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后感:我的产品观

2024-09-30

《腾讯传》读后感:我的产品观(精选7篇)

1.《腾讯传》读后感:我的产品观 篇一

在现金牛短信业务治理的路上,腾讯无法借助三大运营商赚钱。他开始在手机上“自立门户”。在面对MSN的进军,腾讯积极应对。在空间这款产品受到关注时,积极探索音乐收费的方式。尽管有过失败,但是最终通过绿钻的方式进行收费。惊心动魄地战胜了51。通过模仿,购买,形成了《开心农场》的爆炸性效应。互联网传播与发展的量级惊人。

在腾讯击杀联众,进入棋一牌游戏后,引起整个互联网业界的震惊,几乎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哪一天,腾讯以同样的战术进入我的疆域,我能否抵抗?

经典的腾讯式运营:锁定一个“真实的诉求点”,在用户体验上力争做到极致~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在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之后推出进阶式有偿商业服务~持续优化、尽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找新的诉求点。

在广告领域,由于QQ用户群不是汽车、房产、高端产品的目标客户,因此互动的效果暂时不佳。通过按照效果付费,用户资源重新组织,腾讯暂时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2.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二

《腾讯传》是今年百宝乡与大家共读的第四本书,乡民们在腾讯WE大会的当天上午顺利结束了第一场分享。分享会上,三位分享人分别从财政分析、产品的不同角度对腾讯公司做出了分析和思考理解。

百宝乡乡民钢铁侠从财务分析作为切入点,将腾讯与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世界巨头多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对腾讯建立开放平台,将各小企业汇流,成为一条大河的未来目标,钢铁侠认为,只有把目光从短期利益转移到加大研发投入,才能真正开放共生,做好行业的连接器。

Q着眼于腾讯游戏产品思考游戏化课程设置。从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分析游戏品牌的组成。游戏与大众的关系上,指出娱乐性向功能性的转变。在团队领导中,游戏化概念可以为目标最大化提供分析决策,帮助人们进行时间与风险管理,从而事现成果最大化。在个人生活中,游戏化系统可以提供动力因素,提升参与感,诱使人们乐于改变行为,习惯成自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运用游戏化思维对行为产生情感支配作用的例子:单词打卡:挑战、奖励、目标、反馈机制、收银柜台对比、钢琴楼梯散流。

3.腾讯传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三

1 因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专家,之前读过他的《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喜欢这个作家,也算爱屋及乌。吴晓波老师的作品从文笔上娓娓道来,观察也相当细致入微。创作既有客观的描述,也包含着大量企业的纵横比较与分析。从一个产业的角度,分析一个企业也剖析一个行业、一种趋势。这也是是吴晓波的一大特色。

据说创作这本书,吴晓波本人感言也是非常之艰难,因为互联网公司独特而多变的特色,使得素材和资料的整合相对困难,因为腾讯的快速发展,本书也一直拖到了现在,历时五年时间,根本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腾讯的微信在这两年间风生水起。

就如文章开头写到:

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而回顾火山的形成,也有别样的震撼。

2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为此我特意登录电脑QQ,查询一下我的Q龄,已经是接近15年。而腾讯创立至今已经18年,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企鹅帝国”。作为一80后的我们几乎见证了整个腾讯的成长。

《腾讯传》是一本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史。书中对腾讯的出生、成长、发展、壮大,以及同期其他公司的动作和状态都有着很全面的分析和描述。所以基本带着我们穿越到过去,追寻一代网民的集体记忆。 还记得你的第一个QQ号码吗?你的第一个网名?甚至很多90后的人,是先有了QQ号码,才有的身份证号码。自OICQ-日后的QQ-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

早期的QQ使用者,大部分是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在生活中没有身份,却渴望得到认可的焦虑的人,他们在家庭里被严格管束,在社会组织里被忽视和边缘化,因荷尔蒙的作用,他们又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确认自我,渴望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群族,这些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轻易实现。

4.教师暑期读书《腾讯传》读后感 篇四

刘涛

《腾讯传》是吴晓波于着手创作,底出版,前后历时五年,为撰写此书,吴晓波走访了60多位腾讯的各级管理者,并进行了多轮次的百人级外围访谈。作者吴晓波被人誉为最出色的财经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弗大学访问学者。《腾讯传》可以说是腾讯公司的发家史,书中包含了腾讯创业到3Q大战,从3Q大战到腾讯开放战略,从微博迎战到微信崛起,称得上目前最全面介绍腾讯发展历程的一本书。读完此书还是受益匪浅的,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一、腾讯“客户第一”的理念。马化腾从创业伊始到现在,都以“产品经理”自居。他内心认定,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客户芳心,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作者问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了如指掌的?把握用户需求,孜孜不倦改进产品。从QQ到微信,腾讯的产品经理们不断的打磨、迭代产品,倾听用户的诉求,把产品不断推向极致。

二、腾讯的高效率。一件事不能出来就是完美的,但是必须快,快速的研究,快色的应用,有错也没事,敢于试错,不断创新,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唯快不破!一个从金山软件进入腾讯的负责人唐沐,描绘金山和腾讯的不同时说:软件开发常常以年为单位。但进入腾讯之初,我就被这家公司的敏捷震惊了,一个月一个版本!在早期的`OICQ阶段,产品一周就可更新三代。腾讯的高效是个什么概念,引一段书中的话给大家:“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三、腾讯公司的“无为”管理。无为,在腾讯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腾讯内部是项目组赛马机制,腾讯高官并不是把一切设计权都掌控了,而是很蠢蠢笨笨的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也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方向,谁能说的清楚?把这些交给下面的项目组去无所不为。那么如果只有一个项目,这还是中心化的,由这些项目经理说了算,其实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专政和主宰。而腾讯内部其他项目组开发的类似微信产品至少还有6、7款之多。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踩中了“刚需”,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最后成名。腾讯的组织架构由最初的M线、R线,到打破M与R的产品经理制,到事业部制;内部赛马机制、保持创业初心,腾讯虽然做到这么大,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活力。

四、优秀的对手会让自己变得更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到四处碰壁,现金危机,压哨拿到投资,再到寄生于移动梦网,实现盈利。早期的腾讯创业艰辛,但又人品爆发,这属于天时地利人和,让马化腾回到重新再来一次,恐怕也会有一万种死法等着他,但就是这万分之一的胜率让他杀出了重围,成功上市。但之后仍然危机重重,被移动一脚踹开,股票遭遇抛售,蚍蜉撼树对抗微软,被全行业围歼,单看哪一个似乎都是陷入绝境,但又恰巧每一次绝境都是对手率先犯错,反而给了腾讯浴火重生的机会,每一次巨大的危机过后,腾讯都获得了升华。不是移动的始乱终弃,腾讯可能还是一家SP公司,还在吃移动的短信分成,如果不是MSN和51的竞争,腾讯不会这么快的提升自己,很可能也就不会收购Foxmail不会挖来张小龙,要不是周鸿t的阴损毒辣,让腾讯陷入了人民战争,现在腾讯很可能仍然不会反思,还会是全民公敌。腾讯的故事告诉你,成就你的永远都是神一样的对手,永远不要害怕对手伟大,只有伟大的对手,才能逼着自己多学习,多反思,造就伟大的自己。

腾讯能走到今天真的纯属偶然,比如早期抱住中国移动的大腿和后来的微信的诞生,很多次腾讯差点挂掉,很多次差点卖掉,又很多次遇到了风口,但这些偶然中间,又有许多必然。我们通常处在当时的环境下,很难真正的看清趋势,即使非常的明显,也是非常非常的难看到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即使在后来看来是多么的合理和应该!我们只能做好各种准备,确保机会到来时可以抓到而不至于流失!

5.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 篇五

jayleeboy

《腾讯传》这本书其实很早就加入到了书单里,很遗憾最近几天才把它读完,从书中了解了腾讯这个企业如何从当初的默默无闻,成长为今日的互联网巨头。同时身为80后的我,也跟着腾讯的产品回顾,勾起了青春的回忆,直到现在,依然离不开腾讯的产品……

这本书并非具有很强的商业逻辑,而是通过回忆录的形式,阐述了腾讯管理者做产品和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很多读者觉得这本书缺乏深度,但我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的内容与否,而在于自己从中能学到什么……

以下是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感悟。

1、创业者天生都有颗不安分的心。无论是丁磊还是马化腾,他们都很优秀,都曾经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丁磊在电信局当一名职员,马化腾在一家软件公司当软件工程师),但他们都有着一颗不安分守己、野心勃勃的心,最终引导他们走向了创业的道路。他们不仅渴望财富,更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创业者的心态决定了最终的高度。

2、找对人很重要。腾讯创业初期的伙伴,都互为同学和好友,他们有着相同的做事理念和目标,有着强大的信念,即使在最艰苦的时期,依然共同坚持了下来。同时他们多元化,各具实力,可独当一面还能互相补足,尤其中期招募来的刘炽平,更是为腾讯的战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价值观。身为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底线,选择正确的事情,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当年在腾讯在移动SP业务逐渐下滑面临淘汰的时刻,面对其它公司“剑走偏锋”,推出各种不和谐的灰色收入,小马哥依然在把控警戒线,没有让腾讯走相同的道路。同时这样的决定,也促使腾讯重新审视自己,回归到了自己的核心业务。

4、真诚务实的心态。多数天使投资者在投资团队时,不仅仅看重团队的业务发展趋势和价值,更看重的是人,是创业者本身。创始人是否靠谱,决定最终是否能获取投资者的信任。在腾讯寻求资本投资的时候,小马哥表现出的不浮夸、不造假、真诚踏实的态度,让投资者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和合作的人,最终腾讯拿到了IDG的关键投资。

5、用户为王的产品理念。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在腾讯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小马哥时刻在参与产品的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产品理念。

首先,要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使用自己的产品,发现不足并优化,逐渐得到用户的口碑;

其次,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聆听用户的声音和反馈,腾讯内部形成的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是在张志东退休时小马哥给与他的评价: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Tony是公司用户价值观的最坚持的践行人。在总办会议上,Tony是最能站在用户角度毫无妥协的人,始终保持着这份“固执”。这份坚持,也融入了公司的强用户导向的理念基因。

6、随时调整企业组织架构来匹配业务和发展。在腾讯的战略发展中,随着业务的不断调整和变更,腾讯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匹配业务的需要。其内部形成的赛马机制,让如QQ秀、QQ空间以及微信等重大的创新均来自中基层的自我突破,而不是最高层的调研决策。

7、不单纯抄袭,而是做到极致。如果仅仅是把腾讯前期的发展看做简单的复刻抄袭,那它绝不会取得未来的成功。腾讯的这种“后发”战略,其实是在最大的程度降低创新的风险,同时集中自己的优势,动用自身的产品理念,将产品打磨到极致,从而超越对手。在这个时代,流量并不是关键,真正的用户会自己做出选择,真正的好产品最终会得到认可。

8、不畏失败,始终尝试。在游戏这个领域中,腾讯最初的尝试之路并不顺利,甚至是接连的失败。但这些都不影响腾讯坚持去尝试,之后的他们总结原因,改变思路,通过将原有架构拆分,组建游戏事业部,打造全新的团队,并确定了自研加代理的方式,借着《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一度成为当时的“游戏之王”。不畏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一步步迈向成功。

9、主动变化,不断自我突破和创新。在与小马哥的对话中,KK说,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种植,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后来的腾讯,开始在内部倡导生态型的组织,让企业拥有自我进化、自我组织的能力。随后腾讯又在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重大的架构调整,调整后的组织沟通和合作更加高效,内部互相竞争,主动进化。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主动变化,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始终获得领先,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像KK说的,你的敌人从不会出现在一份既有的名单中。

10、开放式的教育。最后换个话题,谈一谈教育。从书中开篇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马哥家境良好,同时他的父母比较开明。从小就培养小马哥的兴趣,为了支持他的天文爱好,甚至不惜4个月的工资给他购买天文望远镜。也许正是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小马哥才能如此优秀。成功,是教育的一种迭代。我们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教育,但我们要尽力去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

6.腾讯传读书笔记900字左右 篇六

1.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这8个字在本书中多次出现,在互联网如今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每款产品的上线、更新,都不是完美的,需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快速响应,需要不停地对产品进行打磨、试错。

2.成为自己产品的用户

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让自己成为用户,坚持这样做,一定能发现不少问题。同时,去一些用户聚集的地方听听反馈,比如论坛、博客等,主动与用户接触,帮助和解决用户的问题。

3.关注细节,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不强迫用户;

不为1%的需求骚扰99%的用户;

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

Don’t make me think!

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

产品设计: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对这几点的解读,我的理解是,从服务用户角度出发,做产品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通过产品,给用户带来更简单舒服的服务。

4.建立口碑

作为一个有良好口碑的产品,每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这个功能给10%的用户带来好感的时候是否会给90%的用户带来困惑。有冲突的时候要聪明,分情况避免。每个功能不一定要用得多才是好,而是用了的人都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7.腾讯传读书笔记字 篇七

为什么是腾讯?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

这三个问题来自于混沌的过往,又明晰地指向未来。

-是马化腾的创业阶段,模仿OICQ开放了日后的QQ。回头看过去,大多数人都能清晰的看到这一演进轨迹:通过QQ实现了用户资源的积累,以创新的盈利模式实现用户资源的获利兑现。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模仿美国产品的路上,从来不缺少对手。打败所有对手,腾讯必须做对一些事情。

做对事情之二

1:对ICQ的微创新,把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

美国的网民有个人电脑,中国早起的网名是在网吧上网的。这一创新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2:商业应用适应本土。中国人在人机互动中是含蓄内敛的,腾讯把QQ从即时通讯工具转型为一个“类熟人”的网络社交平台。而后还推出虚拟道具、Q币等,帮助年轻人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戏剧性的是,在相当长时间里,腾讯自身却像一个迅速成长中的孩子一样,好奇地在问:我是谁?

-20腾讯像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战斗激发越来越强的力量,甚至主动出击能打得对手鼻青脸肿。

击退网易、新浪及雅虎等门户公司对QQ的围剿。推出QQ空间,分阶段实施了对51.com、人人网和开心网的“三大战役”,从而在社交化的大浪潮中成为最大的赢家。仍然是在20,腾讯决心成为网络游戏的第一霸主。

马化腾提出了“在线生活”的新战略主张,涉足网民在线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役不予,每战必酣,终于赢下了“全民公敌”的绰号。

虽然如此,成长总是脆弱的。它将遭遇空前的质疑和攻击。

-20腾讯已经是互联网“新三巨头”BAT之一。的中报里,腾讯的半年度利润比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和搜狐4家的总和还要多。如此雄厚实力的企业,用模仿+“微创新”的打法被认为是耍流氓。“全行业的愤怒”都在20底3Q大战中爆发。腾讯在舆论浪潮中的狼狈有目共睹。

据说3Q大战部分地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腾讯开始认真思考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成为大哥了,社会就要求你有大哥的担当和责任,穷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后腾讯提出开放和分享的战略转型,建立连接一切的开放平台。马化腾“互联网+”的提法,也被引用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未来已来

2005年一篇“看见了未来”的演讲,马化腾看见了娱乐对于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巨大财富价值,看见了后来风靡一时的社区化、本地化概念,看见了“互联网手机”的前景。

20腾讯创业15周年,马化腾发表“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的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新主张。

“在互联网行业,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未来,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是互联网人的真实态度。看了《腾讯传》再看看现在,确信一件事,未来已来!

手机=电子器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人的一个电子器官的延伸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连接,未来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之间,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未来一定是连接一切。

和机器相处

6月13日腾讯新闻出品深度记录片《明天之前》,首日播放量2481万。我刚看完第一集,机器人伴侣。

机器人设备对于人,已经超越了工具的含义。人类文明未来5-10年内就将面对的变革和重塑。机器人会逐渐有情感,似乎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我们该如何与机器人相处?

全新的宗教,数据主义

我们生活在被数字系统改造的城市,接单、抢单、系统为参与者规划路径、分配时间。每一个人都成为这个系统生态的基础设施,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受益者、运营者,互联网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活法。

前天打车,滴滴司机等红绿灯的时候打开了微信,滴滴软件立刻提醒司机,阻止其开车玩手机。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我们的决策、行动越来越依赖互联网。

在古巴比伦,每当人们面临两难时,都会在黑暗夜里爬到神庙顶,寻找神的指示,决定是否结婚、耕田、发动战争。

人文主义又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是人类发明了神,写了《圣经》,而且用了上千种方式加以诠释。所以,人类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如果你面临两难局面,只要聆听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就够了。

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大数据的深入、广泛引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当你面临两难的局面,听从算法的安排就够了。

看看星空

上一篇:教师教育扶贫感谢信下一篇:春运起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