降职或撤职的情况。这意味着政绩平平的精英大多仍可确保享有原级待遇,并在原级职务直到“届龄”;最后,近年来中共开始重视干部问责,如强调干部的“三严三实”、“能上能下”等。[2]但细究其内容,可以发现相关规定并非“激励机制”,而是按反腐倡廉原则强调干部的个人操守、作为,以及解决问责、职务调整的“能下”问题。这些规定或许有助于规范、制止领导干部的贪腐行为,但并不能确保官僚精英产出良善治理。

本文将关注中国官僚精英的晋升机制,由此来讨论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与在多大程度上来自其治理表现的影响。从社会流动观点来看,现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各层级年龄界线限制,很可能降低官员晋升机会与治理表现的关系,有限的政治激励将很可能连带影响公共治理质量。以下将首先带入社会流动的理论视野,透过界定不同流动型态来突显当前中国干部晋升机制的“栽培”性质;接着讨论具有“栽培”性质的现有干部选拔制度,并探讨其对公共治理质量的可能影响;最后是结论与讨论。

干部晋升机制的“栽培”性质

从集体来看,官僚精英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集合体;从个体来看,仕途发展为个人在政治阶层一系列晋升/未晋升的集合,社会流动的理论典型或许可以作为理解中国干部晋升机制的起点。当然,现实的流动型态不会全然属于这两者中的一个,但带入这两项流动典型对理解中国官僚精英的政治激励来源相当有帮助。

从学理上来看,社会流动有“赞助式流动”(sponsored mobility)与“竞争式流动”(contest mobility)这两种典型。 [3]赞助式流动认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取决于早期挑选:既有精英会挑选属意的接班者,接着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培育。因此,在职业生涯早期被选中者,将得到赞助并进入到与未中选者截然不同的晋升管道与栽培路径中。在这样的选拔机制下,个别官僚的仕途发展将是连续性的,最关键的因素为是否得到挑选/赞助。当然,在不同社会环境里,精英挑选的条件、因素不尽相同,但相似的是在较偏向赞助式流动的干部选拔机制中,主要影响个人晋升机会的将会是诸如个人条件、背景与社会关系等固定、长期的稳定因素。

相比之下,竞争式流动则主张个人在不同阶段、层级的晋升机会是全面开放、独立的,且唯有前一回合的赢家才能参加下一回合的竞争。在全然开放、强调竞争的流动体系中,精英的晋升机会在各阶段、层级中是彼此毫无关联的。换句话说,对某一层级官员来说,由于他/她已是上一回合竞争的赢家,影响其未来晋升机会的将是如当前表现的实时性因素,而不是早期的表现或其他固定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调地方领导人仕途发展来自其促进经济表现影响的“晋升锦标赛”观点,便是基于竞争式流动观点。[4]除了地区间在促进经济成长上的相互竞争,亦有其他实证研究发现,地方领导人与前任领导人在经济表现、对中央税收贡献等方面的对比,也影响了其仕途发展。[5]按上述流动典型的讨论,若官僚精英的晋升机会较大程度取决于个人实时性的治理绩效、表现,则应较符合“竞争式流动”型态;反之,若存在早期挑选的影响且其作用较大,则偏向“赞助式流动”型态。

那么,中国官僚精英晋升机制为何?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些许相符于“竞争性流动”的规范。如第二章的选拔任用条件,《条例》提及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干部所需的工作经验与时间;[6]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等。[7]这些规范意指领导干部应在各层级累积工作经验、接受能力考核与测试,逻辑上应符合绩效取向的政治激励原则。然而,现有的“年龄界线”,却隐含着另一项流动典型的逻辑——赞助式流动。一般来说,正科级、正处级、正厅级领导岗位不再提拔的年龄分别为年满40、50、55岁;而副部级、正部级、正(副)国级的退休年龄分别为60、65与70岁。正由于现有选拔制度中各层级存在严格的年龄限制,使得精英官僚选拔机制应具明确的“栽培”性质。可以预期的是,层级愈高的领导干部通常愈需要人事稳定(即较长的任职时间),因而在相同层级中,愈年轻的干部在晋升上愈有优势(即通称的官龄、部龄)。我们如何预期某领导干部一方面年纪轻,另一方面在各层级又具有丰富领导经验甚至治理表现、纪录良好?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显然具有逻辑上的冲突。

为解决上述的流动逻辑冲突,现有的官僚精英选拔机制在考虑绩效表现之外,也存在栽培、赞助成分,从而符合工作历练与治理绩效以及年龄界线的要求。从流动观点来看,中国官僚精英的晋升模式应是“赞助式流动”与“竞争式流动”的结合:首先,应有部分干部得到挑选,进入到如赞助式流动主张的被栽培晋升管道中;其次,并非所有受挑选者都能得到晋升机会,他们或将被安排在重要职务历练,累积工作经验与接受考核,最终,只有那些通过考核者方能够向上晋升,突显竞争式流动的绩效取向性质。近年来,亦有实证研究以中央委员为例,证实干部晋升的“栽培”机制,分析指出在中委会中,年龄较低、具有中央跨部门或地方一把手经验等因素可显著增加中央委员的晋升机会。[8]

官僚精英的“栽培”制度

及其对公共治理质量的影响

除了从流动观点来认知中国干部晋升机制的栽培性质,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有两项相关制度可作为例证:一项是“后备干部制度”。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初期邓小平对干部制度的期待。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当前后备干部的选拔标准与数量也较早期更为清晰。如《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中组部应重点掌握1000名左右的省部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人选,其中近期可进领导班子的后备人选300名左右,党政正职后备人选100名左右(所有省部级后备干部皆是现任的地厅级官员)。在后备干部制度中,与“届龄退休”最为相关的是各层级明确的年龄要求。以省部级为例,中组部历年的文件指出,后备干部应以45至50岁的干部为主体,并抓紧配置4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如部委要有1至2名,省市区要有3至5名等)。而《规划》也特别着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如文中提及后备干部应到中心城市、党政重要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等主要领导岗位锻炼考验;到艰苦的地方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考验等;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等等。一般来说,对后备干部的栽培、锻炼分为两种型态。第一,不同分口干部有其特定的工作锻炼内容,如经济类、政法类、党群类等,因而具有特定的职务安排;第二,除了专业分口外,后备干部也被期待应培养综理全局、多方面的治理能力,因此岗位轮换、安排分管常务工作,以及到不同单位、地区任、挂职也是常见安排方式。[9]

另一项是“干部交流制度”。在199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提到干部交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干部素质、丰富经验与提高领导水平,以及避免地域主义、排斥外来干部的倾向。在后续的修正中(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交流制度更明确界定交流的层级(如县级以上)、范畴(如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干部交流)。

不论是后备干部制度或交流制度,皆显示“职务安排”已成为党培育、考核各级官员,并为其累积工作经验的重要方式。这突显年龄界线对干部晋升机制的影响:由于时间压力,且高层级领导干部通常需要较稳定的任职时间,因而各项职务安排已成为党在时间有限情况下考核领导干部能力并累积干部工作经验的手段。那么,这可能对公共治理质量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从干部心理、晋升机制中的“栽培”性质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干部将追求短期、可见之绩效,而无意对施政进行长期规划。如前所述,在各层级年龄限制的时间压力下,党大多透过“职务安排”措施来累积干部工作经验并考核其能力。尽管官方规定除某些特殊情况,干部“应当满一个任期”(即五年),但领导干部在每个层级历练的时间其实相当有限。正省部级以下领导人(后备干部),往往在党的安排下透过挂职锻炼快速累积资历;[10]即使党对省部级官员通常有较长的任职时间要求(有时甚至需要任满两个十年的任期),但也常常透过多省、多部门安排来锻炼干部工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干部往往无法对施政进行长期规划,而是追求短期、可见建设与绩效,这不利于各地区、各专责业务部门长久发展。

第二,“重视政绩”可能影响干部工作士气。在当前中国干部任命制度中我们可以发现重视“政绩”的相关规范,研究亦证实仕途发展与地方领导表现(如促进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然而,这种关联性可能来自赞助、栽培的背后主导。举例来说,若某一官员得到上级偏爱,则他很可能被安排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业绩良好企业任职,为被栽培人选“出政绩”,累积晋升条件。近期的研究也证实,若地方干部第一个领导职务便被安排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任职,则有较大的机会随即向上晋升。[11]正因为年龄限制带来的时间压力,在无法顾及所有干部具有相同任职时间区段的情况下,“重视政绩”的情况难以避免;而当“重视政绩”的情况严重时,其也将打击第一线领导干部之工作士气。

第三,考核机制可能使干部缺乏创新、墨守成规与重视关系建立。如先前所提及,“挂职锻炼”已经成为党累积干部工作经验、考核能力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挂职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下挂,即国家机关的处长级以上干部到地方政府挂职;另一类是上挂,即地方县长或处长级以上干部到国家机关挂职(另也有支持偏远地区的挂职)。从此来看,挂职锻炼的目的是希望弥补领导干部各方面(中央、地方)工作经验的不足。通常在历经挂职锻炼后(通常为一年,后延长为两年),若组织鉴定、考核表现良好,挂职干部将在返回派出单位后很快获得提拔。由于鉴定考核标准各单位不一,负责的主要是挂职单位的“一把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挂职干部往往会多放心思迎合挂职单位、墨守成规,甚至与领导人建立关系,而非挖掘问题,勇于提出建言。

第四,干部对地方的认同感有限,心态较为消极。对国家机关来说,由于所涉业务专业性较高,干部由部门内提拔的情况或许较常见。但对地方干部来说,为避免地方区域主义的形成,中共往往会预防个别领导干部在同一地区任职过长,例如交流制度中以十年为规范。[12]此外,如前所述,为让领导干部一方面符合年龄要求,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工作能力与资历,跨地区的职务安排也已成为常见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官僚选拔机制难以培养领导干部对地方的认同感,这不但会使得干部不倾向投入真正有利地方的长期规划,也会使干部存有避免纠错、不要出事的消极心态。

结语

官僚精英选拔对一国的发展与公共治理、政策质量的重要性不言喻。从学理上看,我们期待官僚精英的晋升机会应高度取决于个人的治理绩效、表现,两者呈现良性循环。尽管从制度来看,中国领导干部选拔具有明确的“绩效取向”的制度规范,但从社会流动理论观点来看,现有制度亦存有相当高成分的“栽培”性质:包括后备干部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等,这都是在各层级年龄限制下,为累积干部工作经验与考核其能力所发展出的制度安排。各项职务安排或许有利于中共在时间压力下栽培、考核领导干部,但晋升机制中有限的政治激励,却很可能对公共治理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干部心理、晋升机制中的“栽培”性质以及考核机制来看,干部将无意规划长期施政计划、重视政绩影响工作士气、墨守成规重视关系以及对地方认同感有限等,这都是现有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以理解的是,干部选拔与晋升机制的完善是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也必须随着时空环境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降,中共干部选拔、退休制度以及其发展都标示其党政制度的革新与进步。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如何激励领导干部进行长期施政规划、客观并扩大考核机制的评估来源以及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地方的认同感等,或许是加强执政能力可能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

1.“更新”系指精英群体定期更替,并得以广纳所有社会阶层代表,相关概念可见John Higley and Gyorgy Lengyel, Elites After State Socialism: Theories and Analysi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p. 1~21.

2.人民网:《“三严三实”专题教育》,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36058/395166/;《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人民日报》2015年7月29日,第4版。

3.Ralph H. Turner, “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 and the Schoo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5, no. 6 (December 1960), pp. 855~867.

4.关于“晋升锦标赛”的观点,可见Hongbin Li and Li-An Zhou,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89, no. 9-10 (September 2005), pp. 1743~1762.

5.关于与前任领导人的比较,可见Ye Chen, Hongbin Li and Li-An Zhou,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 Economics Letters, vol. 88, no. 3 (September 2005), pp. 421~425; 薄智跃主张地方经济成长率(GDP)与地方对中央的税收贡献,是影响地方领导人仕途发展的主要经济表现因素,见Zhiyue Bo,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 Armonk, NY: M.E. Shape, Inc, 2002.

6.《条例》第八条第二项规定,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者,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职位任职的经历;第三条规定,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4年1月16日,第16版。

7.见《条例》第九条。

8.黄信豪:《制度化下的中共精英晋升:接班人栽培的观点》,《中国大陆研究》(台北)2013年第1期。

9.关于后备干部制度的近期研究,可见Wen-Hsuan Tsai, and Chien-wen Kou, “The party’s disciples: CCP Reserve Cadres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a Resilient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na Quarterly, vol. 221 (March 2015), pp.1~20.

10.Chien-wen Kou, and Wen-Hsuan Tsai, “‘Sprinting with Small Steps’ Towards Promotion: Solutions for the Age Dilemma in the CCP Cadre Appointment System,” The China Journal, no. 71 (January 2014), pp. 153~171.

11.Hsin-hao Huang,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Career Advantages for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 A Competing Risks Analysis of Political Careers,”the 7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ril 2015), Illinois: Chicago.

4.科技对人类的利与弊 篇四

辩论内容:(双方对话)

主持人:

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我们要怎样来看待这样的利和弊了,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了,下面请我们的双方辩手给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首先请双方一辩各自开场陈说。

正方一辩:

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反方一辩:

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等等无补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试问为什么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威胁。

正方二辩:

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没有科技,我们哪能实现炎黄飞天梦?

反方二辩:

科技发展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这点我们并没有否认.但是我方认为科技带来的弊处大于利的.首先汽车虽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但牌坊的尾气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网络的出现,是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扰乱人们的生活等等着一系列你们所谓的高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不可否认,试问我们怎么能坐视不理呢?、、、、、、小结:(结尾)

5.教师对学生新型体罚的利与弊 篇五

走上三尺书写春秋,衣带渐宽终不悔,当一名教师须得有两三把火,否则学生不会拿你当回事。柿子专拣软的捏,学生也一样,大凡脾气好,性格温良的老师也是学生欺侮的对象。往往纪律好的课堂是那些有脾气,有个性且有能力的教师,有的老师说,对学生就不能惯着,该发火时代就得发火。

反观以前课堂,对于不听话的学生,老师可以任意体罚,罚站、打手心、言语责骂,甚罚跑步,扫厕所等等,把学生治得服服帖帖,家长也毫无怨言,学生也照样喊老师,而且长大成人后也感恩老师的严厉批评,谆谆教导。

时至今天,随着媒体网络普及,信息化时代已来临,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教师无权体罚学生,并且只要一告状,上面准得处理。由于失去了有效惩戒学生的手段,单纯靠教师的说服教育显得异常苍白无力。加之现在家庭子女父母娇生惯养,孩子只要一犯事,从不考量自己孩子责任,动不动就找学校,找老师。纵观近几年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教师被停课,被扣绩效奖,甚至被刑拘丟掉铁饭碗的比比皆是。于是乎,对待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能上完课就成,学生成绩好与坏又不影响什么,于是,佛系教师也就愈来愈多。

随着教师的躺平现象,社会对教师指责也越来越多,教师逐步沦为弱势群体,家长学生也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曾就有一个女教师上课因学生违纪被当堂批评,结果那个男生根本不买帐,威吓老师:

你少管我,否则我用刀捅死你,我还未满13岁,反正不会判死刑。口出狂言,令老师非常难堪至极,也是拿他没办法,任由学生逍遥课堂,威信扫地。

这种新型罚抄处理方式有几大好处:一是避免与学生肢体冲突,明显不属于体罚范畴。二是通过罚抄,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起到警戒效果。三是家长普遍支持,也不会去告状。

这种新型处罚方式貌似对学生很有用处,而且成效明显,只要一听说是被罚抄,学生立马就蔫了,从此就规规矩矩遵纪守法了。

其实,这种处罚方式从长远角度来说,有许多弊端:

第一

摧残了学生身心健康。

许多违反纪律的学生经常被各科老师留下来罚抄作业。本来学生在校时间长,作业量多,有时一天同时被几个科任老师处罚,估计一天都罚抄不完,哪有时间去锻炼身体,去上另一堂课。而且,天天被罚抄,被老师鄙视,被同学嘲笑,易诱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

学习兴趣会被扼杀。

6.“上网对小学生的利与弊”辩论稿 篇六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应把主要精力和宝贵时间用在学习上,上网聊天、玩游戏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对我们的学习没×××有帮助。

上网不一定必要,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也不一定要上网。从别的方面也可以促进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像,文化这方面。你再会利用信息也是在文化高的基础上,文化才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你的文化达不到一个水准,也没有资格说什么锻炼计算机这方面的能力,你必须有这个资本,再提学习计算机。你不懂字的意思,就连计算机上的一些术语也未必懂。所以说,我们应先把学习放在首位,再怎么说,信息这门课程也只是门副课,倒不如等我们到了适合主要学习这门功课的时候、有足够自制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时再深入学习,也不晚,现在先干好正事,学好主课,主课都学不好,更别提计算机。

学习课堂外的知识也不一定要上网,阅读书籍也可以,而且更加真实可信。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只利用网络学习,很多人都是为了娱乐,并且,自制力差的人还会坠落在网络这个无底深渊。你们说,你们是利用网络学习,如果说百分之百的学习,那也没有任何异议,可是,你们能保证你们六日休息时、节假日时,不玩网络游戏吗?即使这个网络游戏没有不良信息,但它也会对你们的视力造成损伤。青少年上网没有必要,不要说上网可以帮助学习,如果上网真的能帮助你们提高成绩的话,为什么国家还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完善我国的教育机构呢?为什么你们还出去上辅导课呢?如果网上可以学到知识,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每天背着书包来学校上课呢?干脆回家上网自学不是更好吗?省得每年还要家长花上千元来供你们上学!

而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不一定需要计算机互联网,用其他方式也能学习这些技能,没有计算机互联网我们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人类所做的一些事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替代的,比如:做饭、思考等等。

我不能说网络没有好处,但是,它就是弊大于利。我是觉得上网不好,但是没有说它没有好处。

如果你说玩游戏多姿多彩、开阔眼界,那就错了,正因网络游戏丰富多彩,才使学生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响,有的同学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网络游戏对我们毒害太深了。现在的网络游戏充满了暴力的画面和情节,而我们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所以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远离网络游戏。

你们听过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吗?一个农夫锄地时,偶然捡到了一只兔子,便放下锄头,守株待兔,结果不但没有捡到第二只兔子,还荒了田地。如果上网聊天偶然救了人的性命,我们就把偶然当成了必然,并以此借口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中,那么荒废的将是整个人生。

自从有了网络,我们每天都只是面对着冷冰冰的显示器与鼠标,毫无趣味可言。在网吧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容纳了许多人,空气浑浊,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长时间地坐在电脑面前接受过多的辐射,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我们尤其不利。

近来,日本神经科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会显著降低对于正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前额叶的活动能力,从而导致脾气暴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日本神经科专家对6~29岁的男女共240人进行了研究,观察他们在玩电脑游戏前后脑电波的变化。结果发现,经常玩电脑游戏的人脑部的前额叶活动明显低下,这意味着进行思考和决定的能力大大降低,因为电脑游戏只是对视神经产生刺激,不用通过前额叶就直接刺激手神经做出机械反应。而且,据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视力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时间上网。

还有一则新闻,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

可以说,网络使许多人失去了原本美好的生活,使许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现在能想出什么制止这种现象的方法,我也不会反对小学生上网。上网容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人有千面,网上也有许多不三不四的人,长期与这种人打交道,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沾染上坏习气。立论:

1.过多的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2.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直线下降。

3.有关专家说,长时间上网,容易把精力,脑力耗到极点,进而诱发一系列诸如经常性头痛,偏头疼,视力损坏,“鼠标手”,“电脑脸”等毛病。

4.青少年上网首先的一大危害就是会影响视力。据统计,经常上网的学生中近视的比例大约占60%。第二大危害就是电脑所释放出来的辐射,具有相当强烈的危害。

问:

1.现在因为上网过度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你们又如何解释呢?

7.浅谈“营改增”后对企业的利与弊 篇七

营改增其实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 增值税就是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 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简单说, 一个产品200元, 生产者销售时已经缴纳了相应的税金, 购买者再次销售时卖出300元, 那么他买来的时候200元相应的税金可以抵减, 购买者只需要对增值的100元计算缴纳相应的税金, 同样营改增就是对以前交营业税的项目比如提供的服务也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计税。这样就减少重复征税的情况, 产品的定价也会降低, 最终的消费者不再为重复的税款买单。

一、营改增形成的原因

中国目前的税收体系中, 增值税和营业税是主要的两种流转税, 是税收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增值税是对在境内销售货物或者进口货物, 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税, 而营业税则是对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行为课税。现行流转税体系中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存的制度导致了重复征税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营业税应税服务的企业购进材料、固定资产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二是制造业企业购进营业税应税劳务 (例如广告、运输等服务) 不能抵扣服务提供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三是提供营业税应税服务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服务产生的营业税成本不能够得到抵扣。因此, 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流转税税负层层累加, 产生了重复征税的问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行业分工的细化, 重复征税问题日益突出, 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 降低流转税比重, 增值税扩围, 部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

二、营改增后对服务性企业的利处

服务性企业作为此次营改增的先头部队, 按其企业规模可分为小规模纳税企业和一般纳税企业。小销售额500万元作为分界点, 销售额小于500万的企业可以选择做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旦划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税率就从原来营业税的5%, 降为增值税简易征收的税率3%, 税负下降超过40%。很明显,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 此次“营改增”是个极好消息, 为企业降低了税负, 增加小规模纳税人的生存机会。但是销售额大于500万元的就被划为一般规模企业了, 这需要看他能取得多少可以用于抵扣的进项税票。首先, 企业可以抵扣购买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相关进项。其次是制造业企业, 货物批发和零售企业能抵扣接受服务的相关进项。再者, 原从事营业税应税服务的企业之间由于可以提供增值税发票, 税额可以相互抵扣, 减少了以前开5%营业税成本, 利润得到增加。

当然, 如果支出不能取得可用于抵扣的进项票, 那税率肯定是要比以前高了。尽管改征增值税后, 试点企业能够抵扣外购产品与服务所含税款, 起到减税作用, 但不同企业由于外购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与比例不同, 所以减税程度也有较大差异。企业税收负担的最终变化情况, 取决于减税效应和增税效应两者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净效应。

三、营改增后对服务性企业的弊处

服务型企业最大特点是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占比高, 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服务型企业的“第一资源”。其利润总额中, 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利润占据重要比例, 即除服务收入外, 公司基本无其它收入来源, 也没有因其它收入产生成本, 而引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后, 人工成本无法取得进项税增值税发票, 故无法抵扣, 其税负反而会超过营改增前水平。

如天津某技术服务公司是属于这次营改增范畴。假定其年收入2000万元, 主要成本是技术人员工资, 在营改增之前应交营业税 (税率5%) , 营业税100万元, 其它附税是营业税的13% (天津地区) , 则应交13万, 不考虑其他因素, 其税费共交113万元;营改增后, 应交增值税 (税率6%) , 增值税-销项税=120万元, 由于其成本主要是人员工资, 无法抵扣, 其增值税销项税需要全部纳税, 其它附税是增值税的13%, 则税费为15.6万元, 共交税费135.6万元, 比营改增前超出22.6万, 则企业反而增加了税费。

四、企业如何做好营改增工作

在新形势下, 营改增对于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试点开始阶段, 部分企业会由于生产周期、成本结构等原因, 进项税额较少, 加之试点范围有限, 从非试点地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因此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试点范围的扩大, 试点带来的好处将逐渐显现, 尤其对于小企业而言, 要抓住“营改增”试点带来的机遇, 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如何让企业适应国家税制改革的大潮、如何让企业通过营改增, 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利润, 就成为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和财税人员高度关注的焦点。作为财务工作者, 有几点可以作为建议:一是财务人员应该建立健全会计核算, 能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设置总账和有关明细账进行会计核算;能准确核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能按规定编制会计报表, 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二是尽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从企业日常采购入手, 整理出企业采购中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项目。如水电费发票、办公用品发票、运输费发票、燃料发票、电脑等固定资产发票。三是选择被规为一般纳税人的合作方, 如果供应商也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则取得的发票上载明的进项税可以抵扣销项税。但如供应商为小规模纳税人, 如果到税务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只能够抵扣3%。所以, 在选择业务合作单位时, 最好选择一般纳税人, 争取进项税抵扣最大化。

参考文献

8.电子产品对儿童发展的利与弊 篇八

电子产品时代,网络无异于一本百科全书,电脑通过语言、图画、视频和模拟场面,把孩子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孩子了解到人类的起源、科技的发展。巨大的电子产品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简单、方便;它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家人取得联系,避免迷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美国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每周接触三至四次电脑,会促进他们学前能力的准备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使用电脑能促进儿童运动技巧发展,并提高识别数字即字符的能力。同时,电脑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早期窗口”。有关幼教专家也指出,电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游戏工具,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如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动机等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已远遠不能满足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成为幼儿园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幼儿园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及电脑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记录有机的联系结合在一起,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之辅助的还有许多国内外教育专家研发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教学软件,为教学提供方便。

1.电子产品帮助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教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节奏紧张,有了电子产品的辅助,可以完成很多父母原来做不到的事情。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获得期,一些优秀的幼教软件发音标准,音乐动听,画面生动,能更好地吸引儿童去模仿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通过CD给孩子播放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喜欢;通过视频资料,让孩子在看的过程中,学会一些知识和好的行为。提高孩子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好的电教材料,比如一些电脑上带有交互性质的电子教学,同时幼儿自己探索学会相应的知识,特别是一些英语的学习,我们父母一般都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电视电脑教程中的英语发音正确,可以弥补家长想教而又担忧自己教错的尴尬。网络既开发儿童大脑,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又能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内容,还可以拓宽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同时又使他们更直观认识各种从未接触过的物体,如各种社会角色,动物,鱼类,鸟类,甚至古生物恐龙,获得广泛的信息。

2.电子产品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孤独感

如今的孩子多半为独生子女,父母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电子产品的存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条新的交往通道。孩子们可以相互合作,可以展开竞争。可以释放孩子的心理压力。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让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丰富的电脑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得到短暂的放松。未来电子产品的使用在学习和工作上将成为必备技能之一。虽然电子产品有许多利处,但它的弊端也不少。

二、电子产品对儿童不利影响

1.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妨碍亲子关系,使孩子变宅

看电视、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的屏幕,对宝宝视力有负面影响。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眼睛的屈光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强光的直接刺激难以调节和适应,时明时暗、不断变化的屏幕画面会使孩子的眼睛疲劳,导致近视。而且有时为了看得更清晰,有些宝宝会不由自主出现歪头姿势,引起斜视。电子产品的辐射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还有些电子产品的音响会影响孩子正在发育的听神经,使孩子听力下降,造成孩子将来耳鸣、重听;倘若沉迷于电子产品而减少了户外散步及锻炼身体的时间,无疑也都是对健康无益的。

减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沟通,妨碍亲子关系的建立。幼儿,特别是两岁以内的孩子,正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培养孩子性格健康成长的时期。当父母发现电视电脑,特别是手机、IPAD上的游戏,能够让孩子玩很久,父母就可以自己休息一下后,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就会给孩子玩手机IPAD,觉得这样的效果很好。很快,孩子看到父母回家,变成不是去扑到父母怀里撒娇,而是扑到父母怀里掏手机,父母也会变得越来越失落。其实,这个感到失落应该是双方的,岂止是父母感到失落,孩子无形中,也失去了人生中重要的亲子关系建立的阶段,有记者在幼儿园做防拐实验,结果用1台ipad骗走了全班小朋友。

电子产品将孩子变成了宅宝宝。他们花在某一个活动上的时间的增多,必然会减少在另一个活动的时间。他们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如果家长再不加限制的话,那么逐渐的,这些孩子就会变成宅宝宝,特别是在孩子幼儿的时期内,越是早的变成的宅宝宝,那么在以后越难让他们对户外活动感兴趣,

2.沉迷于电子产品,缺少探索精神

孩子会“沉迷”于电子产品中,不仅因为电子产品同步呈现了声音和图像,而且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玩具”操作方便,能够满足人的控制欲。事实上,连大人都对电子产品无法抗拒,沉浸在电子产品带来的简单的、方便的快乐中,更何况是孩子。

为什么玩电子产品孩子会变笨?原因是孩子在看电视,玩电脑或者手机的过程中,他们只是被屏幕闪亮的色彩和动画吸引,被动地吸收这种屏幕的视觉冲击,而不需要思考。据研究表明,孩子在看电视或者玩其它电子产品的时候,其大脑前额叶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说明他并不需要使大脑运动而思考,而只是被动吸收。而实际上,即便在马路上跟别人随便地打一声招呼:“Hi……”我们的大脑前额叶也都会运动。运动有什么好处?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他的右手用绷带绑起来不能动弹,而他却用左手每天不停地做各种运动,一段时间以后,他左手的肌肉变得极度结实,而右手的肌肉却开始松垮萎缩并引发疼痛,如果离开绑带甚至变得无法抬起。运动能使人健康强壮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对肌肉如此,对大脑也是如此。如果大脑长期处于不运动而只是被动吸收的状态,那大脑的功能不单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还会不断萎缩倒退。

事实上电子产品的本身并没有利弊之分,“电子产品,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无需畏之如虎,”家长们应该秉着“不拒绝,不依赖”的态度,正确看待电子产品,利用它有利的一面,同时尽量避免它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只要不过度依赖,让孩子在适宜的时间内接触电子产品,了解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合适时间、合适内容是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用好新技术的关键。

上一篇:颂祖国的爱国演讲稿下一篇:XX县长在招商引资培训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