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共9篇)
1.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俗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它更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文化的定义是杂而多端,但我想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思想。一个是价值取向,一个是思维方式,让我们了解谈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是要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来展开。而中国的文化,都表现在这两层面中。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文化表现形式。比如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展示,光辉灿烂,我们看到了造纸,我们看到了活字印刷,我们看到了火药所制的烟火,还有罗盘,我们号称中国四大发明。还有长城、还有都江堰、兵马俑,所有这些都是表现下的器物文明。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中国有这样一种文明无疑不让我们很值得骄傲和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过年的时间一般为1月底或者2月初,大部分情况是春季的开始,于是过年也慢慢的改名为春节。在农村,常常有过大年和过小年的习惯,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等到除夕之夜,再把灶王请回家,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这个习俗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很少见到,我也没有见过,查了一些资料才看到这样的内容,但是在农村,这样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从未改变。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在这段时间,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串门,去和亲戚朋友联络感情。一般认为,正月十五过后整个年才算是过完了。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尽管现在大家不会熬夜守岁,但是那晚必会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会在一起度过整个晚上。
数以万计的人涌上街头,大街上是人看人人挤人,走在街上的人们真的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吗?人们不会有失落的感觉吧,只是借一个节日之名放纵一次,狂欢一次。各家各户在春节的表现、行为,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民族习俗依然存在。
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传统婚姻礼仪从周朝开始形成完整的“六礼”。这“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征、请期、亲迎。古代人们成亲,都要先问对方的生辰日期,要看彼此是否合适,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生辰八字”,然而这点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今日,虽然没有这么一说,但是年轻的人们可能会相信星座,年老的人们会相信属相,这些都是为了看两人是否合适成为一对,方法虽变了,然而意义一样。中国成亲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现在两个人即使是自由恋爱也会找一个人充当媒人,以此来图个吉利。男方家会给女方家送彩礼,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但这个习俗还流传至今,人们渐渐习惯,至于“买卖婚姻”这个名字却很难再听到。对于结婚所穿的衣服,有所改变,以前人们穿红色的嫁衣,现在被西式婚纱的取代,但婚纱只是那么一小段时间的衣服,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会换上红色的旗袍,还是延续了古时候的习俗,喜庆。
尽管穿着婚纱,但是仪式等还是按照中国的风俗来进行,中国的节日还有很多,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元旦等等,我们的文化是儒家文化,我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通过对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增加了我们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流传千年的遗产,是不老的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宝库,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弘扬民族文化,为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期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故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积极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篇二
在通古斯语言当中, “萨满”是指兴奋狂舞和激动不安的人。原始人对自然了解有限, 认为世间存在神祗并加以膜拜。通古斯人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 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 赋予它们主观的意识, 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 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 既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 地上各种动植物均有神, 万物也有祖先神, 由此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萨满, 就是具有神奇能力的通灵者, 作为神灵与人之间的中介, 他将人的祈求和祷愿传达给神灵, 并将神灵的意志传达给人。有了神祈, 有了传达意志的萨满, 也就出现了萨满教。萨满教的基本思想即万物皆有灵魂且灵魂不灭。萨满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 其生命历程也就是获取这些秘密与神奇能力的历程。
我国萨满文化传承因历史原因形成了三个文化圈。第一个是萨满文化传承最稳固的东北地区, 这种传承无论从内容到形式, 都带有森林、狩猎和渔猎色彩, 被称为森林萨满文化圈。第二是带有浓郁草原游牧特色的华北蒙古族地区, 这里被称为草原萨满文化圈, 不过蒙古族的萨满传承变异较大, 元朝时期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一部分萨满信仰融入了喇嘛教, 一部分渐次消失, 人为因素曾一度割断了蒙古族萨满信仰的传承。第三个是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在信奉伊斯兰以前, 都曾信奉过萨满教。其中以哈萨克族最为突出, 这在哈萨克族的神话《迦萨甘创世》有着记载。值得注意的是萨满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精神文化现象。至今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地都有很广泛的影响。
黑龙江流域是萨满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朝鲜、达斡尔、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 至今还保留着萨满文化的遗俗。
萨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现象, 渗透到古代北方民族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基石, 集北方鲜明的史前哲学、宗教、历史、天文、医学、文学、艺术、民俗诸文化之成就, 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萨满文化她蕴涵着其鲜明的原始信仰和原始仪式, 表现出积极进取、战胜灾难、驱除妖魔、保护人类安宁的愿望。萨满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弘扬氏族至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故土观念, 声声不息的顽强生存意识。崇尚勇武和抗衡大自然的不屈战斗精神。
萨满遗迹在我国北方存在的比较普遍。例如在黑龙江省嫩江的支流乌裕尔河畔的林甸县三合乡满族村,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大自然的多变环境, 给这里的人们造就出许许多多的想象空间, 也流传了许多关于萨满神话传说。当时的剪纸也作为一种萨满传神的迹象, 如嬷嬷人、榆树神、百草神、花神、牛神、太阳神等等。人们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每逢年过节, 婚丧嫁娶, 都要剪上几幅剪纸烘托气氛, 表达祈求者的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项艺术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早在八十年代初, 林甸剪纸就以萨满剪纸和剪纸藏书票的形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8年林甸萨满剪纸赴日本展出, 1990年林甸萨满剪纸参加全省优秀群体作品晋京展。1991年林甸萨满剪纸参加全省四人工艺美术作品展。2003至2008年林甸萨满剪纸两次荣获省政府第三、五届“精品工程大奖赛”三等奖, 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卓越的手工艺品徽章奖”, 2008年林甸萨满剪纸获全国剪纸展最高奖“金剪刀奖”, 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和国家文化部授予剪纸艺术之乡。几十年来, 林甸萨满剪纸并多次在全国剪纸展览中获得金、银、铜奖和十佳艺人奖, 优秀群体奖及德艺双馨奖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民博会, 特别是在哈洽会上林甸萨满剪纸受到了各界人士及领导的一致好评。产品远销到俄罗斯、日本、韩国、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就此而言,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在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及国家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这些都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那么如何挖掘民间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产业;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才能把我们民间文化产业做起来, 并做大做强。
1.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战略是成败关键所需, 战略正确, 经过努力可以达标, 战略错差, 将误以千里, 无功而败。民间文化产业今后发展方略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之路, 必须突出“中国特色”, “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没有特色, 就没有优势;二是坚定不移走创名牌产品之路, 不仅要人有我有, 而要人有我高, 人无我有。我们初步确定十种民间工艺为我们主攻方向, 准备在其中创出几个国内名牌, 世界名牌产品。三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继承与创新结合, 在创新上下功夫, 寻找地域文化产业的自身突破, 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精华容入产业链, 创入国际文化市场, 四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 不能封闭在地域自我的狭小空间之内, 坚定走出去, 走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2.积极扩大市场空间。
民间文化产业需要的是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空间。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有两个空间:国内空间和国际空间。国内空间主要包括四个方向。拍卖、演艺、节会、教育。拍卖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形式;节会包括艺术节和博览会。这些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演艺是指工艺、绝活的表演;教育方面就是通过以培训班的形式手工技艺的传播, 解决残疾人、下岗工人的生存问题, 扩大民间文化创作人员队伍, 培养骨干作者。扩大国际空间, 通过一些产业传播手段, 积极去开发, 去占有。
3.多方筹措启动资金。
发展民间文化产业也需要一定启动资金。俗话说, 没有钱办不成事。任何产业没有资金都将是一句空话。民间文化产业它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 不仅仅是民间艺人自身的。它同其他物质生产不同, 它所带来的效益是提升地区知名度, 扩大影响力, 增加魅力, 拉动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是公益性的, 其作用无可估量。因此, 地方党委和政府应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其所需资金地方政府应给予支持。这样自筹一部分。政府支持一部分、银行贷一部分。这“三部分”结合起来, 民间文化产业就可以做起来了。
4.提供优惠扶持政策
3.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篇三
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全球一体化进程将中国的发展与周边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到2001年加入WTO,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向世界开放,主动将自己的发展展示给世界。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运营体制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往来与互动增强,资本的跨国流通增大,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上的沟通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此,中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市场化建设和管理,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市场不同文化的交流
经济步入全球化,首先面对的是各国市场的不同文化。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市场需求,而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层面来讲,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清楚这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传统,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必然受到阻滞,中国只有充分研究和吃透各国的民俗文化,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多边化贸易活动中,取得优势。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对民俗文化的开发
“任何发达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不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1]。”因此,经济全球化,认可和接纳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独特性,给云南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创造了条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云南民俗文化本着面向市场/走向世界的目标,获得了长久的发展和世界的认可。通过撒玛坝梯田,世界了解了哈尼族的文化;通过《云南映象》,世界认识了云南的舞蹈;通过洞经古乐,世界聆听了云南的音乐。正是在这一系列民俗事象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云南的文化,而许多被遗忘和濒临消亡的艺术也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传承与保护。
(三)经济全球化冲击着云南民俗文化的内质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打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密切,云南文化市场也逐渐放开,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继进入,也使云南文化内质受到相当大的冲击。民俗文化资源大省与民俗文化产业弱省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在强势文化的渗透下,民俗文化的安全隐患依然不可忽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境遇下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进行竞争、融合,实现文化的互融与整合,而不是被“吞没”或“同化”,是云南民俗文化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西部,是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地理位置范畴,从行政区域上看,包括云南、四川和贵州在内的10个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西部民族众多,85%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在西部。云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少数民族多,在西部各省市中,是民俗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省份。
(一)民俗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有利资源
西部因为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虽然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和较多的人口,但其经济发展状况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与东部发展情况相距甚远。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是根本目标,民俗文化是发展经济的有利资源。20世纪末,朱镕基总理曾在视察甘、宁、青三省(区)时指出,西部地区要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资源和物种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转变过去西部人惯于向国家“等、靠、要”的习惯。此外,要正确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全面了解西部的民俗文化。
云南省气候类型复杂、地貌情况多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现代人对文化的消费日益需求多样化和多层次性,追求诸如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古朴多样的民族文化等所谓“非现代”的“原始性”文化产品,而这些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云南,无不具有天然优势。中国加入WTO,又给西部尤其是云南文化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政策发展空间、客源和资本来源。
(二)西部大开发带来了民俗文化发展的机遇
云南省各个民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民族风俗独特和多样的特点,使得民俗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西部大开发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2]”。文化的发展,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云南特有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正是西部大开发中文化开发的重点、亮点和优势。
西部大开发既给云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契机,同时,也为云南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民俗文化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就势在必行。
三、东盟经济一体化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东盟,全称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是2002年开始,中国与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个东南亚国家签署协议后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云南省在地理区位上,处于东盟一体化的桥头堡地位。
(一)云南在东盟经济一体化中占据着重要战略作用
区域经济,是指“按照地缘关系、经济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3]。”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这种区域经济的方式,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这种与相邻国家建立良好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文化成了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资源联系、地缘相近和文化习俗相类等诸多有利条件下,区域合作内的各个国家能更有效地打破资源限制、利用共同的文化内涵,实现共同发展。
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模式下,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先天优势明显。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国地域邻近,国境线上口岸众多,是中国面向东亚、东南亚的开放迁徙阵地。更为重要的是,云南在“文化习俗相近”即民俗文化相似性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东盟经济一体化为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云南與缅甸、越南、老挝三国的边界线上,有布依、傣、壮、哈尼、彝族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的发展中,在文化模式、民族风俗、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东南亚国家的各个民族与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密不可分、源远流长的关系。“这里处处可见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4]”。地缘的毗邻和文化的共源,为文化的的交流与开发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区位优势,各种商贸文化也因此得到发展。如2005年,中缅两国就在瑞丽姐告边境成立了“中缅边交会”,既开展形式多样的商业交往,又有异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此外,中泰两国间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也说明了民俗文化开发上的成功。
云南与东盟经济上的合作,实现了门户的开放,为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给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场化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文化的交流,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无形的经济效益;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则可以创造出有形的经济价值。随着门户的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及商业文化、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云南和东盟的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巨大挑战。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化,越来越多的文化特质正在遭受流失,“多样性的文化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5]。”
四、“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一)云南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彻底打开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同时也为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云南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沟通的枢纽,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将云南划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点区域,既是国家沿边政策实施的延续,也是边境各族人民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以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等相关战略,都以云南为主阵地,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加大云南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进而促进文化的沟通和进步,使云南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二)“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战略契机
云南民族众多,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一衣带水,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在地缘和亲缘上同根同源,在民俗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优势明显,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云南边境两侧跨境而居的16个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交往密切,大大改变了云南过去闭塞落后的状况,为政治、经济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美好形势下,有些通过政治策略、经济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民俗文化交流层面却能拉近两国的距离,从而达成开放与发展的共识,使民俗文化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在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下,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将在铁路、航空、能源、水资源和互联网等区域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开放程度、区位条件和交通便捷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在加快云南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俗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经济的全球化,打开了云南走向世界的大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是重点建设的省份;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战略,云南成为边疆省份中的主角。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开发与合作。云南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的需要和趋势已然形成。
参考文献:
[1]刘锡诚.民俗与国情备忘录[J],报告文学,2002,(09):1~8.
[2]何学威.经济民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300.
[3]施惟达,林艺,靳柯.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J].思想战线,2006,(01):62.
[4] 刘稚,王亚南,董棣.发展人文经济,面向东盟开放[A].2004~2005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C].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23.
[5]施惟达.民族文化: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J].民族艺术研究,2006,(10):22.
[6]熹微. “一带一路”政策利好 云南大有可为[J].创造,2015,(04).
作者基本情况:
4.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篇四
——针对村官的访谈
您好!我们是。。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乃至全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特地进行这次访谈。
1. 您的学历是
A.究生及以上B.本科或大专C.高中生D.高中以下
2.您在将军关村工作的时间是
A.1年之内B.1~3年C.3~5年D.5年以上
3.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了解
A.很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一点也不了解
4.您对外地人介绍宣传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频率
A.经常B.偶尔C.从没有
5.您认为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A.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B.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其他
6.您怎样看待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前景
A.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B.将停留或保持在目前的状态 C.没有发展前景D.将会逐渐消失或灭亡
7.您认为阻碍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B.食宿及交通条件等设施的不完善C.对外宣传不够D.地理位置不够优越E.政府等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F.当地民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G.其他原因
8.您认为目前将军关村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多选)
A.资金方面B.上级政策方面C.社会媒体和舆论D.当地群众E.将军关村当地的其他部门F.其他(请注明)
9.您认为在以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将军关村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多选)
A.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B.食宿及交通等相关设施C.对外宣传力度 D.资金的筹集 E.环境的保护F.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G..其他方面
10.您是怎样看待就目前全国范围内民俗文化旅游大繁荣,将军关村民俗旅游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和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一个当地官员的角度,请谈谈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设想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将军关村相关部门为了促进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谢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我们的访谈,最后请您对广大的游客说几句话来介绍和宣传下咱们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
5.民俗文化论文 篇五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意义是: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此外,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例如:林姓的堂联为“励志禁烟,御夷留根”;毛姓的堂联为“捧檄而往,脱颖而来”;于姓得堂联为“当代清官,救时宰相”.以上的堂联分别提倡爱国御敌,为国挺身,清廉救时的风尚,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具体写照吗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诗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说的是,青山和白骨,一个有幸,一个无辜.土地江海也是,中国历史上,地因人姓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因此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亘古沉默的土地,因某个名人的驻足而顿时喧嚣起来,引得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士或把酒临风,或扼腕痛心,或按动快门.根据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书中共有6885条词目,其中涉及到姓名的,包括本身就是姓氏名胜的,有866条,占全书所收录的名胜12.5%.岂但地名如此!日常生活中如“孔府家酒”,“贵妃酒”,“东坡肉”,“李锦记”等等以姓氏命名的商品比比皆是.另外,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6.民俗文化论文 篇六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7.满族民俗文化探索 篇七
关键词:满族,民俗文化,剪纸,服饰,舞蹈,婚俗
一、满族的起源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族。现存的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均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从那时期的“肃慎族”到两汉时期的“挹娄”, 又由北魏的“勿吉”到隋炀帝下令改为“靺鞨”, 辽灭渤海后又改其为“女真”。1635年农历10月13日, 清太宗皇太极发布谕旨, 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从此女真族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农历10月13日这一天也成为满族命名纪念日, 称为“颁金节”。
二、满族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满族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 满族剪纸始于明代, 它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描绘了满族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状态。
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 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 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 《狗》《龟》《鹊》《鹿》《鹰》等剪纸十分多见, 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长白山区至今尚有许多民间剪纸直接表现这种萨满祭祀的活动, 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 古今人物, 贴在窗户上, 栩栩如生, 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 就是挂笺, 或称挂钱。过春节时, 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 剪成长约40厘米, 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 中间髅刻云纹字画, 如丰、寿、福字, 下端剪成犬牙穗头, 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 五彩缤纷, 喜气洋洋。
三、满族的服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 旗装在全国通行。
旗袍, 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 是窄袖口, 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 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 出猎作战时则放下, 覆盖手背, 冬季可御寒。四开衩, 即袍下摆前后左右, 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 紧身保暖, 腰带一束, 行猪时, 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 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 形成了以西式审美观念的现代旗袍。
四、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只是更具有满族民俗特色, 叫法上有区别, 主要有颁金节、上元节、走百病、添仓节、二月二、虫王节、中元节、开山节、八节、满族。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正是这些极具有地域个性的节日,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 让满族成为我国的一颗明珠。
五、满族的舞蹈
满族信奉萨满教, 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 都以歌舞形式进行, 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角。在跳神过程中, 萨满腰系铃, 手执鼓, 着神衣神裙, 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 舞蹈有《腰铃舞》《铜镜舞》等。
宫廷歌舞是在节庆、出征、凯旋、庆典、筵宴等多项宫廷活动中出现。如郊庙朝会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 宫中筵宴时有中和清乐, 丹陛清乐等。宫廷歌舞中的舞势歌辞中融入了满族传统歌舞, 与历代传统的乐章有不同之处。
满族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 或称扭秧歌、闹秧歌。这是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 逢年过节尤其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 每逢此时, 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边表演, 表演者往往有各种扮相, 或文人书生, 或老翁老妪, 交错歌舞, 有说有唱。
六、满族的婚俗
满族婚礼是满族民俗文化中最有意思的部分, 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 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 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 相互了解, 有意做亲, 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 男女都可以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 托媒人为子女订婚, 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 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 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 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 俗称“下大菜”, 就是选择吉日, 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 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 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 女方家用彩车送亲, 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 新娘要“过火辟邪”, 接着新郎新娘“拜北斗”“撇盏”, 洞房时要奏乐“响房”, 新娘“抱宝瓶”坐在床上由新郎“揭盖头”, 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 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文化的变迁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 换之以新的内容。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继承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
七、结语
8.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篇八
一、利用课程板块建构民俗文化意识。
“民俗文化”这个词语,对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很陌生。虽然他们在这块热土已经生活了十年有余的时间,由里到外都受到了本地风俗的一些影响,但从未意识到这里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更没有去发现去体验的意识。
本课有三个板块,分别是“知识长廊”、“交流平台”、“探究天空”,侧重点各不相同。“知识长廊”是课文的主体,围绕课题重点介绍什么是民俗及宜昌民俗的特点,让学生对民俗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交流平台”是对本课主题的深化,设计了两个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得到更为丰富、深刻的认识,也就是一个民俗文化内化生成的环节。“知识长廊”是根据前两个版块的学习过程设计的实践性、探究性更强的学习活动,并对课外探究学习做出适当延伸,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确定了这样几方面的环节:1、了解宜昌地区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2、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意识。3、感受本地风俗的独特、灿烂,体会家乡人民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形成继续发现、感受宜昌风俗之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情景式教学体验民俗文化内涵。
如何让学生了解家乡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及其象征意义,感受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和情趣。我将本节课的中心定位在“情”、“趣”两字上。 “情”字目标分以下步骤实现:了解民俗——体会民俗活动的象征意义——谈感受,激发探寻的兴趣——意识到优秀民俗的珍贵,建立传承意识。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收集宜昌地区民风民俗的任务,对资料收集的方法做了指导。“趣”字的形成重点在于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在课堂上动起来,,让感受不止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尽可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心去感受这个“趣”字。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设置了以下环节:导入,示以屈原画像,从熟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再围绕赛龙舟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将两个信息联系起来,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对本课主题“民俗”有更具体化的理解,选取了端午节习俗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回忆过节时的活动及象征意义,再辅以图片资料,学生谈自己平日的所见所感。此时,向学生介绍民俗的概念,就更立体生动,学生也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民俗的真实文化内涵,及其流传的意义。
打好了基础,将课堂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小组合作交流,灵活运用书本及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因为人人都动手收集了不少资料,所以人人都在参与。在与其他同学分享信息的同时,还能从其他人处获得新的信息,学生均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接着,将分享的范围扩大,将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全班同学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补充相关资料,比如哭嫁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图片,土家跳丧的视频及文字资料。在讲到土家的歌舞时,鉴于学生对巴山舞的熟悉,还倡议学生一起站起来跳一跳,亲身体验其中的“情”与“趣”,告诉学生这就是典型的土家民俗,给学生建立家乡风俗就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概念,激发学生探寻生活中的民俗的兴趣和生活在美好生态环境中的自豪感。为课后活动打好基础。
三、利用课后延伸,深入渗透民族文化精神。
1、抓住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活跃的时机,总结拓展。向学生讲诉传统民俗逐渐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淹没的现实,学生明白了这些民俗的珍贵,产生了将之传承下去的意识。
2、安排学生课后继续了解宜昌地区的民俗,并走入生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别有情趣的民风民俗,并将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编写成册,作为校本资料留存。
9.民俗文化作文 篇九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俗文化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文化作文1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欢过我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我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民俗文化作文2都说工艺美术馆是艺术的殿堂,是美的源泉。我今天有幸去了那里!
走进中厅,这里如仙境一般,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美丽的水晶灯。正前方一块大屏风上,刻着几行醒目的大字,我迫不及待走进展厅,顿时目不暇接,山西工艺美术馆集中反映了山西省工艺美术行业的风貌,展示了山西省工艺美术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精品民间工艺代表作,表现了山西的民情风俗艺术作品有:木雕、根雕、砖雕、面塑、泥塑、剪纸、刺绣、推光漆器、陶瓷、家具、花画工艺等1000余件工艺品。悠久的人文历史闻名遐迩的平遥推光漆器、绛州澄泥砚、平阳本版年画、大同铜器、上党堆锦、黑釉陶瓷、云雕漆器等等。在20xx年,传承上千年的广灵彩色点染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对于我这种不懂艺术的人来说,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感受是浅薄的。甚至不能谈欣赏,面对着眼前这一幅幅错落有致、深浅相宜的水墨画、面对着一张张精彩生动的摄影作品,我只能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而驻足,墨色的深深浅浅、曝光的多少、一个眼神的抓拍……每一个细节,都凝汇着艺术家们几十年走过的足迹。
多数艺术家是用心来创作的,他们的艺术作品就是他们心灵写照。所以,每一笔,每一划,都意味深长。第一次参观这样的艺术场馆,一见钟情的几率自然概率不大,但是,在艺术场馆里,静静流淌着的静穆和遐想,是我所希冀和钟爱的,这至少说明,我与艺术,不会只是这次的擦肩而过。
山西省工艺美术馆的建成,为山西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一朵绚丽的奇葩,为山西工艺美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每一位参观者用您的热心关注本土文化,留住中华文明的古老根须,将其发扬光大。
我做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对山西文化底蕴还了解甚少,通过参观山西工艺美术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将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将来为家乡做贡献。
民俗文化作文3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四天,妈妈带着我来到象山民俗文化村游玩。
一走进大门,一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扑鼻而来,接着就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映入我的眼帘。往里走,只见一座大石头上刻着七个大字——“象山民俗文化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再向右走,在我们眼前出现一架军绿色的直升飞机,我们都异口同声地叫出:“哇——”我和朋友们一起奔向入口。一踏进飞机,一股臭臭的热气就向我们袭来,但是能看到这么惊人的一幕,没事!我们看见机舱内“躺”着一顶顶五颜六色的降落伞: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橘红色的……令人眼花缭乱;柜子里还有一张张飞行员的照片,一套套飞行员穿的衣服,一双双飞行员穿的鞋子……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英姿飒爽的飞行员穿着整齐的制服,驾驶飞机翱翔天际的情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就到了驾驶舱,我们迈进门坎,抬头一看,呀,这里有好多个按钮,我们都忍不住去摸摸按按。看着这些按钮,我想;看来想驾驶这架飞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接着,我们又坐在驾驶座上拍了一张张五花八门的照片,让我真正地当了一回小飞行员。
再往前走,有一条碧绿的小河,河水哗哗地流着,隐隐约约还能听见古筝的声音。河边,有一排用树藤做的藤椅,椅子上的图案也非常精美,我们坐在椅子上一边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一边听着这动听悦耳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咦,前面怎么有那么多人?我们也急忙走向那里。看,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线条是那么的优美,连一根手指头也雕得那么逼真,肯定是价值连城!
……
夕阳西下,一会儿工夫,太阳已经亲吻着西山。我恋恋不舍地走出大门,余晖把我们的影子拖得好长好长……
民俗文化作文4每次端午节结束,一定是家家户户孩子最幸福的一天。农村的端午节很热闹。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把淹了很久的鸭蛋拿出来,放在锅里煮。一夜之后,孩子们早早起床,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挑着闭着眼睛的鸭蛋。鸭蛋有白色的壳、蛋绿色的壳和浅黄色的壳。把它们放在盘子里五六次是可爱的。
家乡的端午节市场是元旦之后最大最热闹的聚会。虽然比大年初一小一点,八九十岁的孩子都可以来端午市场,但是大年初一市场没那么多规矩。端午节拉力赛是孩子们的天堂,不是说他们能吃能玩什么,是指拉力赛结束时的餐厅,原来是个茶馆,后来拆了重建,旧社会的那些东西都清理掉了。只有作曲家离开舞台去唱歌剧,现在她也不唱歌剧了。只有在博览会上,才会邀请两位大师来谈相声。我是相声最好的听众。我每天都在旧收音机前听两段,但是都很短。所以每年都是我带头,抢好前面的座位坐下来听相声。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他以说话、学习、逗趣和唱歌为主要形式。每次观众谈到精彩的事情,都会有人大喊大叫,甚至兴奋地大笑。到时候大家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没有任何虚假的感情。有时候他犯了错会哄堂大笑,但这是好喝,台上的演员也不惊讶,似乎已经习惯了。它似乎也知道人们并没有真正嘲笑他。吃饭的时候,我可能会和我们有一点互动。那时,我会站在椅子上,挥挥手,脸颊绯红,希望他会打电话给我,但并不总是可能。
长大了想学相声,但是学不了相声。想想都觉得这辈子太可惜了。
民俗文化作文5来参观民俗文化艺术节的人真不少,到处是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大家都兴奋地观看着各种各样的民俗艺术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植物编织成的各种动物和植物,有仙鹤、蝈蝈、青蛙、龙、凤凰、玫瑰花……真是栩栩若生,让人爱不释手。
来到广场西边,有人在抬花轿,轿子里坐着一位游人,前后共有4个人抬轿,旁边还有人吹笛子、唢呐、笙……轿子也很漂亮,是大红色的,金色的顶,每个边框处都贴满彩条,四个角上还挂着彩色的流苏。坐在轿子里的人满面笑容,真是过了一把瘾。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那个卖葫芦的摊位了。只见桌子上摆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葫芦,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却只有几厘米。有的像一个大南瓜,有的像一根黄瓜,有好几个葫芦的杆在中间打了一个结缠住了,还有的葫芦形状像一个鸡蛋,有的则像一个长满珍珠的冬瓜……葫芦们还被制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被制成笛子、花瓶、毛笔、手链……还有的在葫芦上雕刻了各种图案、画上了美丽的花卉。真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我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
此外,还有卖风车的、卖泥塑的、卖民族布偶的以及各色小吃等等,都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我国的民间艺术特色、以及各族人民的博大智慧。
这就是让人目不暇接而又流连忘返的民俗文化艺术节。
民俗文化作文6继迎新年音乐会后,学校的活动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那就是在这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学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民俗活动开始了。下午,小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
看,同学们幸福的笑脸。听,那欢乐的笑声。还有那么多的美食在召唤我们。
活动项目可丰富多彩了。有做豆腐,炸麻花,拉白糖,爆米花……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手工石磨做豆腐了。
我和同学们来到做豆腐的地方,桌子上摆着古老的手工石磨,它的上盘是圆形的,还有一个酒杯大小的放料口,用来放豆,旁边还有一个木头手柄,可以转动,下盘和上盘间有一个小口,随着手柄转起来,白白的豆浆就从这里流出来了。
看着大人们轻松地转着手柄,豆浆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我也跃跃欲试。抓起手柄便转起来,谁知那磨盘纹丝不动。我生气极了。一鼓作气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气,终于,白白的带着豆香的豆浆流了出来,哗哗落入桶里,那声音仿佛在说:你真棒呀。接着工作人员把桶里的豆浆倒入大锅里煮,边煮边加入石膏水,不一会儿,豆浆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成了细嫩白滑的豆腐脑了,一股豆腐的清香也是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
我正陶醉着,想等做好了就能马上尝上一口那嫩嫩的豆腐。场地那边突然传过来一场巨响,我急忙跑去看,原来是在做爆米花。只见做爆米花的大叔往一个圆鼓鼓的铁罐里加入米粒,放在火上旋转着烤,热气夹带着浓浓的米香味,不一会儿,烤好了。只见大叔熟练地将爆米花机套上袋子,随着“轰”一声巨响,好多的爆米花飞了出来,像是下了一场爆米花雨。
整个小操场上弥漫着食物的芬芳,我和同学们品尝着各色传统手工美食,不禁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竖起了大拇指。
一下午的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各自散去,可欢喜和激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体验民俗活动,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期待来年再会。
民俗文化作文7早上吃完饭,我们排着队伍,走到操场,等了几分钟后,大家开始出发了,我们兴奋极了,坐上公交车,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大约过了20多分钟,快到了!因为我们看到在密密麻麻的松柏掩映下,一个写着“民俗文化园”的明清风格的门楼,还有山上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樱花,火红的杜娟花……。薛老师和何老师带领我们向前走,来到了金鱼湖。
湖里鱼儿很多,不时在水面上翻出一串串欢快的水花。湖中有几只黑白相间的野鸭子在悠闲地游着,还有一个岛,大约有60平方米,湖边的柳树将细长嫩绿的枝条半伸在水中,好像在跟鱼儿嬉戏,时而有不知名的鸟儿,一群群飞到小鸟上歇息,那鸣声清脆响亮。几只翠鸟飞到2米多高的茶树上,钻入一朵朵小碗大的粉红色的茶花丛中,亮绿的羽毛时隐时现,像牙牙学语的婴孩,兴奋地学唱着童真的儿歌,看得人如醉如痴。
我们绕了金鱼湖一大圈,然后就去寻找野餐的地方了。我们顺着坡走上去,再向北转就到了。在湖边有一大幢古色古香的楼房,楼房前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坝广场。遇到节日,这个广场就会表演精彩的民俗文化节目。老师喊我们把东西放下,坐下来吃东西、喝水。阳光温柔、清风习习、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真是一块宝地。我们没有一丝疲倦,兴奋地东张西望。几只蝴蝶沿着湖边浓密深绿的水草野花丛,悄悄地飞过来,在我们的头上和眼前不远处,翩翩起舞。他们好像在逗我们,意思是“来追我呀!”我们稍一挨近,他们就不慌不忙、洋洋得意地向湖岸飞走了。看到我们心痒难耐,又爱又恨。过了一会儿,趁我们不注意,他们又无声无息地过来了。就这样反复了多次,我们只好故作高傲,不再理他们。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表演节目,又玩了游戏,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东西回校了。
我觉得今天可真好玩,要是下一次的春游还这么有趣,可真好。
民俗文化作文8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叫做过年,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在我心目当中它也是分量是最重的节日。
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传说,那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过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夜,村里的人们就开始陆续地躲避年兽。第二天年兽还在作恶,但它听见了一个穿着红袍的老人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撒腿就跑,头也不敢回,扑通一下就又回到了海底。从此村里人便知道了吓跑年兽的方法,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要穿红衣放鞭炮。
古人们很重视春节,热爱春节,为春节写了很多诗呢,比如《元日》、《拜年》、《新年作》等,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那句耳熟能详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了。
我喜欢春节,是因为那几天,很多商店有鞭炮售卖,这时我可以拿自己的压岁钱去买鞭炮,一放就是一下午。而且到了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一年中最丰盛的菜品上桌了,海鲜和肉是数不胜数的。在这喜庆又开心的时候,我的食欲也大大的变好,吃得肚子圆滚滚的。而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就会聚在一起看春晚等着倒计时,放着礼花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到了大年初一,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家家户户的人们都相互拜年或走亲访友,而我想放鞭炮的欲望也没有一丝丝的散去,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再也买不到鞭炮了为止。!
春节在我心中的分量太重了,过完这个春节,我也更盼望着新一年的春节早点到来。
民俗文化作文9你到过深圳吗?你到过深圳就一定知道民俗文化村是深圳十大景点之一,今天我有幸到民俗文化村游览了一番。
走近民俗村,就看到一个大招牌“中国民俗文化村”七个大字一目了然地耸立在那里。
一进大门,看到了漫画阁,茶楼……各有乾坤,我们边走边欣赏着这仿古建筑,好像有回到了从前的小镇。正走着就听见好热闹的喧哗声,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群人在玩抛绣球,那可不是真抛绣球,是一块得分板,一个球,一根绳子,组合成的绣球,只要轻轻地甩着绳子一松手,球就飞向对面得分板。看谁得分最多,我也参加了一份,我的运气可没有这么好,抛了八个球只有两个打中得分板。可算是“倒霉”的了。玩完抛绣球,在往前走一匹白色的马进入了我的视线,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可是一个“马迷”一看见马我就想遛一圈,无奈爸爸只好淘腰包了,我迫不及待地跨上马背,感觉可真好。可等我遛玩一圈回来就已吓个半死,真是后悔莫及。
我们边走边聊,看见了苗寨,布依寨……,还有乐器,草鞋,蓑衣等等,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还是“激流勇进”这个项目,我们穿上雨衣,座在象船一样的飘浮物,缓缓地向前开走了,一路上,看着两边的风景,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动物模型,想象着动物模型是用来干嘛的?正想着,感觉有水喷到了我的脸上,这水从那来的?原来是从动物嘴里来的,真相大白。我们慢慢地漂着,有水帘,有浪花,我们都提心吊胆地向前漂着,还是防不胜防,喷了一身的水,他们用各式各样的法子来“整”我们。好不容易要上岸了,又被水枪射了两下。结果下来整一个“落汤鸡”的模样。
中国民俗文化村真是太好玩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就自己来游览一番吧!
民俗文化作文10今天,我们来到了深圳民俗文化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
文化村很大很大,里面汇集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我们先参观了各个民族的村寨,还观看了各民族的精彩的表演,我和妹妹还和新疆族的姐姐哥哥一起跳新疆舞呢。
接着我们坐上了观光小火车,去参观祖国的名胜古迹。这里有龙门石窟、大理三塔、黄果树瀑布、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泰山、长城……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这些都是缩影,但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看到这些名胜古迹,我真自豪,中国真大呀!我们的祖先真伟大呀!
在民俗文化村里,最让人兴奋的就是演出了。我们看了大型马术表演《金戈王朝》,回顾了历史,欣赏了激动人心的马术;看了《印象中国年》大型演出,欣赏了抬花轿、扭秧歌、踩高翘、舞龙狮、二鬼摔跤、歌舞等民间艺术;看了《东方霓裳》,欣赏了中国各式各样的服饰;看了火龙表演和车展,让人回味无穷!……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龙凤舞中华》,它从远古开始,讲述着中国的历史传奇:刚开始,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一片繁荣的景像。忽然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出现了天灾人祸,巫师出来超度亡灵。接着中国各个朝代出现了,民间杂技和民间风俗开始上演了……最后一只银色的凤凰从天而降,十二位花神出来过生日,百花皇后也来了,她们的衣服都闪闪发光,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通过这次游民俗文化村,我看到了我们中国有宠大的身躯、惊人的智慧、浪漫的风土人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把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民俗文化作文1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题记
著名演员丹尼尔曾说过:“习俗先于一切法律,自然胜过一切艺术”。中国诗词中也有过记载,比如说王安石的《元日》,韩翃的《寒食》,欧阳修的《生查子》都表现了家乡的民俗文化。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锦隐民俗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马车了,根据导游的介绍我了解到马车最初是一匹马拉的双轮车,发展到十九世纪就有四轮马车或四匹马拉的马车了,这种马车速度比原来提升了几倍。我又回过头来看看马车,只见马呈深红色,马鞍为黑色,后面座椅很简单,只用几根木条钉刻成。但是马车的车轮给人们很大启发,现代汽车的车轮就是它们演变而来的吧。再看看现在的发展: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有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自改革开放以来,火车的发展更是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高铁的速度已经达到三百公里每小时,在大城市里,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早已是家常便饭。
再往里走,挂在墙上的那是一件蓑衣,它是用蓑草或者树棕编织而成,披在身上作为防雨用具。书上曾讲过:以前农民要很早起来种地,早上白雾一片,农民们怕被雾打湿便披上蓑衣。我摸了摸这件蓑衣,外面是从上到下层层叠压的顺向草,摸起来虽做工粗糙,但是它不透水可以当雨衣穿。现在社会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蓑衣了,代替它的早已是塑料雨衣,但是那些被蓑衣保护过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从马车到高铁,从蓑衣到雨衣,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沧桑悠久的岁月,感谢我们那些老前辈,在艰苦的岁月中奋斗,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民俗文化作文12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
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民俗文化作文13今天是周末,我起的很早。因为今天是我们班到袁家村开展的文化复兴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日子。
之前我对袁家村的影响是,街道两边的布坊、面坊、油坊、药坊、醋坊、茶坊……青砖白墙的老宅一字排开,最吸引我的就是各类小吃。但是活动让我不再停留在吃、喝,而喜爱上了探究陕西的民俗文化。
让我第一个着迷的是不满街边的农耕用的各种工具,有古老的榨油机、硕大的辘辘,还有我们体验的水磨坊。很神奇当你用脚踏动脚踏,就能带动水车将水源源不断地打上来。第二个让我痴迷的是踩高跷,人站在木头制作的足上,控制平衡后就开始迈步前行了。走高跷需要平衡力和勇气。第三个让我不能自拔的活动就是皮影,这里的皮影精致又精美。我们看的是“关公斩颜良”,每一个人物的动作精准,就连关公一刀把颜良的脑袋砍了下来的场景都表演的栩栩如生。皮影表演结束后,我们到幕后参观,并在皮影艺人的指导下,我和于佳可也给大家演义了“斗鸡”。
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看似简单的技艺,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那没容易。看来要掌握一门技艺,一定要勤学苦练。我终于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谚语的含义。
今天的活动意义深刻,让我们知道了,不但要好好保护文物,还要把“非物质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民俗文化作文14沧海桑田,人类已进化到如今的繁荣。在这几百年来,枯燥的地球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各个小镇遍布着多样性的姿态——民俗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几千年历史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民族文化特点与奇特。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着一种叫“年兽”的怪物,它的凶狠扰乱着平民百姓,使得大家在初一到十五那几日出行都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大家发现年兽特别怕火而且不敢直视红色的东西,于是人们相继地在家点燃火堆来驱赶它,并用对联来象征新一年的吉利。久而久之,鞭炮、对联出现在中国每一年的开头时日,称之为“春节”。
面对夕阳西下,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长叹世俗,感叹国家种种衰败:“举世混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他望着祖国大好河山的支离破碎,仰面长叹便纵然跳下江去,在百姓心中的忠臣为国家而死,感人肺腑。后来人们纷纷撑着小舟向汨罗江投去米团,希望江中的鱼儿别伤害屈原的肉体,让鱼儿们吃饱米团即可。在中国就将这日称为“端午节”来纪念屈原,他被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所传唱着,由此有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月圆之夜,代表着团团圆圆,大家都相聚在皎洁的明月下举高酒杯,一同吃着月饼,同圆月一起享受其乐融融的幸福感。古代诗人们也曾在月圆之时举杯对月,吟诗作词,向月亮寄托情意,以此希望明月能够帮助自己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听!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没有娇艳的鲜花、震耳欲聋的掌声的舞台上各显风姿;没有红地毯,没有华丽的服饰,就这样永无休止地表演下去,永远不会落下帷幕。
民俗文化犹如偌大沙滩上的珍珠,怀着一颗爱的意念去捡拾这一颗颗珍贵而又美丽的宝藏吧,它会展现无穷美感令你心旷神怡。
民俗文化作文15我的家乡是枞阳县,这里是铜陵市偏远的一个小县城,但在这里的文化习俗却也不少。
在枞阳县,最有特色的是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黄梅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中我们枞阳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里,傍晚时分,在广场经常有老人在广场上运动,腰间总是带着小音响,一边走一边听,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乐里一样的回味。也有人在广场上架起一个幕布投影着给大家放黄梅戏看,没过多久周围就有许多老人来看黄梅戏,也有小孩子在周围玩耍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偶尔也有路人经过,有兴趣的人也就在周围停下来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听一听,然后,又赶路去了。
除了黄梅戏,枞阳的武术,也是名不虚传的。东乡武术在安徽很有名气,过去的枞阳县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二是械术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东乡武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为武器,在中国是一门很好的武术。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于自卫、健身,也用于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查,让这些武术都得到传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推荐阅读:
国家电网企业文化试题07-14
初中文化农民苦学7年高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08-09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10-08
民俗文化旅游06-29
民俗文化设计09-01
青州民俗文化10-02
民俗文化进校园07-14
感受民俗文化——春节09-09
如何传承民俗文化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