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创新意识

2024-09-19

工作中创新意识(共9篇)

1.工作中创新意识 篇一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任贯省

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河南 禹州 461670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数学是高科技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和基础文化学科。数学教育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夯实基础

农村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方向

不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唯一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创新思维方法。

三、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应有系统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实践证明,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新思维就越有可能。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他们,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四、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俎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丧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1.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的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2.利用添加辅助线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添加辅助线是初中几何教学的一大难点,面对一道几何题,学生在添加辅助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切忌包办代替,只要恰当引导,学生还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例如,在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时,学生通过动手作图不难发现有很多辅助线的作法:(1)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2)平移一腰;(3)平移对角线;(4)作底边上的高;(5)作梯形的对角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向以后,选择适当的辅助线就是唾手可得的事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操之过急,包办代替,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至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总之,只有当数学思维的基础是丰富、广泛的;方向是明确、清晰、相对稳定;内容是系统有序、开放、综合的,才能使思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目的性与敏捷性,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只有抓住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这条主线,才能培养21世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2.工作中创新意识 篇二

一、情境创设, 培养创新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污水处理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其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 促使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可以通过有趣的创造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感知创造、发明的奥秘;打破他们“创造、发明高不可攀”的顾虑, 进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观点习惯。实践证明, 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团结合作、认真观察、总结交流的探索性实验亲身体验,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耳、目、手、脑齐动员。这种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 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发展,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初中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净水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净水装置。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 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科技活动, 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极大地左右着创新活动,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 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奠定初步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 再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且有意义的实验;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3.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 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化学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有了学习兴趣时,就会表现出情绪高涨、主动积极、思想集中、心情愉快、热烈追求、激动向往和兴奋高昂的状态,在这种心情下学习,就会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全神贯注,不仅接受的知识既快又多,而且巩固持久并富有创造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目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比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颜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計、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21世纪,国际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国际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又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感化,儿童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再加上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养成,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因而:①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③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

5.工作中创新意识 篇五

[摘 要]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大学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物理 教学创新 理念 实验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大学时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下面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共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应具有教学创新理念。

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创新理念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了解,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和旧有观念的转变。理念是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反映,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全身心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灌输知识上,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以教师授课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可以收集大量有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一些模拟实验以网络共享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在网上完成部分实验操作,这样,把学习扩展到课堂以外,学生可以在网上预习、复习甚至进行实验设计,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展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只关注于掌握知识的数量。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具有科技和社会意义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四) 增加开放设计性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坚实基础。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开放实验室 ,丰富第二课堂学习,以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应用原理、仪器选择与操作、测量条件确定等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可以发挥各自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受到启发与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形式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建立起既能满足客观实践需要,又能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智力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希望以上所探讨的方法能激发大学物理教学的创新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彦茹.终身学习与教师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2002,(7):25~28.

[2]张素江,杨永星.实现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OO4,(2):74~75.

[3]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马风翔.关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4):57~58.

[5]李浩.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河南教育(高版),,(6).

[6]汤国明,刘东菊.谈高等数学的教学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5):49~50.

6.工作中创新意识 篇六

幼儿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的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揉发内心世界的美。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美术教学多半以一堂美术课来要求幼儿,画一幅与教师范画相同的画,画面的形式、内容与范画大同小异,以“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幼儿作品。这样的教学无疑的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均起到不良影响,使幼儿很容易的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当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时,不必管他们采用的是什么绘画姿势,什么材料绘画,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无拘无束的绘画环境,使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我们极力要求幼儿应该怎样画,不应该怎样画,孩子的兴趣可能立刻化为乌有,想好的绘画内容不复存在,本来有可能画出一幅很好的画,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我在上美术课时,特别注意启发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并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绘画的乐趣。如画“脸谱”时,我首先设计了各种各样有表情的脸谱,和幼儿们一起玩“脸谱”的游戏,通过丰富、形象的表情变化,让幼儿亲身体验,使幼儿很快的画出许多不同表情的脸谱来。

二、探索创意的教学方式

幼儿的绘画能力不仅仅是先天的,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而成为画家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我们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掘幼儿的智慧,教会他们绘画的本领,培养和发展他们绘画的能力和技巧,让他们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即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又要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张开想象的动翅膀,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手法,发展他们的表现能力。

1、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结合幼儿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幼儿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和情趣。这就要教师善于创造新颖、独特的方法,启开幼儿思维的门扉。

2、要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健康向上,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题材的教学活动。

3、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想象和创造的余地。给幼儿选择一些童趣的或拟人化或带科幻色彩的内容题材,这能吸引住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创作欲望。同时,还要考虑其内容是否与幼儿技能水平和表现特点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创设宽松的活动佳境

幼儿美术教学的本质在于创造。我在教学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快乐的环境,让他们从绘画游戏过程中发现想象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放开幼儿的手、脑、眼。经常带幼儿走向大自然,去观察、去捕捉美好的题材,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开发。因此,在教幼儿绘画时,我尽量不采用固定的模式,只教幼儿基本的方法,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的世界,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让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而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增强幼儿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学习兴趣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尊重幼儿,在顺应他们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辅导。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然的活动环境,使其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从而积极地去观察、去想象、去创造。

2、丰富幼儿感知,积累创作的素材

教师作为幼儿探索创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更多组织幼儿观察周围的人和的,让幼儿认知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欣赏不同类型的图画。

3、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创作热忱

例如:我上的中班“美丽的汽车城”美术活动课。这是一个利用废旧材料的操作活动,从构思、设计活动、准备材料都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第一步骤:教师带幼儿到大街上参观,观察各种各样不同的汽车。组织谈话说出汽车的种类、特征——培养了幼儿观察力、分析与表达能力。

第二步骤:让幼儿自己设计汽车,画出设计图—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绘画及审美能力。

第三步骤:选择和整理材料,幼儿自己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第四步骤:成品展示,教师对每一个幼儿作品的创造给予肯定——培养了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对成功的体验。

上述活动正是教师利用幼儿对汽车的兴趣,激活了幼儿设计制作汽车活动的兴趣,并充分挖掘每一环节的教育价值,促进其多方面主动获得发展。

4、提供自主空间,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

美术活动时还可以让幼儿共同研究,共同设计,集体作画,操作。使幼儿处于互相商量、全作、互助、彼此协调的气氛中,增强合作意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主动发展,在相互绘画

中发现新的创意,让绘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关于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给孩子营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鼓励、激发、诱导孩子展示自己的才智,让他们积极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愿望表达出来,才会使幼儿有创作的乐趣。这样,才能拓展幼儿的创造思维,为孩子将来成为创造人才奠定初步基础。

四、积极正确的评价作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幼儿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比成人更强烈。而幼儿绘画的潜力各有不同,应优先考虑对他们创造性的培养,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一幅幼儿作品的标准。

7.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的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知识, 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 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主要动力。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 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 发挥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和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以培养创新的兴趣。另外, 在教学中要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就会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发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去创新。

三、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 以问促思, 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 改正错误, 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 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每次活动都允许他们独辟蹊径, 展示自己, 创造自己, 允许他们在自我创新过程中自鸣得意, 即使提错了也要让他们完成整个过程, 肯定他们的创新动机和目的,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

其次,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重视课本, 钻研教材, 学会咬文嚼字, 针对课本提出问题。教师在讲解时, 故意留漏洞, 引导学生在“百密一疏”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 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 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 教师应把握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活动, 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 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 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四、善于联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条件

联想是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活动, 广泛的联想是创造思维得以实现的生理心理基础, 使创造性思维有可能变为现实。教学中通过多种训练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可以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交换和延伸, 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使学生注意问题的变更, 诱发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些训练, 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大胆地“标新立异”, 然后“收”, 进行集中思维, 经过比较鉴别, 选择最佳的解法, 体现了优化思想。教师通过进行这些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 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训练,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 激发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 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激励创新意识

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研究性课题, 虽然数量有限, 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在创新意识下所设计的研究性教学环境中,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 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内容, 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 围绕主题搜集信息, 加工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 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

8.有效课堂实践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八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20-02

有效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敢创新、乐创新、会创新,在生活实践中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数学有效课堂的培养目的。陶行知先生曾经对儿童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到知识的海洋吸取学问;解放时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孕育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有效课堂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笔者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跟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对于这一点,笔者从近期参加课改培训中得到的感悟特别深。在课改培训中,全国特级教师仲广群提出的“助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课堂再也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阵地,而且是师生之间发表学习看法及收获的交流平台。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比较大小》时,笔者也尝试用“助学课堂”的模式来施教。首先是“自助”,提倡先学后教,先让学生猜测■和■的大小;其次是“互助”,让学生针对分成的两种看法展开讨论;最后是“师助”,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学生经过验证、讨论后,在队里选出代表来陈述本小组的观点,然后与另外一组进行辩论。通过一番辩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习效果特别好。可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这里的“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敢于尝试,大胆探索,乐于创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学会质疑,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教师因为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就急于解答,剥夺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刻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紧跟教学步骤,那么学生中就不可能有新颖思想的萌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900米,他走了全程的■,问还有多少米才到学校?如果教师只按例题要求让学生解答,课堂就不可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个性思维。如果换个角度去提问:看了例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提出了“还剩多少米没走?”“走了多少米?”“还剩的路程比走了的路程少多少米?”等问题,这时,学生有的先画线段图,把没走的份数标出来(1-■=■),再求出900米的■是多少?有的同学先求出已走的路程(900×■=360米),再用全程减去已走的路程就等于没走的路程(900-360=540米)。有的同学直接按份数来计算(900÷5=180米,5-2=3份,180×3=540米)。可见,数学教学既要注重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的题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进而激发创新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为学生搭桥铺路创设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么一种教学情境:小明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明有30张邮票,小华的邮票比小明的多20%,你能算出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吗?计算方法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奖励一枚邮票哦。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都开始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本例题的方法去解答,先求出小华比小明多出20%的邮票(30×20%=6),再把小明的票数加上多的部分就是小华的邮票数(30+6=36);有的学生不仅能这样思考,还能用分率的方法去解决,先求出小华的分率(1+20%),再求出小华的邮票数。通过创设情境和物质奖励的双重“诱惑”,促使学生不断地尝试创新的解法,使他们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学法指导训练,注重思维创新

一题多解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普遍的现象。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经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佳解答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经过程。此外,在一些例题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启发学生找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由表及里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条件去深层挖掘,从而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一题多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把单一问题变成多道题目,形成内容上相互联系的题目类型。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找到题目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让学生看出题型之间的区别,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应变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男生有22人,女生28人,■?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进而提出以下问题: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倍?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观察到这类题目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纵横沟通,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社会发展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仅仅培养听话、考试高分的孩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将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9.工作中创新意识 篇九

论文题目: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名:吴海萍 指导教师:叶阳永

业:学前教育专业 年

级:2008级 类

别:高起本

学习中心: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完成时间: 2009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绘画教学入手,通过理论阐述和具体实例来分析绘画学习中创新意识培养所带来的影响和对幼儿学习绘画策略的潜要发掘及运用。[关键词] 绘画教学 绘画策略 创新意识

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及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1、儿童绘画的形式往往具有单纯化、平面化,形象、色彩夸张的特点。例如:画面中人的身体和四肢可以自由弯曲,任意加长或缩短。儿童画中的这种形象语言,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这些奇思遐想,往往会令成年人刮目相看。

2、儿童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他们画地球与月亮握手,画太阳公公向月亮婆婆问候„他们能把想象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现了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儿童绘画作品构图的随意性。儿童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有时他们会边画边移动视点,有时会转动画纸反正结合表现,有时在画纸上尽情地画,直到无处可画为止。这种自由随意的画面,体现出画面构图的多样化。

4、努力追求成人审美趋向。儿童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逐渐丰富,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成年人的审美标准,学习用成人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来进行自己的绘画,这一时期,需要对他们适时地加以引导,使他们的绘画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渐成熟起来。

(二)绘画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儿童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美感。儿童在没有掌握运用文字表情达意之前,绘画创作是他们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们不受拘缚地运用绘画工具,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儿童美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儿童自身的创造和对美好事物的再现。

2、儿童绘画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作才能。有资料表明:人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认知水平。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手指的动作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从而使认知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儿童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儿童绘画创作能促成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对涉及到的问题更加敏感,对生活更加热情。使他们觉得生活更亲切、更有趣,并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同时,美术创造的成功,需要他们的专心和耐心,这对培养孩子的品质和个性有很大帮助,因此,绘画创作是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手段。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习得美术技能为目标的模仿性学习,只注重临摹训练,把幼儿是为被动的学习者,教师教的重点是一个一个的具体图象,以模仿的像不像作为衡量幼儿作品的标准,压抑了幼儿的主动性,阻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甚至泯灭了孩子创造的天性。如:让学生临摹一只小鸟,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小鸟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小鸟,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小鸟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就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孩子的童真被死板扼杀,想象被临摹褪化。

(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活动,就要使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善于从特定的环境和偶发的事件中捕捉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契机,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并开展主题绘画活动。假如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了蜗牛,对蜗牛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并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并进行主题意愿画《快乐的小蜗牛》。蜗牛是绘画的主题,围绕小蜗牛,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去表现某一个情节。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绘画表现经验各不相同,所表现的主体情节也不相同。在这里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既尊重了幼儿的意愿,又使绘画的主题与幼儿的兴趣发生了联系。避免过去形象单一,简单模仿的现象。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亲近生活,选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亲近生活,激发创造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想象

都源于生活。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造欲望。

2、选材有启发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利于幼儿情感体验的表达。

教师的选材要起到开启幼儿心灵的作用。教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其实绘画最主要的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充当“照相机”的作用。在他们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过程,建立起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二)以幼儿的兴趣、情感为先导,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愿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动力。儿童对绘画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内部情感,使绘画活动更加生动而有趣。春天斑斓的色彩,夏天缤纷的花朵,秋天灿烂的田野,冬天飘飞的雪花,天上变幻莫测的云彩,大自然中的千奇百怪,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素材。兴趣是活动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断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孩子才会创造出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

(三)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

幼儿的绘画教学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合创造 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不要去约束和禁令幼儿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意图,去约束他们的头脑。认为幼儿超出常规的绘画是违背客观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是不合常理的。要求幼儿的绘画必须按照教师的意图去进行,教师让你画树,你就画树;让你画花,你就画花。不允许有任何多余的成分出现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幼儿便会变得墨守陈规、只能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要求。

陈鹤琴说:“图画是小孩子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幼儿在绘画中的创作是不受控制的。幼儿绘画时,教师尽量不采用固定的模式,而是只教幼儿基本的方法,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的世界,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让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而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在绘画中开启想象的大门,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1、注重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所画主题的认识,使幼儿从客观事物的直接或间接感受中形成表象。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外,还要给幼儿讲述有关主题的神话和童话故事,神话和童话故事不仅可以使幼儿了解生活的丰富性,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危险,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充实幼儿的内心,为幼儿再造想象奠定基础。

2、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引发联想与想象。

培养幼儿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幼儿了解一定美术表现方法后,就要引导幼儿“一题多画、一题多变、一物多用或一形多变”,加大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创造出新的美术形象。

一题多画。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表现或同一种主题用多种角度去表现。如同是“爱”的主题,可以表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人对动物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加大幼儿思维广度的培养。

一画多变。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引发幼儿联系和想象,通过变化背景或添画局部,表现不同的绘画主题或表现不同的事物。

一物多用、一形多变。利用手工材料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引发幼儿的联想或想象,巧用材料,在基本形式进行添加、变化,表现不同的美术形象。

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要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精心筹划。

(1)幼儿绘画活动的名称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以激活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所以,绘画活动多以“„„的故事”、“快乐的„„”等为题目,如果题目只是“我画机器人”,幼儿画的重点或注意力只局限在所见过的机器人的表象上,如果题目只是“机器人的故事”或“未来的机器人”,幼儿想象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绘画的重点则放在了创新形象上。

(2)欣赏的选材要富有新颖性和多样性,开阔幼儿的眼界,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如同是欣赏作品《小鸡》,可以欣赏线条装饰的、色彩装饰的、水墨画的、油画画的、抽象画法的小鸡等多种。不同的画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幼儿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在创作中选择的方法也不同,有利于幼儿有个性的创作。

(3)指导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受约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即教师指导的语言要开放,能引发幼儿的联想,积极肯定、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性的表现,(4)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和方便性,能激起幼儿的绘画创作的愿望。丰富的材料既可以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美术创作,又可以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尽情发挥。

总之,通过幼儿绘画教学,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鼓励幼儿打破常规,超越常理,培养幼儿的扩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

一、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教师在绘画过程引导幼儿突破定势的同时,老师自身也应甩掉包袱,打破传统的教师范画的“权威性”,鼓励孩子不断创新,超越老师,超越自我。通过绘画教学不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考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2、范琼芳:《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心理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三版。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18—20页。

4、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5、张福芝:《幼儿创造性美术教育》,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五版

6、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第二版

7、李生兰:《学前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8、李睿明译:《儿童美术与成长》,世界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9、郑明进:《怎样了解幼儿的画》,台交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十版

上一篇:入团申请书500字技校下一篇: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