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2024-06-25

人才培养毕业论文(通用8篇)

1.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一

人才培养、引进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报

一、人才培养、引进情况:

随着三明市高新技术园区沙园、金金属深加工工业区、城南民营科技工业园和各乡镇工业小区的开发和建设,我县人才需求量逐年加大。但是,受山区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待遇等因素影响,外地人才不愿来沙工作,本地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造成人才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人才需求摸底调查工作。一方面,我们通过与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主动向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掌握我县人才需求动向。每年我们都通过电话、宣传单、明信片等形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征询需求信息,对人才需求大的单位,我们还在省毕业生公共服务网为其注册好企业用户帮助企业在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对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现有人才队伍的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人才档案和人才库。在两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确定我县急需引进的人才。

2.对我县急需在本地又无法找到的人才,只能通过从外地引进的办法解决。首先是组织我县急需人才的单位到外地 引进人才,今年3月我局与市人事局在 图书馆联合举办了沙园企业专场招聘会。此外 等地举办人才交流会我们都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其次是加强与外地人才市场的合作,今年我们多次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将人才需求信息传递到 等人才服务中心,请他们帮助寻找我县所需的人才。第三,通过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政务中心信息栏等途径将人才需求信息对外发布。四是关注各地人才网站上的人才、求职信息,通过电话联系向我县急需专业的人才发出就业邀请,为企业和外地人才牵线搭桥。五是组织企业组团引进外省人才,除了做好我市赴省外引进人才的组织工作外,我们还向开展到北方引进人才较早的 取经,为我县赴省外引进人才的工作的良好开展打好基础。六是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对来 工作的外地人才,我们在人事关系代理、档案调转管理、落户及各项保险上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设立《 人才奖励基金》,培养和奖励各类优秀人才。县财政拨每年拨10万元作为铺底资金,同时面向社会和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单位集资设立了《 人才奖励基金》。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各类人才的培训、引进、智力开发、专项津贴和科技奖励等。

4.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我们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特点及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以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工作重 点,通过见习培养实用人才,并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其次,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 召开中为契机,以 技能 培训、紧缺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充分利用省内外职业技术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引导就业困难和低学历的毕业生参加继续教育和选修第二专业。四是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我县开办各类专题讲座,全面开展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五是加强实践锻炼,选派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社区、重点项目任职、挂职,加强干部多岗位锻炼,提高了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人才培养、引进主要问题和困难:

1.人才引进难度大,沙县急需专业人才也是其它地区抢手的人才,由于沙县在地域及薪酬上的竞争力差,对人才的吸引力差。

2.引进人才流失严重。引进的外地人才多为应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因跳槽到沿海地区或考试录用等原因流失严重。

3.人才市场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我县日益增长的人才需要。

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困难及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就业情况:XX届毕业生至今已报到420名,初次就业率为64%,由于今年我市生源非师范类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37%,毕业生需求仅占生源总数8%,就业形式十分严峻。从今年情况看,毕业生报到人数较多的专业为计算机、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法律,电子、旅游、环境保护等。未就业毕业生多为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专业以及管理、贸易、法律等文科类的毕业生,这些专业我县今年需求极少,例如计算机专业今年毕业生达32名,但今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财务、机械、文秘、化工、建筑、医科、食品专业及工科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这些专业毕业生80%已在沙县外地区就业,回来报到只是为了落户口和调档案,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县需求最大,这是造成我县企业求才难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问题和困难有:1.回沙待就业毕业生多为专业冷门,就业竞争力低,就业推荐难度大。2.由于待遇、地域等原因,我县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人才不愿回沙工作,人才市场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造成企业对人才市场的信心下降。3.我县企业观念落后,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人才需求有7成以上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招收刚毕 业毕业生。4.毕业生就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多数回 的毕业生因为在大城市就业难选择暂时回 就业,只要外面有机会马上跳槽,许多毕业生把当前的工作当做赚取工作履历和为将来发展打基础的手段,毕业生这些错误的就业观念和频繁跳槽使企业对毕业生敬而远之。

促进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1.扩大毕业生需求。毕业生需求不足是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首先,要保持现有经济建设的较快发展,促进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其次要引导企业改变用人观,鼓励企业使用毕业生人才,建立毕业生人才储备制度,不断提高和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使毕业生有地方施展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三是加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见习基地。

2.着力营造毕业生创业和发展的环境。认真落实各级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和实施更为优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同时要完善用工、户籍、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的改革,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3.认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发挥专业才能。私营企业虽厂小,保障性差,但它政策灵活,报酬弹性大,人才缺乏,它最需人才,也最能发挥专业特长。②鼓励毕业生到乡村基层锻炼,为自己充实实践经验。我县近几年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到村里任职,三年后经考核合格再充实到乡镇有关部门的做法很受毕业生欢迎,分别在XX年和XX年通过考试选拔了17名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今年,我县积极配合省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的开展,现有3名毕业生派往乡镇政府工作。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因就业困难自主创业的例子很多,不少高校毕业生与家人、亲朋好友一起投资办厂,或者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并且收入不菲,现在叫他们回来去应聘大都婉言谢绝。

4.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就业主渠道作用。①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做好 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和 人事人才网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及时向毕业生传递考试信息、招聘信息及人才交流会信息。②努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③积极引导学历层次低、专业冷门的毕业生避开当前的就业困难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大专、本科或攻读第二专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2.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二

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对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其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后的表现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有利于反思、完善、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本文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反馈的数据和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反思我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指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正是高职院校制定科学人才培养策略的事实基础。

一、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基地,其主要是培养专业性、技术性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市场需求的考察,明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作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2]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宗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诸如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都十分注重市场导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目标,课程设置,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既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也使企业招聘到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顺利就业并不意味着教育使命的终结。相反,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是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深入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诸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优势以及缺陷等,可有针对性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

另外,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也是构建完整、系统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院根据教育部对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了“学校领导统筹全局,就业指导中心具体牵头,相关部门共同配合,院系班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培养、指导服务、跟踪调查三个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跟踪调查所得来的实证数据、资料是进一步开展教育培养,指导服务的依据。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培养,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是在深入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走访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定以及毕业生质量抽样调查等方式,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掌握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对其中的重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详实的参考信息,确保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二、调查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查目的

为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以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事实依据。

(二)被试

本调查的对象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共向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4509份,回收有效问卷1172份,回收率25.99%。

(三)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本调查主要关注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业务能力、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人际关系、心理素质、集体精神等方面是否适应用人单位及岗位要求;检验该院培养的学生是否受欢迎;该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是否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调查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信函为主,辅之以座谈、访谈,亲自走访等形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总体评价较为满意,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表现较好以上达95.84%,表现“一般”的为3.69%,“较差”的为0.26%(参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契合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较好的胜任岗位对人才基本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下面笔者就简要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素质要求的评价。

表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统计表(单位:%)

表现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

总评55.8240.023.690.210.26

1. 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评价较高

由于我院大部分专业是面向交通类的艰苦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及条件相对艰苦,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很注重考察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尤其是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调查结果表明评价为很好或较好的达到95%以上,对敬业精神评价为很好或较好的达到96.24%。这表明我校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就业观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 动手实践能力较强

我院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我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训教学,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为1:1。在调查过程中,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到就业单位后,好学肯干,上手快,适应性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甚至比一些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还强。据调查统计,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好以上评价的占95.84%(表2)。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提倡毕业生深入基层,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表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评价统计表(单位:%)

表现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

动手能力57.57 38.27 3.660.130.38

3. 专业知识扎实,接受新鲜事物、现代技术等业务能力较强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方面认同度较高(表3),学院专业的设置技术性比较强,适用的工种和范围比较多和广;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成为永不落队的“交通人”,毕业生要有较好的业务拓展能力,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面较宽,所学知识现代化技术含量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经过岗位培训后便能掌握各种新技术、新设备,适应现代化技术岗位的需要,业务能力较强,工作中体现得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较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较好以上的评价占93.00%(表现“一般”的为6.21%,“较差”的为0.19%),这是学院重视建设专业性强、有行业特点的优势,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探讨的结果。但是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给予较低的认同度,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学科教育。

表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业务能力、专业知识评价统计表(单位:%)

表现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业务能力45.33 47.73 6.18 0.13 0.63专业知识43.13 49.81 6.24 0.25 0.57

4. 创业意识较强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因为它关系到日后用人单位的活力和发展。学院招生就业处与二级学院对此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体会,在每届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上力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断教育和培养学生认识到就业后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者,而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创业者。综合本次调查的结果(表4),用人单位认为学院的毕业生具有很好和较好的创业意识占91.80%。

表4用人单位创业意识评价统计表(单位:%)

表现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创业意识46.34%45.46%7.25%0.57%0.38%

5. 心理素质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与人际关系评价较高(表五)。这表明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令人满意,已经适应交通行业艰苦的施工管理工作环境和同事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未来人才的竞争将是适应性的竞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能否取胜和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该院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好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毕业生占96.84%,因现在的毕业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用人单位也反映有的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抗挫折能力。

表5用人单位对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评价统计表(单位:%)

表现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人际关系56.18 40.54 2.90 0.32 0.06心理素质61.66 35.31 2.77 0.06 0.19

(二)用人单位对我院就业指导工作评价

用人单位普遍对我院提供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了满意和赞扬,尤其对我院各类招聘活动的安排组织工作、毕业生信息交流、毕业生推荐工作充分肯定。由于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指导组织工作细致到位,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很好和较好的评价为99.00%(表六)。对此,要求我们继续把就业工作做好做细,积极配合和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以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起沟通的桥梁。

表六用人单位对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评价统计表(单位:%)

表现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不了解就业指导96.00%%3.00%0 0 0

满意度

四、跟踪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调查者深受启发。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情况看,我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高,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踏实、肯干,对学校的培养也基本满意。

(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体系

1. 形成长效机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专业设置特点,制定适合不同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定期展开调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诉求,形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

2. 成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小组

传统教育中,毕业生走出校园后与学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缺乏一个有效对话的平台,信息沟通不畅,使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及时沟通,发现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在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对接平台。因此,高校应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这项工作纳入专职部门职责范围,专人负责协调各部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3]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小组,由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担任,日常工作就是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为高校制定科学的职业指导对策提供依据。

3. 定期交流,派专人调研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沟通、交流与合作。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或教学行政人员到毕业生工作单位调研,主动获取信息,同时了解行业人才的最新动向,及时向学校决策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实践出真知,通过调研,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实际上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交流的一个契机,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的关系,又以毕业生为桥梁,为企业与学校之间这种正常、自然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氛围。[4]在这一良性运作中,需要有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参与和支持,广泛地、深入地建立与用人单位良好的合作,为构建科学的职教体系打下基础。

(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倒逼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1. 以应用为主,亦应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不是高校理论工作者。一个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价值观、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精神素质。[5]

根据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单位和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不应仅仅培养专业性、应用性人才,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英语运用、文字编写、处理人际关系以及艰苦奋斗等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全面考虑,科学开设课程,在保证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

2. 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制定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市场、企业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结合专业教学特色,建立以市场、企业需求为主体的专业结构,及时进行教学改革,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毕业生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3. 走产学研道路,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五、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紧密协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直接面向企业的专门技术性人才,其教育模式以及人才评价标准都应该更加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调查也一样没有发言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尤其应该注重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对于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能够准确及时的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行业的整体动态以及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进而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然而,考察学界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研究可以发现,重理论思辨轻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缺乏对事实的全面了解,一切理论上层面的对策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苍白无力,毫无说服力。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依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

摘要: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是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和拓宽学校学生的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本校2011级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展开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评价较为满意,但是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其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人才培养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兴.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2]王春明.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论加强高职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7).

[3]蒋小燕,周奕.关于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0,(8).

[4]李丹.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J].2010,(8).

3.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毕业生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在教高[2006]16号、教高[2008]5号、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培养,重视培养质量。通过对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通过工作实践所反映出的学校教育教学表现,以不断改善、完善校内教育教学,提高学生质量。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

高职院校在相关文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指引下,坚持以服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宗旨,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能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就业呈现出良好的局面。根据酒泉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反映出就业率、对口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就业稳定性较好(见下表)。

酒泉职院2012-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毕业时间 毕业数(人) 就业数(人) 就业率(%)

2012届 2072 1691 81.62

2013届 2213 1841 83.19

2014届 2336 2004 85.78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质量调查及评价

1. 调查方式及内容

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4年毕业生发放企业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表格85份;实地走访和电话访问企业10家,整理访谈记录10份;发放学生问卷表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7份。

2. 综合评价

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符合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结合紧密,校企互动良好,办学条件优越,实践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学生管理严格,教风学风良好,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逐年增强,毕业生对学院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荣誉感。部分毕业生认为,学院应进一步加大专业实训与崗位技能需求的结合度,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就业岗位质量。(分项调查结果见图一)

图一 教学及管理评价

调查学生中,有87.13%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师资结构和教学设施合理齐全;85.48%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合理;80.72%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88.67%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学生管理和学风良好;85.59%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校园文化活动安排合理;85.01%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社会影响较好。

3. 专业评价

包含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环节、认同感程度、证书获取状况的评价(见图二)。

图二 专业评价

调查问卷中设计的影响上岗就业的4个要素中,有51.6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对就业帮助最大;45.34%的毕业生认为教学实践对就业帮助很大;39.33%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对就业帮助很大;32.08%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对就业帮助很大。

4. 对教师的评价(见图三)

图三 师资队伍综合评价

调查显示,有51.18%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教师的师德师风好、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精、综合素质高,总体评价优秀;40.51%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教师的综合素质良好;8.31%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般。

三、意见和建议

1. 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推动职业院校发展

利用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地位,积极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基建、油气管网、旅游、电网设备、交通物流和农产品等基础性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现开设的土木类、石油化工类、旅游类、电子机电类、物流类和农学制种类高职高专专业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数量,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所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和竞争力,积极再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相关行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2. 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在办学条件方面,学院远离中心城市,区位不占优势,教育的社会大环境比不上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院对人才和学生的吸引力。应当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拓宽经费渠道,改善现有办学条件,特别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切实提升学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院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处理问题、应用信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减少学校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升就业稳定性;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就业后,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者,更应该是一个工作和业务的创新者。

4.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尽管学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是仍然有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的学生,建议学院在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协助他们尽早制定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鉴.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06):55-58.

[2]杨银付.提升我国人才培养水平的若干思考(下)[J].人民教育,2011(22):8-12.

4.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四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化、互动式的体育新媒

体,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可,并成为体育爱好者观赏体育、参与体育、传播体育的新方式。微信、微博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与体育相融合,将大大繁荣体育新闻的传播事业。

1研究案例简介

宜昌市体育局利用网络新媒体搭建宜昌市体育微博、微信信息发布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向所有关注宜昌体育事业的用户发送、推送信息,信息涵盖最新政策资讯、体育活动赛事资讯等内容。及时发布、更新与市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指导、健身活动等信息以及重要工作;民意见,回应网民诉求,加大服务群众的工作力度;加强对舆情的监测,针对体育赛事热点及时做好回应,做好与网友的沟通和互动,开展对网上舆论的引导。公众号的开通,为群众提供体育惠民服务,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最新体育动态,更好地向广大群众宣传体育工作。

2研究背景与起因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对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为体育赛事活动的公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具有及时便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体育部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主动、全面发布权威信息,向用户发送或推送最新政策、体育活动赛事等资讯;另一方面,对体育部门工作的运行机制、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兼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且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紧密。要使其在新时代摆脱束缚、迸发活力、服务于民,推动其开展层级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需要适应形势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抓住机遇,通过新媒体全方面、全过程地推动体育工作的开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成为宣传体育工作,提高新闻发布能力,增进与群众互动交流,服务民生的有力保障和重要工具。

3运用新媒体为体育公共管理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3.1调动体育部门信息公开化

长期以来,体育部门对信息公开的意识较淡薄,信息不公开给体育部门增添了神秘感,在传统媒体时代,控制好新闻舆论,可能不会造成很大问题,但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这种神秘并不利于开展工作,加之群众对信息的关心,与其在舆论压力下被迫公开,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新媒体公开,争取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3.2创新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以往对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仅靠主管部门单方面进行管理。但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群众体育发展迅猛,并呈现出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参与者人数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差异较大,组织管理难度较大,仅靠社会体育组织单方面管理难以发挥最大效应。新媒体的运用打破了单方面管理的模式,更多的体现出互动性、参与性,让群众和社会体育组织从“被动管理”变“主动参与”,以更加灵活、开放、生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体现了共建、共享的理念。

3.3顺应当前的实际需要

在互联网技术越发深刻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体育赛事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更多思考如何在新媒体领域对赛事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提升赛事的影响力、扩大赛事的知名度、为赛事和举办城市创造更多价值。体育部门深化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可以用新媒体提升体育工作的开放度、透明度,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用更加贴近“网络”、贴近“网民”,更加“接地气”新媒体网络语言,及时发布工作动态、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吸引更多“粉丝”关注,真正“用好”“用活”新媒体,提升自身的舆论影响力,更好地为开放型体育部门建设服务。

4运用新媒体为体育公共管理服务的`成效与反响

4.1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良好发展

新媒体体育服务平台的建立使社会体育组织逐步成长起来,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在过去,由于时间、地理等问题,各个社会体育组织较为分散,缺少沟通,新媒体平台的建立不仅充分发挥了各个体育协会的活力,同时也使体育协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交流,促进了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良好发展,更具互动性、服务性,切实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功能、交互性的全民健身网络平台。

4.2扩大宣传带动体育惠民服务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是一种便捷高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宣传工具。微信、微博社会体育服务平台,立足于及时发布体育活动赛事资讯、传播健身理念、解读体育政策等服务理念,一经开通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微博”等平台操作途径,全面扩大了宣传范围,促进体育工作跃上新台阶。同时新媒体公众平台还提供赛事资讯、健身指导、报名注册、体指导员查询、体育协会查询以及健身站点查询等便民服务,不断提高了体育健身活动、社会体育组织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还使其更具实用性和亲民性,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体育惠民工程。

4.3提升w育公共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微信、微博公共平台的建立,让体育部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就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方便了群众参与,让全民受益,使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逐渐高涨,提高了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动着群众体育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体育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上新台阶。

5运用新媒体为体育公共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5.1警惕新媒体的公共舆论危机

新媒体为群众提供了便利、普遍的信息获取渠道,但同时由于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也对公共舆论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有些个人言论存在不理性、不真实成分,或者在网上随意宣泄个人情绪,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新媒体刻意制造混乱与危机,进行欺骗和误导,扰乱了群众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5.2运用新媒体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信息公开是群众最直观了解体育部门动态和办事流程的有效方式,但有些信息公开仍未常规化,甚至只是大而化之,敷衍了事。例如,公开办事流程,只公开大程序,没有细化每个环节所需的资料,虽然进行了公开,但没有方便群众办事,这种现象不符合群众了解的信息的实际需要,也很容易成为被抨击的话题。

5.3新媒体的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新媒体的运用,归根到底是更好的服务群众,起到一种拉近群众和体育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为提高体育部门自身形象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新媒体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那么如何让新媒体的运用更具服务性是值得思考的,要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真正发挥其实效,不能让其形同虚设。

6运用新媒体对体育公共管理服务的建议

加强对舆情的监测,针对体育健身热点及时做好回应,做好与网友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一支高水平、思想深刻的网评队伍,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并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微信、微博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建立新媒体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规范信息发布流程,使信息公开常态化、制度化。注意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出台政策、解释某重大事件时,要选择好时机、注意用词用句,提升舆论引导力。

5.毕业生人才交流会(4月) 篇五

——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生产制造行业专场招聘会 亲爱的应届毕业生朋友们:

春来花开的季节,春风得意播下收获种子时,为充分发挥机械行业人才市场在机械类人才流动与优化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整合卫生人才资源,为招聘单位和应聘个人搭建选人就业平台,提供双向选择机会;雨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湖南红星人才市场、雨花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特此举行2012湖南春季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生产制造行业大型专场人才交流会定于4月14号(周六)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大会预设展位200个,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大会展位面积达 10000平方米;为了广大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好的找取工作,我们也将更多的提供应届毕业生相对应此行业岗位。更多关注本次机械行业大型专场人才交流会详情请登录:红星人才网()

【一】大会地址:湖南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

【二】主办单位:长沙市雨花区人事局、雨花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湖南红星人才市场

湖南各高校

【三】大会规模:大会预设展位300个,大会展位面积达 10000平

方米;

【四】大会宣传:(本场活动的前期宣传自3月1日开始,通过各

种渠道发布信息,充分保证本次大会的圆满成功)

1、媒体密集投放,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湖南信息港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及全国各市联盟人才网站大篇幅广告宣传;

2、《潇湘晨报》、《长沙晚报》大篇幅广告宣传;

3、《人才信息报》1/4版宣传广告;

4、10万份《红星人才招聘报》针对各人才市场,人才密集区,写字楼,社区,各大工业园集中免费发放;

5、红星人才网对大会进行宣传并与全国各大人才网站链接,发布信息;

6、向红星人才网库存的10万家企业发送招聘会预告短信10万条; 服务专线:0731-82232960***/***联系人:张老师/梁老师

组委会地址:湖南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办公楼湖南红星人才市场邮编:410011

求职QQ群:116077552 95699036(已满)209230823 60308725

215185975

27448916 210959790 209230823 56233955(已满)

6.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六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哪些异同,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应当怎样确立,社会对女性人才的成长成才应给于何种关怀,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课题。

【关键词】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女性人才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就业歧视”常常引起关注,其中又以“性别歧视”显得尤为敏感和普遍,“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似乎已广为认同。为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有直观的了解,本文以同济大学2007、2008届毕业生为样本,进行就业数据的分析,以明确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异同及其程度。同时,笔者对女性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就业:差异还是趋同

通过对同济大学2007、2008两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得出男女毕业生在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四项指标上的比较情况。

第一,就业率。就业率反映的是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的情况。统计结果反映,近两年同济大学女性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08届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男性毕业生超过1个百分点。细分到各学历层次,07届毕业生中女性研究生的就业率略低于男性研究生,而本专科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08届毕业生中各学历层次的女性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从就业结果看,女大学生不存在绝对的就业弱势。

第二,毕业去向。近两年,同济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派遣、考研、出国、待分、专升本、合同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接收就业)、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在职、回省二分、国家地方项目,共计10种。数据反映,在毕业去向选择上,男女毕业生有明显的一致性,派遣、考研为男、女毕业生的主要毕业去向,选择这两类去向的毕业生均超过各自性别毕业生人数的70%。

第三,就业地域。通过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男女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也比较接近,主要是上海地区,另以江苏、北京、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集中。数据说明,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不因性别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论男女毕业生均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理想中的地域就业。

第四,就业单位性质。各类企业是男女毕业生一致的就业单位性质的主流。数据结果反映,男性毕业生在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比重高于女性毕业生,而在各类教育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的性别比重则呈现相反状况,此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以男性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本仅采用了同济大学一所高校的数据,结果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这一分析至少说明从就业的结果看,男女毕业生的就业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骇人听闻”。

二、培养:避短还是扬长

不可否认,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求职时就业机会的获取困难、职业发展中“玻璃天花板”的重重阻碍、生涯规划中家庭与事业的难以取舍,确实给女性带来了困惑。但是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应该明确,女性人才遇到的困难,首先不是女性自身造成的,其中有社会刻板印象的原因;另外,这些困难也不是女性独有的,在职场乃至整个生涯发展中男性同样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女性人才培养中,首先要避免女性为非自身原因造成的社会刻板印象“买单”,其次要尽早引入生涯规划启蒙,第三要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发挥优势上。

1.正确看待“女性就业难”现象

“招聘要求明明写着男女都适合,但就是招男不招女”、“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却被告知工作后三到五年内不得生育”……,种种负面信息常常使得女性人才“未上战场,已失底气”。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就业成功与否就是“0或者100%”的关系。在女性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引导女性正确看待现实中“女性就业难”的现象。一要认清就业难现象有一定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其中有思维定势和性别偏见的因素,女性人才本身还应当坚定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与实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舞台;二要分析就业难除性别外的客观原因,避免形成“因为是女性,所以就业肯定难”的思维定势,造成怨天尤人、止步不前,而应正视性别差异,扬长避短;三要树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遭遇“性别歧视”、“不正当竞争”时要勇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尽早进行生涯规划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生涯规划,个人可以实现“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同时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生涯选择与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女性人才职业发展中由于性别差异所遭遇的障碍与困难并非靠个体的一己之力所能消除,而“祈祷命运的眷顾,免受不公正待遇”显然是一种既消极又不自信的态度。笔者以为,在女性人才培养中,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启蒙、提高生涯规划能力是现实可行又高效有用的做法。通过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女性人才对自身有客观的认识、正确设置生涯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从而有助于女性人才更多地将目光关注到自身的成长与提高,克服消极心理,激发实现目标的动力与信心。

3.发挥所长提升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较而言,克服弱势是逆势而动,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发扬优势是顺势而为,更容易获得成长。在女性人才培养中,与其为了不可能改变的性别差异大伤脑筋,不如转换思维,将目光聚焦在发挥女性人才的优势上,既可使竞争力大大提高,又能进一步提升自信。在女性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对女性的共性特质进行研究,并与将来的职业定位与发展进行联系,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加以强化,这样就能形成女性人才的职业优势。另外,对于个体的关注也不容忽视,可以通过心理测验、职业咨询、团体训练等方法,引导每一位女性对自身的特长、优势加以挖掘、分析和提升,从而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关怀:扶弱还是鼓舞

女性是需要呵护的,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需要同情的弱者,在女性人才培养中,切忌传递“你是弱者”的心理暗示,而应在营造公平竞争、机会平等的良好发展氛围的基础上,鼓励女性施展才华,追求幸福。

1.舆论氛围的营造

舆论氛围包括良好的法制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温暖的社会氛围。首先应通过立法、执法使得歧视女性的行为和现象得到谴责和惩治;其次要通过思想宣传、事例教育等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性别偏见,避免“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的不公平现象;最后应通过切实行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文明风气。

2.幸福人生观的树立

如果说要求女性回归家庭是一种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平,那么过度强调的“女强人热”同样也是一种极端。女性同男性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偏好和独特的发展倾向,重要的是使个人意愿得到尊重,没有必要用所谓的标准去检验或测试。在女性人才的培养中,相比于用一套所谓的“成功”标准对她们评头论足,倒不如鼓励女性人才探索、追求最适合自己的幸福人生,从而在事业、家庭、生活中找到平衡点,这才是对她们真正的关爱。

3.提供多元发展的舞台

据欧洲女企业家论坛的估计,欧洲近20年来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1/4是女企业家经营的小型企业提供的。事实上,各行各业不乏女性人才崭露头角的事例,说明在职场上正常的性格模式应该是“双性化性格”,即淡化性别角色而趋于中性化,个人工作的确定主要是根据能力、气质、性格等与职业属性的匹配程度来判断,而与性别无关。因此,为女性提供多元发展的舞台、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是对于女性人才的一种尊重和关爱。

对于女性人才培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笔者从本校毕业生近两年就业情况的分析中发现,从结果看,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没有明显的差距,由此想到在提倡给予女性“优待”、“照顾”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她们自身的“能量”,故而提出在女性人才培养中“扬长”比“避短”更为合理有效,当然,前提是社会氛围良好,机会公平。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作者简介:

方雅静,女,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科员,讲师,从事学生就业工作及研究。

7.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七

2013年开始, 教育部要求重点大学对社会公布就业质量报告, 要求各高校以此为契机, 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 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2 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 宏观上取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的价值取向, 具体的评价体系受到评价者需求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评价主体需求各异, 自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从建国早期的培养革命者的政治本位取向, 改革开放后转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本位取向, 进入新世纪以后开始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过渡。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指出的: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

更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论述。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应该兼顾学术性、社会需要、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3) 谢维和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取向:一个是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标准;另一个取向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接受客户的要求的质量标准。 (4)

由此可见,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该兼顾国家对高等教育政策目标、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社会人才需求和受教育者的意愿。

我国社会发展重心的变革是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标准变迁的根本原因, 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变,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社会对大学生的数量、质量和层次发生巨大变化,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得到彻底释放,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部分地区甚至进步到普及性阶段——这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质量观。

3 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内容

彭建章等在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背景下, 提出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适应性为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估机制。 (5) 周芳从社会评价的主体、评价方法及评价内容等方面去构建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立体交叉的评价体系。 (6)

通过毕业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情况来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就业质量一定程度反应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评价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是否合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用人单位是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职业能力甚至道德品质最主要的评价者。因此, 用人单位的评价集中在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职业表现、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特点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等。同时用人单位作为未来的买主, 明确决定着高等教育最终的规模和产品的数量。

毕业生一方面了解学校具体的教学内容、教育活动和人才培养方式, 另一方面对社会需求和自己的职业表现有直接的感受。所以毕业生对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最具有发言权, 能够提供直接的改进建议。从毕业生的角度获取包括学生满意度、平均工资水平、职位晋升和职业能力与市场匹配度等评价信息, 进而总结出对学校办学的综合评价。

因此, 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可以建立长期的反馈和评价机制。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 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需求及其对毕业生的评价等等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规模等进行调整和完善, 提升本校的教育质量, 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7)

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 毕业生调查有着悠久的历史, 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 20世纪60年代被大多数高校应用,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专门的调查服务机构。美国的毕业生调查一般会涉及毕业生的满意度、收入、职业发展以及参与的公民活动等。通过调查所得数据来评价高校的教育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有帮助, 接受该大学的教育是否值得。

4 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从2014年10月中旬到2014年12月上旬通过网络调查、现场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毕业生和雇主调查。调查内容为毕业校友的职业现状、能力素质评价 (自评和雇主评价) 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等。共收集到毕业校友问卷1120份 (有效问卷1114份) 、用人单位主管问卷451份 (有效问卷393份) , 走访35家用人单位, 与72位公司主管及53位校友进行了座谈交流。

数据显示, 被调查校友没有换过工作的比例为70.26%, 换过一次工作的为16.17%, 换过两次工作的为7.91%, 换过3次工作的为4.04%, 换过3次以上的为1.62%。被调查校友对职业满意度评价较高, 所有评价指标“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合计基本达到70%以上。如果从评分来看 (满分为5分) , 对行业的满意度最高, 达到4.02分以上;企业发展前景、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目标和职业兴趣的得分均在3.75以上;工作环境、发挥能力特长、企业文化、职业平衡、单位管理水平、培训进修和晋升机会在3.50以上;薪酬满意度最低, 为3.42分。

被调查者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评价较高, 大部分指标选择“比较好”和“非常好”的超过80%。用5分制来看, 除“职业忠诚度”以外的其他评价指标均超过4分。职场适应能力、执行力、诚信和抗压能力得分均在4.20及以上;敬业精神、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工作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得分介于4.0~4.2之间。

被调查校友对各种教育和培养方式的评价中, 有效性评价最高的是企业实习 (4.19分) , 图书馆资源的评价也在4.0分。国际化交流、学生活动实践、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评分在3.75以上;社会调查、课堂教学、讲座、各类比赛、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和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评分在3.50以上;勤工助学的有效性得分较低。

数据显示, 用人单位主管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很高, “职业素养”所有评价指标“比较好”和“非常好”合计超过90%, 用5分制来计算, 大部分的评价指标得分在4.20以上。其中“诚信”得分最高 (4.41分) , 执行力、职场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得分均在4.30以上;沟通表达、工作激情、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和抗压能力在4.20-4.30之间;职业忠诚度得分最后。

5 对策和建议

第一, 被调查者 (包括校友和雇主) 均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给予了正面评价, 对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尤其突出。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合理, 专业课设计内容广, 除本专业课程外, 金融、数学、统计等课程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使他们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能积极正面地寻找解决方法, 不断收获和成长。第二, 被调查者指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是专业性很强, 人文类知识和氛围较为缺乏, 影响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其次是职业方向性很强, 学习和实践比较功利, 过分看重实习和考证, 不注重公益实践, 创新能力不足;再次, 一些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自己适合的领域和方向, 只是追随大众的偏好, 一股脑扎堆金融领域, 就业范围不广, 求职面不宽等等。第三, 在跟踪调查的开展中我们发现了这项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首先是跟踪调查工作应该由招生、教务、就业和具体院系等多部门联合行动, 而非某一个部门独立完成, 这样才能使调查成果对教育培养的促进效果最大化。其次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的调查手段和方法, 设置网络调查系统, 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邀请合适对象来调查, 能够大大提升问卷的回收率。再次研究中发现, 各高校自行开展了不少有价值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评价实证研究, 但评价指标体系各异, 没有发现认可度较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也造成了各高校之间的评价缺乏可比较性。

高校自行开展的评价, 有利于高校发现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特点和问题, 但把各个高校 (尤其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相近的高校) 放置在统一的评价体系和同一评价活动中, 才能找出高校之间的差异, 在比较和竞争中进步。在本研究过程中, 未见有主管部门或研究机构进行过此类活动。只要存在大学, 存在人才培养活动,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就应该受到重视和持续开展, 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思考和实证分析具有长期的研究价值。

注释

11 董泽芳, 黄建雄.60年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回顾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1.1.50 (3) :132-140.

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3 房剑森.中国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

44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5 彭建章, 李兰涛, 宣兆卫, 申珍珍.以就业和社会适应性为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调查研究[J].大学生就业, 2012 (22) :30-36.

66 周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 2010 (7) :9-12.

8.人才培养毕业论文 篇八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毕业生从学生向工作过渡的一次具体实践;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提高毕业生素质、增强毕业生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的一项主要教学工作。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它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素质的重要尺度,是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实践环节。要有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须明确毕业设计中所包含的重要环节,即毕业设计的步骤、科技文献阅读、设计论文综述写作、毕业设计进度安排、毕业设计收尾及答辩前的准备工作,同时针对各个环节出台相应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的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许多高校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效,例如,天津大学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采用CDIO 模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南京工程学院通过分析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浙江大学提出了CDIO 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以工程基础知识培养、个人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工程系统能力培养为实施内容,实现了教学、实践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高校中毕业设计质量开始出现滑坡现象,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为此本科毕业设计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再到质量监控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佳的毕业设计的模式[1]。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内容

毕业设计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为高效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在教育思想上,应该确立工程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教学体系上,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之中,既要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又要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联度。在教学内容上,认真梳理与更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在教学条件上,缺乏应有的投入,实践环节的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在教育观念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需要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学生自身的情况上,克服功利思潮带来的轻视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眼高手低等不良思想;最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深化和升华,从而实现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2]。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践行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统筹安排各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将毕业设计(准)提前,让学生带着一个完整项目的这个任务去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将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串联性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门专业课知识的重要性及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完整工程意识及学习的使命感。图2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践行方式。

1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整合教师资源,采取教学团队负责制。在形成教学团队的过程中,可结合每个成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优化重组,以指导小组的形式配备各专业方向的指导教师。以第一指导教师为主体,专业方向指导教师为辅助,统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进度和质量要求。第一指导教师须明确各阶段工作进度及要求,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负全责,并协调专业方向辅助教师处理有关问题,严把质量关。将研究生与本科生结成互帮对子,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形成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研究商讨的科研氛围。同时吸纳有教学经验的工程师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参与团队教学,如开展专题讲座、亲临指导、项目研讨及校企合作等,为毕业设计引入更多的新鲜元素,使学生在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

2 统筹教学安排,优化毕业设计环节

传统的毕业设计组织工作起步较晚,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虽已学完各种专业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进行文献检索、方案拟定、设计与计算;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造成大家会不自觉地割裂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其完全独立起来,难以体现出课程知识结构紧凑的关系。扭转这一不利教学局面的一个很好举措,就是将毕业设计(准)提前,让学生带着一个完整项目的这个任务去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前,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可组织学生双向讨论、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明确各阶段工作要点及学习要求,同时,将大一的认识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见习阶段)、大二的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阶段)、大三的科研训练(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阶段)、大四的材料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方案制定与探讨阶段)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采用这样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一个串联性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门专业课知识的重要性及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完整工程意识及学习的使命感。通过一系列提前的毕业设计工作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各专业方向指导教师的配合与沟通、提前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内容,并增加反馈与修正阶段。通过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可以把相关教学环节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实现一举多得、一气呵成。

3 结合工程应用,优化毕业设计内容

通过鼓励并资助教师多参与工程项目,接触具体工程,这样拓宽课题采集渠道,优化毕业设计内容,将最新的工程应用技术与手段引入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来。由指导教师结合毕业设计的内容,在设计开展之前就要求学生预先掌握各种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各种材料的属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认真地开展实验、最终得到目标材料,这样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工程。

4 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毕业设计顺利高效完成的有力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监测与保证并不仅仅是学校某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只有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共同协作,各司其职,才能切实做好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要使毕业设计质量监测与保证体系有效地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组织系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应是互动的,既不是教师单纯的讲解,也不是学生单纯的请教,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一种激发。这一过程应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开题报告制度。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外文文献的翻译,毕业设计写作的总体构思与预期创新点等内容。开题报告能够体现学生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应重视初期的指导工作。

(2)建立中期检查与后期审查制度。中期检查工作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以及学院对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查,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质量抽查。指导教师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分阶段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普遍检查,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补救;各专业负责人及同行专家进行随机中期抽查,进行集中讲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学院组织教学督导开展中期抽查监督工作,对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进行质量抽查,实施监督。每项检查都如实记录,形成教学简报,留下第一手资料。后期审查工作是在毕业设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文本随机检查,对所查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评价,找寻重大失误问题或有责任事故的人员,按责任事故处理制度定出处罚等级并执行。

(3)建立毕业设计答辩制度。毕业设计答辩是对整个设计、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包括指导教师评阅,非指导教师审阅,学生答辩和答辩委员会最终成绩评定,它在整个毕业设计教育质量监控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严格答辩资格审查,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走过场,建立公正的评分机制。

总之,建设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步骤和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坚持实践课与理论的内容紧密结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程序规范、紧扣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毕业设计效果优秀;使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材料加工、合成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作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选择,面对时代的挑战,学到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起超, 杨春光,葛洪军,胡维庆,徐鹿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CDIO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 231-232.

[2]丁以兵,黄伟,贾冬云.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上一篇:日照市供热管理办法下一篇:谢谢您陈月明老师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