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

2024-09-24

体积和体积单位(精选10篇)

1.体积和体积单位 篇一

《捞铁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捞铁牛》一文讲的是宋朝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从而说明他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在学习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遇事要认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读课文,抓住捞铁牛过程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借助流程图,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家。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认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今天,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穿越时空,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在这波涛汹涌的黄河边,人们正在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桌互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正字音,表扬优秀。

2、指名朗读,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借助资料,深入理解

1、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一段交待了捞铁牛的原因?第1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抓住“八只大铁牛”、陷”等词语,理解体会。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通过读这句话,你感悟到什么?

请同学们借助查找的有关宋朝科技方面的资料,猜想一下人们会想到哪些方法呢?请你和周围的伙伴也议论一番。

3、学习第3、4、5自然段。

通过交流资料,同学们知道了怀丙是宋朝时期出色的工程家。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怀丙是怎样做的?从哪些做法中你体会出他的“出色”?(默读思考——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组1:我觉得怀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铁牛沉的位置,这个做法体现出他出色。

(相机板书:摸清、贴板画牛。)

组2: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共同认为“很大的船、拴得紧紧的、结实的木料、牢牢地拴住”这些词语能体现出怀丙的出色。

师:噢,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组2: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需要大船才能拉得动;搭架子就得用结实的木料;还得把绳子拴紧,否则拉到半截绳子开了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真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那么我想请你们读一读这几句行吗?(小组同学齐读,教师相机板书:装满、搭、拴;贴板画船。)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生:老师,我从“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又体会出怀丙很聪明。(学生的发言出乎意料。)

师:哦,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通过查资料明白怀丙的做法是利用了水的浮力,那么我就想两条船的浮力肯定比一条船大,所以怀丙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可见他非常聪明。

师:你真了不起,我觉得你和怀丙一样聪明。(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浮力)

师:让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赞叹怀丙的高超智慧和才能。(学生齐读)

师:为了能成功的捞出铁牛,怀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老师试着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成这些词语: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牢铁牛。(出示词语条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思考:这几步准备工作的次序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通过读,学生理解怀丙有条不紊地安排了准备工作,再次感受到怀丙的出色之处。)

师: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怀丙做事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师:请同学们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

师:看来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能把事情的经过交代得更清楚,在今后的说话、写作时,我们也可以用一用。

[将准备工作概括成词语,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读词、用连接词口述准备过程,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抓重点词语复述课文内容,而且通过运用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说话,让学生更清楚准备工作是严谨有序的,怀丙是出色的。]

师:有如此细致周全的准备,捞铁牛一定会成功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捞铁牛的过程。

生1:铲泥沙,拔铁牛。生2:划船拖铁牛。

师:铁牛终于被捞起来了,请同学们看课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捞铁牛的过程,再次体会怀丙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师:看了课件演示后,请同学们画出捞铁牛的流程图。(合作完成——展示成果)

师:课文3、4段详细的写了捞一只铁牛的过程,而第5自然段仅用一句话就交代了其余七只的打捞过程,这就是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齐读3、4、5段,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师:怀丙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位出色的工程家的风范,让我们都来赞颂他吧![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出色”是什么意思?

生:格外好,超出一般。……

师:你们说得对。从“捞铁牛”这件事来看,笨重的铁牛被水冲走,深陷河底,大家都一筹莫展,而怀丙认真分析、精心安排,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岸,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

[结合资料延伸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自主习字、书写实践

1、板书(捞、陷等字)

2、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3、比一比,组词语。(进行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4、组内活动。(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哪一笔?)

5、全班交流。

6、书写实践。(要求学生先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安排,再描红,最后书写到作业本上。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易错笔画,帮助正确书写〕

(五)回顾总结,自评互评

2.体积和体积单位 篇二

1.掌握体积的概念, 加深对周长、面积 (表面积) 与体积的理解。

2.理解体积单位的规定。

3.培养“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联系旧知、提出问题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设计】

导入阶段:问学生三个生活中凭借直觉就可以解答的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

1.一把长尺子, 这里的“长”指的是什么? (长度)

2.一大张纸, 这里的”大”指的是什么? (面积)

3.一块大橡皮, 这里的“大”指的又是什么? (体积)

长度和面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体积。

板书课题——体积 (V) 。

体积的英文是Volume, 所以数学上用V表示体积。

活动一:根据自己的理解, 找出身边具有体积的物品, 与同伴说说什么是体积。 (2分钟)

事实表明, 尽管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能指出两个苹果的大小, 但只是基于直观经验, 而不是对体积的认识。由于教材中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比较抽象, 因此笔者将学习目标设定为“降低对体积概念的文字理解, 加强对体积的直观认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拥有体积的物体, 并与同伴交流物体的体积在哪里, 从而加深对体积 (占有空间的大小) 的理解,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体积的图像表征。

在向学生介绍物体的体积后, 可以追问:这些有体积的物品在数学上都可以将它们抽象地画成一类图形, 知道是哪类图形吗? (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表示的物体是有体积的。

追问与板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积是立体图形的属性, 而我们在数学上研究的平面图形没有体积。

活动二:有人说“立体图形中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就像平面图形中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你觉得对吗?请通过文字或画图说明。 (5分钟)

学生在初学体积时, 体积与表面积、占地面积等概念很容易混淆。因此, 笔者设计了本活动, 希望通过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 突出体积概念的本质。同时,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 加深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两组概念的理解。本环节着重体现了“变教为学”的核心过程。由于本活动对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要求比较高, 因此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导学。

活动三:联系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规定, 请你想想体积单位应该怎样规定。先写一写或画一画, 再组内交流。 (5分钟)

体积和长度、面积的作用一样, 都是反映物体某种属性的量。我们对这几个“量”的探究内容与步骤是类似的 (意义、单位、比较、计算) 。在明确了体积的意义后, 我们就会对物品的体积进行比较与计算, 就需要确定体积单位。所以启发学生联系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规定, 思考体积单位如何规定。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师生的演示与归纳, 丰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各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 。本环节也突出体现了“变教为学”的核心过程。

活动四: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记录下来。

设置反思性的问题, 一方面当堂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提问与解答, 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整个活动设计以“体积概念”为核心, 关注到学生的起点, 注意到各个活动间的关联性, 为实现学生理解“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目标架设了桥梁。

【课后反思】

1.基本概念的教学首先要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从“活动一”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 体积是个看似简单却不易表达清楚的概念。学生都可以正确列举出具有体积的物品, 说明学生对物品体积的直观感觉是有的。但在交流物品的体积在哪里时, 多数学生只是回答说“物品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的体积”, 再追问哪里是物品所占的空间时, 学生回答不出或说“空间就是物品本身”。还有学生说“我的橡皮有体积, 它的体积就是它占的面积”, “水杯有体积, 它的体积就是能装多少水”, 有的学生不同意前面同学水杯体积的说法, 却也说不清水杯的体积到底是哪里……这些情况暴露出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是模糊的, 教材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就是它的体积”的表述没有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作用。

郜舒竹教授一直强调: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对概念的理解比如何计算它重要得多。学生在“活动一”里暴露出的问题是正常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二”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变教为学”中教师的导学作用就体现在这里。教师通过“活动二”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 思考两组概念间的共同点, 从而深刻理解什么是体积。

对“活动二”问题的解释:周长是平面图形边界的长度, 边界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内部大小是面积;表面积是立体图形的边界大小, 体积是表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内部的大小。两组概念的共同点都是反映边界与封闭图形内部大小的关系。

画图说明:

通过“活动二”的思考、组内讨论与班级展示, 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积就是物品表面所包围区域的大小。这种表述更加直观、更易于理解。水杯的体积到底是什么, 学生很快就有了正确的回答。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再开展计算教学才有意义。

2.有深度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变教为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某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生存之道”。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需要教师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 有“深度”的问题不同于有“难度”的问题。“深度”体现在价值, 即体现在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认识, 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现在学生表达的多样化。

仍然以“活动二”的问题为例, 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独立思考与组内讨论, 展现出的思维火花。如下图。

又如, 对“活动三”的问题学生也展现了类比与归纳能力。

第一层次:学生通过看书等手段, 联系长度与面积单位, 能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或体积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第二层次:学生通过与长度、面积单位的类比, 能对常用体积单位的规定谈出自己的想法。如下图。

3.轻盈的重量和灵活的体积 篇三

许鸿飞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创作出一批为人喜爱的优秀雕塑作品。近些年,创作的“肥雕塑”系列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种主流的专业和非专业媒体不断刊载作品和评论,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作了多个访问报道。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广东省美术展览,在法国、泰国、香港、澳门和国内多个城市成功举办个人雕塑展览,雕塑作品被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收藏。另外,为国内十多个城市创作大批城市标志性雕塑和环境雕塑。

长期以来,以物质材料制作的雕塑总是试图突破物质本身的束缚,从自然物质材料本身的属性中脱离出来,营造出一种类它比拟的相似状态,以求表现一种幻觉的真实,具象雕塑为此走过了漫长的路途。由于雕塑的实体性限制。在客观表现对象的呈像过程中,体积的实在性和材料的重量感,使得在塑造景观物象中总是难以脱离重心引力的牵挂,而牢牢的受制于支撑的基础。为了稳定的站立起来,伸展出去,空间和跨度始终游离在团块构造的周围,任何的突兀延展都要经过及其困难的斟酌考量,然后在中心稳定基础牢固的前提下,逐渐突破平面的限定构成了一些丰富的立面结构关系,使得空间的错落布置不再从属于材料本身的自然形状,而是在一个新的结构关系中逐渐接近表现对象。但是这时的表现范围仍然受到限制,从古典到巴洛克再到现实主义,风格的变化自不待言,潜在于各种表现风格变化的基质是结构构造方式的变化,从封闭的从属于材料限制的空间关系中挣脱出来,体积与空间在多大的范围内可以自由运动一直是艺术家们琢磨不定的问题。

罗丹把生命运动的视觉效果推向了极致,在瞬间的运动中不仅融合了结构和机理细微变化的细枝末节,而且不顾基本形体常态的一般性特征而作出非凡的调整,让局部的真实服从整体结合的真实,进而服从整体运动状态的真实,从而丰富了巴洛克以来在空间关系上的虚张声势的程式化格局,情境瞬间的表情特征不仅存在于类型的变化中,而且存在于个性的差异中,由此人的社会现实性得到强调,精神面貌的情绪变化显现出来,雕塑的人向真实的人进一步接近了。

罗丹在祖述希腊传统菲迪亚斯的四个转折面的形体结构中,仍然没能彻底背离米开朗基罗两个面的整体感构造,运动的依托仍然难以彻底排除。后来他的门徒马约尔、卡尔米勒斯都试图使雕塑轻巧起来,马约尔借肥硕的人体以漂浮的动作来淡化重心引力,米勒斯则以小接点的支撑和向上伸展的动势来营造人的轻盈动态,让体积的重量转化成克服自身重量的动力源泉,先贤们提供的艺术实践成果,成为后来者有益的借鉴范例。广州雕塑院的雕塑家许鸿飞正是在这种结构图式的文化资源中探索自己的形式语言的,面对文化遗产,他不是简单鲁莽的翻牌出牌比大小,而是怀着深深的谦恭,在前辈大师引导的线索中,走出自己的路。

许鸿飞的肥胖女人运动系列雕塑,既有罗丹的运动感,也有马约尔的体量感,在凌空运动方面则又与米勒斯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切,并非学究似的各家形式要素的机械罗列并置,而是根据自己对既往艺术经验的体悟,对当代现实生活的观察,把艺术语言有机的匹配到现实生活现象中,从而丰富了传统语汇。关于现实生活状态,关于对现实生活状态多样性的态度,许鸿飞用丰富多彩的构造形式,在经验判断和艺术表现中与现实景观搭建了一条审美通道。让压路不用碾子下河不借筏子肥胖婆娘们扬长避短,该显示力量的时候不含糊,该轻盈的时候不笨重,体积和空间在胖婆娘的生活百态中变化多端伸展自如。克服了雕塑重心引力的羁绊,肥胖的形态和雕塑的体积便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表现动感的主题,把过去长期由动势暗喻的运动态势铺展开来,拓展了运动的空间范围。这就使得生活的场景式记录成为可能,像古代的张萱周舫一样,时代的画卷落墨于日常生活的平淡和闲适之中,许鸿飞的肥胖婆娘系列,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游戏嬉戏,或者剧烈运动,力量调控的张弛有度。在结构性的组合中,四两千斤的对比关系和失重平衡的动态把胖婆娘自身重力加速度的动感推向了临危的限度,再由肉山一样巍然屹立的稳定性构图戛然而止。富态安详的胖妇们可以动若矫兔静若处子,绝没有有躁动的唐突,也没有呆滞的沉闷,丰腴体态的运动,包含了欣欣向荣的自然天性的茁壮和繁茂,又在具体形象情境化的表现中显得真实可信。

以我长期与许鸿飞接触的经验看,他有着岭南人勤奋踏实的品性,同时在雕塑创作实践方面也不墨守成规,无盲目崇拜权威的奴性,在默默工作中积攒自己的实力然后异军突起。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以公共艺术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同时,他深深知道判断艺术品优劣的标准除了专家和委托人的鉴赏之外,广大民众的态度更为重要,艺术为大众服务不是空话,而是他时刻牢记的创作方向,这使他在对现实生活移情自适的选择性表现中。仍然不失对现实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敏感性,而在处理这些表现题材的时候,不是拿样作怪的摆出一幅没有灵魂的形式躯壳,寻找一些先入为主的题材和内容充塞到固定的形式中去,而是从平凡生活的细节巾发现震撼力的艺术元素,根据此情此境的感动,形式和内容油然而生悄然暗合,这在表现酣睡的救灾士兵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因此,许鸿飞创作中多样性的表现,就不仅停留在题材和内容的更替中,而是随时根据表现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我们便可以发现在许鸿飞的表现范畴中。没有习惯性的程式,不是像一些雕塑家那样,一招仙吃遍天,从一而终,再也突破不了自己创下的辉煌顶点,成名的那一刻即是衰败的开始,许鸿飞的创作仍然处在变数的过程中。

4.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四

苏荔

本节课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观察中感悟物体占有空间,并用一长方形和一长方体放在地面上,让学生体会“空间“这一词语的真正含义。为体积意义的理解做下铺垫。然后通过举例比较观察,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统一的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搭建一个正方体并找出生活中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的物体,摸一摸书包课本,再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在头脑中行成表意,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尤其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是学习气氛达到高潮,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5.《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五

一、依纲靠本,导入自然。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难点: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比较难理解。关键: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教者提出电教室的讲坛的体积有多大?学校门卫室有多大等,教学中教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一节课,教者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举例出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倡导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者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解新知,联系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识。

现提出共同探讨的地方:

6.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六

图们市石岘一小 赵鑫

一、初步感受体积概念

课前谈话,让学生来讲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师实验演示

1、拿出一个烧杯,装半杯水后,放入一块石头,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呢? 生: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了?

生: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板书

空间)

2、想象:现在老师手里有两个相同大小的杯子,装满水后,把两个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杯子中,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石头大的溢出来的水多;石头小的溢出来的水要少 思考:为什么你觉得大的石块放进去溢出来的水会更多? 生:因为大的石头占得空间要大

师:看来这个物体不仅占空间,还要看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大有小。

3、举例:在教室里找找物体,说说它们体积的大小。(用手势比划下)学生举例

揭示体积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我和这位同学的体积谁大?为什么?

那如果我这样说同学们看看你们同意不同意?不同意的说出你们的理由(因为沈老师的体重比他重,所以体积比他大)

生:不同意,70kg的棉花就比你的体积大

师:同学们明白了没啊,那这样看来,我们体积是和重量有关的吗?

看起来没有关系,对,我们今天讲的是物体的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很重量无关)

二、形成体积单位表象

1、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引出体积单位

给出一个立体图形,那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2、体积单位有哪些?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这个就是1立方厘米的大小。火柴盒的利用

用小正方体在火柴盒中摆一摆。

2)自己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每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发现: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引导学生说说: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蚕豆等物体,教师摆出一个体积是5立方厘米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说说他的体积是多少。2.认识1立方分米。

(1)讨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几个1立方厘米等于1立方分米。学生可能会出现10个

100个

1000个„„ 10个马上搭起来,100个想一下。

师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并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有多大

知道: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会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会表示:用手势表示1立方分米。

讨论: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的物体。3.认识1立方米 学生分组观察探究 引导学生:

说一说:根据以上两个体积单位的推测,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教师用三棱架在墙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观察形状大小。让学生猜猜可以有几个小朋友可以躲在里面,实际操作。

想一想:列举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家里的八仙桌;电视机箱子„„。

三、应用与拓展

1、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4()

一个衣柜的体积约是3()

一台电脑主机的体积约是24()

2、先读短文,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数学日记之小新上学

早上出门前小新吃了一块1m³的蛋糕,感觉还是不怎么饱。出门时,小新背起体积是15cm³的放满课本的书包,感觉很沉。一摇一晃走了500㎡,终于快到学校的门口了,忽然传来震耳喇叭声,侧头一看,一辆体积差不多25dm³的卡车向他旁边驶过,oh,my god。快速进入校门,直奔教室,打开书包发现昨天老师布置的制作一个1㎡的正方体模型没带来,刚想回去拿,发现身高180dm老师进来了,只好作罢。迅速拿出体积为2cm³双层铅笔盒和数学书,准备认真听讲。

3、应用比较

(1)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2)你们现在能不能用合适的体积单位来计量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四、全课总结

7.大体积砼的施工及裂缝分析和控制 篇七

在我们公司去年承建的环球动力商场工程中,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量共计达到5500m2, 其中既有抗渗砼, 也有耐热砼。工程量之在, 施工要求之在高为历年所少见。因此如何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的生产是保证大体积砼施工质量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

2 砼的施工浇筑

砼浇筑按预定方案一次连续完成, 采用斜面分层方法进行浇筑, 每次推进长度为1.5米。施工时, 作业人员分三班进行24小时连续作业, 不留施工缝, 振动棒的插点为点式列, 点距不超过0.4米, 且保证振捣充分。此外, 现场设技术员一名, 责任监督砼体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裂缝的原因分析

3.1 干缩裂缝的原因分析与影响因素

砼仅在结束湿养护并裸露于大气中后才开始从表面蒸发脱水而引发干缩, 表层失水在内约束下可引起表面性的裂缝。

影响其干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用水量、骨粒粒径、水泥品种及用量和环境条件, 一般来说, W/C越大, 用水量越大则干缩越大, 骨料粒径大、清洁无杂质则干缩小, 水泥用量增加则干缩大, 砼表面积/体积比越大干缩大;环境湿度大则干缩小。

3.2 温差裂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大体积砼在浇筑完毕后, 由于水泥水化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使砼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大约在砼浇筑后3~5天其内部达到最高温度。砼内部与表面散热条件不同生产温差, 形成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力。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 温差越大, 温度应力越大。应力超过砼抗拉强度时就会生产裂缝。

工程上防止产生温度裂缝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砼内外温差。而温差就可以通过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或推迟砼热峰出现时间, 降低砼拌和温度、加强养护来实现。

大体积砼浇筑后, 其干缩与温因胀缩应变是并存的。通过以上对其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 要防止大体积砼产生温度裂缝及干缩裂缝, 就要从降低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水泥水化热或推迟热峰出现时间、降低砼入模温度、加强养护等方面来进行控制。

4 控制措施

4.1 掺超细矿渣粉等量取代水泥

因水泥用量的减少降低了水化初期的水化热峰值, 而当砼温度下降时, 它的水化热又使砼温降变缓, 从而减少了因砼内外温差生产温度应力、形成温度裂缝的可能性。

4.2 掺缓凝减水剂

在夏季施工的大体积砼中掺加缓凝减水剂可延缓和抑制水泥熟料中C3A和C3S矿物组分的水化, 延迟水泥浆的凝结时间, 延缓和降低水泥水化时的放热速度和热量, 避免水化热及吕而引了砼开裂。同时由于水化延迟, 使水化初期水泥浆中的自由水量较多, 砼坍落度经时损失小, 便于施工。

4.3 选用优质原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

为降低水化热、减少温差, 施工时选用水化热较小的矿渣硅酸盐水泥 (特殊情况下如冬季施工的C30耐热大体积砼, 为保证砼早期强度而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骨料选用级配良好、含杂质少、粒径较大的粗细骨料以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从而减少温差和干缩;在耐热大体积砼中, 选择水泥用量和水灰比最低的配合比为正式配比。

4.4 对原材料及设备降温以降低砼入模温度, 配置低温热砼

4.4.1 原材料的降温

由于砼温度下降1℃, 大约需要水泥温度下降8℃, 或水温下降4℃或骨料温度下降2℃, 商品砼用的是散装水泥因供不应求而多处于高温状态,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骨料和水进行降温。

a.石子降温

夏季现场设井抽地下水为搅拌用水, 水温度5-7℃, 利用其对石子进行冲洗, 不仅可以降低石子温度, 同时还可以降低石子的含泥量, 去除杂质, 较少砼用水量, 提高砼的强度。对现场石子上料车进行统一制作, 车底为钢筋焊制的铁篦子, 保证冲洗进水能够顺利排出。对石子进行冲洗降温后, 经现场实测, 其温度由原来的25℃降温13℃以下, 从而使砼入模温度下降6℃左右。

b.砂子、水泥的降温

砂子归方成堆, 对其表面采用厚毡布覆盖, 并派人洒水降温, 袋装水泥的降温采取在搅拌机旁搭设水泥棚, 即可防雨双可避免阳光直射。

4.4.2 搅拌机、砼输送的降温输送管表面采用草袋覆盖, 并设专人负责浇水降温。

4.4.3 搅拌、浇筑时间的选择

在夏季大体积砼施工时, 为降低砼入模温度, 采取了夜间施工方式。通化地处山区, 昼夜温差可达几十度, 夜间搅拌和浇筑砼温度较低, 有利于降低砼温差。

通过上述降温措施的实施, 使砼的入模温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经现场实测, 砼的入模温度未超过20度。

4.5 加强浇筑后砼的养护, 降低砼内外温差

加强砼养护主要是使砼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降低砼内外温差以减少温度裂缝和干湿裂缝的形成。

在夏季进行大体积砼施工时, 在升温期采用热效果较好的钢模板, 利用砼表面的散热以减少内部热量积聚;在温度期应注意及时覆盖, 潮湿养护, 尤其是掺缓凝减少剂以后, 砼用水量较少, 如果养护期间缺水, 会影响水泥的正常水化, 使结构强度降低。由于地下水源较充足, 在台阶进行大体积砼基础 (每个基础砼量可达3000立方米) 浇筑时, 可利用水泵控制地下水将下部台阶淹没, 减少砼温度变化并可充分保湿养护, 防止裂缝生产;或拆模后迅速回填防止大体积砼因温差和失水而产生裂缝。

冬季进行大体积砼施工时, 水泥水化热有于提高砼温度, 使其强度增长较快, 加强保温可减少砼内外温差。现场对浇筑完毕的砼采用塑料薄膜及两层麻袋覆盖, 在基础内埋铁管 (L=30CM) 设专人测温, 使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5 施工心得

通过施工, 我们认识到要保证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 控制温差及干缩裂缝的生产, 可采取以下措施:

5.1 优化配合比设计。选择低水化热水泥和洁净级配良好的骨料, 在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前提下, 最大限度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

5.2 采用超细矿物掺合料采用超细矿物掺合料与缓凝高效减水剂复

合方法, 延缓水泥水化, 降低水化热峰值, 减少砼温度和干缩, 提高砼强度和其它耐久性能。

5.3 通过对原材料及设备的降温, 控制砼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使砼入摸温度控制在22℃以下。

5.4 必须加强对砼的养护和温差监控, 尤其是掺缓凝高效减水剂的大体积砼, 浇筑后潮湿养护不得少于14天。控制砼内外温差不超过25℃。

5.5 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合理的浇筑方法和浇筑顺序, 使砼的施工在有效的监控下进行。

严格负责到人, 做好各系统环节和衔接和交叉作业, 使施工科学化、规范化。

结束语

实践证明, 无论是夏季高温季节还是冬季浇筑大体积砼, 只要科学选用配比, 精心组织施工, 其工程质量和温差急干缩裂缝的控制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摘要:在工程的大体积砼施工中, 我们采取参加超细矿渣粉复合缓凝高效减水剂的新技术, 根据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并配合采用其它技术措施, 重点降低砼温差, 减少水化热的水利影响, 有效地控制了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生产, 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8.体积和体积单位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块,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下面这些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请你数一数,填一填。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数的?随学生回答板书。

小结: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问:这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吗?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2)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切割的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脑主机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2、请同桌两人合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拼摆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单位数量及体积,再填入表中。

师:哪位同学愿意先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情况

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

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摆成长方体每排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学生答:

师板书:v=a×b×h 或v=abh

3、师:同学们,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方法,在今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现在我们就应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课件。

学生解题后交流。

4、探索正方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再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吗?生:能。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推导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板书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师讲解:a3读作的a立方,表示3个a相乘。

请你运用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学生解题后交流。

三、巩固练习

1、体积计算。

2、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V=abh =2.9×1×14.7=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3、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V=abh =6×4×0.9=21.6(m3)

0.9×21.6=19.44(吨)

答:需要21.6立方米的沙子,这些沙子重19.44吨。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體积

长方体的体积=每排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 高

V=a×b×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9.《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九

叶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38-39。【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体积学习的起始课,是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计量和面积单位计量等知识指上的一个延伸,在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等知识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要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会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认识体积和掌握体积单位”。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再通过实验和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再次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得出体积单位,最后通过正方体来建立这些体积单位的表象。【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实物,但是没有体积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的一个提升,先通过表象的建立,再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学生在理解体积含义的时候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理解体积的含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课标的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实物,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会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体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和常用体积单位。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含义,能估测生活中常用物体的体积。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 【教学准备】

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1、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来说说故事中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2)为什么把石子放进水里,水就上升了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因为石子占了水的体积。(板书占空间)

2、实验证明

让我们一起模仿乌鸦来做个实验吧。

(1)拿一个盛水的红色玻璃杯,再把一个小石子投入杯中,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两人小组交流,抽生汇报。

接着追问:我占空间吗?你占空间吗?还有什么占空间?

让学生自由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引出“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 拿出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问:把这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放入相同的水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石头大的那杯水上升得高,石头小的那杯水上升得低。

追问:那说明什么呢?

有上面的引导,学生容易从空间上思考:石头大的所占空间大,石头小的所占空间小。

师生共同小结:原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文具盒的体积吗,什么是桌子的体积,文具盒跟桌子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比谁的大?

引用两个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体积相差较大的物体,学生容易观察出桌子的体积较大。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人的体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体积单位

1、比较:谁的体积大?(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

(1)刚才的物体能一眼比较出谁的体积大,这两个长方体谁的体积大,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情预设:量长、宽、高(怎么引导);分成小正方体(怎么引导)„„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不容易联想到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衡量物体的体积,因此在这里要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法。(2)现在能比较他们的大小了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为什么需要统一单位?单位是什么?

(3)要比较体积大小,需要统一的体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引导学生在原有的方法上提出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用的体积单位,以此来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

2、带着这四个问题看书(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并分别比划一下有多大。

(3)你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4)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师巡视。

3、反馈(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学生齐说。(2)认识立方厘米。

A、什么是1立方厘米?抽生回答,师板书。闭眼想象1立方厘米有多大?

B、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C、做一做:你能用橡皮泥快速地做一个约为1立方厘米的物体吗。学生动手操作,抽生展示作品,同桌互查是否接近,并进行调整。D、说一说: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E、估一估: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3、认识立方分米、立方米。

(1)刚才我们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想一想认识了立方厘米,你你还想认识谁?

立方分米、立方米

你能像刚才认识立方厘米那样来认识他们吗?(2)自己思考说一说,然后小组里交流。师巡视,小组交流汇报。

三、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1、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用手中的草料动手试试看。

2、学生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

师生总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四.巩固练习

22.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⑴微波炉的体积约是40()⑵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⑶一部手机的体积约是100()⑷估计教师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3.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你能摆几个?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五、总结

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你能说说1cm3、1dm3、1m3分别有多大吗?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0.《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阶梯式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量杯、石块、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模型,用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4)多媒体课件、

(5)桌椅摆放:六组,每两组对称形。

2、学生准备: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吗?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绩。作为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感到特别的骄傲。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比眼力。依次发四条长短不同的线段。指出先谁拿,后一起拿。

第二轮:比运气。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随意点。

第三轮:比判断力。依次发四个不同的长方体、

谈话: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

什么叫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和表面积什么不同?(师板书:意义、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

师: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立体积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想怎样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选学习方式。

教师拿出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师:注意观察放入石头后水面有什么变化、教师将石头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学生:放入石头,水面上升、教师:把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量杯里水位的变化情况、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做一个实验,大家还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装入满满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块长方体积木,请一位同学来再将沙子装入玻璃杯,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学生:沙子多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沙子会多出来呢?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

(2)因为这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积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沙土就装不下了。

(3)(自学)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讨论: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讨论、归纳: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2)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小?或者说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积”的意义。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教师: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板书)

(3)巩固、看教科书第111页的“做一做”。

哪堆木块的体积大?哪堆木块的体积小?并说明理由。

(二)认识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比一比,你们能确切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需要凭感觉判断出谁大谁小就可以,但是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些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教师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每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蚕豆等物体,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个食指尖大约是1立方厘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的物体。(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认识1立方分米。

(1)师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并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 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 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做出:用手势表示1立方分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的物体。(粉笔盒、药盒、礼品盒等。)

3、认识1立方米

学生分组观察探究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以上两个体积单位的推测,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用三棱架在墙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观察形状大小。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估一估,用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拼起来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举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两个课桌合在一起;电视机箱子……

启发学生借助四个同学围成的空间来表示1立方米。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教师: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容纳8位小学生、教师请8位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棱架、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装电视机的纸箱、电脑台,洗衣机等等。)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米恰当的物体。

4、互相议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引导总结:体积单位分别是几个规定了棱长大小的正方体。1立方厘米就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5、巩固体积单位的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断:(投影出示,113页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书第113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2、操作练习。摆一摆、想一想、(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把你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米,跟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分米数有什么关系?

3、书113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阅读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

4、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书:练习二十九第3题)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怎样数简便?

5、下图中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6、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约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随机自由提问。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学会有关体积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教学之后认真反思觉得这个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 “分层分组”的教学特色。我将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对常用的体积单位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上一篇:生态文明文献综述下一篇:施工现场卫生与防疫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