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事迹(8篇)
1.乡风文明事迹 篇一
白仙村“妇女节”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姐妹同胞们,大家好!
三月的春风吹遍了大地,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迎来了第107个国际妇女节。值此佳节之际,谨代表我个人向各位姐妹同胞致以节日的祝福。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乡风文明,梦在前方》。
一提到乡村,您想到的是什么?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是陶渊明的“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在文人的笔下,乡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有着绚丽的色彩、淳朴的民风与深远的意境。然而,美好大多只存在于诗卷中,现实却是残酷的。
看看我们的乡村吧,在很多村庄里,池塘、水沟、河流被塑料袋、果皮、纸屑、烂菜叶堆积淤塞,污水横流、浊气熏天;田间地头,焚烧秸秆杂草留下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见。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源、田园、家园正受到污染、侵蚀和威胁。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不禁要问:“乡风文明,梦在何方”?
终于,我们盼来了希望。“乡风文明”的号召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柏家大地,这块开始苏醒的大地,处处掀起了“乡风文明”的活动。我们为之感慨,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自豪。这股清风使我们坚信:乡风文明,就在前方!
“乡风文明”这一声春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走进了柏家镇妇女的心中,为乡村带来了一派崭新的气象。看,家园内,妇女们以龙峰村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三定、三勤、三看”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瞧,河道中,清洁水源、疏通水道,治理水塘。望,田野外,清除田间残渣,推行生态农业。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老百姓从好奇到观望,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改变了,变整洁了,变美了。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也不会行走于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早晨,我们迎着晨风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傍晚,我们踏着夕阳悠闲地在散步于迷人的小路。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乡风文明”需要你的参与,我的参与,我们大家的参与。“乡风文明”——我们的梦,努力过,奋斗过,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7年3月8日
白仙村:罗后芳
2.乡风文明事迹 篇二
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尽管现在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农村精神文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良旧风俗的存在。
近年来, 一些落后的、愚昧的东西, 包括封建迷信、宗法活动死灰复燃。一些农村续修宗谱有所抬头, 耗资数万甚至几十万续修宗谱, 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发谱仪式, 全村鸣炮敲锣, 搭台唱戏, 进行庆贺, 影响十分恶劣;一些地方滥修寺庙成风, 盲目求神、烧香许愿、占卦算命, 测看风水等盛行, 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有的地方打牌赌博屡禁不止, 民心涣散;许多地方逢事宴请, 三年一小请, 五年一大请, 送礼成风, 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有的地方社会风气不好, 治安状况下降等。
2. 村常住人口青壮年流失。
在农村, 村子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86199 (即妇女、儿童和老人) 部队等妇少老弱病残。留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滞后的老人和妇女, 有文化的青壮年大多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打工。青壮年外出所获经济是许多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外移, 不仅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推广, 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民俗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农村15一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中,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9.7%, 小学文化程度占38.7%, 初中文化程度占43.4%,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29%。劳动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25年。近年来, 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小孩一般留守随其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辈生活, 隔代抚养, 导致对“留守”学生学习辅导不能能完成, 学生成绩较差。目前农村初中辍学人数较多, 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 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难继。事实说明, 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4. 居住地分散, 人居环境脏、乱、差。
随着土地承包的持续推进及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和实施, 小农经济及建基于此的“农民性”越来越被固化, 村庄内部生活的社会关联处于加速消解的过程, 农民活动自由度增加。在很多村庄, 房室建设无规划, 较分散, 人居环境脏、乱、差, 从进村的道路就可略见一斑。农民为图方便, 往往把垃圾就地堆放, 有的甚至把垃圾倒在河道、小溪边, 村庄随处可见畜禽粪便和污水坑, 村里无公厕, 随处大小便时有发生。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基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 没有认真抓, 农村基本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二、新农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内容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各方面, 尤其把“乡风文明, 村庄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绝大部分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然而, 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经济发展建设,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 只有二者同时发展, 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 广大农民已不满足于衣暖饱腹的日子, 他们也向往城市人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 还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 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这样, 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总体发展。
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农村根植于自然经济, 农业的弱质性使农民形成相对保守的观念, 小农经济意识强, 有的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在农村广泛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 普及法制教育, 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转变观念, 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3.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 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 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 农民生活富裕, 农村改革深得人心, 农民去除以往自卑、封闭、依附、模仿心理, 变得独立、开放、乐观、向上, 农村社会平等友爱、和谐共处, 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分不开的, 因此, 要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矛盾, 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 了解农民、关心农民, 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 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新农村建设中文明乡风的培育途径
1. 破除不健康的风俗习惯, 倡导新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惯性, 许多风俗很难自行消亡。移风易俗, 必须在破除不健康的风俗习惯的同时, 倡导新的风俗习惯。如婚嫁、丧葬、节日、宴请等习俗的改革, 就需要以新的风尚来取代旧的习惯。婚嫁禁止铺张浪费, 提倡勤俭节约;丧葬禁止封建迷信、薄养厚葬, 提倡科学文明、健康娱乐;节日、宴请禁止铺张浪费、宗法家族旧思想, 提倡尊老爱幼、村民平等新观念等。一些不良的旧风俗往往在“老规矩”, “风俗人情”的外衣下, 形成一种束缚和控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无形力量。比如不干不净不生毛病, 可以在外力的诱导下, 由农民自己自发的革除, 树立清洁卫生新意识;逢事大操大办宴请 (如小孩百日、乔迁等) 等则由地方政府订立有关民俗活动的法规, 靠广大农民的监督, 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2. 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各个方位素质。
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指出:“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很薄弱, 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 青少年失学现象仍较严重。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办学;增加教育经费, 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加强师资力量配备等。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 既扫盲, 又对农民进行技能训练或再教育, 使广大农民成为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掌握科学技术、善于经营管理、便于劳动力转移的掌握农业和其他专业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 使农民掌握相应的技术, 进行种植、养殖。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培训, 使广大农民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自觉地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配置农业资源,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村经济发展了, 青壮年外出或经商或打工不再是农村致富的首先方式, 较多的青壮年扎根现代农业, 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实施。
4. 加强村庄组织化建设, 实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村庄组织化建设包括:村庄布局合理, 建筑布局错落有致, 农户住宅实用美观;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 主次分明, 村内主干道硬化、亮化;村庄和农户庭院有绿地, 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 管网布局合理, 自来水普遍入户;农户皆有卫生厕所, 人、畜、禽分居;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 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 基本消除垃圾和废水污染。村庄组织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居住条件, 配套必要的公共设施, 促进农村的繁荣与和谐。
5. 普及法制宣传教育,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继续做好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各地经过多年的总结积累了许多农村普法的成功经验, 如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 普治结合、注重实效, 开展法制村创建活动等。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 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 培养建立法律观念和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为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尽可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首先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重点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 如发展文化馆 (站) 、图书馆 (室) 以及科教、影视、体育等设施。其次要搭建文化平台, 注意文化娱乐活动的导向和教化功能, 寓教于乐, 引导农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系统挖掘, 建立有效的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 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摘要: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中, 乡风文明是核心, 内容包括风俗、文化、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建设好, 关键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新农村,乡风文明,培育
参考文献
[1]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1993.
[3]徐再高.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村庄组织化研究[D].贵州大学.2008.
3.农村教师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篇三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教师应以综合活动课、实践课为依托,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技能共有的“双师型”教师,利用课余假期当好农民的辅导员,利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与技能,如网页制作、网络信息的检索等,直接对农民进行辅导。也可以做农民的信息员与产品推销员,为农民排忧解难。遇到那些专业技术含量高的,如农业科学技术、产品加工技术、新品种推广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村教师应积极参加由政府牵头的农业科技部门专业培训,向农民传授知识,为农民服务。
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人文修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针对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心理要求,农村教师为了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修养,可以长年向农民开放学校图书馆(室),定期深入农村文化茶馆宣讲党的富民政策,帮助农民学习历史、地理、法律、文学等有关知识,以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弘扬农村高雅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方面,农村教师可利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优势,组织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农村教师可以依靠学校和村支“两委”的支持,把爱好不同的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假日、农闲时间举办音乐、美术、戏曲、武术、健身体操、气功等文艺体育活动,以陶冶农民情操。还可以不定期为农民举办各种文艺晚会与运动会,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和素养,培养农民的广泛兴趣与爱好。
当然,由于农村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服务农民的渠道还不够畅通。这就要求以县为主的各级政府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利用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机遇,及时为农村教师惠农服务搭桥铺路,统一理顺各种关系,让农村教师成为改进、推广农村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主力军。
4.乡风文明建设方案 篇四
――强湾移民新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强湾移民新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强湾移民新村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树立乡风文明、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地方化和个人化,一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我们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着力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广大群众爱家乡、爱集体,为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上述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强湾移民新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积极采取秦腔折子戏演出、张贴标语、广播等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我们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并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同时,强湾移民新村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强湾移民新村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村领导班子成员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四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我们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三、发挥核心作用,建设文明新村
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强湾移民新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村上要求班子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盘,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
5.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篇五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作为乡镇干部,如何抓好乡风文明这个道德建设,是本人学习体会的一个着力思考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阵地匮乏,缺少活动平台。文化建设普遍滞后,文化投入严重不足。不少村镇无文化活动阵地,无法开展文化活动,一些有文化活动阵地的,也不能有效利用。农民群众在业余时间只能是闲聊、打牌、看电视,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活动时有发生。
2、不少农民群体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室内不整洁,陈设凌乱,院内堆放杂物,室外柴草乱垛、粪土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散养,脏、乱、差现象还很普遍,卫生习惯不好,这种情况占农户的80%以上。
3、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由于旧的传统根深蒂固,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红白喜事、过寿等人情礼节来往太多,互相攀比,增加了农民负担。占卜、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
4、文明工作创新不够,创建成效不够明显。村镇创建工作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行动不够自觉,宣传教育的力度也不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创建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5、经费投入少,创建基础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村镇道路不平、排水不畅、缺水少电、农村建设凌乱无序,环境卫生脏乱差,整体村容镇貌落后,缺乏创建的基础,也制约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6、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在更新观念、主动顺应形势发展和农民要求、引入市场经营机制运作、积极创新创建载体、手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探索实践的不够。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着力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使公民道德要求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群众自觉强化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达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认真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科普宣传月”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镇村文化娱乐中心、村图书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防止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向农村传播蔓延,始终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坚决制止集访、群访和越级上访等不稳定、不和谐的行为。禁止滥修庙宇等的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在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上,进一步树立农村新风尚。
3、大力推进城乡共建文明活动。加强对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并积极探索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新机制、新途径。充分发挥城乡在科技、文化、信息、资金、人力、物资、地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选好切入点,找准合作项目,多办实事,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共建乡风文明。
6.抓乡风文明建活力港口 篇六
港口镇党委港口镇人民政府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港口镇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以“平安、活力、和谐”为主题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全镇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四个强化上下功夫,推动了我镇乡风文明建设,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氛围,做好“引导”工作
首先是在我镇电视台开办“农村视线”栏目。该栏目自2004年开播至今,坚持每周一期,以“三贴近”为原则,及时反映农村新事、新貌和先进典型,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模范,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人文环境和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其次是开办“港口发展大家谈”论坛。定期组织人民群众代表与镇政府职能部门互动交流,听取建议、接受监督、凝聚民心,在增强群众参政议政意识、化解社会矛盾、推动执法公正的同时,在引导群众知法明理、明辨是非、提升素质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以文化活动陶冶人。不断深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广泛开展。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我镇都会及时组织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同时大力培养和发展农村民间文化社团,积极鼓励群众创作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使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四是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近年来,我镇以保证农村基层大局稳定为着眼点,以妥善解决农村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结合镇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例如: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制作“法律知多D”专题电视节目;在月报《港口动态》上刊登“以案说法”等。特别是今年4月份,为配合我镇9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开展18岁以上户籍人口专项普法及素质教育活动,这次的专项普法及素质教育活动在镇党委书记彭伟贤同志的指挥下采取了“五个统一”的措施,取得了“五个高”的成效,即:一是统一策划。根据我镇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需要统一做好策划方案。二是统一布署。成立了镇普法办公室,设立专项资金统一组织协调。三是统一培训提纲。主要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选举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统一制订培训提纲。四是统一安排讲课老师。为了方便与村民沟通,我们精心安排了12名会讲粤语的老师授课。五是统一上课时间。本次活动的几点体会:一是党委重视程度高。为扎实推进专项普法及素质教育活动,我镇党委专门成立了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投入专项资金近50万元。镇党委成员、驻村干部、驻村民警、村(社区)两委干部以及机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齐心协力,形成合力,确保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展现了全镇乡风文明、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二是群众参与情绪高。素质教育进行的26场讲座,受教育群众共有36750人,覆盖率达93.51%,很多村(社区)都是全家人一起去听课。三是遵守纪律文明程度高。9个村(社区)近4万人参加的活动,授课期间没有出现一起打架斗殴或借机滋事事件发生,群众认真听讲,会场秩序良好,且没有丢一辆单车。四是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高。课间,群众与老师互动,有的散会后还不愿离去,想请老师多解答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五是村(社区)两委干部组织水平高。群众反映包产到户以来,政府很少开会,如果开会多半是征地,但这次却是让他们受教育,希望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这次普法及素质教育活动是改革开放30年来港口镇举
办的规模最大、覆盖率最高的一次活动。另外,我镇还利用送电影下乡,在播放电影前和播放中途插播农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宣传片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工作。
二、强化队伍,做好“宣传”工作
一是建立基层宣传员队伍。全面实施一个村(社区)一名宣传员工程建设,通过出黑板报、办宣传栏、发送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在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或者一项新的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出台以后,我镇都会及时组织宣讲团,深入各村(社区)宣讲有关精神,引导群众加深理解、吃深吃透,掌握立法意图。二是打造“农民义工队”品牌。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是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长辈等组成的群众义工组织,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帮贫扶弱、化解邻里矛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成功经验被《半月谈》杂志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报道,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也被镇党委在全镇推广。目前,我镇所有村(社区)都成立了“义工队”,共有义工2000多名,组成人员有退休干部、党员、农民、学生等,这支集五员于一体,充当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辅导员、监督员的队伍活跃在各村(社区)的大街小巷,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按照党委统一部署,从不同层面共同做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且注意扶持各种团体,如红白理事会、计生协会、妇女禁毒委员会等,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各界积极参与的合力工作机制。
三、强化阵地,做好“教育”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为的原则,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三个一”工程,即各村一条样板路、一个灯光球场、一个街心公园。二是不断完善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先后新建图书室1个,宣传橱窗21块,设置各类大标语牌10块,在建的农家书屋示范点2个,乡风文明示点2个,对镇电视台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进一步完善了宣传网络。2007年,我镇专门创办内部月报《港口动态》,报道全镇大事要事,宣传政策法规,营造舆论氛围,每期印发2万份免费派送到各家各户,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强化载体,做好“实践”工作
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当中,我镇不断丰富载体,努力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是大力开展提升全民素质活动。把2007年确定为我镇“素质教育年”,分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少年三个层面集中开展素质教育。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办公室,党委书记亲自任组长。特别是把青少年素质教育作为我镇一项长远性工作来抓,对青少年开展长久、持久的帮扶教育。到目前为止,全镇73名辍学青少年中30名重返校园、22人参加工作,帮扶成功率达71%。二是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今年以来,我镇以“团结共事、邻里和睦、提高收入、享受环境”为主题确定为“乡风文明建设年”,全面铺开各项活动。专门成立就业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有针对性的解决就业。推进党员联系群众工作,组织镇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共12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23个贫困户。在各村(社区)成立“综合管理服务站”,统筹基建、社会治安、计生、农地、外来人口、信访、调解等工作,推进政府服务前移,目前以石特社区为试点,拟在全镇铺开。为努力探讨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确定以民主社区、胜隆社区为乡风文明示范点,计划于6月份召开全镇乡风文明现场会,总结上半年的经验,并
对示范点挂牌,通过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三是扎实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最有效的载体。自2003年我镇被评为中山市“文明镇”以来,我们就把工作重心放在巩固发展文明创建成果上,实施长效管理。广泛开展“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好媳妇”等创建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农村富而思进、富而向善、富而知礼的良好风气。
7.乡风文明事迹 篇七
为了能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为了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使人才能够得到合理分配,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始在中国出现。农村社会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治理农村社会与治理城市社会在方式选择上有很大区别,农村社会属于同质性社会,尽管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农村社会也开始出现异质现象,但整体来说,农村社会还是属于同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如果同质因素是优良因素,那么会促进这个社会发展;相反,如果同质因素属于落后因素,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发展。当前,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党和国家提出了乡风文明的要求,可以说,乡风文明的要求提得非常及时,与当前农村社会出现的不文明状况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当前农村社会的同质性因素有很多属于不文明因素,这些不文明因素导致乡风不文明。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既然国家已经开始实行村官制度,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村官作用,使大学生村官为乡风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建设乡风文明的作用,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大学生村官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好自己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首先就要安心待在农村,只有愿意安心待在农村,才能将自己的才能贡献于农村,但是农村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强,因为“现代的教育体系人们只注意到了实用的一面,作为精英的大学毕业生几乎只适合于在现代高度分工的部门就业。”[1]也就是说,城市社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要强很多。这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对村官的热情,很多人报考村官无非只是想暂时拥有一份工作,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考公务员打基础,对于在农村工作,是有力无心,使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农村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浪费了人才资源。在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就是要建成新农村,所谓新农村就是要农村社会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即要求农村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并且协调发展。农村社会是相对独立的,而且它不像城市社会属于异质性社会,而是属于同质性社会,这就决定了乡风文明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就要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使大学生村官为乡风文明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因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属于社会的精英分子,对于乡风文明他们认识得更到位,也会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乡风文明,最终促进农村发展。
既然大学生村官对于乡风文明建设有着自己的优势,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则会促进乡风文明,那么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怎样做才能使大学生村官踏实待在农村,为农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才智。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建设乡风文明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1 肯定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和角色,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安置工作
选择做村官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上学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为了“跳农门”,使自己摆脱农村生活,以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让他们再回到农村,他们在心里首先无法接受,而且现在上学的成本很高,不仅要花高额的学费,还要花很久的时间,也就是说机会成本也很高,再加上农村社会的舆论压力,一个大学生花了父母那么多钱,最后又回到农村,在农村人看来是没有出息的,而且学生父母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己都不能接受大学生做村官,所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生活并不快乐,他们虽然人在农村,可心并不在农村,这样对于农村工作事务他们并不是很上心,得过且过,最终使大学生村官优势在农村社会得不到有效发挥,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也看不到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使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既然国家现在实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就要肯定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和角色,并且要做好他们的生活安置工作,因为有了地位和角色,大学生村官就有了合法身份,不再是不伦不类的角色,而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他们也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事务上。
“所谓‘大学生当村官’,只是对到基层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一个统称,并非所有人都能担任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职务。所以,从身份上说,大学生村官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即村官不是官,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2]也就是说,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是,大学生村官是服务者,既不是官,也不是民,也不是大学生,感觉上大学好像就是为了回农村当村官,使大学生的地位下降,人们,甚至是农民从心里都已经开始瞧不起大学生,大学生得不到农村社会的认同。没有身份上的认同,再加上挣的钱也少,甚至都不如回家种地挣得多,这进一步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抬不起头,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没有了斗争和激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使大学生村官不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上,影响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所以要发挥大学生村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要首先肯定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和角色,并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安置工作,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在服务期踏实待在农村,认真服务农村,为农村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1.2 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去做村官,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大发挥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做,因为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社会的处事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所以不熟悉农村社会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是做不好事情的,只有熟悉农村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才能够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农村事务,而且农村社会的生活要艰苦一些,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种要求一般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之所以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去做村官,是因为现在报考村官已经基本上被社会所接受,而且农村籍大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相当熟悉,不需要再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对于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都非常了解和清楚,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他们就能很快抓住农村社会问题的症结,并能想出有效的对策和办法予以解决。对于乡风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农村籍大学生对于乡风文明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仅知道农村乡风文明的现实情况,更知道农村乡风不文明的深层次原因,而且他们有改变家乡状况,使家乡乡风文明的真实意愿。因此,只要国家和社会能够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肯定他们的地位和角色,为他们在农村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上就一定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继而迅速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使乡风文明。
“鼓励大学毕业生当‘村官’,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将为农村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对维持城乡人才平衡具有重大意义,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3]更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新农村“乡风文明就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新农民的综合体现。”[4]新生活是对农村物质生活的要求,这就要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而新文化、新风尚、新农民则是对农村精神生活的要求,农村的精神生活最终可以通过农村的乡风文明情况看出来。农村社会要发展出健康的新文化,就需要有先进文化的指引,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社会更多被一些不良的文化所笼罩,这时候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就凸显了,大学生村官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过先进文化,知道什么样的文化应该被继承和发扬,而什么样的文化应该被抛弃,大学生村官应该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使乡风文明建设有更好的文化底蕴。
1.3 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使大学生村官为乡风文明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要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一是要建议各级政府、组织、人事部门要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在村里发挥作用,并且,在服务期满后,能及时补充空缺。二是要对乱用村官的乡镇政府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三是要给村官创造发挥才干、为民服务的大环境,要让村官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要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关键还要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构建起人才回流农村的机制。既要通过自愿选择、公平挑选,利用国家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广阔就业和发展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保证大学生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5]大学生村官尽管有很多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的发挥,必须得到引导和支持,才能够凑效,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也是如此,要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做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机会,要让他们深入实地了解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为乡风文明建言献策。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优良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上,大学生村官有着很大优势,他们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学习者,更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如果大学生村官能把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贡献出来,与村民共享,同时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发展,那么乡风文明就有了良好健康的文化基础,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也会进一步减少。
2 结语
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的这种影响和带动作用,尽最大可能发挥出大学生村的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出大学生村官有文化、有素质的一面,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带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农村社会的发展空间有限,使大学生村官不能人尽其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不能得到自我实现,很多大学生村官整日做得无非是一些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的活,甚至把大学生村官当成了清洁工,浪费了人才资源,所以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要让大学生在通过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熟悉环境之后,很快能进入到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岗位,发挥出大学生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1]郑炀和.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114,115.
[2]程毅,刘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J].前沿,2010(4):76.
[3]闫纪建.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71.
[4]袁玲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风险与应对[J].理论导刊,2008(8):71.
8.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八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推动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我办实际,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结合我办实际,就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突出群众自觉、全面参与,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加快推进安铜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二、工作目标
(一)坚持宣传教育引导与依法规范治理相结合。
将宣传教育、正面引导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大对不文明习俗行为的规范和治理,依法依规坚决处理各类违法现象。(二)坚持政府推动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
围绕树文明乡风,各村(居)要立足自身职责主动作为,强力推动,同时又要注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组织重要作用,坚持群众自治、群防群治,增强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坚持破除陈规陋习与尊重乡风民俗相结合。
既要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文明新风尚,对陈规陋习予以破除,也要注意把握政策界限,因地制宜、分类对待,正确处理推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礼俗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体现民意、顺应民心,稳妥推进。(四)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准确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群众的需求点,重点整治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要着眼长远,从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三、工作任务
(一)思想道德教育。
采取符合安铜本土特点的有效形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具体化系统化,使各项文明礼仪、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各村、社区利用墙体、广场、围挡等农村常见户外宣传载体,在主次道路、公园、文化健身广场、居民小区等,广泛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识和宣传栏,使核心价值观元素随处可见、入脑入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乡贤文化、孝廉文化、地方黄梅戏、群众文化活动,融入到文化墙等文化表现形式里,在喜闻乐见、易记易行的生活娱乐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等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宣教资源,协调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打造具有我办特色的文明实践所(站),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村规民约规范。
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制度,使其成为村(居)民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动规范,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1.抓好修订完善。结合时代要求和村(居)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针对性地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加符合村(居)民共同利益的追求。注重发挥村(居)民主体作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等,充分听取民意、汇集民智,使修订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扩大影响的过程,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群众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要把建立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特别是要明确具体奖惩措施,发挥好刚性约束作用。
2.抓好宣传展示。各村要在主要出入口、宣传栏、广场公园等醒目位置公布村规民约,形成村规民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浓厚氛围。通过制作村规民约宣传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及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真正让村规民约家喻户晓。利用道德讲堂、文体活动、文艺表演等多种途径宣传、推广村规民约,引导村(居)民深入了解、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组织开展镇街级优秀村规民约评选展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村(居)民积极参与,使评选成为扩大村规民约宣传的有效载体。
3.抓好监督执行。建立村规民约监督执行机制,推举公道正派、信誉好、威望高的村(居)民代表组成监督队,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克服村规民约“软法偏软”现象。定期向村(居)民公布监督执行情况,表彰模范执行典型,公布违规违约行为处置结果,逐步形成“遵规光荣、违规可耻”的良好风尚。同时,要发挥好“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作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村(居)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三)移风易俗倡树。
针对婚丧活动中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以及扰民现象等,大力开展婚丧礼俗整治行动,坚决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新风尚。1.健全红白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由理事会全程指导协助。在充分尊重民俗、坚持群众自愿基础上,制定红白事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对超标操办、铺张浪费的现象进行事先劝导劝阻。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其成员名单、章程、红白事宜办理流程、办理情况等,应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社会事务办要加强对红白理事会的业务指导,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定期评选表彰一批移风易俗先进村(居)、先进红白理事会和先进个人。
2.杜绝大操大办。在婚丧事宜操办过程中,坚持做到仪式从简、规模从小、时间从短,不大办宴席、不铺张浪费、不借机敛财。大力倡导婚事新办,提倡集体婚礼、旅游婚礼,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杜绝奢华攀比、破除低俗陋习,抵制高价彩礼、婚车成串、鞭炮齐鸣。大力倡导丧事简办,简化治丧仪式、减少祭奠次数、缩短治丧时间、减小治丧规模。提倡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广大群众在操办或参与婚丧事宜中,倡导不送、不收或少收非亲人员的礼金、礼品。倡导简办或不办升学宴、乔迁宴等其他喜庆事宜。建立“婚丧事简办承诺书”制度,组织村(居)民签订,增强其约束力。
3.完善公益设施。推进建设公益性婚庆场所、骨灰安放设施和治丧场所等红白理事会办事场所,实现有人理事、有场所办事。大力推动厚养薄葬,支持在中心社区或较大的村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场所,同时要把提倡厚养薄葬与弘扬孝老养老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各村(居)要定养老事、签养老状、贴养老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推广“鲜花代替烧纸”、遗体捐献等活动,开展“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网络祭祀”等生态祭奠项目,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包含公益性骨灰堂等各类骨灰存放设施),鼓励扶持农村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大力推广树葬、花葬、海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引导群众生态治丧。
4.实施专项治理。组织力量定期开展婚丧用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婚丧用品市场经营行为。严厉查处婚丧活动中的低俗表演等,大力整治“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取缔一批无证经营者,打击一批违法行为。加强丧葬活动管理,依法治理违规土葬、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超标准建墓立碑等行为。对办理丧事活动中宣扬封建迷信、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自家做起,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文明节俭办婚丧事。
(四)家风家训建设。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以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好乡风好民风。1.开展征集提炼。由文体旅负责,重点从家谱、故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中挖掘民间蕴藏的丰富家风家训资源,从历史名人、先模人物等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提炼家风家训故事。要重视挖掘提炼,通过开展亮家风晒家训、谈家训立家规以及家风家训征集、家风家训故事会等活动,探寻家风背后的故事,唤醒人们的家风情结,让好家风好家训从家庭走向社会。
2.组织宣传展示。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记心堂”活动,引导人们通过撰写、悬挂、诵读家训,制作家风家训传家宝,了解家风家训的重要作用,让好家风好家训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要组织群众充分利用墙门楼道、长廊立柱、宣传橱窗等场所,宣传、展示好家风好家训,让更多人感悟家风家训的独特魅力,以良好家风涵育社风民风。将好的家风家训装订成册或拍摄成专题片,免费发放给广大村(居)民学习参考,同时将好家风家训推荐到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3.实现传承弘扬。由教育办负责,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编写有关家风家训的课外读物,把家风家训教育纳入德育课程,通过家风家训展示展览、故事交流、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传承家风家训。积极运用舞蹈、音乐、戏曲、小品、书画等形式创作一批反映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的文艺作品,在文化走亲、惠民活动、民俗节庆、传统节日中讲给百姓听、演给百姓看,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
(五)基层文明创建。
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升自我、改造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基层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激发基层活力,深化创建内涵,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1.推动文明村(单位)创建。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文明村(单位)创建内容,作为推荐评选各级文明村(单位)的重要指标,使文明村(单位)成为弘扬、倡树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抓手,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建设一批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鼓励引导群众自己动手绿化美化净化房前屋后、庭院居室,做到卫生干净整洁、管理井然有序、生活习惯良好。深化平安村庄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切实增强基层群众安全感。完善文明村镇(单位)考核办法,加强动态管理,注重日常创建活动。
2.推动文明家庭创建。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评选,以及办级好公婆、好媳妇等优秀家庭角色评选活动,更好发挥文明家庭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人居环境和科学防病等家居生活方面教育、家庭邻里关系教育、亲子共成长教育等,教育引导村(居)民摒弃落后习俗,养成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3.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根据志愿服务工作需求,吸引有一技之长、有奉献精神的群众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加入XX志愿爱心银行,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开展。着力普及以帮扶助困、邻里和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留守儿童、贫困母亲、留守老人、残障人和困难群众等为重点的“四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结合农村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文明新风、文化活动、美丽庭院等工作,组织开展常态化志愿活动,以志愿服务良好成效引领乡风文明。
(六)先进文化惠民。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村(居)文化活动,用文化涵养文明乡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多途径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完善设施功能,落实专人加强对各种文体设施、场地管理,引导群众文明娱乐。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社区广场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作用,广泛传播现代文明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力争月月有活动,使其成为人们参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
2.加强文化队伍培育。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选树一批以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文化能人、返乡创业人士、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主体的新乡贤代表。加大对农村文体团队投入,充分发挥镇文化站和文联指导、服务、支持职能,组织文化专业人才对村(居)文体团队、文化骨干进行培训辅导,提高专业技能。每个村(居)要培育若干支具有广泛参与度和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工程。围绕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模范宣传等组织专门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黄梅戏节目并开展巡演展演,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全面推进。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各部门、各单位、各村(居)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统一部署,统筹推进。要结合部门单位职责,细化工作方案,逐项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全面有序推进。镇党委切实担负起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结合本办实际,安排专人抓好谋划落实、督促指导。组织、宣传、民政、城管、农业以及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整体合力。各村(居)要切实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投入力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二)扩大宣传,注重实效。
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报道,让乡风文明家喻户晓,得到群众广泛支持。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来自一线的鲜活报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同时加大对反面典型曝光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要创新宣传内容和手段,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吸引群众参与,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乡风文明事迹】推荐阅读:
乡风文明调研材料08-12
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规划09-10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08-03
文明服务明星事迹10-17
文明礼仪的事迹10-24
十佳文明寝室事迹材料07-28
文明新风事迹家庭材料07-29
省级文明教师事迹材料09-01
文明职工简要事迹材料09-07
初中文明之星事迹材料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