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古诗(共12篇)
1.元宵节的古诗 篇一
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2、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庆元宵》
3、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伍山高阁紫阳行,顾望钱塘胜景。――《西江月・元宵》
4、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5、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6、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9、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江雪涛《元宵情》
10、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11、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12、《元夜踏灯》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裕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爱情短信
13、《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4、《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5、《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6、《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17、《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18、《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19、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20、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
21、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2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春节短信
23、《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24、《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25、《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6、《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裕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2.元宵节的古诗 篇二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 漂在锅里, 轻轻一拨打着旋儿, 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 几丝眷念, 花开有声, 落英无语, 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 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 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 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 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 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 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 我是一个善感的人, 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 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 从感性上讲成了过年的句号, 人们的喜悦也将在一天随着爆竹烟花的鸣响、盛开、飘落, 零落成狼藉的碎屑, 最后归于灰飞烟灭·····
年从初一到十五算起, 追溯的远一点, 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 沉醉, 沉沦, 撩拨澎湃着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 当然属年的物象最多, 鞭炮, 年画, 春联, 糖果, 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 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 元宵节一过, 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 红红火火, 热热闹闹, 团团圆圆, 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 岁岁有今朝, 良宵苦短, 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 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 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 节日里你会被宠着, 疼着, 爱着, 念着, 幸福着, 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 难过, 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 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 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 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里看看过年最后的焰火, 嘴里一裹元宵, 此岸的烟花在甜蜜间就变成彼岸的重温和回忆, 人们又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节啊, 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 编情为经, 织爱为纬, 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 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 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 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 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一锅元宵煮飘摇, 一场团聚, 一世离歌, 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 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 粘着血缘亲情, 需要用心去咀嚼, 或深或浅, 或甜或淡····
元宵本身就寓意着团圆、圆满。所以我要说, 你快乐, 天天像过年, 你悲伤, 日日像末日。
3.元宵节的来历 篇三
天tiān帝dì大dà怒nù,命mìnɡ火huǒ神shén于yú正zhēnɡ月yuè十shí五wǔ晚wǎn上shɑnɡ到dào人rén间jiān放fànɡ大dà火huǒ,把bǎ人rén畜chù全quán部bù烧shāo死sǐ。天tiān帝dì的de小xiǎo女nǚ儿ér心xīn地dì善shàn良liánɡ,立lì即jí提tí前qián把bǎ这zhè一yī消xiāo息xi告ɡào诉su了le人rén们men。
很hěn快kuài就jiù有yǒu人rén又yòu把bǎ这zhè凶xiōnɡ讯xùn报bào告ɡào给ɡěi了le汉hàn武wǔ帝dì。汉hàn武wǔ帝dì十shí分fēn恐kǒnɡ慌huānɡ,找zhǎo来lái最zuì聪cōnɡ明mínɡ的de大dà臣chén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寻xún求qiú消xiāo灾zāi的de办bàn法fǎ。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想xiǎnɡ了le想xiǎnɡ,说shuō:“火huǒ神shén特tè别bié贪tān吃chī,我wǒ听tīnɡ说shuō宫ɡōnɡ里li有yǒu一yī名mínɡ叫jiào元yuán宵xiāo的de女nǚ子zǐ善shàn长chánɡ做zuò汤tānɡ团tuán,那nà就jiù请qǐnɡ她tā多duō做zuò一yī些xiē汤tānɡ团tuán备bèi用yònɡ。”
汉hàn武wǔ帝dì将jiānɡ信xìn将jiānɡ疑yí,问wèn:“难nán道dào火huǒ神shén吃chī了le汤tānɡ团tuán,便biàn不bù放fànɡ火huǒ了le吗mɑ?”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说shuō:“我wǒ自zì有yǒu办bàn法fǎ不bù让rànɡ他tā放fànɡ火huǒ。圣shènɡ上shànɡ只zhǐ须xū传chuán谕yù百bǎi姓xìnɡ在zài十shí五wǔ晚wǎn上shɑng挂ɡuà灯dēnɡ笼long,满mǎn城chénɡ点diǎn鞭biān炮pào、放fànɡ烟yān火huǒ就jiù可kě以yǐ了le。”
正zhēnɡ月yuè十shí五wǔ那nà天tiān下xià午wǔ,火huǒ神shén化huà装zhuānɡ成chénɡ一yī老lǎo头tóur儿来lái到dào长chánɡ安ān。他tā一yī边biān逛ɡuànɡ街jiē,一yī边biān想xiǎnɡ找zhǎo一yī家jiā 餐cān馆ɡuǎn好hǎo好hǎo吃chī上shànɡ一yī顿dùn。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其qí实shí正zhènɡ在zài街jiē上shɑng寻xún找zhǎo形xínɡ迹jì可kě疑yí的de人rén。他tā看kàn到dào一yī身shēn材cái高ɡāo大dà的de老lǎo头tóur儿时shí,便biàn觉jué得de此cǐ人rén气qì度dù不bù凡fán,认rèn定dìnɡ他tā是shì化huà了le装zhuānɡ的de火huǒ神shén。
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上shànɡ前qián与yǔ他tā套tào近jìn乎hu,两liǎnɡ人rén谈tán得de很hěn投tóu机jī。于yú是shì,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便biàn说shuō要yào请qǐnɡ他tā吃chī饭fàn,火huǒ神shén听tīnɡ了le大dà喜xǐ,他tā正zhènɡ想xiǎnɡ大dà吃chī一yī顿dùn呢ne。
两liǎnɡ人rén来lái到dào一yī家jiā餐cān馆ɡuǎn,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要yào了le好hǎo酒jiǔ好hǎo菜cài,不bù一yī会huìr儿,他tā便biàn把bǎ火huǒ神shén灌ɡuàn得de大dà醉zuì。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又yòu示shì意yì店diàn小xiǎo二èr送sònɡ上shànɡ热rè气qì腾ténɡ腾ténɡ的de汤tānɡ团tuán。
火huǒ神shén很hěn贪tān吃chī,看kàn到dào那nà美měi味wèi的de汤tānɡ团tuán,连lián连lián叫jiào好hǎo,吃chī了le一yī碗wǎn又yòu一yī碗wǎn。
吃chī完wán汤tānɡ团tuán,醉zuì醺xūn醺xūn的de老lǎo头tóur儿显xiǎn出chū火huǒ神shén的de原yuán形xínɡ,他tā拱ɡǒnɡ手shǒu与yǔ东dōnɡ方fānɡ朔shuò告ɡào别bié,然rán后hòu就jiù腾ténɡ云yún驾jià雾wù往wǎnɡ天tiān上shànɡ飞fēi去qù了le。快kuài到dào天tiān宫ɡōnɡ,火huǒ神shén突tū然rán记jì起qǐ了le自zì己jǐ去qù凡fán间jiān是shì有yǒu任rèn务wu的de,他tā连lián声shēnɡ叫jiào道dào:“糟zāo了le!糟zāo了le!我wǒ上shànɡ当dànɡ了le,误wù了le大dà事shì。”
可kě就jiù在zài这zhè时shí,凡fán间jiān响xiǎnɡ起qǐ了le经jīnɡ久jiǔ不bù息xī的de爆bào炸zhà声shēnɡ,四sì处chù火huǒ光ɡuānɡ闪shǎn闪shǎn。火huǒ神shén见jiàn了le大dà喜xǐ,误wù以yǐ为wéi自zì己jǐ已yǐ经jīnɡ放fànɡ过ɡuò火huǒ了le,便biàn糊hú里li糊hú涂tu地de回huí家jiā去qù睡shuì觉jiào了le。
4.描写元宵节的经典古诗 篇四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古典君: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但仍不忘关心着民生。“昏昏雪意云垂野”意象看似凄清,却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古蟾宫·元宵》
【明代】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
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
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
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
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古典君: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小学元宵节的诗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小学元宵节的古诗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的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的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的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的衫袖。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的.啊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門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的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京都元夕
元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为 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 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得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啊我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我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元宵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大全50首
★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 春节和元宵节的古诗
★ 关于春节和元宵节的古诗
★ 最有名的元宵节古诗
★ 描写元宵节好词好句
★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 描写元宵节作文300字左右
5.元宵节的古诗 篇五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渗透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读激趣,重视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古诗词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到位, 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味同嚼蜡, 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诗,感受古诗词中的和谐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从中体验到读诗的乐趣,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自身要有信心和耐心, 且要借助多种诵读方式。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扩大诵读面,加大诵读量。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对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积累初中义务教科书本上的古诗词,更要漫步古诗文化艺苑,尽情饱览奇珍异品。积累的途径很多,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基本环节。在积累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 尤其是学生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这样积累的东西,才会活起来。才能真正融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做好了这一步,后面的“知”诗、“悟”诗就有了稳固的基石。
三、探究意境,领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通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 , 加深学生记忆 , 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穿插背诵 ,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训练记忆能力。可以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
五、赏析改写,抒发个性感受
1.自由赏析式:这种形式没有任何限制 ,可应文而生 ,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也可描写画面,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杜牧《赤壁》可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历史观;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2.改写式: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基础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标”。
六、扣住诗眼,把握全篇意旨
所谓“诗眼”,“词眼”,即全篇的点睛之笔。其往往是一首诗或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字,也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硕果。它体现一首诗或词的灵气,道出了作品的深刻意蕴。鉴赏一首诗或词,如不能发现并把握其诗(词)眼,就很难读懂其作品。古诗词中,动词充当诗(词)眼,占了相当篇目。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故事传说,足见古人在动词上苦下工夫。“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犹”“更”等虚词 ,点睛传神 ,必须重视。因此 ,用“一字千金”评价诗(词 )眼 ,一点也不为过。此外 ,也可通过一首诗中的关键句、中心句、重点句进行赏析,透视全篇,把握诗词的意旨,揣摩诗中传达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 把握住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知能结合,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宝贵遗产。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主动融入诗词意境,体验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实现创造美的更高目标。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提供方法借鉴。
6.关于元宵节的杂谈 篇六
关键词:元宵节;建修灯亭记;灯节;灯展;民俗大节
元宵节总是与花灯联系在一起,所以元宵节又被人们称作灯节,或叫做上元节、小正月或小年,日期是农历每年的正月十五。它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也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临沂市博物馆造像碑刻展厅存有清代记事碑一通,碑上下皆残,碑阴无文饰,碑阳部分碑文漫漶不清,形制应为圆首碑,残碑宽1.59米,高6.75米,厚0.21米。碑额残见行楷书“灯记”二字,酌碑文推断当为“建修灯亭记”。碑正文上方左右各有折枝花卉一枝,左梅右菊,两侧以二方连续回文饰边。行楷书写碑文,碑文大意如下:元宵节燃放烟火、演杂剧,张灯结彩,男女游览观瞻,是自古以来的社会风俗。我们兰山县城中的烟火盛况在整个沂州府是最宏大的,而在县城中又以城隍庙的烟火最为壮观。每到元宵节期间,庙中都要放烟花、演戏剧,庙中殿庑檐廊之间,散挂的彩灯琳琅满目,照耀辉煌,实属壮观。城中道教信徒蒋克秀、彭光祖等人,结社募捐,集数年之力,在城隍庙大殿前的月台上兴建了一所灯亭。建成后庙中四处的灯光都来自这所灯亭。(节日期间)月华如水,彩灯缤纷,祥和的光芒四射,在此间游览,如同身临仙境。弹指间过了十数年,当年募集兴建灯亭工程的信士半数离世。而同施功德的人们因为无人记录追述当初的情形,而年久事湮。他们的子弟为避免其事迹被遗忘,便追述当年的事迹,勒碑为记,使当年的功德不岁时光的流逝而被湮没。时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月二十八日,参与立碑的人有会首刘焕然、彭修、姜文举、刘振东、李然、尹贵、刘龙光、陈忠义,道会司张真德,石匠韩兴隆。
据《临沂县志·岁时篇》载:“上元灯火,沿于唐代,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有乡傩余风。女子邀紫姑,问吉凶事。又相率出游,曰:‘走百病’。 ““走百病“的地方民间习俗,又被称为“烤百病”、“ 散百病”,参与人多数是家庭中的妇女,她们往往结伴同行,或者走在墙边,或者走过桥梁,或者走在郊外。她们的意图在于驱走疾病,祛除灾难,保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阖家平安。通过碑文描述,可见清代乾隆时期兰山县元宵节时期的热闹欢快的景象。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道教中,正月十五日谓之上元,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乃天官华诞,故有是夜燃灯以庆的传统。据宋史记载:“三元张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在之。”现代研究则认为元宵节源于对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丰收,人们点火以驱除虫蛇猛兽,并祭祀满月,初期是点火把,后来分别发展成点篝火、挂灯笼的习俗。
中国古代的元宵节,把花灯展览并与文娱活动结合在一起,这种风俗起于何时?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列灯赋》云:“何解冻之佳月,直蓂荚之盛开……南油具满,西漆正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解冻之佳月,当指春正月。蓂荚,瑞草,传说每月初一始日生一荚,十六日起日落一荚,盛开,正当十五日。由此可见,那时已有正月十五的燃灯活动。
这种民间元宵节的娱乐,在唐代却得到了皇家的批准,并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从隋唐起,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盛大民间习俗了。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宋初,蜀孟初降,太祖赵匡胤以年丰世平,诏令开封府更增十七、十八两夕,元宵观灯之期从三夜增加到五夜,而张灯的准备工作实际上从年前已经开始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切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元宵节的灯展随着北宋经济的迅速发展,日趋盛大壮观。到了北宋中期,官方亦于此时法定假日三天,以便官民同赏。王安石有诗《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云:“正月端门夜,金舆缥缈中。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 警跸声如在,嬉游事已空。但令千载后,追咏太平功。” 他另有诗句说:“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更写出了当时灯市如海的盛景。辛弃疾也著有一首称颂元宵盛大场面的诗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到了明代的时候,元宵节的规模变得更加宏大,人们将元宵放灯的时间从三夜增加为十夜。唐伯虎作诗极力赞美元宵佳节,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的元宵节场面更为热闹。除了品种多样的花灯以外,还增加有舞火把,耍火龙、火狮等节目表演。诗人阮元著有一首灯市诗:“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亦著有一首《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将元宵夜晚的盛况描述的更加生动别致。
古代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元宵灯会是一个充满了诗意和爱情色彩的日子。它为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在灯节举办的日子里,是男女青年与意中人幽会相见的时刻,所以说元宵节是中国式的“情人节”。
中国的元宵节是国人传统观念中极为看重的民俗节日,无论是边远乡村还是开放城市,无论是海峡两岸还是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元宵节都过得非常热闹。元宵节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节日,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它蕴藏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日益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7.元宵节祝福的古诗词 篇七
(唐·顾况)
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二)木兰花令
(宋·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三)女冠子·元夕
蒋捷
宋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四)元宵
(宋·陈杰)
老去何心说看灯,一年还要此宵晴。
暖风忽断檐间溜,繁吹初过枕上声。
谁变惨悽成笑语,定回离乱作清平。
8.美丽的元宵节焰火晚会 篇八
终于,夜幕降(jiànɡ)临了。爸爸开车带着我和妈妈来到放烟花的地点,那里早已人山人海,我们只好站在远处看。突然,随着震耳欲聋(lónɡ)的“砰砰”声,哇!一个个烟花像火龙一样,呼啸(xiào)着腾(ténɡ)空而起,在夜空中绽放了,而且颜色还不时地变化着,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瞧,有的升到月亮旁边后炸(zhà)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有的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有的炸开后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jiànɡ)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还有的像流星雨一样,一闪(shǎn)而过……这些五彩缤(bīn)纷的烟花把天空映衬得美丽极了!每当烟花炸开,所有人都禁不住发出“哇——哇——”的惊叹声,小孩子更是又蹦又跳,鼓掌(ɡǔ zhǎnɡ)欢笑。五彩的烟花照在人们欢乐的脸上,呈现出了五彩的光芒,红的、黄的、绿的、紫(zǐ)的……真是太漂亮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还没看够呢,焰火晚会就接近尾声了。这时的烟花是一个一个放的,不过,这些烟花比之前的烟花绽放得要快得多,也大得多,都是一放射出来就金光闪闪的。突然,又一串烟花呼啸着冲上天空,“砰、砰、砰”炸开了,顿时星光四射,然后渐渐消失,焰火晚会也结束了。
我站在那里意犹未尽地望着天空发愣(lènɡ),直到被爸爸的一声“走了”惊醒(xǐnɡ)。我说:“爸爸,我们明年还来看!”妈妈笑着说:“明年还远着呢!”
(指导老师:阮黎英)
瞧,小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呀!不仅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烟花的声音、颜色、形状,还描写了人们的欢呼、动作、神情等,展现了烟花的绚烂,让读者也大饱眼福呢。
9.元宵节的古诗 篇九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具有一般中国传统古诗文基本特征, 即是擅长创造和运用形象鲜明而意蕴悠长的艺术画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向是诗、画不分。北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一) 又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苏轼之后, 元杨维桢又提出“诗画同体”说:“东坡以诗为有声画, 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 画者心画, 二者同体也。” (《东维子文集·无声诗意序》) 但凡流传久远有生命力的作品, 尤其是诗歌, 往往借助于极富典型意义的能起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而又极其有限的景物, 与另外的人、物进行高低、左右、前后、远近的搭配, 去创造一个个或广阔深远或精致玲珑, 或优美明净或苍凉灰暗的艺术画面, 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艺术作品, 莫不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而形诸笔墨。例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雄奇想象, 如果没有曹操对大海博大景色的审美发现, 如果他没有豪迈辽阔的胸襟, 他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画面。
诗文中的艺术画面, 来自于作者思想感情与外在自然的有机结合, 作者的情感不同, 即使是面对类似的自然景物, 最后形成的艺术画面也可能呈现为不同的色调。我们试以教材中杜甫《春夜喜雨》与杜牧《江南春》作个对比分析。
因受“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的杜甫, 虽已安身于草堂之中, 仍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诗人由好雨的画面联想到“野径云俱黑”的战乱经历;继而又因好雨而萌生出热切的希望, “江船火独明”, 这是诗人胸中燃起的一星和平安定生活的希望之火。诗人希望那漂泊流离、饥寒交迫的日子永成过去, 他憧憬着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的生活伴随着浓丽的春色永驻人间。最后, 诗人通过结联中一个瑰丽的画面, 更进一层表达自己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和热烈憧憬:“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诗中的春雨、野径、渔火、春花等画面的转换, 使诗的意境逐步展开、不断深化, 同时形成结构上的起伏抑扬和曲折跌宕,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那分欣喜与希望。
而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则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与诗人另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一样, 都是由虚至实, 画面由远至近, 在朦胧背景映衬下, 勾画出清新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但由于诗人面对的是日渐衰落的末代唐朝, 诗人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感, 因此这鲜丽的春日景物还是充满了掩盖不住的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忧伤之情, 而这份忧伤反过来使画面变得更加朦胧, 明丽的色彩上则涂抹了一层黯淡。
可见, 同为“春景”画面, 只是由于诗人心中的不同情感, 就在读者面前呈现为不同的艺术色调。
艺术画面在创造中, 常常受时空限制。所以要做到思连千载事, 视透万里物, 把广阔空间的客观景物熔铸到有限的艺术画面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很不容易的事。如对上面所提的杜牧的诗, 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 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村郭、楼台、酒旗皆在其中矣。”这就关系到艺术画面创造的技巧问题。诚然, “十里莺啼”或“十里绿映红”, 是从听觉与视觉可能感知的, 但形象的价值却大大逊色了。“千里莺啼绿映红”, 高度浓缩了辽阔的江南原野春天的景色, 色彩鲜明, 意境深远。就艺术形象辽阔深远来说, “十里莺啼”、“十里绿映红”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十里绿映红”接近生活上的描写, 而“千里莺啼绿映红”却是对生活的更形象的浓缩。从审美角度说, 后者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和想象性。
二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善于营造作品的艺术境界。诚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穷情写物”、“因物喻志”, 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統一,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文学作品是否有境界, 或者境界是否深厚, 不能只看它是否有形象, 是否情景交融, 还得看它是否有“境界”。
所谓意境, 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概念。按王国维的论述,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原质”……“景”和“情”, 即“境”和“意”结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景” (境) 的描写是以自然与人生之事实为主;“情” (意) 是“吾人对此种现实之精神的态度” (见王国维《文学小言》) 。简言之,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交融。这是因为“意”与“境”的结合有其特殊的方式, 不是凡做到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作品都有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的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两句诗, 一句用“闹”字, 一句用“弄”字, 就把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给“意会”而不是“言传”出来了。若换成别的相近的字, 当然仍会有形象, 仍可能是情景交融, 因它仍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只不过在艺术上, 很可能会在形象性和情感性上大打折扣。
可见, 意境理论与典型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典型理论侧重于再现客观, 而意境理论主“情”、主“意”, 侧重于表现主观, 强调自我表现。它要求创造一个能使人驰骋想象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意味的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是立体、动态和传神的, 它既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本质, 又能够反映主观真实并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如《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前段借景抒发处于逆境中的“迁客骚人”的伤感情怀, 后段也是借景抒情, 却是处于顺境中的人因得志而表现出得意忘形的状态。但这些都不只是实景, 更是作者在艺术现象中的“真实”之景。最后, 作者直抒胸臆,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而其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正是由于作者营造了如此的艺术意境, 才使得作品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成为千古名句。
意境的构造侧重面不同, 有“物境”、“情境”、“意境”三种 (见王昌龄《诗格》) 。物境即以景写情, 王国维所谓的“以境胜”。如北朝时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歌》:“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幅辽阔无垠、生机勃勃的草原图画, 又似一曲欢快而优美的牧歌, 表现了牧民生活、劳动的欢乐与美好。情境则是以人的感情空间来构成, 其所写之物均是人物心情的表现, 如《岳阳楼记》所表现的即是。意境亦是诗人的主观境界, 它与“情境”其实难有分別, 均是写“情中景”, 被王国维称为是“以意胜”。如屈原的《涉江》描绘的山景:“深林杳以冥冥兮, 乃猿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 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其承宇。”其实这是在写诗人孤独不平的情绪, 营造了一种“幽独处乎山中”的意境, 来抒发诗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政治抱负, 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
中国传统古诗文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从美感的角度来鉴赏这些作品, 可以达到对诗文另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赏析标准是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立足点。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 较为统一的就是“真、善、美”。而文艺作品体现其自身特征美的规律的程度, 则是判断其艺术性高低的标准。中学古诗文中写景抒情的作品很多, 现试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例加以分析。
首先, 它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我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论, 艺术审美也不例外。这两句诗如白话一样浅白, 看似是顺手写来, 帆影、碧空令人心旷神怡, 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
其次, 它具有动态传神之美。“孤帆”句, 寥寥七字, 写了风帆行驶的过程, 先是“帆”, 次是“影”, 后是无踪无影;又通过对风帆渐驶渐远, 最后消逝过程的细腻描写, 曲折地反映诗人昂首遥望, 注视风帆直至不见帆影的目送过程, 使人依稀见到“久伫凝望”的诗翁一往情深的生动神态。这正是动态美和传神美的生动体现。
再次, 它具有含蓄深厚之美。读这两句诗, 令人想起诗翁与其所送之人的生平际遇:都是怀才不遇, 志向高远, 志趣相投, 不合流俗等等, 一个“孤”字便概括了多少内容, 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仅着一字, 尽得风流。这正是一种含蓄美的艺术境界。
最后, 它又具有声韵格律美。古人鉴赏诗文, 不仅强调从语言、意境去理解其思想感情, 而且从声韵格律去体味其意趣。这两句诗的平仄运用交错自然, 读来朗朗上口。上一句, 仄声表现诗人因友人离别所带来的惋惜悲壮之情;下一句平声, 则体现了诗翁与友人一样, 才志高远连接天际的慨然激昂之情。
10.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篇十
原词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原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
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
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
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
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元夜踏灯》
——董舜民
原词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译文
无数棵树上挂满彩灯,无数个佳人纷至沓来,
散发浓香的马车连绵不绝。
仙女们结伴来试灯,
依依不舍温声惜别心上人。
一会儿徉装生气,一会儿微微笑意,
侍女扶起娇无力。
雨后石桥滑腻腻,挽起衣裙小心翼翼,
与阿母低低耳语情切切。
今晚的嫦娥当后悔不已?
害怕进入那广寒宫阙。
不如回归人间,即使难比往昔,毕竟共享团圆月。
《元宵》
——唐寅
原词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译文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 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 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 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 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上元竹枝词》
——符曾
原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译文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11.元宵节的古诗词你知道多少 篇十一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2.元宵节:咱厝人的乐活美学 篇十二
一、透视元宵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对咱厝人来说, 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俗语说:“只有闹过了元宵, 吃了元宵丸, 才算是完完整整地过了年。”因而元宵节又称“小年”“小正月”。“踩街闹元宵”“花灯展”“戏曲五朵金花”等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如今, 传统的、现代的、艺术的、时尚的元素在这个全民欢庆的节日里碰撞着, 上演着一场名副其实的“闽南民俗嘉年华”。
团团圆圆上元丸, 琳琅满目美食节。泉州人过节总离不开特色美食。元宵又称“袁消”, 俗名“汤圆”。煮熟的汤圆白白胖胖, 热气腾腾, 包裹着甜蜜, 芝麻、花生、冬瓜糖等做成的馅, 在你咬开第一口后瞬间攫住你的味蕾, 令你唇齿留香。“吃四个四喜临门, 吃八个八面玲珑, 吃十个十全十美……”咱厝人总能想出一些法子让吃汤圆这个简单的行为蕴含朴素的乐活美学。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传播海内外, 形成声势浩大的元宵美食节。
花灯无逾泉州盛, 烟花还是泉州美。咱厝每年的元宵节“灯展”是不容错过的盛会。在这灯似海人如潮的狂欢之夜里, 万人空巷, 摩肩接踵, 多少人陶醉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气氛和美的陶冶里。2015 年羊年元宵节, 700 多盏泉州花灯分四个展区精彩亮相。天上烟花如锦, 地面鞭炮齐鸣, 灯如白昼, 真正一座“光明之城”。民间“游街灯”“送灯 (丁) ”“出灯 (丁) ”, 放焰火等活动寄托了咱厝人多少欢乐的期待。
五朵金花古朴典雅, 传统活动精彩纷呈。梨园剧场天天爆满, 高甲戏团卖力演出, 缠绵优美的南音咏唱出盛唐的经典, 惟妙惟肖的木偶戏表演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打城戏喜庆元宵。令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猜灯谜”“舞狮”“舞龙”“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等, 无不演绎着咱厝人的精彩, 传播着元宵节乐活的美学。
时尚活动庆海丝, 动态文化秀文都。和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一样, 咱厝也会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晚会”, 海丝元素、惠女风情大胆地秀出文都的风采。咱厝人的“书画展”“图片展”“邮票展”“名碑拓本展”“木雕展”“陶瓷展”等让你目不暇接。
以丰富的文化体验去触动学生写作的情思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民俗节日文化视界与学生文化体验视界的融合, 促使学生透视元宵节这个窗口, 超越生活视界, 到达美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寻求学生的“共情”点, 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二、探究元宵节: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
我国自古以来描绘元宵节的动人诗篇不胜枚举。
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 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 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 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 钟发琉璃台。”音乐、灯光、焰火、明月、春风、美人, 种种美景惊艳元宵节。唐代李商隐《诗曰》“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华丽的笔调写尽元宵佳节的繁华与热闹。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灯光、烟火、豪车、凤箫、明月, 一夜龙腾凤舞, 热闹非凡。笑语、暗香、美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 幸好, 转身遇到心中的佳人!明代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情景交融, 良辰美景在元宵。金末元初的元好问《京都元夕》“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游人穿着华丽, 妆容华贵, 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 诗人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之中。清代董舜民《元夜踏灯》“百枝火树千金屧, 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 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 一回微笑, 小婢扶行怯。”元夜踏灯乐, 千种姿态低回, 万般心情沉醉。
元宵节文化美学不仅藏在文人的诗词里, 还藏在老百姓的民谣和动人的传说里。
咱厝人的闽南歌谣里有首《元宵月正圆》“闹元宵, 月正圆, 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 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 煮汤圆, 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 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 叶落归根是正理。”元宵节寄托着老百姓骨肉团聚的美好期待, 元宵节的滋味就是久别重逢的喜乐, 叶落归根的渴盼。这份深厚的人文情思和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发扬, 用更多优秀的文学创作去唤醒这份心灵的美好情感。
探究元宵节, 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丰富学生作文的意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不独元宵节,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 从春节到清明、端午, 再到七夕节、中元节、中秋、重阳, 又到下元节、冬至、腊八节、除夕, 每个节日都是人们的乐活节。
通过透视咱厝人元宵节的文化体验, 探究咱厝人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学生的美学体验得到丰富, 美学认识得到提高, 美学人格得到完善, 对民族的认同和自信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管士光.唐诗宋词精选[M].北京:大象出版社, 2012.
【元宵节的古诗】推荐阅读:
元宵节的古诗20首4句09-05
描写元宵节的经典古诗词10-25
元宵节闹元宵的意义07-26
元宵节的起源08-01
元宵节的叙事作文07-30
元宵节的吉祥话08-06
元宵节的诗句五字08-26
元宵节的精彩贺词09-05
特殊的元宵节作文09-24
庆祝元宵节的祝福短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