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翅膀的说课设计

2024-10-04

彩色翅膀的说课设计(精选8篇)

1.彩色翅膀的说课设计 篇一

7*《彩色的翅膀》说课稿

三溪小学

任智艳

尊敬的各位老师:

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的是《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说教材: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批注,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抓住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体会战士们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边防战士的爱岛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战士的言行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教学方法:主动探究与点拨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综观本课教学,我注意了五个方面问题:

充分预习、明确任务、写出批注、突出重点、读说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设计如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品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读说结合,激发情感

四、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板书设计:

结识信号兵小高

参加“尝瓜会”

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

看到“彩色的翅膀”

2.彩色翅膀的说课设计 篇二

1 课程单元分析

1.1 课程定位

母婴护理课程是在人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所设置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工作。

1.2 课程目标

培养高职护生从事母婴护理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专科基本理论、专科护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1.3 本单元地位与作用分析

“妊娠诊断”是《母婴护理》教材第二章“正常妊娠期妇女的护理”中第三节的内容, 包括早孕诊断、中晚期妊娠诊断以及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三部分, 是整个产科医学的基础知识, 也是高职护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在此之前, 护生已经学习了妊娠生理和妊娠期母体变化, 这为学习本单元知识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学好本单元知识也将为护生后续产科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及本单元知识特点, 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妊娠分期、早孕诊断、中晚期妊娠的临床表现以及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 (2)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进行妊娠各期诊断, 并正确判断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3) 情感目标:培养护生探索研究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母婴的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

1.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 (1) 早期妊娠诊断; (2) 中晚期妊娠的临床表现; (3)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教学难点是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2 教学方法

依据本单元的知识特点以及护生的学习情况, 重点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法、图片教学法、模型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

2.1 案例导入教学法

首先通过案例“王女士, 26岁, 已婚, 既往月经规律, 现停经50天, 近3天晨起恶心、呕吐、嗜酸, 伴轻度尿频, 仍能坚持工作”,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王女士可能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2) 王女士还需要做哪些检查以明确诊断。创设临床情景, 启发护生复习讨论已学过的有关妊娠生理及妊娠期母体生理变化的知识内容, 调动学习气氛, 并逐步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顺利导入新课。

2.2 图片教学法

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图片, 如妊娠后呕吐、乳房变化、子宫增大、宫颈着色、胎心听诊法及胎产式、胎先露等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图片, 并适时对图片进行阐述、说明, 能够有效引导护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 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帮助护生透彻理解相关知识, 加深学习印象。

2.3 模型演示法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也是教学难点知识, 教师在结合教学图片对这三大概念进行精讲细讲的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骨盆模型和胎儿模型向护生直观演示胎产式、胎先露以及常见胎方位, 从而全方位调动护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护生理解重难点知识。

2.4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本次授课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适时播放妊娠期宫高动态变化的视频动画、不同胎方位胎心听诊位置的视频动画、多普勒胎心听诊录音等多媒体教学资料, 图、文、声、像并茂, 可以多角度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护生注意力, 帮助护生动态观察孕期子宫变化, 促进护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2.5 互动式教学法

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 教师通过课堂精讲、多媒体教学以及模型演示后, 邀请2~3位护生站上讲台, 在教师指令下, 依次指出模型所对应的胎产式、胎先露以及胎方位和胎心听诊的位置, 并在黑板上画出所对应的胎方位盆底观示意图。通过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护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氛围, 有助于护生透彻理解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概念以及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 对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

3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3.1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二年级高职护生, 护生文化基础较好, 知识较全面, 具有一定的知识理解与迁移能力。通过大一学习,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记忆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强, 好奇心强, 较易理解本单元知识。

3.2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培养护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指导护生复习妊娠概念、妊娠后的母体变化, 并指导护生预习新内容, 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课堂上尽量采用启发引导、模型示范、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并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拒绝填鸭式灌输, 坚持教学并重、以学为主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吸引护生的注意力, 调动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后鼓励护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专业杂志, 以巩固知识、开阔视野。

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护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始终坚持赏识性教育原则, 努力发现每一位护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勤鼓励, 激发护生的探索欲望;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等途径, 引导并鼓励护生积极讨论;努力培养护生乐于发言、敢于发言、善于思考、喜欢探究的习惯, 并鼓励护生课后查新, 培养护生探索研究的学习精神。

针对本单元需要识记的知识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进行精讲、细讲,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口诀, 帮助护生牢记相关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 改进学习方法。

4 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授课学时为2学时, 首先, 利用2分钟时间引入一个临床相关病例, 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临床情境, 顺利导入新课, 以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用2分钟时间复习妊娠概念以及妊娠期母体变化等已学的知识, 顺利引出妊娠分期以及妊娠各期的主要诊断目的;第三, 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板书, 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新课, 时间60分钟;第四, 针对本单元难点知识, 利用10分钟时间进行教学互动, 以帮助护生理解和巩固难点知识。邀请2~3名护生站上讲台, 由教师指示, 护生依次进行模型演示, 说出演示所对应的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以及胎心听诊的位置, 并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胎方位的盆底观示意图, 其他护生判断正误, 并予以纠正, 教师控制互动场面并予以点评;最后, 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归纳总结, 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复习题布置作业, 帮助护生系统把握本单元知识结构, 明确学习要点。

5 预期教学效果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产科医学的基础知识, 授课前指导护生复习具体内容,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授课过程中, 灵活运用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有助于吸引护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重难点知识, 开展教学互动, 帮助护生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重难点知识。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交流、作业改评等多渠道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提升教学效果。上述举措均有助于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护生潜在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望, 从潜意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效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说课”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护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 说课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是一种工具和载体, 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导向作用。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国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 均对“说课”提出了相关要求[2]。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 应该多说课、说好课, 努力创新说课模式, 而不只局限于传统的说课套路, 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说课是指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大纲,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 面向同行以及教学研究人员, 针对具体教学内容, 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具体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并由听者评说、共同交流、相互提高的一种教研与师资培训活动。妊娠诊断是整个产科医学的基础知识, 是高职护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通过说课稿, 分别从教法、学情、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同行进行交流。

关键词:高职护理,妊娠诊断,说课设计

参考文献

[1]罗晓杰.说课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2) :40-43.

3.“输血与血型”一节的说课设计 篇三

1.1 教材简析

“输血与血型”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心脏和血液循环形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的内容,是对前三节知识的合理补充与有效延伸,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① 列举ABO血型的类型;② 举例说明输血与血型的关系;③ 概述人体的血量及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

1.2.2 能力目标

① 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能力;② 学生形成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③ 初步学会血型鉴定的方法。

1.2.3 情感目标

①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② 树立“崇尚科学”和“团结互助”的人生观;③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无法直接感知,教材中也没有介绍相应的凝集原、凝集素的知识,而是直接给出了输血关系表。因此,将“输血与血型的关系”确定为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学生调查结果的整合与运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1.4课前准备

(1) 让学生自由结合成5个调查小组,帮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并明确各小组的主要调查任务(如表1)。

(2) 上课前召开各调查小组的组长碰头会,选择部分内容制作教学课件。

(3) 准备模拟“血型鉴定”实验所需材料器具。

1.5 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抓住情感教育这一主线,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围绕主线展开知识,使学生在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围绕主线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各种实践操作能力。

1.6 教学方法

1.6.1 谈话法

围绕“输血”这个主题,依次展开4个话题:发现、安全、健康、爱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1.6.2 活动法

合作交流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穿插在谈话之间的有组织的学生探究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效,使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在交流中共享。

1.7 学法指导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向,就是努力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调查、学会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

2.1 感觉冲击,心灵震撼,激发探究欲望

为了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首先进行媒体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

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和“输血”有关,关于输血,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并指出:你们想知道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

设计的意图是:

(1) 媒体展示环节中,以救护车尖锐的鸣笛声和紧张的急救场面创设了情景,吸引学生注意。Flash动画里,心跳曲线由波动到平直,再由平直到波动,沉闷的黑色背景与刺眼的红色血液和曲线图形成强烈的对比;咚咚的心跳声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并配合以发人深省的字幕渲染,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冲击,不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而且为学习“无偿献血”内容作了情感准备。

(2) 通过学生们的发言,展示了本节的探究方向,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良好开端。

2.2 围绕主题,讨论话题,催开“知、情”之花

话题一:发现。

这个话题分3个阶段,主要就“血型的发现”进行交流互动。

第一阶段:时光倒流。

围绕血型的发现过程、输血发展历史,先由“两室”(图书室、阅览室)调查小组成员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学生补充,再经小组间观点碰撞、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血型的种类、ABO血型的类型、血型知识的实际应用、输血常识等。

第二阶段:现场目击。

针对红细胞凝集的问题,让中心医院调查组的学生展示(播放)拍摄到的镜头,就能很直观地看到红细胞凝集、不凝集两种现象。接着由该组学生简介调查来的血型鉴定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模拟“血型鉴定”实验,并加以概括总结。

第三阶段:困惑与猜测。

教师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对交流所得的知识和耳闻目睹的现象质疑问难,并作大胆猜测。有的说:为什么同一个人的红细胞遇到不同人的血浆时,有的发生红细胞凝集,有的却不凝集?有的问:是什么使红细胞凝集了?有的提出:红细胞凝集有什么后果?会不会堵塞血管?还有的说:我猜是血浆里的某种物质使红细胞凝集……虽然由于知识基础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直接探究、解决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话题激活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话题一的3个阶段,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叙述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漫长曲折,体会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话题二:安全。

安全输血来自于对输血关系的正确解读和应用。

第一阶段:边看边想。

教材中的输血关系表如表2所示。

教师先截取表2中前两列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情况。接着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出规律并表述规律:各种血型都可以接受同型血;各种血型都可以接受O型血;AB型血可以接受其他各型血;O型血只能接受O型血。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述都要给予积极评价,然后提出:输血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如果情况紧急而又没有同型血,可不可以给病人输入其他血型的血?可不可以大量输入其他血型的血?这样从而加深学生对输血关系的理解。

因为血型知识比较抽象,出示部分输血关系表,意在设置思维台阶,化难为易。

第二阶段:规律助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输血关系表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各种血型“可输给的血型”部分。但是表的具体内容是空着的,留给学生自己填写。请学生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填写得最快、最准确,并通过同伴互助进行纠错。

简单易行的比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从“可接受血型”到“可输给血型”,也训练了逆向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能力展示。

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将代表4种血型的4种颜色的圆纸片(两套)和标有箭号的长方形纸片(若干)拼成输血关系图(图1)。

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在小组间巡视。

设置此活动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迁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同化。

第四阶段:模拟救助。

知道自己血型的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伤者,由同血型和适合输血的其他血型的学生救助。教师担任现场急救总指挥,指引学生对正确的救助给予掌声鼓励,并排除错误的救助。

以上四个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血型发现到掌握,分步骤实施,从理论到实践,分阶段推进,从而突破“输血关系”这一难点。

话题三:健康。

以中心血站调查组和中心医院调查组的调查汇报为主,让学生讨论有关血量的知识、输血常识及血液的储存和运用等。而后教师提出问题:正常血量对于人体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接着让学生进行:

第一阶段:算一算。

按照成年人的标准,也就是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计算自己的血量(即正常血量)有多少。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为防止学生走弯路,教师要给出一个范例。

第二阶段:看一看。

为了使学生对失血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分别准备了1 500 mL、1 200 mL、400 mL和200 mL几种容积的透明桶或瓶,内装稀释的红墨水表示血液,让学生结合正常血量观察体会。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并进而设问“为什么一次失血200~300 mL不会影响健康”,学生就会从人体的总血量、人体的造血功能等方面回答。

第三阶段:想一想。

教师进一步设问:对于严重烧伤的病人、严重贫血的病人和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该怎样对症输血才不浪费呢?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血液成份的知识,针对三类病人的病因,根据中心医院调查小组和中心血站调查小组的意见,经过讨论,得出应分别输入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既有疗效又不浪费,这就是现代输血技术。

通过学生在“算一算”中亲身体验,在“看一看”中亲眼目睹,在“想一想”中开拓思路,既实现了新知与旧知对接,还消除了学生对于献血影响健康的顾虑。

话题四:爱心。

首先由街头义务献血车调查组、中心血站调查组汇报调查结果,并出示他们的调查数据:南阳市每年的用血量为6 000 kg左右。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满足用血需求的安全有效的办法和法律规定。然后分段播出上网调查小组搜集到的影像资料。

第一阶段:明星效应。

播放影片:成龙因为献血所以快乐,并和小朋友们一起谈论捐血;周华健捐血后与人们谈论捐血的情况。

设计说明:利用明星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受到影响和感染;影片中关于献血年龄的规定(存在地区差异)、献血的作用以及成分献血的知识,使学生在无法亲身体验献血的情况下,获得间接的感性认识和建立科学的献血观,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二阶段:真情告白。

播放影片:几位受血者和献血者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受血者的心理自述,增强了感染力,特别是最后那位小姑娘奶声奶气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甚至潸然泪下。

第三阶段:激情讲述。

在感人至深的义务献血宣传歌曲《我们是兄弟姐妹》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情感。

“爱心”这个话题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学生调查小组的资料信息以及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不但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而且将气氛推向高潮。

3 作业设计

作业: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则公益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漫画、板报或倡议书等均可。

4.《吆喝》的说课稿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引导学生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特色

5.版式设计的说课稿 篇五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一章第三节:《版式美化》。我的说课分为五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完了基本的文章编辑和修饰方法后,对文章的编排与修饰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设置合适的纸张大小、页边距、页号以及页眉页脚,让文章看上去美观、方便阅读。通过对教材的分析:

2、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引领学生掌握页面设置的方法,能够设置适当的纸张类型,并能调整页边距;插入页码,设计美观的页眉和页脚。

②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通过文章的对比,找出不同,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设置页面、页码、页眉和页脚等,通过动手实践体验版式美化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美化版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培养对文字作品审美素养。

3、教学难点和疑点

本课的难点是:页眉、页脚的设置、概念及作用。

疑点之一:页脚页眉中都可以插入页码。疑点之二:页号是自动编制的,原页号的数字不能修改,否则后面的页号不能自动排列。疑点之三:首页的页码是可以取消的。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

适当采用“分层”教学法,穿插“情景创设法”和“任务驱动法”。目的是简化知识,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把枯燥的技术学习融入“美化‘学案’版式”任务情景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友互助学习法,完成任务。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小学时学生已经接触了WORD文字处理软件,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根据初一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用打印机打印两份进行了不同修饰的学案,纸张大小不一,边距不同的、有页号和没页号的,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异同,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样内容的学案,但整体效果看上去大相径庭,通过对比,让学生体验纸张类型、页号等的修饰作用,明白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内容要好,还要设置合适的版式。

教师板书:课题:版式美化。学习内容:页面设置、页码、页眉及页脚。

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第一个基本小任务:

动手试一试,自行设计“学案”,怎样设置纸张会更节约、更美观?(参考课本19页:页面设置)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查看学生掌握情况。提示:机房只有A4纸。

不少同学迅速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把纸张类型由16开,改为了A4,发现纸张减少了一页。但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学案最后一行文字,独自占用了一页,这样打印的话,太浪费纸。于是把页边距进行了微调,正好3页就打印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强调打印之前,要确定好允许使用的的纸张类型,页边距要做到“上留天下留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知识点二、设置页码

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老师准备将大家的“优秀学案”打印出来并装订,但页数较多容易混淆顺序,怎样解决?

学生不难答出:加页码。

布置基本任务二:

1、为《学案》插入“页码”。

2、位置:页面底端(页脚);

3、对齐方式:居中。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页号的变化,封面有没有必要加上页号?

如果想把学案第一页作为封面,不放页码,怎样解决这一难题?

视情况提示学生注意“页码对话框”中的“首页不显示页码”选项。

【设计意图:】此环节仅掌握插入页号,并且能够对首页取消页号即可。

顺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刚才设置页号的位置时:为页面底端(页脚)。教师讲清楚其实页号是页脚的一部分。

引领学生观察课本上每一页的上面和下面都有漂亮的修饰,这些漂亮的修饰被称为页眉和页脚。点明页眉和页脚在页面中出现的位置不同,但作用一样,是文章的一种标注性的装饰。页眉内容一般设置成本页内容分类,页脚往往设置成页号等信息。

页眉与页脚设置是本课的难点,对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概念,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最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页眉页脚的编辑状态?

师生共同探究: 1、设置页眉页脚后,出现一个特殊的工具栏,引导学生探索,找出页眉页脚间的切换按钮?

2、试着使用插入“自动图文集”按钮,插入合适的页脚?

3、找到关闭页眉页脚的按钮?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难点:布置基本任务三

1、输入个性化的页眉:“初一某班某某版式美化学案”。

2、修改“页脚”,页码形式为“第X页 共Y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页眉、页脚的变化,教师小结:无论是页眉还是页脚,一旦某一页上修改之后,其他页也参照这种格式自动完成修改。

整个教学过程中,三个基本任务环环相扣,顺利完成三个知识点的学习。接着让同学们集思广益,丰富页脚的设置,提出本节课的

拓展任务:

1、尝试设计个性化的页脚:“我来到了第×页”,试试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把问题抛给学生后,提示学生相互讨论完成。此时一定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为了便于暴露问题,让一个做错的学生来做,结果每页都显示了相同的页脚。然后再让一个会的同学来做,并强调页号是自动编制的,原页号的数字不能修改,否则后面的页号不能自动排列。

第三环节 交流评价

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本节课评价,侧重最终作品评价,最好机房装有网络打印机,在小组间交流打印的最终作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示在纸上,达到较强的激励

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评作品时,看到别人作品的优点,也能找出不足,并能对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通过点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深化了知识点。

第四环节 加油助力

给同学们展示例如:古诗竖排的“仿古”效果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竖排的探索,进一步体验版式美化的多样性,拓展版式美化的范围,开阔学生视野。

第五部分、设计理念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编写,用学案引领,避免了单一的教教材。把知识点的学习嵌套在“‘版式美化’学案”的设计上,只要动手做就会有问题产生,把各个知识点融入到问题中,问题解决了操作也学会了。

6.《欧姆定律》的说课设计 篇六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教材通过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节内容综合性强,教学时应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方案,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年龄及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2)学会同时使用电流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并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其中的物理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有依据的进行合理的猜想,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进一步体会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上网查阅欧姆故事简介,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意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

因为《欧姆定律》这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所以,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二个实验结论,理解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是本节课重点。

因为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好实验数据,建立和理解欧姆定律对八年级的学生要求较高,所以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四、教师教学方法的确定

五、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教师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六、学生学习方法的确立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对U、I、R三者关系进行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整个过程,包括运用图像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

七、教学流程的设计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两同学争论日常生活的现象,书中插图)[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二)进入新课

步骤1、提出问题,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引导猜想:

(1)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2)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本环节为猜想。这是因为进行猜想和假设,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能帮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做出猜想和假设,并且可以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步骤2、引导设计活动方案,设计并连接电路

(1)要研究某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

(2)你打算先研究电流与哪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时应该控制哪个量不变?怎样控制?

(3)请你将实验的电路图设计并画在你的笔记本上。(弹出展示连接过程的电路图)

(4)请根据电路图说出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器材(在学生的叙述中弹出实验),然后板演电路的连接,并说明电路连接及实验时的注意点(投影出注意点,这些注意点基本是细节问题,特别是后两问,牵涉到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和如何减小误差)。

开关应处于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位置;

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

电压表量程选V,电流表量程选A;

闭合开关前应电路,确认电路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电路能否闭合时间太长?

测量数据的组数有没有最少的规定?为什么?调节变阻器滑片时,读取怎样的数据,可以使测量结果处理较为准确?

步骤3、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等待分析

讨论归纳结论(1):在电阻一定时,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两端电压的关系。

讨论归纳结论(2):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并运用图像对数据处理。

步骤4、讨论归纳,形成共识

小结归纳电路中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给出内容及表达式。

[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实验结果,并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做出解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三)课堂练习

1、小试牛刀

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500mA,此导体的电阻为Ω。切断电源,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Ω。

2.初露锋芒

一段导线两端的电压是6伏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4安。若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到10伏时,能不能用量程为0。6安的电流表来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计算回答)

[这两题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对所学知识做一巩固,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享受成功感。]

7.彩色翅膀的说课设计 篇七

1 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蓝本,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在教学前应吃透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

1.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使用的教材为自编教材《营养与食疗学》及自编《营养与食疗学实验课指导手册》。授课内容为我校护理专业基础课程《营养与食疗学》最后一章节临床常见疾病饮食治疗的实践课即《糖尿病患者食谱编制》。此时学生已完成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学习, 已经有“糖尿病饮食治疗”2节理论课的学习。所以本次实践课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

1.2 学情分析

实践课开设在第4学期的第16周, 其先修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内科护理学》等, 学生已基本完成本课程中营养学和中医食疗学的学习。因此, 学生已经掌握了糖尿病病人食谱制定的基本知识, 具备了为糖尿病病人制定食谱的能力。

1.3 教学目标

1.3.1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所制定的本科护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角度而言, 学生应掌握基础营养、食物营养、营养调查与评价、疾病营养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医食疗学发展史、食物性能、食物的应用原则、常用食物的功效应用、常用食疗方等基本知识;从技能角度而言, 应具备为人群提供膳食咨询、指导的简单基本技能;从素质角度而言, 培养学生关注膳食与健康密切关系的意识, 树立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为人群提供服务的观念及信心。

1.3.2 课堂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上, 学生应掌握糖尿病病人膳食配餐的原则;掌握食品交换份的概念及原理。技能上, 学生能利用食品交换份法为糖尿病病人制定食谱;素质上, 通过病案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合作能力, 交流沟通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1.4 教学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是分析病案, 编制食谱, 难点是用食物交换份法编制食谱。

2 教法、教学资源准备

2.1 教法

采用分组教学, 由多名教师参与, 每组学生为12人~15人。教学中主要应用合作学习和病案讨论法。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的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3]。它包括了合作设计、集体讲授、小组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评价5个环节[4]。

2.2 教学资源准备

授课地点在我校国家级护理实践教学中心“营养与食疗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有多媒体幻灯、可移动的课桌椅等教学设施, 满足上课所需。课前教师完成PPT课件的制作。

3 教学程序设计

总课时120min, 见图1。

3.1 课前准备, 合作设计 (课前完成)

课程负责人完成教学设计, 召集所有带教老师进行集体备课, 确定本次课程的教学流程, 熟悉教学方法, 讨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案。

3.2 理论复习, 引入新课 (10min)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理论课教学内容, 如“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治疗原则是什么?”“什么是食物交换份法?”“糖尿病病人食谱制定的步骤是什么?”“制定食谱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接着引入本次实践课的学习任务, 即为1例糖尿病病人制定3d的食谱。

3.3介绍教学, 小组分工 (10min)

依照合作学习的步骤, 在活动开展前, 要向学生介绍合作学习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 并介绍本次合作学习需达到的目标以及所学习的内容。因此, 每位教师大概花5min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上课的流程安排、注意事项。接着, 教师在充分考虑小组每个成员的特性后,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将每大组学生又分成5人或6人一小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组间同质”为保证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各成员在小组的分工和角色, 使小组内分工明确, 每个人都要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并且要对自己的责任负责。因此, 根据实训内容, 分别安排了记录、汇报各1人承担, 查表、计算各2人承担, 其中1名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如活动中发现某些同学不能胜任本角色, 可变换分工。在活动中, 大家的目标虽然是共同的, 但是每个人的任务是不同的。

3.4 分析病案, 小组讨论 (10 min)

用PPT展示病案:张某, 女, 45岁, 身高160cm, 体重60kg, 轻体力劳动, 空腹血糖7.5mmol/L, 餐后2h血糖12mmol/L, 血脂正常, 用单纯饮食控制。请各小组分别讨论, 分析病案中病人的病情, 并思考用食物交换份法为该病人制定食谱的方法。之后, 教师请一个小组汇报她们讨论的解题思路, 并作点评。

3.5 合作学习, 教师巡回 (70min)

各小组展开制定食谱的实践工作。期间教师要积极巡回, 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 做好倾听、引导和及时评价。

3.6 结果评价, 布置作业 (20min)

合理评价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效果测评需全面客观, 既对个体, 又对小组, 既对学习效果, 又对合作过程, 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力争评价的客观性[5]。本次教学中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终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实践结果。小组完成食谱制定后, 由各组负责汇报的同学介绍食谱制定经过和最终食谱, 其他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及时提问, 由汇报组成员解答。完成后各小组成员点评自身及其他组课堂表现。教师在评价时, 不仅要对每组制定的食谱进行点评, 还要对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讨论的活跃性, 集体荣誉感的表现性等。基于每位同学的综合表现, 教师给出评判分数, 作为学生实践课成绩。最后, 根据课堂目标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编制、布置复习题。

4 小结

通过这次以合作学习和病案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 不仅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糖尿病病人食谱制定的教学目标,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也获得了学院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学校二等奖的荣誉。

参考文献

[1]方凯, 张昌宋.“说课”——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综合版) , 2009 (1) :8.

[2]曾贵禄.说课在教学过程的定位及其实施[J].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2001, 3 (12) :35.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10.

[4]叶然.合作学习在中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护理, 2008, 14 (2) :241-242.

8.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的说课设计 篇八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 说课设计 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就要求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职业教师队伍。近些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定期举办说课比赛。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比赛,不仅可以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效调动了教师钻研教材和反思教学的热情以及深入思考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意识,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操作技能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本节内容说课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融合了护理概论和护理技能,《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护理学基础》的第十六章第一节。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是临床病人疾病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护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将来的临床实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专护理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其特点如下:

1.该阶段学生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听课积极性不高,但是又有好奇心大,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关键。

2.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药理学知识,是学习输液常用溶液的基础。

3.学生已掌握解剖学基础知识,对人体静脉的解剖学位置和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是掌握输液常用穿刺部位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静脉输液的目的与常用的溶液,掌握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技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静脉穿刺部位图片,带学生回顾机体的解剖学特点,了解密闭式静脉输液常用的穿刺部位。运用示范教学、情景教学、分组练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体化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对静脉输液的兴趣,培养学生工作中的爱心和责任心,并切身体会“爱伤观念”。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静脉穿刺的具体操作方法。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更加直观的出示一些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讨论,练习,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示范教学法。直观地向同学示范具体操作步骤,能启发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到的知识易于巩固。

3.情景教学法。在模拟病房进行一体化教学,理论结合实践,给同学模拟临床操作情景,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4.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分组指导,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又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互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5.问题探究法。让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交流、讨论找出答案。

五、说学法

1.模仿学习法。学生观看老师示教,分组模仿、练习操作步骤。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3.发现学习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鼓励同学自己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穿刺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归纳总结法。学生总结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写出学习心得。

六、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需要准备多媒体、模拟病房及相关设施,静脉输液所需的用物(注射盘、止血带、小垫枕、治疗巾、输液帖、启瓶器、砂轮、瓶套、输液卡、药液、输液器、输液架、需要时备夹板及绷带)。因为要采用真人模拟,所以用物要符合临床操作要求,无菌物品均在有效期内。

(二)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渐入佳境(3分钟)。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为了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静脉输液的临床操作情景视频,提问图片中的护士在做什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示范教学,专业规范(20分钟)。示范教学前,采用多媒体出示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共15个步骤:核对检查→准备药液→核对解释→初步排气→皮肤消毒→核对排气→静脉穿刺→固定针头→调节滴速→记录挂卡→整理嘱咐→更换液体→巡视观察→拔针按压→整理记录。在模拟病房内运用相关教具讲授并示教每个步骤,让同学更加直观的学习操作技术,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其中,以初步排气和静脉穿刺为重点步骤进行详细讲解、示教。

3.分组练习,师生互动(35分钟)。在模拟病房内,学生分组进行真人模拟练习,教师负责分组指导,在练习中有疑问及时提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4.学生回示,查缺补漏(15分钟)。找一组同学演示操作步骤,师生集体观看,检查训练效果,纠正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5.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0分钟)。回示完毕以后,给学生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引起初步排气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使排气一次成功?(2)引起穿刺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学生讨论完毕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

6.归纳总结,回顾重点(5分钟)。再次强调本节课内容梗概,提示重点知识,使学生加深印象,条理清楚。

7.布置作业,巩固新知(2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有目的、有重点的布置作业,巩固记忆。

(三)板书设计

为节省时间,本节课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板书的设计以简明扼要为原则,列出内容梗概和重要知識点即可。

七、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审视和分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步骤比较复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另外多媒体可以提供直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向学生进行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演示时,最好结合角色扮演,让同学更能亲身体会“爱伤”观念的内涵。演示穿刺过程时,要采用近距离真人模拟,使学生更好地观看进针手法和角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只兔子作文下一篇:开会开小差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