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2024-10-02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共9篇)

1.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作者:曹乘梅

来源:《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2年第06期

【摘要】作为教师,就要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爱岗敬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地面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影响,采取多种方法克服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化解和消除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不良因素。让我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心态投入教学中去,不因心理问题而使自己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 影响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往往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也反映出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很多教师总感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满意,生怕教育不好自己的学生,这种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会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教师造成一些影响,如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很多时候必须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职业崇高而社会地位不高,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好、收入不高,家庭生活的压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苛刻要求等,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调整心理状态,心理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再次,教师真心希望每个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表现优异,这使得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许,而现实是学生表现不

一、良莠不齐,这也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心理,造成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我周围也有这种老师,由于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影响,加之其不太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化解矛盾,结果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重者患上抑郁症。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心理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二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原因,干预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对其培养对象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据相关研究发现,职业学校教师的不良心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水平。54.0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44.23%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8.27% 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1.53%的教师有重度心理疾病[1]。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般是指由于失败、精疲力竭或者因为过度消耗精力而变得枯竭。教师职业是一个压力较大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的不同期望,各种期望的分歧使教师产生职业压力,无形中引发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另外由于角色冲突、职业的低创造性等也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2、心态失衡。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并没有完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相比,职教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另外,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职教教师的劳动付出更大,但教师的付出与其工资福利待遇却并不成正比,这样容易引起教师心态失衡。

3、压抑心理。教师职业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家庭的顶梁柱,教师还是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等等,多重角色的转换容易造成教师心理矛盾和冲突,教师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易造成压抑心理。

4、人际关系敏感。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教师聘任制、 末位淘汰制,教师承受一定的生存压力,要时刻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解雇或者淘汰,对于同事取得的成绩容易心存嫉妒, 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敌意。

5、情绪管理能力不理想。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生活和工作区分开来,容易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进课堂,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005年,我国研究者[2]使用SCL-90自评量表调查了天津、湖北共九所中等职业学校459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压力,结果发现: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但高于普通中学教师,贾素萍也在实证调查中发现职业学校教师的不良心理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尽管教师中只有10% 的心理症状超常者,但是强迫、抑郁、 偏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却普遍存在[3]。因此,应该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

(一)外部压力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外部压力引发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来自就业市场、学校和工作环境三方面的压力。

1、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

进入21世纪,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速度加快,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标准,技术工人除了心理素质良好、文化基础扎实外, 还要有意识和能力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这无形中加大了职业学校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教他们学会做人和掌握专业技能。职业学校为了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如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繁重的任务造成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压力大增。

2、来自学校的压力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新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但由于教师工作本身时间较长、压力较大, 学校的这些要求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容易产生无助、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另外,学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容易引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3、来自工作环境的压力

“不被重视”一直是职教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之一,近些年来,尽管国家一系列的政策都倡导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对职教教师的关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职教教师的状况,他们在工作和心理上均承受压力,能不能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同行的认可和学生的尊重都容易使教师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通过师生互动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心理。美国鲍德温研究发现: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 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4]。

(二)自身发展压力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职教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除了具备其他教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般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动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如“双师型”教师、 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教师得在工作之余进行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有的教师能够适应形势的需要,化压力为动力,但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三)来自学生方面的压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学习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职校教师除了要负责教学、班级管理工作外,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管理课堂纪律,久而久之,教师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与理论知识学习相比,职业学校学生对实践技能更感兴趣,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非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满足职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改变但有些教师却在这种压力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逃避学生、逃避教学。

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心理健康水平就低。 为了有效地改善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关部门应切实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科研环境,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同时,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可以专心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能引起社会公众对教师工作的关注,进而促使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二)建立合理的学校支持系统

社会层面的支持只是为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要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作用。

第一,推进学校管理改革,改变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应注意将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听课评价、学生评教等制度结合起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做到公正、公平、客观、合理。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明确教师的专业工作要求,避免教师的角色冲突,减轻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第二,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科学、有效的培训是减少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更新和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减少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压力,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三,为教师设立交流平台,增加教师之间的了解, 缓解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爱和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获得。学校应该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 使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了解,缓解教师之间紧张的人际关系,促使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倾诉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一起进行解决。这样既有助于营造教师间宽松的人际氛围, 又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建立教师自我调节系统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师个人也要学习一些压力应对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建立积极的自我调节系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遣能力,合理地控制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多学习、多接收新知识,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面对工作、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压力时,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合理地管理时间,科学地安排工作和休闲,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三方面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4]张静君,章雅青.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67-69

3.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 篇三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 心理健康维护

由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有其特殊性,处于这一特殊领域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更加值得关注与研究。

对于工作期的心理感受,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根据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者的调查,选取天津、湖北共9所中等职业学校459名教师,使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54.03%的被试者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而来自河南焦作的一份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有56.9%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占45.9%,中度心理问题占9.3%。

一、职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针对3个省32所中等职业学校107名教师的访谈记录中,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总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认同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薄弱,传统文化观念和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不但传统意义上的地位远不如普教教师那么受人尊敬,就连职教教师自身也往往对工作的意义感到困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缺乏深刻和全面的认识,缺乏对自我角色的认同,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成为他们自我存在价值认识的基调,也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工作任务超载

由于新世纪以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张,在校学生人数增多的同时,教师数量受编制的制约,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高达27.9:1(2011年调研数据),在人才培养的成就感严重不足、对工作业绩缺乏自我肯定的背景下,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多种心理问题。

(三)发展负担过重

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结构构成更具复杂性。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还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了解一线的技术应用现状,一般职业学校都提出专任教师必须拥有三证,即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即便是在工作量严重超载的情况下,教师也必须适应形势,将事业发展、自身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紧跟社会生产技术发展实际,这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生存危机,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策

(一)改善外部环境

1.进行职前心理测试。现今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本身心理素质比较差,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源头抓起,有必要在之前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时进行心理测试,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2.推行人性化管理。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环境;推行人性化管理,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公正平等的评价机制,尽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要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兼容并包,建立百花争艳的教学氛围;情理兼容,建立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

3.加强教师心理辅导。职业学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的同时,有必要对教师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开通教师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深入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定期不定期地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二)做好自我调节

1.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本人是关键。首先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善于从反思中享受幸福,从反思中寻找激情,从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可借鉴有关专家提出的八种调整心理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这八种方法是控制呼吸法、自我剖析法、学习转移法、投入自然法、心情放假法、沐浴唱歌法、肌肉放松法、摆脱常规法。

2.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改变管制、统一的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

作为职校教师,应增强对自身情绪和心态进行调控的意识,以关爱的情感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这既易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改善学生的听课状况,也有益于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与心态。

3.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身有效地调适来自各方的压力、挫折和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具有自我认知与自我理解的人,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做出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自我评价。

事实上,在访谈中有不少教师对发展职业教育和自身存在价值认识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价值认同度低和心理失衡。应不断增强自我悦纳的能力,从而消除自己认知上的误区和偏差。

4.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是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免的。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产生悲观、忧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4.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篇四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无论是教学工作中还是日常工作,心理学都渗透其中。

字工作与生活中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对这一心理状态的诊断,则需要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就像阎书昌教授所说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人,健康与否需要你用极其准确的心理学知识去判断。因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会通过他的肢体及行为所表现出来,而每一个动作与行为都有他内在的依据。例如平易近人的教师会通过他的肢体语言巧妙地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反之,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5.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3 篇五

(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角色适应

第一节 教师角色 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管能力适应社会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它包括三种含义: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作用一种社会地位或身份,角色行为真实的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作为一种社会期望,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去行动。角色理论包括角色学习、角色知觉、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冲突和角色技巧等。

教师角色

教师处于社会体系中某一特定位置,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相应的承担着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殊行为模式。教师的角色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对教师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这构成了教师角色内涵的时代特征。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期望,课程改革必定引起教师角色的巨大转变。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面对课程时,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开发者;在面对同事及家长时,由孤军奋战变为教育协作者。

第二节 教师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的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的形式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混淆、人格与角色的冲突。

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由于教师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多重性、教师角色行为的复杂性与教师角色承受外在压力的脆弱性等因素,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

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威尔逊提出了教师角色冲突可能具有的六种类型:一是教师角色弥散性造成的冲突,二是教师角色定势造成的冲突,三是学校机构的特征造成的冲突,四是教学中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五是不同价值观造成的冲突,六是角色的边缘地位造成的冲突。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教师角色冲突的广泛性及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不能漠然视之,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探讨恰当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的对策。

第三节 教师的角色适应

所有的社会角色,都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赋予,这意味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社会中各种角色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动的社会,这就是角色适应。

教师角色适应的内容

教师对角色的心理适应分为三个层面:角色形象适应、角色职责适应、角色的自我人格适应。

教师角色的发展

早在80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想国际教育局提出的报告就揭示了教师的角色转换一般趋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的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第二,从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变为着重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知识资源;第三,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第四,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第五,广泛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第六,更密切与家长和其社区成员的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第七更广泛的参与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第八,削弱加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其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

教师角色训练

角色训练是角色适应的一种有效方法。角色训练是指按照角色期望,设立模拟情境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师角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矫正不符合教师角色期望与要求的心理与行为,加强符合教师角色期望与要求的心理与行为。教师角色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有:教师角色训练应以真实、时效为主,不能流于形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角色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要有训练结果的检验及过程的反馈;角色训练时要避免新的角色混淆,尽可能使角色行为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致接近。

教师角色实现的条件

6.教师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六

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他们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加剧其内心冲突。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所以,社会各界应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人们给了教师各种各样的比喻,以形象的说明教师是什么。例如:“春蚕到死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美好的诗句来表达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爱戴与感激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感觉到这样的赞美还缺少点什么,因为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要得到能量的补充,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与完善。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得到关注,这是一种现代的理念。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考虑教师的形象问题,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我们更需要对那些说明或比喻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

教师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其职业生涯开始了。教师确立了职业生涯的目标就要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管理来实现。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是社会、教育、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

7.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七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人际关系紧张。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教师自身因素。教师渴望成功的心理易产生挫折感与心理疾病等等。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对教师本身健康的危害。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危害。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危害。对教师职业的影响。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缓的。

一、根据自己的体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努力做到敬业、宽容、淡泊、放松

首先我们教师要敬业。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走上教师之路,就应该在工作中努力释放自己的光和热,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会带来身心的健康,工作的不断进步,自然也会有成就感,会精神充实,心理会健康。其次要学会包容和宽容。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正确看待竞争,与人为善,善于与人沟通协调,团结合作,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对手、强手,这样,就会心地开阔,心光灿烂。如果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一味地嫉妒他人、算计他人,自己的心理就会扭曲变态。同时,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做到心平气和而少燥郁、少怨怒,这也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第三教师要淡泊名利,守住心灵中那份宁静。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就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并不像某些职业的功效立竿见影,光辉耀眼。教师职业与所谓的“风光”职业相差较远,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否则,心态就会失衡,就不利于心理健康。对工作中的名利荣誉,趋之若骛,得到欢喜,得不到就失落,这样的教师心态常常在不平衡中波荡。淡泊地对待这一切,我们就会心地纯正,心光灿烂。

二、呼吁社会的支持、理解

如今流行着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教师面临着诸多不应有的指责,不公正的评价。学生成绩不好、品行不好、出现不安全事故怨老师。人们在关注、看待教育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对教师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怨恨,多一点支持。只有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教师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

三、希望学校多些关怀

如今很多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采取了很多的方法:有的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评优、晋级、奖金等挂钩;有的采取综合考评末位淘汰制;有的教室里装有摄像头;有的管理制度繁琐,使得教师“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等,这种做法正确吗?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要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激发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教师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大梁,只有让教师安心、舒心,才能换来教师的热心和尽心。

四、学生尊敬老师

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但现在的学校,把关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强调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却淡化和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有些学校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甚至是有学生拿刀砍杀老师的等等。只有学生尊敬老师,老师才能缓解心头的忧愁和疑虑。

五、培养教师的兴趣和情感以及意志和能力

8.学校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八

不是的,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管理者忽视了一个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要关注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关心、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前提。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并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是要从思想上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只有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疏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优劣,事关孩子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积极营造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浓厚氛围。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各种媒体,多途径、全方位向教师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要科学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措施,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并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加强校园建设,为教师创建健康的工作环境。一是创造优美、舒适的物质环境。人的情绪是受环境影响的,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让教师抛弃之前的烦恼,而且还会让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想维护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在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校园的外部建筑、还是内部设施布局都要以服务教学实际和审美标准为基点,要既能满足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放松心情、舒缓心灵。二是竭力打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著名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因此,学校学校管理者要想维护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就必须要精心设置和开阔校园沟通渠道,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及时与身边同事、学生以及家长进行对话、交流,有效消除各种芥蒂和对立情绪,只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再次,要及时唤醒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远离职业倦怠。在职场中,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而教师行业则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想维护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就必须想法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一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主动关心教师,自觉为教师服务,为教师排忧解难,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二是要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要鼓励并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师的心态,调节教师的情绪。三是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每位教师的“长”“短”之处都了如指掌,并根据每位教师的特色创设相应的环境,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经营自己的长处,并收获自己的成功。专业成长是让教师保持职业激情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最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还必须切实增强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学校的每位教师都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学校除了要有和谐健康的外部环境之外,还必须要及时地教给教师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和防护技术。一是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提高员工心理素质。或是定期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开设相关心理学知识讲座,普及心理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员工心理保健意识。也可以适当选取学校部分优秀教师,让他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平时工作中是如何成功应对和处理各种压力的,让教师在具体的案例中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合理调节负面情绪。二是学校要设置教师专属的心理调解室,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和接受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以便及时对教师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不满、郁闷等情绪进行排解,从而减少教师由于长期心情抑郁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切实维护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9.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 篇九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到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和健康模式;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1.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2.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评估性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又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以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 第二节 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一)心理辅导的内涵

1.心理辅导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理解心理辅导的概念:(1)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2)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3)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3.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尊重与理解学生;(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5)个别对待学生;(6)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处罚法;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雅各布松)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训练):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

2.(沃尔帕)系统脱敏法: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认知疗法:建立求助的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2.来访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

3.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具有如下特点:人本主义倾向;教育的倾向;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1.概念: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8-10岁。2.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3.原因:先天体质的原因;社会因素;

4.治疗方法: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自我指导训练;

(二)学习困难

1.概念:又称学习障碍,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困难综合症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说读写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致陷入学习困难;

2.表现:知识水平方面: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知识结构水平差;认知方面: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阅读困难、言语落后、思维水平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差;

3.应对策略: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理;学法指导,即教会他们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三)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1.概念: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反应过度,难以做出决定;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 考试焦虑: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3.原因: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等;

4.治疗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认知矫正程序,知道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四)儿童厌学症

1.概念:又称学习抑郁症,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厌恶学习的一系列症状; 2.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3.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4.治疗方法: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尽量避免这些风气对儿童的不利影响;作为学生自身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要彻底遏制“厌学”的根源,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推广落到实处,要让教育成为大众的、快乐的科学教育;

(五)恐怖症

1.概念: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 2.表现

3.原因:直接经验刺激,观察学习,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估; 4.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最常用;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六)强迫症

1.概念: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7-8岁是继2岁以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症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2.表现: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3.原因:社会心理原因(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个人原因: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

4.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七)抑郁症

1.概念: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兴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3.原因:行为主义者认为是由于多次不愉快的经历、生活缺乏强化鼓励造成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来源于各种丧失和失落;认知学派认为,源于个人贬低式的思维方式或者不适当的归因方式;

4.治疗方法:要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八)人际交往问题

1.概念: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些心理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和放任心理等 2.原因: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个性上的缺陷;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3.调适方法:克服怕羞的毛病;学会清除误会;正确对待被人嫉妒和嫉妒别人;消除厌世心理;

(九)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在过于追求完美、过度自我接受、过度自我拒绝等;

(十)性偏差;

(十一)网络成瘾;

(十二)人格障碍

1.概念: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2.表现: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3.原因: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

4.治疗方法:观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行为范例;奖励当事人的积极行为,惩罚他的消极行为;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四、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观念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1.教师角色的概念: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2.现代教师角色观: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班集体的管理者;心理健康的管理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阶段:教师角色的认知;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角色的信念;

(二)教师威信 1.教师威信概述

(1)教师威信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作用:有利于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作为班集体管理者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作为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角色的实现;(2)教师威信的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教师威信的维护: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育知识;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育机智等。

申继亮采用内隐理论的研究范式,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 1.教学认知能力(基础):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注意力特征; 2.教学操作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3.教学监控能力(关键):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职业信念: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1)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提高方法: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向他人学习;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2)教学归因

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2.职业性格: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教师的教学行为 可以从六个方面衡量:(1)教师行为的明确性;(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任务取向;(4)富有启发性;(5)参与性;(6)及时评估教学效果。2.教师的期望行为

(1)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2)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三、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一)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 1.课前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1)在课时计划的内容上,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知识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2)教学的细节方面,专家型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的;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不能把课堂教学的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相联系;

(3)制定课程计划时,专家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4)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上,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

(2)在维持学生注意上,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手型教师则相对缺乏;

(3)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手型教师则不能;

(4)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手型教师或缺乏或不会使用教学策略; 另外,在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方面也存在差异:专家型教师奖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而非必经的步骤,检查学生作业有一套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时间短、效率高。3.课后评价差异 关注焦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更多地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4.其他差异

(1)在师生关系方面,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成就体验;

(2)在人格魅力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注重实际和自信心强的人格特点,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理智地处理面临的教育教育问题,并在课后进行评估与反思;

(3)在职业道德方面,专家型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义务感和责任感强。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1.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2.成长的途径: 基本途径:(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促进教师成长:(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为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最大特点:训练单元小);(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指出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有: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热爱教师事业,积极地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8.具有教育独创性;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的制约;

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挫伤积极性,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前途感;学校组织中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1.职业压力

(1)概念: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2)职业压力的来源:伍尔诺和梅将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五类: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外围的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预期性压力(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情境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回顾压力(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

(3)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直接行动法、缓解方法 2.职业倦怠

(1)概念: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2)职业倦怠的特征(玛勒斯):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3)职业倦怠的原因

社会因素:教师职业的声望压力;职业因素:教师担当的多种角色所产生的角色职责压力、角色冲突、学生问题、升学考试压力;工作环境: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学校的考评、聘任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个人因素:教师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紧张的策略与心理压力产生密切相关;

(4)职业倦怠的干预:个体的自我干预(观念的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组织有效的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与重视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因素和前提条件,而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和科学的自我维护则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内部动因和根本途径。1.社会支持策略; 2.学习发展策略;

上一篇:过年包饺子记叙作文下一篇: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