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2024-07-19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14篇)

1.《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江边完小:陈改香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主要从说教材、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6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6个小时不停地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

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

3、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到学习方法,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想象。

4、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5、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6、说。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关于地震的视频。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打开书9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汇报。

3、检查字词。

4、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悟情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 书:了不起)

2、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学习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2)分角色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习12自然段: 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1)从“挖”字你读懂了什么?(2)比较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升华情感、发展语言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想象写话。

2、汇报交流,发展语言。

3、小结。

4、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了不起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篇二

师:请同学们用“~~~~~”画出文中描写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句子, 并认真读一读。

然后, 我抽了4名学生分别交流了自己所画的句子。一切都一如既往地按我多次教学这一课的设计进行着, 我期待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位父亲看似失常实际正常”这一教学重点, 以便实现“父爱使父亲义无反顾地去救儿子”这个教学目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 对所画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然后谈谈体会。

……

生:我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不顾自己安危, 勇救儿子的无私的爱。

生:我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是最伟大的父亲, 因为别的家长都在“哭喊过后, 便绝望地离开了”, 唯独他在那里埋头挖……

我正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又一次顺利进行而暗喜。忽然, 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太不真实了……

啊!呀!噢!咦!顿时刚才安静的教室响起了各种惊讶声, 其他同学都瞪大眼睛好奇地望着发言的学生。

经过一瞬间的尴尬之后, 我如获至宝:有啦, 有好戏啦!

师:怎么会有如此与众不同的体会呢?能不能说来听听?

生:老师, 你课前不是让我们搜集相关信息吗?我在网上看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生了汶川地震后, 一些学校的救援图片:许多学生家长都火速赶到学校, 挖掘废墟, 营救孩子, 没有一个哭喊过后, 绝望地离开的……

另一生:噢, 对了, 我也看到了不少的家长哭得昏死过去, 醒来后, 又回到现场……

又一生:还有, 如果有消防队长和警察出现之后, 根本不允许外面的人随意接近废墟, 怎么会让他一个人在那里整整挖38小时了呢?

再一生:资料上说文中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1994年, 那时美国各方面都很发达了。38小时, 专业救援队早就该赶到现场, 怎么会是他一人在挖呢?汶川地震后, 我们国家不就是这样的吗?

……

接下来, 不断有学生结合搜集到的信息和综合汶川地震给他们留下的鲜活资料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胆子小的同学也在嘀咕之余频频点头赞同:刚才画“~~~~~”描写父亲的句子太不真实了!

尴尬的我也早就清醒了, 甚至是激动了。我激动着这些闪烁着个性而又真实的见解, 我激动着孩子们真正地走进了文本, 我激动着孩子们联系生活大胆质疑文本的可贵精神。

虽然在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我的预设彻底地化为泡影, 但听生一席话, 却令我受益颇丰:

老师, 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别抢学生的镜头, 不要太着急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吧。当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碰撞的时候, 他们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老师无法预料的, 让我们将学生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纳入课堂, 通过教会学生走路, 让学生自己学会飞翔。

3.《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5-02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父亲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领悟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有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导入课堂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

2.师:这是一对悲情母女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3.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中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和谐的课文氛围始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导入。课始,教师采用与本课题材相似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爆炸 颤抖 疾步

(教师通过ppt播放“废墟”“瓦砾”“爆炸”的画面,重点指导书写这几个生字词。)

2.检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情况。(在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父亲安顿好妻子后不顾一切去救他的儿子,结果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团聚了。)教师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通过重点字词的提示,让学生把故事连接起来: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师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预设: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一位伟大的、坚持不懈的父亲……)

【设计意图】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学习的机会,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授新课之前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有助于了解学情,有利于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高效。

(三)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问。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坚持在余震中救儿子?(2)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3)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父亲不放弃寻找儿子?(4)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了解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师:这节课先学习第1~12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敏锐地归纳整理出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四)品读感悟

1.师:课文中有很多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做好旁批。

2.师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师抓住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挖得艰难,从而感受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亲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②比较句子,体会写法。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罗列时间,更能体现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行动之艰难,有利于读者感受父亲的执着和了不起。)

③师指导朗读。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作者为什么要对了不起的父亲进行这样的外貌描写?(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了艰辛和磨难,衬托出父亲的了不起。)

②师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思,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A.让我们用读记住这位父亲光辉的形象。(男生读)

B.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永恒的画面。(女生读)

C.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全班读)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通过关键词“直直地”感受父亲渴望得到好心人帮助的急切心情。)

(4)学生交流讨论:好心人、消防员,警察都劝阻父亲不要再挖了,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坚持挖下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支撑着父亲坚持挖。这是一个执着的、了不起的、坚持不懈的、坚忍不拔的父亲……)

【设计意图】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重点讲够,难点讲透”的效果。教案以“父亲的了不起”为主线,同时抓住“好心人劝阻父亲离开”及“父亲奋力挖掘38个小时”这两个场景,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父亲的伟大。

(五)迁移写法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父母之爱,例如: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在缆车坠落的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

2.教师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在轻音乐中试着写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话。

【设计意图】教学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积累了情感,能够联系自己的父母,或是根据听到的、看到的与父母有关的故事迁移到文章写作中。

(六)总结课堂,升华情感

1.师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亲的了不起。有关儿子了不起的事迹,我们在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三、总结

本节课设计根据年段目标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本课的重难点,遵循“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层落实的规律,使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教师在课前明确任务,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通过“检查预习+相机指导”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实现有效的预习效果。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梳理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学生因此有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从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课堂中坚决摒弃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4.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四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盲人学校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通过学习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和宽广。本课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8位学生,其中低视力的学生7 位,全盲1 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与父母离别的感受? 回顾课文内容导入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以这个导语的设计既紧扣单元,又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在这一环节,同学们都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感受,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谈看地震的图片的感受带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父与子的了不起的语句。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大地震的图片,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通过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与子”的了不起,【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与子”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示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全文,爱的延伸

听《爱的奉献》将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设计意图】

听感人的歌曲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5.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四、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师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师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第5-10段)。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5、师:为了救出儿子,父亲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把父亲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吗?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生齐诵。

三、抓重点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接上文背诵,师引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儿子

3、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板书:等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又会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师: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又渴又饿――生接

师:12小时过去了,阿曼达,这里黑极了,我害怕――生接

师: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们都会死的,没有希望了,不会再有人来救我们了――生接

4、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5、师:当父亲与儿子经过生离死别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激动)

6、分角色朗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一生读父亲的话,一生读阿曼达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部分)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师板书:父子情深

9、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包含了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播放由成龙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高潮部课件。)不抛弃,不放弃,生死不离。师生齐读《生死不离》高潮处歌词。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6.《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父亲 儿子

7.《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篇七

一、精彩课堂

片段一:感受真情。

(1) 我的阅读:这是一个关于 () 的故事。 (亲情信任坚持) 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画一画, 再想一想为什么。

(2) 充分读书后深度交流:讨论交流, 陈述观点。在交流中理解了文本内容。

(3) 在学生交流后再一次研读文本, 提炼主旨, 从而得出结论:父亲坚持不懈, 缘于父子情深而这份情有别于其他父子的情感, 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信任。

(4) 教师小结:这对父子为我们呈现了爱的新境界, 那就是心灵与心灵的默默辉映。这种信任在灾难面前展示了强大的力量, 这种信任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片段二:质疑文本。

(1) 我的疑问: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2) 梳理学生问题: (1) 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凌晨四点, 这个时候教学楼里怎么还会有小学生? (2) 消防队员平时很勇敢, 在文中为什么这么胆小? (3) 其他父母怎么哭了一会就离开了?

(3) 引导学生质疑, 从而得出结论:这篇文章为了突出父亲的形像, 弱化了其他人物的塑造 (包括那些警察、消防队员) , 这是写法上的安排。

(4) 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结论:作者马克汉林成功塑造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让我们领略到灾难中的人性之美。文学作品可以虚构, 但不论哪种创作, 基于事实和常识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二、剖析课堂

本堂课是一节思维激荡、思想前卫、思潮起伏、思趣深厚的语文课。

站在和作者平等的高度去教语文, 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和编者对话。课堂前面四分之三是华美的绽放, 后面四分之一是冷酷的瓦解。好不容易带大家以潇洒的身姿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突然老师指着脚下问:我们是不是站在沙堆上?而这一启发性质询并没有使学生陷于否定中而不能自拔, 而是“让大家写信给编辑”, 用了一个建设性的而又很语文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在课堂模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 把课堂从朝向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转变成朝向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 教师犹如拈花一笑的仙子, 轻轻一指, 指给学生思维的方向, 让学生自己经历思考, 经过思辨, 经受对话, 最终自己走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情感与内容齐飞, 思维共长学一色。

三、深刻反思

我校的语文课, 应该说现在全国大多数的语文课, 一直走内容分析的路子, 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内容作文章。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走的大多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如果将意义获得作为语文课的终极目标, 那么, 我们的课便钻进了内容理解的死胡同。长此以往, 必将模糊了语文的身影, 耗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也许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高耗而低效的重要原因。

8.《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策略 篇八

文本解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一段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通过对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阿曼达的父亲因为有爱,坚持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成功。爱,正是伟大的父子真情至爱,创造了这一生命的奇迹,生命的赞歌。

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题材,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从中受到至爱亲情的感染。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难点是揣摩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深的父爱。虽然文章感人至深,不过备课时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是遥远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也极少有体验,加上文章值得细细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比较复杂,因此,在实施教学时,要重朗读、重感悟语言、重情感体验,要在听、说、读、悟、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定位,对照课标要求,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与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新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词佳句。(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揣摩和品评、感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初步感知作者借助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来刻画鲜明形象的表达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体验,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从而受到爱的感染,爱的教育。

教学理念:

一、以疑促读,引导探究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课教学拟以疑问促阅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质疑的学习过程。上课伊始,针对课题质疑,带动全篇的阅读;之后,针对父亲在废墟中不停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激活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做能删繁就简,使教学目标集中,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聚焦形象,感悟大爱真情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文学理论中最朴素的基础论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对形象的感悟应该重于对观点的领悟。教学本文要抓住父与子这对鲜明的形象,以他们始终信守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诺言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并建立起这样的形象——“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形象时,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随着语言的层层叩问、情感的步步推进,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与子形象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培养了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1?郾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2)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郾读通课文,捕捉感受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习惯用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课文旁边。

(2)师生交流。①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重点交流对“地震”、“废墟”、“坚定”、“颤抖”等词语的理解。②在同桌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读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1?郾默读课文,针对课题质疑。

当你刚接触课题时,曾产生过疑问吗?(学生也许会问:课文写哪里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郾深读重点段,引发质疑。

课文第12自然段是描写父亲的重点段落。深读这一段,对理解父亲“了不起”很有益处。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提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也可以提涉及表达方法的问题。(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8个小时,而要从第8小时写起?父亲挖得那么辛苦,为什么没有人来劝阻他?为什么父亲挖了38个小时,挖得那么艰难,那么辛苦,那么疲倦,仍然不放弃呢?)

3?郾引发联想,于课文艺术留白处质疑。

课文浓墨渲染了父亲挖掘的艰难,但是,对儿子在废墟下的等待是何其艰难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可以在这个艺术留白处引导学生质疑:你对阿曼达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什么呢?(学生也许会问:阿曼达难道不害怕吗?他是怎么战胜恐惧的?瓦砾堆下是个怎样的环境?阿曼达会想些什么?他和同伴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三、聚焦形象,感悟情感

1?郾感受父亲的伟岸坚强。

(1)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子?

(2)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漫长的38个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什么?

(3)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将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如果你是阿曼达,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4)总结提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这样的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是啊,父爱如山!

2?郾感受儿子的自信和勇敢。

(1)想象艰难: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废墟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你说,他是怎样战胜了恐惧,战胜了饥饿和干渴,并把这种求生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伴呢?危难之时,他会想起谁,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伴又会说些什么鼓励的话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简单写下来。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课件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放对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此时此地,我们再来朗读这句话时,你觉得应该怎么读,才能把阿曼达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3)升华情感:现在,我们再读这位小男孩说的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上几句话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郾请一名学生扮演电视台的记者,向观众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

2?郾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与父母一起找找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父爱、母爱、同胞之爱的故事。

3?郾请同学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读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班刊中交流。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9.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优秀 篇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94年美国络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便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当他看见往日的学校现已变成废墟后,就大哭了一阵,突然,他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便走向他儿子教室的所在地,努力地挖掘,当他挖到第38小时终于找到儿子与其他的同学。

当我读到这里,我为这位父亲努力的成果而感到高兴,又想起我生活中的伟大父亲。在三年级时,我的成绩有些跟不上,次次考完试回来都垂头丧气。爸爸知道了,他没有骂我,就到处找相关资料,每天下上班后回来,一吃完饭,就忙着给跟我补习,爸爸每个细节都抓得很紧,一补就是几个小时,每次一补完,爸爸就会累得趴在床上,不到3分钟就睡着了,通过爸爸和我的共同努力,我的学习成绩总算跟上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爸爸与《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一样的。,都有着对儿女的关心。其实我们的父亲都一样关心自己的儿女,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父亲,您辛苦了!”

10.《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篇十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救他的是他爸爸?

②“不!爸爸。……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段话。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课堂小结

1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十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了解课文了的主要内容,也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听写一下上节课学的生词,请大家拿出听写本和笔。(学生准备)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教师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学生写词语)。师:同桌一起检查一下,同桌相互检查。

师:都对的举手,(学生举手)几乎都能会写对了,看看谁有错的,把它改正确。(学生互改)

师:请大家坐好。在学习课文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发生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一起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上节课大家在质疑的时候,有同学提到:“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对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读书时,哪些画面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教师随机举起一位同学的书)大家看,这位同学很会学习,他找到了感动的句子之后,用笔勾画了下来,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我们都应拥有这样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或哪个句子,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父与子的了不起,然后可以出声的读一读,或者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后的感受会更深刻。(学生仍然读书)

师:好,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生:文中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读吗?

生:读2、3小节。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从“父亲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看出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紧接着想到的就是儿子。从“冲向”看出父亲很急切,只希望儿子能平安。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父亲当时太痛心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生:我说说让我感动的地方,父亲奋力地冲向学校,见到的却是废墟,让父亲痛心,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那是他的儿子啊!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为父亲失去儿子而痛心。

师:是呀!父亲此时天旋地转,怎能接受的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示意学生接着读)。

生读:“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让我很感动。师: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他看到了希望,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读这段话,你会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师:好,我们就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对另一个学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既痛心,又敬佩的心情读?

师: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前面是一种失去亲情的痛心,可光难过也没有用,于是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地站起身,想去挖儿子。

师: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相信你会读得很好。(学生很投入地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决但由从新挺立的父亲。

师:是这句话,在支持着父亲。拿起书,一起读读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父亲受到打击后的画面已经让你们受到感动。相信,父亲的还有许多画面让你感动,请接着谈。

生:我感动的是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感动。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

生:我可能想放弃。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示意学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能想象父亲“破烂不堪”是什么样吗?

师:能把这“破烂不堪”的镜头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

生: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

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给大家读读。

师: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郎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大家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画面让你感动?

生:第五自然段让我感动,别的父母哭喊后,便绝望的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在那里接着挖。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给大家读读。

生:学生读5自然段。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把“再来”读得很重吗?(课件出示红色字)

生:因为他现在即使是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阻挡他呢!

师:现在没人“再来”阻挡他,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词“再来”,那你们找找看,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学生找)

师: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谁来读读。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

师:这位父亲问(教师示意学生接读)

师:曾经还有那些人阻挡过他?(指着另一名学生)

生:“警察走过来„„那上回家吧。”(示意学生齐读)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接着读)

师:这么多人阻挡过他,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来阻挡?

生: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劝他时,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所以就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因为父亲现在可能都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他只想企求有人来帮他。所以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不再阻挡他。

师:从哪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生:从5自然段“两眼直直地”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师:你真能干,注意到眼神了。父亲独特的眼神,那是精神失常人的眼神,谁来读出此时的这位父亲。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他清醒着呢,他没有失常,但是这么一位清醒的人被人误解,如果是你,你现在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失望很孤独。

生:我会很无助很苦闷的。

师:当我们感受到这位无助、孤独、没人理解的父亲。你再这两句话,你会更感动,有更深刻的感受。

生:自由读1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挖了很长时间,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36小时没有吃饭,体力都坚持不住,可他还在挖,挖着挖着,就晕过去了,醒了再接着挖。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顾不得休息,也不肯吃东西,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流了血,衣服破了,也不在乎,很有毅力的父亲。师:对,父亲会抹掉眼角的泪花继续挖,父亲就是在挣扎中挖着,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的啊──—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力量在支撑着他。(教师板书:爱)

生:这是一种超长的力量,凭着他长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教师示意学生读)

生: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指着刚才提问的同学)你提到“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现在你认为这位父亲是不是了不起?

生:是。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生:学生浏览课文。(学生举手)

师:请你说。

生:课文是通过写父亲的一些语言还有心理活动,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了。生:我给他补充,还有父亲的一些动作。

师:他俩结合起来的就具体了,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的语言、外貌、外在表现、包括动作、神态,把父亲的内心世界驯化出来的,体现出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

师: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画面感动了你?生:学生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

师:儿子的哪些语段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儿子对爸爸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非常相信爸爸会来救他?请你读一读。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令我感动的。

生:(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我从“只要”“一定”看出他对父亲的非常的信任。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师:从这段话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生:儿子才只有七岁,但他能安慰大家,并坚定地告诉同学们,爸爸一定会来救我和大家的,一定不会抛弃我们不管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真的见到了爸爸,儿子是多么兴奋呀!

师:大家带上坚定和兴奋的心情一起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师:阿曼达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从13自然段“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句话有三个感叹号“!”,看出父亲是多么激动啊!

师:你注意到了标点,很有眼力。是呀!挖了38个小时啊,终于要见到儿子了。(教师范读)“是儿子的声音!„„”激动吗?

生:激动!

师:太激动了呀!38个小时的疲劳完全消失了!一起读(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从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谈得多么深刻,来,给大家读读。(学生读23自然段)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带着自豪的语气读,就能读得有感情。

师:对,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带上自豪的心情,你会读得更有味道,请你试试。(学生读23自然段)

师:有味道了,让我们一起把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出来?(齐读)

师: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学生激烈的讨论)生:我觉得他不害怕,他一直记得爸爸对他说的话,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

师:你的观点是不害怕,请你说。

生:我觉得也是不害怕。因为他的父亲可能经常给他讲如果发生一些危险时,不要着急,要想一想该怎么办,要学会镇定?

师:“镇定”这个词用得好,你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想象的。有同意害怕的吗?生:(刚才发表意见,同意害怕的那个同学)我还是觉得他很害怕,他才7岁,就是大人,在发生地震也会害怕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四周是────

生:只听到同学们的残叫声,汇集成一片。

生:只听见爆炸声和楼房的倒塌声,很刺耳。

师:只看见──

生:只看见眼前一片漆黑,剩下什么也看不见。

生:慢慢的还能看见一些倒塌的瓦砾和断裂的石柱子。摸摸身上全是一些碎的石面儿和小石块。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写他在废墟里,在黑暗当中的语言、心理、神态、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学生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而且在你的短文中,就用了三个“感叹号”,你不但

读懂了,还学会了运用。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是个很伟大爸爸,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阿曼达就是凭着对父亲的信心,凭着他牢记牢记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7岁的小阿曼达,在废墟底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师生对读13 ──23)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生: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

生: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师:苦肉终于团聚,父子心灵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爱让他们这样幸福,被爱让他们如此幸福。

生:再幸福地读一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七岁的阿曼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父子俩就是凭着这句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生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好好想一想,父亲的话语,父亲的一些动作,令你感动的哪一个。请找一找,一会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读: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12.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篇十二

执教者:胡静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在上课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几万座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被埋葬在废墟底下。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灾难也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每一次灾难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就让我们走进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故事。二.初读课文,走进灾难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困难可以请教你的同桌,他可是你的学习伙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啊!)遇到感受深的地方也多读几次。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2. 检查反馈

大伙的表情都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着,一下子眉头紧锁、一下子都舒展开来了。同学们各个读得很投入,读书就应该如此,声情并茂。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出示)生自由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指名读)你读得真不错!把这个多音字都读对了。

还有谁也想读?你读得是音正腔圆。那我们大家一起读吧!(齐读)

读着这些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生:凄凉,恐怖,残不忍睹,悲惨

你是从哪里读懂的?(生说,尽量引导学生把话说长)(出示课件,感受废墟的场面)

小结:这场地震,人们感到绝望、感到痛苦。但有一对父子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世界。

三、研读课文,走进父亲

1. 再读课文,直奔主题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再读课文,去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生读——生找——生说)

2. 研读文眼,刻画父亲形象

师:读着这些句子,我们的眼前依稀出现了这位父亲的形象,但却是那么的模糊,让我们一起把画面定格在这两句话上。(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请你细细的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先交流一下(生读,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读?(生读,说)(1)研读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父亲在做什么?(机械单调的,无休无止挖)

(3)(4)8小时时父亲的样子,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想象感悟:他为什么会变成这幅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会出现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练笔)

设想:*到了晚上,这里漆黑一片,父亲不小心被一块粗粗的钢筋扎进了腿上,2 鲜血直淌出来,但他看都没看一眼,又继续挖。

*白天,火辣辣的太阳射下来,父亲的脸上满是汗水,水和泥混揉起来,简直认不出人。

*整整两天没沾一点水了,父亲的嘴唇干裂快要开花了。

*挖着挖着,他的眼前突然一黑,倒下了。但他又奇迹般的惊醒了,揉揉布满血丝的双眼,接着挖。

*他的上衣的领子早就勾破了,袖子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裤子上的洞洞数也数不清;

„„

▲随机教学: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相机教学“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与父亲的对话。

都有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消防队长,警察,好心人)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同桌分角色互读对话)

你从他们的对话知道了什么? *还有余震的危险;

*一切都太晚了;(马上追问:其他父母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读句)谁不爱自己的儿子,谁不爱自己的女儿,当他们看到这片废墟时,是怎么样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

(3)寻找原因:为什么这位父亲要这样苦苦地挖,苦苦地找呢?请你找出课文的一句话读一读。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指名读——齐读)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耳边回响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支撑他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

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父爱是,你又会怎样读这两句话呢?(再指名 3 读,生评价)

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抗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抗着精神的重压,顶天立地、气壮山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进一步体会:如果,这位父亲挖到的是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还会挖下去吗?(会)

(6)感情升华:在老师的眼里,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小诗:(出示)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配乐范读)

当我们感受到这份浓浓的血爱时,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呢?(自由读——指读)

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这位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父亲就象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站起来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起立齐读)

1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十三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用具】

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看完后,谈谈感受。

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解决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了不起”进入课文。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奋不顾身,坚持38小时挖掘废墟寻找儿子。)

⑴ 指导看动画,学生谈感受,确立感情基调。

⑵ 学生朗读,评价。

⑶ 教师示范读。

儿子的了不起:

“不!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⑴ 学生朗读,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把逃生机会先让给同学 坚定父亲会来救他。)

⑵ 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做 渗透思想教育。

⑶ 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

学了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点什么

四、总结

14.《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 篇十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的概括: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而深沉的情感,看似平铺,却不平常。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文章,教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层面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体味亲情的力量(本文父子情深),进而通过这种亲情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理解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的佳句。

2.读中感悟并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是如何的了不起;学以致用,能够学会从人物的外貌和语言以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特点,并能应用到作文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10-2813:29:16)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以读的方式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读得能达到“不知是他人之文,乃我之文也”的程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

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让学生做批注式的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好的在自由读的期间做上相应的记号,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深情导入,锁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由地震一词想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教师在伤感音乐的伴随下用带有沉重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痛苦,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特别是地震中的父母,护子情深,也一去不复返。(这样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在这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并识记的词语(如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一段话将全文讲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概括出来。这样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板书课题。适当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

第三板块: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我将着重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入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

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这将主要从这么几个段落的解读:1-3段特别是第3段,让学生思考:父亲面对儿子被埋废墟的心情是如何的?对于表现父亲的心情的段落,我将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那种哭天抢地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接着再从3-5段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即使众人都说毫无希望了并绝望的离开了废墟,父亲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解救儿子,然后再设问:是什么支撑父亲这样继续下去呢?让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承诺和爱,即:“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此可见父亲的了不起。6-11段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进而让学生理解,此处的对话是从侧面来反映父亲即使面对废墟可能伤害到自己,也仍旧奋不顾身解救儿子和不论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的那种坚定心情。由此又可见父亲的了不起。12段是重点段落,这是将父亲的坚定和奋不顾身集中描写的段落。通过父亲挖掘时间之久的描写和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即使艰难险阻也毫没有动摇对儿子的承诺,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第二个环节:将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儿子。我将从16-23段来教。重点从16段和23段两个段落来教。这两段都是通过对儿子语言的描写来反映儿子的了不起的。16段,着重让学生理解儿子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拥有的只有恐惧与危险,但是儿子却心里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承诺,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并鼓励同学坚持着生的希望,可见儿子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临危不惧。23段,当新的出口开辟后,儿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学,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难道不能说是儿子的了不起的一方面。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由此及己,由表及里。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教师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他们这些人都为了我们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长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六、说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上一篇:3D协会申请下一篇:生活在绿叶下徜徉的经典散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