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2024-07-18

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共7篇)

1.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一

西师大版二年级《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师教学反思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会用直尺正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直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借助直尺对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课主要由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几个环节展开,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 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耽误了部分上课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处理完整,匆忙结束。

2、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还没有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4、数学的生活化体现不够,学生兴趣不高,这点有待加强。

5、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2.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二

(二)宝兴县硗碛藏族小学嘎日村小 张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知道分米单位,懂得分米的字母表示法。

2、知道1分米=10厘米,即1dm=10cm。

3、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 进一步认识厘米,知道分米单位,会厘米与分米的换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你是怎样记住1厘米有多长的?请你用手指比划给大家看看。

3、说一说怎样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4、点明课题,说明本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个长度单位分米,以及学会用测量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

二、探索新知

1、了解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指出: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指导读写dm。

观察课本第57页中插图。看一看1dm有多长。

数一数:几个1cm是1dm?(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dm=10cm。说一说:我们见过哪些物体长大约是1dm。比一比:用手比划1dm的长。

2、教学例2.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和宽。

引导学生用学生尺量,提问:学生尺最多只能量多少厘米?(20厘米)

想一想用学生尺量一次不够怎么办?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多量几次,然后把每次量的加起来。

例如量课桌的长,用学生尺量,量3次正好量完,课桌的长度大约是60厘米(20+20+20=60);量课桌的宽正好量2次量完,课桌的宽大约是40厘米(20+20=40);因为60厘米含有6个10厘米,所以课桌的长又可以说成6分米,想想看:课桌宽如果是40厘米,又可以说成几分米?(指名学生回答)

请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课桌的长和宽,并把它记下来。全班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练习题。

1、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在三角尺或直尺上比一比,自己一拃大约有多长?

教师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比的过程,说明一拃怎么测量,说清手指怎么张开。

接着让学生亲自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测量之后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情况。

2、指导学生完成第2题。

量一量自己坐的凳子的长和宽,记下量的结果,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货呢?(让学生举手发言)

五、布置作业

1、分别量一量你父母的一拃大约是多长。

3.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四

1、通过比较、观察两条细线,初步感知线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直和两个端点,并能正确的找出线段。

2、在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准备

弯和直的吸管、铁丝、铅笔、木棒、带刻度的直尺等。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2分钟)

1、师:小朋友,我们就要举行一次运动会了,看,这两个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帮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远。

师:说一说,她们是怎么帮他量的?

生:一个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对准在终点。

生:中间的线要拉直。

师:(板书:直,两个端点)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个点。我们把这样的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

二、自主探究,认知新知

1、看一看,认识线段(2分钟)

师:老师在数学王国里发现了很多线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名1-2个学生回答。

生1:这条线的两端有两个点。

师:还有吗?

生2:两端点之间还是直的。

……

师:两个端点之间直的,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把它叫做这两点的距离,也就叫做线段

2、找一找线段(4分钟)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线段,看,这里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3、师:找一找这里有几条线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钟)

(1)师:线段和直线不一样,直线是没有长度的,而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在我们量线段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从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对着几

(若不知道,翻开书本第3页,读一读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书本第5页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条线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监督,看做得是否对。

(2)翻到书本第7页,第10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师:指名1-2名学生说一说量出的长度和量法。

师:是的,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画一画,感知线段(不指定长度)(7分钟)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认识了线段,还会量线段的长度,那么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师:下面根据自己对线段的理解,画一条线段。

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小朋友都会画线段,下面抬头看黑板,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指导学生画线段

(1)指导画法:

1)先在纸上点一个小圆点,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

2)用直尺把两个定点连起来。

师: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直线组成的,你们都会画了吗?下面自己再画一遍,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正确。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画出来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3、画一画,探究线段(指定长度)(7分钟)

(1)师:假如我要画3厘米长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齐读第5页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请1-2个学生说一说要注意什么?

生: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再画到3厘米的地方。有两个端点,两端点之间有一条直线。

展示画法

师:看老师,先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这样就是一条3厘米的线段了。

(2)画一条5厘米,10厘米的线段

巡视

个别学生指导

(3)①若直尺断了,它是从3厘米的刻度开始的,要画5厘米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从尺的“3”刻度开始画,要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8厘米

师:为什么?

生:3和8相差5个间隔,每个间隔1厘米,所以画到8厘米为止

②若要画10厘米,又应该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13厘米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

师:看来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错,值得表扬,下面翻开课堂练习,做第页的第题。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⒈两个端点

5.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五

教材第18页例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2. 通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4.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

1. 口算

3*21*52*43*3

2*63*41*92*8

2. 列式计算。

2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

3乘4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列式计算。

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反馈。

(1)把每组的人数逐一加起来。3+3+3+2=11(个)

(2)先求出前3组共有几个小朋友,再加上第4组中的2个小朋友。3*3+2=11(个)

(3)先把4组小朋友都看成每组都是3个,那就是12个小朋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第4组之友2个小朋友,多算了1个。再减去1个,即3*4-1=11(个)

2.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3*3+2和3*4-1两个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乘加、乘减

(2)教学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学生反馈前两个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3)师生共同归纳: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习题。

同桌合作,交替进行。

师生互动。

三、巩固练习。

3*4+12*5-41-9+10

3*2-42*9+112*7-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19-20页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乘加、乘减式题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

1*8+93*6-42*7+12

2*9-53*9-72*6+10

2. 改写为乘加或乘减算式。

2+2+2-1

3+3+3+3+3+5

3+3+3+3+3-4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根据图中所给你信息,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2指导完成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是可用开火车的形式。

3. 指导完成练习四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4. 指导完成练习四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5+5+5+2=17(台)

5*3+2=17(台)

5*4-3=17(台)

5. 指导完成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4的乘法口诀。

3、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你喜欢小汽车吗?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算一算,填一填。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4辆车、5辆车……9辆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4的乘法口诀。板书4、根据前面编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

四九三十六

③提问:“四四”表示什么?“十六”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2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22页第2题第⑴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说算式--说口诀

说口诀--说算式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4×4=16四四十六

4×5=20四五二十

…………

4×9=36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1、熟记4的乘法口诀。

2、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4根,摆5次。

每次摆4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四七---二十八

②4×4---四四十六

③四六二十四---4×66×4

3、游戏。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2题第⑵小题

⑴先填在书上。你是怎样想的?

⑵同桌对口令。

二、巩固练习

1、填空。练习四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写完整。练习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过河。连线练习四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班交流。

4、解决问题练习四第4题。

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5、圈一圈,涂一涂。

①分别把3乘1,2,3……9积圈起来。

②分别把4乘1,2,3……9积涂上红色。

6.解决问题。

看图弄清图意。

分析图中的信息。

对比练习:如果只剩下8张桌子,35个小朋友能坐下吗?为什么?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题。

四、思考题。

教材24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小朋友,这是奥运会会旗“五环旗”,20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二、学习例1

1、一面旗子有5个圆环,2面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面呢?……

2、5面旗子有几个圆环,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面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4、根据前面编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5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板书课题:

5、提问:①五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6页第1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活动,对口令

2、游戏。教材26页第2题。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

6.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六

教学内容:102页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从十位上退1的概念。

2、通过让学生我动手操作,多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

一、11减几的复习

1、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学到的11减几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2、总结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重复强调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退位减法的含义

1、引导:大家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拆开捆在一起的小棒呢?

2、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拆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了,捆好的小棒,在数学里,我们叫做“借位”。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数的组成,你们接触过哪个位置的数字?

3、引导:大家知道十位上的数字表示有几个十,数学里的借位只能借10个,不能象我们数小棒一样借5根或6根。

4、要求学生再动手操作一遍,体会借位的含义。

三、三、巩固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分小组练习,出对应的题目,两人为一组,计算11-5和11-9。

2、听学生汇报练习的结果,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做得比较好的小组予以表扬,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从观察中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

3、总结11减几的计算方法,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小结

7.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西师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在讲解认识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使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从而得到线段的特征有哪些。

动手画线段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线段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线段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的长短,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使他们对线段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教材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模型。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

难点: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各种弯的、直的物品若干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量法和画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直直的

师: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探究新知】

教学例6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5页例6,拉紧一条线叫线段吗?

教师在讲台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线照着操作,指名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实际投影展示: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大家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第5页上的黑板边、课桌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吗?还有哪些东西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过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页做一做。

2.用卷尺量一量跳远距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线段的认识和画法

线段:直的 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长度

上一篇:工程项目销售述职报告下一篇:送给孩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