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2024-08-29

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精选8篇)

1.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一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总结

按照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滨海新区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汉沽建设”为主题,以宣传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以开展“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活动为载体,集中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平安建设,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宣传,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精心筹备组织,确保宣传扎实有效

xx街专门召开了综治专题会,对宣传活动作了详细安排部署,结合xx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宣传的具体要求。同时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整个综治宣传活动进行了全面安排。在宣传内容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一是宣传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的经验;二是宣传对治安整治成果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是宣传在新形势下各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平安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四是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治安防范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守法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不断扩大宣传声势

按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思路,努力在全街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进一步掀起 “平安xx街”的热潮。为增强综治宣传工作的效果,使宣传工作不流于形式,xx街对综治宣传,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根据区综治委的部署,3月25日为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集中宣传日。这一天,包括xx街在内的各有关单位在东风路两侧设立宣传站点,集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大规模的宣传一条街活动。共树展牌8块,横幅1条,街领导亲自参加,各社区综治干部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腰鼓队也为宣传活动增色不少。共发放禁毒宣传材料、爱路护路材料、法轮功宣传材料、交通安全行驶材料900余份。可喜的是,广大市民对此次宣传活动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广泛参与,认真阅读材料和展牌内容,许多群众当天还积极咨询了相关事宜,使老百姓对社会及自身权益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3月21日xx街综治办还组织8个社区的综治主任走向街头,在人流密集的xx农贸市场门前集中开展反邪教宣传一条街活动,展出站牌8块,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

三、注重实效,立足长远

xx街综治宣传工作做到“五落实”:一是责任落实,召开了各社区领导和综治干部参加的综治工作会,宣传了综治、法制知识,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二是开展法制讲座落实,积极开展了法制讲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三是集中宣传落实,在各个辖区宣传栏内放置各种宣传材料,大力扩展宣传范围;四是警示教育落实,开展了防邪知识培训,组织居民代表收看了反邪教警示教育片。五是宣传标语落实,在各社区、各村书写综治宣传标语40余条,广泛进行宣传。

xx街办事处与8个社区签定了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同时,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对xx街平安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区、街领导的统一部署,在各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通力配合下,此次宣传活动圆满落幕,使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收到了积极成效。

2.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助人自助”理念,城市管理,社区工作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我国城市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位制趋于解体, 城市管理亟待改革, 社区的管理模式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 社区治理应运而生。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研究、社区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是指以社区地域为基础, 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和非营利组织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

1. 政府主导的强政府、强社会的治理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包括了两种理论, 一是“行政社区建设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单位制解体导致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疏离, 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国家权力的基础。因此, 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其基本路径是以居住规模为核心标准把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社区 (即居住区) , 力图通过重建基层党组织及其能力, 行政权力向下转移以及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来重建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因此, 在行政社区建设理论中, 社区是一个以居住区为分界基础的行政控制单元, 社区关系的主导性质是行政性的。此理论认为, 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强调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指导、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 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核心地位及主导作用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原则。

政府主导的强政府、强社会治理模式的第二个理论依据是“政府主导论”, 认为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治理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但是政府是治理的主要主体。在社区管理的实际运行中, 政府通过对社区居委会财务的控制, 使其具有行政组织特色。

2. 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社区的优先性和自主发展性, 认为社区自身的发展才是城市社区建设的要义所在。强调社区的相对独立性, 认为城市社区建设的要义是培育社区自身的发展, 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力主“去行政化”“还社区于社会”。认为社区内社会关系的主导性质不是行政性的, 而是情感共同体或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互助关系。

这一结构中典型的两种理论观点是基层民主论和NGO参与建设论。基层民主论强调人民群众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政府发挥指导性作用,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思路进行改革。王琳、宋晓辉认为社区民主决策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居民, 以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决议。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大多强调党建的重要性, 认为党是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心从单位转向社区, 是党实现有效社会参与的组织前提。郑杭生教授也指出当今社区建设是在一个陌生人世界中进行的, 在陌生人世界中构建和谐社区需要以党建带动社建, 社区凝聚的核心力量主要是社区共产党员组成的基层党组织 (党支部或党总支或基层党委) 。

NGO参与建设论的学者主要认为非政府组织作为一项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通常具有五个特性, 即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这些决定了他们和政府、企业不同的角色、地位。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 其基本宗旨是满足城市社区公民的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就在于其扮演着把家庭和城市社区与广阔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和催化剂角色。

这些观点具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即源于西方传统政治学的以强调行为主体自主权为核心的自治理论, 即公民个体表达权利的自主权和共同体管理自身事务的自主权。这一观点对不太重视公民及其组织的自主权的中国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符合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

3. 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政府通过向社会赋权、分权, 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内社会组织来承担,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 强化社区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职能。这一治理模式看到了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主体之间面对面的协商合作关系, 其理论来源是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动的公民社会理论和个权力主体参与共同事务管理的治理理论, 理论视角是多元主义和社团主义的混合。

三、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两者间的关系

社区治理是一种实践活动, 其主体是社区 (包括组织、家庭和个人) , 并具有既定的资源和目标。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 归根到底, 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相应地, 据此得出社区治理的一般性定义, 它是一种培育社区秩序、优化社区组织运行、整合社区系统的集体行动, 是引导居民、家庭或组织遵守社区规范、协调社区利益关系的过程。总而言之, 社区管理就是对社区 (居民、家庭、组织和制度) 的管理。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 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 整合社会资源, 协调社会关系, 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归结起来, 社会工作是以现实社会中实际发生困难的人以及由个人所组成的组织和社区等生产和生活单位为工作对象, 采取科学的专业手法,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实现助人自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社会工作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设置, 理应与社区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社会工作本身具有的助人自助的根本价值属性, 决定了它会对社区管理工作产生重要作用。

可见, 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概念。一方面, 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说, 社区治理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是因为社会工作兼具个案、团体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 所以社区工作治理属于社会工作的应用领域之一。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对社区管理还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它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区管理的重要推手, 这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础。

具体来说, 以“助人自助、服务社会”为理念的社会工作, 兼具“寓服务于管理, 寓管理于服务”的特征, 它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 维系社区中个人、家庭、组织、制度和规范的互动, 整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它与社区管理在实施内容和主要目标上的契合程度甚高, 也成为社区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志愿服务的逐渐推广将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培养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意识, 从而对培育整个社会的互助精神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下的社区治理实践

1. 以楼门自治为代表的居民自我管理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由本居住地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基层社区在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 应坚持“以居民自治促管理”的原则, 积极推动并已实现居住楼宇的自治与管理。而社区公共事务集体决策的居民代表会议制也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与服务的尝试。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居民有效参与管理与服务工作, 也离不开公众的自我组织化。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活动、提升他们自我组织与服务的能力方面,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在社会工作理念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协商正是在一种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过程实现居民的自我组织化的体现和尝试。可以说, 社会工作恰在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活动, 提升他们自我组织与服务的能力方面,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建立社工与义工的联动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社区应倡导并积极组建居民志愿服务队伍, 例如一些社区实行的“和谐促进员”志愿队伍, 正是助人自助理念下的居民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现。社会工作者是指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 具备系统的助人服务理念、方法与技巧等知识体系, 因此其优势主要在于专业性。然而, 与现实需求相比较而言, 专业社工的力量还相对比较有限, 无法全面、深入地面对所有服务对象。因此, 志愿者在其中主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大批志愿者提供的集体性、目标明确的行动是对专业社工的有效补充。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下的社区工作, 通过社工倡导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可使志愿者在自助或助人的实践中与有需要的人士产生互动, 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认可与接纳志愿精神, 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提升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社会支持存量, 从而实现增进个人福祉与增进社会团结的积极功能。

3. 动员社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社区内各种资源富集, 但传统的单位参与和邻里互助的参与模式总是难以突破原有的架构, 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从而造成了社区内资源浪费与资源贫乏并存的尴尬局面。助人自助理念下的社区治理,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区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困境, 强调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 整合社区居委会、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业等组织的力量, 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优化了社区资源配置。从理论上讲, 动员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是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有力保证。要促进社区参与的提高, 就必须转变“单位参与意识”, 培育“社区自治参与意识”。各单位在为社区发展添砖加土的同时, 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优良社区环境, 从而也能为单位组织的长足发展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五、“助人自助”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指导理念

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饱含价值色彩的社会设置, 其助人实践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践行其专业价值观的过程。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推手, 社区工作者始终坚持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 在践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上传递一系列有益于个人、社会的规范性价值。这种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居民互帮互助精神, 二是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增强居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水准。

强烈的互助与团结精神, 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而有序地参与是现代新型公民的全新形象, 后者是现代社会秩序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在当前我国社会秩序转型的特定背景下, 运用现代社会工作事业培育社会互助团结精神、新型权责观念以及社会参与意识的工作, 进而塑造新型公民是创新社会管理进而逐渐实现善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冷熙亮.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社会, 2001, (3) .

[2]王琳, 宋晓辉.论城市社区基层民主自治的实现途径[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 (3) .

[3]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三

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明确,要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和社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日前,市社会工作党委与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助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市级层面有18家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通过区县工作站、街镇社工点(自强147个、新航152个、阳光148个)在社区开展服务;区县层面登记管理的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有3051家,占28.35%,其中,生活服务类20.85%、公益慈善类57.33%、文体活动类13.20%、专业调处类8.62%。此外,还有备案管理的群众团队约2.3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

1.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建立购买服务体系。部分街镇成立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把具体工作职能设置在社区自治办公室,公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清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或竞争性谈判、社区培育等形式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机制。制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招投标工作流程等一套科学透明的管理制度,规范购买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做到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一拨付。三是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服务、残障人群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援助、社会救助、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在家庭危机干预、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拆迁安置、业委会建设等专业调处领域,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通过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公共设施委托社会组织运作,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2.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拓宽参与渠道。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打造社区共治平台,吸纳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入社区委员会、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社区代表大会等社区共治平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与多元利益表达,开展协商互动。二是承担社区共治责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其他驻区单位进行合作,为社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社区宣传和社会责任服务等,不断拓宽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途径。三是培育社区自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涌现出一批社区骨干,使众多的社区积极分子和群众团队,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广泛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

3.探索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一是参与区域化党建。基层通过创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部分协会和群众活动团队,建立活动党支部,实行“党员一方隶属、双向管理、双边活动”;对目前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选派党建联络员,并建立健全工青妇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和党群、党社互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二是开展互动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使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党员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三是联系凝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双向认领”活动,向社区单位、居民征集需求菜单,由社会组织承接开展公益服务。

4.探索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社沟通。一是由政府扶持运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社沟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参与治理中实现“三个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即通过社区代表会议、社会组织联络员、居委会和居民意见等多种渠道发现社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购买服务项目,筛选和引入优秀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建立政社沟通和互动机制,为社会组织链接各类社区资源。二是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鼓励支持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托管,健全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机制;协助基层政府完善购买服务管理,提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指导帮助其他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供第三方评估和督导。

5.探索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激发基层活力。一是建立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建立健全楼组自治规范、居民区治理架构、居民议事平台、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等,设计相关活动,推动各类群体、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引导自发组建社会组织和群众团队,为初创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运营管理指导和培训,建立相适应的孵化过程和愿景设计。三是提升社区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从直接承接政府的服务性工作,转向以社会化方式提供专业性辅助工作,提升了社区的社会资本。同时,也积极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使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慈善。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管理模式、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等路径,在民生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化解矛盾、共治自治、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

二、几点启示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坚持“一手抓思考,一手抓实践”,聚焦抓典型、抓人才、抓枢纽、抓公开、抓党建,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的作用,将社会组织参与拓展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

1.抓典型,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一是开展试点提炼经验。注重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效应,选取一些基础较好、实践较多的基层街镇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提炼积累经验,为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以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会或社会组织孵化园等为载体,赋予其指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功能。结合本市群团工作新举措,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枢纽功能,团结凝聚本领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加强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动拆迁等社会突出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这方面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

nlc202309021124

2.抓人才,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大政策定向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培育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开办扶持、场地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式,大力培育并重点扶持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平台,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购买服务项目、符合政府转移职能承接资质的社会组织等目录的出台,推动购买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培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开展对社会组织领域人才队伍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研究,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扶持和激励,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职业薪酬体系和指导标准。

3.抓枢纽,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一是完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培育和社会化自主形成相结合的方式,把社区党委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建枢纽,把区域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园等发展成为枢纽。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本领域、本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联系,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4.抓公开,探索社会组织规范化和信息化公开机制。一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评估工作,以健全组织结构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促进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二是探索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章程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资金筹集渠道公开和人员薪酬公开”。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协商协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具有的行业、专业、职业、第三方、扎根基层等獨特优势,围绕所代表的行业和群体利益,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

5.抓党建,服务凝聚社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是以党建引领区域化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指导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以社区党委为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共治。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采用“独立党组织、联合党组织、活动型党组织、党的工作小组”等方式,对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的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由街镇社区党委,派遣党建指导员或明确党建联络员。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文件。起草出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文件,明确要从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业务指导、资源对接、凝聚人才等功能,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4.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四

西苑社区2012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群策群防打造平安社区

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2012年,我社区在居支两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领导的决策和实施意见,坚持群防群治,标本兼治的原则,小区无大案要案发生。我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根本好转,人民群众在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的氛围中生活。综治工作站在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及综合治理方面作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搞好宣传,提高认识。办好法制宣传栏,让群众读法,知法,用法,利用市民学校、老年活动室,开展综治工作宣传。在综治宣传月活动中,在小区内发放安全防范知识手册、消防安全知识手册及打击两抢一盗的宣传资料,对禁止吸毒、贩毒、反对“法轮功”,反对邪教,打击偷,摸,扒,窃,嫖娼卖淫,拐卖抢劫等内容进行宣传,让群众懂得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组织巡逻队伍,加强防范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到 人。由社区工治安岗亭人员组成巡逻队每天早、中、晚在辖区内进行流动巡逻。特别是对背街背向、小区的复杂地段定点定时巡逻。在节假日期间,安排社区干部进行安全值班,发现问

题及时上报,保证广大居民群众节日期间的安全防护,防火防盗工作不间断。通过努力,小区内的盗抢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居民满意度提高。

三、对辖区人口情况摸底,清理流动人口的从业、经济 收入、所持证件、原籍等情况。摸清吸毒、贩毒人员、强戒返回人员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跟踪防范。调查“法轮功” 人员的生活情况,加强教育,指明方向,正道做人。调查劳释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情况,加强帮教,专人定期一人一帮,多方协作,反复劝教,不断规劝感化,对改好从事正当职业的人进行表彰鼓励。居委会力所能及地安排就业,帮助解决困难,让他们重新做人。八月份开始,结合户口整顿工作开始辖区人口情况入户采集登记,对人口普查工作顺利进行进行前期准备。

四、搞好群众内部调解工作。调解13起邻里纠纷,成功8起,建档8起,提供法律咨询1起。对邻里纠纷及时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努力提高调解成功率。特别是对自来水公司改道松庄小区水塔引发的群体性纠纷,社区领导及时联系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组织双方在社区综治站进行问题分析座谈调解,通过两天的努力,成功化解1起群体性矛盾纠纷。

五、开展辖区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了辖区内的非法经营情况,检查了西安路加油站、风云网吧、百联超市及幼儿园等人口密集场所。针对各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放火安全设施、疏散通道等等进行了仔细检查,宣传放火防盗重要性,对不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与纠偏,并与各单位签定了防火安全责任书。

六、开展禁种铲毒工作,协同社区民警对非法禁种毒品情况进行大排查,在辖区内楼栋顶层及花台种植植物进行检查(包括辖区内私人种植菜地),排除我辖区毒品种植现象。

七、在梅雨多发季节,针对松庄小区存在外墙垮塌等安全隐患情况,综治工作站组织人员,对小区各单元楼栋、梯坎等易发生滑坡、垮塌事故的地段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将水塔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报告及时向上级汇报。经有关部门协调,水塔的修缮工作全面完成。

截止到现在,我居发生大小刑事案件28起,主要是盗窃和抢劫案件。根据街道办工作方案要求,我居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行动,加强了社区警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月发案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既复杂又艰巨,但我们深信,只要持之以恒,发动群众,齐抓共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五

工作总结

2015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上级政法综治部门和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稳定为中心,以创平安社区为载体,以防范为重点,全面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推动了综治工作上台阶,确保了我社区社会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社区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压倒一切工作的位置上,列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年初社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制定出工作方案,修订考评、奖惩等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综治规章制度。与辖区16个单位,239家个体经营户,13个巷长签订了治安联防联控责任书,做到了社会综治、治安联防横到边,纵到底。二是进一步健全了综治工作的各种网络,成立了治调委员会、义务巡逻队,各居民点有治安调解员、治安中心户和综治信息员。三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责任。将综治工作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到社区的每一名同志身上,形成了由社区主任、治调主任具体抓,社区各方

面力量协同抓的良好格局。四是重新调整了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严格分工,明确责任。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小区负责人为成员,设立了普法小组、治保小组、调解小组、宣传报道小组等,选派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业务精的人担任小组长,有计划的开展综治工作。

二、搞好排查,着力化解,全力抓好对各类矛盾的预防和化解

一是进一步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了集中排查和经常性排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处的组织制度、联络员制度、排查调处和专项整治制度以及督办检查制度,健全了矛盾排查网络,由综治信息员、治安中心户及社区建立起矛盾排查的基层网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及时调处化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纠纷事件扩大化。二是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以协议书为抓手,推进矛盾化解工作。把矛盾纠纷调处作为平安建设工作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普法宣传,全面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社区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党员远程电视教育这个平台,开展文明市民教育、科普教育、反邪教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家家户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及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文明市民等。为居民发放各类政策法规宣传单,积极营造社区浓厚的法制舆论氛围。积极排查和化

解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进京上访为零,赴省、市、区上访为零的创建目标。积极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全年调解各类纠纷7起,将调解工作做到排查率99%、调成率100%,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明确主题,开展创安,严格基层防范管理

一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小区、平安单位活动,运用横幅、标语、广播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向全社会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充分发挥综治工作站作用。规范统一社区内5个物业小区平安创建工作手册、健全资料、清晰台账,使综治工作站真正成为群众接待点、矛盾纠纷解决点、义务报警点、治安工作落脚点以及外口工作管理点。三是积极开展“一感两度两率”工作,登记“2”字头电话639部,发放宣传单1500份,横幅10条,各类电子显示屏5个,基本实现平安创建宣传全覆盖。四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构建社区防控机制。社区整合各类群防群治组织,形成了强大的联防联控体系。将社区综治领导小组、调解委员会、治安中心户和信息员、义务巡逻队、平安巷长等共计106余人纳入社区统一管理,小区和门前三包保洁员、门卫、单位保安等40余人与社区民警、交警事故大队、白庙城管中队、白庙文化站等专门执法力量有机整合,构筑了社区坚实的人防网络。确保了社区各类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处理,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了各类影响基层稳定事件的发生,创建“平安社区”活动深入人心,受到广大群众

-3-的广泛赞誉。

四、严格依法,着力防范,强化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管理

一是加强流动人口、房屋租赁规范化管理。社区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区常住人口、外来暂住人员和重点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和登记,建立一整套社区治安防范基础工作台帐,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共登记实有人口5396人,实有房屋1936套。二是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成立社区帮教小组,制定帮教工作制度,落实上门帮教工作,加强帮教“两劳”人员,坚持做到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帮教和检查情况,使帮教工作得到落实。牌坊社区现为2名流动人员进行了审前社会调查。三是大力整治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和食品安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重新学习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中小学校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开设法制、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共同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和食品安全,专门成立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打击盗窃、敲诈、抢劫师生财产,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清理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

室、录像厅、歌舞厅和违法建筑,无证经营的饮食、生活用品摊点以及出租房屋等,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稳定。

下步工作打算:

2016,我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将在上级部门和街道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做好维稳工作,并紧密配合,形成了综治维稳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力度。加强对综治维稳及平安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精心制定宣传方案,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加强与各级宣传部门的联系沟通,组织舆论引导,研究利用宣传栏、横幅、广播等信息渠道进行宣传的措施,营造出一个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是强化预防、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围绕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的目标,加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预测,每月定期调查摸底,对“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提前开展排查预测,并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健全基层信访调解员制度,加强与基层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动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四是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具体责任,继续推广和巩固“以房管人”的模式,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提高对外来人口常管、巧管、善管的能力,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调查、登记等管理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了规范有序。

牌坊社区居委会

6.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六

200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TP社区居委会在区综治委、街道综治办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在社区开展以争创“五型社区”为载体的活动,以创建“和谐PL,幸福TP”为已任,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扎实、认真地开展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稳定、祥和、优美的生活环境,现将综合治理全年总结如下:

一、健全网络,落实到人

TP社区管辖范围大,有常住户4436户,常住居民10596人,社区内有行政单位三家,事业单位四家,大型企业六家,学校两所,特别是三峡学院就有学生近万人,所以光靠居委会来单枪匹马的搞“综治”,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社区必须与派出所、司法所等专业部门联手,在社区内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综治网”,注重以点带面的方法,坚持“群众受益、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指导思想,本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奉献社会”的宗旨,我们将整个辖区分为两大片,每片有一名社区主要领导来具体负责,并发挥群防群治的队伍,如:“扫把信息队”、“大妈保安队”、“社区志愿者队伍”、“民兵巡逻队”等,通过齐抓共管,综治网络健全,责任到人,使综治能更真正深入基层,落实下街面。

同时强调各单位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门,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让大家从思想上高度统一、认识上高度透彻、领导上高度重视、措施上狠抓落实。

二、六位一体,巩固成果

全面认真做好综治、信访、警务、治保、调解、安监工作,坚持“六位一体”建设工程,确保辖区内的稳定和谐。

在综合治理方面,始终坚持社区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由党委牵头成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全面统畴调动社区内的综

治力量,充分发挥强大的群众基层优势,将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信访维稳方面,在全面加强对《信访条例》宣传的同时,社区还把信访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收集反馈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有组织、有步凑的,及时收集信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经过各种途径,积极化解矛盾,争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坚决杜绝非法上访的事件发生,全年社区内无一起进渝上京的上访案件发生。

在警务建设方面,TP社区在自身办公条件紧张的条件下,还在办公室内,为管段民警设立专用办公桌,还把“民兵巡逻队”、“扫把信息队”等综治力量的名单,汇报给管段民警,以便管段民警随时调动,并全力配合警务室的工作。

在治安保卫方面,TP社区的“民兵巡逻队”,积极与派出所、警务室,以及辖区单位的保安力量联系,在重点单位、学校周边地区,多次开展联合防火防盗巡逻,坚持“巡逻到点,不走过场”,今年以来共计巡逻百多次,其中有记录的有20多次。

在人民调解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在区司法局牵头下,推行“社区有法律顾问”活动,今年4月份,在沙龙司法所的安排下,社区居委会设立了常年的法律宣传咨询点,并与一名专职的法律工作者为社区法律顾问,充分借助专职法律工作者的优势,解答群众的咨询,方便居民及时了解、掌握法律法规。目前为止,记录在案的调解的成功民事纠纷有26起,无一例民转刑案件发生,调解工作认真、细致、有理、有节、有情、有意。

在安全监督方面,始终将这项工作当作社区主要工作之一,成立了“安全监督小组”,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与辖区内的各单位一起,为建设“500亿WZ”,实现“PL741”工程,添好砖加好瓦,顺利实现全年辖区内,无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多样普法,三无社区

社区领导深知守法的前提是懂法,而要广大社区群众懂法,就先要大规模普法,特别是当前大量法律不断出台,比如年初出台的新劳动法,到8月份《刑法修正案

(七)》中正式新增了“传销罪”等,多部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针对这个现状,社区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挂图、宣传单、横幅等多种形式向居

民、流动人口宣传“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反邪教警示教育”、“消防安全法”、新“劳动法”等法律知识。

在建设“无毒社区”方面,坚决打击种毒、贩毒、吸毒活动,社区积极组织工作人员,社区腰鼓队,开展主题为“依法禁毒,构建和谐”的宣传活动,使大家明白看到毒品是社会毒瘤,是毁灭幸福和睦的家庭的罪魁祸首,教育居民自觉做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并挨家挨户给社区居民发放“禁毒”知识宣传单共计1300多份,使“禁毒”宣传工作家喻户晓,有效净化社区环境。

在建设“无传销社区”方面,社区一方面在多个场合,向大家宣传传销的害处;一方面多次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清查辖区出租房内的传销份子,解救被传销份子非法监禁的受骗群众100多人,在社区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反传销人民战争。

在建设“无邪教社区”方面,社区居委会利用多功能活动室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党员同志、保洁员、社区民兵约80多人,观看反邪教的电教片。并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大家懂得邪教是人类社会的毒瘤,邪教对社会稳定也有极大的威胁,所以我们要倡导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增进居民和青少年识别邪教的能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四、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7.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七

一、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改革与创新十分必要

作为社会矛盾减压器和润滑剂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治理本来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社会创新的新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要求、社会工作发展及社会工作教育演进过程中自身的天然不足、社会服务本土化要求等众因素呼唤社会工作教育改革、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一)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首先,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观、工作领域和方法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是为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与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社会工作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除困扰、回归正常生活的服务是在促进社会正义和进步,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是一种相依关系,“就社会工作而言,它可以在狭义的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解决问题、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来实现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促进社会秩序。”[2]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可以对社会治理发挥制度性协同和功能性协同两种作用。

其次,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工作通过服务理念、过程、内容和评估机制介入社会治理创新,使社会治理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变革力量[3]。社会工作对于特殊人群的服务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方面,社会工作要“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对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4]”,这是社会治理中源头治理的基本内容。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领域之一[5]。

第三,社会工作服务以基础———服务型治理参与社会治理并发挥作用。社会工作通过基层服务来解决民生问题,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的多领域、全覆盖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和一批扎根社区、面向家庭、服务居民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途径来推动社会治理[6],以社会中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在利益上受伤害的最基层民众为服务对象,向城乡贫困者、失依老人、残障人士、精神病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困难人群施以援手,解决困难并促进问题解决,以达到源头解决的效果,这正是社会工作基础-服务型治理的基本内容。

第四,社会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方式将政府的刚性政策转化为温和的社会治理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进行社会倡导来实现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通过政策建议呼吁改善或改变政策以对困难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予以整体关注,更好地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发展,有效传递社会公共服务。

(二)创新社会治理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国家政策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较高的要求。为推进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社会治理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基础上增设了社会工作人才,他们成为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六支人才队伍,明确提出“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政府明文要求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7]。政府官员也撰文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此作为社会建设的人才支撑[8]。

其次,高校要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为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和保障。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其本然的职能所在,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具体言之,人才培养是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木功能。高校要从适应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人才培养、富有前瞻性的社会治理领域的对策性研究和引领社会治理事业发展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构建。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为社会培养大量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社会治理人才。同时,通过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培育和提高社会公民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9]。第三,社会工作服务要多样化地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践开展特色服务,重点围绕应急管理机制、特殊人群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动员、流动人群服务等六个方面进行治理创新,探索本土化实践模式。社会工作机构要立足当前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现实,从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战略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目的出发,分析自身现状,探索与社会治理相适应的发展路径[10]。

第四,学界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多样化要求。作为与社会治理理念相契合的社会工作在服务上具有自身的一定优势,但要能够与社会治理协同作用,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社会工作者还要有社会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工作人才还要有社会管理的素质,还要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尝试管理与服务等不同方向或增设管理方面的课程[1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改革,突出社会治理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治理型社会工作人才。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现状需要进行改革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正在探索中的人才培养途径,需要不断研究与改革。

首先,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专业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紧缺;全社会希望深化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普遍要求,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其次,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教育先行性”和“后生快发性(较短时间较多大学办社会工作专业)”已经致使社会工作教育不适应社会工作一线服务,这种状况源自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拿来即用”与“食洋不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内在决定”而非“内外结合”的历史原因,较少考虑国家和地区社会变迁的需要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12]。这就需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改革闭门办学的传统育人模式。

第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处在政策、教育人才、社会有效需求等资源短缺的境况和国家绝对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之中[13],这些是阻碍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际社会需要,轻视专业实习环节使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难以培养,需要思考课程改革或重置、注重实践教学[14]。面对如上难题与困境,需要研究社会发展需要,思考如何开放办学,定位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意义、目标、任务、内容与要求

面对当前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有弱势、劣势,自身存在先天不足,是时候认真全面考虑社会工作教育改革了!在社会工作教育界动手改革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首先要在认识上重新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的意义与价值,即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与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次,要考虑如何改革,即改革的内容、方法、步骤,主要思考如何做以及取得好的改革的效果?具体要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创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形势要求?如何将社会治理理念、价值观、思想化作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何实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引领作用和社会治理协同作用?如何在专业教育实践中办出学院特色?如何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辐射作用?第三,还要考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估问题,谁来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的标准是什么?总之是要考虑: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机构重新思考学院人才培养的意义、目标、任务、内容和模式。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以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为基础而进行的理论探讨,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因而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也可以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教学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虽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支持或指导实践。改革要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理论上的准确把握,改变长期以来人才以“专”与“通”区分的较为单一的状态,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与多适应性方向发展。在吸收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理论上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3)创新社会工作教育人才培养实践.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呼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包括根本任务、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非教学途径等,使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从而指导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本项目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高校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多途径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探索性的贡献。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

第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要以创新社会治理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现行本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探寻一条提升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道路,实现学校与社会组织的零磨合,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实现学校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社会治理创新形势下的社会工作教育改革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社会工作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同时要完成以下一些任务:研究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体系及评价方法;构建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社会工作教育根本任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活动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管理混乱、缺乏评估的问题,尤其要突出以下研究重点:一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重估及评价体系构建;三是创新社会治理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目标重构,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四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管理与评估。第三,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内容: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规范;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鼓励一线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系统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要重新思考,进一步深化认识

第一,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是什么,存在何种问题;第二,创新社会治理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能力要求;第三,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各种能力之间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何,怎样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教育者要思考能力考核及评估方法;第四,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及其保障思路实施的有力措施;第五,科学定位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补充、深化,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及其结构;第六,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学活动体系,含教学方法、学习途径等;第七,发挥各院校资源优势,探索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学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势领域;第八,探索评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8.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八

社会组织在科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其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的群体活动,如家庭、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组织,同时也包括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等社会群体,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主要进行详细介绍。

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对社区治理需要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培育

社区治理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加管理的事务活动。这与传统的政府统治是不相符合的。社区治理不仅可以依靠政府,还可以依靠社会各种团体、组织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多方面进行协调合作、互相协商和指引,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具有多元性。

2.社区功能主要要求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重视和培养

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组织人员主要以社会公益服务作为工作目标,从而能够有效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社区经常在街道范围内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目前,社区社会组织主要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功能上的不足,并能有效进行管理,对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居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能够有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从而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撑

政策和法律对社会组织发展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监督力度不够、限制较多、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不健全。在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业务单位并没有履行其职责,对管理并不重视。此外,一些民间组织管理结构分类过细导致职权泛滥,未能更好地进行管理。

2.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

社区社会组织是城市社区治理引入的产物。在现阶段,我国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根据政府的需要而成立起来,因此其独立性不强。在实践的过程中,政府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成为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这样并不利于社区组织的发展。

3.城市社区居民未能广泛参与到社区组织管理当中

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居民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管理当中,从而影响社区的发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可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与他人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信任,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居民的素质。然而,我国居民往往未能够广泛参与到社会组织管理当中去,管理能力较为低下。

三、社区治理视野下政府再造社会组织的几点建议

1.明确发展方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的社区组织便明确了社区治理结构的地位,并确定社区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引导和监督等作用。各级政府必须要树立多元化主题理念,对政府的相关组织进行协调管理,互相之间进行合作和互动,社区居民也要学习必要的社会理论,从而有效增强公民意识,将社会组织真正落实好。

2.要注意组织的培养

组织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必须要对上下形势进行分析,培养更多的基层组织,让居民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组织当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管理制度,从而能够有效实现自我管理和监督,从而实现良性发展。此外,还要注意社会组织的民间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组织管理的积极性。

3.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管理

为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应该要投入力度,鼓励发展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社会组织。还应该重视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保障其权利。减少街道政府的管理,并鼓励组织多开展社区活动,关心居民的生活组织,强化组织力度,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活动。

4.打造专业化队伍

政府通过打造不同的队伍,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包括:管理队伍,对街道、社区等相关组织进行管理。通过打造专业化队伍,为街道提供多样性服务,从而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管理的不足。此外,还应该建立精英领袖队伍,增强对组织的号召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对精英领袖进行培养,从而为社区组织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对社区组织做好规划

政府要对社区组织的发展做好相应的规划,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能够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管理需求,此外还要对社区组织进行不断整合,从而能够及时发现社区发展过程中缺少的组织类型,并进行补充。

6.对社区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注重进行组织规范化管理,并加强社区管理指导,制定各项社会规章制度,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此外,政府还应该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指导,从而将社会组织贯彻的原则、社区人员、管理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助和保障。

四、结束语

社区社会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革创新的过程,是时代发展的新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区社会组织也不断兴起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政府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让社会组织能有效实现为居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翟桂萍,汪丹.大都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听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后的感想下一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备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