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

2024-09-14

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精选7篇)

1.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 篇一

关于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调研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3年4月间在本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2 方法 利用住院患者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调阅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本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所有入选糖尿病患者的病历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的病历作为原始资料,对非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分布特征、病情变化情况、入院原因、控制目标知晓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1 非内分泌科住院DM患者的病情发展 本研究收集病例中,自2008年以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且呈快速增长趋势,见表1。

2.2 非内分泌科住院DM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构成比 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50~79岁,其中60~69岁为高峰期,且女患者的发病较男患者更高,见表2。

2.3 入院原因及其构成比 本组200例患者中,41例患者有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占20.5%;39例患者感染,占19.5%;22例为高血糖症群,占11.0%;15例肿瘤,占7.5%;12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占6.0%。

2.4 控制目标知晓率 非内分泌科患者在得知患有糖尿病以后,均能够自觉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和定期检查空腹血糖等,但对于其他的控制目标知晓率还比较少,见表3。

2.5 治疗及转归分析 本组200例患者中,首次诊断糖尿病为53例,占26.5%;治疗不需调整共11例,占5.5%;新加用口服药11例,占5.5%;更换口服药17例,占8.5%;加用胰岛素115例,占57.5%;调整胰岛素41例,占20.5%。其中,治愈21例,占10.5%;好转165例,占82.5%;未愈14例,占7.0%;无1例死亡。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请Q:2368354987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此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2]。据相关资料显示,住院糖尿病患者在各科室中均有分布。目前,还缺乏糖尿病的根治方法,患者对于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知晓率比较低[3-4]。为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并发症情况,并有效减轻患者的各类糖尿病并发症,必须加强预防保健,积极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研究,全面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1 年龄分布特点 从本组20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高峰年龄段为50~79岁,其中尤以60~69岁发病率最高,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5-7]。因此,应加强糖尿病的防范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计划。同时,提倡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老年人群,并积极地参加一些体力活动或者劳动锻炼等,以减少或减缓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性别分布特点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女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患者,且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岁以上。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的体力活动较女性更多,而职业体力活动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几率越小。还有可能是由于更年期女性的内分泌环境发生了改变,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患者做到劳逸结合,并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8]。

3.3 控制目标知晓情况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度也日益提高,对于糖尿病的防范意识有所加强,但患者对于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知晓率仍比较低。尤其是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指标的知晓率亟待提高。在糖脂代谢紊乱中,长期的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大小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监测血糖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监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其的知晓率仅为1.5%。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高糖高脂肪饮食、日常运动量不足等都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科普知识,以提高人们对于糖尿病的保健意识,并改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饮食低糖、盐,并积极进行运动锻炼。由于糖尿病的症状较轻,容易延误治疗,且并发症较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高血脂、高血压等高危疾病的防治。

2.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98例, 均符合糖尿病住院治疗的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6例, 女性患者92例, 最小年龄为38岁, 最大年龄为77岁, 平均年龄为 (65.2±2.4) 岁。最短病程为5年, 最长病程为28年。其中离退休干部72例, 职工62例, 农民64例。

1.2 方法

对所选取的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收集、调查、整理, 主要有患者的身高、体重、心电图、心脏彩超、下肢血管彩超、下肢足背动脉、肾功能、肝功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眼底检查、皮肤痛触感、肝脾情况、心肺情况、血压等。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情况 (表1)

表1显示, 本组患者中血脂代谢异常占21.21%, 下肢血管并发症占13.13%, 周围神经并发症占12.12%, 糖尿病肾病占17.17%, 视网膜并发症占3.03%, 冠心病占16.67, 高血压占11.11%, 脑出血占2.02%, 脑梗死占3.54。

2.2 病程和并发症的关系 (表2)

表2显示, 有67例患者有1种并发症, 占31.81%, 58例有2种并发症, 占29.29%, 3种及3种以上并发症患者73例, 占36.87%。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引发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血糖代谢异常。胰岛素作用障碍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导致患者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时间的处于升高的环境, 从而引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的多种器官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出现功能衰竭和功能障碍的现象, 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2], 是我国临床中内分泌代谢病之一。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中最为主要的一种, 发生致残、致死的比率较大。血管病变是由中心环节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引起的, 在临床上,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3]。糖尿病患者的糖基化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是主要的发病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上升时, 氧解离较难, 导致输氧功能降低, 使细胞和组织出现缺氧的现象。患者体内的抗凝血机制和微循环中的血小板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使血液和血脂的黏滞度上升, 血液流量较慢引发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并发症, 长时间作用将会导致患者的心脑肾等多种脏器出现病变及并发症。

部分糖尿病患者会伴有玻璃样变、滋养神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加厚、脱髓鞘、神经纤维萎缩等病症, 通常引发的原因和血管病变有一定的关系。当患者血糖升高时, 剩余的葡萄糖无法经过正常方法进行醇解, 而是出现通过多元醇旁路代谢的现象, 使山梨醇堆积过多, 出现神经细胞渗透性改变的现象, 引发神经传导障碍并发症。经研究表明, 患者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饭后血糖、空腹血糖、舒张压、收缩压等因素都是引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是引发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比对氧的亲和力高, 出现不易跟氧分离的现象, 对向其他组织的扩散起到阻碍的作用, 当糖化血红蛋白上升时, 视网膜组织出现缺氧的现象, 导致视网膜的病变发生。收缩压上升时, 会使视网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出现局部微循环渗出增多、高灌注的现象, 使患者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程度加深。

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 导致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的环境中, 使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发生通透性病变, 导致出现毛细血管壁内血浆蛋白沉积的现象。同时,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反应降低也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表现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主要是因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共同作用引起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痛觉神经传导功能降低, 使糖尿病患者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或者是隐匿性冠心病病症。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肌能力代谢异常、微血管硬化等并发症, 会使心肌舒缩功能发生损伤, 出现心肌功能不全的并发症。

高血压是糖尿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压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因素[4]。高血压不仅可以加速肾小球病变的发展, 还可以引发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所以, 应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特别是对收缩压的控制, 可以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下降。经研究表明, 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肾钠的再吸收增多, 提高交感神经活性, 出现高血压的现象[5]。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是血压升高, 后期表现是糖尿病, 所以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改变, 可以预防、治疗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

由此可见, 应对糖尿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进行加强, 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防治进行重视, 对患者的血脂、血压、血糖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 可以预防、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惠.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吉林大学, 2013.

[2]邓大同, 杨明功, 叶小龙, 等.203例糖尿病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安徽医药, 2007, 11 (5) :427-429.

[3]张王琴, 郑海飞, 伊爱珍, 等.217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分析.护理学报, 2012, 19 (20) :27-28.

[4]钱娟, 沙莎, 刘薇群.糖尿病住院患者疾病认知状况调查.护理学报, 2011, 18 (18) :9-11.

3.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 篇三

简单地说,搜集资料就是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手段即方法。古人说,授之以渔,就是讲方法的重要意义。离开了方法手段,任何目的都不能达成。

一、应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来浏览文献。

文献资料是以文字、声像形式记录下来用于传递或保存信息的资料。教育文献可分为三种类型:理论型、文件档案型和事实型。

如何在网上搜集理论型文献?理论型文献是指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探讨的文章,主要表现为各种专著,发表于教育期刊、杂志和报纸的论文。科研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查阅已有相关的教育理论文献,这既可批判地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又可开阔自己的思路。那么,该怎样搜索教育科研需要的理论文献呢?第一,确定文献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去搜索资料。比如根据主题从资料的来源和形成时间上加以限制,集中精力在限定的范围内搜集有价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料。第二,细致查阅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书籍、文章。一般可利用图书馆网站来检索。同时也可利用文献信息网来查找。

如何搜集文件档案型文献和事实型文献?文件档案型文献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教育的法规、政策、规划及各种统计资料,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这些文献,可考虑到有关地区的政府网站,研究所网站,学校网站找;统计数据可查找各级各类统计年鉴或各种统计报表。教育的事实型文献是指以记载教育活动、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文献。主要有学校及班级的工作日志、工作报告、会议记录、节假日活动的录像、录音与摄影;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册等。这些文献,可以考虑到有关学校的网上信息中心查找。

二、利用网上问卷调查来搜集资料

在教育科研中,还有很多资料靠“查”是不够的,比如,学生的实际喜好,教师教学的感受,等等。这就可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来搜集。问卷方式是研究者为了了解某种情况事实或意见,向研究对象分发问卷请其填写答案。

问卷在资料搜集中的优点有:第一,由于问卷是将调查的对象分成若干个变量,然后再编成具体的问题,制成标准化表格。这样就可以获取多因素资料,针对性强、准确性高。尤其是封闭式的问卷更是便于进行科学统计以作定量分析。第二,问卷可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资料搜集,增加了资料的全面性;第三,问卷方式可以减少回答者的心理压力,凡在谈话时不能直接提问的,均可在问卷上得到回答。有利于搜集到真实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网上问卷还具有快捷,方便,参与人员广泛,成本节约等特点。

问卷一般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及选择答案几部分组成。问卷提问的方式可以设计为开放式、封闭式。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以问卷来搜集资料关键的就是如何设计问卷。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设计既要做到问卷中的问题能体现研究者的目的,又要使答卷者乐意配合。所以,研究者要很好地掌握制作问卷的技巧。这里只谈谈设计问卷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问卷的内容应有效反映研究课题的要求;第二,问题要精练,易答,并照顾到大部分答卷者的情况;第三,问题采用封闭式,还是开放式来设计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答卷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第四,要合理安排问卷结构,容易回答的问题、客观存在的问题、人们熟悉的问题或是感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等等。

三、通过网上交谈来搜集资料

交谈,是人与人交往最平常不过的形式,又是信息交流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搜集资料的方式。网上交谈更方便快捷,什么人都可以接触到,至于网上交谈的方式有QQ聊天,还有各种网站提供的聊天室等等。查阅文献、问卷等方式都主要是从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外部着手进行的。教育活动还是主观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主体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研究对象“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需要些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真心相待的、轻松平等的交谈才有可能了解到。比如当课题研究中需要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需要调查对象提供确实知道的一般情况;需要征询调查对象意见;需要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以及更为细节和个人的情况和事实时就可以通过交谈来获得。有证据表明,交谈这种手段对于研究儿童的个性,探索其表现的根源,了解儿童的思维过程或思想状况,发现学习上困难的原因;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态度,了解教师备课方法以及工作的经验体会;了解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了解个人的经历、抱负、兴趣、爱好和信仰,等等内心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交谈来获取资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根据课题需要选择恰当的交谈形式。一种是比较正式的交谈。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组织和严格的计划。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但是被访者往往会存戒心,谈话留有余地,影响到资料的真实程度。二是比较随意的交谈。研究者和被访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的谈话,常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宝贵资料,但花时间较多,资料针对性也不强。第二,研究者须持“虚心请教”的态度,采取“共同讨论”的方式。使交谈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第三,选择谈话对象时应考虑对方能否提供有价值的事实资料,是否乐于回答所提出问题。因此研究者要了解被访者的经历、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以便更好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第四,是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第五,要掌握提问的技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搜集到的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一定要重视。

四、应用计算机进行教育科研统计。

4.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篇四

肺结核防治知识

1、肺结核的严重性: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被感染结核菌后,约1/10的人终身有可能发病。

2、肺结核病是如何传播的?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当病人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肺部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发生结核感染,形成原发病灶发生结核病。一般每个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一年可传染10-20个人。

3、感染上结核菌后就一定发病吗?

被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发病,传染性的大小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排菌量的多少、咳嗽的频度、房间的通风情况及接触者的密切程度和机体抵抗力有关。

4、肺结核病一般是什么症状?

主要表现有:低烧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妇女有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肺部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或不适、呼吸困难等表现。

5、治疗肺结核病是否要到专门的机构?

是的,目前,我国已经实行对肺结核病人进行免费检查和对所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病人可到当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免费检查和治疗。免费检查的范围包括:胸部透视、X光胸片和痰涂片检查。免费抗结核治疗的范围包括:规定治疗方案中的抗结核药物,而其他检查和治疗费用仍需自付。

6、肺结核病可以治愈吗?

只有痰涂片检查呈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才会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开始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后2-3个星期传染性就会逐渐消失。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凭当地结防机构的证明,就可以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只要进行正规治疗(6-8个月的疗程),90%以上的病人都是可以治愈的。

7、学校如何预防肺结核病?

(1)积极发现并治愈在校学生中的肺结核病人。如果发现连续咳嗽、咳痰两个星期以上或者有咯血等症状的学生,就要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校医,及时督促学生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

(2)一旦确诊学生或教职工得了肺结核,一定要休学或者休假接受正规治疗,等到经过检查确认没有传染性了,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证明就可以复学、上岗。

(3)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的时候应该将手、纸巾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病菌通过飞沫传染其他人。(5)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营养和睡眠充足,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发病机会。

1).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交叉感染。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3).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为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自发病起21天左右)。4).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

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

1、传染源:麻疹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14天,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5、预防措施:

1).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2).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

3).煅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四、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2、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4、临床表现: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5、预防措施: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常洗手。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个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手。

2)、搞好环境卫生,办公室、居室多通风换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

夏季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2、注意饮食卫生。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烹调时,餐具应该严格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吃熟食,少吃凉拌菜,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食品不要购买;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

4、讲究个人卫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洗手是最重要的个体预防措施,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洗洗手,可以将手上90%左右的微生物洗干净,大大减少污染的机会。个人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5、如果发现患有上吐下泻等症状, 要立即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四、夏季腹泻的种类和防治

1、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人在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污染的饮料等就可能发病。痢疾杆菌进入体内后,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的屏障,使结肠黏膜发生溃疡、脱落、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患者有肛门坠胀、大便想拉又拉不出的感觉。腹泻患者,特别是出现脓血便者要及时化验大便,一旦确诊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有痉挛性腹痛者,不可随意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以免导致大量毒素和细菌滞留在肠道而加重中毒症状。

2、病毒性腹泻

大多由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直接侵袭肠黏膜,使受损的肠绒毛变平变短,吸收面积减少,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腹泻。大便稀薄,儿童的病毒性腹泻,大便会稀得像蛋花汤似的,每天五六次,同时会伴有发热和食欲减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同时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服用口服补液盐。此外,要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吸收的清淡食物,如面条、米粥、肉汤等。不能乱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会杀病毒。同时,在人的肠道中生长着许多种细菌,它们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肠道内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生态环境,维护着人体的健康。乱用抗生素,会把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杀死,导致菌群失调,那些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葡萄球菌、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等会失去制约,乘机大肆繁殖,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

3、不洁食物引起的腹泻

食物被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污染后变质,人体摄入这些食物后发病。粪便稀软或呈水样,排出量大,每日数次甚至十数次,极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这种腹泻是细菌毒素引发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肠液聚积于肠腔所致。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左下腹痛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肠道感染的药物,以抑制肠道细菌而达到止泻的效果。有人急于服用止泻药,认为只要止住腹泻就好了。其实不然。因为服用止泻药后,表面看来大便次数减少了,腹泻缓解了,但这样会使病原微生物滞留在肠道内不被排出,导致细菌等产生的大量毒素被肠黏膜吸收,引起严重后果。

4、受冷引起的腹泻

食入过多冷饮冷食、在空调房穿露脐装,或在健身运动后洗冷水澡等都容易引起腹泻。有脐周疼痛、肠鸣,排出稀水样黄便。多数患者排出几次后可自愈,也有多达十来次的。这种腹泻是因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后蠕动加快,进食的水分来不及吸收,形成稀便排出体外。预防的关键是注意腹部保暖,进食冰箱冷食要有节制。疼痛厉害时可以用些解痉药或收敛药。如水泻次数较多,可以口服补液,以补充水、盐。不必使用抗生素。

5、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5.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范文模版) 篇五

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

(二)传染源有哪些?

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四)哪些人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五)感染甲型H1N1流感有什么临床表现?

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普通流

感类似,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六)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期有多长?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期是自病人出现症状前1天,至发病后7天,或至病例症状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七)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的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

病例共同生活、工作或有过近距离(一般指2米范围内)接触人员;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

(八)怎样预防甲型H1N1流感?

1.保护自己远离甲型H1N1流感,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病人。

2.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经常使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打喷嚏或者与病人接触后。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包括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喝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3.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如出现高烧、咳嗽或喉咙痛,应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与他人至少保持1米距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用完后的纸巾应处理妥当;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4.如果出现发高烧,咳嗽和(或)喉咙痛,应及时

到当地设有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就医。5.尽早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肺结核防治知识

1、肺结核的严重性: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病原体为结核分枝

杆菌,被感染结核菌后,约1/10的人终身有可能发病。

2、肺结核病是如何传播的?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当病人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肺部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发生结核感染,形成原发病灶发生结核病。一般每个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一年可传染10-20个人。

3、感染上结核菌后就一定发病吗?

被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发病,传染性的大小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排菌量的多少、咳嗽的频度、房间的通风情况及接触者的密切程度和机体抵抗力有关。

4、肺结核病一般是什么症状?

主要表现有:低烧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妇女有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肺部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或不适、呼吸困难等表现。

5、治疗肺结核病是否要到专门的机构?

是的,目前,我国已经实行对肺结核病人进行免费检查和对所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病人可到当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免费检查和治疗。免费检查的范围包括:胸部透视、X光胸片和痰涂片检查。免费抗结核治疗的范围包括:规定治疗方案中的抗结核药物,而其他检查和治疗费用仍需自付。

6、肺结核病可以治愈吗?

只有痰涂片检查呈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才会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开始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后2-3个星期传染性就会逐渐消失。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凭当地结防机构的证明,就可以参

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只要进行正规治疗(6-8个月的疗程),90%以上的病人都是可以治愈的。

7、学校如何预防肺结核病?

(1)积极发现并治愈在校学生中的肺结核病人。如果发现连续咳嗽、咳痰两个星期以上或者有咯血等症状的学生,就要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校医,及时督促学生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

(2)一旦确诊学生或教职工得了肺结核,一定要休学或者休假接受正规治疗,等到经过检查确认没有传染性了,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证明就可以复学、上岗。

(3)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的时候应该将手、纸巾捂住嘴巴和鼻子,避

免结核病菌通过飞沫传染其他人。

(5)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营养和睡眠充足,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发病机会。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常见的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甲型H1N1流感。这些传染病大多经呼吸道传染,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年龄主要是15岁以下儿童,以冬、春季发病较多,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

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等

由飞沫直接从呼吸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4、主要表现:早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流脑初期的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症状持续时间非常短。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黏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出现,出血点小的如针尖,大的则成片状。病情严重时,会颈项强直、频繁呕吐、怕光、狂躁等症状。而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更快,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重者危及生命。

5、预防方法:

1)、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2)、保持居室通风,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勤晒被褥、衣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

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二、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1、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临床表现: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5、预防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为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

疹后7天(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

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

1、传染源:麻疹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14天,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

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5、预防措施:

1).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2).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3).煅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四、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2、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4、临床表现: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5、预防措施: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常洗手。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个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手。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

2)、搞好环境卫生,办公室、居室多通风换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公共集会,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将病毒从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不要总揉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4)、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病。

5)、多吃维生素E和C。维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维生素C有减轻感冒症状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别过量。

6)、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要有充足的睡眠。

7)、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发病后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8)、可通过疫苗预防,常用的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每年应加强免疫一次,用于体弱、老幼、多病者。

五、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1、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

3、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

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4、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5、要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但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6、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不吸烟、少饮酒,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7、可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

接种,如流感、麻疹、流脑等疫苗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

夏季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2、注意饮食卫生。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烹调时,餐具应该严格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吃熟食,少吃凉拌菜,不吃腐败变质的食

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食品不要购买;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

4、讲究个人卫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洗手是最重要的个体预防措施,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洗洗手,可以将手上90%左右的微生物洗干净,大大减少污染的机会。个人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5、如果发现患有上吐下泻等症状, 要立即就医,以便

早诊断、早治疗。

四、夏季腹泻的种类和防治

1、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人在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污染的饮料等就可能发病。痢疾杆菌进入体内后,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的屏障,使结肠黏膜发生溃疡、脱落、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患者有肛门坠胀、大便想拉又拉不出的感觉。腹泻患者,特别是出现脓血便者要及时化验大便,一旦确诊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有痉挛性腹痛者,不可随意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以免导致大量毒素和细菌滞留在肠道而加重中毒症状。

2、病毒性腹泻

大多由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直接侵袭肠黏膜,使受损的肠绒毛变平变短,吸收面积减少,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腹泻。大便稀薄,儿童的病毒性腹泻,大便会稀得像蛋花汤似的,每天五六次,同时会伴有发热和食欲减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同时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服用口服补液盐。此外,要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吸收的清淡食物,如面条、米粥、肉汤等。不能乱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会杀病毒。同时,在人的肠道中生长着许多种细菌,它们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肠道内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生态环境,维护着人体的健康。乱用抗生素,会把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杀死,导致菌群失调,那些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葡萄球菌、条件致病性大肠杆菌等会失去制约,乘机大肆繁殖,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

3、不洁食物引起的腹泻

食物被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污染后变质,人体摄入这些食物后发病。粪便稀软或呈水样,排出量大,每日数次甚至十数次,极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这种腹泻是细菌毒素引发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肠液聚积于肠腔所致。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左下腹痛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肠道感染的药物,以抑制肠道细菌而达到止泻的效果。有人急于服用止泻药,认为只要止住腹泻就好了。其实不然。因为服用止泻药后,表面看来大便次数减少了,腹泻缓解了,但这样会使病原微生物滞留在肠道内不被排出,导致细菌等产生的大量毒素被肠黏膜吸收,引起严重后果。

4、受冷引起的腹泻

食入过多冷饮冷食、在空调房穿露脐装,或在健身运动后洗冷水澡等都容易引起腹泻。有脐周疼痛、肠鸣,排出稀水样黄便。多数患者排出几次后可自愈,也有多达十来次的。这种腹泻是因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后蠕动加快,进食的水分来不及吸收,形成稀便排出体外。预防的关键是注意腹部保暖,进食冰箱冷食要有节制。疼痛厉害时可以用些解痉药或收敛药。如水泻次数较多,可以口服补液,以补充水、盐。不必使用抗生素。

5、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6.创卫健康教育学习资料 篇六

桃江市民守则

1、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

2、不乱倒污水,不乱堆杂物。

3、不乱设摊点,不无证经营。

4、不乱搭乱建,不影响市容。

5、不乱贴乱涂,不私设广告。

6、不乱停车辆,不妨碍交通。

7、不损坏公物,不破坏设施。

8、不损坏绿化,不侵占绿地。

9、不燃放鞭炮,不污染环境。

10、不污言秽语,不吵架斗殴。

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1、个人卫生行为规范

饭前便后洗手;每天早晚刷牙;定期洗澡、理发、剪指甲;服装整洁、勤洗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并做到垃圾袋装化;不吸烟、酗酒,坚持每天锻炼;按时给孩子作计划免疫;主动学习卫生知识。

2、群体公共卫生行为规范

室内整洁,无蚊、蝇、老鼠、蟑螂;室内无异味,空气新鲜;办公室有禁烟标志;厨房及灶具、食具干净,生熟食品分开,通风良好;厕所无臭、无蝇、便池盆具整洁,封闭规范。遵守交通规范,避免意外事故;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自觉组织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桃江县市民须知健康知识、行为问答

1、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细胞。

2、人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3、维护生命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阳光、空气、水。

4、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哪些?

肝炎、流感、麻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水痘、风疹、带状疱诊、狂犬病等。

5、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哪些?

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

6、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有哪些?

蛔虫、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肝吸虫、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阿米马痢疾等。

7、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细菌性疾病、阿米马痢疾、伤寒、副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细菌性食物中毒、肠炎等。

8、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猩红热、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等。

9、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即:(1)性接触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10、心血管病应如何注意饮食预防?(1)食物不要太甜或太咸;(2)不要过食;(3)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4)多吃豆类、豆制品、鱼和鸡,少吃动物脂肪,少吃动物内脏;(5)戒烟、少量饮酒。

11、诱发糖尿病的常见因素是什么?(1)吃得太多;(2)运动量不足,不爱活动;(3)精神过度紧张;(4)多吃甜食;(5)吸烟酗酒。

12、吃盐过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成人每天适宜的食盐量是多少?

吃盐过多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还可以使心脏病人的病情加重,成人每天适宜的食盐量是6克以下。

13、怎样预防食物中毒?(至少答三项)(1)不吃病死禽畜肉;(2)不吃腐烂变质食物;(3)不吃被农药污染的食品;(4)不吃发芽的土豆、河豚鱼、毒菌等有毒物质;(5)切生、熟食品的刀、案分开。

14、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中含有细菌和寄生虫卵等不洁物质,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肠炎等)和肠道寄生虫病(蛔 虫病)。

15、随地吐痰有什么害处?

痰液里的细菌和病毒会随尘飞扬,污染环境,会传播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

16、“四害”是什么?

“四害”是指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17、“四害”能传播什么疾病?

苍蝇能传播消化道疾病(痢疾、伤寒、肠炎、肝炎等)。

蚊子能传播乙脑和疟疾、丝虫病等。

老鼠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蟑螂能传播结核、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等多种传染病。

18、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注射)可预防哪些疾病(至少回答四项)?

百白破混合制剂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小儿麻痹疫苗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麻诊疫苗可预防麻诊;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19、婚姻法规定:不能近亲结婚,这里的近亲是指什么?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0、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

因为近亲结婚后代可发生遗传性疾病和畸形,如:傻子(白痴),无脑儿及一些出血、贫血性疾病。

21、怎样预防小儿佝偻病?(1)母乳喂养;(2)及时添加辅食;(3)多晒太阳。

22、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有什么好处?(1)母乳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温度适宜;(2)母乳含有抗体,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3)经济、方便、清洁、新鲜;(4)可增进母子感情。

23、声音是按分贝来分等级的,一般较安静的生活环境在30-50分贝间,那么超过多少分贝就成为噪声呢? 75分贝。

24、我国规定,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噪声不得超过多少分贝?

85分贝。

25、常见的煤气中毒或发生在通风换气不良的室内和停止行驶而开空调的车内中毒是什么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26、良好的看书写字姿势的最佳距离是多少? 眼离书30-35厘米(1尺),身离桌1拳,手握笔处长1寸。

27、接触过多印刷、蓄电池、彩瓷、铅笔、汽油、化汝品及工业废气、废书等可能会引起什么中毒?

铅中毒。

28、污染环境的“三废“是指什么? 废水、废气、废渣。

29、城市管理实行的门前三包,是指哪“三包“? 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30、维持人体生命的六大营养素是什么? 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1、服用碘盐可预防什么疾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32、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甲肝主要通过饮食被肝炎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手接触后,经口进入消化道引起传染的。乙肝主要通过打针、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经血源传染。

33、怎样预防高血压?(1)不吃高盐食物;(2)不吸烟、少饮酒;(3)坚持体育锻炼;(4)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睡眠。

34、怎样预防甲型肝炎?(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2)不吃不洁食品;(3)饭前便后要洗手;(4)消灭苍蝇;(5)病人的餐具要消 毒,粪便要妥善处理。

35、怎样预防细菌性痢疾?(1)消灭苍蝇;(2)饭前便后要洗手;(3)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4)不吃不洁食物;(5)不用病人的餐具,不吃病人吃剩的食物;(6)粪便要无害化处理。

36、共用脸盆、毛巾有什么害处?

容易相互传染疾病(如沙眼、细眼病、皮肤病等)。

37、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把住病从口入关,预防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肝炎、伤寒、霍乱、寄生虫病、肠炎等)。

38、为什么要勤晒被褥?(1)可以消毒杀菌;(2)还可以使棉絮膨松保暖,改善睡眠;(3)使螨虫大大减少,防止(或减少)呼吸道过敏现象的发生;(4)有利于消灭跳蚤、虱子等昆虫。

39、吸烟对健康有什么害处?

烟中含有4000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易引起气管炎、冠心病、肺癌等多种疾病和孕妇流产,胎儿畸型等。

40、酗酒有什么害处?(1)酒精中毒;(2)诱发胃炎、肝炎、肝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3)醉酒易发生意外伤害。

41、被狗咬伤后怎么办?(1)及时到医疗治疗;(2)注射狂犬疫苗。

42、怎么才叫健康?

健康是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3、我国营养学会提出“膳食指南”中的合理膳食原则是什么?

(1)食物要多样;(2)食盐要限量;(3)饥饱要适当;(4)甜食要少吃;(5)油脂要适量;(6)饮酒要节制;(7)粗细要搭配;(8)三餐要合理。

44、人过分肥胖易患哪些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45、为什么新婚家庭不要养猫?

因为猫会传染弓形体病,导致胎儿畸型或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疾病。

46、家庭卫生应达到哪些要求?(1)居室整洁通风好;(2)卧室干净勤洗晒;(3)碗筷灶具干净、生熟食具分开;(4)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5)经常消毒家中餐具、茶具;(6)讲究饮食卫生;(7)除四害;(8)不乱倒污水、粪水;(9)垃圾放在指定地点并定时递送;(10)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干净无异味;(11)家庭主要成员经常通过电视、卫生报刊和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卫生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健知识。

47、个人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1)勤剪指甲;(2)及时理发,勤洗澡;(3)每天洗脸,一人一巾;(4)每天早晚刷牙,一人一刷;(5)服装整洁;(6)每天坚持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7)饭前便后洗手;(8)不喝生水;(9)不吃不洁食物;(10)不随地吐痰;(11)不随地大小便;(12)不吸烟;(13)不酗酒;(1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0、个人应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

7.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住院患者, 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和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单纯脑梗死患者中, 男52例, 女28例;年龄61~78岁, 平均69.87岁;1 h~6 d之间发病;17例再发脑梗死, 30例有高血压病史, 28例有冠心病病史, 9例合并高血脂, 未见合并肾病者。

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男50例, 女30例;年龄65~81岁, 平均70.15岁; 1 h~6 d之间发病;15例再发脑梗死, 32例有高血压病史, 26例有冠心病病史, 24例合并高血脂, 1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均有糖尿病史, 其中1年以内4例, 1~10年26例, 11~20年35例, 20年以上15例。

两组病人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发病时间和再发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构成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性肾病构成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1.2 临床表现

单纯脑梗死患者中, 意识障碍2例, 感觉障碍40例, 高血压20例, 偏瘫:0~Ⅱ级肌力18例, Ⅲ-V级肌力31例, 失语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意识障碍8例, 感觉障碍36例, 高血压45例, 偏瘫:0~Ⅱ级肌力55例, Ⅲ-V级肌力15例, 失语17例。

两组病人意识障碍、感觉障碍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高血压、偏瘫、失语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3 辅助检查

单纯脑梗死患者中, 血胆固醇≥6.5 mmol/L者6例, 甘油三脂≥2.1 mmol/L者6例;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8例, 心律失常5例;头部CT或MRI检查梗死部位, 16例基底节区梗死, 5例腔隙性梗死, 其他部位59例。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入院血糖值7.6~10.9 mmol/L者17例, 11~14.9 mmol/L者24例, 15~18.9 mmol/L者29例, ≥19 mmol/L者10例;血胆固醇≥6.5 mmol/L者19例, 甘油三脂≥2.1 mmol/L者15例;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30例, 心律失常16例;头部CT或MRI检查梗死部位, 34例基底节区梗死, 15例腔隙性梗死, 其他部位31例。

两组病人血脂水平、心电图异常比例等差别有显著性 (P<0.05) , 两组CT或MRI检查梗死部位构成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1.4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降血糖基础治疗、血管扩张药治疗、高压氧、神经营养、脑细胞活化剂, 甘油果糖脱水等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22例, 单纯脑梗死和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各11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入院治疗3月后判定疗效, 疗效分为4个等级:1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Ⅳ级以上者为痊愈;2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Ⅱ级以上者为显效;3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Ⅰ级以上者为好转;症状与体征及偏瘫肢体肌力与入院相同或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

发病入院治疗3月后,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痊愈3例, 显效16例, 好转48例, 无效13例, 单纯脑梗死组痊愈12例, 显效36例, 好转26例, 无效6例, 单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优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2], 糖尿病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独立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管壁纤维化, 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 中小动脉、微动脉为其特征性改变。在此基础,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聚积性增高, 使血管中的逆转现象更加突出。血流缓慢加强了自身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促进作用, 致微血栓形成而造成腔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易致梗死, 故除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外, 应积极控制血压。

头部CT或MRI检查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病灶以基底节区最多, 其次是腔隙性梗死, 与单纯脑梗死患者差异有显著性。可能与高血糖相关, 基底节区病变增加下丘脑激素分泌, 血糖升高[3]。高血糖不仅干扰局部脑血流的恢复, 损害血脑屏障, 加重脑梗死及神经功能缺损, 其疗效明显低于单纯脑梗死患者。由于血脂异常, 血流变化异常多见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提示合并症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粘度增高、血流变学异常及血糖升高而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尤其餐后血糖在正常范围是关键, 可减少合并脑梗死的发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同时控制血压,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血液粘稠度, 纠正高脂血症, 预防感染, 保护肾功能, 有助于脑梗死的防治。

摘要:目的 分析单纯脑梗死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优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疗效低于单纯脑梗死与高血糖有关, 症状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60-61.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生物试题的答题技巧下一篇:岭南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