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2024-10-18

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通用8篇)

1.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篇一

山东师大附中学分认定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2009年11月

命题人:田雪莲审核人:孟伟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94年,梭伦临危受命,当选为执政官。其时的“危”主要是指

A.上层贵族和下层贵族之间矛盾激化B.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C.奴隶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D.贵族对专制王权构成威胁

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

民的政治权利④创立五百人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C.鼓励发展工商业D.划分公民等级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5.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6.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 ①穿汉服、说汉语②改姓汉姓,与汉族

通婚③政权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④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

11.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

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

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4.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相同点是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天主教会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6.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B.路德宗C.英国国教D.胡格诺派 17.欧洲宗教改革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天主教会的财产被没收B.宗教自由开始盛行

C.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D.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8.“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B.保护民族工业C.发展机器生产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19.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与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阿里被称作“埃及的亚历山大”

B.他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他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D.改革最终胜利

20.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在改革中的具体表现是 ①

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1.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

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A.伊凡四世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22.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A.1841年B.1861年C.1867年D.1871年 24.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是

A.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B.大力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C.社会生活习俗倡导“西化”D.建立新军队,灌输武士道教育

25.1888年~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与其迅速增长有关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明治维新的成功④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化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6.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8.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29.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 30.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第Ⅱ卷(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1.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二、非选择题:

得分

评卷人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各自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6分)

得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统计表

时间 1860年 1879年

企业数(个)

287

工人数量(人)

11600 42000

产量(千卢布)

7954 51937

评卷人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臭名昭彰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请回答: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概述其主要内容。(8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一九法令”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得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立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6分)

评卷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BA6-10 CBADC11-15 BDBAA16-20 CDBCC21-25 DDDAB26-30 BBCCC

二、非选择题

31.(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2分)

(2)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分)

(3)原因:梭伦改革: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6分)

32.(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2分)

主要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获得解放时,可赎买获得一定土地(份地);农民受村社管理(6分)

(2)影响:农奴获得解放,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且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俄国经济的发展。(6分)

33.(1)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经济、文化接触中的获益者)。直接目的是富国

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4分)

(2)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量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4分)

(3)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6分)

2.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篇二

百余名家齐聚助推协会精彩启程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筹建者为齐白石第二代传人、著名大写意画家齐良迟先生。

作为白石老人的传人, 组建一支传播齐白石艺术的团体一直以来都是齐良迟先生的梦想。现任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王印杰表示, “研究会举办的初衷围绕两个方向, 一是将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发扬光大, 为学习白石艺术的人提供学习的平台, 第二就是改革开放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画画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协会的成立对于齐白石艺术继承发展、创新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家民间的艺术团体, 研究会举办之初非常的不容易, 一没有资金支持, 二没有专家, 三没有办公场所, 协会工作的开展要靠自己去克服各种困难, 去解决, 而这一切的工作全部压在了齐良迟先生的肩上。

为了筹建高水平的艺术专家团队, 齐良迟先生凭借在业内良好的艺品、人品, 在初始就邀集到了启功、董寿平、何海霞、秦岭云、卢光照、程莉影、周怀民、黄均、田世光、许麟庐、阿老、廖静文、傅石霜、黄正襄、欧阳中石、沈鹏、邵大箴等百余位艺术家的参与。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适时出现, 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齐良迟先生的辛勤付出, 为研究会的建立、成长、壮大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其高超的画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必将被研究会传承下去。

完善协会制度体系打造健康艺术社团

在齐良迟先生过世以后, 研究会几经波折, 走了不少的弯路, 但在齐白石第三代传人齐展仪接过了终身名誉会长后, 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宽广的心胸和负责任的担当, 团结会员、完善制度, 使得研究会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协会发展工作, 齐展仪首先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 组织研究会主要负责人、理事及会员, 每月定期召开研究会的领导班子工作会议, 民主的协商研究会里的活动, 将之前对研究会怀有深厚感情、关注工作发展的艺术家重新联系起来, 同时让每一位会员为研究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使得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在齐展仪先生的提议下, 研究会成立了艺术评委会, 严把入会会员的艺术水准。绘画是一种直观的平面绘画艺术, 艺术家的创作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也无法藏拙。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严控每一位入会会员的质量, 通过作品筛选, 锻炼艺术家的绘画技艺, 从长远的角度最大限度的保证研究会的健康发展, 充分展现全会的艺术水平。为了更好为会员服务, 研究会为会员联系展馆, 定期为艺术家举办免费画展。在这个平台上, 只要会员愿意就可以进行各种艺术形式的展览, 写实的、写意的、传统的、现代的等新形式均有呈现。对于那些办展的会员而言, 通过展览, 和名家点评, 会员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水平, 带动了整体的创作氛围。

作为自主经营的民营社团, 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发掘自身的潜能, 举办了大量高水准的展览活动。每个民营社团都明白, 要长远的发展, 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研究会领导班子通过自己的人脉, 组织力量, 在市场中找寻生存之道, 和收藏家建立情感, 为研究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来源。

研究会的领导班子还从自身出发, 对于研究会的每一份收入做到公开透明, 建立健康的财务制度。每次活动的财务支出, 齐展仪先生做到了公私分明, 只要是涉及自己花的每一分钱, 他都是自己出, 为研究会的工作开展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与此同时, 研究会在注重实体活动开展的网站建设上也在不断完善中。通过网站为每一位入会的会员服务, 做到线上线下活动的同步协调, 这不仅扩大了研究会的影响, 也向社会展示了每一位会员的创作动态。

感恩30年发展构筑未来美丽愿景

回顾历史, 为了更好地着眼未来。几十年的时光, 转瞬即逝, 站在研究会30岁的生日里, 面对着走过的道路, 齐展仪心中一直充满感恩, 他说, 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越办越好, 我心中一直想着, 这是全体会员的真情热爱, 是本会艺术顾问的大力支持, 无偿奉献, 理事会和领导班子成员辛勤工作的结果, 如今这么好的结果是对于我和我父亲齐良迟先生来说, 我们一直心怀感恩。研究会最初的发起人如今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同时我又是白石老人的嫡孙, 我向每一位支持过研究会发展的人说声谢谢。

不可否认, 研究会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全体成员的支持下, 遵循着白石老人艺术的这条主线, 为了让齐白石艺术的艺术遗产生生不息, 并在未来大放异彩, 从奠基人齐良迟先生到当代齐派艺术领头人齐展仪, 再到现任研究会领导班子, 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思考和客观地审视研究会的未来发展。王印杰说, 无论是齐良迟先生还是齐展仪先生, 从他们身上切实感受到了艺品人品个人魅力, 这是未来协会发展的基石。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策略 篇三

一、明确考试方向

1.仔细研读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同学们备考的依据。对考试说明的研读要突出两方面:一是明确知识范围,特别要注意每年微调的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常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二是明确能力要求,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深入把握命题趋势。《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虽为选修课,但它实际已经成为各省市的必考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做真题,研究命题思路,把握命题趋势。近年来相关命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切口小,挖掘深。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细小而零散,如江苏省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涉及的考点有“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等;江苏省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江苏省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涉及“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知识点虽然细小,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第二,考试内容涉及两个改革,对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如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中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的比较;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中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原因”的比较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既要抓住共性的东西,又要参透每一改革的特性,深挖原因,以不变应万变。第三,命题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时代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与借鉴功能。如江苏省2012年高考历史卷考查了“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苏省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关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内容,并适当进行延伸。

二、学习与应试策略

1.常规学习的四段论,即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样改)、影响(改的结果如何)、评价(对改革或改革者的评判)。在学习过程中如能秉承“利益分析法”,就能将一些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效果会更好。利益分析法,就是从利益关系入手,追溯各个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从而推导出基本符合实际发展趋势的结论。将其用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即分析社会存在什么弊端(社会危机、内因或外因、主因或次因等);针对弊端应采取什么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教育、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变革等方面);这一措施有何效果(成功或失败,或解决前一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等);改革中各个利益主体有何行动(反对者与支持者、受益者与受害者等)。

2.应试策略。首先,把握相关理论。如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涉及最高领导者的强势主导、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民心向背、改革策略、用人问题、文化传统、外部条件等;至于改革的启示,结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即可归纳出来;对改革(或改革者)的评价,要注重两个标准,即价值标准(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道德标准(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改革者品质等)。其次,清楚试题的构成。一道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立意(考核的目的)、情境(试题的材料)、设问(试题的呈现)。再次,明确答题路径,搞清设问“依据材料回答”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不同。最后,在此基础上看分答题,注意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争取获取高分。

三、经典试题分析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45题)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分析】本题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两次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其异同之处,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材料中“清末新政”的提法乍一看会让人感到手足无措。因此,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多读一些材料,以备考试之需。第(1)题,可从两次改革的对象、性质、内容等角度入手回答,如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均向西方学习、均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国势”、“人才”、“武备”及百日维新的内容可知,两者均侧重于制度改革。第(2)题,第一小问可从主导者、进程、国内外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应结合时代背景回答。endprint

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道题可能涉及多个改革事件,即改革史的比较问题。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4题将“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较,取得了较佳的命题效果。此外,二者的习俗变革也有比较的价值。复习中应重视对古今中外各种改革异同点的归纳,如对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对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等。在比较点的选取上可以关注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结果、原因、性质、意义、国情、人文习俗等,既可以是“长时段”的比较,也可以是“短时段”的聚焦。

例2.(2011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卷第24题)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分析】这是一道经典的改革史试题,切入点是明治维新中“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涉及的考点有殖产兴业的方式、原因、变化、启示等。本题的亮点是紧扣当年的热点“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设题,凸显历史的借鉴功能与现代气息。由此题可以看出细化考点、夯实基础的重要性。此外,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可将其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例3.(原创)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二 这个运动主要的是代表了当时从地主官僚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倾向,所以只能是一种软弱的改良主义的运动。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他们和当权的封建势力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只是要求封建统治势力让出一点位置来给新起的资产阶级。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戊戌变法》(中国史学会主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指出论者采用了哪种历史观。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任选一种观点,利用所学知识论证其合理性。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参考答案:(1)原因:光绪帝软弱无权;帝后党争。

(2)原因:坚持改良主义,不赞成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等。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3)选择材料一观点:慈禧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一切职务;重抓朝廷用人大权;甲午战争中帝后的和战之争到变法前夕的维新与守旧之争;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选择材料二观点:变法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梁等维新人士和部分具有维新倾向的官员参与变法。

(4)最高领导者的强势主导;统筹各方利益;关注民生。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 篇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1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上: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上: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措施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上: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上: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点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的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将均田制下的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3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间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4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

1.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等。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2.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篇五

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中心:“农战”与“法治”

内容:

前期: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后期:a废井田,开阡陌。B推广县制。C统一度量衡。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

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2)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有利条件: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安定,经济恢复;

(2)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广大农民徭役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目的: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内容: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设立三长制,制定俸禄制度,不许官吏自筹,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作用: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a北宋统治者集中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弱积贫局面;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c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内容

经济上富国之法: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

(1)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2)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3)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4)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5)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

(1)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3)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4)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

目的-培养变法人才

(1)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

使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历史作用和教训

作用:

改变了积贫局面:原因:各项措施取得成效,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西部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3)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核危机

(1)根本原因: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在欧洲社会处于支配地位,实行大一统神权统治;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西欧民族国家兴起;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由于四分五裂的国家状况,德国成为天主教国家中手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最为尖锐,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因此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发生。

(3)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2)主张: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认为教徒的就不靠教皇、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认为普通教徒和教士没有区别,全体教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神甫可以娶妻;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3)成果: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产生的新教派称“路德宗”,在德国和北欧传播;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3、加尔文改革

(1)主张:许多主张与路德相似,如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圣礼等。但是他的主张更加激进,更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思想;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节制、忍耐等美德;神职人员有选举产生,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主张把日内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等。

(2)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加尔文宗”,在英国、法国、尼德兰等地传播。

4、英国宗教改革

(1)内容: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断绝英国交汇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2)影响:由国王自上而下进行,目的是强化王权,建立附属于国王的民教教会。推行者是国王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保留了天主教的残余,后来又兴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运动。

5、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与影响

(1)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影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但反封建斗争不彻底,仍存在教派纷争和宗教迫害。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背景

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但掌握实权的埃及封建统治集团马木鲁克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

阶级关系:捐税名目繁多,阶级矛盾尖锐。

对外政策:闭关自守,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乱世”崛起:穆罕默德•阿里在复杂的形势下登上埃及的政治舞台并控制了统治实权。

国际关系:英法的争夺曾使埃及民族矛盾尖锐,但英法最终被赶出埃及,然而西方国家的威胁仍然存在。

二、改革的性质、内容、影响

1、性质: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内容:

经济:(1)实行土地国有,废除各种杂税;(2)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广泛种植经济作物;(3)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建立近代企业;

政治:(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最高国务委员会并设立各级地方行政机构;(2)铲除马木鲁克势力; 军事:(1)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2)改变旧军队,建立新军队;(3)学习西方技术,按西式方法训练军队;

文教:(1)创办各类学校,邀请外国专家讲学;(2)选派埃及青年出国留学;(3)翻译欧洲各种专著。

3、影响:

(1)积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军事力量增强,获得民族独立;推动埃及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消极:阿里很快走向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削弱了国力。

4、失败的原因

(1)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和残暴性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是地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并未能改变封建制度。

(2)改革未获得人民支持。改革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对外进行战争,阿里向人民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使改革失去广大人民的支持,激起他们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3)改革本身面临许多困难。a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多少利润,资金匮乏,使工厂难以扩大再生产;b管理不善,阿里实行中央集权,工厂的原料、机器和燃料的供给、人力的配备、计划的制定等均由政府负责。工厂的厂长多是现役或退役军官,营私舞弊,常常克扣工人工资和编造假账等,这是腐败的封建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

(4)外商挟技居奇。外商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的弱点,将老式的、残缺不全的甚至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外国技师消极怠工,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处心积虑破坏生产。

(5)外部因素干扰改革。改革遭到欧洲一些列强的嫉妒,他们绝不容许地处要冲、物产丰富的埃及通过阿里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英国对横亘在通往印度道路上的埃及更是视若仇敌,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形势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生产水平远低于西欧。

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A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b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c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远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2、主要内容:

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A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b农民在获得

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c为管理农民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即“村社”。

3、评价

改革具有两面性:(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改革,具有进步性:a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b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地主经济也向资本主义方式演变。(2)改革保留了农奴制残余,俄国未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跟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分别设立地方自治狐疑和城市杜马和自治局;(2)贯彻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对司法机关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实行公开诉讼程序;(3)在军事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对军事管理系统等进行一系列改革;(4)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农奴制的废除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2)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4、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许多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

历史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

(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明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基本内容:

(1)政治:彻底废除旧政治体制a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c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显示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a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b培养高级军事人才;c建立近代化海军;d扶植军事工业;e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教育: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a整顿旧的教育机构;b创办各类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历史影响:

积极:(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消极:(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2)杰里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理论。(2)康梁的维新思想a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b宣传方式:与顽固势力展开论战,发动“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汰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a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强大;b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促成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3)其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

戊戌变法的历史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的弱小;

4、从性质上看,及时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的过程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的认识

1、近代化的主体内容:近代化主要指资产阶级化,具体表现为:(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即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即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即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理性等。

2、近代化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美国、法国等。(2)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3)通过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6.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篇六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0题,共45分)1.梭伦为打破贵族政权的垄断所采取的措施是()①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创立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④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中国古代最早改变卿世禄制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吴起改革 D.商鞅变法

3.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废沟洫” C.“尽地力” D.“为田开阡陌封疆”

4.预示着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的是()A.设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实行按军功授爵 D.推行什伍连坐制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6.下面改革中影响最大最彻底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

9.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推行青苗法 B.实行募役法 C.颁行农田水利法 D.推行免役法

10.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1.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1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14.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15.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16.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 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7.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

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 ④创立的加尔文宗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③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⑨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A.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

C.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D.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0.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外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对外战争失败后,俄国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促使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改革

21.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外来势力 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 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23.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24.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

25.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6.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9.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

30.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埃及开始建立第一家纺

织厂是在()A.1815年 B.1809年

C.1816年 D.19世纪30年代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2,34题 16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4分)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3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3分)33.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12分)34.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6分)(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i0分)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 1.B 2.B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这是对传统世卿世禄制的改变。

3.A“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要注意“开始瓦解”的含义。4.A县制是政治体制,其所取代的是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5.D 6.C 7.D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

8.A北宋所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举措,虽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其矫枉过正而使这些政策的负面影响加大。9.C 10.A在中国古代,主要有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这标志着土地国有制的废除,而其他的变革并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11.C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12.C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3.B 14.D 15.D 16.A 17.A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宗的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很快传播。18.A 19.D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改革与革命的形式不同。ZO.C 21.C 19世纪末,日本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并非完全封建性的。

22.B 23.C 24.C 25.D 26.B 27.C 28.A维新运动中,梁肩超的主要活动是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9.D 30.C

二、非选择题

31.(1)马丁·路德国和加尔文者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2.(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是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实践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点拨:主要从目的、背景、内容、性质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主要从变法的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得出。33.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第二方面: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国力不断壮大,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第三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

第四方面: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和理解能力。题干出示了近现代史改革的主要类型和作用。通过对近现代史重大改革作用的概况,再对应题目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回答时,主要从改革的性质、作用等方面思考。

34.(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彼得一世改革,强行推广西欧生活风俗,改用西方的

服装,并强行剪掉胡须,还推行西方的社交风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习西方,革除了俄国人的陋习,但其推行又是野蛮的、带有强制性的,有绝对化的倾向。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

7.关于中等师范教育的回眸与反思 篇七

中等师范教育作为教育史上特殊历史阶段的办学产物, 在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巨大贡献之后, 即将退出教育舞台。然而其明确的办学目标, 鲜明的办学特色, 显著的职业化教育的师范性和专业化教育的示范性不可否认, 因此才成就和推动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

所以, 对中等师范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既是对中国教育历程的回眸, 又是对中国未来教育的展望, 更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带来启迪、希望和鞭策的过程。

多年前有一位教育部领导说过, 中等师范教育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典范, 它在师资培养方面的示范性无可厚非。其实不仅如此, 它的示范性和师范性也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表率。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曾先后从事了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 面对不同的教育领域, 我在职业工作的体验中亲历了许多感受, 在职业信念的比对中产生了许多感慨, 在职业生活的反思中收获了不少感悟。但是最值得肯定和秉承的是师范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和对教师双重身份的塑造, 这一点是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无与伦比的。

那里有形式多样的育人方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全面有效的育人平台, 但是那里唯一没有的是应试的痕迹。它充分展示着素质教育“两全一发展”的灵魂所在;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它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 而不是“精英教育”和“尖子教育”;它始终把道德品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情感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它提倡学生一专多能, 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不求学生样样精, 但求学生样样通, 学生缺少一种特长会被认为是多了一种缺陷;它从来没有把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如何应对考试的教育放在首位, 始终扎扎实实进行并非刻意追求的素质教育, 从而培养出一批批素质优良、业务精湛、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当前, 由于就业原因造成了生源质量的每况愈下, 导致了作为教师母基的师范教育质量的下滑, 但是在困境和艰难中行走的中等师范教育仍然在努力担当和承继着它的许多优秀的“品质”, 极力扮演着曾经久负盛名的优秀“角色”, 从而认真完成师范教育发展史上最后的使命, 在遗憾中逐渐离我们而去。

然而, 如此理想的教育并没有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有所启发和带动。

我们的基础教育在重点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训练, 极力助涨应试教育, 着力打造“考试机器”的过程中, 也有不少关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 但是似乎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非刻意所为, 有意追求。事实上, 正是许多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的素质却决定着一个人多方面的发展, 这一点和中等师范教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

高等师范教育在示范性和师范性方面体现得并不充分, 在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特色并不明显, 但是在综合性和社会性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而使得当今的师范毕业生无论专业思想还是专业技能都难以胜任即刻面临的教育工作和教师岗位;高等师范教育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贡献并不突出, 但是在非师范性和非教育科研的研究方面却唯恐落后, 从而使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科研偏离教育这个唯一的主题和目标。如此等等, 同样和中等师范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 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 中等师范教育始终让我眷恋和怀念, 特别是近年来自己从事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之后更加流连忘返, 使得思索教育本质的情愫荡漾心间, 难以平复, 因为:

1.在那里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 特别是知识类作业很少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也很少超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及, 然而对能力的训练却非常重视, 它会让学生的特长与天赋得到展现与开发, 也会让学生的弱项得到转化与提高。

2.在那里课堂上老师会以“两代师表” (学生的老师, 老师的学生) 的要求启发教育学生, 从师表礼仪到文明礼貌、从热爱职业到忠于事业、从学习知识到全面发展无所不及。教学中, 教师会从知识内容延展到如何做人, 从书本知识联系到身边的生活, 从个人发展拓展到国家使命, 不会拘泥于知识内容的传承与授受。

3.在那里老师会因为一个具体的知识问题针锋相对, 也会因为一个学生成长中的具体对策集思广益, 更会因为一个教育的理念和观念问题争论不休。但他们绝不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下而钩心斗角、相互猜忌。

4.在那里有明确、科学、长远的思想教育目标。如“明日之师, 今日做起”;“今日严格, 明日合格”;“今日我以师范为荣, 明日师范以我为荣”;“师魂召唤, 回归故里”;“适应新环境, 步入新生活”;“如何做一名优秀中师生”;“师范就是我的家”;“事业心、责任心——教师的第一美德”;“思考过去, 珍惜现在, 适应未来”等专题的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5.在那里有很好的学生成才和教师成长的人文环境, 有团队进步的和谐氛围。因为没有考试竞赛, 所以老师们不必急功近利地恶意竞争, 同仁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因为没有升学压力, 老师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研究和探索实践许多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教学) 问题, 总结反思他人和自我成长的经验与方法;也由于没有考试竞赛, 学生会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运用于能力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 思考自我成长的许多问题。

6.在那里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检查、考核、监督) 。它不是以学习知识为唯一, 而是以能力训练为特色。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生应试为目标, 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知识教育标准合理、难易适度, 技能训练安排科学、组织严密, 社团活动开展广泛、充满朝气……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技能训练会专门组织督促检查落实, 除了规定的时间 (第一节晚自习) 外, 任何班级和个人如果把时间刻意用于学习文化知识则被视为犯规, 而第二三节晚自习必须进行技能训练。一届又一届师范毕业生并没有因为技能的强化而影响到整体素质的培养, 恰恰相反, 他们发展得很全面。

7.在那里有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感到厌倦, 对能力训练和各项活动带有浓浓的兴趣。频繁开展的阶段性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搭建了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活动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以纪念“五·四”运动、“七·一”建党、“十一建国、”“一二·九”运动、“盼回归”等重大节日为契机, 以春季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秋季篮球赛、卡拉OK歌唱会、冬季越野赛、十月歌会、“一二·九”演讲比赛、元旦文艺汇演、拔河比赛、新年游艺会等文娱、体育活动为载体,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展示他们的朝气与活力, 增强他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8.在那里有符合教育本质的学生评价标准。它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不是体现在知识性方面, 它评价学生的标准不是考试成绩, 而是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因为知识在实践中的确不是最重要的, 而最重要的是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我对师范毕业生做了广泛调查, 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相同的特点:能力全面、务实勤奋、积极上进、心态健康、适应能力强等。……

回顾至此, 当我们思索教育的本意和功能时, 当今的教育让我们自卑和汗颜, 当今的教育让我们感到苍白和乏力, 当今的教育让我们感到遗憾和愧疚……

然而, 我们对中等师范教育的回眸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责和愧疚的层面, 而应该更多地通过反思受到启迪。它让我们时时回想起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人的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等诸多当今难以破解的问题。

因为, 教育的理想是实现理想的教育, 而理想的教育是完美的教育。

第一, 完美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充满和谐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它容许个体成长过程有所差异, 成长结果有所不同, 但它不允许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对待不同的生命个体和有着显著差异的生命成长。所以教育必须尊重生命, 对生命负责。当我们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顺从人的本性中善良、健康、美好的一面时, 教育的过程就会既是学生全面发展与快乐成长的过程, 又是教师职业价值、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教育的功能就会既是对人的本性中善良部分的开发和张扬 (而不是抑制和扭曲) , 又是对人的本性中自私和丑恶部分的抑制和校正 (而不是放纵和助涨) 。

第二, 完美的教育是富有自我、充满智慧的教育。

失去自我的人生是遗憾的, 失去自我的教育是悲哀的。在富有自我、充满智慧的教育中, 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思想、理念和方法, 而且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观点和见解。教与学不是授受关系, 更不是简单的“你有我没有”、“你教我学”的关系, 而是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的思维得以活动和开发的过程, 是教师的教育灵感充分展示的过程, 绝不是抑制学生个体思维发展和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过程。

第三, 完美的教育是人人平等、处处公平的教育。

公平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关键, 也是完美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教育对象受教育的权利到教育资源的享用及教育行为发生的细节中, 都应该充分体现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基本权利——平等和公平。一切教育的有意或无意的歧视行为都是对完美教育的亵渎, 都应该摈弃。事实上, 教育资源享用的不公平并没有教育对象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者教育行为的不公平带来的伤害和后患严重, 所以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必须建立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基础上才会减少教育的不公平。

第四, 完美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使个别人的品德、智力、生理、心理、知识、技能等单方面得到发展是片面的教育, 完美的教育应该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些只关注个别学生的教育和只重视某一方面发展的教育, 以及只注重很具体的文科或理科知识灌输的教育都是狭隘的教育。一直以来,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把知识的授受与传承作为主要职责和重要工作, 并在此误区中难以自拔, 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理念很模糊、教育目标不明确。他们并不清楚课堂教学和知识教学只是教育的载体, 并不是根本。所以教育目标很含糊, 教育行为很盲目。

第五, 完美的教育是注重过程、尊重本能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个促使人向完美转变的过程, 即完善人的过程。通过教育, 可以挖掘人的本性中美好的方面, 使之得到开发和张扬。换言之, 它是对人的本性中真、善、美部分的启迪、开发和张扬的过程 (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有这样思考更没有这样努力过) ;同时它也是对人的本性中或后天形成的假、恶、丑部分的抑制、辨析和矫正的过程 (或许我们也从来都没有这样思考更没有这样努力过) ;它更是让人逐步变得聪明睿智的过程, 一切盲目、冲动、粗鲁和浅薄都源于教育的失败和无知。

第六, 完美的教育是讲求方法、完善自我的教育。

教育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要讲求方法的。而教育这门艺术之博大精深在于其多变的对象与方法、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及深远的意义——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任何一门具体的艺术门类都是对人的单方面艺术造诣和水平的影响, 而教育则是对人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的全面影响。因此, 我们在塑造他人之前先要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为掌握并应用好教育艺术奠基。当我们把自我塑造提高到事关塑造自我、塑造他人和塑造两代以上人的高度来认识时, 我就不是我, 或者说我就不仅仅是我。因为我的行为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我自己, 更多的是他人。这就是教育艺术对其从事者的独特要求。

摘要:对中等师范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既是对中国教育历程的回眸, 又是对中国未来教育的展望, 也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带来启迪、希望和鞭策的过程。我们对中等师范教育的回眸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责和愧疚的层面, 而应该更多地通过反思而受到启迪。

8.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篇八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供热事业发展成就

(一)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供热事业快速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为北京供热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北京供热事业得到了快速优化发展,全市供热面积由2005年底的45485万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底的66550万平方米,增长了47%,比2000年20130万平方米增加了2.3倍。

供热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从9730万平方米发展到1.65亿平方米,增加了70%,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23.0%;燃气供热的比例不断加大,燃煤的比重逐年减少,在结构比例中燃气供热比2005年增加了11.7%,首次超过燃煤供热的比例,已经达到43.5%,而区域燃煤供热已从2005年的41.4%下降到31%;清洁能源供热面积的比例已达69%,基本形成了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燃煤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局面。

大气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十一五”时间,北京市累计完成了1.6万余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天然气用气量从1997年的1.7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72亿立方米,2010年全年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已达到285天,比2004年的229天增加了56天,特别是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实现了对申奥空气质量的诺言,为“绿色奥运”、“绿色北京”做出了重要贡献。

远郊供热事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远郊区县中心城区共计投资90亿元,建成大型燃煤集中供热中心25座,拆除分散燃煤锅炉房300余座,替代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远郊区县总供热面积已达到1.5亿平方米,比2004年6108万平方米增加了140%,是2000年3443万平方米的3.4倍。

(二)以供热保障为中心,实现按时稳定供热

“十一五”期间,北京供热以保障按时稳定供热为中心,坚持了抓早、抓细、抓实的工作方针,依靠各级领导、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不断完善供热保障体系,供热质量投诉逐年下降,2005-2010年五个采暖季全市供热质量投诉比2004采暖季累计下降了75%,并连续五年实现了按时稳定供热的目标,维护了首都社会的和谐稳定,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赞誉。

(三)节能减排全面展开,计量改革扎实推进

转变供热发展方式,推进供热节能减排,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十一五”确定的北京供热发展的基本方针。到2010年底,全市共计完成728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的改造,217座锅炉房实施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向全社会推介和表彰了20座示范锅炉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供热规划确定的供热节能10%的目标。

北京供热围绕节能与管理,通过向社会推出供热系统节能技术、举办供热企业节能培训班、每年冬季广泛开展 “低保高控”节能宣传与节能检查,在供热系统内部和社会上形成了供热用热节能的良好风气。

在供热计量改革方面,按照“先节能、后计量,先公建、后居民,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2006-2007年采暖季,北京出台了两部制供热计量价格,在全国率先对政府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实施了按用热量计量收费。2010年全市供热计量改革转入全面推进阶段,确定了《北京市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供热计量改革的目标、任务,《公共建筑供热计量管理暂行办法》、《居住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供热计量应用技术导则》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供热计量实施范围、热价和收费方式、分户计量技术等问题,规范了供热计量装置的选购、安装和使用,为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依据。2010-2011采暖季,全市35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56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实行了按用热量计量收费。

(四)行业管理不断创新,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供热将供热改革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通过改革调研和政策研究,全行业对北京供热的基本属性和特殊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北京供热事业的发展和行业的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拓宽了北京供热改革的思路,

在供热体制改革方面,北京供热围绕改革确定的七项任务,重点在收费制度改革、供热计量改革、采暖救助制度、供热价格改革、供热资源整合、供热节能减排、供热法规建设、供热行业改革、供热改革宣传、供热应急管理十个方面开展了专题调研、课题研究以及试验、试点、示范工作。这些成果有些已转化为行业的规划、标准、法规、政策,有些已成为落地的任务与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北京供热行业宝贵的财富。

北京供热根据北京市的现实条件,一方面将建筑与供热节能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进了供热资源整合、系统节能改造和老旧管网改造,为供热计量改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快了供热立法进程,2010年实施了《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完善了20个配套性文件,建立了“谁供热、谁收费;谁用热、谁交费”的供热收费新体制,为建立正常的供热市场秩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供热收费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几年来,在改革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北京供热体制性整合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五年来,北京供热面积增长1.6亿平方米,但供热单位比2004年减少50%,供热设施减少了20%。

在供热行业管理方面,北京供热面对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矛盾的多重压力,围绕确保全市安全稳定供热,从基础管理入手,创新管理思路,正在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具体体现在:在管理体制上,充分发挥了区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区县为主、辖区负责”的工作原则,确立了区县以及街乡在城乡供热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凝聚行业力量,强化行业自律,提升了行业管理水平。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了市、区两级供热指挥系统和市、区、街三级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联动协调的机制,使各项管理工作落在了实处。在管理手段上,开展了供热基础数据统计与普查,完善了供热管理数据库和62357575供热服务投诉与处置系统、供热收费数据监测系统、煤炭储备监测系统,部分供热单位建立了供热质量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以及能耗监测系统,形成了信息收集、统计、传递、预警和追踪的管理体系;完善了供热安全保障体系,各级制定了供热应急预案、落实了应急燃料储备、应急救助措施和应急抢险队伍,不仅全面地掌握了全市供热的动态,而且提高了应对与处置各种供热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管理方法上,坚持了“抓早、抓细、抓实”的工作方针,变被动为主动,敢于正视矛盾,注重排查矛盾,主动上手协调,从而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保持了供热队伍的稳定,保证了供热局面的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供热行业管理经验与思考

第一,强化忧患意识,注重危机管理,是北京供热赢得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的关键

城市供热的基本属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首先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供热行业的基本问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终于在北京供热的立法实践中,第一次将“冬季采暖是本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供热是直接关系公众利益的基础性公共事业”写入了《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这一条体现了供热事业“保障民生”和“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强化了政府、企业、用户以及社会的保障责任。

五年来,各级政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将供热保障与民生、与稳定联系起来,强化忧患意识,注重危机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赢得了工作上的主动。2010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听取了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陈永主任关于北京供热情况的汇报,又到市热力集团方庄供热厂慰问一线员工,他说:“保障冬季供热是一件暖人心的实事”,这高度概括了城市供热对于民生保障的重要意义和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对北京供热给予的充分肯定。

第二,开拓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是北京供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活力。客观地说,供热行业如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大力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面对北京这样一个规模庞大、高度分散的管理体制,政府怎么管理?

几年来,北京供热在供热保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供热管理的理念和长效工作机制。归纳起来就是:“八项创新管理方式”、“六项基础建设”、“四项长效管理机制”。

八项创新管理方式:(1)坚持属地管理,加强区县建设和层级的监督,建立三级工作网络和联动协调机制,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2)注重危机管理,建立供热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和冬季供热运行预警与应急保障机制,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建立全市供热安全、质量和能源消耗与储备等供热信息平台与监测系统。(4)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与市民互动的渠道,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解决用户质量投诉,全面掌握全市供热运行质量与服务动态。(5)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供热行业法规及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法规范供热市场,依标准实施供热管理,逐步实现供热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6)增强超前意识,敢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工作的能动性,培育一支能够善于发现和研究问题、敢于主动解决问题的管理队伍。(7)加强行业培训,开展职业教育,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行业管理素质和技能水平。(8)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凝聚行业智慧与合力,提高行业自我约束的能力。

六项基础建设是:(1)保障工程,建立以安全为核心的供热保障体系;(2)规划工程,建立以规划为龙头的建设管理体系;(3)法制工程,建立以法规为保障的市场监管体系;(4)标准工程,建立以行标为尺度的行业监管体系;(5)信息工程,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6)节能工程,建立以效率为中心的供热采暖系统。

四项长效管理机制是:(1)建立问题发现机制,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包括:建立冬季供热问题排查制度,提前主动解决问题;建立三级用户质量投诉热线,及时掌控全市动态;建立煤炭储备动态监测系统,把握燃料供应信息;建立供热单位收费信息系统,了解企业收费状况;建立供热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监控重点小区质量;建立供热能耗全程监测系统,把握行业能耗水平。(2)建立问题协调机制,形成全市工作网络。包括:建立市区两级供热指挥系统,形成以区为主格局;建立三级联动协调工作网络,稳定辖区供热局面;建立供热服务社区管理模式,实现用户直接管理;建立部门间的工作配合机制,多渠道解决问题;建立中央单位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供热保障能力。(3)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强化供热保障能力。包括:建立冬季三级运行应急预案,形成供热保障体系;建立冬季三级应急抢修队伍,保证应急事故处置;建立政府冬季应急救助机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建立政府紧急临时接管机制,维护稳定供热局面。(4)建立政府监管机制,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包括:建立和完善供热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供热市场;建立供热行业的标准化体系,规范供热行业管理;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机制,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供热企业评价考核体系,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发挥供热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这些理念和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北京供热在复杂的供热局面中,掌握了供热管理的主动权,保持了全市稳定供热的局面。

二是加强行业管理。面对长期生存在福利体制下的供热单位,其画地为牢、垄断经营、固步自封、缺乏竞争、不思进取的状态,政府怎么引导?

2006年5月,北京市供热协会正式成立。几年来,供热协会在行业管理、行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供热行业管理,开始逐步由政府管理转向行业协会的管理。在骨干企业的引领下,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供热企业实现了经营与管理观念的转变。以“用户”为核心的供热质量保证体系、维修收费到户服务体系、应急处置与抢修保障体系以及企业内部实行的数字化管理、市场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精细化、程序化管理的模式,显示了其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是“管理收费到户的理念”、“全方位服务的理念”、“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理念”、“节能减排、注重效能的理念”、“拓展市场、利益共享的理念”在行业内已成为管理者的共识。

在供热市场拓展方面,供热企业开始对传统投资体制进行挑战,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投资供热基础设施,与开发建设单位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一些供热企业已打出了自己的“供热品牌”,而这些品牌已成为开发商经销的卖点,实现了建设开发与供热企业的双赢。

在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经过各供热企业近10年的努力,锅炉自控技术、气候补偿技术、烟气冷凝回收技术、分时分区控制技术、管网平衡技术、室温采集与传输技术、系统变频节电技术等多项供热节能技术在各供热单位广泛推广应用。

在一线职工培养方面,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一线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效能、服务的水平、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形象。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员工的素质、企业的素质、行业的素质如何提高?在这方面,部分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战略关系,以有针对性的施教来充实一线的骨干力量;有的企业注重团队建设和后备力量的培养,无论是管理岗、技术岗,还是一线工种岗位,岗岗有后备,层层有储备。

在供热服务收费方面,用户报修维修服务平台、银行代收费服务平台、供热收费统计与监测平台以及用户室温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已在部分供热企业中开始推行;供热单位开始苦练内功,以诚信和服务来提高企业的收费率,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优质服务承诺制”、“地毯式维修服务”、“供热服务社会评价”、 “三通知一封函收费法”、 “三公开、三确保、一监督服务承诺制”、“设备与维修程序化管理”、“四位一体节能管理网络”、“管、修、运一体化站长负责制”等等,这些管理创新的案例给供热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稳定的供热局面得力于管理的不断创新。改革、创新是供热行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北京实现稳定供热的基础与保证。

第三,内外关系和谐,形成工作合力,是北京供热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

“十一五”期间,北京供热克服种种困难,很好地保证了广大市民的采暖取热及行业的整体发展。总结起来,有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较好的处理了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以北京供热的主动与努力赢得各级领导的信任和工作地位,这是能够做好工作的关键。二是处理好与各部门之间关系,以真诚和执著赢得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这是北京供热能够做好工作的保证。三是处理好与各供热单位关系,以服务赢得各供热单位的理解和信任,这是能够做好工作的基础。四是处理好两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以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团队精神和工作合力,共同承担了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综上所述,“十一五” 是北京供热事业发展、改革探索、管理创新的五年,也是内外和谐、团结奋斗、继往开来的五年。认真梳理这五年的成功经验,对“十二五”北京供热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罐区作业工作危害分析下一篇:成人教育学院教师雇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