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2024-07-1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精选8篇)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篇一

衢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近年来,衢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一是率先在全省实行严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专家咨询服务机制;二是建立了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与企业亩均产出率挂钩联动机制;三是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机制,市财政设立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补助和奖励;四是建立了市领导和政府部门联系服务企业、项目、园区的“三服务”机制。五是实行特别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制度,对“一事一议”项目在用地、用房、贴息、财税、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六是建立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谋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各类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工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大问题。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篇二

一、黑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010年前3季度, 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具备新兴产业活动的单位有848户, 其中, 新能源产业46户、新材料产业164户、新型环保产业83户、生物产业210户、信息产业27户、现代装备制造业318户。按照新兴产业口径测算 (下同) , 全省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单位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75.8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717.3亿元, 利税总额89.6亿元, 测算实现增加值226.2亿元, 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 增长22.1%, 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6个百分点。

各产业经济发展迅速。除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5.5%) 外, 其他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表现良好。新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 增长33.1%;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58.1亿元, 增长15.9%;新型环保产业完成增加值17.7亿元, 增长30.3%;生物产业完成增加值37.8亿元, 增长40.9%;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5.7亿元, 增长8.7%;现代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90.7亿元, 增长18%。

二、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手段

黑龙江省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把其作为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大省, 是能源、原材料基地, 煤炭、木材、石油等资源型产业占了全省工业很大比重。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 黑龙江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隐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改革开放以来,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发达地区, 原因之一就是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来看,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经济总量增长, 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迫切需要

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将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竞争的主战场将逐步向这些领域转移, 黑龙江省如果能抓住机遇, 积极抢占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 就有可能乘势而上,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黑龙江要从抢抓经济发展机遇、抢占经济制高点的角度, 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3. 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优势, 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可能

黑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中药材、稀缺性矿产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能源、装备等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实力较为雄厚, 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不同产业之间配套合作及互补性较好, 这些比较优势为黑龙江省孕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吸引外来项目及投资, 创造了条件。

三、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产品生产总体规模小, 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全省新兴产业资产总计为1455.5亿元, 占全部工业资产合计的14.6%;主营业务收入717.3亿元, 占全部工业的10.4%。六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7%, 14个地市 (部门) 中仅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等5个地市增加值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 产业结构偏重传统行业, 产品开发和应用不配套

从企业拥有资产看, 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特征的机械设备制造和新材料上, 各产业资产占全部新兴产业资产合计的比重排序依次为:现代装备制造51.4%、新材料产业13.9%、新能源产业12.1%、生物产业12%、新型环保产业7.7%、信息产业2.9%。高端产品开发和生产应用不配套, 产学研一体化进展缓慢。黑龙江省是一个具备较为雄厚科研开发实力的省份, 拥有大批一流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 各种先进技术、设备、产品的研究成果都有面世, 但产学研一体化落实效果还很不理想, 研究与生产脱钩, 还有本土开发与本土生产难以共存的现象存在。

3. 产业资金投入不平衡, 部分领域出现过热的现象

近年来, 风电建设成了一些地市部门热点追踪的项目, 各种立项、融资手段频出, 但风电建设在某些地区并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 并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他产业的研究判断, 阻碍了其他产业资金的有效投入和发展。有些地市新兴产业还处于“真空”阶段。

4. 配套政策和措施制约新兴产业发展

在政策配套、土地利用、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人才支持、政府服务等方面与政策支持不协调, 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 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1. 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扶持

加强政府部门工作协调和财税政策的引导扶持, 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及项目, 发挥行业协会及联合会作用, 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力度, 落实国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面向全省企业进一步加强宣传和落实。加大财政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

2.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扶持企业建立创新研发机构, 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等措施。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对新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 给予经费支持。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择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作为攻关重点, 组织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内企业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进行攻关。对已确定的技术攻关项目, 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3. 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支持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推进自主创新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 支持重大创新产品的试验试用及推广应用, 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再创新, 申请国家、省级创新项目等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创新产品的试验试用及推广应用。通过提供试验试用场所、实施示范工程等方式, 对重点领域创新产品的试验试用给予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应用的培育引导力度, 对LED照明设备、太阳能及风能发电设备、新型建材、环保器材等重点创新产品, 省政府每年制定推广应用计划, 组织开展产品应用示范、试点活动, 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4. 扶持新兴产业园区建设

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等措施。鼓励和引导两大省级园区建设成特色新兴产业园区, 加强技术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 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从省外、国外引进并建成投产且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规模以上的入园项目, 由省级财政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百分比对引进项目的地方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地方政府要加强园区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环境。

5. 强化要素优化和重点保障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银行机构、担保机构、风投公司、保险公司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合作联盟。银行机构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鼓励开展以产品订单 (合同) 、股权、自主知识产权设定抵 (质) 押权等信贷业务创新, 确保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满足。担保机构要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点, 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担保需求。对政府资金扶持项目, 各类金融机构要将其列入重点支持范围, 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风投资金、担保资金、保险金等其他各类资金配套跟进, 发挥联动作用, 降低投资风险。

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十分有效的途径。黑龙江省抓住了战略机遇期, 围绕八大经济区建设, 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品生产总体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资金投入不平衡、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协调等问题。黑龙江省应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扶持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要素优化和重点保障, 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黑龙江省经济水平。

关键词: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方式,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骆祖春, 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6) :37-38

[2]刘春生.战略型新兴产业攻略[J].嘹望新闻周刊, 2010 (5) :5-7

[3]王昌林.世界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和趋势[J].中国产业, 2010 (2) :12-13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篇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贡献有所增强,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突出。

一、亭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一)我区根据自身优势确立重点发展产业

根据国务院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明确了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大新兴产业作为当前培育和发展的重点。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我们江苏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重点,《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口径上看,全省和全国实际是一致的。省里新增加的海洋工程装备、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三大产业隶属于全国的七大产业之中,其中海洋工程隶属于高端装备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电网隶属于新能源产业。根据盐城自身特点,盐城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四个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三个先导产业,形成“4+3”新兴产业总体布局,既保证与国家、省的衔接,也突出盐城重点发展的行业。而我们亭湖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就是节能环保产业。2014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的节能环保行业开票销售同比增幅44.8%,高于全区46.5个百分点。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是盐城“十二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面临沿海大开发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机械、纺织、汽配三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产能,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走企业自身发展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重点扶持。我区通过政策扶持、要素倾斜,帮助一批规模型、科技型、成长型重点企业裂变式发展。切实加强指导协调,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纺织等行业筛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品牌,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推动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跨越。进一步完善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聚合财税、人才、发展空间等各类要素,优先保障、重点倾斜。有效利用现有投融资平台,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进风投、创投等方式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就需要更主要的依靠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处理好市场基础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缺乏自主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不少企业虽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自主创新,存在依赖性,只重视引进,却忽视对技术的消化和再次创新,很难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今年以来,我区节能环报行业的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国内需求还明显不足。使得我区的产品极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培育,扩大市场规模也十分重要。

(三)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我区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政策,银企合作平台尚未搭建好,难以切实解决重点行业应急资金缺口,没能为有产品、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企业及项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今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

(一)完善新兴产业规划。要根据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补充完善,更好地发挥规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要突出亭湖区的区域特点,把区位、资源和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点,搞好区域布局,引导产业市场合理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

(二)加快高新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强化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深化科技合作,实现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鼓励科技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

(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四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空间等产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月三日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温家宝说,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 2 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网络 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第二位,可以说中国物联网的春天来了。物联网和传感网是同一个东西,其精髓是“感知”;物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可能要远远大于互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 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自美国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在物联网领域加快研发和工程化、规模化应用步伐,可以说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赶。“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瓶颈技术,抢占制高点,是最紧要的。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因此,相关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谋划未来和攻破核心技术”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的物联网事业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三、新材料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的使用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三代阶段: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材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人类已进入硅基/合成材料时代,材料科技的进步作用更加凸显。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性高技术产业。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 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所谓新材料,是相对于原有材料而言的,其特征是具备原有材料没有的新性能、新功能。按材料种类划分,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四大类。按材料的性能分,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我国在新材料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比如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已在国际上稍稍领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距离材料强国还有很大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将围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五大方向展开:现代交通运输,如轻量化汽车,高速铁路,远洋货轮等;高效清洁能源,如半导体照明(LED),风电、太阳能及其能量存储系统,热核聚变等;环境资源,如镁、稀土等储量丰富的特色战略资源材料,清洁煤化工,秸秆材料综合利用等;民生产业,如小城镇化和城市化所需的绿色建筑材料,涉及文化娱乐和传媒介质等的新一代先进显示材料,与人口安全相关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设备等;此外还有国防领域。

四、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 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对于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 6 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目前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5.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篇五

重点发展领域

一、生物产业

(一)生物医学工程

新型生物医疗设备、诊断检测仪器与试剂、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移动健康设备,新型生物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产品与生物人工器官等。

(二)生物医药

新型疫苗、生物药、小分子药、多肽类药、现代中药等。

(三)生物农业领域

农业、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保健产品,以及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等。

(四)生物环保

生物环保产品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环境监测、废弃物处理、水处理、水污染治理、废气治理技术及成套产品等。

(五)生物制造

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新型酶制剂等。

二、互联网产业

(一)基础服务

重点支持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领域。

(二)云计算

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领域。

(三)大数据

重点支持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等领域。

(四)电子商务

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网络交易、综合型电子商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五)数字内容

重点支持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媒体等领域。

(六)移动互联网

重点支持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LBS)等领域。

三、新能源产业

(一)太阳能 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太阳能玻璃、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LED 光电产品等。

(二)核能

重点发展核电配套装备制造、岭澳核电三期工程、核电信息技术、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核电供应链服务平台等。

(三)风能

重点发展风电控制装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风机设备制造等。

(四)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他生物燃料等。

(五)储能电站

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等。

(六)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

四、新材料产业

(一)电子信息材料 重点支持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微电子材料及光电子材料等。

(二)新能源材料

重点支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高能储氢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材料、建筑一体化材料等。

(三)生物材料

重点支持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

(四)新型功能材料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玻璃、高性能功能陶瓷、新型合金材料等。

(五)前沿新材料

重点支持超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

五、文化创意产业

(一)创意设计业

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广告创意与设计、品牌策划与营销等行业。

(二)文化软件业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相关软件支撑技术和应用服务模式。

(三)动漫游戏业

重点发展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动漫游戏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等。

(四)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

重点发展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和运作平台的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

(五)数字出版业

重点发展教育类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纸质有声读物、手机出版物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出版新业态。

(六)影视演艺业

重点发展影视剧创作、原创音乐、数字影视、高雅文艺演出、主题公园演出以及相关的策划、导演、教育培训等。

(七)文化旅游业

重点发展与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人文历史等深度结合的旅游产业。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重点发展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文化旅游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产业化。

(九)高端印刷业

重点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立体印刷、快速印刷等相关产业。

(十)高端工艺美术业

重点发展黄金珠宝、高档工艺礼品、原创油画及版画等行业。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下一代信息网络

重点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光通信、无线宽带接入及专网通信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二)移动互联网

重点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

(三)物联网

重点支持物联网终端核心芯片、传感设备、系统平台及中间件等,支持治安防控、食品安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产品、系统及解决方案。

(四)三网融合 重点支持IPTV、网络电视、数字版权加密保护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五)卫星应用

重点支持北斗导航定位在手机、平板、M2M终端等载体上的推广。

(六)平板显示

重点支持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高清节能LE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产品及关键材料、零组件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七)集成电路

重点支持通信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物联网、显示驱动和触控、数据存储、汽车电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与军工等领域芯片设计及产业化。

(八)新型元器件

重点支持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

七、节能环保产业

(一)高效节能产业

重点支持电机及拖动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设备、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设备、锅炉窑炉及相关技术和设备等节能技术和装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器、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

(二)先进环保产业

重点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环境治理技术和装备,以及环保材料与药剂。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重点支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重点支持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再制造服务业。

八、生命健康产业

(一)生命信息

重点支持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以及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和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生命信息服务等。

(二)高端医疗

重点支持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个性化用药等个体化治疗服务,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技术服务。

(三)健康管理 重点支持个性化体检、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健康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等。

(四)照护康复

重点支持养老、康复、专业母婴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老年人用便携式医疗设备、照护康复产品和服务信息网络,专业康复训练器材与辅助器具、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义肢及矫形产品,母婴监护和婴儿早期训练相关设备与产品等。

九、海洋产业

(一)海洋电子信息

重点支持船舶电子、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海洋电子元器件等海洋电子信息设备和产品,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

(二)海洋生物

重点支持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制药产品等。

(三)海洋高端装备

重点支持新型海工装备与特种船舶、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深海探测设备、海洋环保设备和产品等。

(四)邮轮游艇 重点支持中高档游艇等设备和产品,以及游轮游艇服务等。

(五)其他

重点支持海水淡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矿产、海藻生物质能、海洋生态等领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等。

十、航空航天产业

(一)航空电子

重点支持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基础元器件材料等。

(二)无人机

重点支持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飞行控制、发动机控制、人机交互、通信导航及通用地面操控平台等。

(三)卫星导航

重点支持卫星导航芯片、高精度天线模组、高性能导航基带、射频芯片及应用集成等。

(四)航空航天材料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温合金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

(五)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用核心零部件、高端极限工具、复杂精密零件复合3D打印等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六)微小卫星 重点支持卫星数据接收处理、高集成度星载综合电子技术、卫星结构设计、飞行控制、航天设备地面测试、产品空间环境适应等。

(七)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

重点支持相关特殊环境健康监测及调控、个体化健康管理、应急生命保障、生态科技住宅、低碳工程及物种选育等。

(八)通用航空现代服务

重点支持飞行培训、飞行服务、飞机维修、托管与租赁业务及相关航空金融服务、航空文化旅游等。

十一、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

(一)工业机器人

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和相关辅助设备,高精密减速机、新型传感器、伺服控制、精密制造核心部件等关键基础部件及系统,智能电子制造、自动化物流、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及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

(二)服务机器人

重点支持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以及针对危险场合和特殊行业应用需求的特种服务机器人。

(三)可穿戴设备

重点支持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

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篇六

(2011年2月11日)

张金如

同志们:

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马上召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要大家进一步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努力在推进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刚才,钱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

去年,绍兴在面临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全市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很多辛勤努力,刚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就是其中的代表。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他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十二五”是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要抓好三件大事、实施四项工程,接下来将组织召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市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专题会议作出具体部署。今天就是其中的第一个专题动员会议,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联系实际,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发展全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绍兴在科学发展进程中走在前列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去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去年,我带一些企业家到重庆、湖北、江苏有关地市(区)考察,这些地方这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兴产业起步早。武汉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他们在提升钢铁、汽车及机械等产业的同时,也在大力培育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在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无锡市制定《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3年内使八大类新兴产业的营销收入翻一番,达到6000亿元以上,5年内要使 服务业总量超过工业总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绍兴实际出发,加快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发展新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难得机遇。当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千载难逢的机遇,谁见事早、行动快,谁就会赢得先机、掌握主动。从发展大势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空间不断萎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复兴的重要突破口。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都将新兴行业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支点。从政策环境看,中央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编制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都出台或即将出台一系列具体扶持政策。市里也已经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抢抓当前有利时机,想尽办法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环境。从绍兴实际看,绍兴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都已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绍兴滨海新城正在开发建设,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特别是绍兴目前有6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从事或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五分之一左右。应该说,绍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比较好的条件和基础,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就能寻求新 突破,形成新优势。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绍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绍兴来说更为迫切、尤为必要,这是由绍兴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和所处阶段决定的。一是“十一五”绍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2010年增长11%,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左右。绍兴传统产业已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亟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经济发展。上次我去中钢集团就引进OLED项目,和黄天文董事长交流,像中钢这样的大型企业要发展OLED,因为他们也感到仅有钢铁行业是不够的,需要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二是绍兴高排放、高能耗企业所占比重较高,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83吨标煤,为全省0.72吨标煤的1.15倍,“十二五”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亟需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三是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只有17%,低于全省6个百分点;每百元生产总值的财政总收入为12.7元,只有全省的70%左右,这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四是绍兴已进入人均GDP9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达到2750亿元规模,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十二五”绍兴GDP要年均增长9%以上,这意味着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必须保持25%以上,传统产业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高增长的新兴产业支撑,绍兴肯定无法完 成“十二五”预定目标。所以,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寻求新突破,从而确保“十二五”绍兴经济持续稳健较快发展。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关键环节 市委、市政府根据绍兴实际,明确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具体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1、加大政策支持。政策力度大小,对推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我们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实事求是地讲,政策的力度不够大,宣传和执行也没有到位,导致许多扶持和奖励资金用不出去。出台一个不管用的政策,比没有政策还要糟糕。政府就是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有用的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以此推动各个领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绍兴这几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速度较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持政策力度不大。市委、市政府现在出台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扶持、要素支撑、项目生成、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力度都很大,全市5年内要投入100亿加以扶持。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立足本地实际,结合市里政策,明确1至2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出台本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各地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政策要在横向比较中有优势,这样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规划和政策 确定后,还要想出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真正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落实到位。

2、强化项目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项目建设。没有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建立项目储备库,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市计划要实施投资5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2只以上,20亿元以上项目10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30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项目投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200亿元。每个县市和各个开发区,都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这个目标要求,主动承担任务,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都要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土地指标少、优质项目少,各地竞争十分激烈,主动找上来的项目往往并不一定好,大家要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积极主动地去找项目,把有限土地资源用到好项目、大项目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深入推行重大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落实项目联系、难题协调、督查通报制度,帮助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制,推动项目早落地、早竣工、早投产。

3、增强创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没有人才和科技支撑,就谈不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一手抓创新团队的引进,一手抓创新平台 的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市人才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我市人才总量不到全省10%,人才资源与经济地位明显不相适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到4%,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更是少之又少。无锡市2006年出台“530”计划,计划五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目前注册落户的“530”计划项目有606个,注册资金近20亿元,集聚各类人才超过6000人。这些年,我们虽然一直致力于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等一批研发机构,但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力度还不够大。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海外英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点是实施“330海外英才计划”,力争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次20名以上,拥有省市级创新团队50个以上,全市建成15家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的基础上,要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百家企业结对科研院所”活动,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层次研发中心,加强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每年组织攻关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力争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1个以上大院名校来绍建立研发机构,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100项以上。

4、抓好要素保障。这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今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将会进一步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将进一步显现。市里出台的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定和若干政策意见,把要素保障放到了更加突出位臵。土地方面,从今年开始,停止向一般性传统行业项目供地,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督查和绩效评价,确保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金方面,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专项资金的70%直接切块到越城区和市直开发区;市本级的创业引导资金从6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并切块到越城区和市直各开发区,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市内金融机构每年新增贷款的25%以上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绍兴银行等还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行或专门分行。财政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市委、市政府将采取“一事一议”,在用地、用房、贴息、财税、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5、发挥主体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企业和政府合力推进,但主体是广大企业。在这次省“两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就说,转型升级是企业自己的事,不要等在那 里去期待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否则转型升级就成了一个口号。作为企业家,一要居安思危。企业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但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走,不进则退,始终要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比尔盖茨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技术创新和危机意识,他曾经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奇瑞“掌门人”尹同耀也告诫员工“奇瑞离破产只有18天”。有了这种忧患意识,才能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才能把人的创业创新热情激发出来。二要选准行业。去年,我带一批企业家到外地考察,在座谈交流时,新和成的董事长胡柏藩讲到,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选准行业,要选高成长性的行业,新和成这些年发展这么快,行业选得准是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地方发展,都要选市场需求潜力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壮大企业的一个战略选择。我们既要大力引进一批企业、项目、团队来绍发展,更要鼓励绍兴本地企业积极主动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走出新路。三要持续创新。企业要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由领军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无锡尚德靠的就是以施正荣为首的一批技术团队,创办不到10年,产值就达1000亿元,无锡也因此形成了以尚德为龙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集群。尚德的成功表明,得人才者得天下,一个人才可以带动一家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企业家要重 视人才、重视创新,要舍得在新产业开拓、新产品开发上下本钱,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必须始终瞄准本行业的科技前沿、市场前沿和营销前沿,积极与高端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对接,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四要有社会责任。企业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在吸纳就业、职工权益保障、节能减排、慈善事业等方面多作贡献,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如果眼里只有金钱,就会迷失自己,没有人和你做朋友,甚至会走向另一极端。同时,要加强对企业接班人的教育培养,使事业后继有人,企业充满活力。

三、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关键还是靠人,靠作风。我们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保持奋勇争先的劲头,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十二五”时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新突破。

1、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干事创业,责任心十分重要,有了事业心、责任心,遇到困难,就会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在去年的行风评议中,30.87%的企业和群众认为我们的干部干劲不足、推诿塞责、不敢担责。这说明我们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已不被群众认可,影响到了发展,必须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在座各位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是绍兴发展的主力军,要增强担当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难思想,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敢闯敢冒,敢做敢为,为绍兴发展尽责尽力。要强化宗旨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时刻想着百姓,才会增强工作事业心、责任心,才会想尽办法提高决策水平。要提高工作标准,把自己放到全国、全省的同行业中去比较、找差距,积极创先争优,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我们的体制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外地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优化方面的力度比我们大,成效比我们明显。我们一定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工业项目审批流程,砍掉一批收费项目,减少一批申报资料,缩短项目报批时间,降低项目运行成本。优化环境,最有效的办法是下放权力,激活基层发展活力。现在,有些部门和干部中 “责任不敢担、权力不肯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基层对此反响很大。市委、市政府已经就推进市区简政放权出台了《若干政策意见》,并要求各县(市)参照执行。内容包括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机构、审批时间,扩大开发区管理权限,扩大越城区国土规划财政等权限,落实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措施等十二个方面。出台这个政策意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基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去,重点要督促检查权力下放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情况,真正使权力下放到位,我们的服务质量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篇七

关键词: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引言

2011年7月, 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煤层气、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九个重点领域,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并确定了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8%, 2020年达到15%左右的发展目标。

1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作为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经过多年积累,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 在装备制造、煤基清洁能源转化、新材料及制品、生物育种等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但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仍旧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后。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 山西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煤机装备成套设备生产供应体系、重矿机械、液压系统等方面拥有一批大型企业和知名产品;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形成了高速动车组轮对、配套电器装备、铁路车辆制造等生产能力;农作物育种规模位居全国前三;特种耐火、煤系高岭土生产技术和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 不锈钢、镁合金等深加工产品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煤制油试验项目取得成功, 产业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 在煤机清洁能源转化、光伏电站、量子光学、农作物育种等领域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1]。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已经显现

目前, 山西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育种等领域。装备制造方面, 煤机成套装备、轨道交通、重矿机械等已具备一定规模, 煤层气装备等技术创新项目也已启动。在新能源方面, 山西省2014年出台了《山西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新材料方面, 山西省正在进一步提炼、完善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等6个领域产业链。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趋势良好

继《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之后, 2013年, 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512”工程, 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 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成5 281亿元, 同比增长24%, 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1.9个百分点, 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7.2%, 比2012年上升0.8个百分点, 对全省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0.4%, 拉动全省全社会投资增长11.1个百分点。2014年前三季度,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3 932.3亿元, 同比增长18.2%, 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0.5个百分点, 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9.7%, 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2013年山西省工业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新兴接替产业增长10.9%, 快于全省工业0.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15.4%, 快于全省工业4.9个百分点。2014年,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为8.4%, 同比增长15.5%, 实现利润45.5亿元, 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食品工业实现利润45.8亿元, 占全省比重为8.4%。旅游总收入增长23.5%。同时, 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税收保持较快增长, 2014年, 山西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与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行业分别入库税收16.12亿元、13.84亿元和52.67亿元, 分别增长69.74%、34.91%和27.05%, 合计增收21.41亿元,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拉动全省国税收入增长的新生力量[2]。

1.5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提供资金保障

为支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发展, 山西省设立总规模达120亿元的文化、旅游、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由24亿元政府引导资金和96亿元的社会民间资本组成。12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中,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 (政府引导资金20亿元) 。2015年2月,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顺利启动。目前部分项目已经谈妥, 首期募集资金即将到位, 电力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山西科工龙胜科技有限公司, 产业投资基金首期投资1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已与太原市洽谈, 将引进同力科技电池、特尔佳、宝成股份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项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良好政策支持

在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发布的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 山西省也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先后出台了《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的创新的决定》、《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引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自主创新, 优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水平、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2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重型化, 现代服务业滞后。长期以来, 山西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以能源、冶金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型产业, 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 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足, 尤其是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对拉动作用较强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落后。

2)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山西省作为资源型经济地区, 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较大。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陷入“资源陷阱”, 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导致的水资源短缺、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山西发展的瓶颈。

3)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 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低于国际水平。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层次低, 对国外技术依赖性高。研发体制落后, 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 导致产品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4) 创新型人才短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尤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单一、低端的产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流入, 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失, 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

3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抛开传统产业单独发展, 应该要根据山西省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 结合传统产业共同发展, 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行, 传统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发展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通过运用高科技进行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装备制造、煤化工、煤层气、新材料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的技术和服务, 可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如节能环保产业可以助力传统产业改造。

3.2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山西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虽然在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但整体来说优秀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小, 生产技术不够先进, 产业整体竞争力弱。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应着力提高产业聚集度,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推进形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基地, 发挥外部规模经济, 同时利用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体系的延伸, 提高整体竞争力[3]。

3.3 加强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研发与经济紧密结合, 鼓励产学研结合, 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 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 以企业为主体,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建立一批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应用和示范的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 山西省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增强科技创新的战略针对性。

3.4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核心, 注重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和选拔, 加强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技能职工队伍。同时, 要加强创新设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人才激励机制, 对有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合理定酬, 充分体现人才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葛维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加速跑”[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1 (4) :48-49.

[2]晏涛.对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2 (1) :11-12.

8.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逻辑 篇八

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生物进化的轨迹非常相似,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经济体或企业就像一个物种,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能够在经济危机后生存下来的,一定发生了某种“基因突变”,适应了新的市场需求。引发经济体“基因突变”实现跨越的因素有很多,科技进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推动繁荣的科技变革

科技史表明,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生产和消费都较为分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只有到了相互竞争的商品经济时代,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两个结果,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市场需求的扩张,科技进步的速度才日益加快。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圈地运动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个世纪。“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那些失地农民进入手工工场变成了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知识,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广阔的国内市场加上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市场强烈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引发了纺织、运输等传统行业的巨大变革,同时催生了机器设备、铁路等新兴产业,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从此以后,受益于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能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并在危机过后,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

比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的蒸汽时代进入自动化的电气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二战前后出现了多次经济危机,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和1948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自动化的电气时代进入智能化的电子时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从智能化的电子时代进入到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和移动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计划”、“法案”“战略”,暗战新兴产业,力求在全球经济重构中占得先机。新能源、物联网、低碳经济等产业都被寄予厚望。

突破边界的经济演化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英国连续发生了几次经济危机。而危机发生的原因,恰恰就是效率提升造成的产能过剩。

1764年珍妮纺纱机被发明,纺织业的效率提高了20倍,1785年后瓦特蒸汽机迅速应用到棉纺织业。于是英国纺织业的产能大大超过当时当地的消费能力,终于在1788年爆发经济危机,产品大量积压,商家打折抛售,破产事件增加50%,工人大量被解雇。时隔4年之后,英国纺织工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又一次超过了社会吸纳能力,爆发了1793年的经济危机。

可见,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主要体现在交通手段的飞跃上,比如铁路、远洋轮船和飞机,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则主要体现在通信手段的飞跃上,比如电报、电话和网络。前者决定了经济活动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后者决定了经济活动以什么样子的方式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财富的创造就是利用一定资源尽可能多生产出产品,完全是货物。资本追求的是生产效率,效率就是利润。所以总是更有效率的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用汽车替代马车,用电灯替代蜡烛,就可以引导经济走出低谷。此时解决产能过剩的办法就是扩大市场范围。传统贸易主要是有形商品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所以成本部分取决于交通。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无形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重要。比如1987年华尔街大崩溃使得休闲娱乐和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此时知识经济成为主流,关键是创新的知识产权。当信息以光速传播的时候,运输的问题不再重要了,电影、音乐、软件等商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消费者可以自己上网下载一个免费的win7试用版,随后再购买激活码取消相应限制。同时,金融体系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资本不再紧盯生产效率和利润,开始追求“风险”的收益,于是金融衍生品泛滥。

在此背景下,不管主导未来经济的新兴产业是什么,都将面临这样一个老问题。信息的高效流动使得全球市场一起洞开,看上去遍地是需求,只要开足马力生产就行了。其实不然,全球化的市场扩张边界已经出现,我们暂时还不能把纺织品卖到火星去。而信息的流动使得生产技术快速流传开来,仿制品和替代品将很快充斥市场。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这些后来者的竞争,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最终科技进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也将远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速度,产能过剩将是永远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拉推兼容的需求逻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这里“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

每个时代,个人和社会都会存在一些潜在需求的集合,而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提供一个可能的新产品集合。企业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发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找出一种可以被开发的产品来引导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潜在需求。

需求在市场的末端拉动,科技创新在产业的起点推动,只有这两个力汇聚在一起,才有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前常常讨论的供应链管理就是推动式的,以制造产品为核心。此时企业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多少消费者购买,也不知道消费者想以什么价格买什么商品以及购买多少。如果可以从市场末端出发,搜集到消费者的规模需求,及时反馈给研发、设计、生产部门,制造出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就可以避免这“五不知”,减少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当然,需求者可能不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具体是什么,但肯定知道自己的部分欲望没有被满足。即使普通消费者对现有的液晶电视机表示很满意,肯定还有部分人想要更先进的立体电视,甚至想不戴3D眼镜就体验虚拟现实。当电子计算机被大型企业里的专业工程师操作的时候,不懂计算机语言的普通老百姓只能“被迫”退避三舍,于是微软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开发出Windows操作系统,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个人电脑才开始普及。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周期的产生,主要在于那些没有锁定需求的错误和过度的投资。如果明确知道自己的商品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人购买,只有非理性的傻瓜才会拼命开工生产,增加库存。一旦错误的投资和银行信贷得以消除,整个经济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加。

上一篇:保险公司产品说明会主持词下一篇: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