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标

2024-08-16

小学数学说课标(共8篇)

1.小学数学说课标 篇一

六年级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张小斋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今天研说的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本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目标进行编写的。本册教材坚持了冀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课程总目标为:力图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所需的重要知识和能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科书关于“课程目标”的体现,表现在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教科书关于“内容标准”的体现也表现在四个方面: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共安排七个单元,各单元安排和主

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

●第二单元——比

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

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五单元 ——百分数应用

百分数应用的一般问题,打折、成数、税收、利息等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圆和扇形

认识圆和扇形,用圆规画圆,图案设计。

●第四单元——比例尺

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认识比例尺,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解决问题。●第六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认识圆周率,探索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有关圆 周长和面积的简单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七单元——统计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读懂扇形统计图。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综合应用(共5个主题活动)

●测量旗杆高度——结合“比”单元内容设计

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根据测量活动获得的数据,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旗杆高度的具体问

题。

●卧室设计——结合“比例尺”单元设计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房示意图和卧室摆放家具等典型事例,给学生提供根据平面图和比例尺计算新房面积,以及设计卧室摆放方案,并用给定的比例尺表示出来的活动素材。●学会理财——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给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事例,鼓励学生关心

自己家,学会理财。

●学会购物——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现实生活中商品“促销”的不同策略,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探讨合理购物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

高生活能力。

●喜欢数学情况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学生学习感受的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调查表,用数字表示事物,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实态度,帮助老师改进教学。

说建议: 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4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充分认识评“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2.小学数学说课标 篇二

一、注重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视, 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 只是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 按分数来看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 便是学生的能力、学习情感等没有评价, 或者评价时过于呆扳, 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新课程改革以来, 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善, 不仅看学了的考试成绩, 还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体验等, 还看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 学习中的探究能力等, 这些都是评价学习数学的因素,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 我们要看到学生的进步, 不能因一次考试的失败来定学生。在评价中做到公平、公正, 还要科学、全面。

二、努力创生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具有时代性, 数学教育也具有时代性, 所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学生, 把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这就需要细化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模拟下的情境中运用, 激发他们在动态的课堂里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其实, 老师的主体性发挥可以带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老师的主体性发挥是一个“创生课程”的过程, 老师与学生共同创生组成了有效的数学课堂。只不过是教师是现场操作, 而学生是积极的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三、根据学一的能力布置作业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完成教材中规定的任务, 然后还要对其进行拓展, 只有这样, 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 掌握更多的知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多是简单化了或者更数学化了, 但是, 这只是基础知识。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理解数学, 提高数学中的各种能力, 就要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布置给不同能力的学生, 优秀生就要给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可以变换题目的条件, 这样就能让优秀生更能吃得饱。

例如, 我们学习了“工程问题”知识后, 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老师去给同学们购一套分上、下两册的练习册, 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 正好可以买20册, 如果只买刚可以正好买30册, 那么, 这些钱可以买几套这样的练习册?其实这就是一个工程问题, 只不过换了一下说法, 这样不但具有趣味性还可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做此题时, 就会很容易运用自己的经验把题目解决好, 问题解决的灵活性提高了。在课堂练习中, 还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注重问题的过程, 不但要看结果, 还要有巧妙的解决过程, 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地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同一个问题多种思考。比如, 在□中填上正确的数:+23=64, 这是一道加法算式, 但是要引导学生用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逆向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 便可以得到64-23=□。在课堂中, 我们教师往往只注重在“教什么”、“怎么教”, 但是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种重双基轻能力、重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 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放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再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发现”是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立性思考的活动, 这是一种创新, 是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所包含的面更广, 是更大范围的一种创造性。所以说, 发现思维的培养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这特别针对小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 小学生的创新品质其实就是简单的, “再发现”, 而不象对成人的创新那样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生通过“再发现”式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把客观的事物掌握起来, 从量变发生质变, 在再发现中, 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诱导他们创造性的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还要学好基础知识, 从兴趣入手, 然后再向外延伸;思维方式、方法上,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做数学题时要精度、细致, 还要灵活, 敢于批判性的学习。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独产能力, 不要一味的依赖, 不要赖于动脑, 也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会放手,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确实遇到困难, 老师也不一下就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他, 启发他。创造性的培养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说教, 而是在具体的问题中培养起来的, 在具体问题解决时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条件上的变换, 在提法上的趣味性等等, 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迫使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练习能起到知识的作用, 但是练习的选择要有性, 量不易过多,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的学习负担, 而合理的练习则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鼓励, 给他们分析, 这样, 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与学习欲望。不时的在教师的布置的创新条件中有着更独特的想法。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钟成.构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007 (01)

[2]许跃东, 许云.让数学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J].中国职工教育.2012 (18)

[3]王承根.新书院文化语境下数学学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2 (03)

[4]李典平.基于“戴尔塔”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媒体选择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22)

3.新课标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浅议 篇三

【关键词】:四基;基本思想;演绎归纳

【中图分类号】G623.1

小学数学新课标把原来教学所依据的双基改变为新的四个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检验。其中“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演绎和归纳不是矛盾的,但是其教学却不是矛盾的,通过归纳来预测结果,然后通过演绎来验证结果。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之所以用“基本思想”而不用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要与换元法、递归法、配方法等具体的数学方法区别。每一个具体的方法可能是重要的,但它们是个案,不具有一般性。作为一种思想来掌握是不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可能就忘却了。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大的思想,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那种思想方法。

史宁中教授认为: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而这正是归纳推理的能力。

就方法而言,归纳推理十分庞杂,枚举法、归纳法、类比法、统计推断、因果分析,以及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均可被包容。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和“探究成因”的能力,是演绎推理不可比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双基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不利,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的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所谓的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化归思维方法:

把有可能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以便解决可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这就是“化归”。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面对新知会用化归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

13、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

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如何把握数量关系,抓不变的量为突破口,往往问了就迎刃而解。如:科技书和文艺书共630本,其中科技书20%,后来又买来一些科技书,这时科技书占30%,又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14、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高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

15、整体思想方法: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从宏观和大处着手,整体把握化零为整,往往不失为一种更便捷更省时的方法。

4.数学四年级下说课标说教材稿 篇四

一、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科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本册内容标准及要求 1)数与代数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2)空间与图形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3)统计与概率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实践应用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继续体现前几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减低了学习的难度。

关于运算定律,教材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

1、相对集中教学,以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本册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加强与世界生活的联系。

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 “缩

小„„倍”的说法。

(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角形”单元,在学生对三角形有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内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例如,教材呈现了学生小组合作制图的活动情境、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教学内容的展开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一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最后,在学习完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安排了“图形的拼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知识----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继续结合实际问题,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第三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养午餐”和“小管家”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例如,第二单元的主题图则介绍了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定向越野活动,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等知识;第六单元的主题图则展示了我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金牌的情景。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如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数学游戏”等板块。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本册教材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小数加减法 3.运算律与简便运算 4.四则运算

本册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我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创设一个现实情境---测量,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写上理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教学“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则运算”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算定律可以通过多种算

式的比较总结出运算定律。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植树问题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即遇到问题时,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从简单的实例中发现规律,再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二)教学评价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是结合具体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延伸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地区、学校及学生。因此,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更大的效用。

2、运用生活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

3、捕捉意外资源

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创生的过程。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不同生活经验的感悟,都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教学中,注意捕捉意外信息,并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哪怕是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也可以让错误成为教学资源。

4、拓展学科资源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而且拓展了学科视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5、汲取文化资源

5.小学数学说课标 篇五

苏村镇中心小学

李伟光

何芬

我们今天所说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对于本册教材,我们打算从以下三大方面,六小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说课标

1、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2、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内容结构

2、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2、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首先,说一下第一点:说课标 ◆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阶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解决问题

1、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认、写小数和简单分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空间与图形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统计与概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实践活动

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说教材

这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创新

实用

开放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首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活动进行感受,获得体验。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应用的感性经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

(1)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本册教材注意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材。(3)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数学教科书的趣味性。

(二)编排体例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我以第三单元四边形为例,首先教材提供了校园场景图,创设了问题情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内容结构:

知识与技能的范围:

接下来为大家展示的是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知识树:(大屏幕呈现本册教材的知识树)正如这棵知识树所展示的,本册教材内容结构主要有:测量、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出了本册教材的主要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下面我就时分秒这一知识点做以具体阐述: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时分秒,这一单元包括:秒的认识,简单计算。它按照先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再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在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最后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学生已经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一时=60分,这都为掌握时分秒这一整体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三年级上册是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认识小时、分钟,以及换算简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是小学生学习时间单位的最后阶段。因此,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基础,而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又是三年级上册学习内容的延伸。所以,时间这类知识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来呈现的,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

第三方面:说建议 ◆教学建议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练习十四中让学生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饭、整理书包等时间,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教学时,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十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评价建议:

◆如何评价三维目标落实情况。

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适时点拨,指点学法,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能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面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1、实践活动材料。为了师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学讨论。

3、图书馆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图书馆除了书籍数量太少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外的图书馆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4、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教师要充分的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教师还可以想学生介绍电视中雨数学有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 进行交流。

以上便是我们对本册教材说课标、说教材的具体阐述,可以说这次说课标、说教材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学到很多在工作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指点,我们会再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谢谢大家!

6.小学数学说课标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本册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认识20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钢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能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读书资源。

(三)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

2.继续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四)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五)综合性学习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段目标

为了更好的明确本学段的目标,下面是三学段知识与技能立体式整合:

(一)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阅读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

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三)口语交际

第一学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四)习作

第一学段:乐于运用学习的词语。

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不仅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五)综合性学习

第一学段:能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语文活动。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二、说教材

本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2、组织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共编排了八个专题。

(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爱护周围环境

(三)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四)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五)可贵的亲情,友情

(六)神奇的科技世界

(七)国际理解和友好

(八)神话故事、传说

下面以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材的编排

1、导语 :点明专题 提出要求

2、课例 :

精读3篇: 含有思考练习题

1燕子 2古诗两首 3荷花 略读1篇:含有连接语

4珍珠泉

3、语文园地:包含 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宽带网 具体内容:

1、导语 :点明专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课例 :

1燕子: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荷花: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珍珠泉: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了解家乡的景物,增强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感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习作:家乡的景物

我的发现:反义词的练习

日积月累:学习量词,积累四字词语。宽带网:自然景物 内容解析与整合

横向:本单元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从导语到课文内容,再到语文园地,多角度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我们可以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纵向:1.已学过的知识: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2.本单元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导语: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3.后续知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在发现春天的美好之后,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进而体会景物美。本单元的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

自主识字,规范指导,复习巩固,严格要求。

2、阅读:

精读教学: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注重培养阅读能力;重视引导合作与交流。略读教学: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3、口语交际:先观察,后表达。(1)明确交际要求,培养能力。(2)创设具体情境,全员参与。(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4)结合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4、写作:写实为主,兼顾想象。写作建议:

(1)把握课标,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习作”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读懂教材,先说后写,促成表达条理化。依据教材中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结合上学期所写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一文加以修改。

(3)结合宽带网的学习,积累优美词句。(4)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根据实验教科书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

(5)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结合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了解你的人或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或结合已写过的作文,根据作文要求加以修改。

(二)评价建议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我使用的评价方法是: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

这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组长和教师都有表,每周评一次,期末统计。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写作能力:包括日记、练笔和习作。

坚持鼓励为主,把学生的写作分为优+、优、良+、良四个等级。尤其重视学生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应用了积累的语言素材,因为最成功的积累就是应用。在平时的批改中不仅评出等级,还要根据学生使用佳词佳句的数量采取等级加分制,用一个好词加一分,用一个好句加二分,激励学生推敲文字。教师要关注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认真批阅他们的习作,努力发现他们使用的佳词,逐渐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3.家庭作业:包括预习课文、预习单、背诵课文。

以小组团队评价为主,根据完成的程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小组成员全部高质量的完成作业,给小组加分;小组成员有一人某一项完成的不好不仅不加分,还要减分。让学生对完成作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皆语文,身边处处是资源。

一、“环境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环境资源可以说是课程资源的“活教材”。

1、抓住身边、自然的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只要用心观察,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综合性学习就要采摘生活中的珍珠。

2、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的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资料资源” 和“文本资源”

抓住教材、教参资源,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文字优美、构思精巧的课文、单元导读,略读课前的“阅读提示”,“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还要利用制作的课件,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学光盘内容,以及电视和网络中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对语文的学习。

三、“主体”资源

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班级中总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都应该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并利用好,教师可以省去好多“教功”。

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学生丰富的经验积累,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7.小学数学说课标 篇七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有效教学着重关注与教学效益, 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有效教学诉求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及能力的提高, 可以说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新课标的理念得到全面落实。新课标背景下, 实施有效教学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 传统教学模式较僵化, 教师往往根据教案进行授课。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需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引导性、目的性,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并且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 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及探究性,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时不能够过于局限, 要进行适当拓展, 同时也要给予引导启迪, 让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挖掘出更多的信息。3.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可知,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 因而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够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要经常拿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探究性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探究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提出

(一) 营造教学情境, 让教学融于生活。

新课标教学理念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 应该突出一定的引导性, 并且以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 以及游戏化情境教学等情境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引导性。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往往不能够被学生所能理解, 特别是对于几何形体的学习更是如此,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先利用火柴棍摆出一个四边形, 让学生分析这个图形的特点, 创设出问题情境并且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的方向进行有效引导, 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化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教学, 其更重要的是充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 新课程环境下,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角色, 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情景化引导, 而不是“言传身教”, 进而为学生创设出开放的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重视思维引导,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标教学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教材中也增加了探究性课题的设计, 在提高教材趣味性的同时, 也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并且进行学习技巧的点拨, 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在进行抽象化数学知识教学阶段, 要培养学生直观几何思维, 即以直观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某一数学问题, 促使某一数学问题更容易被理解, 从而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解决抽象化的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胜于加强知识内容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 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持续学习。

(三)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 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在新课标教学环境中, 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出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在《三角形认识》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木棒, 让学生任选三根摆出封闭的三角形, 让学生对每次选择的木棒长度进行记录, 并且让学生讨论研究为什么有些情况下任选三根木棒不能够组成三角形, 此时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 并且探究出三角形形成的规律。这种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方式, 能够让教学贴近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总之,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探索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道路, 改进教学方式,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本知识。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完善自我, 多与学生沟通,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雪芬.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5) .

[2]董文歆.“有效教学的标准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 2011 (20) .

8.小学数学说课标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自主探究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当前教学目标已从应试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若想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还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点。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与当前小学生所独有的好奇、好动、好问等天性特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天性特点使得当前课堂教学结构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因此,学习课标理念,建立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善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画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们。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显示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这样创境入课,像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使学生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对所教的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都喜欢的老师,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共同探究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高效。

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总之,要建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当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只有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才是高效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才是合理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型活动反馈问卷下一篇:功能科三基试题及答案